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新题型推断题(原创)
- 格式:pptx
- 大小:52.74 KB
- 文档页数:3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楞次定律是下列哪个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体现?A. 电阻定律B. 库仑定律C. 欧姆定律D. 能量守恒定律【答案】D【解析】【详解】楞次定律指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磁场的磁通量的变化,这种阻碍作用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变为感应电流的电能,所以楞次定律的阻碍过程实质上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2.金星、地球和火星绕太阳的公转均可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它们的向心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金、a地、a火,它们沿轨道运行的速率分别为v金、v地、v火。
已知它们的轨道半径R金<R地<R火,由此可以判定A. a金>a地>a火B. a火>a地>a金C. v地>v火>v金D. v火>v地>v金【答案】A【解析】【详解】AB .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2MmG ma R=可知轨道半径越小,向心加速度越大,故知A 项正确,B 错误;CD .由22Mm v G m R R=得v =可知轨道半径越小,运行速率越大,故C 、D 都错误。
3.用卡车运输质量为m 的匀质圆筒状工件,为使工件保持固定,将其置于两光滑斜面之间,如图所示。
两斜面I 、Ⅱ固定在车上,倾角分别为30°和60°。
重力加速度为g 。
当卡车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时,圆筒对斜面I 、Ⅱ压力的大小分别为F 1、F 2,则A. 12F F ,B. 12F F ,C. 121=2F mg F ,D. 121=2F F mg , 【答案】D 【解析】【详解】对圆筒进行受力分析知圆筒处于三力平衡状态,受力分析如图,由几何关系可知,1cos30F mg '=︒,2sin30F mg '=︒ 。
抢分点三观点推断题——选项看逻辑,文内找依据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1页突破点一了解选项形式,明确表述逻辑解答此类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文章整体内容要全面理解,对基本信息要准确提炼。
把握全文的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有关重要信息;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看法。
2.仔细分析研究选项中的推断关系是否成立。
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它是一种推理。
有时选项中虽然也引用文本中的某些语言表述,但不是侧重于表述是否符合原意,而是侧重于思考,侧重于由原文能否推断出某一方面的新的认知或结论。
因此,仅仅采用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句子、词语等)进行简单比对的方式,将无法保证推断的正确。
还要考虑推断的合理性,以及推断的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否一致。
它要求考生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由此推彼、由已知推未知的以分析综合为主要特征的合理推断。
这种推断关系,往往表现为论据与观点的推断,或者是因果推断、条件推断、对比推断、取舍推断、假设推断、目的推断,等等。
要掌握一些逻辑推理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3.重点挖掘文本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在文本中,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知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但总会有一定的暗示。
解题时就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
要细致体会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细致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借用了哪方面的材料、观点,要注意观点间的异同及作者的看法;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表述角度时,要注意因角度的变换,结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4.注意一些关键语言的信息。
语言形式的提示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例如常见的关键语言形式有:“如果……就……”“只有……才……”“已经成为”“今后必将”“有望将”“都是”“往往是”“也许是”“今后将(也许)成为主要方面”“有望在近期获得解决”“有可能实现”“……是绝对不可能的”“将有重大意义”“因此”“必须……否则……”“可见”“说明了”,等等。
绝密★启用前2019 年高考全国I 卷猜题卷(三)理科综合物理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1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测试范围:高考物理全部内容。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8 个小题,每小题 6 分,共48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 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 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 6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0 分。
1.质量为M =1kg的木板静止在粗糙水平面上,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在木板的左端放置一个质量为m=1kg、大小可忽略的铁块.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取g=102m/s .若在铁块右端施加一个从0开始增大的水平向右的力F,假设木板足够长,铁块受木板摩擦力Ff随拉力F的变化如图所示.则两个动摩擦因数的数值为( )A .μ1=0.1,μ2=0.2 B.μ1=0.1,μ2=0.4C.μ1=0.2,μ2=0.4 D.μ1=0.4,μ2=0.22.如图所示,AC是上端带定滑轮的固定竖直杆,质量不计的轻杆AB一端通过铰链固定在A点,另一端B悬挂一重为G的物体,且B端系有一根轻绳并绕过定滑轮C,用力F拉绳,开始时∠BAC>90°,现使∠BAC缓慢变小,直到杆AB接近竖直杆AC .此过程中( )(答案三)第 1 页共15 页A .轻杆AB对B端的弹力大小不变B.轻杆AB对B端的弹力先减小后增大C.力F逐渐增大D.力F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3.如图4甲所示,Q1、Q2为两个固定着的点电荷,a、b是它们连线的延长线上的两点,现有一电子,只在电场力作用下,以一定的初速度沿直线从a点开始经b点向远处运动,其v-t图象如图乙所示,电子经过a、b两点的速度分别为va、vb,则( )A .Q1一定带负电B.Q1的电荷量一定小于Q2的电荷量C.b点的电势高于a点的电势D.电子离开b点后所受静电力一直减小4.如图所示,空间存在一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在纸面内,一正三角形导体线框沿着垂直于磁场边界的虚线匀速穿过磁场区域.已知虚线垂直于AB边,且正三角形的高为磁场宽度的两倍.从C点进入磁场开始计时,以电流沿逆时针方向为正.关于线框中感应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下列四幅图可能正确的是( )(答案三)第 2 页共15 页5.如图,放置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足够长的斜面体,下端固定有挡板,用外力将轻质弹簧压缩在小木块和挡板之间,弹簧的弹性势能为100J.撤去外力,木块开始运动,离开弹簧后,沿斜面向上滑到某一位置后,不再滑下,则( )A .木块重力势能的增加量为100 JB.木块运动过程中,斜面体的支持力对木块做功不为零C.木块、斜面体和弹簧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D.最终,木块和斜面体以共同速度向右匀速滑行6.如图所示,两个大小不计、质量均为m的物体A 、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一根长为L且不可伸长的轻绳两端分别系在两物体上,绳恰好伸直且无拉力,在绳的中点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F,使两物体慢慢靠近直至接触.已知两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3,则在两物体靠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A .拉力F一直增大B.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不变C.地面对A物体的支持力先减小后增大D.当两物体间的距离为3L 时,绳上的拉力最小27.如图甲所示,假设某星球表面上有一倾角为θ=30°的固定斜面,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从斜面底端沿斜面向上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小物块和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34 ,该星球半径为R=6×10 9-11 km,引力常量为G=6.67×10 N ·m2/kg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kg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v1=3.0×10 4 m/s26B.该星球的质量M=8.1×10 k gC.该星球的自转周期T=1.3×104 s3D.该星球的密度ρ=895 kg/m8.如图所示,磁单极子会在其周围形成均匀辐射磁场.质量为m、半径为R的圆环当通有恒定的电流I时,恰好k能水平静止在N极正上方H处.已知与磁单极子N极相距r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其中k为常数.重力加速度为rg.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静止时圆环的电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俯视)B.静止时圆环沿其半径方向有扩张的趋势C.静止时圆环的电流I=2+R2 mg H22πkRD.若将圆环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后由静止释放,下落过程中加速度先增加后减小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个国统一考试(天津卷)理科综合化学部分理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化学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6页,共10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6题,每题6分,共36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H1-C12-Zn65-O161.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事实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A.利用废弃的秸秆生产生物质燃料乙醇B.利用石油生产塑料、化纤等高分子材料C.利用基本的化学原料生产化学合成药物D.利用反渗透膜从海水中分离出淡水【答案】D【解析】【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详解】A 、秸杆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生产乙醇,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 错误;B 、从石油生产塑料、化纤等高分子材料,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 错误;C 、利用基本化学原料生产化学合成药,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 错误;D 、海水中的水淡化成淡水,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D 正确;故选D 。
【点睛】本题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下列离子方程式能用来解释相应实验现象的是()实验现象离子方程式A 向氢氧化镁悬浊液中滴加氯化铵溶液,沉淀溶解()24322Mg OH 2NH Mg 2NH H O ++++⋅B 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得到红褐色液体()323Fe 3H O Fe OH 3H +++↓+C 二氧化硫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2224423SO 2MnO 4H 3SO 2Mn 2H O -+-+++++D 氧化亚铁溶于稀硝酸22FeO 2H Fe H O++++A.AB.BC.CD.D【答案】A【解析】【分析】A 、氢氧化镁碱性强于氨水;B 、制氢氧化铁胶体条件是加热,在化学式后注明胶体,得不到沉淀;C 、电荷不守恒;D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将亚铁氧化成铁离子;【详解】A 、氢氧化镁碱性强于氨水,故A 正确;B 、制氢氧化铁胶体条件是加热,在化学式后注明胶体,得不到沉淀,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 Fe(OH)3(胶体)+3H +,故B 错误;C 、电荷不守恒,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5SO2+2MnO4-+2H2O=2Mn2++4H ++5SO42-,故C 错误;D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将亚铁氧化成铁离子,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3FeO +10H ++NO3-=3Fe3++NO↑+5H2O ,故D 错误;故选A 。
高考新题型——语文高中语文逻辑推断专项练习附答案一、高中语文逻辑推断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各行各业所必需。
一个员工只要恪尽职业操守,就可以具备工匠精神;一个企业只要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升,就能够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
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一定能够培育出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①员工能够恪尽职业操守未必就具备工匠精神。
② ________。
③ ________。
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最近,由于“博物馆”一词成为热搜,兴起了一股“文物热”。
许多年轻人将参观博物馆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带动了博物馆衍生产业的发展,多数博物馆必将实现盈利,我国迎来了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春天。
①“‘博物馆’一词成为热搜”并非“兴起‘文物热’”的原因。
②________③________3.下列文段中有三处推理不符合逻辑,请仿照①的句式,说明另外两处。
有心理专家分析,人们在微信朋友圈里展示的“自己”,其实是心中希望实现的理想状态,而实际生活中的“自己”,则有可能是“平凡、简单、朴素、实在”的路人。
因此,朋友圈里越“晒”什么,就一定表明自己内心越“缺乏”什么,习惯“炫富、秀幸福”的人,他的现实生活和“朋友圈生活”一定存在巨大反差;相反,那些从不发朋友圈的人,一定拥有着精神富足、生活幸福、低调而充实的人生。
①朋友圈里越“晒”什么,不一定就表明自己内心越“缺乏”什么。
②________③________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治理外卖骑手交通违法乱象,要从管理外卖送餐平台企业入手,将交通守法的责任落实到企业,这样就能解决骑手逆行、抢灯等交通违规行为。
只要骑手遵纪守法,就能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拥堵问题解决了,也必将能提高外卖点餐率。
绝密★启用前2019年高考全国I卷猜题卷(三)理科综合物理试题(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1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测试范围:高考物理全部内容。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质量为M=1 kg的木板静止在粗糙水平面上.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在木板的左端放置一个质量为m=1 kg、大小可忽略的铁块.铁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取g=10 m/s2.若在铁块右端施加一个从0开始增大的水平向右的力F.假设木板足够长.铁块受木板摩擦力Ff随拉力F的变化如图所示.则两个动摩擦因数的数值为( )A.μ1=0.1.μ2=0.2 B.μ1=0.1.μ2=0.4C.μ1=0.2.μ2=0.4 D.μ1=0.4.μ2=0.22.如图所示.AC是上端带定滑轮的固定竖直杆.质量不计的轻杆AB一端通过铰链固定在A点.另一端B悬挂一重为G的物体.且B端系有一根轻绳并绕过定滑轮C.用力F拉绳.开始时∠BAC>90°.现使∠BAC缓慢变小.直到杆AB 接近竖直杆AC.此过程中( )A.轻杆AB对B端的弹力大小不变B.轻杆AB对B端的弹力先减小后增大C.力F逐渐增大D.力F先逐渐减小后逐渐增大3.如图4甲所示.Q1、Q2为两个固定着的点电荷.a、b是它们连线的延长线上的两点.现有一电子.只在电场力作用下.以一定的初速度沿直线从a点开始经b点向远处运动.其v-t图象如图乙所示.电子经过a、b两点的速度分别为va、vb.则( )A.Q1一定带负电B.Q1的电荷量一定小于Q2的电荷量C.b点的电势高于a点的电势D.电子离开b点后所受静电力一直减小4.如图所示.空间存在一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在纸面内.一正三角形导体线框沿着垂直于磁场边界的虚线匀速穿过磁场区域.已知虚线垂直于AB边.且正三角形的高为磁场宽度的两倍.从C点进入磁场开始计时.以电流沿逆时针方向为正.关于线框中感应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下列四幅图可能正确的是( )5.如图.放置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足够长的斜面体.下端固定有挡板.用外力将轻质弹簧压缩在小木块和挡板之间.弹簧的弹性势能为100 J.撤去外力.木块开始运动.离开弹簧后.沿斜面向上滑到某一位置后.不再滑下.则( )A.木块重力势能的增加量为100 JB.木块运动过程中.斜面体的支持力对木块做功不为零C.木块、斜面体和弹簧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D.最终.木块和斜面体以共同速度向右匀速滑行6.如图所示.两个大小不计、质量均为m的物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一根长为L且不可伸长的轻绳两端分别系在两物体上.绳恰好伸直且无拉力.在绳的中点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F.使两物体慢慢靠近直至接触.已知两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33.则在两物体靠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拉力F一直增大B.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不变C.地面对A物体的支持力先减小后增大D.当两物体间的距离为32L时.绳上的拉力最小7.如图甲所示.假设某星球表面上有一倾角为θ=30°的固定斜面.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从斜面底端沿斜面向上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小物块和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39.该星球半径为R=6×104 km.引力常量为G=6.67×10-11N·m2/kg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v 1=3.0×104m/s B .该星球的质量M =8.1×1026kg C .该星球的自转周期T =1.3×104s D .该星球的密度ρ=895 kg/m 38.如图所示.磁单极子会在其周围形成均匀辐射磁场.质量为m 、半径为R 的圆环当通有恒定的电流I 时.恰好能水平静止在N 极正上方H 处.已知与磁单极子N 极相距r 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k r.其中k 为常数.重力加速度为g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静止时圆环的电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俯视)B .静止时圆环沿其半径方向有扩张的趋势C .静止时圆环的电流I =mg (H 2+R 2)2πkR2D .若将圆环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后由静止释放.下落过程中加速度先增加后减小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2019届有机推断题型分析最新版高考题一、有机推断题题型分析1、出题的一般形式是推导有机物的结构,写同分异构体、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及判断物质的性质。
2、提供的条件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有机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也可能有数据);另一类则通过化学计算(也告诉一些物质性质)进行推断。
3、很多试题还提供一些新知识,让学生现场学习再迁移应用,即所谓信息给予试题。
4、经常围绕乙烯、苯及其同系物、乙醇等这些常见物质,为中心的转化和性质来考察。
【经典习题】请观察下列化合物A —H 的转换反应的关系图(图中副产物均未写出),请填写: (1)写出反应类型:反应① ;反应⑦ 。
(2)写出结构简式:B;H 。
(3)写出化学方程式:反应③ ;反应⑥ 。
解析:本题的突破口有这样几点:一是E 到G 连续两步氧化,根据直线型转化关系,E 为醇;二是反应条件的特征,A 能在强碱的水溶液和醇溶液中都发生反应,A 为卤代烃;再由A 到D 的一系列变化中碳的个数并未发生变化,所以A 应是含有苯环且侧链上含2个碳原子的卤代烃,再综合分析可得出结果。
二、有机推断题的解题思路解有机推断题,主要是确定官能团的种类和数目,从而得出是什么物质。
首先必须全面地掌握有机物的性质以及有机物间相互转化的网络,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把握以下三个推断的关键: 1、审清题意 (分析题意、弄清题目的来龙去脉,掌握意图) 2、用足信息 (准确获取信息,并迁移应用) 3、积极思考 (判断合理,综合推断)根据以上的思维判断,从中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即抓住特征条件(特殊性质或特征反应)。
但有机物的特征条件并非都有,因此还应抓住题给的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
关系条件能告诉有机物间的联系,类别条件可给出物质的范围和类别。
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不但为解题缩小了推断的物质范围,形成了解题的知识结构,而且几个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的组合就相当于特征条件。
然后再从突破口向外发散,通过正推法、逆推法、正逆综合法、假设法、知识迁移法等得出结论。
2019年⾼考真题——理综化学(全国卷Ⅲ)附答案解析绝密★启⽤前2019年普通⾼等学校招⽣全国统⼀考试理科综合能⼒测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务必将⾃⼰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的答案标号涂⿊,如需改动,⽤橡⽪擦⼲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并交回。
可能⽤到的相对原⼦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选择题:本题共13个⼩题,每⼩题6分。
共7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要求的。
1.化学与⽣活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纯硅可⽤于制作光感电池B. 铝合⾦⼤量⽤于⾼铁建设C. 活性炭具有除异味和杀菌作⽤D. 碘酒可⽤于⽪肤外⽤消毒【答案】C【解析】【详解】A、硅是半导体,⾼纯硅可⽤于制作光感电池,A正确;B、铝合⾦硬度⼤,可⽤于⾼铁建设,B正确;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于除异味,但不能杀菌消毒,C错误;D、碘酒能使蛋⽩质变性,可⽤于⽪肤外⽤消毒,D正确;答案选C。
2.下列化合物的分⼦中,所有原⼦可能共平⾯的是A. 甲苯B. ⼄烷C. 丙炔D. 1,3?丁⼆烯【答案】D【解析】【详解】A、甲苯中含有饱和碳原⼦,所有原⼦不可能共平⾯,A不选;B、⼄烷是烷烃,所有原⼦不可能共平⾯,B不选;C、丙炔中含有饱和碳原⼦,所有原⼦不可能共平⾯,C不选;D、碳碳双键是平⾯形结构,因此1,3-丁⼆烯分⼦中所有原⼦共平⾯,D选。
答案选D。
3.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它们原⼦的最外层电⼦数之和我10,X与Z同族,Y最外层电⼦数等于X次外层电⼦数,且Y原⼦半径⼤于Z。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熔点:X的氧化物⽐Y的氧化物⾼B. 热稳定性:X的氢化物⼤于Z的氢化物C. X与Z可形成离⼦化合物ZXD. Y的单质与Z的单质均能溶于浓硫酸【答案】B【解析】【详解】Y的最外层电⼦数等于X次外层电⼦数,由于均是主族元素,所以Y的最外层电⼦数不可能是8个,则X只能是第⼆周期元素,因此Y的最外层电⼦数是2个,⼜因为Y的原⼦半径⼤于Z,则Y只能是第三周期的Mg,因此X与Z的最外层电⼦数是(10-2)/2=4,则X是C,Z 是Si。
抢分点三观点推断题——选项看逻辑,文内找依据把握作者观点态度三法1.根据位置找观点。
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在中间部分提出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在层层论述之后归纳出中心论点;还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题找观点。
一般论述类文章总是按照特定的目的或要求对某种事理、观点或问题进行阐述和论证,着重讲清是什么、为什么。
读这样的议论文,先要明确作者议论的问题是什么,然后一步步理清层次,找出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的见解、主张,就抓住了中心论点。
围绕中心论点,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展开的,每一个方面的中心句,往往就是分论点。
3.分析论据找观点。
由于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通过分析论据证明了什么,也可以把握文章的论点。
这种方法在阅读节选的文章时至关重要。
[核心提示]论述类文章阅读的第3题对应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但从选项所给的表述形式看,是对文章内容的合理想象与推断。
它不仅要求考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而且要求会思考,会分析,还要求合理运用联想,会从旧知中获得新知的推理与判断,具有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素质。
突破点一了解选项形式,明确表述逻辑选项表述的形式选项特点分析[典例](2018·全国卷Ⅰ,3)[文本见本专题读文示范]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解析:A.“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无中生有。
C.“无助1.明显增强了推断能力选项多采用“应该”“也会”“要……要……”“如果……就”“只……有才”“为了”“可见”“由此”“说明”之类的词语,含有在把握作者观点态度之上的分析推断、合理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