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划分
- 格式:doc
- 大小:171.00 KB
- 文档页数:7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是我国土地资源保护的一项重要规划,并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中,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划分更是为保护我国珍贵的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对环境、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损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进行详细介绍。
一、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是指那些因自然、生态和经济等原因,容易发生或已经发生大面积水土流失,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严重影响的区域。
这些地区在全国耕地、林地、草地的面积占比较大,是重要的农业和生态资源区。
为了保护这些重要的生态和经济资源,我们必须针对性地进行水土流失预防。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区域:黄土高原、长江流域和西南山区。
黄土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水土流失区,占全国约27%的土地面积,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和经济发展区之一,水土流失对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巨大。
而西南山区则因其地形险峻、土地贫瘠、降雨多、水土流失严重,也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保护水土的重点。
针对这些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
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其次,要完善法律法规,严格监管违法行为。
此外,加强控制耕牧业扩张、推广植被保护、建设生态林、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大力支持科技研究,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技术进步。
二、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是指那些已经严重受到水土流失影响的区域,需要采取专业的治理措施来改善环境和恢复生态系统。
这些区域包括近年来因过度开垦、农业过度耕作、土地过度利用等原因受到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的农业、生态和旅游区等。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华北旱区、东北红旗渠区、黄土高原区和三江平原区。
这些区域的水土流失程度已经达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需要采取专业的治理措施来改善环境和恢复生态系统。
水利部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告2006年第2号颁布时间:2006-4-29发文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为了明确国家级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分类指导,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水利部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划定42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包括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面积222.98万平方公里(包括重点监督区与重点治理区重复面积14.13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95.46万平方公里(包括重点监督区与重点治理区重复面积11.28万平方公里)。
经国务院批准,现公告如下:一、重点预防保护区共16个,包括大兴安岭、呼伦贝尔、长白山、滦河、黑河绿洲、塔里木河绿洲、子午岭、六盘山、三江源、金沙江上游、岷江上游、汉江上游、桐柏山大别山、新安江、湘资沅上游和东江上游等预防保护区,总面积97.63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9.45万平方公里。
本区目前水土流失较轻,林草覆盖度较高,但存在水土流失加剧的潜在危险,主要为次生林区、草原区、重要水源区、萎缩的自然绿洲区等。
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建立健全管护机构,制定有力措施,强化监督管理。
要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畜、草场封育轮牧、生态修复、大面积保护等措施,坚决限制开发建设活动,有效避免人为破坏,保护植被和生态。
二、重点监督区共7个,包括辽宁冶金煤矿、晋陕蒙接壤煤炭、陕甘宁蒙接壤石油天然气、豫陕晋接壤有色金属、东南沿海、新疆石油天然气开发监督区和三峡库区监督区,总面积30.60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
本区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活动较集中和频繁,损坏原地貌易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危害后果较为严重,主要为矿山集中开发区、石油天然气开采区、特大型水利工程库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区以及在建的国家特大型工程区。
附件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
治理区复核划分(以下简称“两区复核划分”)是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技术支撑,是落实《水土保持法》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两区复核划分”是在原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划分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技术导则》,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借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已批复实施的水土保持综合及专项规划等,进行复核划分的。
根据本次“两区复核划分”成果,全国共划分了大小兴安岭等23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涉及460个县级行政单位,重点预防面积43.92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4.6%;东北漫川漫岗等17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涉及631个县级行政单位,重点治理面积49.44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5.2%,划分成果详见附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应
在“两区复核划分”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开展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与重点治理区的复核划分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以促进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3
4
5
6
7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8
9
10
11
12。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前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的不合理、过度开发,排水和灌溉的不当使用,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了全国范围内的水土流失问题不断加剧。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防止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和扩大,保障生态安全,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规划和部署。
其中,制定了一项全国水土保持规划,规划中详细划分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具体范围。
本文将围绕这一规划内容,对该规划的制定背景、特点、重点目标和划分结果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制定背景水土流失现象在我国已经属于常见的自然环境问题之一,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且威胁到了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为了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开展,贯彻执行国家三大战役(治理退耕还林、治理荒山荒地和发展林业),加快实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国家制定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主要背景包括:1.保护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
水土保持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家制定该规划,旨在全面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促进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的持续发展和保护。
2.推动国家三大战役实现目标。
治理退耕还林、治理荒山荒地、发展林业三大战役是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制定是为了推动三大战役的实施,以达到有效保障生态安全和生产安全的目标。
3.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水土保持问题的长期存在和恶化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国家在制定该规划的背景下,旨在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和占用,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特点1.规划面广、范围覆盖全国。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是一项面向全国的重大战略性规划和长远性措施,其规划面广,范围覆盖全国。
2.目标积极、意义深远。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促进国家三大战役实现目标,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范围划定技术指南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范围划定技术指南解读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加速推进,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
·23·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重点范围划分的探析朱春波,李世锋,徐小燕(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 杭州 310002)摘 要:在划定的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中进一步划分重点预防或重点治理范围,可为地方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布局、生产建设项目避让、政府监管和考核等提供有效抓手,对于实现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分类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提出重点范围划分的2套方法,对其划分指标体系及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并结合实例给出水土保持监管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国家级;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 - 701X (2017)01 - 0023 - 03DOI :10.13641/j .cnki .33 - 1162/tv .2017.01.007收稿日期:2016-11-02作者简介:朱春波(1981 - ),女,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工作。
E - mail :zcb_8139@1 问题的提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以下简称“两区”)划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依法开展水土保持社会化管理的重要依据。
抓好“两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就抓住了全国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对于推动面上的工作意义重大[1]。
国家级“两区”以县级行政单元进行划分,主要用于实施分区防治和分类指导战略,作为考核省级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和实施奖惩的依据[2],同时也是中央投入和管理的重点。
国家级“两区”内需明确重点预防保护或重点治理范围(以下简称“重点范围”)。
但对于重点范围的边界划定,生产建设项目避让要求,地方考核和监管要求等方面,各地的认识却不尽相同。
主要是由于国家尚未明确重点范围的划分方法,也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加上各地区的自然概况、经济发展程度及水土保持工作基础等差异,造成各地对其认识和管理上的差异。
2 国家级“两区”现状2013年,水利部办公厅以“办水保〔2013〕188号”文正式公布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成果。
为了明确国家级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分类指导,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水利部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划定42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包括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面积222.98万平方公里(包括重点监督区与重点治理区重复面积14.13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95.46万平方公里(包括重点监督区与重点治理区重复面积11.28万平方公里)。
经国务院批准,现公告如下:一、重点预防保护区共16个,包括大兴安岭、呼伦贝尔、长白山、滦河、黑河绿洲、塔里木河绿洲、子午岭、六盘山、三江源、金沙江上游、岷江上游、汉江上游、桐柏山大别山、新安江、湘资沅上游和东江上游等预防保护区,总面积97.63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9.45万平方公里。
本区目前水土流失较轻,林草覆盖度较高,但存在水土流失加剧的潜在危险,主要为次生林区、草原区、重要水源区、萎缩的自然绿洲区等。
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建立健全管护机构,制定有力措施,强化监督管理。
要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畜、草场封育轮牧、生态修复、大面积保护等措施,坚决限制开发建设活动,有效避免人为破坏,保护植被和生态。
二、重点监督区共7个,包括辽宁冶金煤矿、晋陕蒙接壤煤炭、陕甘宁蒙接壤石油天然气、豫陕晋接壤有色金属、东南沿海、新疆石油天然气开发监督区和三峡库区监督区,总面积30.60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
本区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活动较集中和频繁,损坏原地貌易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危害后果较为严重,主要为矿山集中开发区、石油天然气开采区、特大型水利工程库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区以及在建的国家特大型工程区。
要依法实施重点监督,加强执法检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法制观念,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名录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为了明确国家级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分类指导,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划定的,包括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等。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
o大兴安岭预防保护区
o呼伦贝尔预防保护区
o长白山预防保护区
o滦河预防保护区
o黑河绿洲预防保护区
o塔里木河绿洲预防保护区
o子午岭预防保护区
o六盘山预防保护区
o三江源预防保护区
o金沙江上游预防保护区
o岷江上游预防保护区
o汉江上游预防保护区
o桐柏山大别山预防保护区
o新安江预防保护区
o湘资沅上游预防保护区
o东江上游预防保护区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
o辽宁冶金煤矿开发监督区
o晋陕蒙接壤煤炭开发监督区
o陕甘宁蒙接壤石油天然气开发监督区
o豫陕晋接壤有色金属开发监督区
o东南沿海开发建设区
o新疆石油天然气开发监督区
o三峡库区监督区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o东北黑土地治理区
o西辽河大凌河中上游治理区
o永定河治理区
o太行山治理区
o龙河区间多沙粗沙治理区
o泾河北洛河上游治理区
o祖厉河渭河上游治理区
o湟水洮河中下游治理区
o伊洛河三门峡库区治理区
o沂蒙山治理区
o嘉陵江上中游治理区
o丹江口水源区治理区
o三峡库区治理区
o金沙江下游治理区
o乌江赤水河上中游治理区o湘资沅澧中游治理区
o赣江上游治理区
o珠江南北盘江治理区
o红河中游治理区。
水利部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告2006年第2号2006-4-29 13:4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为了明确国家级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分类指导,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水利部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划定42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包括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面积222.98万平方公里(包括重点监督区与重点治理区重复面积14.13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95.46万平方公里(包括重点监督区与重点治理区重复面积 11.28万平方公里)。
经国务院批准,现公告如下:一、重点预防保护区共16个,包括大兴安岭、呼伦贝尔、长白山、滦河、黑河绿洲、塔里木河绿洲、子午岭、六盘山、三江源、金沙江上游、岷江上游、汉江上游、桐柏山大别山、新安江、湘资沅上游和东江上游等预防保护区,总面积97.63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9.45万平方公里。
本区目前水土流失较轻,林草覆盖度较高,但存在水土流失加剧的潜在危险,主要为次生林区、草原区、重要水源区、萎缩的自然绿洲区等。
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建立健全管护机构,制定有力措施,强化监督管理。
要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畜、草场封育轮牧、生态修复、大面积保护等措施,坚决限制开发建设活动,有效避免人为破坏,保护植被和生态。
二、重点监督区共7个,包括辽宁冶金煤矿、晋陕蒙接壤煤炭、陕甘宁蒙接壤石油天然气、豫陕晋接壤有色金属、东南沿海、新疆石油天然气开发监督区和三峡库区监督区,总面积30.60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
本区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活动较集中和频繁,损坏原地貌易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危害后果较为严重,主要为矿山集中开发区、石油天然气开采区、特大型水利工程库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区以及在建的国家特大型工程区。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导则1.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规定,科学合理地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是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基础。
本导则旨在为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提供指导和依据。
2.原则2.1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水土流失类型和危害程度等情况,分别制定相应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2.2 科学性原则划分工作应遵循水土流失的形成规律,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确保划分结果的科学性。
2.3 系统性原则水土流失是一个系统工程,划分工作应当全面考虑流域的整体情况,体现水土保持规划与管理的系统性。
3.内容3.1 划分单元以流域或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划分。
3.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包括自然环境、水土流失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3.3 评价标准和分级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定量或定性的评价标准,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为不同等级。
3.4 防治分区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水土保持规划和管理的需求,划分重点防治区的具体范围。
4.技术路线4.1 资料收集收集自然、经济、社会、水土流失等基础数据和信息。
4.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构建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4.3 现场调查对重点区域开展实地调查,获取必要的第一手资料。
4.4 数据处理分析运用、、数学模型等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4.5 划分和制图根据评价结果,划分重点防治区的等级和范围,并制作分区图件。
5.管理与实施5.1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领导。
5.2 充分发挥政府、专家和公众的作用,广泛征求意见。
5.3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5.4 根据形势变化,适时对重点防治区进行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