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我是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据说是高鹗续写的。
故事始于贾宝玉衔玉出生,为贾母所钟爱,林黛玉失恃,来依外祖母家,迄于黛玉死和宝玉出家。
其中插叙金陵十二钗的身世、经历和结局。
全书可分七个部分:第一回至十八回主要介绍荣、宁两府及大观园的环境,以及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秦可卿等的生活。
第十九回至四十一回主要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对爱情的探索,贾宝玉和封建正统思想的斗争,以及薛宝钗、史湘云、花袭人、妙玉和刘姥姥等人物。
第四十二回至七十回主要写其他人物,如探春、薛宝琴、邢岫烟、尤二姐、鸳鸯、晴雯、香菱等的活动。
第七十一回至八十回主要写贾府的衰败之兆,晴雯之死。
第八十一回至九十八回主要写宝玉和黛玉的婚姻发生了波折,在贾母和王熙凤的策划下,宝玉和宝钗结成夫妻,黛玉以死殉情。
第九十九回至一百零六回主要写贾府被查抄和贾母对天悔罪。
第一百零七回至结尾主要写贾府衰败和宝玉的出家。
这些部分是和全书的主要线索、人物联在一起的,形成完整有机的统一体。
全书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贾府兴衰历史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族的荒淫、腐败,显示出封建制度濒于崩溃和必然灭亡的命运。
作者通过对贾府的描写,还展示了这个由少数封建主子和数百个奴仆所组成的封建贵族大家庭,显示出那一社会不得不发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书中的宝玉、黛玉、晴雯、芳官代表了反封建反迫害的一方面。
王夫人、贾政、宝钗、袭人等代表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一方面。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了很激烈的程度。
作者还描写了探春的反抄检,鸳鸯的反霸占,晴雯的反迫害,尤三姐的反淫乱等斗争场面,都是十分激烈的。
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村夫走卒,各个阶级、阶层的矛盾和斗争。
其间有宫廷与王府的矛盾,家族之间的倾轧,骨肉之间的陷害,豪强之间的掠夺,僧侣村夫之间的诱骗等。
这些斗争是通过人物性格来表现的,因此更显得尖锐。
《红楼梦》讲解《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由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和人性的深层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红楼梦》的背景、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全面讲解。
一、背景与作者《红楼梦》写于18世纪,取材于古代传说和真实历史事件,反映了清代社会的众多问题。
作者曹雪芹来自一个文化世家,他生活在一个充满权力和腐败的社会环境中,借着小说的形式对这个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通过精心构建人物和情节,塑造了许多鲜活的角色,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
二、情节与人物《红楼梦》讲述了一个荣府的兴衰历程。
故事的核心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三角关系,以及他们对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思考。
小说以兰贵人死后,宝玉醒悟人生空虚为开篇,然后通过回忆的形式,展现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一个聪明而善良的男孩,他对黛玉抱有深深的爱意。
而黛玉则是一个敏感而忧郁的女孩,她的真挚情感和对人生的痛苦矛盾使她成为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之一。
薛宝钗则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女子,她与黛玉之间的对比,使读者可以思考不同类型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命运和价值。
除了这些主要人物,小说中还出现了众多次要人物,如贾母、王熙凤、贾迎春等。
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性格和命运,作者通过对他们的刻画,展现了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社会世界。
三、主题与意义《红楼梦》涉及了许多复杂的主题,如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社会的不公等。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作者试图揭示人类生存的困境和矛盾,以及社会结构所带来的不平等和不公。
首先,《红楼梦》对人性的善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有复杂的性格,既有善良和美好的一面,也有丑恶和阴暗的一面。
这种人性的复杂性不仅存在于每个人物之中,也存在于整个社会之中。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绘,让读者思考人性的多样性和对善恶的认识。
其次,《红楼梦》还深刻地反映了命运的无常和社会的不公。
红楼梦(最全版)《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本文档将介绍《红楼梦》的相关内容,言简意赅地概括其主要特点和故事情节。
主要特点- 作者: 曹雪芹- 时间: 完成于18世纪中叶,清朝乾隆年间- 类型: 古代长篇小说,兼具疏散理性派、谐趣细腻派、叙事横断派、爱情浪漫派等多种文学风格- 人物: 众多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 内容: 描绘了贾家、王家和宁府三个世家的兴衰和人情世态,以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欢离合等情感纠葛故事情节《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贾府和王府两个大家族之间的红楼,以及贾宝玉身世的宁府。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情节:1. 贾宝玉出生:贾宝玉是贾府贾母的外孙,出生时有种种奇异的预兆。
2. 贾府众人:贾府中有众多奇特的人物,包括刚正不阿的贾母、爱憎分明的王夫人、聪明伶俐的香菱等。
3. 黛玉初现:林黛玉是贾府的一个分支家族的女儿,她的出现引起了贾府众人的注意和赞美。
4. 贾宝玉与黛玉相遇:贾宝玉与林黛玉相遇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之间的爱情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5. 薛宝钗的加入:薛宝钗是王府的女儿,她被送到贾府与贾宝玉成婚,引发了一系列情感纠葛。
6. 贾府兴衰:贾府逐渐衰落,面临种种困境和挑战,人情世故的表现更加突出。
7. 黛玉的离世:林黛玉因为多种原因逐渐消瘦衰弱,最终病逝,引发了贾宝玉的伤痛。
以上仅为《红楼梦》的部分情节,整个作品高度复杂,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人情和个人情感。
通过这些情节,作者曹雪芹生动细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善良,使作品在中国文学及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 注意:本文档内容来源于公开的资料,保证准确性和客观性。
《红楼梦》详细解读1.《宝玉为啥喜欢和女孩子玩》哎呀,你说宝玉咋就那么喜欢和女孩子玩呢?就像我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跳绳一样。
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跳绳,大家嘻嘻哈哈的,可开心啦。
宝玉不也是这样嘛,在园子里和那些姐姐妹妹们一起赏花弄月,说说笑笑,多有意思呀!这宝玉呀,就是觉得女孩子心思细腻,和她们在一起更开心呢。
2.《黛玉为啥老是哭哭啼啼》嘿呀,这黛玉怎么老是哭哭啼啼的哟!就像我有时候受了委屈会掉眼泪一样。
那次我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都破了,疼得我眼泪直掉。
黛玉呢,心里有好多愁绪呀,寄人篱下的,又和宝玉闹别扭,可不就常常哭嘛。
她那眼泪呀,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不停地流,真让人心疼呀!3.《王熙凤可真是厉害呀》哇塞,王熙凤可真是厉害得很呐!就像我们班的班长一样管着好多事。
有一回学校活动,班长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的。
王熙凤不也是嘛,把贾府上下打理得妥妥当当,谁都不敢不听她的。
她那厉害劲儿,真让人又佩服又有点怕怕的呢!4.《刘姥姥进大观园多有趣》哎呀呀,刘姥姥进大观园那可真是太有趣啦!就好像我第一次去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一样。
记得那次去游乐场,我看啥都新奇。
刘姥姥也是呀,看啥都觉得稀奇,闹出了好多笑话,把大家都逗得哈哈大笑,真是个开心果呀!5.《宝钗的心思好难懂》哎呀,宝钗的心思可真是难猜哟!就像有时候我都不知道我好朋友在想啥。
比如有一次朋友突然就不高兴了,我怎么也猜不透原因。
宝钗呢,总是那么端庄稳重,心里想的啥也不轻易表露出来,真让人捉摸不透呀!6.《那些好吃的食物真诱人》哇哦,《红楼梦》里那些好吃的食物可真诱人呐!就跟我看到蛋糕店里的美味蛋糕一样。
有一次路过蛋糕店,那香甜的味道直往我鼻子里钻。
书里写的那些糕点呀、菜肴呀,肯定也特别好吃,真让人馋得流口水呀!7.《贾府的大场面好气派》哎呀呀,贾府的大场面可真是气派极了!就像我在电视上看到的盛大庆典一样。
记得看到一个很隆重的活动,那场面真是壮观。
贾府里的宴会呀、聚会呀,人多得不得了,那场面真是让人惊叹呀!8.《香菱学诗好努力》嘿,香菱学诗可真是努力呀!就像我努力学习弹钢琴一样。
《红楼梦》故事“哎呀,宝玉哥哥,你等等我呀!”我一路小跑着跟在宝玉身后。
这是在贾府的一个平常日子,阳光洒在庭院里,映得那些花儿更加娇艳。
我,林黛玉,和宝玉正在园子里玩耍呢。
宝玉回过头来,笑嘻嘻地说:“林妹妹,你快点呀!”我嗔怪道:“哼,就你跑得快!”我们来到一处亭子里坐下,旁边的湖水波光粼粼,微风轻轻拂过脸庞,真舒服呀。
宝玉看着我,突然说:“林妹妹,你看这湖水像不像一面镜子呀?”我点点头,“嗯,是挺像的呢。
”宝玉接着说:“那这湖水里是不是也映着我们呀?”我笑了,“那当然啦,宝玉哥哥真笨。
”这时,王熙凤风风火火地走了过来,“哟,你们俩在这儿呢,我说怎么找不着你们。
”宝玉笑着说:“凤姐姐,你来啦。
”王熙凤打趣道:“你们俩可真是形影不离呀,让旁人看了多羡慕。
”我脸一下子红了,“凤姐姐就会取笑人。
”王熙凤哈哈笑起来,“我可没取笑你们,我说的是实话呀。
”我们又在园子里逛了一会儿,看到那些丫鬟们在忙碌着,有的在浇花,有的在打扫。
我不禁感叹:“这园子里的人可真多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儿做。
”宝玉说:“是呀,他们都在为这贾府做事呢。
”突然,天空中飘起了细雨,我们赶紧往回跑。
跑到屋里,我看着窗外的雨,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宝玉凑过来问:“林妹妹,你在想什么呢?”我摇摇头,“没什么,只是觉得这雨下得有些突然。
”宝玉说:“这雨也别有一番风味呀。
”我和宝玉相处的日子,就像这园子里的花开花落一样,有欢喜,有忧愁。
我们一起玩耍,一起说笑,一起度过那些美好的时光。
这不就像那湖水一样吗,虽然会有波澜,但始终映照着我们的情谊。
我真希望这样的日子能一直持续下去呀,难道不是吗?。
《红楼梦》经典故事30个1、木石前盟(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一棵绛珠仙草,贾宝玉的前身是补天石,亦即神瑛侍者。
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绛珠草,使仙草既受天地精华,又受雨露滋养,于是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
后来神瑛侍者下凡造历,绛珠仙草决定也下凡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恩。
2、宝玉得名和抓周的故事(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王夫人生了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便取名叫宝玉。
周岁时,贾政要试宝玉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之物摆了无数,让宝玉抓取。
谁知宝玉却抓了些脂粉钗环。
贾政为此大怒,认为宝玉长大必为酒色之徒。
二人谈论宝玉聪明淘气,宝玉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3、王熙凤初次出场(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林黛玉初进贾府正和贾母叙谈。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一进来,就拉着黛玉的手夸她长得标致,不像贾母的外孙女,倒像嫡孙女。
接着又哀伤起黛玉的母亲,说哭便哭,用帕拭泪,待到贾母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忙转悲为喜。
4、宝黛相会(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晚饭后,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一见如故的感觉,而且二人眼中的对方与别人自然不同。
宝玉因为看到黛玉“眉尖若蹙”,便送他“颦颦:’二字。
宝玉又问黛玉是否有玉,当黛玉回答没有时,宝玉则痛骂那块玉是“劳什子”,并哭闹着当众摔玉。
这场面自然令黛玉十分不安。
5、探微恙互看金玉(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宝钗生病,宝玉到梨香院前去看望。
宝钗要看宝玉之玉,只见正面写着通灵宝玉,下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写着“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红楼梦全文概括600字作文一、《全文概括》《红楼梦》是一本超级精彩的书!它讲了好多好多有趣的故事。
书里有个贾家,特别大特别有钱。
里面有好多人,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等。
贾宝玉是个善良又有点调皮的公子哥,林黛玉是个特别温柔又多愁善感的小姐姐。
他们一起在大观园里玩,有时候很开心,有时候又会闹别扭。
贾家一开始可风光啦,天天都有好吃的好玩的。
但是后来慢慢地,家里出了好多问题,钱也没了,人也散了。
林黛玉最后生病去世了,贾宝玉也伤心极了。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就算再有钱有势的人家,也可能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作文二、《全文概括》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红楼梦》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大大的家族叫贾家。
他们住的房子可大啦,还有漂亮的花园。
贾家有个男孩叫贾宝玉,他不喜欢读书,就喜欢和姐姐妹妹们一起玩。
还有个女孩叫林黛玉,她长得很漂亮,但是身体不太好,总是爱哭。
贾家经常举办宴会,大家一起吃好吃的,可热闹了。
可是后来,贾家遇到了很多麻烦,变得越来越穷。
贾宝玉也没能和自己喜欢的林黛玉在一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不是一直都很美好的,会有很多变化。
作文三、《全文概括》同学们,我跟你们说哦,《红楼梦》可有意思啦!里面有好多好多的人物。
比如说贾宝玉,他对每个人都很好,心地善良。
还有林黛玉,她很聪明,但是总是很忧愁。
故事一开始,贾家特别兴旺,人们都过着舒服的日子。
可是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贾家慢慢衰落了。
就像有一次,贾家办了一个很大的聚会,大家都很开心。
但是后来,这样的开心日子越来越少了。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作文四、《全文概括》大家好呀!今天我来讲讲《红楼梦》。
这本书里有一个很大的家族,叫贾家。
他们家里有好多房子和花园,可漂亮啦。
贾宝玉是这个家里的公子,他喜欢和女孩子一起玩。
林黛玉是个很温柔的女孩子,但是她经常生病。
贾家一开始特别富有,但是后来因为一些不好的事情,变得越来越穷。
很多人都离开了贾家。
《红楼梦》阅读指导课
关于怎样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网络上有很多的大家之言,但我以为最为实际的莫过于师生共读法,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或者说用老师的乐读影响学生的阅读行为。
我今年带领学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之前,就上了一堂《红楼梦》阅读指导课,由于这堂课是来自于这些年我对《红楼梦》的理解,所以很容易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下面就是我在这堂课前写下的教案。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期待
很多大家都受过《红楼梦》深远的影响。
张爱玲二十几岁红遍大上海,连当时的巴金也自叹不如。
张爱玲十二三岁读《红楼梦》,她曾说过“《金瓶梅》《红楼梦》是我一切的源泉,尤其是《红楼梦》”。
当代著名文学家、前文化部部长王蒙说:“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20岁。
”
二、知人论世探原委
《红楼梦》问世后,不少人认为贾宝玉是曹雪芹的化身。
他们忘记了一个道理: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的确,二人的生活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
曹雪芹曾祖母是康熙的乳母,康熙继位后,曹家遂成为其亲信。
三代四人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当时朝廷公认的肥差)。
同时,曹家还担任着在江南监视、安抚汉人知识分子的重任。
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住在曹家的江宁织造府。
雍正帝继位后,曹家逐渐受到冷落,直到被抄家。
曹雪芹十几岁时举家迁往北京。
他晚年生活落魄,到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加上小儿子夭折,曹雪芹贫愁而死,只完成了前80回。
对于他的艰难创作过程,作者在第一回中说“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
对于其创作目的,作者自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高额续写后四十回,主要根据是前五回的内容:
第一回:木石前盟贾宝玉的前身是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被女娲抛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来幻化为神瑛侍者,他每天用露珠浇灌一棵绛诛仙草,使得它久延岁月,渐现人形。
神瑛侍者要到凡间经历一遭,绛珠仙草也跟随,希望用一生的眼泪报答他的浇灌之恩。
所以小说中的贾宝玉衔玉而生,(《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黛玉给我们的印象是爱哭鼻子,最后泪尽而亡。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借第三只眼评说贾府的社会关系及人物谱。
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借黛玉这双俊眼作者让我们领略了贾府的整体布局、具体环境和主要人物。
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薛蟠惹下人命案,母亲也就是宝玉的姨妈怕儿子无人管教会捅下更大篓子,奔京城投奔姐姐王夫人。
至此,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就齐聚贾府了。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幻境读判词,隐喻贾府及主要人物的命运。
如: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它预示了宝黛爱情的悲剧。
[收尾]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它暗示了贾府树倒猢狲散、家破人亡的结局。
三见微知著寻奥妙
1 谐音寓意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贾赦——假设
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潇湘馆——消香馆
蘅芜苑——恨无缘霍启——霍起甄英莲——真应怜
冯渊——逢冤
2 影子很多人物可以对照着读:
贾宝玉——甄宝玉贾:“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甄:“必得两位女儿伴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
”
黛玉——晴雯二人都娇俏妩媚、口齿伶俐、语言尖刻。
宝、黛、晴三人彼此的钟情是读者有目共睹的,如小说34回。
二人不但外貌相似,这一点可以从大观园抄家时王夫人的口中得到印证,而且她们在贾府的地位与命运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晴雯的悲惨离世无疑就是黛玉悲剧的预演,她们都因为对宝玉那份执着的爱而献出生命。
另外,像宝钗与袭人,细细品味,也会发现诸多相似之处。
四含英咀华品细节
1 林黛玉的处境许多初读《红楼梦》的读者不喜欢林黛玉,因为她给人的一般感觉是尖酸刻薄、孤高自诩、目下无尘。
小说第22回可以看出王熙凤眼中的黛玉:众人看戏后围坐一起评论戏子,王熙凤挑起了话头,说其中一个戏子像贾府中一人,于是黛玉成了众人评头论足的对象,要知道,戏子在古代是供人娱乐的,这种类比无疑就是让黛玉在众人面前出丑。
小说74回可以看出王夫人眼中的黛玉:有人向王夫人告状说晴雯招惹宝玉,王夫人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逛园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
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
要知道,《红楼梦》不会轻易评说人物,可以说是微言大义的。
从贾府的实权派人物王夫人及王熙凤的眼中,足可以推测出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处境。
2 作者更欣赏黛玉还是宝钗?
在贾府很多人的眼中,宝钗似乎是完人,她宽厚、温和、才貌双全,得到贾府中上至贾母下至奴才的敬重。
那么作者的审美取向呢?
小说第3回,“总借俊眼传出来,”作者借黛玉之眼第一次向读者呈现了贾府的全貌,并在黛玉的审视下,贾府的重量级人物一一登场。
小说第27回宝钗扑蝶:宝钗来到一个亭子外无意中听到两个丫鬟的私密,被丫鬟觉察到却无法抽身时,就用了“金蝉脱壳”法,故意放重了脚步,口中叫着颦儿我看你还往哪里藏之类的话跑开了……宝钗心机之重也可以从她的《咏絮》诗中得到印证:“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
”
单是这两回的对比阅读,就可以看出作者对黛玉的青眼。
3 刘姥姥进大观园
《红》中人物众多,不论笔墨多少,总能让人过眼不忘,可谓千人千面。
从上至贵妃的元春,下至乡巴佬的刘姥姥,无不栩栩如生。
有人曾查证元春省亲时所写太监的那些礼数,发现无不合乎当时宫中的规矩。
而刘姥姥,这位从作者笔下散发着泥土气息、多少又带点狡黠的老人,恐怕连田间不识字的农人也听说过她的些许事情了。
后记:上完这堂课后,班里的《红楼梦》骤然多了起来,学生们似乎在向我和周围人证明:我有能力读完!
《红楼梦》这部带点文言成分的文学巨著,对很多学生来说深奥艰涩,但只要我们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师生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同样会很容易抓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