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创新能力在绘画中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通过绘画活动,提高创新能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创新型的人才越来越重视。
而绘画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活动,新《纲要》在艺术部分中指出:美术活动是教育者启迪幼儿心智,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最佳手段之一。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还发现幼儿对绘画活动有一种自然的需要,他们那样地喜欢涂涂画画,正是这种需要的表现,所以他们对绘画活动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那么,如何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呢?以下就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美术活动环境,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动机。
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创造民主的活动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由创造才能。
在幼儿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仍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充要条件。
”幼儿年龄小、身体弱对老师情感上特别的依恋,对环境特别敏感,老师的情绪、语言、行为,直接影响幼儿情绪心态,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创造行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若不拘言笑或语言干涩缺少情感渲染、缺少幽默,则教室的气氛必然会趋向紧张,并在师生之间产生一种压迫感,使幼儿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因此教师在美术活动中有和蔼可亲的态度,使用亲切、平等、幽默语言,能让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情绪上轻松愉快,心理上如沐春风,表达上流畅自如。
个人的创造灵感就会时时涌动。
如在给《漂亮的小猪》涂颜色时,我对孩子们说:“看!两只小猪谁最美?讨论中我不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幼儿,。
在给小猪涂色时,有幼儿说先给小猪涂裤子,有幼儿说先给小猪涂衣服,按理是先涂衣服,再涂裤子,从上而下。
然而我不急于否认而是提议:“两种方法都试试,看那种方法容易涂,涂的美”。
孩子们运用各种绘画工具,大胆创新地给小猪画出了许多漂亮的衣裤,通过活动,孩子们的绘画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陶行之指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呼吁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认为“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性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导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表现,可以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发展。
本文将从幼儿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策略入手,探讨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如何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幼儿的艺术创造潜能,提高幼儿的创造性能力。
一、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想象力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想象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可以培养幼儿的艺术创造性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的事物,并帮助他们用想象力将观察到的事物进行艺术表现。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观察花草树木、云彩阳光等自然景物,然后引导幼儿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来表现他们眼中的自然景物,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观察不同的艺术作品,教师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和欣赏艺术,培养其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二、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工具是培养幼儿创造性能力的关键。
丰富的材料和工具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空间,从而培养其艺术创造性。
教师可以提供各种颜色的画笔、纸张、颜料、贴纸、粘土等材料,让幼儿尽情发挥想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不同类型的工具和材料,如素描、水彩、粘土等,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空间,在实践中培养其创造性能力。
三、鼓励幼儿自由表达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鼓励幼儿自由表达是培养其创造性能力的重要策略。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他们的创造性爆发力很强,但却常常受到成人的束缚和限制。
教师应该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在美术活动中自由发挥,展现自己的独特视角和创造力。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幼儿一个主题,让他们自由发挥,表现出自己眼中的主题。
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进行自由创作,不受限制地进行艺术表达,从而培养其创造性能力和独立思维。
创意美术活动与幼儿创新能力培养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幼儿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幼儿时期是孩子认知、情感、实践能力的关键时期。
创意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究创意美术活动对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创意美术教育。
1. 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意美术活动往往是开放性的,可以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和创造力。
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幼儿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这种自由的表达方式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幼儿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创意美术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提高对事物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在绘画活动中,幼儿需要观察自然景物或自己的想象,然后将其表现在画纸上。
这种活动可以锻炼幼儿的细致观察和感知能力,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创意美术活动往往需要幼儿动手参与,比如剪纸、拼贴、雕塑等。
这些活动可以锻炼幼儿的手部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创意美术活动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学会欣赏美的事物,并激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欲望。
4.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创意美术活动中,幼儿常常需要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合作完成任务。
这种团队合作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共同努力、相互合作。
创意美术活动也可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与他人交流。
二、有效地进行创意美术教育1. 提供多样化的美术材料和工具在创意美术教育中,提供多样化的美术材料和工具非常重要。
比如颜料、画笔、纸张、剪刀、粘土等,这些材料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提供适合幼儿操作的美术工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进行创作。
2. 提供开放性的美术活动环境创意美术教育需要提供一个开放性的环境,让幼儿能够自由发挥和表达。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分析创造力是幼儿发展中重要的能力之一,而美术活动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发挥创造力的平台。
本文将分析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
提供多样化的材料和工具。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需要具备丰富的创造材料和工具选择。
提供多种色彩的纸张、颜料、画笔、油画棒等,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还可以引入一些非传统的材料,如树叶、纽扣、废旧材料等,让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鼓励幼儿表达个人想法。
在美术活动中,要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可以给予幼儿一些主题或者素材,然后让他们自由发挥,通过绘画、剪纸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表达过程中,要积极倾听幼儿的想法,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意,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和尝试。
在美术活动中,要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和尝试。
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尝试不同的创作方式和材料。
不要给予太多限制和要求,让幼儿有机会尝试不同的可能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建立合作与分享的环境。
在美术活动中,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合作创作。
通过集体合作创作的方式,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还可以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创意,让他们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的作品。
通过合作和分享,可以拓展幼儿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
美术活动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培养创造力的平台。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材料和工具、鼓励幼儿表达个人想法、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和尝试、建立合作与分享的环境等策略,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并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美术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还能够促进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应重视美术活动的开展,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来发展创造力。
幼儿绘画活动创造力培养的实践报告在当今这个创新时代,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已经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
绘画作为一种直观、生动且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探讨如何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并通过实践案例进行分析。
一、创造力的内涵及价值创造力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观点等方面的能力。
在幼儿阶段,创造力的发展对孩子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绘画活动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幼儿绘画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策略1.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敢于表达、勇于尝试。
不限制孩子们的绘画题材、工具和材料,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创作。
同时,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在绘画过程中犯错,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
2.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1)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发现它们的独特之处。
(2)讲述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3)设置有趣的绘画主题,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想象力。
3.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观察力是创造力的关键。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孩子们关注事物的细节,培养他们的观察力:(1)组织孩子们进行户外写生,观察大自然的美。
(2)提供丰富的绘画素材,让孩子们在观察中寻找灵感。
(3)开展绘画比赛,鼓励孩子们在观察中寻找创新点。
4.提高孩子们的绘画技能绘画技能是创造力的保障。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孩子们的技能培养:(1)教授基本的绘画技巧,让孩子们掌握绘画的基本方法。
(2)开展绘画交流活动,让孩子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定期举办绘画展览,展示孩子们的成果,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三、实践案例及分析案例一:某幼儿园开展“我的梦想”主题绘画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让孩子们自由发挥,绘制出自己心中的梦想。
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幼儿时期是拓展创造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创造性发展最自由、最迅速的阶段,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培养,那么创造性在以后的生活中很难再被激发出来。
美术活动作为一种造型和色彩艺术,其创造力的表现是美术活动本身的一个表现。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创造想象之大胆是成人所不及的,每个孩子的想法都是独一无二的,就看我们成人怎样去启发和引导。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美术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的。
一、创设环境氛围,激发创作的欲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时间,给他们创设一种能激起创作欲望的艺术空间,让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情绪和认识,美术活动恰恰能把幼儿带到一个美妙的情感世界中,让幼儿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美、感受美、陶冶性情。
继而产生非常直接的视觉形象。
幼儿夸张、稚嫩甚至滑稽的作品就跃然纸上了。
因而鉴于幼儿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活动室内外的装饰、美化,一定要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制做立体感较强,色彩鲜艳的墙面,如“动物世界”“宇宙星空”等孩子感兴趣,能够引起幼儿兴趣与共鸣的。
并且要根据幼儿的情感需求经常更新。
此外,班级里的美术角对幼儿美术能力及个性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美术角的创设和布置能激起幼儿参与创作的热情,如:在美术角中放置一些颜色鲜艳的卡纸、蜡光纸、皱纹纸、即时贴、毛线、纽扣等,启发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材料加以运用、剪贴、添画,把自己的创意表现出来,并让幼儿用语言描述,感受创造活动的乐趣;其次,要投放多种绘画材料和工具,引导幼儿在绘画中体现出多样化.二、积累感性经验,丰富创作源泉生活经验是幼儿进行美术创造的源泉,幼儿进行绘画创作主要依靠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
“树林、小鸟、人们的生活劳动场景”等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能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创作离不开生活,幼儿最乐于、最善于表现的就是他们感兴趣的生活,即使是“想象创作”,也同样依赖于对生活的体验和表象的积累。
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绘画活动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也是最易激发和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
那么在绘画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呢?一、引导观察。
积累表象。
丰富创造素材《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
”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要让孩子尽可能多的亲近生活,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美、发现美。
基于这一点,我在绘画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幼儿去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为创造积累素材。
如画《热闹的菜市场》前,我先组织幼儿参观幼儿园对门的菜市场,引导他们观察市场的布局、及市场中的气氛等。
回班后我组织幼儿画菜市场,幼儿的创作激情都很高,画出的农贸市场人多菜多,琳琅满目,一派热闹景象。
有的把自己想象成了卖蔬菜的,有的把自己和妈妈买菜的情景画出来……总之,小朋友的作品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充满了童趣,充满了创造力。
这说明幼儿在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后,脑子里有了大量的形象、生动的感观印象,在绘画活动中表现得非常充分,可谓“画之有物”。
二、传授方法,掌握规律。
拥有创造蓝本正如心理学家考伯所述:“正是儿童期的幻想引发,才形成了以后所有创造性活动。
”一次,幼儿园的王老师在中班上课题研讨课《美丽的蝴蝶》,活动中老师主要指导幼儿学习用对称的方法对蝴蝶进行装饰。
课后研讨时有的老师认为,用统一的方法阻碍了幼儿的创造。
但我认为,不管是多么新奇的创造,其中都蕴涵着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对绘画方法、技能知之甚少,使幼儿的创造受到限制。
在教学中,我总是不断地向幼儿介绍各种构图、用色的技巧等,如各种线条、如何调色、如何运用不同色调、和基本形状基本图形的排列规律、用均衡或对称形式绘匦等,使幼儿在创造时有法可用。
在我教幼儿装饰蝴蝶时,虽然幼儿都用了对称的方法,但幼儿对选用基本素村、色彩方面形态万千,在单侧的画面中也用到了均衡等方法,表现出幼儿各自的想象与创造。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美术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美术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还可以促进幼儿的创造力发展。
本文将从美术活动角度出发,探讨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应从素材的选择上入手。
素材的种类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创造力发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丰富多样的素材,如颜色鲜艳的纸张、各种形状的纸板、小块的彩泥等,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引导他们从中发现美的元素,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还应对素材进行不断更新,以保持幼儿的兴趣和刺激他们的创造力。
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美术活动。
多样化的美术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让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绘画活动,让幼儿在纸上自由绘画,并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表达出来;还可以组织一些手工制作活动,让幼儿使用各种不同的素材制作自己喜欢的物品,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还应提供一些适当的挑战,让幼儿能够尝试新的创意和技巧,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水平。
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观察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只有观察到身边的事物,才能够有创造力地表达出来。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观察练习,如观察花朵的颜色和形状、观察自然景观的变化等,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够产生创造性的想法。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你觉得画中的小狗在做什么?”、“你能用几种颜色来画出一幅梦幻的画吗?”等,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应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
创造环境是指教室的布置和美术材料的摆放等。
幼儿绘画活动创造力培养的实践案例分析与启示在幼儿教育中,绘画活动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实践案例,分析幼儿绘画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方法,并探讨其中的启示。
一、实践案例小班幼儿绘画活动:画一画春天的景象1.活动背景春天来临,万物复苏。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感受春天的气息,我们组织了一次以“春天的景象”为主题的绘画活动。
活动旨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活动过程(1)观察春天的景象活动开始前,我们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观察周围的春天的景象。
孩子们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盛开的花朵、飞翔的小鸟等。
在观察过程中,孩子们兴奋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
(2)讨论春天的特点回到教室后,我们引导孩子们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特点。
孩子们说出了春天的颜色、春天的声音、春天的气息等。
(3)绘画创作在讨论完春天的特点后,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画纸、画笔等绘画工具,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创作一幅春天的景象。
3.活动成果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充满了个性和创意。
有的孩子画了绿油油的小草、五颜六色的花朵;有的孩子画了飞翔的小鸟、流淌的小溪;还有的孩子画了春天的阳光、温暖的春风。
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展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案例分析1.观察力培养通过观察春天的景象,孩子们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力。
在观察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关注细节,发现春天的变化。
这种观察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们在绘画活动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2.想象力培养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创作出了富有创意的作品。
这种想象力的培养使孩子们在绘画活动中更加自信,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3.创造力培养本次绘画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充分的创作空间,让他们在绘画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展现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三、启示1.注重观察力的培养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的环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通过观察,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美,为绘画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分析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创造力是培养幼儿未来成功所需的一项核心能力,能够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好地应对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策略的角度分析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自由空间。
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颜色、纸张和创作方式,没有太多的限制和束缚。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主题,鼓励幼儿去探索和创新,而不是给予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创造性的鼓励和表扬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当幼儿完成一幅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询问问题、赞扬和展示作品等方式来鼓励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
教师可以问幼儿作品中的动物是怎么来的,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颜色等。
这样能够激发幼儿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提供多样化的美术材料和工具也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幼儿的创造力需要通过感官和动手实践来发展和展现。
教师可以在美术活动中提供各种各样的材料和工具,如颜料、彩色纸张、粘土等。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作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材料,自由地运用和组合,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美术作品和艺术家的作品给幼儿观摩和学习。
通过观摩和学习他人的作品,幼儿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吸取他人的经验和创意,从而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和分析作品的构图、色彩运用和线条表现等要素,培养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鼓励幼儿进行合作和交流也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合作创作,通过交流和合作来激发新的创意和想法。
幼儿可以互相观摩和借鉴对方的作品,互相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提供多样化的美术活动和任务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美术活动不仅限于纸上绘画,还可以包括手工制作、拼贴、雕塑等多种形式。
幼儿教育创新能力在绘画中的培养
教育研究表明: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创造性的学习开始,绘画学科具有显著的创造性特征。
可见,幼儿教学必须遵循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把握幼儿绘画特点,掌握科学的方法,有计划开展活动,陶冶幼儿艺术情操,全方位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从而有效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把握自主性,创设绘画情境
幼儿绘画教育的创新重点是激励幼儿潜力,让幼儿自由地将感觉表现出来。
幼儿绘画是一种自由联想的表现,它具有无目的性。
虽然幼儿绘画开始老师的引导多少总是有目的的,但随着作画时间的延长,幼儿就从有目的变成无目的了,这是教师借助游戏引导幼儿学画的愿望,让他们边画边玩、边说边画,老师及时诱导,让幼儿始终保持自由的创作心态。
同时,幼儿绘画又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极受外界的影响。
如有一次美术课有个小朋友画了春天的树、娃娃、房子,但还有很多小空白,我问:上面空那么多为什么不画?孩子说:我要画小鸟。
我又说:那房子是小熊猫的吧?小鸟是不是找熊猫玩?孩子立即回答:是的。
并问我:小熊猫住在哪里?爱吃什么?这时他把画小鸟的事忘得干干净净,在房子旁边添上熊猫、竹子、花草树木等。
幼儿绘画这一特点是与他们思维活跃、顾虑少、注意力差相关的。
根据幼儿这些特点,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造成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给幼儿创造绘画条件,并给幼儿极大的自由,用语言引导、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使他们产生联想,从而有目的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由“要我画”变为“我要画、我想画”。
这样,触发了孩子们的创造火花,使幼儿通过自己的创造表现出美好的愿望,并带来惊喜和创造的动力。
二、把握差异性,突出因人施教
由于幼儿所处的环境,遗传、教育的不同,幼儿在观察、理解事物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同样一节课,幼儿的绘画构图、颜色、内容各不相同,有的画面丰富、有的空洞,有的动作快,有的慢。
老师了解儿童这一绘画的心理后,应该尽量接纳一切儿童的绘画作品,去理解、分析,在辅导幼儿绘画过程中,既照顾全体,有应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具体而言。
在内容选择上要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不拘教材。
可结合常识、语言课及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采用主题意愿画的方法,老师放手让幼儿自由选择画的内容,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热情和兴趣,让幼儿学会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个体上要充分挖掘幼儿潜力。
如有的幼儿由于认识上的差异把某些东西孤零零的表现出来。
如有的幼儿画一个小动物,一朵小花就不知该画什么了?这是老师应注意用启发情感的口吻说:“哎,这个小动物一个人多孤独、多可怜啊!没有伙伴,你愿意帮它找同伴吗?你愿意和他玩吗?他的家住在哪儿呢?”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使幼儿与画产生共鸣,产生联想,使幼儿把画面添得丰富多彩富有表现力。
三、把握独立性,多予鼓励赏识
每个孩子都有创造力,都有自觉探索的愿望,我们应当在教学中点燃他们的创造力,充分肯定幼儿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辅导幼儿绘画时,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绘画,只要按幼儿自己觉得这样表现可以,那就让他这样表
现,我们说“孩子是天使,天使的表现还有错吗?”幼儿的思维是直观的,他的表现也是直观的,不带任何杂念,只是由于认知、理解的不同。
老师要首先肯定他的闪光点,给以足够的自信,多引导多观察,多丰富感观,多接纳他的绘画。
其次对幼儿解决不了的问题切记动手帮,而以鼓励自信,引导他自己动手解决。
同时,在绘画过程中也要科学确定主题。
有些幼儿在老师布置作业时主题就确定了,有的幼儿是在边画边玩边说的过程中产生联想、想象而形成新的主题。
在这时老师要耐心辅导,用最小的干扰来满足幼儿的绘画过程。
幼儿在这种轻松无负担的环境中,就能无拘无束的构思,创造出新的画面内容。
四、把握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
孩子总是对有趣的东西感兴趣。
因此,我们应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绘画的趣味性是和大自然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创造一种气氛,多给他们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激发他们的绘画热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结合常识课带幼儿到校园游玩、观察,让他们将所看到的一切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
秋天带他们到学校花园去观察盛开的各种各样的菊花,使他们有感官上的认识。
再制作各种菊花图片挂在教室内,使他们对菊花的形状特征有个完整的印象。
这是老师做适当的讲解,把枯燥的语言换成幼儿熟悉的语言,如把菊花叫做“菊花姐姐”,告诉幼儿“菊花姐姐非常喜欢小朋友,愿意和大家交朋友,也愿意走进我们的画纸上去,不知小朋友是否愿意……,菊花姐姐是爱美的,不知小朋友是怎么打扮她的……”这样给他们形成自信的气氛,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展示的机会,这样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和思路,大大提高了幼儿美术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