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贵州山歌的文化特征和功能
- 格式:pdf
- 大小:460.25 KB
- 文档页数:6
2019-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谈布依山歌“十八调”的艺术特色李星辰张迪(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黔南551300)摘要:布依山歌“十八调”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传于贵州省贵定县布依族聚集地,也称为布依山歌“九板十三腔十八调”,就是指同一首歌词,可以用十八种不同的曲调来演唱,通常在特定的场合选择特定的曲调演唱,以表达歌者的爱好和情感。
布依山歌“十八调”在表演时,主要运用汉语或布依语歌词结合布依山歌曲调的方式来进行表演。
其歌词、曲调中都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特色和民族特色。
关键词:布依山歌;十八调;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642.2;K8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2-0148-01唱歌对于布依族人来说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语言交流的特殊符号,歌的内容和题材多来源于布依族人真实的社会生产劳动,反映特定的时代、社会、历史和人文。
一首山歌可以用十八种调来演唱,这是极其罕见的民族文化,也是布依山歌独特的魅力所在。
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调,都深深印刻着本民族的文化烙印,对研究古代文化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以布依山歌“十八调”的曲调和歌词特征作为切入点,整理并总结一些布依山歌“十八调”的艺术特征:1.布依山歌演唱的群众性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泛指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娱自乐而演唱的民歌。
布依山歌是劳动人民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是布依族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自娱自乐、交流情感的文化表演形式,它涉及内容广泛,旋律悠长,结构短小,节奏自由,曲调爽朗、情感质朴,具有一定的群众性。
2.布依山歌调式的多样性布依山歌“十八调”的十八种调子分别指的是:花调、哥(妹)乐乐调、哥(妹)呦调、水调、灯箩调、米杨花调、大土调、本底调、溜溜调、迎合调、尖溜溜调、溜菊花调、呦哈以调、呦喂调、艳山花调、呀呀依调、梁祝调和红花开调。
浅浅谈布依山歌“十八调”的艺术特色布依山歌是贵州省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就是“十八调”,它是布依山歌中最为著名和受欢迎的一种曲调。
本文将从音乐形式、歌词内容、节奏韵律和表演特色四个方面来谈谈“十八调”的艺术特色。
“十八调”在歌词内容方面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歌词通俗易懂,富有感情,表现了布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歌颂了山川河流、风花雪月、人民生活、劳动工作等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以及对亲情、爱情、友情等各种情感的真挚表达。
在表现手法上,歌词运用了大量的拟人化、夸张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通过歌词内容,布依山歌“十八调”展现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成为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八调”在节奏韵律方面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布依山歌“十八调”节奏明快、简洁流畅,并且具有很强的舞蹈性,让人听了会忍不住跟着节奏摇摆起来。
它的韵律轻盈优美,充满活力和动感,给人以愉悦和愉快的感受。
布依山歌“十八调”还注重乐曲的变化和对比,节奏旋律丰富多彩,层次分明,让人听了耳目一新,感觉愉悦。
“十八调”不仅在歌词内容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在音乐节奏上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给人以愉悦和愉快的感受。
布依山歌“十八调”在表演特色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
它在表演形式上多种多样,有独唱、重唱、对唱、集体合唱等多种形式,丰富了表演形式和内容。
在表演方式上,布依山歌“十八调”有的是单独表演,有的是伴有舞蹈表演,有的是合声合唱,还有的是其他形式的表演,形式多样,富有变化,令人耳目一新。
在表演服饰上,布依山歌“十八调”也非常注重色彩和图案的搭配,服饰充满民族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增加了表演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而且,布依山歌“十八调”还有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舞蹈动作、手势动作等,这些动作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该曲调的情感和内涵,增加了表演的艺术感染力和感染力。
六盘水民间山歌艺术特色与文化传承研究作者:康培陈家愉来源:《戏剧之家》2015年第23期【摘要】贵州省六盘水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山歌在长期的文化演变中呈现出多元性、交融性等基本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山歌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本文的研究旨在使六盘水民间山歌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六盘水;民间山歌;艺术特色;传承研究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70-02六盘水民间山歌是六盘水人民心灵感情的流露,是人们在改造自然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文化产物。
六盘水民间山歌是云贵高原文化的积淀,有着明显的地方性特征:首先是民族性。
六盘水苗族人民喜爱歌舞,“三月三”是苗族的山歌节,到处可见男女对唱山歌的情景,他们歌颂爱情,歌唱生活。
其次是地域性。
民歌的区域性彰显了民歌在不同地区的艺术特色。
受地形的影响,六盘水民歌山歌各具特色。
最后,山歌演唱的地点或者场合有特定的规定。
不能在家里面演唱,并且只是年龄相仿或者是同辈才可以对山歌,不同辈分的是不能对对子的;山歌演唱的时间、方式和内容是很讲究的。
一、六盘水民间山歌的产生的文化背景任何一种民俗文化都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渊源。
六盘水民间山歌之所以能形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文化类型,有以下原因:(一)民族历史文化悠久。
六盘水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在各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过多民族的传承发展,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流传至今。
六盘水几乎全部属于古夜郎辖地,有着丰富灿烂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二)农耕文化的积淀。
六盘水的农耕文化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文明社会。
耕种的过程中催生了多种多样的民歌。
三线建设启动以后,工业文明的崛起,也铸就了六盘水人民自强不息的“三线精神”。
但对六盘水影响最深的还是千年农耕文化。
二、六盘水山歌的社会功能山歌作为民间文化艺术是经过历史的积淀保存下来的,是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需求有益的非物质文化成果,能引导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贵州沿河土家山歌文化的思想教育作用作者:黎慧敏来源:《当代人(下半月)》2018年第06期摘要:沿河乃山歌之乡。
生活在乌江流域的沿河土家族居民,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承造就了独特的山歌文化。
沿河人民在历代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山歌歌曲。
这些山歌蕴含了土家族的历史、智慧和生活知识,代表了沿河土家族的思想水平、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
关键词:土家山歌文化;思想教育功能一、沿河山歌文化创造背景贵州沿河是土家人民世代居住地,土家人世代耕作在乌江河畔,乌江养育着世代土家族。
坐落在乌江旁的小城沿河被誉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
土家族的先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土家山歌文化,千百年土家山歌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传递了土家族的历史记忆、社会发展、民族情感、民风民俗及生产生活,土家族山歌成为了沿河的文化品牌和代言词。
二、沿河山歌种类沿河土家山歌曲调优美动听,旋律质朴无华,情感真挚热烈,内容丰富,取材多样,构思精巧,语言清新,几乎覆盖了当地生产、生活的所有内容。
生活气息浓郁,民族色彩独特。
(一)按题材和劳作的方式分类,土家山歌有号子、砍柴歌、翻山歌、打渔歌、田歌等,被统称为劳动歌。
歌者主要是为了消除孤独、疲劳与传递情感,内容多为鼓劲、协调、调侃、逗趣,表现和传达劳动的愉悦与节奏,传递美好的爱情。
不需要特殊的场景和时间,随性而来,或诙谐幽默,或沉重悲伤,类型多样,不受限制,有的抒情,有的则是叙事,反应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按风俗分类。
土家山歌也有着丰富多彩的社会风俗,土家人在红白喜事、祭祀请神、修房建屋、男女谈情等活动中,也要唱山歌。
按风俗分类,有梯玛神歌、跳丧歌、哭嫁歌、仪式歌等。
(三)按唱腔分类,有高腔、平腔和低腔山歌。
按歌唱形式分,主要有独唱、对唱、组合唱、一领众合唱等。
三、继承方式(一)口碑相承。
沿河土家族传统山歌继承可通过家族传承、社会传承和师徒传承等方式实现。
沿河土家族山歌传统文化是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民族特色文化,无时无刻影响着沿河的人民,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浅浅谈布依山歌“十八调”的艺术特色1. 引言1.1 概述布依山歌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布依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其中的“十八调”更是其经典之一。
这十八调歌曲以其独特的曲调和丰富的歌词内容吸引了无数听众和研究者的注意。
通过对“十八调”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布依族文化的特点和历史传承,也能够领略到这一音乐形式蕴含的深厚艺术内涵。
本文将对“十八调”布依山歌的艺术特色进行系统的探讨,希望能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分别从起源背景、编排结构、曲调特色、歌曲主题和表演形式等方面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2. 正文2.1 起源背景布依山歌的“十八调”是布依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贵州省黔西南地区的布依山区。
布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其歌曲传统文化深厚而独特。
布依山歌“十八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布依族的祖先,他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创作了各种形式的歌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这些歌曲逐渐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十八调”的艺术形式。
布依山歌的“十八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信仰。
这些歌曲既有动人的旋律,又有深刻的内涵,传承着布依族人民的智慧和感情。
通过歌词和曲调的搭配,布依山歌“十八调”展现了布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引人入胜。
布依山歌“十八调”的起源背景浓厚而深远,它不仅代表了布依族人民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布依山歌“十八调”作为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地方特色,更具有普遍的艺术价值,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传统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2.2 编排结构布依山歌的“十八调”是一种独特的歌曲形式,其编排结构十分严格和规范。
每一调都包含有固定的歌词内容和曲调,而且在演唱时要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
整个“十八调”共包含九个“上调”和九个“下调”,“上调”和“下调”之间各有两句过渡调,使得整个结构显得非常完整和流畅。
浅谈贵州民歌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特征——以《好花红》为例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文化交融的国家,固有的民族文化是其文化优势。
民族音乐作为新时期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理应成为研究和创新的重点。
在本文中,涉及到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为学习对象,运用学习音乐理论的研究方法和专业音乐基础知识,以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为研究对象,其歌曲在贵州中部地区,即第二土语区广为传播,本文对音乐结构及其所引发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音乐的人文价值。
本文将从贵州布依族音乐《好花红》的艺术特征及审美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贵州民歌艺术特征审美价值引言(前言)中国民间音乐是传统音乐中具有生命力的部分,也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世界各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创造出了民族民间音乐。
它源自于人们内心情感的寄托以及对生活感慨。
民歌作为人们群体智慧的结晶,在民族音乐厚重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保全着心口相传的方式,并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步实行了自身的演化。
贵州少数民族布依族民歌以美妙的旋律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而成为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布依人生活的地方心口相传、生生不息,现今这首经典民歌传唱在祖国的天南地北,成为布依族的文化代表名,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音乐界广泛认可,用“好花红”命名的文学艺术,音乐团体,无处不在,由其艺术商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也是非常昭着的。
本文将从歌曲《好花红》的审美价值与艺术特征等方面展开论述,它将为促进我国民俗文化的挖掘与继承起非常重要的效力。
1 贵州民歌的由来1.1贵州民歌的形成什么是民歌?即劳动人民之歌。
从古至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世界各地,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有人民生活的地方,那里就有美丽的民歌传唱。
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情愫最为径直、最为生动的反照也是民歌。
他通过各族人民的即兴演唱、口口相传和加工定稿的悠久历史,最终得以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最亲切的伙伴。
民歌是中国古代人民群众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贵州山歌导语:贵州山歌是中国贵州省地方特色民歌的代表,以其独特的旋律、深情的歌词和深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贵州山歌的起源、特点和艺术价值,以及对于贵州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意义。
一、贵州山歌的起源与发展贵州山歌可追溯到古代的楚汉时期,当时的贵州地区盛行山歌艺术,通过歌唱传递着人们的生活、工作、爱情以及对家乡的深情。
贵州山歌的发展可以说与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密切相关。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山川壮美、民族众多,这使得贵州山歌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贵州山歌的特点1. 独特的旋律与节奏贵州山歌的旋律多样且丰富,取材广泛,有的悠扬动听,有的慷慨激昂。
贵州山歌的节奏鲜明有力,表现出民歌独有的韵律感。
在演唱过程中,歌唱者往往会加入一些声音效果,如吹口哨、搓手等,使得整个演唱过程充满了生动的情感。
2. 深情的歌词贵州山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描写山川风景的诗意,也有表达人们生活苦难和感受的真情实感。
歌词具有深入人心的感染力,能够打动人们的心灵,引发共鸣。
3. 特殊的表演形式贵州山歌除了以演唱为主要形式外,还具有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如群体合唱、对唱、独唱等,不同形式的表演使得贵州山歌展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魅力。
三、贵州山歌的艺术价值贵州山歌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代表了贵州地区特有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还通过歌唱的形式将大量的民间智慧与文化传统融入其中,成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扬乡土精神的重要载体。
同时,贵州山歌也是传递乡愁和情感的重要媒介。
山歌所表达的深情与思乡之情,使得许多离乡背井的华人在异国他乡能够通过山歌找到一种独特的情感寄托和归属感。
此外,贵州山歌在中国文化界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
通过对贵州山歌的研究与挖掘,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并保存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内涵,还能为国内外学者提供研究素材,促进文化交流和学术合作。
浅浅谈布依山歌“十八调”的艺术特色布依山歌是贵州省布依族群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是布依族绵延千年的文化遗产,凝聚了布依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并传承至今。
而“十八调”作为布依山歌的一种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它是布依山歌中最为流行和受人喜爱的一种调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就布依山歌“十八调”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度探讨。
一、“十八调”概述“十八调”是布依山歌中的一种常见调式,它是布依族群的特有民间歌曲,由18种不同的曲调构成,以其独特的旋律、清新的歌词、优美的表演形式而著称。
每一种曲调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内涵,它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地展现了布依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世界。
由于“十八调”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成为布依山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八调”歌词的艺术特色“十八调”歌词是布依山歌的精华所在,它表现了布依族人民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布依族人的日常生活、田园风光、爱情婚姻、家国情怀等。
歌词用词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富有朴实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布依族人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状态。
歌词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涵,富有诗意和思想性,使“十八调”歌词成为了布依族人民情感寄托和心灵抒发的重要方式。
“十八调”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悠扬的节奏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每一种曲调都有其独特的旋律和表演形式,有的悠扬明快,有的轻盈婉转,有的雄壮豪放,有的柔美缠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十八调”旋律还受到了布依族民族音乐的影响,融合了古老的音乐元素和当代的表现方式,表达出了布依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旋律的特色使得“十八调”成为了富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
“十八调”表演形式多样,包括独唱、合唱、对唱等方式。
它在传统的表演形式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加入了一些现代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元素,使得表演更加丰富生动,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贵州屯堡山歌文化产业发展探讨贵州屯堡山歌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一直延续至今。
屯堡山歌是贵州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优美的歌词和朴实的表演形式,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起,屯堡山歌文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就屯堡山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屯堡山歌文化产业的概述屯堡山歌文化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三穗县屯堡镇所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因母亲河屯堡江、屯堡山、屯城三座山相连而得名。
屯堡山歌的演唱形式主要是以二重唱为主,由一男一女或两男或两女组成,其表演手段主要是吐字清晰,音高跌宕,音调优美,富有感染力。
屯堡山歌的歌词内容包括了丰富的人生哲理、爱情哲理、劳动生活,以及民族风情等,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重的情感色彩。
屯堡山歌文化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在贵州省乃至全国的民间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觉醒,屯堡山歌文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屯堡山歌已经走出了贵州,走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二、屯堡山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发展现状屯堡山歌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化传承阶段,第二阶段是文化产业化阶段。
在文化传承阶段,屯堡山歌以口传心传的方式被不断传承下来,历经数百年后,屯堡山歌的数量得以保存,但在群众传统的学徒制下,传承中缺少系统性、科学性的指导和保护,传承中途出现失误的风险会更高。
在文化产业化阶段,随着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屯堡山歌文化产业也逐渐得到了重视。
在近年来,许多民间文化企业的兴起,使屯堡山歌文化涌现出了新的生机。
在宣传推广方面,屯堡山歌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各种媒体上,如电视、广播、网络等。
这些媒体的力量不断扩大,向更广阔的范围推广。
2.发展趋势屯堡山歌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点:(1)社会力量参与更加活跃。
在屯堡山歌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力量的参与至关重要。
浅浅谈布依山歌“十八调”的艺术特色布依山歌是贵州省布依族人民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由于布依族聚居在贵州西南山区,布依山歌因起源于山间,所以它被赋予了浓郁的山乡特色。
而在布依山歌中,又以“十八调”最为著名,它不仅是布依族文化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充满江南乐曲特点、高亢奔放的古典音乐表现形式。
下面将深入浅出地讲述它的艺术特色。
“十八调”是布依山歌中最具有典型性的一种演唱形式,它是一种由十八首不同的曲调组成的“套路”。
这“十八调”包含了充满怀乡之情、爱情、民间趣事等音乐主题,也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传统。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佬仔山歌”和“落地歌”,因为它们分别表现了布依族人民的习俗和感情,让人们能够更加直接地理解和感受到布依族人民的情感世界。
布依山歌“十八调”的艺术特色同样也体现在它的音乐表现形式上。
一般来说,布依山歌是由多个人合唱而成的,演唱时,以男女或成年人和孩童组合的形式出现,使得声音更加悠扬动听。
此外,布依山歌的演唱方式也非常独特。
它采用的是自然长音和弱音抑扬的方式,使得歌曲演唱时既有高潮,又有低谷,充分表现了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抒发情感的内心感受。
此外,布依山歌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口头文学艺术,其歌词中包括了大量的布依族语言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zha zha shi sho”表达的是“河水潺潺”的声音,这使得歌曲在表现方面更加真实生动,更加清新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布依山歌的“十八调”除了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之外,还体现出了布依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社会背景。
通过对“十八调”歌曲内容和演唱方式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布依山地居民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和习俗。
在布依族的生活和工作中,农耕、狩猎、织布等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而布依山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十八调”不仅是布依族音乐的载体,也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黔南山歌简介
黔南山歌是中国贵州黔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歌形式之一。
这里的“黔南”指的是贵州省南部地区,该地区以其丰富多样的山歌而闻名于世。
黔南山歌通常由当地的农民创作和演唱,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和传统文化。
这些歌曲通常以朗朗的嗓音、独特的节奏和朴实的词句为特点,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家园和人情的情感。
黔南山歌的题材广泛而丰富,涵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爱情和乡土风情等方面。
这些歌曲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动、热爱家乡的情怀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黔南山歌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也有合唱。
常见的传统乐器如竹笛、土葫芦和扬琴常常与这些歌曲相伴奏,增添了浓厚的民俗气息。
黔南山歌不仅在当地深受欢迎,也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
它代表着贵州南部地区独特的音乐文化,是黔南人民的骄傲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无论是在农田劳作时,还是在欢庆节日或聚会中,黔南山歌都充当着人们情感的纽带,让人们感受到了黔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温暖的人情味道。
黔南山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贵州的民俗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也为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的独特魅力。
贵州山歌文化传统
贵州山歌文化是贵州省独特的文化传统之一,它承载着贵州人民的历史、生活
和情感。
山歌是贵州人民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一种歌唱形式,它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载体。
贵州山歌的歌词多以贵州的山水、农耕生活、爱情故事等为题材,歌曲旋律多
采用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简单而朴实。
在贵州的山区,人们常常在田间劳作或者在家中闲暇时,用歌声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
山歌歌词朴实真挚,表达了贵州人民的朴素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贵州山歌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它不仅是贵州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他们的文化
传统。
在贵州的各地,山歌文化都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如黔东南的苗族山歌、黔西南的布依山歌等,每一种山歌都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贵州山歌文化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
一些山
歌艺人通过现代的表演形式和音乐元素,将传统的山歌进行改编和创新,使其更加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同时,一些文化机构和学者也在积极地对山歌文化进行研究和保护,以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传统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
贵州山歌文化传统是贵州省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贵州人民的历史和情感,是贵州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山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让这一宝贵的文化传统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贵州山歌简介贵州山歌是一种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是原生态文化,是一种没有任何华丽包装而又朴实的美,得益于贵州出天然的文化。
贵州山歌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它犹如黄土高坡上的信天游,又好似江南水乡小调,但在这两者之间又突出了美的剽悍和粗犷。
贵州山歌又是独立的、自由的、原生态的伟大艺术。
一首优秀的山歌,具有着清雅而明快的质感,演绎着内心的真诚,用朴实的语言加上随意的调子唱出,是一种民歌形式。
每一首山歌都是从真诚的内心出发,最终完成对生活的信念,对人世间的情爱,对自然界的认识,对灵魂高度的抵达。
山歌在我国,尤其在少数民族中是一种口头文学的创作形式。
其实贵州山歌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贵州是许多少数民族生活聚集的地方,苗、侗、布衣、彝、仡佬、水等少数民族就是贵州最早的生活主人,他们在这方土地上生活由来已久,可以这样夸张地说,原始人类就应该有他们生活的影子。
(笔者没有考证过,希望看见有关专家的考证)我认为贵州这些少数民族应该很早就开始用山歌来描写生活,用山歌来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
贵州这些少数民族民间流传着许多诗歌、故事和谚语。
民歌有山歌、儿歌、酒歌、孝歌4类,曲调不同,各有特色。
诗歌多为小调,三言、五言、七言不拘,但大都是七言体裁,也有用少数民族语歌唱的长短句形式。
音韵铿锵,自成一格。
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有歌颂劳动人民的聪明、善良和勤劳勇敢的,也有是揭露反动统治阶级残暴和贪婪的。
这些民族音乐舞蹈朴素优美,乐器有二胡、横箫、唢呐、锣、鼓等。
贵州山歌故名思意,在大多数地方是不能在自己家里唱的。
走出吃饭睡觉的那个家,就是山歌的天下了。
在山上、在地里、田里、还有在村边的丰收的谷堆旁边唱出的。
贵州山歌虽然是一种民歌形式,但是在口语创作中也完美地体现了赋比兴的手法。
贵州山歌的特点以爱情为主线,山歌的韵味更具丰富,影响流传更广,加之又来自农村,所以表达比较直接,大胆粗放,它是贵州少数民族青年交友的一个重要途径,贵州少数民族唱山歌是以边舞边唱和集体对唱的形式,在单独的对唱中,有的还嘴含树叶吹出动听的曲调。
文化艺术研究 A Study of Culture and Art221浅谈贵安新区布依山歌的群众文化特征陈永刚(贵州省贵安新区高峰镇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摘要:贵州贵安新区布依山歌,是古代布依族人在长期历史发展和生产生活实践中,为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形式和社会现象,是布依人重要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标志,具有显著的群众文化特征。
关键词:贵安新区;布依族;山歌;群众文化;特征一、引言贵州贵安新区布依族人口5万余人,在区域内高峰镇、湖潮乡、马场镇和党武镇均有分布,占全区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布依族人大多喜欢选择依山傍水、山青水秀的地方生存和定居。
由于布依族历史上长期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许多民族史诗、故事、传说、民谣等重要典籍史料只能通过口耳相传,同时布依先民为了便于记忆和表达,逐渐以歌咏诵唱等方式进行传承,形成如今独具特色的贵安布依山歌。
二、群众性首先,布依山歌历史文化悠久。
自古以来,布依族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布依山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山歌贯穿于整个布依族民俗活动中,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整个布依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布依山歌群众基础深厚。
在生产劳动、社交礼仪、迎来送往等过程中,布依人都喜欢用歌唱来表达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爱恨情仇。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四月八”和“六月六”布依传统节日,人们身着民族盛装,呼朋引伴,聚在百年来相对固定的歌场(当地人称为“看厂”)一展歌喉。
第三,布依山歌影响范围广泛。
在贵安新区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布依山歌场,有高峰镇栗木沙戈寨、毛昌村毛昌堡,马场镇普贡村普贡老凹坡、场边村场边寨和湖潮乡新民村、下坝村,以歌会友、以歌为媒,或交流感情,遍及贵安民间每个角落。
三、自娱性其一,娱乐是布依山歌最直接的目的。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布依群众参与山歌活动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娱乐,是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调剂枯燥贫乏的精神生活,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
云贵山歌精选版-回复什么是云贵山歌,如何精选云贵山歌,并探讨云贵山歌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一、什么是云贵山歌云贵山歌是指在中国云南、贵州等地流传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
它以歌唱方式表达出来,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云贵山歌通常是由一些普通百姓创作、歌唱和传承的,唱词内容涵盖了生活、爱情、工作、自然和历史等各个方面。
云贵山歌以其琅琅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民族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如何精选云贵山歌云贵山歌的精选是基于一系列标准和原则。
首先,云贵山歌需要具备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
无论是曲调、节奏还是歌词,都要能够代表当地民俗文化和历史传统。
其次,精选云贵山歌需要考虑其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优秀的云贵山歌应该具备美妙的旋律、深刻的歌词和动人的表演力,能够引发听众的共鸣和情感传递。
最后,精选云贵山歌需要考虑其传承和发展的可能性。
云贵山歌需要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通过创新和融合发展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以保持其传统的同时也能走向未来。
三、云贵山歌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云贵山歌在当地的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
首先,云贵山歌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了生活、历史和文化的种种记忆,代表了民族的智慧和情感表达。
其次,云贵山歌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云贵山歌常常被用于庆祝节日、喜庆活动或者传递特定的社会信息,凝聚了人们的情感和归属感。
最后,云贵山歌也是当地艺术教育和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云贵山歌的传承和推广,可以激发民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四、云贵山歌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对个人而言,云贵山歌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寄托。
在歌唱云贵山歌中,个体可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爱情和梦想的追求,也可以通过歌唱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价值和力量。
对社会而言,云贵山歌是一种凝聚人心的纽带和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媒介。
云贵山歌的传唱和传承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还能够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浅谈贵州山歌回家,风光无限。
那时的山歌碟风靡得堪比当初的刀郎的网络歌曲,在贵州,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除了文化水平比较高的那部分人中的一部分排斥它以外,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听山歌。
再后来,网络来了。
有孩子的年轻人都在教孩子从小都说普通话,家境更厚实的,开始烧钱送去学外语了。
方言都摈弃了,山歌自然也遭冷落。
不过山歌毕竟是有根有种的,一部分人充耳不闻他也不会消亡。
譬如泉水潺潺流出来,你堵了这条沟,他还会流走那道渠。
只是贵州就算偏远的山区,沥青路也慢慢修到了,大卡车拉来建新房的钢筋水泥,拆掉之前的石板房,木房。
大客车小轿车拉来不少外地游客,当然他们也能看到一些贵州民族歌舞的表演,不过像山歌这样的形式还是没有出现。
这里最重要的原因是,山歌演唱者都用汉语唱,从演唱方式和服饰来说对异地游客毫无吸引力。
因为山歌最精华的地方是山歌的歌词,碍于方言之间的鸿沟,所以游客感受不了。
再说贵州本土百姓对山歌的态度吧,近年来流行乐曲唱片业都在消亡的边缘了,山歌碟的生产不再像山洪泄地一样疯狂。
在农村,以前的人都是相互帮忙,谓之“换气”,每当一家人要插个秧,盖个房,来帮忙的人都是一群一浪的。
人多力气自然大,所以大家干活很轻松,歇的时间多,你一言我一句的男男女女唱着山歌,不亦乐乎。
而现在大家慢慢的有钱了,农业也成了副业或者甚至田土丢荒了,那样波澜壮阔的场景自然见不到了。
不过要是逢着嫁姑娘娶媳妇生孩子,一般人家都会请人来唱山歌,不过听的人也多是带孙子的老头老太。
现在的贵州农村,大多数年轻人都已东去浙江广东打工去了,剩下的空巢老人在很多时候也只能听听山歌来聊以自慰了。
不过逢年过节还会有有村民凑钱请人来唱山歌,老太太们扛着小板凳去广场上听,又是热闹一把。
对于山歌,越来越少的人去唱它了,我也曾感到些许难受。
不过后来想,没有人故意去抹杀它,甚至一度山歌碟片疯卖和现在当有喜有庆,逢年过节都有人连唱不休。
这不是坏事,证明有人为之努力了。
只是无人来和的悲哀和子期已故,伯牙毁琴的痛苦让人觉得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