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汤加减治疗痛经46例
- 格式:pdf
- 大小:71.08 KB
- 文档页数:1
陈老最常用的调经方-温经汤温经汤(《金匮要略》)吴茱萸15g 桂枝10g 当归10g 川芎10g牡丹皮10g 半夏10g 生姜10g 阿胶10g麦门冬15g 芍药10g 甘草10g 人参10g主治:1.月经淋滴不断,漏下不止,唇口干燥,手心烦热。
2.月经不调,逾期不至,或时前时后参伍不调。
3.经行腹痛,得温稍减,舌淡脉涩。
4.久不受孕。
陈潮祖:温经汤为调经之祖方。
所治漏下不止、月经不调、经行腹痛、久不受孕四证,均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
冲任为奇经八脉之二,起于女子胞中,妇女发育、月经、生育都有关系。
八脉系于肝肾,所谓冲任虚寒,归属脏腑就是肝肾虚寒。
因为上述诸证纯属生殖系统病变,中医归属肾系;而月经能够正常来潮,则赖肝系疏泄调节。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说:“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属带下病。
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
当以温经汤主之。
”下利数十日不止是指下血而言。
推求下血不止原因,是因曾经半产,留下瘀血阻于少腹,血不循经。
何以知为瘀血阻滞?因有少腹急满(胀痛),入暮发热,唇口干燥知之。
若血无阻碍,何来腹满,今见少腹胀痛,显系瘀阻胞系;入暮发热,病在阴分,是瘀血内阻,阳气不能入阴而浮于外之象;手掌烦热是血阻其气,化热之征;唇口干燥者,血内瘀而不能外荣也。
[方义]瘀血引起出血,法当活血行瘀,令瘀去络通,血液才能循行常道;下血日久,阴血必虚,兼见舌淡,确系寒象,病性属于虚寒,又宜温经补虚,治法始趋完善。
此证本寒而标热,本虚而标实,寒热虚实夹杂,用药理应寒热攻补共投,才能兼顾以温经补虚,活血行瘀。
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寒凝腹痛之证,用之效果颇佳。
当归、川芎、牡丹皮配合桂枝活血,令瘀去络通,血行常道而下血之证自愈,体现通因通用之法。
寒证反用牡丹皮凉血清热,是因此证兼见人暮发热,手掌烦热,配此可以清其内郁之阳,外浮之热。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温经汤治疗痛经病案:刘某,女,23岁,2013年10月13日。
主诉:经行腹痛数年。
病史:13岁初潮,既往月经规律,经行腹痛近10年,经期小腹剧痛,痛甚恶心呕吐、便溏,经血色紫黯有块;畏寒肢冷,腰部冷痛,面色青白。
末次月经09月28日,经量如常,血行4天。
舌黯脉沉紧。
初诊:末次月经9月28日,经量如常,血行4天。
现畏寒肢冷,腰部冷痛,面色青白。
舌黯,脉沉紧。
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痛经辨证审机:寒凝血瘀,冲任壅滞。
治法: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方药:温经汤加味当归15克白芍15克党参20克肉桂5克吴茱萸15克半夏15克麦冬15克元胡15克杜仲20克仙灵脾15克乌药15克枳壳15克甘草10克。
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服用。
二诊:2013年11月10日末次月经:10月29日,痛经诸证愈,经量如常,血行4天,舌黯脉沉。
自拟方用:当归15克白芍15克党参20克阿胶10克肉桂5克吴茱萸15克半夏15克麦冬15克元胡15克锁阳20克乌药15克川芎15克甘草10克。
水煎剂,日一剂,早晚饭后服用。
按语原发性痛经的患者主要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未充。
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
正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内,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
”经期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搏结,以致气血凝滞不畅,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
治疗上以“通”为用,临证治疗肾虚寒凝型原发性痛经常用金匮温经汤加减,酌加杜仲、巴戟天、锁阳等补肾之类中药以固本。
温经汤治疗痛经神奇疗效女性患者,32岁,来诊主诉每次来月经腹疼难忍,辗转不宁,卧其不安,伴有手脚四肢冰冷,经期经血不畅,有黑色血块。
本次来月经疼痛难忍,随来我处治疗。
查体,患者面色晃白,精神略差,神志清,双手安抚下腹,伸舌居中,舌质微红,舌体周围齿痕明显,舌苔博白,心肺查体正常,小腹部中下位置,按压疼痛,无反跳痛,肌肉微紧张,下腹部贴一个暖宝宝贴,感觉舒服些。
血压正常。
脉诊,左寸微浮,关弦滑,尺沉。
右侧寸关弦滑,尺微沉。
初步考虑血瘀宫寒。
治疗给予温经汤原方治疗,川芎10g,赤芍10g,炙甘草10g,当归15g,党参10g,阿胶6g,桂枝6g,肉桂6g,牡丹皮10g,姜半夏15g,麦冬30g,吴茱萸10g,生姜10g,红花10g.。
给予5付中药。
患者电话告知当天吃药,大约一个小时后,腹疼顿觉消失,全身微发热,微微冒汗,感觉手脚温暖。
患者5付吃完,又来复查,方证如前,原方继续治疗。
金匮要略,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妇里急,服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淤血在少腹不去,,,温经汤主之。
运用经方治疗,方正对应,。
医圣张仲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造福人类健康,疗效如神。
调经首方温经汤夜雨寄北《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有一方名温经汤,是治疗月经不调的首选方,原文如下。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
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
当以温经汤主之。
温经汤方吴茱萸3两、当归2两、芎䓖2两、芍药2两、人参2两、桂枝2两、阿胶2两、生姜2两、牡丹皮2两、甘草2两、半夏半升、麦门冬1升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临床用于冲任虚寒,瘀血阻滞的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入暮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者。
妇科名方验案——温经汤导读用温经汤主之者,生新去瘀、暖子宫、补冲任也。
吴茱萸三两,当归,芎䓖,芍药各二两,人参,桂枝,阿胶,牡丹去心,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右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9、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
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
当以温经汤主之。
主治:冲任虚寒,津亏血瘀的月经不调、痛经或崩漏。
症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行不止,并见手心烦热,傍晚发热,口唇干燥,少腹时痛,腹满;亦治女人久不受孕;舌淡苔白,脉沉或迟或无力。
辨证要点:月经不调,或前或后,少腹冷痛,口唇干燥,舌淡苔白,脉沉迟。
病例 1温经汤治小产腹痛:霍某,31岁。
主诉小产3胎,现已小产半个月。
症见少腹阵痛,痛有定处,腰痛,唇口发干,舌质黯,脉细涩。
证属多次小产而致胞宫血脉受损,瘀阻胞宫。
治以温经行瘀,方以温经汤加减治之。
服药4剂而病愈。
后妊娠7个月时,腹痛下坠,服当归芍药散2剂治愈。
足月顺产一女婴。
(来源:人卫版《金匮要略讲义》主编:黄仰模)病例 2路某,女,32岁,2017年5月7日来诊。
经期腹痛6个月。
2年前剖宫产后,出现小腹隐隐作痛,月经不规律,月经量减少。
近六个月来,经期腹痛加重,痛时用“暖宝”缓解,月经颜色暗,脚冰凉,5月份的天气,穿棉袜来诊,口干喜热饮,怕冷,乏力,舌淡少苔,脉沉无力,二便正常,纳可。
处方如下:吴茱萸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生白芍15克、丹皮10克、干姜10克、半夏15克、麦冬30克、党参10克、甘草6克、阿胶10克、肉桂5克、菟丝子20克、补骨脂15克、枸杞20克、仙灵脾20克。
10剂。
十剂药后,观察下次月经情况。
温经汤汤治疗妇人痛经病案
先说个医案吧,并且对于这个医案本人有个疑问。
女 29岁,身高155cm,体重56公斤,身材应该属于有点胖的那种,圆形脸,肤色较白,主述是痛经,每次来月经的第二天非常的痛量大,并且月经一直后期,颜色深且有块,特别怕冷,有时候会突然冷的直哆嗦尤其是晚上,身体出汗很少,胃口比较好,大小便正常,平时不爱喝水,齿纹舌,薄白苔,脉沉。
由于当时未接触黄煌老师的体质学说,直接开了温经汤(当时药房没有阿胶就未加阿胶,加了茯苓),剂量如下:当归15克,白芍15克,桂枝10克,吴茱萸8克,川芎10克,生姜15克,法半夏15克,丹皮10克,麦冬15克,党参10克,炙甘草15克,茯苓20克,7剂,水煎服,一日三次。
喝完了五剂,刚好来月经了,我让患者暂时停止服用,月经来完后,患者非常高兴的给我说这次月经虽然也有痛,但是比原来好很多了,并且月经量也比较正常了。
我让患者在下次来月经前7日继续服用本方。
等患者复诊。
这个案例应该说有点成效吧,但是按照体质来说患者不属于温经汤体质,但是服用温经汤也有效,难道是没加阿胶的缘故?当时我就是按照患者有瘀有寒来辩证的。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寒凝胞宫--温经汤案--沈绍功【痛经-温经汤加减】病史:陈妇,35岁,初诊节气,霜降。
痛经3年,西医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治无效,门诊求治。
刻下经行第一天,小腹痛甚,按之能缓,得热则舒,经行量少,经色发暗,平素怕冷,四肢不温,纳谷不香,大便溏薄,腰酸腿软,苔薄白,质淡胖,脉沉细。
讲解与互动:怎么辨证?学生:“肾虚。
”有肾虚。
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学生:“肾阳虚。
”还有嘛?学生:“脾虚。
”哎!脾虚,脾肾两虚。
还有嘛?学生:“还有点瘀证。
”哎!也有一部分瘀,但不明显。
这个辨证都对了。
脉案:陈妇患子宫内膜异位症。
首日行经,小腹痛甚,按之能缓,得热则舒,经行量少,经色发暗,平素怕冷,四肢不温,纳谷不香,时有便溏,腰腿酸软,苔薄白,质淡胖,脉沉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训“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阳病者脾肾阳虚矣,阴胜则寒凝胞宫也。
治当温补脾肾,暖宫止痛,以《金匮要略》“温经汤”化裁。
处方:白人参(另煎炖服)5g 白扁豆10g 当归10g 生白芍10g 桂枝10g 生杜仲10g 桑寄生10g 川断10g 鸡血藤10g 香附10g 蚕砂(包)10g 生山楂15g 鹿角霜10g 葛根10g 麦冬10g 三七粉(冲)3g这个病人用了人参,白人参。
人参一定要另煎,兑服,单独煎,煎三遍,把这个水兑在汤药里面,把人参的渣子吃了,这样人参最好的吸收。
加上白扁豆,这是个特殊用药。
我们家里面是用扁豆衣,5g 的扁豆衣来健脾。
但现在做药的老药工不在了,药房也不准备扁豆衣,所以改用白扁豆10g。
当归和白芍是柔肝的好药。
杜仲一定要生用,因为杜仲起作用的是里面的丝。
炒了以后,这个丝就破坏了,杜仲就不起作用了,所以用杜仲一定要用生杜仲。
岭南地区呀,我现在每个月去一次清远,去了三年了。
第一年治疗妇女病,治高血压,杜仲应该是非常有效的,最后我才发现,疗效受影响,就是因为他们那边没有生杜仲,都用炒杜仲,甚至于杜仲炭,这样没有丝了,它补肾的作用降压的作用基本就消失了,所以一定要加用生杜仲,这样疗效提高了。
温经汤加减治疗痛经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讨论应用中药温经汤加减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1年9月,患有痛经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选择用温经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用芬必得治疗,治疗3个月和随访两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治疗3个月和随访两年,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均比对照组优,两组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6例,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用中药温经汤治疗痛经,从病因出发,身体内部调理,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温经汤加减;痛经;芬必得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70-02痛经是成熟期女性常见病,是指月经期或月经前后腰腹部酸胀坠痛,严重者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治疗时西医方法是镇痛为主,但属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特别是副作用大,长期服用会产生依赖性,疗效下降。
中医应用中药归经和药物之间的作用关系,效果比较明显,现将观察报告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9月——2011年9月,患有痛经的患者88例,年龄最大的45岁,年龄最小的14岁,平均年龄是28.3±1.6岁;初潮年龄平均为12.3±1.2岁;经期平均为3.2±0.6天;月经周期平均为28.1±0.6天;病程最长的16年,最短的1年,平均病程7.2±1.5年;按照疼痛等级分,1级疼痛14例,2级疼痛35例,3级疼痛39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初潮年龄、经期、月经周期、病程等无明显区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症状特点所有患者病症特点都符合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的痛经标准,月经期或月经前后腰腹部酸胀坠痛,或小腹冷痛,得热痛减,喜温喜按,经血少,颜色紫黯,有血块,按中医分型,属于寒湿凝滞型54例,属气滞血瘀型3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