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第12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亥、恃、擞”3个字,会写“亥、恃、哀、拘”4个字。
二、能力、方法培养目标:有感情地的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会认“亥、恃、擞”3个字,会写“亥、恃、哀、拘”4个字;2.有感情地的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读。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言为心声。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首爱国诗,看看这三位诗人是怎样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的。
二、课文精讲。
学习《示儿》(一)谈话导入。
1.陆游是宋朝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爱国诗,《示儿》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2.作者简介及背景(出示课件)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俱有很高成就,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出示课件)时代背景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南宋与金签订了“开禧和议”屈辱求和。
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3.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
《示儿》是写给儿子的古诗。
(出示课件)②质疑:读了古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他?(二)、弄懂诗意,理解内容。
1.朗读古诗,划分节奏。
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理解古诗的意思。
①默读古诗,找出不懂的字词,结合书中的注释或者和同学交流。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字词,并能够流利地朗读诗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 学习《古诗三首》的诗文内容,理解诗文的意义和主题。
2. 学习诗文中的重点字词,掌握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 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古诗三首》的诗文内容,理解诗文的意义和主题。
难点:学习诗文中的重点字词,掌握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文具盒。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古诗三首》的诗文内容。
诗人创作的?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三首》,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字词。
2.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诗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诗文中的重点字词,引导学生掌握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 教师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题目。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板书设计:《古诗三首》重点字词修辞手法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古诗三首》的诗文内容。
诗人创作的?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三首》,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字词。
2.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诗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表达意图。
12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课时目标题临安邸己亥杂诗1.认识“熏、亥”等4个生字,会写“熏、杭”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进而把握诗意。
4.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背诵《示儿》,抽查和齐背相结合。
2.引入新课。
过渡:我们学习《示儿》时,就知道陆游将“北定中原”的希望寄托于南宋的“王师”。
在这期间,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那里的老百姓生活悲惨,颠沛流离,甚至家破人亡。
而南宋朝廷在干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题写在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也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板书:题临安邸。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理解诗题,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结合注释理解诗题。
明确:题,题写。
临安,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
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
邸,旅店。
所以,诗题的意思是“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2)介绍作者。
林升(1123—1189)字云友,又名梦屏,温州平阳人,南宋诗人。
(3)介绍背景。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南宋士人林升所作。
此诗写在南宋都城临安的一家旅舍的墙壁上,是一首“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时代背景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个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
几十年中,他们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2.认识生字,理解重点字词。
(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课件出示。
)(2)运用上节课中学习的理解字词的方法自主学习《题临安邸》中的重点字词。
3.熟读全诗。
(1)学生先自读诗歌,再听音频,对照比较,师生评议。
(2)根据评议的结果划分节奏,标出重音。
21《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作品2.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表达方法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和阅读能力4.能够通过学习古代诗歌,体验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二、教学内容1.《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2.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作品3.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表达方法4.古代诗歌的欣赏与阅读5.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三、教学重点1.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作品2.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表达方法四、教学难点1.古代诗歌的欣赏与阅读2.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练习法3.互动法六、教学过程1.导入师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经验,让学生说说自己读过的古代诗歌有哪些,对哪些古代诗歌有印象等。
2.学习重点和难点讲解讲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作品,包括韵律、节奏、修辞等方面的特点;讲解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表达方法,包括语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技巧;难点是古代诗歌的欣赏与阅读,包括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等方面的难点。
3.互动练习(1)老师读一遍古诗词《登高》,让学生使用正确的语音和语调朗读一遍。
(2)学生朗读《登高》和其他两首古诗词,让老师和同学分别进行点评和指导,提高朗读技能。
(3)小组合作阅读《登高》,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让不同小组进行分享。
(4)学生自选一首古代诗歌,朗读和分享诗歌情感和思想。
4.反思总结在互动练习之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反思总结。
七、板书设计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作品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表达方法古代诗歌的欣赏与阅读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八、作业布置1.我最喜欢的古代诗歌2.以《登高》为例,写一篇阅读体验和感受的文章3.朗读和制作古代诗歌视频九、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的设计,学生在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作品、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表达方法的同时,善于欣赏和阅读古代诗歌,体验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理念】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
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
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
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学习《秋思》: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⑴体悟“见”之萧瑟:“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⑵想象“意”之万重:“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简介:张籍出身寒微。
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
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
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9篇古诗词三首第二课时 1【设计理念】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
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
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
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学习《秋思》: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⑴体悟“见”之萧瑟:“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⑵想象“意”之万重:“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简介:张籍出身寒微。
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
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
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教案:《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默写、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学习《古诗三首》的诗文内容,理解诗文的意义和主题。
2. 分析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通过朗读、默写、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古诗三首》的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难点:分析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古诗文课件。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
2. 提问:大家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感受有哪些?二、学习第二首诗(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第二首诗,感受诗的韵律美。
2. 分析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和主题。
3. 让学生进行默写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三、学习第三首诗(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第三首诗,感受诗的韵律美。
2. 分析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和主题。
3. 让学生进行默写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小组讨论与交流(10分钟)a.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b. 诗文中哪些意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c.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作业设计(5分钟)1.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默写练习。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受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随教学进行)1.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板书设计:第一首诗:题目:《古诗三首》作者:不详内容:描述景物和情感韵律: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二首诗:题目:《古诗三首》作者:不详内容:描述景物和情感韵律: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三首诗:题目:《古诗三首》作者:不详内容:描述景物和情感韵律: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七、课后反思(随教学进行)1. 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古诗三首》的诗文内容,是否能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韵律美。
《古诗三首》名师教案(第二课时)一、识字导入1.出示会写生字:祭乃熏杭亥恃哀拘2.观察字形,写好每一个字!3.出示形近字,观察一下,给形近字进行口头组词。
4.同桌互相指读生字,并组词,并观察形近字,进行组词练习。
5.谈话导入:国家生死存亡,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一些爱国诗人用笔墨来表达对国家的深沉热爱!二、古诗背诵小组之间进行背诵检查,然后请同学展示自己的背诵情况。
三、古诗赏析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歌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讨论:怎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文?预设:(1)参考课后注释理解。
(2)借助工具书查询。
(3)听一听别人的理解。
(一)示儿情怀1.想一想从《示儿》这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1)示儿:给儿子看。
(2)我的问题:陆游想告诉儿子什么?(3)出示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展示一下搜集的资料:预设:(1)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
(2)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3)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4)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所以一生都致力于抗金事业。
3.你有哪些字词理解不了呢?一起交流讨论讨论。
预设:(1)元:同“原”,本来。
(2)王师:南宋朝廷的军队。
(3)九州:这里代指全国。
(4)乃翁:你们的父亲。
4.抓住关键提出问题进行诗句的理解。
(1)诗文的关键词是哪一个?预设:悲。
(2)诗人“悲”的是什么?(3)他的遗愿是什么?5.结合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预设: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二)临安感慨1.《题临安邸》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预设: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
2.我的问题:作者在墙壁上题写了什么内容?3.解决有用的问题,理解诗中意。
《古诗三首》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暮江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意境
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的能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搜集相关文学常识,使用“手机”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复习旧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
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
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
今天,我们再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看看他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1、解题导读。
板书题目:暮江吟
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
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
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能看出什么呢?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
什么是“吟”呢?请你们从老师的读中体会体会。
谁体会到了?
2、自主学习,合作解疑
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学这首诗,遇到疑惑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作好记号,我们一会儿讨论解决。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
(1)一道残阳铺水中,
生初步理解后,师追问:“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
讨论:“铺、照、射”有什么不同?
是啊,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的铺在江面上,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2)半江瑟瑟半江红。
补充讲解: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来指碧绿色。
始终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共同探究: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
”,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江水颜色的不同,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这个“一半”应该怎样理解?
情境中诵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可以加上手势,美美得吟诵起来吧!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问: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可怜——可爱)(真珠——珍珠)
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参考说法:更让人爱怜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亮的露水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多美的景象呀!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
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暮江吟》吧!
放音乐,学生开始吟诵。
三、练习:
其实,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四、总结:这首词描写江南春色。
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
篇尾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一个“忆”字既道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怀念之情,又顿生出一种蓬蓬勃勃的韵致,把读者带入美不胜收的境界中。
五、作业:
1、在本上默写三首古诗。
2、搜集其他描写景物的诗词来读一读,背一背。
六、板书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幻灯片内容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