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原始宗教与原始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145.50 KB
- 文档页数:13
第一章原始文化一名词1面具:是指原始人在祭礼、舞蹈中常用的一种工具,其作用是戴上面具能够使人感到他已进入灵魂世界,这是一种把人的灵魂输送到另一个世界的运载工具,有四种类型○1肖像型,接近人脸的原型○2变形型,依靠对人脸某些部位的夸大,取得其变形效果○3象征型,采用象征型图案与人脸的原型比较远○4结构型,一种立体形式的面具2巫术:是原始人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自主意识的体现,在他们的观念中,自然界对人有巨大影响和作用,某些具有特殊能力的人,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也可以与自然界进行沟通,并控制和影响自然界或他人,巫术有两种逻辑,一是诱发某事发生,二是避免某事发生。
巫术作为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在宗教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形式有狩猎巫术、丰产巫术、战争巫术等。
3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一种重要形式,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是氏族制度的产物,由于是组成员间有血缘关系,出自于共同祖先,某种对本氏族有重大意义的动物或植物便被联想成自己的亲属、祖先和保护者,各氏族部落以图腾来命名,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并加以崇拜,图腾崇拜对巩固氏族制度,维护氏族成员间的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4图画文字: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没有读音只有表意,常被刻画在树皮石块骨头皮革或陶器上,在新石器时代大量出现,并以岩画文字的形式见诸于世界各地,在图画文字的基础上不,产生了象形文字。
二简答1.简述新石器时代与多样化文化形成的关系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进步,类型增多,磨制石器的出现,陶器的发明制造,以及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这一系列的进步为为多种文化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农业在各地区独立发展起来,畜牧业在农业部络发展起来,后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进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产生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社会分工的加强使产品交换成为必须,产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社会大分工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多样化。
由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产生了多种不同文化,在主要从事农业的地区产生了农业文化,在主要从事畜牧业的地区产生了游牧文化,在手工行业中产生了手工业文化,在商业聚集的地区产生了商业文化。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设计说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本课的教学意在使学生知道在没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考古学家是根据什么来研究历史的。
面对刚刚步入中学的学生,教师应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时,可以利用表格或归类整理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认识。
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境内古人类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的生活年代及发现地点;了解北京人的发现、体质特征及生产、生活状况等基本史实,思考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2.识读《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学会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概括我国境内古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培养时空观念。
3.认识到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中国简史》(书目)。
2.影视作品:《给孩子的人类简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让学生观看纪录片《给孩子的人类简史》,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同时,教师提醒学生,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预习检查1.观察《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概括我国古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
2.说说北京人的生活年代、生活地点及生产、生活状况。
3.说说山顶洞人的生活年代、生活地点及生产、生活状况。
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导入: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
无论是中国的女娲造人,还是其他地区的相关传说,都属于神话传说。
那么,人类到底是如何起源的?谁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他们又是如何生活的?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搜集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第一章原始社会(约二百万年前——前2070年)第一节中国历史的开端中国长期以来,讲历史是从盘古开天地,女娲捏土造人,三皇五帝等传说故事开始的。
到了近代以后,随着西方达尔文进化论和马列主义传入我国,考古事业也随即兴起,古史辨学派对古史、古书的研究,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深入人心,就像毛泽东所说:“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磨过……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贺家郎·读史》)才使得我们今天,有可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科学的成果学起,顺看老祖宗走过的路程,研究当年演变的足迹,重温变革的历史过程,以了解历史的真象。
一、人类体质演变历程人类是从什么地方走来,有人说是从海洋中来。
如果从海生藻类的产生算起,已有了十万年的漫长演变过程。
到了三千万年前,有了人类最古老的祖先——埃及古猿,其体形像猴,大小如家猫,头骨容量大小为30公分厘米,雄性的犬齿大而尖,雌性的犬齿比较小,身体比当时任何哺乳动物都大。
在2500万——500万年前产生了现代类人猿的祖先森林古猿,因发现在法国上加龙的圣戈当附近的中新纪的地层中,因发现时古猿化石与树叶化石并存,所以命名为森林古猿。
腊玛古猿,首次发现于印度北部的西姆拉低山区的哈里塔良格尔地方的中新世后半期或上新世前半期的地层中,大约距今1300万——800万年前。
南方古猿,人类的祖先。
其中的粗壮种是在进化中绝灭了的分支。
纤细种则发展为猿人,1924年,在南非阿扎尼亚金伯利市以北80公里的塔昂火车站附近的山洞里首次发现,是一个既像人类儿童又像猿的头骨,距今约有335万年到375万年。
可以这样说,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埃及古猿,它分两支演进,一支经过森林古猿逐渐演化为现代类人猿;另一支经过腊玛古猿,南方古猿(纤细种)到直立人。
南方古猿(纤细种)会制作石器已转化为人了,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在中国的云南开远县小龙潭发现了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化石,禄丰县石灰坝等地先后发现了八百万年以上的腊玛古猿化石。
统编版(2024)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解读一、单元课标解读【导论】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
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为我们研究中国原始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
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情况。
在文明发展的同时,中华民族也在各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
【内容要求】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通过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
的历史信息。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素养目标】二、单元教材分析【大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史前时期的历史,贯穿本单元的主线是中国早期人类和原始居民在中华大地上的活动,以及黄帝、炎帝、尧、舜、禹时期的远古传说。
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
从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特点。
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
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中国开始原始农耕生活,出现早期的国家。
距今约五六千年时,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展现了这一时期我们祖先社会生活的历史场景。
尧、舜、禹的故事,反映出黄河流域部族联盟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状况。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姓名:班级: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1.元谋人发现于,距今约,是我国境内之一。
2.蓝田人发现于,距今约。
3.郧县人发现于,距今约。
4.生产生活:通过对他们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
5.主要使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6.化石的作用:化石是研究和的重要证据。
7.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8.人类演变史:古猿→→→早期智人→二、北京人1.北京人发现于,距今约。
2.体质特征:北京人的头骨,,眉骨粗大,,鼻骨扁平,,脑容量比现代人。
他们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能够。
3.生产生活:北京人会制作,采集狩猎,已经会使用,过生活,共同劳动。
4.学会用火是。
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的遗址之一。
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的发现,对研究和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山顶洞人1.山顶洞人发现于,距今约,他们的模样与现代人相同,属于。
2.生产生活:山顶洞人继续使用,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
他们已经知道,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会。
有爱美意识,也有,过着,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一、我国境内的古人类1.元谋人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2.蓝田人发现于陕西蓝田,距今约160万年。
3.郧县人发现于湖北郧阳,距今约100万年。
4.生产生活:通过对他们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
5.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
6.化石的作用:化石是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
7.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是否会制作工具。
8.人类演变史: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现代人)二、北京人1.北京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距今约70万-20万年。
2.体质特征: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他们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原始社会绵延5000年之久的中华文化诞生在东亚大陆上。
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于人类生存和繁衍,因此,从数百万年以前,祖国大地上就已经留下了远古先民的足迹。
继此之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东自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会合处,西至帕米尔高原,几乎无处不有原始人类的分布。
他们在广袤的大地上,绵延的历史年代里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风俗习惯等文明,为中华文化的起源铺垫了丰厚的基础。
第一节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模式一中国文化起源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文化赖以产生的东亚大陆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规定了原始先民生活和创造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
中国的地势,西部高而东部低。
按落差可分为三个台阶:青藏高原为第一台阶,有“世界屋脊”的称号。
这里一般高度在4000—5000米,有的山峰超过7000米,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高度在8800米以上。
青藏高原巨大山脉之间的湖泊、沼泽与万古不化的积雪,涵育了祖国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她们和澜沧江等都是亚洲最大的河流。
高原东侧的横断山,由无数的高山峡谷组成。
再往东、往北,从大兴安岭到太行山、伏牛山、雪峰山一带为第二台阶。
第一、二台阶区既有神奇宏阔的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等,又有雄姿勃勃的西北和西南高原,如黄土高原、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云贵高原等,还有低于海平面155米的吐鲁番艾丁湖以及层出不穷的峻岭山梁、瀚海戈壁、丘陵、河谷、草地、绿洲等,地形极其复杂。
东部地区是中国台地的第三阶梯,它除台湾岛以外,地势均在海拔200米以内,包括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南的丘陵、盆地等。
总的来看,崇山、高原、大型内陆盆地多在西部,而丘陵、平原、山地多在东部,东南沿海,则有宽阔的大陆架,像一只巨型的手臂,缓缓地伸入海下。
中国大部分地处北温带,三面环山,或是无垠的大漠戈壁,东南一带沿海,气候类型多,有暖温、湿润、干旱、高寒、阴湿等差别。
外国文化史第一章原始文化1.完全形成的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2.原始艺术保存最好最完整的无一例外是造型艺术。
1940年发现的距今2万年的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17世纪90年代发现的距今1万5千年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3.原始宗教产生于旧石器中期早期智人阶段,包括法术、仪式、巫术等;原始宗教的崇拜仪式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是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图腾”一词出自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图腾崇拜集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和灵魂崇拜于一身。
4.氏族社会后期,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出现了“奥林匹斯神话系统”。
第二章古代两河流域文化1.两河流域:主要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其希腊语文原意是“河间之地”,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
2.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的最早居民,最早发明了楔形文字,阿拉伯人称之为“钉头文字”。
3.公元前19世纪中叶,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巴比伦人首先简化苏美尔楔形文字。
4.古埃及的图画文字经象形文字逐渐演化为类似字母的24个单音符号,在其影响下,腓尼基出现了以22个辅音字母书写的文字,并通过航海经商的途径将之流传到希腊,间接成为西方各国字母和文字的源头。
5.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腓尼基(叙利亚)的字母文字都直接或间接的收到楔形文字的影响。
据说腓尼基文字是世界字母文字的发端。
6.苏美尔人创立了正规学校的教育制度。
7.收藏泥板文书的图书馆主要有:神庙图书馆、王室或国家图书馆和个人图书馆。
最著名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图书馆。
8.苏美尔文学堪称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录的文学,比古希腊的书面文学早2千多年,比中国商代的甲骨文卜辞也早了大约1700年。
9.巴比伦的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是两河流域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多神崇拜逐渐向一神崇拜的过渡。
10.苏美尔人运用十进制,同时兼用罕见的六十进制,他们算出圆周率为3,勾股定理对他们来说也已经不是秘密。
11.苏美尔人首先根据月亮盈亏规律编制成太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