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震基本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58.17 KB
- 文档页数:7
防震减灾安全知识内容1. 地震的基本知识1.1 地震是什么哎呀,说到地震,大家脑海中是不是立刻浮现出电视上那些惊心动魄的画面?地震嘛,简单说,就是地球表层的岩石因为内部压力过大而发生的剧烈运动。
好比你家里那瓶饮料,摇晃得厉害,瓶盖一打开,喝一口就“嘭”地喷出来!不过,这个“嘭”可不是开玩笑的,震动能让地面抖得厉害,连坐着的椅子都能被抛起来,真是让人心慌慌的。
1.2 地震的种类说到地震,其实也有很多种类呢。
比如,最常见的就是“板块运动型”的地震,就是那些大地壳板块在挤压、碰撞、拉扯的过程中,突然“嗷”一声就爆发了。
还有一种是“人为型”,就像你在地下室搞搞挖掘,结果一不小心挖到了什么,这种情况也是会有震动的。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闯祸”的感觉?不过,地震发生的时候,咱可千万别慌,得学会应对才行。
2. 防震准备工作2.1 家庭防震措施好吧,咱们既然知道地震来袭的时候得小心,那平时的准备工作就得提上日程了。
你想啊,家里得有个“避震包”,里面装着水、干粮、手电筒、药品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就像去远足之前,背上满满的装备,能让你心里踏实得很。
再说,家里的家具也得固定好,别让它们在地震中变成“飞行器”,给你造成二次伤害。
比如,把书架靠墙,尽量别把重物放在高处,要是那东西掉下来,嘿,那可真是“倒霉”的代名词。
2.2 地震演练防震准备不仅仅是备齐物资,还得通过演练来增强全家人的意识。
记得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在学校里演练火灾逃生,结果大家都在那儿嬉笑打闹,但其实这是为了让大家在紧急情况下知道怎么做。
同样的道理,咱也可以在家里搞个小“演习”,像地震来临时,先找个安全的地方,蜷缩下来,保护好头部。
这样的演练,就算真遇到情况,也不会手忙脚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
3. 地震时的应对措施3.1 地震发生时嘿,万一真遇上地震,别慌,心态要稳!首先,记得不要往外跑,这可不是“运动会”,外面有可能更危险。
你可以就近找个结实的桌子,趴在下面,用手护住头和脖子。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几种类型?按其震源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我国发生的地震大部分是浅源地震。
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1.火山地震2.陷落地震3.诱发地震4.构造地震震源的深浅可分为:1.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 ,85%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60~300km ,12%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 ,3% 2.几个概念: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源距答:1.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 2.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3.震中距:建筑物与震中的距离 4.震源距:建筑物与震源的距离 3.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何关联? 答:1.地震震级: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度量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及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3.两者关联:a.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b.从震中往外,烈度逐渐衰减。
c.对于发生频度最高的浅源地震来说,根据我国的地震资料,经验公式估计震中烈度I 0与震级M 之间的关系:58.05.1I M +=5.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1.震源M 2.传播途径与震中距R 3.场地条件S 4.其它6.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运动影响如何?7.地震动的三要素是什么?答:1.地震动强度 2.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周期) 3. 地震的持续时间 8.影响地震动特性的因素有什么?答:1.震源 2.传播介质与途径 3.局部场地条件9.世界的主要地震分布带。
答:1.环太平洋地震带2.欧亚地震带10.我国的主要地震分布带。
答:在这6个区域:1.台湾及附近海域2.东南沿海地带(福建、广东、浙江、江苏)3.华北地区(沿着太行山两侧经京津到冀东延伸到辽西)4.新疆的天山地区5.西藏喜马拉雅区主要(一直延伸到云南横断山)6.南北地震带(银川-兰州-成都-昆明)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1.频次高、强度大2.起伏式发展强烈地震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
前言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绝大多数省份都发生过6级以上强烈地震。
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在全球陆地面积7%的国土上,发生了35%的7级以上大陆地震,我国大陆平均每年发生20次5级以上地震。
历史上我国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造成了严重伤亡。
如1920年宁夏海原8.6级地震,死亡23.4万人;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死亡24.2万人;2008年汶川8级地震遇难68712人,经济损失惨重,全世界为之震惊。
本人根据多年的观察经验,并在网络上开展研究探讨,汇集了各方网友的集体智慧,得出地震有先兆、地震可预报的结论,希望本文能促进地震预报事业的健康发展,为防震减灾作贡献,造福全人类。
第一章地球磁场与地震新知识一、地球为何会有磁场?各种不同物质形成的“岩浆潜流”在地壳下绕地心运行可以形成一种线圈作用,会对太阳和月球引力产生一个切割角,使得岩浆潜流可以切割太阳及月球引力磁力线而产生地球磁场。
岩浆潜流为何会绕地心运行呢?这是因为岩浆潜流受到二种力的作用:一是地球自转时产生的离心力,二是因为地球自身存在磁场,地球转动时会产生旋转磁场,这种旋转磁场可作用于岩浆潜流而产生一种“电磁搅拌”力,使得岩浆潜流跟着这种“电磁搅拌力”运行(如同异步电动机的运行原理)。
注:“电磁搅拌力”由网友“若比邻60”提出。
二、为何地球北极与北磁极会产生位置偏移?地球北极的“极地”是因为地球自转时产生的“陀螺效应”而产生的。
北磁极的产生是因为很多岩浆潜流在此处集结交叉运行而产生的。
岩浆潜流集结交叉点为何不会在北极而会产生位置偏移呢?我认为这可能与极地地壳下面的地貌有关,因为地貌结构的原因,岩浆潜流都集中到了北磁极那个位置产生集结交叉运动而造成北极与北磁极位置产生偏离的现象。
三、地球为何会出现板块漂移现象?因为地壳受到二种力的作用所以出现了板块漂移现象:(1)受到岩浆潜流运行的推力作用。
(2)受到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
四、为何地球南北极历史上会出现过南北倒置现象?地壳在岩浆潜流的推动下除了出现板块运动外,有时也会“生病”,会在地壳内壁产生非常不和谐的“肿瘤”,岩浆潜流一旦碰上这种“肿瘤”就可能会使多种不同物质构成的岩浆潜流都混到了一起,严重时会使岩浆潜流运行方向发生改变,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地球磁场的方向性改变。
地震基本知识问答第一部分地震常识1.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答:地球的最外层叫地壳;地壳下面的部分叫地幔;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叫地核。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0 公里左右,地壳厚度为35 公里左右,大多数破坏性地震就发生在地壳内。
2. 地球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答: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块完整的岩石,而是由大小不等的板块彼此镶嵌组成的,其中最大的有七块,它们是南极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澳洲板块和非洲板块。
这些板块在地幔上面每年以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速度漂移运动,相互挤压和碰撞。
3. 地震是什么?答: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4. 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多大?答:地震释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 倍。
1995 年日本大阪神户7.2 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00 颗二战时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原子弹的能量。
5. 地震有几种类型?答: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6. 什么是构造地震?答: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7. 什么是火山地震?答: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8. 什么是塌陷地震?答: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9. 什么是诱发地震?答: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10. 什么是人工地震?答: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地震知识大全关于地震的基本知识1.地震发生时,在工作岗位如何进行个人防护?在办公室内要赶紧藏在办公桌下,震后从楼梯迅速撤离;正在工厂上班的工人,要立即关闭机器,切断电源,然后迅速撤到安全处。
对于特殊的部门(如电厂、煤气厂、钢厂、核反应堆等)按专门操作程序运作。
2.地震发生时,在公共场所如何进行个人防护?在公共场所,影剧院、体育馆的演出或比赛要立即停止,观众应躲在排椅下,舞台脚下或乐池,震后有秩序地组织观众分路疏散;正在比赛的体育场应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慌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空旷安全处疏散;正在上课的学生,迅速在课桌下躲避,地震停止时,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切忌拥挤、跳楼。
3.地震时,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城镇居民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
4.地震时,人员疏散应避开哪些地方?高大建筑物、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陡山坡、河岸边。
5.地震发生时,在家中如何进行个人防护?保持清醒冷静头脑,做出敏捷反应,是保障安全的关键。
在家中要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住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厨房、储藏室及墙角躲避; 同时,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溢;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
当大地震后,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
关于地震灾害的知识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1.按地震成因划分,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哪几类型?主要属于构造地震。
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2.地震的三个基本参数是什么?地点、震级和发震时刻。
3.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防灾减灾⼯程知识要点防灾减灾⼯程知识要点第⼀章抗震要点1地震的含义地震(英⽂名称:earthquake)⼜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地震波的⼀种⾃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开始发⽣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的地⾯称为震中。
破坏性地震的地⾯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员伤亡,能引起⽕灾、⽔灾、有毒⽓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灾害。
地震液化作⽤是指由地震使饱和松散沙⼟或未固结岩层发⽣液化的作⽤。
⼟体受地震⼒作⽤后,使⼟体积缩⼩、孔隙压⼒猛增,从⽽使有效压⼒减⼩,使⼟迅速减⼩或完全丧失抗剪强度,使⼟体像液体⼀样流动或喷出地⾯,成为地基液化。
2地震的类型根据发⽣的位置分类板缘地震(板块边界地震):发⽣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多数地震属于此类。
板内地震:发⽣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如欧亚⼤陆内部(包括中国)的地震多属此类。
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板缘地震更复杂。
⽕⼭地震:是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产⽣的地壳振动。
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分类天然地震:指⾃然界发⽣的地震现象;⼈⼯地震:由爆破、核试验等⼈为因素引起的地⾯震动;按地震形成的原因分类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巨⼤变化⽽产⽣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地震:是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产⽣的地壳振动。
⽕⼭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
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附近的⼏⼗公⾥远的范围内,⽽且发⽣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这种地震发⽣的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
《地震来了我不怕》第一章:地震知识简介1.1 教学目标使幼儿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知道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让幼儿了解地震发生时可能出现的现象,如地面的震动、房屋的摇晃等。
培养幼儿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地震的定义:地球的地壳发生震动的现象。
地震发生时可能出现的现象:地面的震动、房屋的摇晃、地震波等。
地震的特点:突发性、破坏性、不可预测性。
1.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地震发生的图片,让幼儿了解地震的现象。
地震模拟:通过模拟地震发生时的震动,让幼儿感受地震的感觉。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在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
第二章: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2.1 教学目标使幼儿了解在地震发生时应该采取的措施,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培养幼儿在地震发生时的冷静和应对能力。
2.2 教学内容地震发生时的行动原则:保持冷静,迅速采取措施保护自己。
自我保护措施:躲到安全的地方,保护头部,避免靠近危险物品等。
紧急疏散:了解如何有序地从教室或家庭中疏散到安全的地方。
地震逃生演练:组织幼儿进行地震逃生演练,让幼儿熟悉疏散路线和程序。
自我保护游戏: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习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
观看安全教育视频:播放地震安全教育的视频,让幼儿了解地震时的应对方法。
第三章:地震后的应对3.1 教学目标使幼儿了解地震后的应对措施,以保证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培养幼儿在地震后的冷静和合作能力。
3.2 教学内容地震后的行动原则:保持冷静,合作互助,等待救援。
应对措施:检查自身安全,寻找安全的地方避难,等待救援。
紧急联系:了解如何与家人和朋友联系,以及如何向有关部门求助。
3.3 教学活动地震后避难所模拟:设置一个模拟避难所,让幼儿了解避难所的基本设施和安全措施。
紧急联系游戏: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习如何使用手机或其他通讯工具进行紧急联系。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在地震后如何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
第四章:地震安全知识竞赛4.1 教学目标检验幼儿对地震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地震知识总结地震知识总结篇1地震知识总结一、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这些能量包括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地球深处的地震波等。
地震通常发生在断层带或火山活动区。
地震的强度通常使用震级表示,震级越高,地震能量越大。
地震波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声波,可以在地球内部和外部传播。
二、地震预测和预防地震预测仍然存在许多挑战,目前还没有完全准确的方法预测地震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然而,预防地震灾害是可能的。
以下是一些预防地震的措施:1.制定地震应急计划,包括家庭成员和员工的职责、逃生路线和应急物资储备。
2.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3.安装地震预警系统,及时通知地震的即将到来,为人们提供逃生的时间。
4.定期检查和维护建筑物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确保它们在地震中能够正常工作。
三、地震救援和复苏地震发生后,救援和复苏工作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地震救援和复苏的技巧:1.尽快组织救援人员进入建筑物,寻找被困的人员。
2.使用生命探测器等工具寻找被困人员的生命迹象。
3.救援人员应该穿着适当的防护装备,以避免自身受伤。
4.在救援和复苏过程中,应该遵循适当的卫生和安全规定。
四、地震相关数据和信息地震相关数据和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
以下是一些获取地震相关数据和信息的方法:1.地震监测站和地震台站记录地震数据,包括震级、震中位置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等。
2.地震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员使用地震数据和其他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现象。
3.地震应急响应组织和其他专业组织发布地震相关数据和信息,以帮助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
4.公众可以通过地震预警系统和其他地震相关网站获取地震数据和信息。
总之,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但通过了解地震基础知识,采取预防措施,并在需要时采取适当的救援和复苏技巧,我们可以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
地震知识总结篇3地震知识总结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发生往往伴随着强烈的震动和地面破裂。
*将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的预防和应对方法,以及地震相关术语和数据。
(完整版)北京大学《地震概论》重点知识点地震概论笔记(2016春)第一章地震学的研究范围和历史1.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
全球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20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21世纪将约有150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历史记载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的地震,全球6次,中国4次。
2.地震的两面性:①自然灾害②给人类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3.地震:地球内部介质(岩石)突然破坏,产生地震波,并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
破坏开始的地方称为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理论上看成一个点,实际上是一个区)震源深度:将震源看做一个点,此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4.震中:震源在地表上的垂直投影。
震中距:观测点与震中的大圆弧距离(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沿大圆弧测量的距离)可证明是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烈度:宏观,实际的破坏程度(我国12度烈度表)震级: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仪器测量(地震差一级,能量相差32倍(101.5),两级相差1000倍:log E=11.8+1.5M,E:能量,M:震级)两者都反映地震大小5.分类:地震序列:①主震型(一个主震,多个余震)②震群型按震源深度分:①浅源:震源深度< 60km ②中源:60-300km ③深源:> 300km 按震中距分:①地方震:震中距<100km ②近震:<1000km ③远震:>1000km (以观测点为圆心,1000km为半径)6. 地震学是应用物理类课程。
地震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中日美在地震学三足鼎立第二章地震波第一节波的性质简述1.液体、气体只能传播纵波,固体可以传播横波(S波)、纵波(P波)2.波线和波阵面垂直3.远离波源的球面波波面上任何一小部分视为平面波第二节地震波1. P波和S波的主要差异总结:vP=√3vS(1)P波的传播速度比S波快,地震图上总是先出现P波。
地震基本常识一、地震的基础知识(一) 什么是地震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
(二)有关地震的几个术语震源:发生地震的地方。
由于地震的发生,往往是地震发生处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岩石突然破裂引起的,所以实际上震源是一个区,但在我们进行研究时,为了方便起见,理论上常把震源看成一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地震时,在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极震区。
震源深度:震源与震中之间的直线距离。
震中距离:在地面上,震中到观测点(如地震台)的距离。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或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震波。
地震波包括纵波P和横波S,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大,因此在一次大震发生时,稍远处的人们会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是左右晃。
地震能量:指发生地震时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根据地震图上所记录的最大振幅,考虑到地震波随距离和深度的衰减情况所得到的表示地震大小的量度。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种量度。
我国使用十二度烈度表。
震级、烈度、震源深度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相同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越浅,在震中区造成的损失越严重。
如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县6.2级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0公里,造成49人死亡、2000余人受伤,而1999年4月8日吉林省珲春7.0级地震,震源深度达540公里,即使在当地也无明显震感。
至于震级与烈度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发生一次地震,震中烈度最高,破坏最严重,随着与震中区间距离的增加,地震所造成的危害逐渐减轻,即烈度减小。
因此,一旦地震发生,马上可由地震台网报出震级,而烈度却要由地震工作者实地调查来圈定。
(三)地震的分类首先,我们按照震动的性质,将地震分为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及地脉动。
第一章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几种类型?按其震源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我国发生的地震大部分是浅源地震。
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1.火山地震2.陷落地震3.诱发地震4.构造地震震源的深浅可分为:1.源地震一震源深度小于60km, 85%2. 中源地震一震源深度60〜300km, 12%3. 深源地震一震源深度大于300km, 3%2•几个概念: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源距答:1.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 2.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3.震中距:建筑物与震中的距离 4.震源距:建筑物与震源的距离3•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何关联?答:1.地震震级: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度量2.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及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3. 两者关联:a.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b. 从震中往外,烈度逐渐衰减。
c. 对于发生频度最高的浅源地震来说,根据我国的地震资料,经验公式估计震中烈度I。
与震级M之间的关系:M = 1.5 0.58105•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1.震源M 2.传播途径与震中距R 3.场地条件S 4.其它6•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运动影响如何?答:7•地震动的三要素是什么?答:1.地震动强度 2.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周期) 3.地震的持续时间8•影响地震动特性的因素有什么?答:1.震源 2.传播介质与途径 3.局部场地条件9•世界的主要地震分布带。
答:1.环太平洋地震带 2.欧亚地震带10•我国的主要地震分布带。
答:在这6个区域:I. 台湾及附近海域2.东南沿海地带(福建、广东、浙江、江苏)3. 华北地区(沿着太行山两侧经京津到冀东延伸到辽西)4.新疆的天山地区5.西藏喜马拉雅区主要(一直延伸到云南横断山)6.南北地震带(银川-兰州城都-昆明)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 1.频次高、强度大 2.起伏式发展强烈地震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
II. 直接地震灾害的表现有哪些?答:1地表破坏a.地裂缝b.滑坡c.砂土液化d.软土震陷2.建筑物破坏3.生命线工程破坏12. 什么是砂土液化?砂土液化会造成哪些危害?答:砂土液化:指饱水的疏松粉、细砂土在振动作用下突然破坏而呈现液态的现象,由于孔隙水压力上升,有效应力减小所导致的砂土从固态到液态的变化现象。
危害:路基不均匀沉降、桥梁的倾斜、流滑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土体自身的含水量。
颗粒的大小、级配以及压实体状态有关13. 减轻和消除砂土液化的措施有哪些?答:主要从预防砂土液化的发生和防止或减轻建筑物不均匀沉陷两方面入手。
1. 合理选择场地;2.采取振冲、夯实、爆炸、挤密桩等措施,提高砂土密度;3. 排水降低砂土孔隙水压力;4.换土,板桩围封,5.采用整体性较好的筏基、.深桩基等方法。
第二章桥梁震害1•上部结构的震害有哪些?其中最为严重的震害是什么?上部结构的移位震害的原因?哪些措施可以防止移位破坏?答:桥梁上部结构的震害包括:1上部结构本身的震害 2. 上部结构的移位震害(包括落梁震害最为严重)3.上部结构的碰撞震害移位震害的原因:1.连接处过窄的支承面 2.纵向约束装置破坏 3.支座、连接限位构件失效防止移位破坏:1.增大墩、台的支承面 2.设置限位装置2•桥梁墩柱的震害有哪些?弯曲破坏和剪切破坏的特点、原因,?答:桥梁墩柱的震害:1.墩柱的弯曲破坏 2.墩柱的剪切破坏(脆性破坏)3.墩柱的基脚破坏弯曲破坏的特点:墩柱的弯曲破坏是延性的,多表现为开裂、混凝土剥落压溃、钢筋裸露和弯曲等,并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
原因:箍筋配置不足;纵向主筋联结不牢剪切破坏的特点:1.脆性的2.出现在墩柱的中部原因:纵向主筋过早切断,箍筋配置不足。
3•基础震害的特点。
基础震害的主要原因是地基失效。
如何防止地基失效?深基础的震害比浅基础的震害轻。
答:基础震害的特点:1.隐蔽性2.高危性3.修复比较困难防止地基失效:通过合理选择桥位,避开震害地带,若避不开,可避重就轻。
4. 支座的震害有哪些?震害:支座移位、锚固螺栓拔出、剪断,活动支座脱落,以及支座本身构造上的破坏等。
原因:①支座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抗震要求;②支座的构造处理上有缺陷(支挡结构弱、联结处不足);③支座型式、材料不当。
5•桥梁抗震加固主要技术措施答:1.加大截面加固法 2.粘贴钢板加固法 3.粘贴碳纤维加固法 4.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5.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6.喷混凝土加固法7.凿除原有侧面混凝土,代之以高强度的混凝土第三章桥梁抗震概论1•什么是三水准设防?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采用两水平设防(E1、E2),两阶段设计。
答:小震不坏一一在小震(多遇地震M乍用下,结构物不需要修理,仍可正常使用;中震可修一一在中震(偶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物无重大损坏,经修复后仍可继续使用;大震不倒一一在大震(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物可能产生重大破坏,但不致倒塌。
2•抗震设计目标?(公路桥梁、城市桥梁)答:根据抗震设防原则对工程设防要求达到的具体目标。
《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抗震设防目标:在E1地震作用下,各类桥梁结构总体反应应在弹性,基本无损伤,震后立即使用;在E2地震作用下,甲类桥梁结构轻微损坏,震后不需修复或经简单修复可继续使用,乙类桥梁有限损伤,经抢修可恢复使用,永久性修复后恢复正常运营功能,丙类桥梁不产生严重的结构损伤,经临时加固可供紧急救援车辆使用,丁类桥梁震后不致倒塌。
3•什么是超越概率?什么是地震重现期?答:超越概率:一定场地在未来一定时间内遭遇到大于或等于给定地震的概率,常以年超越概率或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表示。
T=- T o/ln(1-P) T—地震重现期;P—超越概率T o—设计基准期地震重现期:指一定场地重复出现大于或等于给定地震的平均时间间隔。
4•桥梁工程抗震设计流程答:地震安全性评价:指对具体建设工程地区或场址周围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性、地形变化等进行研究,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按照工程应采用的风险概率水准,科学地给出相应的工程规划和设计所需的有关抗震设防要求的地震动参数和基础资料。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1.地震危险性分析 2.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 3.场地的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桥梁工程抗震设计流程:结束5•设计地震动参数输入: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地震动加速度时程6. 选择地震加速度时程有三种方法:强震记录,人工地震加速度时程,规范标准化地震及速度时程7•什么叫反应谱?《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规定的规范反应谱答:以不同单质点体系的周期为横坐标,以不同阻尼比为参数,就能绘出最大相对位移、最大相对速度和最大绝对加速度的谱曲线,简称反应谱8•地震动输入模式?(水平向、竖向组合)何时考虑竖向地震力?三个方向的地震作用分量如何组合?答:地震动输入模式: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反应谱方法地震动加速度时程 <——动态时程法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时的拱式结构、长悬臂桥梁结构和大跨度结构,以及竖向作用引起的地震效应很重要时,应考虑竖向的地震作用三个方向上的正左地JR力组合.即E =+£*;+£;9•中小桥梁采用同步输入,大桥采用不同步输入,考虑多点激振、行波效应。
10. 什么是抗震概念设计?抗震概念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
(具体)答:抗震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正确地解决结构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主要任务:选择良好的抗震结构体系,主要根据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要求进行。
11. 理想的桥梁结构体系布置。
答:1.平面几何线型:避免弯桥、斜桥 2.桥墩高度相差不大;3. 结构布局:上部结构尽量采用连续且小跨径;各个桥墩的强度和刚度在各个方向尽可能一致,刚度变化太大,地震时,较刚性的桥墩容易产生破坏;基础最好在坚硬的场地上。
4. 结构传力机制:结构体系应完整、有明确、可靠的传力路径5. 结构构件设计:各部分构件的强度应根据其重要性和修复更换的难易程度,采用明确的等级设置.12. 桥梁结构抗震体系:延性抗震体系,减隔震体系第四章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1. 动力学问题三要素:输入(激励)、系统、输出(反应)2. 单自由度振子的地震振动方程。
mS + c6 + k6 = —mSg(单质点体系〉上式即为桥墩地震振动方程,右边顼表示地震时地面加速度戈引起结构振动的外因°3. 什么是阻尼比,有阻尼自振圆频率,无阻尼自由振动圆频率?什么是振型?巴_ C答:阻尼比: 2 mO = Od胡_ 2有阻尼自振圆频率:d仞=无阻尼自由振动圆频率:\ m振型:在振动的任一时刻,各质体位移的比值保持不变,即振动形状保持不变5•静力法的基本假设是什么?答:结构物各个部分与地震动具有相同的振动,把惯性力作为静力作用在结构上。
6•反应谱的两条基本特性(理解)答:地震反应谱的特点:1. 阻尼比对反应谱影响很大,阻尼比变小,地震反应增大;2. 对于加速度反应谱,当结构周期小于某个值时幅值随周期急剧增大,大于某个值时,快速下降。
3. 对于速度反应谱,当结构周期小于某个值时幅值随周期增大,随后趋于常数。
4. 对于位移反应谱,幅值随周期增大。
•绝对刚性结构二° = s ; SD -Q^S V = 0,54=冬max•无限柔性结构;力=0:理二每唉尽=£皿宀=07•多质点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振型分解法、振型参与系数)8•各个振型所引起的反应组合方法有哪些?我国规范规定的方法有哪些?何谓CQC方法,SRSS方法?适用情况?9•动态时程分析法(直接积分法)的步骤。
答:1.将求解的时间段[0, T]分为多个离散点0 ,△ t, 2△ t,…,t+ △ t;2. 在这些离散的时间点上引用动力平衡方程;3. 假定在厶t时间间隔内,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按一定规律变化;4. 假定t时刻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已知,求解t+A t时刻结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10.建立桥梁结构模型时结构各部分模拟方法。
采用什么单元、单元划分、刚度模拟、质量模拟、支座采用什么模型模拟、基础模拟等等。
答:集中参数模型:将结构的质量、刚度和阻尼堆聚在一系列离散的节点上,适用于比较规则的桥梁构件模型:基于每一构件的力和位移关系建立振动方程,能够模拟结构的总体几何形状和地震反应。
有限元模型:直接基于材料的本构关系建立,能够用大量的微小单元精确模拟结构的几何形状,理论上能够非常精确地描述结构的动力特性。
墩柱的模拟一必须正确模拟墩柱的刚度和质量分布固定支座:采用主从关系(从节点的位移与主节点一致)处理橡胶支座、减隔震支座:非线性单元处理。
设置板式橡胶支座的梁桥顺桥向水平地震荷载计算,一般有三种计算模型:1.单墩单梁模型2. 耦联模型3.全联简化模型群桩基础模拟:1.集中质量模型 2.等效嵌固模型 3.六弹簧模型4.弹性嵌固模型第五章桥梁延性抗震设计1•延性的概念,延性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