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热空气和冷空气
- 格式:docx
- 大小:21.33 KB
- 文档页数:4
《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热空气和冷空气》。
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目标、实验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学分析(一)实验内容分析《热空气和冷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2课。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的基本性质、理解空气占据空间、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探究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现象,并由此让学生思考生活中运用这种原理的事例。
本课的设计是让学生从触觉上感受什么是热空气,用可视化实验的方法探究空气受热产生的变化,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法画出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事物的能力,学习可视化实验方法,启发学生思考,经历探究过程,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课既是空气基本性质的继续,又是下一课《风的形成》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对冷、热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体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中观察过厨房中锅、壶冒出的白气、烟上升的现象。
但学生看到的是现象,对热空气的了解是表面的、肤浅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学生对于热空气上升的前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生活经验中。
通过对学生热空气上升现象的前概念调查,发现学生认为热水上面冒出的“白气”就是热空气,忽略了空气是无色的,说明学生对空气的基本性质还没有完全掌握;学生认为热空气与冷空气是分别存在的,忽略了热空气与冷空气的依存关系,热空气周围都是冷空气;学生认为冷空气是遇冷的空气,必须有冰的存在才会有冷空气,忽略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相对性。
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这是一个学生不曾认真思考过的问题,有的学生坚持认为这是空气的一种本领,没有原因;有的认为热空气是自动上升的,忽略了热空气上升和冷空气的相对流动;有的认为热胀冷缩的原因,看不到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
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明确学生的哪些观念是错误的,正是我们教学的起点。
小学科学1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热空气和冷空气的产生和变化过程;3. 能够利用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特性进行实际应用。
二、教学内容:1. 热空气的概念和特点;2. 冷空气的概念和特点;3. 热空气和冷空气的产生和变化过程;4. 利用热空气和冷空气进行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太阳升起时温度逐渐升高等。
2. 学习热空气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了解热空气是指温度高的空气,它比冷空气轻,上升而形成气流等。
3. 学习冷空气的概念和特点:同样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冷空气是指温度低的空气,它比热空气重,下沉使地面变冷等。
4. 学习热空气和冷空气的产生和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大气层的不同温度层次,解释造成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原因,并通过实验展示热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下沉的过程。
5. 练习应用:设计一些与热空气和冷空气有关的活动,如热气球的原理、暖气片的工作原理等,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是否能够准确描述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和特点;2. 检查学生在实验和应用中的操作是否正确,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合理;3. 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评价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观察和实验演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和特点。
同时通过实际应用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整体而言,教学过程较为顺利。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我们进一步改进。
首先,教学导入环节需要更加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实验环节中,学生的动手操作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加强实验指导的细节讲解。
最后,在应用环节的设计上,可以增加一些拓展的任务让学生更深入思考。
四年级科学上册:2、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目标:1、知道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及风的成因。
2、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的理解方法。
3、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及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4、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均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5、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使用,初步知道一些科学发展史。
教学重点:理解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教学难点:理解风的成因教学准备:蜡烛、纸杯平衡杆、火柴、塑料袋、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一、导学1、出示上节课吹气球的装置,提问:我们是怎样把气球吹大的呢?2、提问:你们能想办法证明空气从瓶子里跑出来的吗?3、谈话:当我们把气球吹大时,气球里的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同时原来瓶子里的空气被赶了出来,说明空气是会流动的。
二、自主探究(一)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1、谈话:那空气受热时会怎样流动呢?2、实验1:点燃一支蜡烛,用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在哪里3、提问:说明热空气可能向哪里流动呢?学生讨论、设计实验4、提问:能设计实验证明热空气向上流动吗?学生讨论、设计实验5、试验2: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6、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呢?实验说明了什么?小结:空气受热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二)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1、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2、实验3:在木棍两端各挂一个大小相同的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个纸杯里的空气;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小结:点燃火柴后,是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电脑出示“孔明灯“、热气球: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是谁发明的?利用了什么道理?(三)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1、提问: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学生根据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实行推理2、提问: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学生讨论、回答。
2、热空气和冷空气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以及热空气上升的原理2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二)知识与技能:1 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 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 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2 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2、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学生查找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并观察在家打开冰箱“白气”向哪个方向流动。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实验:吹气球把气球里的气放出来?提问:这个现象说明什么?(空气会流动)2 .如果我们把空气加热或者变冷以后怎样流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出示幻灯片)(二)探究实践: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谈话:空气受热时会怎样?实验 1 :点燃一支蜡烛,用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在哪里(2)学生观察汇报(热空气在蜡烛火焰的上方)(3)提问:说明热空气可能向哪里流动呢?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实验2 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4)学生观察汇报。
(纸蛇会转动)(5)提问:是什么力量让纸蛇“跳舞”的呢?实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两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5)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出示幻灯片)(三)小组合作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1 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2 学生猜测交流3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实验3 在木棍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4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5 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6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7 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空气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冷空气和热空气》教案设计详解。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概念。
(2)了解冷空气和热空气对天气的影响。
(3)了解衣服在冷空气和热空气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热爱自然,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和掌握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概念。
(2)了解衣服在冷空气和热空气中的作用。
2.难点:(1)理解冷空气和热空气对天气的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图片、报告天气预报等方式,引入话题“空气的温度变化会影响什么”。
2.讲授环节(1)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概念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冷空气和热空气的定义及区别,并引导学生理解冷空气和热空气对天气的影响。
(2)衣服在冷空气和热空气中的作用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何种衣服适合穿在冷空气和热空气中,引导学生学会保护自己。
(3)冷空气和热空气对人体的影响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冷空气和热空气对人体的影响,引导学生学会保护自己。
3.练习环节(1)观察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温度下杯子上的水珠。
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在冷空气和热空气下,应该如何进行保护,如何避免生病等。
4.拓展环节(1)参观天文馆或气象局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或气象局,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天气和气象学的知识。
(2)课外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观察、思考,写出在冷空气和热空气下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1.情境式教学策略:以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视觉呈现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冷空气和热空气对环境的影响。
2.合作式学习策略:通过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观察实验等方式,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渗透策略:通过引导学生学会保护自己、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让学生懂得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冷空气和热空气_《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篇一】教育理念指导1、科学课堂回归生活。
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同时,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也指出课程要回归生活。
本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透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景,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明白科学道理,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随时随处有科学。
2、注重评价,于细节处导行。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靠“说”靠“教”养成的,而是以各种课堂活动作为载体,以学生的试验设计、认真观察、科学记录、条理表达、乐于合作、善于倾听、客观评价等能力的训练作为切入点,于每一个细节之中,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探究习惯而长期形成的。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空气是会流动的吗》教学方法:讨论、教师演示、学生自主动手实验学情分析:学生自三年级学习《科学》以来,初步学习了一些科学常识,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
但是本册四年级的科学学习将进一步深入,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能较差。
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①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②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2、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②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③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②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教学重难点: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巩固提问: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这节课我们研究什么呢?2、进行猜测质疑:提问:看到这个问题,说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是怎么想的呢?板书课题《空气是流动的吗》3、那你们的想法对不对呢?我们做个小试验吧。
二、自主学习1、风的形成(1) 分组试验提出问题:如果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并且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会有什么感觉?让学生汇报:归纳总结:空气是会流动的(2)讲解: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风的形成是空气的流动造成的(3)验证试验结果提出要求:同学们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空气会流动吗?(4)鼓励学生:祝贺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热空气和冷空气》实验说课稿一、使用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2课《热空气和冷空气》。
二、实验器材手机、支架、凹面镜、蜡烛、火柴、冰冻后的水或冰棒、黑色胶带三、实验创新/改进要点本课的实验教学创新采用纹影技术。
纹影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气流对光波的扰动,将不可被肉眼看见的气流的变化,转化成可以被看见的图像。
这项技术最初被应用于风洞的气流研究,特别是高速激波的研究,也可以应用于探测隐身飞机。
所以本课实验教学将利用此项技术看见空气。
图1纹影系统组成空气是不可见的,还有声音、力学也是一样,对于这些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的物体,教学上通常采用辅助一些材料,通过实验让辅助材料“动”起来间接感受它们的存在。
本课实验这里采用纹影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模式,可以让看不见的变成可以“看见”的空气,使间接观察提升到直观感受。
传统纹影技术所需的设备较多:透镜、点光源、刀片、成像设备,除此外还需调试这些设备之间的距离,非专业的人员操作难度较大。
为方便操作,改进后的纹影系统只需:手机一台(手机的手电筒做点光源、摄像头作为成像设备)、凹面镜一个,将二者距离调整至两倍焦距就可以进行操作。
图2改进后的纹影装置四、实验原理(一)纹影技术原理:纹影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流场可视化手段,其作用原理师将被测对象置于光学及光学元件构成的平行光路中,利用气流对光波的扰动,将不可被肉眼看见的气流变化转变为可以被看见的图像。
(二)本课实验原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冷热空气对流形成风。
五、实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风;探究目标:能够利用纹影技术自主探究认识空气流动的规律;科学态度目标:乐于运用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激发学生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六、实验教学内容本实验课主要由两大模块的实验构成,即热空气实验和冷空气实验,通过纹影技术,认识空气是流动的,空气在受热的情况下会上升,遇冷的情况下会下降。
热空气和冷空气热空气和冷空气00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立即修改 | 关闭、说教材:一、教材体系: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2课,属于内容标准中“地球与宇宙”里的“空气”范畴。
本课在多种方法认识空气性质的基础上,从空气的流动性引入空气受冷受热会怎样流动的话题,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冷空气、热空气的性质。
了解风的形成。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是按照“问题——假设——论据搜集——结论——交流共享”这些环节设计的,通过组织学生动脑设计,动手实践热空气往哪里流动实验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亲身体验,从而对“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及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获得更生动、更具体的感受。
课文具体安排了四个教学活动:1、指导学生探究热空气怎样流动,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3、指导学生了解人们如何利用热空气,制作热气球2、指导学生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4、指导学生解释现象成因,推想风的成因。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4、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均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
教学准备: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广口瓶等及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演示实验:出示充满空气的气球或塑料袋,松开口,提问:你发现什么?说明了什么?2、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研究过,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是会流动的3、质疑: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把空气加热或者变冷以后还会向我们刚才描述的那样流动么?二、指导学生探究热空气怎样流动,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苏教版科学四上《热空气和冷空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这一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让学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应用三个部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热和冷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从而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掌握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知道热空气和冷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关爱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性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以及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区别,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3.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性质。
4.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应用:讲解热空气和冷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暖气、空调等。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应用,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热空气和冷空气。
1-2 热空气和冷空气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能借助物体觉察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总结、分析冷热空气的流动和风的形成。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乐于与同学交流。
2.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三)科学知识1.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以及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知道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3.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均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难点:理解风的成因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蜡烛、火柴盒15盒(供学生用)、纸蛇、木棍及两端已保持平衡的纸杯、水槽、热水、香、集气瓶学生准备:蜡烛、纸蛇四、教学过程(2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前两次课我们研究了空气的性质,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感受最深的就是空气的流动性,因为空气的流动我们感受到了风。
大家有没想过,如果我们把空气加热或者变冷以后空气又会怎样流动呢?(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1、谈话:空气受热时会怎样流动呢?2、实验1:点燃一支蜡烛,用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在哪里。
(提醒:不要靠火太近)3、学生实验并汇报。
(当手位于烛火上方时,空气是热的,有股热气往上冲,把手放在烛火下方时,感觉到空气是冷的,初步判定热空气是向上运动的。
)4、提问:说明热空气可能向哪里流动呢?5、我们可以利用一个小实验证实一下:热空气是否向上流动呢。
6、实验2: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7、学生实验并汇报。
(纸蛇转动。
)8、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呢?(原因:烛火产生的热气流。
)9、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1、明确了热空气会上升,可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2、演示实验(课本P6)3、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呢?4、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是针对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的教学。
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本课教学时间为45分钟,采用PPT课件+教案的形式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1.了解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概念及其特性。
2.能够简单描述热空气和冷空气的运动规律。
3.了解气温的含义及其测量方法。
三、教学内容1.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及特性。
2.热空气和冷空气的运动规律。
3.气温的含义及其测量方法。
四、教学过程1. 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及特性•通过PPT引入问题:今天下课后,你推开窗户,感觉室外的空气是热的还是冷的?为什么?•学生自主回答,老师进行引导,引出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概念及特性。
•教师可以借助图片或动画等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
2. 热空气和冷空气的运动规律•通过PPT演示引入问题:热空气和冷空气会发生什么样的运动?为什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形成对热空气和冷空气运动规律的初步认识。
•老师可以利用场景再现或者实验演示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运动规律。
3. 气温的含义及其测量方法•通过PPT的演示引入问题:计算机房的温度多少度?我们怎么来测量它?•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含义,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测量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气温计等工具,让学生亲自体验测量气温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1.PPT展示法2.师生互动式教学法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前提问,对学生对热空气和冷空气的了解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
2.课中适当加入互动教学,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教师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全面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误解,对于掌握不好的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辅导。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师在引入疑问和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问题的选取和设置,以及教师运用多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
四年级科学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课件教课方案〖教课目的〗、过程与方法:△经过实验学会由看风素来认识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剖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涨。
、知识与技术:△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知道热空气上涨,冷空气降落。
△认识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余性质。
△乐于亲密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念。
〖教课重难点〗1、要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2、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教课准备〗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相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空气会流动么?、我们身旁的空气一般是怎么流动的?谁来描绘一下?、你有没有想过,假如我们把空气加热或许变冷此后还会向我们方才描绘的那样流动么?二、进入新课、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②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③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④经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⑤能不可以再想一个实考证明热空气是上涨的?你准备怎么做?⑥书上的实验你能看懂么?谁来做?⑦实验再一次说了然什么?、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热空气是上涨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如何流动的呢?生活我们在哪里能够找到冷空气?②翻开冰箱冷藏室。
冰箱里的“白气”往哪里流动?③冬天的凉风从哪里钻进来?④生活中的例子告诉我们冷空气往哪里流?、认识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涨,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方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何?(4)假如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一样,它们会如何?(5)因为地面冷热不一样致使的空气流动就是风。
三、稳固(1)利用热空气上涨的原理有人发了然一些能够飞翔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2)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由来及升空原理。
示范课教学设计汾西县第二小学示范课教学设计汾西县第二小学示范课教学设计《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知识目标:理解小说内容,体会孤独的含义。
能力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小说中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重点:1、体会小说中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理解内容,体会孤独的含义。
难点:学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去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学生自由跟唱,教师趁势引导:正如歌曲中所唱的,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感受到阳光的明媚和彩虹的绚丽。
的确,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而这过程绝非永远“一帆风顺”,它往往充满了辛酸,饱含苦楚与泪水。
成长,也是需要经受“风雨”洗礼的代价的。
“孤独”,就是其中最重的一笔,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给予每个人的一道美丽而又残酷的题目。
今天,杜小康就要踏上自己孤独的旅途。
让我们与他为伴,一起来体验孤独的放鸭生活和艰难的成长经历。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走近“孤独”(一)资料链接作品背景:《孤独之旅》一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曾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的《草房子》,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九章二十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的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色彩。
故事中的杜小康,曾经是村中富户杜雍和的独子,曾经是“草房子”里的“领头羊”、是让孩子们个个都钦慕不已的“大班长”,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今天的主角猝不及防,迎接他的是一场崎岖坎坷的“孤独之旅”。
相信大家对他的遭遇充满了好奇,那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和他一起踏上旅途吧!(二)基础积累(1)注音轩.(xuān) 嬉.(xī)闹凹.(āo)地雍.(yōnɡ) 掺.(chān)杂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ǐyǔ) 撩.(liáo)逗歇(xiē)斯底里(2)释义厚实:丰富、富裕。
……………………………………………………………最新资料推荐…………………………………………………
热空气和冷空气
一、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了解热气球和xx的升空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
三、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四、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教学措施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把书翻到P6,这课的标题是“空气是会流动的吗”,又是个问题,先来说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
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还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板书课题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二)自主学习
1.风的形成
(1)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如果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你有什么感觉?1
……………………………………………………………最新资料推
荐…………………………………………………(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我们这堂课上完了吗?有关空气流动,你还想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体验
板书流动的空气风从学生的提议中选取“空气是怎样流动的”问题
2.空气的流动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冷空气是下沉的板书热空气演示P6实验二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适当点拨让学生自我总结板书上升板书猜想答案(下沉)
3.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用实物投影展示把观察结果写在P72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4.热空气的用途
(1)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风是怎么形成的吗?(2)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3)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画流动图板书热气球孔明灯(三)课外拓展
制作热气球、xx
(四)板书设计
2
……………………………………………………………最新资料推荐…………………………………………………热空气和冷空气空气是会流动的热空气上升
冷空气下沉
球xx热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