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1《孔乙己》学案(3) 冀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16.51 KB
- 文档页数:7
九年级语文上下册教学设计:《孔乙己》教案3_初三语文教案《孔乙己》教案3 教学目的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
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1)重点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
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布置预习1、填写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姓名曾用名或绰号性别年龄籍贯现住外貌特征身材面容衣着语言特征性格行为特征职业及工作单位最后露面时的情况时间地点事由当时衣着及外貌特征见证人推测下落联系人姓名地址档案填写人年月日(核对答案姓名: 孔** 绰号: 孔乙己性别: 男年龄: 不详籍贯:不详现住:鲁镇,具体地点不详外貌特征: 身材::很高大。
面容:青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衣着:穿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语言特征: 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
性格行为特征: 自命清高,好喝懒做,不会营生,偶尔偷窃, 善良。
职业及工作单位: 无固定职业,有时替人钞书。
最后露面时情况: 时间::中秋过后,渐进初冬。
地点:咸亨酒店。
事由:喝酒衣着及外貌特征: 脸色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见证人:老板,酒客和小伙计。
推测下落: 大约的确死了。
联系人姓名地址:无。
)2、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i2)附和(he4) 分辩(bian4)不屑置辩(xie4)咸亨酒店(heng1)砚(yan4)荤菜(hun1)羼水(chan4)拭(shi4)蘸(zhan4) 惋惜(wan3)阔绰(chuo4)舀水(yao3).涨红(zhang4) 绽出(zhan4) 哄笑(hong1)间或(jian4) 着了慌(zhao2) 打折(she2) 门槛(kan3)3、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孔乙己》的九年级语文教案《孔乙己》的九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的: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
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准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一、导入: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答复)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____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已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总进《孔乙己》二、解题本文写于19___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
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
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展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1、找出生字新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话。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说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说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间隔。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作用的一句话:“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
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我到如今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确实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想,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确实表示“我”猜想的结论。
《孔乙己》教案教学目标:1、孔乙己形象及其社会意义;2、社会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3、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及其对比手法。
教学重点:1、孔乙己形象及其社会意义;2、社会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并在对比中感悟作品意义导入上节课我们共同回顾了有关小说的知识,学习了文中重要的字词,梳理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小说是通过咸亨酒店这个浓缩的社会展现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是什么意思?“的确”又是什么意思?这两个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判断呢?(一)、感受人物遭遇,从现象看结局。
首先让我们来齐读阅读课文的第四和第十一自然段,下面我们四人一组,可以从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选取任一角度找出有关孔乙己的前后变化重要语句,读一读、比一比、品一品、议一议,从精练、深刻、含蓄的语言中感受人物遭遇,从对比中分析孔乙己的结局。
1、从动作描写角度语句:“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问题:从这些语句中,你能看出些什么呢?一个“排”字写出了孔乙己的拮据、虚荣和穷酸气。
一个“摸”字说明他穷困潦倒到极点,表明了他极度悲惨的境地。
小结:是的,尤其是动词“排”和“摸”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孔乙己每况愈下的悲惨境地。
语句:“站着喝酒”“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问题:能感受到什么?坐着喝表明是正常人。
“坐着喝酒"表明已成残疾人了,已经失去生活能力了。
小结:“站”和“坐”的对比再次说明被打折腿的孔乙己已经穷困潦倒到极点,已经连让他虚荣一下的资本都没有了,他已经没有了活路。
2、从衣着描写角度“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穿一件破夹袄”问题:矛盾在哪里?站着喝酒的人穿什么衣服?穿长衫的人怎么喝酒?(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是啊,最终还是脱下了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穿上了和短衣帮一样的破夹袄,最后一点虚荣都没有了。
孔乙己教学目的:1、欣赏作品精巧的布局。
2、剖析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
3、品析作品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4、讨论作品深刻的主题。
教学重点:细节欣赏教学难点:人物与主题的把握教学方法:研读与精读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预读[来源:Z_xx_][来源:学科网]1、激趣谈话鲁迅先生曾这样答复一位朋友,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是《孔乙己》。
(板书:课题、作者、体裁)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我们描绘的这个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为我们讲述哪些有关孔乙己的故事呢?请看课文。
2、预读积累⑴注音解释:颓唐附和分辩不屑咸亨砚荤菜羼水拭蘸惋惜阔绰舀水涨红绽出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屑,值得。
颓唐——精神委靡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
二、情节讨论话题1: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来源:]——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第4段)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
(第6段)教小伙计写字。
(第7段)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
(第8段)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
(第10段)[来源:学|科|网Z|X|X|K]话题2:这篇小说的情节与小说的一般情节结构是否一致?——不同。
若干片段,相互独立,不能构成因果相关的情节链。
话题3:五个不相干的情节怎样连成一个整体?——安排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五个片段连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话题4: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来源:]——插叙“读过书”的经历(第5段),笔触由现实伸向历史;间接写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第10段),笔触由酒店伸向店外。
话题5: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酒店情况?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酒店之中?——为下文作铺垫。
将整个社会浓缩到一个小酒店,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
第二课时三、细节赏读[来源:学§科§网]话题6:我品析的细节是——,表现了——。
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教案〔精选7篇〕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教案〔精选7篇〕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过程与方法1.学惯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化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难点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p 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深化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化分析^p 和考虑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拟阅读法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拟,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1、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于19___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根底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精品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精品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孔乙己》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3)能够欣赏并分析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和文学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对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人生问题的习惯。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弱者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孔乙己》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3. 欣赏并分析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和文学风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深层次的含义和社会背景。
2. 分析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和文学风格。
3.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思考和讨论。
1. 导入新课:(1)简单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对《孔乙己》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分析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和文学风格。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课文填空、问答等练习。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行讨论和写作。
6. 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写一篇短文。
3. 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进行研究性学习。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孔乙己》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3)能够欣赏并分析课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爱和同情心。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和坚强意志。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孔乙己》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3. 欣赏并分析课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背景。
2. 分析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欣赏并分析课文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孔乙己》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孔乙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分析课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
(3)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背景。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题。
(2)学生互相批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和坚强意志。
5.孔乙己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
【学时安排】三学时第一学时【学习过程】一、复习巩固字词听写名句默写二、课前预习1.完成《评价手册》P18 “自主梳理” 1、2、3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3.围绕孔乙己写了几件事,说说每件事的具体内容。
三、文本研读1.为什么要写“短衣帮”、“穿长衫的”这两种人?2.为什么要写“我”在咸亨酒店里专干温酒的营生?换个问法即:这篇小说为何用第一人称“我”——小伙计的口吻来写?四、拓展提升“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比一天凉”这里的描写有什么作用?5.孔乙己(二)【学习目标】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时安排】三学时第二学时【学习过程】一、复习巩固字词听写名句默写二、课前预习思考(根据下列思考题,至少读两遍课文,并适当在课文上做批注。
)①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②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精彩语句并做点分析。
三、文本研读1.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矛盾的性格特征完成《评价手册》P18 “合作交流”12.孔乙己性格鲜明,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阅读课文,说说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孔乙己性格的。
四、拓展提升1.请同学们对比开头第4节与第11节的外貌描写有何不同?这又反映了什么?5.孔乙己(三)【学习目标】1.品味小说深刻、含蓄的语言,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2. 分析孔乙己悲剧形成的原因以及小说的主题。
【学时安排】三学时第三学时【学习过程】一、复习巩固字词听写名句默写二、课前预习1.思考(根据下列思考题,至少读两遍课文,并适当在课文上做批注。
)①孔乙己被何家和丁举人吊打,同是读书人为何打读书人?②“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矛盾吗?三、文本研读1.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小伙计的笑,掌柜的笑,短衣帮的笑,小孩的笑各是什么样的笑?2.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3.归纳文章的主题。
1孔乙己1.主题解说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期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2.重点突破导致孔乙己成为悲剧人物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他“站着喝酒”说明他没有资格像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只能与“短衣帮”为伍;但由于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他却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明他是多么迷恋于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
但孔乙己却没有丁举人那样的幸运,读了一辈子圣贤书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这就决定了他只能挣扎在社会的底层。
而长期为考科举而埋头苦读的生活已使他手无缚鸡之力,他已经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提示二:是阶级压迫、人际关系的冷漠势利造成的。
丁举人原本也是读书人,考中了举人就成了统治阶级的一员,读书人对读书人下手那么毒辣凶狠,这就表明剥削者对被剥削者是多么的凶狠无情;咸亨酒店里的所有人,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孔乙己作为嘲弄与取笑的对象,专以揭开他的心灵伤疤为乐,这就表明人情的淡薄与冷漠。
3.难点攻克小说的结尾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提示一:不矛盾。
作者这样写是有深意的,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也不能确切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大约”写出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
提示二:孔乙己是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酒,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很合乎逻辑的,“的确”写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提示三:结尾处看似矛盾的词语却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4.结构图解取笑新伤疤——开端讥笑总落第情节为偷书作辩发展故事教伙计识字分食茴香豆断腿的悲惨——高潮和结局5.学法点津“言为心声”绘人物语文老师常常说我们作文中的人“站”不起来,“走”不出来,甚至文中人物连话都说得无趣无味。
现在,让我们走进《孔乙己》一文,跟鲁迅先生学学描写人物语言的高招吧!例1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例2孔乙己说道,“我的茴香豆不多了........。
”抓特点:比较例1和例2的加点部分可以发现,“本色”语言非常关键。
一个人物所说的话要符合他的身份、职业和阅历。
孔乙己一直以读书人自居,他说的话通常都是半文半白,而非生活化、大众式,鲁迅先生用一句“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即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他的穷酸迂腐。
另外,写人物语言不能总是“我说”“他说”,要在“说”前添加对说话者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刻画,看似是辅助性的描写手段,但会让人物更鲜活、丰满。
“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表明他的慌乱,“弯腰下去”则活现了他对孩子们慈爱、和蔼的态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荤.菜( ) 附和.( ) 阔绰.( )颓.唐( ) 羼.水( ) 绽.出(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辨的神气。
B.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藉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C.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婉惜的样子。
D.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3.用恰当的词语或四字短语替换句中画线部分。
(1)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气,生活奢侈。
( )(2)他的眼色,很像真诚地请求掌柜,不要再提。
( )(3)孔乙己立刻显出精神委靡、心神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外面的短衣主顾,即使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
B.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但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
C.孔乙己一到店,喝酒的人便都所有的看着他笑。
D.为了避免不再遭到嘲笑,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5.课文中运用了不少的省略号,化无声为有声。
其作用分别有:表示话未说完;表示内容省略;表示说话时被人抢白;表示意思的跃进;表示话题转换等。
下面句中省略号分别有什么作用?请填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2)“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 )(3)“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
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4)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 )6.下列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特点?(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2)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7.鲁迅是中国文坛的巨匠。
他逝世时,人们献了很多挽联。
请揣摩语境,将鲁迅的作品《呐喊》《彷徨》《莽原》《奔流》《噩梦》《野草》《而已》填在下面横线上,使之成为一副工整的对联。
踏、刈,《热风》,一生;痛《毁灭》、叹,《十月》,万众。
8.“鲁迅作品复习”综合实践活动。
初中新课结束了,老师将三年所学的鲁迅作品列成一张表,布置了三项学习活动,请参与。
(1)活动一:经典重温读完经典文学作品,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人物的言行留在我们的心里,挥之不去。
请你选择下列作品中的一篇,就你最难忘的内容,仿照示例,续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课文题目。
七年级上册:《风筝》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雪》九年级上册:《故乡》九年级下册:《孔乙己》示例:一件长衫,尽显迂腐落魄。
(《孔乙己》)(2)活动二:观点争鸣活动过程中,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鲁迅,老师摘引了三句话(见下),组织大家探讨鲁迅是“绝望而反抗者”还是“希望而战斗者”,请你也来发表观点,并结合材料②③陈述理由。
①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致赵其文,一九二五年四月十一日》)②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③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生命的路》)(3)活动三:薪火相传在鲁迅刚刚去世的时候,不少青年学生自发地来到鲁迅墓前,挥泪宣誓:“先生,没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谢,种子在,撒播在青年的脑海。
”本周班级要出一期主题为“花谢,种子在”的黑板报,请你也来供稿。
要求:结合上面所列举的六册中的两篇文章,用凝练的语言谈谈鲁迅作品在你心中播撒下的“种子”。
阅读课文“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完成下面的题目。
9.下面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
10.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孔乙己怎样的生活状况?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11.选文中和前文丁举人毒打孔乙己这一情节相呼应的语句是什么?12.请你结合阅读选文的感受,完成下面的阅读批注。
通过文章中一再出现的“笑声”,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作者那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人为什么对自己的同类那么冷漠?(河北中考)五猖会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
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
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
于是,完了。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
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
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
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
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
然而也并无确据。
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
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
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
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
“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
去罢。
”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