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明代文官的夺情起复
- 格式:pdf
- 大小:324.01 KB
- 文档页数:5
论明代阁臣在君臣冲突情境中的行为取向——以李东阳、费
宏与王锡爵为中心
李佳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在明代君臣冲突情境中,一些阁臣采取“委曲将顺,乃克有济”之道事君.此种行为取向以阁臣顺从皇帝主张,反对同僚强谏,又积极救护因谏诤而获罪的官员为基本特征.关涉阁臣此类行为取向的舆论评说褒贬不一,贬辞责其不能去位以明大臣气节,褒论则着眼于其能留任以护持时局.明代阁臣的此种行为取向与该时代中枢体制变迁有内在的关联.这种行为取向的存在,使得帝制框架内的士大夫政治获得了必要的弹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然于同官立朝之道,终究在一定程度上注入了谀君的气息.
【总页数】5页(P154-158)
【作者】李佳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正德阁臣李东阳"双重人格"剖析 [J], 魏登云
2.正德阁臣李东阳"贪恋相位""节操大亏"质疑 [J], 魏登云
3.圣德与臣节:廷杖所见明代君臣之间的名誉博弈 [J], 宋华政
4.圣德与臣节:廷杖所见明代君臣之间的名誉博弈 [J], 宋华政
5.明代阁臣群体的构成特点及其成因和影响——以阁臣的地域及户类分布、中进士及入阁年龄和在阁年限为中心 [J], 时亮;郭培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常识分类题(一)官职典制1.官职制度(1)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B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C“分封制”,即中国古代皇帝或国王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
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
D我国古代常取其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2)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将没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B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C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D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2.皇室官职(3)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B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简称上皇。
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
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
C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
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
D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的官员称为“宗主”,九卿之一。
3.中央官职(4)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B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
C秦汉时,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为“三公”。
其中太尉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御史大夫掌管全国军事。
D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
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5)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司徒,“三公”之一。
丁忧”与“夺情”万历宰辅张居正明朝弘治年间阁揆刘吉,是著名的“纸糊三阁老”之一,正事不干,坏事少不了他。
刘吉还有个外号,叫“刘棉花”,棉花耐弹,暗示刘吉不怕弹劾,越弹越升官。
刘吉一生中,让人诟病最多的是其托人“夺情”之事,也因此事屡被弹劾。
古代官员有“丁忧”之制。
父母去世,无论你是多大的官,都要辞官回家“丁忧”,守制二十七个月,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在这两年多时间里,需在父母坟前搭一简陋小屋,每日祭拜,不许吃喝玩乐,甚至连房事都得禁绝。
从汉朝形成这一制度开始,一直到清朝,代代传承。
大臣若匿丧不报,革职。
除非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皇帝才以身担重任为由,令某些大臣放弃“丁忧”回朝工作,称为“夺情”。
“丁忧”时生活上的清苦,咬咬牙还可以挺过去,但对于好不容易爬到高位的官僚,让他两年多时间不掌权,简直要了他的命。
因此,很多人便寄希望于被“夺情”,一方面可证明自己在朝中的重要性,一方面也可以保住高官厚禄。
据说,这位刘吉走了皇亲国戚的后门,找皇帝通融。
皇帝终于夺了他的情。
编修陈音劝他别玩这一套,还是老老实实回家呆一段。
刘吉十分生气,认为陈音故意跟自己过不去。
其实,皇帝“夺”大臣之情,历来受到非议。
少了谁地球都照样转,某些大臣能有多重要?万历年间,张居正的“夺情”事件还闹出了一场风波。
1577 年,首辅张居正的父亲去世,张居正联合自己的好友、大太监冯保,鼓动年幼的万历皇帝“夺情”。
万历准奏。
张居正一直很跋扈,大臣们见他死了父亲,都眼巴巴盼着他回家“丁忧”呢,不料张居正来了这么一手。
大臣们不干了,纷纷上奏,认为政府一直大力提倡孝道,张居正作为朝廷一哥,更应以身作则,赶快收拾东西回家。
万历皇帝大怒,动用“廷杖”,当众痛打反对者的屁股,有人被打得皮开肉绽,终身残疾。
一时间,朝野上下,沸沸扬扬。
后来,万历长大了,还有人拿这件事做文章,弹劾已死的张居正。
历史上的“夺情”事件并不少见,臣子们多数半推半就,实则暗喜。
在讲究忠孝节义的年代,“丁忧”与“夺情”,是“忠”,一边是“孝”,让你在两者之中选择,无论怎么选择,似乎都显得割舍不下。
硬核知识|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全集(教师版)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数据库】人大全文2004年文史类专题【文献号】2029【摘要】【原文出处】史学月刊【原刊地名】开封【原刊期号】200401【原刊页号】38~47【分类号】K24【分类名】明清史【复印期号】200404【标题】明代官员升迁路径述论【英文标题】Ways of Promotion in Ming DynastyTANG Ke-jun(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CCNU,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文章日期】2003-06-23【作者】唐克军【作者简介】唐克军,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唐克军(1965—),男,湖北荆门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政治与行政。
【内容提要】在我国古代,官僚是亲民治国的主体。
这批人能否进行有效的治理与他们的经历密切相关。
合理的升迁路径有助于官员积累治理经验。
明代官员的升迁已成规律,其突出特点有二:其一,内外皆历,即低级中央官流向地方,高级中央官员须有地方任事经历;其二,行政与监察轮历,也就是行政官迁向监察官,监察官流向行政官。
明代官员流向也有两大问题:一是内重外轻局面的加剧,从而妨碍了内外皆历制度的有效发挥;二是由翰林累官升尚书入阁者因缺少地方任事经历,故其治理能力大打折扣。
【英文摘要】In ancient China, bureaucrats were the carrier of political system of loving people and governing country. Whether these officials can effectively govern the count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experience. Reasonable ways of promotion for officials help them accumulate governing experience. In Ming Dynasty, officials moved up regularly, which had two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flow occurs both bottom-up and top-down. That is to say, local officials have opportunity to be promoted to central government, while low officials in central government flow to local government and high local officials in central government must have local office experience. Secondly, administration and supervision take turns: Administrative officials flow to supervision while supervisory officials flow to administration. There also exist two problems in the flow of officials in Ming Dynasty. First, the phenomenon of heavy central and light local gets serious, and thus imped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ystem of officials flowing both bottom-up and top-down. Second, officials in the Imperial Academy who are promoted to be ministers and go into the cabinet have little local office experience, their governing ability, because of lacking local practice, is discounted largely.【关键词】明代/官员/升迁路径Ming Dynasty/officials/ways of promotion【正文】[中图分类号]D691.4;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83-0214(2004)01-0038-10官员升迁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对官员的管理意图。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 “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 “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古代为父母守孝为什么叫丁忧?古代为父母守孝叫做“丁忧”。
但也不只是这一种叫法,还有“丁艰”、“丁家艰”等,此外还有延伸叫法“丁内艰”和“丁外艰”。
为什么会这么叫呢?原来,“丁”这个字在古代有“遭遇”、“碰到”的意思,而“忧”这个字则有父母居丧的意思。
所以,“丁”和“忧”结合,就成了碰到父母丧事,引申为父母死后,当儿女的守孝的意思。
丁忧制度,最早出现在汉代,其核心内容是指,朝廷为官之人在父母死后,从知道的那一刻起,便必须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丧27个月。
这段时期内,丁忧的人不但不能继续从政为官,而且不能同房、不能远游、不能嫁娶、不能歌舞、不能娱乐、不能饮酒、不能庆典,总而言之一句话,老老实实地呆在父母坟旁,除了一日三餐,外加活动活动身体,写写字、读读书,不能再干其他事了。
为什么是27个月,不是说丁忧三年吗?之所以有丁忧三年说法,是因为一个人刚生下来后,不会跑不会动,至少三年离不开父母身边,时刻都需要父母照料,所以父母亡故之后,儿子要用三年时间来进行报答。
但实际上父母去世一周年后,第13月举行小祥之祭,去世两周年后,第25月举行大祥之祭;间隔一个月,第27月举行禫祭,此时即可除服,守制结束,并没达到三年,也就是36个月,所谓三年,不过是通称罢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此时国家有难,需要丁忧的人去上班怎么办,古人聪明,又研究出两个制度,一曰“夺情”,一曰“起复”。
所谓“夺情”,就是朝廷根据当时形势,不批准在职官员丁忧守制;所谓“起复”,则是指已经丁忧的官员守制还没到日子,就被朝廷召唤出来回到工作岗位。
古代夺情最典型的例子是明朝的张居正,万历五年,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但当时张居正刚刚击败政敌高拱。
掌握权力不长时间,此时如果丁忧,大权旁落,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张居正本人内心极不情愿回家丁忧,可碍于祖制又没办法,幸运的是,当时的万历小皇帝朱翊钧对张居正十分崇拜,一刻也舍不得他离开。
一个不愿走,一个不让走,那就好办了,夺情!尽管是皇帝下的命令,可张居正也为此事没少受到舆论谴责,无数官员上书皇帝,痛斥张居正不孝,这小皇帝还真有意思,极力维护张居正和自己的尊严,当众令人痛打反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