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7.82 KB
- 文档页数:2
《生物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举例说明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课堂引入(5 分钟)展示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如花朵、蝴蝶、机器人、石头等,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并说明理由。
提问学生:为什么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是不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的特征。
讲述生物的多样性和奇妙性,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教学目标展示(1 分钟)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
3.知识点讲解(20 分钟)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展示大象、草履虫、蜂鸟等生物的图片,以及洋葱与洋葱根尖细胞、手臂肌肉与肌细胞的图片,讲解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就像砖头是房子的基本组成单位一样。
强调病毒除外,所有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通过生动的比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一些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让学生了解单细胞生物的生活方式。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展示阳光下生长的小麦和鸬鹚捕鱼的图片,讲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自养;动物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属于异养。
详细解释光合作用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是如何从外界吸收物质并转化为自身所需的营养。
举例说明一些动物的特殊食性,如食蚁兽、考拉等,增加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生物能进行呼吸展示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的图片,讲解动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以养金鱼为例,提问学生为什么用沉降过的自来水而不用凉开水,引导学生思考水中氧气对生物呼吸的重要性。
深入讨论陆生植物长时间被水淹会死亡、浇水过多会导致植物烂根的原因,以及晚上卧室里不宜摆放过多植物的道理。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的特征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三、教学重点: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四、教学难点:1. 生物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生物的特征来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10分钟)1. 教师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等。
2. 学生听讲,记录重要内容。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生活实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等。
2.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生物的特征来解释实例中的现象。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生物的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生物的基本特征和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生物的特征。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案:生物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和多样性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生物的共同特征2.生物的多样性特征3.生物的分类方法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2.学习生物的共同特征(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生物,指导学生讨论生物的特征,比如:有氧呼吸、细胞结构等。
然后,通过引导问题,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
3.学习生物的多样性特征(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图片中的生物,指导学生讨论生物的特征,比如:外形、大小、颜色等。
然后,通过引导问题,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多样性特征。
4.学习生物的分类方法(15分钟):教师介绍生物分类的概念和目的。
然后,教师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生物分类的方法,如根据外形、生活方式等进行分类。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将生物进行分类?生物分类有哪些方法?5.深化学习(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现代生物分类的方法,即根据生物的遗传信息进行分类。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种的DNA序列,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比较DNA序列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
6.练习与巩固(20分钟):a.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根据所学内容,为一些动物进行分类,并列出分类的依据。
b.让学生观察一些生物标本,并尝试进行分类。
c.培养学生使用生物分类的术语,如门、纲、目等。
7.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生物的特征有哪些?生物的分类方法有哪些?为什么需要进行生物分类?四、教学评价:1.学生在观察和比较生物特征时,能够准确记录并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和多样性特征。
2.学生在进行生物分类时,能够合理选择分类方法,并据此进行分类。
3.学生能够运用生物分类的术语,如门、纲、目等,进行科学表达。
《生物的特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的特征》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生物的特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景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会观察。
(二)小组学习、质疑观察的基本要求: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及时记录。
3、有计划、有耐心。
4、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说机器人不是生物?请说出你的理由。
因为机器人不像其他生物一样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也不存在构成细胞的有机物,同时,机器人不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机器人不是生物。
生石花的肉质叶看起来像石头,为什么说它是生物?尽管生石花的肉质看起来像石头,但生石花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石花的肉质叶与仙人球的肉质茎类似;生石花能从小长大;生石花能开出各种颜色的花,还能结出种子,表明它能进行繁殖;生石花长有根,可以从土壤中获取水和无机盐,等等。
查阅生石花的资料可知,生石花是一种植物,因此,它就是生物。
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为什么说它不是生物?岩洞里的钟乳石能慢慢长大,但这种长大与生物的生长是不同的,它是一些无机物慢慢堆积的结果。
同时钟乳石没有生物所共有的特征,如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繁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因此钟乳石不是生物。
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有生命,可以看它是不是“活”的,看它是不是具有生命现象,即看它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生物的特征》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程的起始章节;只要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为后续学习生物分类、生物多样性等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内容是学生接触生物学的开端,对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建立生物学基本概念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列举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学生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区别。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通过实例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能够自主总结生物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物的五大基本特征:生长、繁殖、新陈代谢、应激性和遗传性。
【教学难点】:理解新陈代谢和应激性的概念及其在生物体中的表现。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生物学,对生物的特征没有系统的认识,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对生物世界充满好奇,但可能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物的特征及相关概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和归纳。
3.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直观感受生物的特征。
【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生物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引导: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理解生物的特征。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通过展示动植物和非生物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提问学生: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各种各样的生物。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物的特征》,一起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1.观察生物与非生物(1)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动物(如猫、狗)、植物(如树木、花朵)、微生物(如细菌、真菌)以及非生物(如石头、机器人、汽车)。
第二节生物的特征基础主干梳理一、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类别概念举例非生物没有生命现象的物体机器狗、钟乳石、电脑病毒等生物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二、生物的特征把下面实例和它所表现的生物特征进行连线:【归纳提升】诗词及谚语中体现的生物特征诗词及谚语生物的特征秋风淅淅桂花香,花底山蜂采掇忙需要营养忽然心孔开一竅(窍),呼吸掇来归幅纸能进行呼吸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能生长和繁殖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具有遗传的特性【辨易错】 1.能生长、能运动的不一定是生物..............:钟乳石能不断长大,机器人能行走,但不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不是生物。
2.珊瑚..≠.珊瑚虫...:珊瑚是由大量的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形成的,不是生物。
珊瑚虫才是生物。
3.易错字词书写:繁殖..________ 遗.传______ 【会方法】生物与非生物的判断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属于生物,主要看这个物体是否具有生物的特征。
具有生物特征的物体属于生物,不具有生物特征的物体不属于生物。
素养分层评价【基础演练】知识点1 生物和非生物1.相信你认识了不少生物,也学会了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下列选项中都是生物的是(C)A.细菌、计算机病毒 B .蘑菇、扫地机器人C.病毒、鹅膏菌D.衣藻、鹅卵石2.生物和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是(B)A.生物能动,非生物不能动B.生物有生命,非生物没有生命C.生物体能呼吸,非生物不能D.生物对外界刺激有反应,非生物不能知识点2生物的特征3.下列属于生物的是(D)A.破坏电脑软件的电脑病毒B.从小长大的钟乳石C.堆积得越来越高的珊瑚礁D.枯木上生长的蘑菇4.生物具有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的特征,下列生物现象与此相符的是(A)A.植物落叶B.种子萌发C.蘑菇生长D.动物捕食5.莲花湖生态湿地公园宛如一幅唯美的生态山水画卷,湖畔芦苇丛丛、鱼翔浅底……学习了生物的特征后,周末小明兴致勃勃地去公园里观察生物,并在日记本中写到:一只雌野鸭带领几只刚孵化出的小鸭在水中觅食,看到游人靠近后,雌鸭大声鸣叫并带领小鸭迅速游到湖中深水处。
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2、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导入新授课堂练习课堂总结作业布置6、教学评价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等。
11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12 教学重难点121 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122 难点对生物某些特征的理解和应用,如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实例分析法。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图片或实物,如植物、动物、石头、水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生物和非生物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的特征。
142 新授142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举例说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获取营养,动物通过捕食等方式获取营养。
1422 生物能进行呼吸讲解生物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如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1423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举例说明生物通过多种方式排出废物,如人出汗、排尿,植物落叶等。
142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展示含羞草受触碰合拢叶片、猎豹追捕猎物等例子,让学生理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142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讲述生物生长和繁殖的过程,如种子萌发长成植株、动物产卵繁殖后代。
142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举例说明亲子之间的相似性(遗传)和差异(变异)。
143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生物,并说明理由。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生物特征的理解。
144 课堂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生物的特征,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优秀4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篇一教学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生态系统的概念①通过观察家庭水族箱,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②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实例,如家庭水族箱。
②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朗读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生态系统的组成①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且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书中的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①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②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②教师播放一段录像,其中有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讨论: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b、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环保教育学生观看课件,讨论分析环保意义。
七年级生物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制作临时装片和规范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了解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生物的特征》教案(合集15篇)《生物的特征》教案11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通过观察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3.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2学情分析生理方面,这时的学生无论是身体形态还是生理功能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生理的发展必然会对心理产生影响,所以这时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的说教感到厌倦等心理问题;生理的发展同样会对智力产生影响,他们对新鲜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由于学生具有以上特点,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充分起到组织和带领的作用,采用民主型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通过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的感知力,记忆力,情感力都有所提高,从而是学习成绩的到提高,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住人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段。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这门课叫生物,到底什么是生物?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事物,大家能不能说出什么是生物?大家可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举出一些事物,并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学生可思考,讨论并交流)[讲授新课]一、观察分析——什么是生物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的基本要求:1、要有目的。
2、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及时记录。
3、有计划、有耐心。
4、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准备好纸和笔,我们观察一段多媒体片段,大家边看边把画面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分开记录下来,看谁记得最多,分得准确。
准备好了吗?开始。
多媒体演示学生:一边认真观看一边紧张记录。
教师:给予评价鼓励。
初中生物七生物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的特征是指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以及生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 掌握生物的共同特征包括生长、繁殖、代谢、反应刺激和适应环境等。
3.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不同生物的共同特征,并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1. 生物的特征是什么?
2.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教学难点:
1. 能够理解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
2. 能够掌握生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实验材料(如显微镜、玫瑰花、金鱼等)
3. 生物书籍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分辨生物和非生物,引出生物的特征。
2. 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生物的特征是什么,并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
3. 理论学习:通过PPT介绍生物的共同特征包括生长、繁殖、代谢、反应刺激和适应环境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4. 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昆虫、观察玫瑰花的生长过程、观察金鱼的呼吸行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的特征。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生物的共同特征,并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拓展:
1. 让学生自行寻找生物的图片并分辨生物和非生物。
2. 让学生观察不同生物的特征,并分享观察结果。
教学反馈: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生物的共同特征,并列举不同生物的特征。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生物特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结束:师生共同检查作业,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课堂总结。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命活动、生长和繁殖。
掌握生物的细胞结构,了解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生物的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细胞结构三、教学难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在实际例子中的运用细胞结构与生物功能的关系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的基本特征。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生物的细胞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准备: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如植物和动物样本、显微镜等。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料,如细胞结构示意图、生物生长和繁殖的视频等。
【导入部分】通过展示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视频,引起学生对生物特征的兴趣。
【新课导入】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命活动、生长和繁殖。
讲解生物的细胞结构,强调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
【课堂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植物和动物样本,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的特征。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生物的特征在实际例子中的运用。
【知识巩固】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回答关于生物特征和细胞结构的问题。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细胞结构。
提醒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题,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生物的特征和细胞结构。
六、教学拓展:引入生物的其他特征,如新陈代谢、应激性、遗传和变异等。
通过展示相关实例,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七、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七年级生物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如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由细胞构成等。
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比较、归纳等,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和表达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对生物的多样性和奥妙产生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比较,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和举例。
难点:分析一些特殊的生物现象,如病毒的性质、珊瑚与珊瑚虫的关系、钟乳石与生石花的区别等,并能正确归类。
三、教学准备教具:课本、PPT课件、实物(如花朵、叶片、石头、珊瑚等)、图片(如机器人、钟乳石等)、视频(如生物与非生物的对比)等。
学具:笔记本、纸张、彩色笔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展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提问:你们看到了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它们有什么不同?怎样区分它们?引导学生回答,并总结出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方法,如观察它们是否具有活动能力、是否需要营养和呼吸等。
提出问题:除了这些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更科学的方法来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生物的特征》,通过学习这一节课,我们将了解什么是生物,以及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利用PPT课件,展示课本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完成课本上的“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生物?请用自己的话进行定义。
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请列举并解释。
请举例说明一些具有或不具有某种特征的生物或非生物。
小组汇报,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答案,并邀请其他组进行补充或提问。
教师点评,总结并强调以下要点:生物是指具有细胞结构并能进行新陈代谢、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够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能力的有机体。
初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初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篇1一、教学目标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二、难点和重点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教师: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①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四、教学设计1、什么是生物?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或实地考察大自然。
(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班额大,需要分小组进行。
)2、提出问题:“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3、生物的特征: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
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生物的特征生物教案(9篇)生物的特征生物教案1一、教学目标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准备: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四、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
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七年级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优秀7篇)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篇一第一章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一、重点难点:1.认识显微镜的部分名称;2.如何在低倍镜下调焦并找到要看的物体;3.细胞各结构的功能;4.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
二、知识点1.显微镜的结构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镜臂:握镜的部位;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
光线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其两面是不同的: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又称粗调):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又称细调)。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2.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3.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4.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
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5.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
一手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玻片的边缘,另一只手拿纱布将玻片放在两层纱布之间,用食指和拇指夹住轻轻擦拭,用力要均匀。
6.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水要适量,水滴太小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影响观察,水滴太大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7.细胞壁只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是不具有生命活动的,而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则是生活着的。
8.植物体是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植物体从小到大是体内细胞增多和增大的结果,而不是水和养料堆积增多使植物体长大的。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一、重点难点:1.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
2.植物体、动物和人体的结构层次。
3.细胞的分化。
4.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知识点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2)能够运用生物的基本特征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生物的基本特征;(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三、教学难点1. 生物的基本特征的理解和运用;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生物的基本特征;2. 利用比较法,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3.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生物的存在;(2)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生长和繁殖、应激性等;(2)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如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等。
4. 实例分析:(1)举例说明生物的基本特征在生活中的应用;(2)分析生物与非生物在实例中的区别。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生物的基本特征;(2)强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6.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的生物的基本特征;(2)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生物现象,试着用所学知识解释。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体验,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进行评价。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生物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1.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2.动物标本1-2件;3.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个小机器人,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盆栽植物是生物。
说明生物与非生物是有区别的。
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
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
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下面是讨论的大致内容: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1)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
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
如猫抓鼠吃;青
蛙抓虫吃;狗吃肉;羊吃草等;(4)细菌、真菌等分解
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2.生物需要呼吸(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从出生到生命
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
成人呼吸频率16-18/每分钟。
(3)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滤水从水中摄取氧气。
(4)鲸每15-20分钟就要从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
爬行动物有专门适应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如海龟它的肺能贮藏空气,它的泄殖腔内有肛门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
鳖喉部有粘膜形成绒毛突起,其上毛细血管丰富,水中气体可由此进入,可以10小时在水中不出来。
(6)水生植物有气道如藕的茎中有气道;水稻的茎杆是中空的可通气。
3.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1)许多植物能够产生种子。
用种子繁殖后代。
(2)有些植物能产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麦、水稻能分蘖;(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类、苔藓、蕨类能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5)细菌、草履虫等生物通过分裂生殖,产生新个体。
(6)许多动物通过产崽繁殖后代。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1)植物缺水会发蔫;水多了会涝。
(2)施肥少了长不好;施肥多了会烧苗。
(3)含羞草受到外
界刺激会做出反应;捕虫植物有特殊的捕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