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理性: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的一个伦理学解释——基于我国中部地区Z村的调查
- 格式:pdf
- 大小:837.99 KB
- 文档页数:7
“一户一档”精准管理困境及其破解作者:伍国勇余玉语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6期摘要:精准扶贫实践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贫困户档案的精准管理,“一户一档”精准管理效果直接影响到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
目前,“一户一档”精准管理实践存在农户信息数据不一致、档案信息不完整、档案管理工作量大、档案管理缺乏后续及时更新的困境。
其根本原因在于:档案管理缺乏统一宏观规划,缺乏创新性扶贫实践,缺乏精准化管理手段。
建议构建统一的建档体系;建立基层工作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整合扶贫资源,提高措施针对性;建立统一的宏观规划,保证档案管理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以促进早日实现精准脱贫,达到全面小康。
关键词: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动态管理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99(2018)06-0034-07贫困是人类面临的世界性难题,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虽然我国的贫困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绝对贫困大大减少,但相对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庞大。
习近平在2013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随后,精准扶贫被写入国家“十三五”的重要内容。
2014年,我国实行精准扶贫战略,扶贫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精准扶贫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以及不同贫困户的现实状况,做到宏观层面的4个精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和微观层面上的6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与过去相比,不再是要求規模扶贫,而是要求精准到户,以实现我国贫困人口的全数脱贫,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但调查发现,精准扶贫战略在实施进程中,其边际效用在递减,在有限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对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带来了一定影响。
为此,国内诸多学者对精准扶贫及其模式进行了研究:赵秀兰提出了“互联网+”与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模式,以及以互联网提升精准扶贫服务水平的思维[1];何星等认为,要促进脱贫,必须要结合多方扶贫主体共同驱动[2];王姣玥提炼出6种典型的精准扶贫模式,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识别分析[3];洪名勇指出,技术层面、制度设计层面和行政管理层面3种不同瞄准机制下的公共领域是不同的[4]。
·新视野·《探索》2012年第5期精英俘获与基层治理:基于我国中部某村的实证考察李祖佩1,曹晋2(1.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4;2.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72)摘要:后税费时期,以村干部为代表的体制性精英、以乡村混混为代表的社会精英以及以私营业主为代表的经济精英形成利益联盟,共同垄断资源下乡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村庄公共利益空间,形成固化的村庄权力结构。
利益分配结构以及合法性排斥结构。
文章借用发展社会学中的概念,将这种后税费时期基层治理生态称为“精英俘获”,并试图放在后税费时期的基层治理机制中理解精英俘获得以出现的内在逻辑。
精英俘获极大削弱了后税费时期资源下乡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资源下乡; 精英联盟; 精英俘获; 排斥机制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5-0187-06收稿日期:2012-08-2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增强和扩大党在农村的阶层基础和群众基础研究(12CKS01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10491142)。
作者简介:李祖佩(1985-),山东聊城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曹晋(1956-),山西人,四川省委党校编辑。
一、问题与田野(1 问题提出社会学视角中的精英研究,可以分成解放之前、解放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后至今三个时间段。
解放前的农村精英研究,以国家政权建设为背景,探讨农村精英的性质和影响以及在转型中的调试。
杜赞奇[1]指出20世纪上半叶农村精英的地位和功能从“保护型经纪”向“赢利型经纪”转变;黄宗智[2]认为在传统社会,士绅被认为是当地公认的领袖,乡保实际上是最基层的半官职人员,是国家权力与村庄共同体之间的重要连接点。
同时,宗族势力的大小往往影响了乡保和士绅两种精英在村庄社会中的权力大小和权力运作。
解放初期的精英研究,主要强调社会变革对精英的影响上,黄树民[3]通过个人生活史研究,指出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社会精英更替的历史文化背景。
精准扶贫的内涵及其实施困境李亚玲 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摘 要:精准扶贫在对过去工作进行反思之后提出来的包括精准识别、帮扶、管理和考核等一系列的内涵,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机制。
从该机制的实践情况来看,其面临多方面的困境:贫困户识别的技术困境,乡村治理的现状,贫困户思想观念保守,精准扶贫本身所存在的制度上的缺陷等。
关键词:精准扶贫 内涵 实施困境精准扶贫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被着重强化,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问题。
”过去为我们所普遍使用的关于贫困人口的大量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通过住户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得的,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数据本身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但是这些并没有解决目前出现的关于贫困人口的存在情况、致贫原因及如何针对性扶贫等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精准扶贫之内涵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3﹞25号),精准扶贫是指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1.精准识别。
精准扶贫在提出之后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过去的扶贫工作中出现许多非国家贫困县和集中连片区域存在的贫困人口、贫困村没有被清楚识别出来。
在实行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要识别贫困村并不困难,但是要对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难度就会非常大。
从整体情况来看,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我国的贫困人口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及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但是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整体贫困人口的减少,相对贫困人口之间收入差距也不明显,这无疑导致了在扶贫过程中对于相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变得比以往更加困难。
而精准识别所强调的是要通过一定的民主化、透明化和科学化的合理程序,对现存贫困户精准地识别,其中的重点是要对相对贫困群体中存在的贫困户进行识别,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目前相对有限的贫困规模下,去精准地识别出那些最贫困的、也是最需要党和国家去帮扶的人。
2025届甘肃省庆阳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个成熟的社会背后,是对个人权利的清醒认知:任何个人权利都必须在法制的轨道上,不得破坏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伤害社会的公共利益。
B.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各种产品在各个领域代替人类从事简单重复的体力或脑力劳动,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也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变革和发展。
C.文学艺术如果说是民族文化的皇冠,史诗则是“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因为史诗级作品能够塑造英雄形象,引领时代精神,焕发并凝聚国民精神的火光。
D.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当今社会呈现出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重大特征,时代需要并呼唤着大量的“复合型人才”。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哪一种性格更适合做作家,这就不好说了。
________用李敬泽的说法,写到关键的地方,作家的手不能抖。
①“心慈”加“手狠”大概可以算作大师级作家的共同特征了。
②这和文学的思潮有关。
③我喜欢“心慈”“手狠”的作家。
④但是,总体上说,有能力、有勇气深入的作家总是好的。
⑤鲁迅就是这样。
⑥“手软”可以成就一个作家,“手狠”也可以成就一个作家。
A.①④③②⑤⑥B.⑥③⑤②④①C.①④⑤⑥③②D.⑥②④③⑤①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孔子在谈到读《诗经》的益处时,特别提到它可使读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足见已将《诗经》当作一部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来看待。
《毛诗故训传》对诗中提及的动植物加以注解,这为人们理解《诗经》及其产生时代提供了一种路径。
作者: 亢犁[1];刘芮伶[1]
作者机构: [1]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重庆400715
出版物刊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57-6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8期
主题词: 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脱贫攻坚;收入效应;生计资产
摘要:基于民族地区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QR)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收入效应与抗风险效应两个维度对比分析不同教育类型对民族地区减贫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教育显著促进贫困家庭增收,说明我国实行教育扶贫政策意义重大,有利于实现持久脱贫、进而致富的终极目标.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家庭生计资产累积的促进作用最大;同时,提高家庭进行风险预防的倾向性,表明民族地区刚刚脱贫的中低收入群体,接受职业类教育更能满足就业需要,改善就业环境,推动民族地区致富奔康.在造成农户收入增长差异的各因素中,未来生活预期对家庭整体生计水平具有较为突出的正效应,显著提高家庭脱离相对贫困的概率,有效巩固脱贫成果.。
区域发展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21期16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F T Y 018)㊂作者简介:易灵芝(1995-),女,湖南怀化人,硕士,主要从事社会体育与管理研究工作㊂我国精准扶贫研究脉络、热点及展望基于中国知网可视化分析易灵芝(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 要:精准扶贫是我国进行扶贫工作的关键措施与热点领域,本文借助C i t e S pa c e 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对中国知网收录的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3817篇核心㊁C S S C I ㊁C S S C D 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从2014年起,我国精准扶贫相关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快速上升趋势,综合类高校是研究的主力军;农业经济学科是我国精准扶贫研究的热点学科,热点关键词主要为贫困户㊁精准扶贫㊁ 互联网+ ㊁反贫困以及区块链等㊂研究认为:应加大基层㊁社会等多元研究平台的构建,促进社会有效合力的形成;同时,着力满足贫困人群对于美好生活的新追求,构建建跨学科参与贫困治理的多元体系,推动扶贫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㊂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治理;中国知网;可视化分析;C i t e S pa c e 中图分类号:F 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3198.2021.21.0080 引言最早在2013年11月提出精准扶贫 的思想,2014年1月详细规划了精准扶贫模式,助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落地㊂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推进,我国贫困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故采用C i t e s p a c e 5.5.R 2(32-b i t)可视化软件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核心期刊㊁C S S C I ㊁C S S C D 期刊中3817篇精准扶贫领域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研究,通过C i t e S p a c e 软件生成的图谱,进行年发文量㊁研究机构发文㊁研究热点学科和研究热点关键词分析,透视我国精准扶贫研究领域的脉络传承和研究热点,总结经验,助力 后精准扶贫时代 贫困治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㊂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源是基于中国知网(C N K I)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20年4月㊂遵循的检索流程如下:进入高级检索,选择文献类别为 期刊 ,输入检索主题词为 精准扶贫 ,得出相关文献26448条㊂为提高相关文献研究的参考价值和准确性,设置期刊来源类别为 核心期刊 C S S C I C S C D ,以上述设置为检索式进行检索,去除 通知 简介 等部分与本研究无关的文献,共检索到与精准扶贫主题相关的文献记录3817条,以此作为文章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的最终样本㊂1.2 研究方法基于C i t e s pa c e 5.5.R 2(32-b i t )软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㊁词频统计法㊁共现分析法等方法对本文的主题研究展开了系统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在中国知网(C N K I)数据库中,检索关键词 精准扶贫 ,依据上述操作流程获得数据与图谱结果,结合我国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实施和研究实践进行综合分析,探索我国精准扶贫研究脉络传承和研究热点㊂2 我国精准扶贫研究脉络可视化分析2.1 年发文量分析年发文量的发展规律是该研究领域研究态势㊁水平的直观反映,研究精准扶贫领域文献年发文量的发展趋势(见图1),可促进了解我国精准扶贫研究发展总体趋势,更全面的掌握我国扶贫工作开展状况和理论水平㊂2014年学者何柳提出:着力搞好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是我国精准扶贫研究有记载刊登的最早核心文献㊂图1 精准扶贫主题年发文趋势注:作者根据中国知网(C N K I)提供数据统计㊂通过对中国知网(C N K I )收录文献的年发文量的统计,发现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年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4 2019年分别为:8篇㊁72篇㊁522篇㊁940篇㊁1053篇和993篇,2020年预测值为1428篇㊂2014年是我国精准扶贫高水平研究的开端,年发文量为8篇,2014 2015年对其研究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2015年共发文72篇,同比2014年增翻9倍之多,拉开我国精准扶贫研究快速增长的序幕㊂2015 2018年与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数量稳中有增,到2018年达到第一个高峰,共发文1053篇㊂2018 2019年对其相关研究达峰后稳中有降,但年发文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共993篇㊂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关于精准扶贫相关文献的年发文量预测值为1428篇,这要求我们持续关注扶贫㊁脱贫的工作开展,更加重视对扶贫㊁脱贫的相关研究,以防止减少 返贫 现象的发生㊂2.2 研究机构发文分析研究机构通过获取科研信息㊁共享研究资源等途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21期17径,为重要研究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动力,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㊂研究精准扶贫领域研究机构发文量网络共现分布特征(见图2),有利于了解我国研究机构关于精准扶贫研究分布规律,进一步推动高水平研究平台的建设和完善,为我国扶贫工作深化开展提供平台保障㊂图2 精准扶贫研究机构共现图谱注:作者根据中国知网(C N K I)提供数据统计㊂通过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发现,精准扶贫领域研究机构发文量排名前10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98篇),武汉大学(90篇),中国农业大学(85篇),华中师范大学(68篇),北京师范大学(67篇),西北农业科技大学(52篇),西南大学(51篇),四川大学(45篇),中央民族大学(42篇)和中共中央党校(40篇)㊂从排名前10发文机构类型上看,有4所机构为综合类大学,发文量占44.51%,有3所机构为农业和民族类大学,发文量占28.06%,有2所机构为师范类大学,发文量占22.16%,有1所机构为中共中央党校,发文量占6.27%,从中可以看出综合类大学是从事我国精准扶贫领域研究的主力军㊂从地理位置分布上看,有5所机构位于北京市,其余分别位于湖北省2所㊁陕西省1所㊁重庆市1所㊁四川省1所,从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是我国精准扶贫科学研究的主要集中地,华中和西南地区亦是推动我国精准扶贫研究发展的坚实基础㊂3 我国精准扶贫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3.1 研究热点学科分析学科分类的发文量统计,有利于从侧面了解该研究领域研究切入点与理论基础,故将中国知网(C N K I)收录关于精准扶贫领域发文量排名前20的学科进行分类统计(见表1),深入了解和掌握我国精准扶贫研究热点学科结构体系特征㊂表1 精准扶贫研究热点学科分类序号学科分类文献数(篇)序号学科分类文献数(篇)1农业经济237511财政652教育35912商业经济593金融27313文化524政治21714理论经济学505公共管理20115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496社会17516法学477旅游经济12117保险458国民经济11718区域经济439图书情报档案8619工商管理3010新闻传播7920民族25注:作者根据中国知网(C N K I)提供数据统计㊂在精准扶贫领域发文学科分类表中,排名前5的学科分别是:农业经济(2375篇),教育(359篇),金融(273篇),政治(217篇),公共管理(201篇);前5名占前20名发文量总和比重分别为:农业经济53.15%,教育8.03%,金融6.11%,政治4.86%,公共管理4.50%;前5名发文量总和占前20名发文量总和比重为71.80%,6-20名发文量总和占前20名发文量总和比重为28.20%㊂从中可以看出农业经济㊁教育㊁金融㊁政治和公共管理是精准扶贫研究的重点学科,其中,农业经济学科方面研究的发文量远超其他学科,农业经济发展推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其占据主导地位㊂新时代,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农村经济贫困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与此同时也给我们提出新的变化与挑战㊂在保持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发展的同时,也应重视其他学科对于精准扶贫研究的开展,进一步优化我国扶贫工作开展优化配置,从而建立贫困治理长效机制,从经济㊁精神㊁制度和医疗等多维学科保障贫困问题得到长期有效的解决㊂3.2 研究热点关键词分析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研究主题和内容的概括和提炼,通过关键词研究分析可以了解和判断该领域的研究热点㊂对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有关精准扶贫的核心期刊㊁C S S C I ㊁C S C D 文献关键词进行统计和整理(见图3),发现我国学者对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主要以贫困户㊁精准扶贫㊁ 互联网+ ㊁反贫困以及区块链等方面为切入点㊂综合这些关键词分析发现,现阶段精准扶贫研究涵盖了扶贫措施㊁扶贫区域以及跨学科理论运用至扶贫工作等研究热点㊂图3 精准扶贫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图谱注:作者根据中国知网(C N K I)提供数据统计㊂目前,我国关于精准扶贫领域研究分别以精准措施扶贫研究㊁精准区域扶贫研究和跨学科理论精准扶贫三大研究热点为主㊂精准措施扶贫主要包括:异地扶贫搬迁㊁改革开放㊁乡村旅游㊁产业扶贫㊁金融扶贫和乡村治理等研究关键词㊂精准区域扶贫主要有:贫困户㊁深度贫困地区㊁农村㊁贫困村和农村贫困等研究关键词㊂跨学科理论对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有:大数据㊁职业教育㊁ 互联网+ ㊁区块链㊁网络扶贫和农村体育资源开发等研究关键词㊂其中,区块链技术在扶贫中的运用是我国精准扶贫领域的新兴热点,区块链技术作为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底层技术,将全面助推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效能有效提高,并完善扶贫工作中的精准识别㊁实施效益有机衔接,有效形成合力㊂随着区块链技术的逐渐成熟,其运用于贫困治理将是今后我国现代物流与采购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21期18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校级2018年教学科研改革项目(D F K Y 2018010)㊂作者简介:刘泽(2000-),男,汉族,山西阳泉人,福州工商学院2018级物流管理本科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㊂扶贫工作开展的长期热点之一㊂4 我国精准扶贫研究趋势及展望精准扶贫研究是我国扶贫工作开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知网核心期刊㊁C S S C I ㊁C S S C D 期刊收录的精准扶贫领域文献是对扶贫工作理论发展历史轨迹的重要见证,通过对我国精准扶贫研究脉络㊁研究热点的统计分析,较为明了地掌握其基本现状和趋势,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通过年发文量的统计分析,我国精准扶贫研究的年发文量从2014年至2019年总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预期在 后精准扶贫 时代仍将保持稳态增长趋势㊂第二,通过研究机构发文分析发现,综合类高校是从事我国精准扶贫领域研究的主力军,北京市是我国精准扶贫科学研究的主要集中地,华中和西南地区亦是助推我国精准扶贫研究发展的坚实基础㊂第三,通过研究热点学科分类分析发现,农业经济学科是我国精准扶贫研究的热点学科,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主导因素㊂第四,通过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我国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户㊁精准扶贫㊁ 互联网+㊁反贫困以及深度贫困地区等关键词,涵盖了措施㊁区域以及跨学科理论等研究热点㊂5 结束语基于对我国精准扶贫研究脉络㊁研究热点的统计分析,提出以下研究建议:第一,构建多元研究平台,推动扶贫工作稳定深入开展㊂我国精准扶贫研究高水平文献发文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并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但研究机构多以高校为主,区域分布较为不均,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研究机构参与度不高,因此,需加大基层㊁社会等多元研究平台的构建与保障,推动社会多元有效合力的形成,为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注入新型动力㊂第二,构建多元研究理论,推动扶贫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贫困问题不单单局限于经济贫困,在推动农业经济持续㊁健康㊁稳定发展的同时,应着力满足贫困人群对于美好生活的新追求,积极运用新技术㊁新理念㊁新产业,构建跨学科多元参与扶贫工作的治理体系,从经济㊁精神和医疗等多维度构建扶贫长效机制,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㊂参考文献[1]曾莉,周浩男,王寅,等.中国农村扶贫政策范式的变迁与未来趋势 基于305份国家层面政策文本的分析[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9,21(04):27-35.[2]何柳.深入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若干思考[J ].农业经济,2014,(05):35-36.[3]张艳,张越.农业经济研究领域高频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研究:前沿热点与未来展望 基于17种农业经济领域核心期刊的C i t e S pa c e 分析[J ].农业经济,2020,(02):142-144.[4]胥爱欢,李红燕.区块链技术在我国金融精准扶贫领域的应用[J ].金融理论探索,2017,(05):34-40.5G 时代邮政提升物流竞争力对策研究刘 泽 魏秀林(福州工商学院,福建福州350715)摘 要:邮政物流作为我国物流产业中的国有独资企业,在带动物流行业发展㊁提升物流行业发展能力上扮演着重要角色㊂在当今新时代的发展下,物流市场竞争加剧,众多企业纷纷开始利用新技术提升企业自身能力,争夺市场㊂因此本文以邮政物流目前发展的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目前邮政物流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㊂关键词:5G ;邮政物流;智慧物流中图分类号:F 2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3198.2021.21.009 当前物流行业发展迅速,市场巨大㊂据‘2019年中国物流年鉴“中指出,2018年,我国全年快递业务量突破500亿件,连续5年保持全球快递业务量第一的地位㊂虽然市场发展迅速,但是随着国内外许多企业能力的增强,市场竞争已愈演愈烈㊂邮政物流在经过前期快速发展后,许多问题也随之逐渐暴露出来,使得邮政物流没办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物流行业竞争的需要,加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邮政物流出于产业自身动能的培育㊁供给质量的提升也不得不进行新时代的改革㊂1 我国物流产业总体特点1.1 总体运行趋势趋于稳定201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为283.1万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 D P 的比率为14%;物流业总收入为10.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快递业务量连续4年稳居第一,年业务量占全球45%以上,可见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保持平稳,物流产业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求进的基本趋势㊂1.2 物流企业集中度增强由于我国物流产业仍属于新兴产业,并且随着电商资源优势对快递价格的 打压 ,加之各类中小型企。
参照依赖、脱贫质量感知与农户扶贫政策满意度作者:吴萌任立张碧莲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1年第05期摘要: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对农户脱贫质量感知和扶贫政策满意度的考察,不仅是对本轮扶贫政策实施效果的客观评价,更是总结现阶段工作经验、规避贫困户返贫风险、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要保障。
本文以湖北省省级贫困村的171个“摘帽贫困户”为研究样本,采用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中介效应模型的分析方法,深入讨论农户扶贫政策满意度背后的认知基础、决策逻辑和影响路径。
研究发现:(1)农户扶贫政策满意度受到参照依赖和脱贫质量感知的直接与间接影响;(2)农户对脱贫质量感知和对扶贫政策满意度有着并不完全相同的决策逻辑,扶贫政策满意度受到自我参照、熟人参照和生人参照的综合影响,而脱贫质量感知则主要受到自我参照和熟人参照的影响;(3)在农户扶贫政策满意度决策中,参照点的效应排序依次是:自我参照>熟人参照>生人参照,表现出明显的“差序格局”特征。
关键词:参照依赖;脱贫质量感知;扶贫政策满意度;前景理论;中介效应模型引言及文献回顾自2015年1月以来,“精准扶贫”成为我国开展扶贫工作的指导性方略,在公共政策领域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脱贫攻坚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目标,尤其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约束下,农村扶贫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但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我国实现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2.8万个贫困村全部摘帽的宏伟目标,农村扶贫工作转入后期帮扶、巩固提升的新阶段。
但在此之前,评价本轮扶贫政策的绩效,不仅是对当前扶贫目标完成情况的回顾和梳理,更是总结现阶段工作经验、规避贫困户返贫风险、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要保障。
在此背景下,关于扶贫政策的绩效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1]。
早在20世纪9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New Public Management,NPM)席卷全球,David Osborne率先提出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公共事业改革,公共政策开始被认为是一种由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而公众则是这种“产品或服务”的“顾客”,因此“满意度”成为公共政策绩效评价的重要维度[2]。
精准扶贫的伦理反思
贺冰心
【期刊名称】《区域治理》
【年(卷),期】2018(000)051
【摘要】贫困问题一直是世界性的研究课题,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不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贫富悬殊,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不得不要求我们去解决这个难题.目前为止,农村贫困形势尤为严峻,反贫困任重而道远,深入分析我国政府的农村扶贫行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困境的建议.本文通过在对已有的政策、相关文献,和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并结合在基层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运用经济学原理从伦理学的视角研究中国贫困问题,并针对政府制定出解决贫困问题的一系列措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伦理问题.并寻求研究解决方案.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贺冰心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落实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推进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记康乐县财政局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作 [J],
2.精准扶贫问题的伦理反思 [J], 向玉乔;秦彤阳
3.精准扶贫的伦理反思 [J], 贺冰心
4.网络直播视角下的网络伦理反思与建构 [J], 韩雨宸
5.符号幻象的伦理反思 [J], 邹丽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西农经//2019年17期作者简介:李丹(1984—),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
DOI :10.16675/14-1065/f.2019.17.003精准扶贫实践中的伦理偏差及构建路径□李丹摘要:精准扶贫是以国家层面的民本主义为伦理基础,以社会层面的共建共享为伦理依托,以个人层面的全面发展为伦理目标的综合伦理。
从伦理学角度看,当前精准扶贫过程中所产生的不精准问题,实质是精准扶贫伦理道德存在偏差。
从超越功利主义、加强人文关怀、重构和谐伦理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对精准扶贫进行伦理干预和构建的路径。
关键词:精准扶贫;伦理;偏差;构建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7-0008-03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文献标志码:A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7)精准扶贫是国家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而提出的新扶贫策略,也是脱贫攻坚的行动纲领和方法指引。
因此,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治理贫困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具有明显的工具理性色彩。
但是,从伦理学角度出发,精准扶贫不只是工具和手段,更是一项具有深刻价值理性和伦理追求的社会政策。
从实践角度来看,这些伦理价值直接影响到精准扶贫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合道德性,并最终影响到精准扶贫的帮扶效果与脱贫成效。
因此,对于精准扶贫战略,不能单纯地从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等工具理性的层面出发,还应从伦理意蕴、伦理偏差、伦理对策等价值理性的角度来审视,实现精准扶贫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理论伦理与实践伦理的统一。
1精准扶贫的伦理意蕴精准扶贫的核心理念和方法在于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其中“扶持谁”涉及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问题,“谁来扶”涉及精准扶贫主体确定问题,“怎么扶”涉及精准帮扶问题。
其基本原则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将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最终实现“到2020年让73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
精准扶贫中的潜在伦理问题与对策探析作者:段光鹏,李亚男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6年第10期◎文/段光鹏李亚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河北阜平、湖南湘西、甘肃定西、陕西延安、云南昭通以及贵州遵义等地深入调研考察扶贫工作,明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新思想、新观点。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但从近几年的实施情况看,也存在一些影响精准扶贫效果的潜在伦理问题,需要进一步从伦理层面加以解决。
一、制约精准扶贫实施的潜在伦理问题(一)公平与效率的失衡1.保障扶贫公平性的精准识别与精准考核存在不足。
精准识别贫困村和贫困户牵扯到相关利益,扶贫工作人员存在优亲厚友以及工作失误所造成的“误识”“漏识”等问题,致使扶贫公平性难以保障。
同时,扶贫工作的识别技术困难与利益干扰,可能导致脱贫工作中的绩效评估结果出现虚假信息,严重影响精准考核的真实性。
2.提高扶贫效率的精准帮扶与精准管理问题突出。
首先,各贫困地区的扶贫项目规划未做到精准滴灌,仍然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而忽视到村到户项目。
其次,由于扶贫项目规划覆盖局限,存在着政策性脱贫和被指标性脱贫,建档立卡的大多数贫困人口没有得到直接扶持,致使扶贫效率更加低下。
(二)缺乏明确的责任划分1.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扶贫责任划分不够清晰。
中央政府强调责任,而地方政府强调权力,两者之间缺乏连接权力和责任的机制。
2.地方各级政府之间扶贫责任体系划分矛盾重重。
主要表现在省、市、县、乡等各级政府的扶贫责任体系不够明确,每个贫困对象和各级责任人在扶贫系统上并不清晰,这就导致扶贫效率严重低下。
3.基层村组织责任意识不强,缺乏大局意识。
村组织领导班子受到自身文化水平较低等局限,在自身能力、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着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问题,扶贫责任意识不足,不具备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利于全村的脱贫致富。
(三)未能实现多维脱贫效果1.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的分离。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135期)2018(3)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工具理性: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的一个伦理学解释—基于我国中部地区Z村的调查方菲,张恩健(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研究基地,湖北武汉430070)摘要结合对我国中部地区Z村的调查,从伦理学视角对精准扶贫实践过程进行研 究,发现工具理性超越价值理性是导致精准扶贫基层实践困境的重要原因。
工具理性的形 式合理性导致了在农村场域中扶贫干部与贫困户关系松散的境地。
政策的效率优先逻辑弱 化了政策的公平属性,考核的数字化挤压了扶贫干部的工作成效,政策的形式合理性以及政 策的工具化认知,致使精准扶贫陷入实践困境,出现了地方政府、村干部与贫困户共谋和贫 困户对政策的福利依赖,精准扶贫实践困境进一步凸显。
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国家政策嵌入 到农村社区网络的过程中,谨防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弱化工具理性是精准扶贫高效 实践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农村社区治理良性运作的重要途後。
关键词精准扶贫'工具理性'村治主体'实践困境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456(2018)03-0116-07D0I编码:10.13300/.cnki.hnwkxb.2018.03.014精准扶贫是国家消除绝对贫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当前,对于 精准扶贫的探讨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一大批学者沿着不同的路径对精准扶贫进行了丰富的诠释。
目前,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沿着三条路径展开。
第一,从不同视角对精准扶贫进行理论阐释,探 讨精准扶贫的研究思路和解决路径13。
第二,从制度设计层面分析精准扶贫的内涵、困境及对策建 议,以及贫困农户识别的技术困境和政策本身的缺陷等问题4。
第三,从精准扶贫的基层实践出发,探讨和分析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
本文在吸取前两种路径的学术成果基础上,沿着第三条研究路径 对精准扶贫进行分析。
在精准扶贫的基层实践中,学者主要集中于行政体制、村庄治理结构、村治主体、村庄主体四个方 面来探讨实践困境。
首先,从行政体制看,基层政府过于依赖治理精英获取扶贫资源,造成扶贫协作 的脆弱性5;由于数字生产和使用链中不同主体的行动逻辑大相径庭,导致数字难以真正精准,造成 数字悬浮于基层社会治理过程和村庄社会生活的现实6。
其次,从村庄治理结构看,村民自治组织能 力和权威的缺失与不足是导致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的重要原因7。
多层委托代理、政策信息不对称、权 力干预参与悻论和权力差序格局等基层治理结构缺陷造成了村干部权力寻租行为8。
再次,从村治 主体的角度看,治理精英扶贫是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的行动选择9。
吸纳式治理、规模控制、建档 立卡制和权力替代层面是精准扶贫中村治主体权威缺失的表现[10]。
最后,从村庄主体方面看,乡村 主体性的丧失意味着扶贫实践无法得到来自村社内的支持和帮助[11]。
扶贫偏误主要是因为帮扶资 源流向了非贫困户,导致“大众俘获,,现象[12]。
收稿日期2017-09-1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伦理问题研究&13BZX072)。
作者简介:方菲(1972-),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社会保障。
第3期方菲等:工具理性: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的一个伦理学解释_117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研究鲜有工具理性导致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的视角,同时在政策下乡过程 中,存在着工具理性挤压价值理性空间的实际问题。
因此,笔者在充分汲取已有研究资源和深人调研 的基础上,引人工具理性视角,对精准扶贫的困境进行伦理学阐释。
本文经验材料主要来自2016年 6月和2017年5月的实地调研,共调查Z村扶贫干部和贫困户共30余人次。
Z村位于湖北省,村主 导产业为粮油、花卉苗木和特色养殖。
全村共235户,总人口 83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共47户,141人。
Z村自2015年开始精准扶贫工作,2015年脱贫16户36人,2016年脱贫17户61人,2017 年计划脱贫13户43人,2018年计划脱贫1户1人。
Z村在精准扶贫政策嵌人到村庄的过程中,以压 力型体制为代表的工具理性在政策的实施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根据村治主体的行为逻辑分析政 策在村庄治理中的困境。
一、工具理性在现代治理中的运用对于工具理性的研究,马克斯•韦伯首先将理性对立表述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用“形式合理 性一实质合理性”及“责任伦理一意图伦理”的范畴解释社会现象。
工具理性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 况和其他人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 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13]。
自启蒙运动以来,工具理性的扩张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工具 理性的扩张理论主要包括韦伯的官僚机器和“铁笼”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思想家的工具理性扩张 极限论和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三个主要维度,4]。
工具理性是人类运用概念、逻辑推理的 形式认识和把握政治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用规范性、程序性、制度性、可操作性、实效性的规则体系、技 术手段、途径方法来框定政治生活、实现政治目的的能力和活动[15]。
工具理性是基于目的合理性,对 实现目的所运用的各种技术手段的评估,预测由此可能产生的后果,并在此基础上追求预定的目 的[16]。
基于上述论述,工具理性是在形式合理和效率优先的基础上,运用技术的最大化效用评估,来 实现目的合理性。
工具理性的效率优先逻辑、工具理性思维、非人格性特征、形式合理性品格等特质对权力运行法 制化、政治权威合法化、政治生活制度化和规范化、政治秩序合理化、行政管理现代化等具有促进功 能,5]。
工具理性同时具有注重形式、程序优先和强调制度责任、忽视伦理责任的特征,7]。
从中国近代农村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以基层政权为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嵌人到农村社会的过程中 采取的是“吸纳一参与一主体”[18]>政权下乡模式,村治主体也由传统的乡村精英向以国家代理人为 代表的经纪体制[19]转变,村治主体的权威的授权来源正由乡村社会转变为国家权力。
我国在取消农 业税后,基层政府、村委、村民之间的联系变得疏远,工具理性下的基层政府面临着国家各种具体任务 的实施,将村干部和村委会成员吸纳到科层制之中,执行国家意志,村庄秩序受到现代性法理和地方 性共识的双重影响。
然而,将村治主体纳人到行政体制中,行为偏向于行政权威,其结果是村干部面 对政治任务会选择性忽视村民的利益诉求,村民对中央政府和国家政策的认同不断增加,对村干部的 认同不断减少。
村干部作为国家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成为矛盾的聚焦点,村干部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村 庄治理水平。
工具理性的过度僭越,不仅会造成村治主体的权威缺失、资源的重复浪费和村民的合法 权益受到损害,同时也会导致村庄治理水平的弱化,政策在具体执行中会出现工具化倾向。
二、精准扶贫中的工具理性表现村治主体是精准扶贫政策的具体执行者,面临着来自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要求和来自社区村民 的双重压力。
Z村的村干部在村民中拥有着极高的权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扶贫名单,执行扶 贫政策,然而却造成了贫困户对于地方政府和村干部的认同不断削弱的现象,这主要是工具理性的僭 越导致的。
笔者在“国家一社会(区)”的框架下,从政策的效率优先逻辑、考核的数字化倾向、政策的 形式合理性以及政策的工具化认知等方面来分析精准扶贫中工具理性的表现。
118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135期)1. 政策的效率优先逻辑基层政府将村干部纳人到科层制体制中,强化了工具理性的效率优先逻辑,实现了政策执行高效化的行政目的,提高了当地村干部对于政策的执行力度。
然而,科层制过于追求效率的目标增强了地方政府以任务为中心的决策逻辑,忽视了以地方性知识为基础的社区共识,集中体现在效率至上中的评选过程简化和选择性帮扶行为,因此,弱化了政策的公平属性,直接后果是增强了村干部的个人人格特征,强化了政策执行中的个人情感倾向。
村干部作为基层政府具体政策的执行者,村民将其视为国家意志和政策的具体体现,在实现效率和政绩导向双重目标的同时,忽视政策的一致性,会对政治生活制度化和规范化产生消极影响。
政策的效率优先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贫困户评选过程中重视效率。
科层制是国家政权力量嵌人到农村社区的重要方式,也是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在贫困户的评选过程中,面对来自上级政府的任务压力和时间压力,村干部过度追求工作效率,面临贫困户的摸底调查和评选工作,简化了家庭收人的核算指标和贫困户评选的过程,形成了贫困户的瞄准偏差,造成了精准识别中的起点不公平现象。
(2) 追求效率产生选择性帮扶行为。
精准扶贫政策作为一项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国家政策,提高地方政府对于政策的重视程度,调动了地方政府的工作积极性。
这种以效率和压力作为政策效率传导的方式,在科层制的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方式下不断放大。
村干部基于工作效率和政绩考量,选择性的帮扶具有相对脱贫能力的贫困户,进行资源和政策上的倾斜。
村干部的选择性帮扶行为减少了工作的难度,但是,造成了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违背了政策的过程公平属性。
案例一:访谈人CYG表示贫困户名额的确定过程中,时间十分紧张,为了尽快完成基层政府对于贫困户名单的确认工作,家庭收入的核算和贫困户的评选简化了许多内容,最终完成了基层政府的要求。
在帮扶过程中,村干部会优先选择脱贫难度小的贫困户率先脱贫,这样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小,也能尽快完成上级政府的任务,像五保户和低保户这样脱贫难度大的贫困户,工作周期长,扶贫成效不明显。
2. 考核的数字化倾向工具理性在现实中的扩张的特征是技术化,反映在管理层面就是追求行为和制度的理性计算。
建档立卡制度是精准管理环节中理性计算思维的体现,体现的是规范性、程序性的技术手段,用科学的理性计算精神和技术道德的中立地位来实现社会管理的工具化,用技术责任取代道德责任[2e]。
在政策的具体实践层面,面临着科学计算和农村社区贫困户对于理性计算的排斥。
建档立卡实践中的过度强调制度责任、忽视伦理责任的倾向,不仅造成了考核上的唯数字论,也造成了扶贫中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浪费,违背了精准扶贫政策中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的原则。
考核的数字化#f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档案的重复修改。
贫困户的收人是衡量贫困户能否脱贫的重要指标,然而,农户对于收人核算认同度低,家庭财产的核算难度大,扶贫工作最终陷人片牍化的资料整理中。
国家政策对于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和地方政府自身的政绩考核,使得村干部重复修改档案,这一过程变相挤压了扶贫干部进行帮扶的精力,造成了时间、金钱、资源上的重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