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98 MB
- 文档页数:95
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生物学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这些核心素养包括了知识与技能、思维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通过对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在生物学课程中,学生应该掌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细胞、遗传、进化等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基本概念,学生能够建立起对生物学的整体认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运用科学方法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积累生物学实验技能,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实验精神和动手能力。
3. 掌握科学技能生物学课程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技能,比如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操作实验仪器、收集、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这些科学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维方法1. 思辨能力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生物学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
这种思辨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生物学学科中的学习,也对其日常生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分析能力生物学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够从复杂的生物现象中抽丝剥茧,找出其中的内在通联和规律。
这种分析能力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素养。
3. 创新能力生物学课程标准中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在生物学领域进行创新型的思维和实践,这对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至关重要。
三、情感态度1. 尊重生命生物学课程要求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的态度,珍爱动植物,保护环境,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珍爱生命生物学学习应该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这对于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3. 热爱科学生物学课程标准中还强调要求学生热爱科学,对于生物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这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长久动力。
生物科学核心素养
生物科学核心素养是指在生物科学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知识和技能,包括:
1. 生命现象:生物学家需要理解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包括生长、发育、代谢、遗传和进化等。
2.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生物科学研究常常需要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
生物学家应该掌握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3. 科学推理:生物学家需要能够进行科学推理,包括构建假说、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推断结论等。
4. 科学沟通:生物学家需要与同行、学生和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
他们需要掌握科学写作和演示的技能,以便有效地传达科学知识和研究成果。
5. 伦理意识:生物学家需要具备伦理意识,包括对动物权利、人类诊疗、环境保护、知识产权和科研诚信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生物科学核心素养是生物学家在工作中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是他们进行研究和教学的关键。
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二)——科学思维及其教学
生物学是科学的重要分支,具有极强的内在联系,具有独特的内部逻辑和外部规律。
其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是学习生物学、理解生物学知识、认识生物学规律等过程中,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科学思维是一种研究自然现象、发现和把握规律的方法,它包括直观感知、比较、推理、总结和判断等。
科学思考是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传统的生
物学教学方式往往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限
制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
科学思维的教学应该引入多形式教学,注重课堂活动中老师与学生多层次、多向度的
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引入实验和案例的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把
握知识,巩固理解技能,也可以借助网络学习系统,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交流完成模拟
实验及其解释,通过生动形象的交互系统,使学生具有科学思维。
此外,科学教育也与将学生引入科学社会实践活动有关。
如让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更
容易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学习兴趣;参加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以及了解社
会科学前沿的信息,这些活动都可以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技能,提升学生的科学技能。
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参加生物考察活动,通过在现实世界中发现现象、观察规律、分析原因,锻炼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
由此可见,可以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以促进学生的生物素养发展。
以上就是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及其教学的理解。
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及理解——关于生命观念的理解发布时间:2023-05-29T03:59:58.068Z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3年5月作者:谢华松张英[导读] 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各种各样的生物(包括化石),研究目标是理解各种生命现象,归纳出生命活动的规律,使之成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强有力的理论工具。
(万源中学)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3)5-141-02 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各种各样的生物(包括化石),研究目标是理解各种生命现象,归纳出生命活动的规律,使之成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强有力的理论工具。
农业、工业、食品、环境和医药卫生等都依赖生物学的理论基础。
当今,生物学发展十分迅速,生物工程技术日新月异,生物信息学等生物学与其它学科技术结合所形成的新兴学科不断涌现。
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所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已经对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组织方式和经济运行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党的十八大要求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
根据此次公布的研究成果,教育部出台了新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
同老课标相比,新课标最大的改变就是要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物理和化学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生物学知识爆发性的增长。
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反应了时代的特点和科技的进步。
教材在很多地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生物学作为一门讲述自然科学的课程,期望学生能通过主动学习获得认识实物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当学生亲历了从日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寻找证据,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总结规律的一般科学探究过程后,不光能学到了生物学知识,还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精神的内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解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科学育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研究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1.生命观念“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
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局部与整体观、物质与能量观等。
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独特性和复杂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惯和能力。
学生应该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发展理性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3.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天下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尝试设计、方案实施和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
学生应在探究中,逐步加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学研究的根本思路和方法,培养理论能力。
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4.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糊口问题的继承和能力。
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代价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理论;主动向他人宣扬健康糊口和关爱生命等相干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理论,尝试解决现实糊口问题。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研究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施展阐发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代价观,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代价观的综合施展阐发。
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生命观念的内涵和意义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生命的起源、进化、结构和功能以及生命现象的科学。
具有生物学的核心素养是指对生物学学科的学习和理解所具备的基础知识、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是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指对生命的本质、起源和意义的思考和认识,是一种对生命说理的方式和方法。
生命观念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命观念认为生命是一种独特的现象。
生命是宇宙中独特而奇妙的存在,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维持、自我繁殖和自我适应的能力。
生命的独特性表现在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响应、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能力,以及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方面。
生物学家通过观察和研究生物现象,揭示了生命的独特性。
其次,生命观念认为生命是多样且具有层次性的。
生命在地球上的多样性表现为不同种类的生物体的存在。
生命的多样性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生物的不同结构、功能和行为,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此外,生命还具有层次性,从微观到宏观、从分子到细胞、从个体到种群、从物种到生态系统,生命在不同层次上展示出不同的特征和规律。
再次,生命观念认为生命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
地球上的生物体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其中的各种生物体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
生命之间的相互关联表现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存在,生物之间通过食物的获取和消耗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也表现为各种生物在共享资源和利益上的竞争和合作。
最后,生命观念认为生命是历史性的。
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生命的演化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时间。
生物学家通过研究化石记录、基因组分析等方法,揭示了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历史。
生命的历史性使得生物学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生命的各个方面,并且可以对生命的未来进行预测和规划。
生命观念的意义在于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的提升。
生命观念帮助人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生命现象,帮助人们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二)摘要科学思维是基于事实证据、运用科学概念、通过科学推理和论证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作出判断和解释、对事物客观发展变化作出预测的认识方式。
科学思维的核心是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具有批判质疑、重实证、重逻辑等特点。
直觉、想象、灵感和顿悟等非理性因素是理性思维的有效补充。
科学思维与技术思维、工程思维、伦理思维和审美思维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要根据科学思维的内涵和特点加强科学思维教学。
关键词科学思维理性思维证据逻辑高中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课程,将科学思维列入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凸显了本课程的科学属性和育人价值,也昭示了科学思维的培养是本课程的核心任务之一。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科学思维。
1.科学思维的内涵《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新课标)指出:“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科学思维首先是指一种思维习惯。
这种思维习惯具有什么特点呢?从思维的取向即态度和意识层面说,要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
尊重事实和证据概括地说就是重实证,这是科学思维的显著特点。
这里所说的事实,是指运用科学手段搜集、用科学话语表达出来的科学事实。
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只是我们主观上的感觉,并不是科学事实。
有人质疑将“实事和证据”并列的说法,理由是事实就是证据,“事实和证据”是同义重复。
其实,新课标将事实与证据并列是有道理的。
所谓证据,是指可以用来做出判断的事实依据,它建立在事实基础上,但与事实之间不能完全画等号。
事实林林总总,只有与论题直接相关的事实才能作为证据。
例如,某种激素能促进植物果实发育的实验,其结果只能作为这种激素能促进植物发育的证据,不能作为它促进人体发育的证据,因此,所谓吃了激素催熟的水果就会影响儿童的发育的说法,就是在证据的认定上出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