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就任到辞任_抗战初期孔祥熙出任行政院长之经纬
- 格式:pdf
- 大小:341.25 KB
- 文档页数:1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国四大家族最富有的孔家掌曾经舵经济二十年导语:可以说四大家族中最富的就是孔家了,而实际说起来孔家却是参与政治最少的一个家族。
孔祥熙担任中国金融界的主要掌舵者的期间正是中*国经济可以说四大家族中最富的就是孔家了,而实际说起来孔家却是参与政治最少的一个家族。
孔祥熙担任中国金融界的主要掌舵者的期间正是中*国经济几十年来最为困难的二个时间。
1933年4月6日,孔祥熙被南京政府任命为中央银行总裁。
当时南京政府每月国库收入约为1500余万元,而每月支出账面数字就为2200万元,其中军费一项为1800万元,每月赤字就达700万元。
当时财政部由宋子文负责,由于9·18和长城会战等原因,1933年前半年国库就有6000万元的新亏空。
宋子文表示自己才能不足以扭转这个局面,希望辞职。
10月29日,蒋批准宋的辞呈,以孔祥熙继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并仍兼中央银行总裁。
抗战开始以后,孔祥熙被任命为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
此时国家财政形式艰难到了无以形容的局面。
由于抗战开始二年那,中*国华北、东南广大地区相继沦陷,中国海岸线被日军全面封锁,沿海重要城市也大多被日军占领,占战前财政总收入90%以上的关税、盐税、统税和烟酒税的税源大部丧失。
国民政府此时要维持一支400万人的军队,还有数以千万的逃往大后方的中国难民和大小的政府机关的职员,实在是非常可怕的局面。
孔祥熙为此建立了一整套战时经济制度,虽然到了后期普通老百姓生活非常痛苦,法币也几乎成为废纸,但是中国的经济在抗战中始终没有垮掉。
中国几百万军队虽然粮饷不足,但是仍然始终保持必须的供应,以保证其可以继续作战。
生活常识分享。
孔祥熙简介
孔祥熙
姓名:孔祥熙
出生年月:1880年
籍贯:中国山西省太谷县人
职务: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部长
财政部部长
行政院院长
中央银行总裁
中国银行总裁等职
中国官僚资产阶级代表之一,与蒋介石、宋子文、陈果夫兄弟合称"四大家族"。
字庸之。
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
山西省太谷县人。
早年经营钱庄。
1901年留学美国,毕业于耶鲁大学。
辛亥革命后,任山西督军阎锡山的参议。
1921年后,任鲁案善后公署实业处长,中俄交涉公署驻沈阳代表。
1924年任广东革命政府财政厅长。
1927年任武汉国民政府实业部长。
第一次国共破裂后,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部长、财政部部长、行政院副院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中国银行总裁等职。
1948年赴美定居。
1962年去中国台湾,任中华书局董事长。
1966年又赴美国, 1967年病逝于纽约。
重庆抗战大事记(1935—1947)重庆市档案馆文章来源:《重庆抗战纪事》1985年第一版1935年一月十二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参谋团(以下简称“参谋团”),由主任贺国光率领,到达重庆。
二月十日改组后的四川省政府在重庆成立。
主席刘湘,委员甘绩镛、刘航琛、郭昌明、杨全宇、邓汉祥、谢培筠,民政厅长甘绩镛、教育厅长杨全宇、财政厅长刘航琛、建设厅长郭昌明,秘书长邓汉祥。
二月十五日中央银行四川分行成立。
三月一日四川省政府宣布,从本日起,川中各军月饷,由四川善后督办公署统收统支。
这是为打破防区制,整理四川财政采取的重大步骤。
此前省政府已督令各军交还防区内的行政和财政。
三月二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由汉口首次飞抵重庆。
三月四日他宣称:“四川应作民族复兴之根据地。
”三月五日中央银行重庆分行成立。
这是国民政府为统一四川金融币制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三月六日蒋介石致电四川省主席刘湘,嘉勉川政统一完成。
三月二十三日蒋介石由重庆赴贵阳、昆明、成都、峨嵋,四月十日返回南京。
六月十五日川黔公路正式通车。
六月二十四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张必果任重庆市长。
七月九日四川省政府由重庆迁往成都,十三日正式办公。
八月国民政府责令四川善后督办刘湘整编川军。
由参谋团组设点验委员会,分赴四川各军点验。
在此基础上,按全国陆军番号,将川军整编为陆军第二十军(军长杨森)、第二十一军(军长唐式遵)、第二十二军(军长王缵绪)、第二十三军(军长潘文华)、第四十一军(军长孙震)、第四十五军(军长邓锡侯)、新编第六师(师长李家钰,旋扩编为第四十七军),共六个军一个师。
参谋团成立川黔公路监理处,开发四川交通。
十月三日奉国民政府之命,参谋团改组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以下简称“重庆行营”)。
顾祝同为主任,贺国光为参谋长,杨永泰为秘书长。
十一月一日正式成立。
次年三月,贺国光升任副主任,代行主任职责。
1936年重庆行营成立江防要塞建筑委员会,分别建筑宜昌、重庆间要塞。
北大教授傅斯年扳倒两个行政院长来源:《文史天地》2013年第3期作者:张文禄1945年8月1日,一位胖胖的中年男人在给自己妻子的一封信中写道:“老孔可谓连根拔去(根是中央银行)。
”“老孔这次弄得真狼狈。
闹老孔闹了八年,不大生效,这次算被我击中了,国家已如此了,可叹可叹。
”这位胖胖的中年男人就是北大教授、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傅斯年。
信中所提到的“老孔”就是不久前辞去行政院副院长职务、现在又被除去中央银行总裁职务的孔祥熙。
要说傅斯年掀翻孔祥熙这棵大树,还得从1938年说起。
1938年3月28日,国民党在武昌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
会前,中共中央于3月1日向大会提出成立国民参政机关的建议。
4月1日,国民党“临全”大会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决定设立国民参政会,以“团结全国力量,集中全国之思虑与识见,以利国策之决定与推行”。
4月12日,国民政府公布了《国民参政会组织条例》,规定国民参政会为咨询机关,有听取国民政府施政报告、询问、建议之权,但所通过的决议案对国民政府并无强制执行的权力。
参政员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最初为200人,后来人数有所增加。
北大教授傅斯年就是参政员之一。
傅斯年(1896—1950年),山东聊城人,北大教授、代理校长。
傅斯年既有山东人的耿直、豪放,又有文化人的清高傲骨。
他主张知识分子应该“参政而不从政”,不仅多次拒绝国民政府邀请其担任政府要职的好意,还极力反对自己的老师胡适从政。
傅斯年的这个做法得到了台湾学者李敖的高度赞扬:“傅斯年终其一生不肯加入国民党。
他不但不加入国民党,还鼓励他的老师胡适要采取跟国民党并不很合作的态度。
这一点我觉得傅斯年很了不起……他们要发挥知识分子的力量,可是又不想被国民党吃掉,不被国民党同化……真正的夹缝里面的自由主义者,不做国民党也不做共产党,他没有社会地位,很苦。
”傅斯年不主张文人从政的理由是,文人一旦从政,就会受党派的限制而不能畅所欲言,会失去文人自由论政的权利。
四大家族之孔氏家族民国四大家族,曾经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小组对民国四大家族作了一个深刻的剖析,不扬善,不隐恶。
抗战开始以后,四大家族利用战争时期的新情况,极力加强官僚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垄断地位,大发国难财,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和垄断地位的加强。
是依靠政治特权和经济掠夺来实现的。
它掠夺的对象不只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且有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
有道是:蒋家的天下陈家的党,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财。
孔家,自然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大权。
孔氏财,也是名不虚传。
宋霭龄看中的,可能也是孔家的财力并由此在手的权力。
孔祥熙,1880年(清光绪六年)9月11日出生于山西省太谷县程家庄。
字庸之,号之渊。
孔祥熙是孔子的第七十五代裔孙。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6月义和团运动波及北京后,潞河书院停课。
孔祥熙赶回太谷老家后不久,便和当地洋教士一起被困在福音院内;被救出后一直藏匿至形势稍有缓和,方才赶去北京向教会文面汇报山西局势。
旋即陪同文阿德返回山西处理当地“教案”。
1901年留学美国,毕业于耶鲁大学研究生院。
孔祥熙的人生很有传奇色彩,他曾经销煤油和服务桑梓。
在1925年孙中山病重时,他“左右护持、无间晨夕”,是《总理遗嘱》的签字人之一。
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孔担任孙中山治丧处事务股长,尽心尽力料理丧事。
此为待机而出,由商为官。
为了便于留京负责护灵事宜,孔应邀担任中俄会议督办公署坐办。
其后,北方政局更趋混乱,中俄会议时开时停,孔于1926年春去美国,接受欧伯林大学颁赠的法学博士名誉学位,并为铭贤学校募集开办大学部的基金。
他很快就募得基金100余万元,解决了“铭贤”的发展和常年经费的来源。
由此可见他在财政管理上的能力非凡。
由于他和蒋介石是连襟的关系,蒋介石任命孔祥熙主管财政。
孔祥熙主管财政后,除继续采用宋子文在任时所使用的增税、借债等办法为蒋筹措军政费用外,和宋子文不同的是“唯蒋命是从”。
蒋介石四任行政院长始末如此多的任职,实属罕见。
这只能说明蒋介石权力欲过重,不信任他人。
蒋介石一生任职很多,除黄埔军校校长、北伐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总裁、总统外,还担任过行政院长。
国民政府行政院成立于1928年10月,是最高行政机关,掌管内政、外交、财政、经济、军政、文化、教育等国家行政事务。
担任过行政院院长的有谭延?、宋子文、蒋介石、陈铭枢、孙科、汪精卫、孔祥熙、张群、翁文灏、何应钦、阎锡山等人。
蒋介石四度主掌行政院,共计9年,是任职最长的行政院长。
一、1930年12月至1931年12月15日兼任行政院长1927年9月17日宁汉合流后的南京政府正式成立前,蒋介石、汪精卫已先后下野。
南京政府表面上是由宁、沪、汉三方组成的“特委会”权力均分,实则是由桂系联合西山会议派占主导。
在蒋介石的“操作”下,“特委会”很快就支撑不下去了。
12月28日,“特委会”宣布结束。
蒋介石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活动,于1928年2月2日在南京主持国民党二中全会通过《政府组织法》,不仅重任军事委员会主席,还兼任中央党部XX部长,权力更大。
蒋介石复出后,虽重掌大权,但为少遭闲话,并没有出任国府主席,他要找一个合适的人,既能服众,又能为己所用。
谭延?成为了蒋介石的首选。
蒋介石觉得资格老、人缘好的谭延?不会对自己形成威胁。
谭延?倒也不避讳做蒋介石的马前卒,当个无权的空头主席。
1928年2月,谭延?正式出任国民政府主席,恪守“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人”的“三不主义”,为征战在外的蒋介石在南京“守家护院”。
全国统一后,谭延?看出蒋介石不会在乎别人议论,要当国府主席了,就及时地让出宝座。
10月,蒋介石任国府主席,谭延?退任行政院首任院长。
谭延?完成了将国府主席平稳过渡给蒋介石的重任。
两人配合默契。
1930年9月22日,谭延?突患脑溢血去世。
行政院副院长宋子文暂时代理行政院长,同年12月,蒋介石兼任行政院长。
中原大战后,蒋介石的权力欲日益膨胀,认为训政时期开始,想召开国民会议,巩固统治地位。
1938年中共参政员缘何反对弹劾孔祥熙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5年第24期1938年7月,在刚刚成立的国民参政会上,参政员傅斯年、梁实秋等拟提出一个弹劾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财政部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孔祥熙的提案。
当时,中共参政员王明、周恩来、博古等立即开会研究,认为这是一个“阴谋”,即发难者旨在“拥护汪精卫上台,便于实现汪与日本的妥协”。
此事“后经中共方面指出利害,对方打消了这个动议”。
为什么当时参政会中的中共参政员要反对弹劾孔祥熙呢?请看《党史博览》刊散木的文章。
(一)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是在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11月回国的,当时他是带了共产国际的指令回来的,即共产国际七大之后,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指示王明公开回国以促成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尽快形成。
同年12月,在延安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即“十二月会议”),王明在报告中强调要达到“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之建立,全中国统一的国防军队之创造,全中国人民之抗日救国大团结的形成”,此为“保障继续抗战和争取抗战胜利的最主要的条件”;至于中共与国民党的关系,其强调“巩固和扩大国共两党合作,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枢纽”,应取西班牙、德国和满洲的经验,致力于“共同负责、共同领导、共同奋斗、共同发展”以及“互相帮助”。
关于与国民党的必要的斗争,王明也指出“不能用分成左、中、右三派的分法”,甚至“对于CC与复兴社过去是叫法西斯蒂,现在应公开纠正过来”,不要“过早提出肃清汉奸分子”等。
上述共产国际的指示以及王明的报告在确定中国抗战主旨的同时,又造成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即王明在报告中又批评了此前中共中央洛川会议没有突出“一切服从抗日”“抗日高于一切”的原则,又批评了此前中共中央在《关于共产党参加政府问题的决定(草案)》中对国民党的进步认识不足,同时也批评了毛泽东在《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和刘少奇在《抗日游击战争中的各种基本政策问题》中提出的某些论断。
·史论·从就任到辞任———抗战初期孔祥熙出任行政院长之经纬汪朝光[摘要]1937年7月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为了因应战争的需要,国民政府行政领导架构有所调整,孔祥熙于1938年1月出任行政院长。
然不旋踵间,1939年11月,孔祥熙又辞任行政院长,在这个岗位待了不到2年的时间。
孔祥熙的就任和辞任,反映出抗战初期国民党、国民政府及其领袖蒋介石对于这场战争的因应得失,并暴露出国民党施政的诸般问题。
虽然蒋介石明知孔祥熙为政的弱点及外界的反应,但因为孔之听话和个人情感等因素,对孔长期信任和重用,结果引致不少负面影响,对国民党长期稳固执政非但没有助益,反而逐渐成为负担。
国民党在抗战期间的政治弊端丛生,社会纷扰不已,以至而有战后的迅速失败,追根寻源,与蒋介石的施政不当,任用亲近私人,不能严控下属,都有这样那样的关联。
[关键词]孔祥熙蒋介石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行政院长1937年7月,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中国开始转入战时状态。
为了因应战争的需要,国民政府的军事指挥和行政领导架构有所调整,其间引人瞩目者,为孔祥熙于1938年1月出任行政院长,成为国民政府行政部门的最高负责人。
然不旋踵间,1939年11月,孔祥熙又辞任行政院长,在这个岗位待了不到2年的时间。
孔祥熙的就任和辞任,正反映出抗战初期国民党、国民政府及其领袖蒋介石对于这场战争的因应得失,并暴露出国民党施政的诸般问题,很值得后人探究。
此即为本文论述的中心。
①一、临危赴任:孔祥熙就任行政院长全国抗战爆发时,身为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的孔祥熙,正在欧美游历的行程中。
他此行是以国民政府特使的名义,赴伦敦参加英皇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在1937年4月2日成行,实则遍历欧美各国,肩负向外国洽商借款和购买军火之使命,也可以理解为国民政府因应可能来临的战争之准备。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37年7月26日,蒋介石致电孔祥熙,称“大战已开始,和平绝望,希在国际方面多所接洽”②。
为此,孔祥熙又在欧美办理抗战外交事务兼在德国因病休养,停留了一段时间,直至10月17日方才回国到沪。
就在孔祥熙停留国外而战争已然打响的期间,为了因应战争的需要,国民党在党政军决策体制和组织架构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调整。
1937年8月11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第51次会议决定设置“国防最高会议”,作为“全国国防最高决定机关”,并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为主席,职权为决定国防方针、国防经费、国家总动员事项以及其他与国防有关的重要事项,并得①②有关孔祥熙政治生涯的研究,至今仍然十分有限,现有研究以杨天石、郑会欣对抗战时期孔祥熙活动的论述较为深入,请参阅杨天石:《抗战与战后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郑会欣:《读档阅史:民国政事与家族利益》,中华书局2014年版。
郭荣生:《孔祥熙先生年谱》,(台北)山西文献社1981年版,第134页。
民国档案2017.1129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
①同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又决定设陆海空军大元帅,组织陆海空军大本营,并推蒋介石为大元帅②,其使命为:“统率海陆空军及指导全民,为求我中华民族之永久生存,及国家主权之领土完整,对于侵犯我主权领土,与企图毁灭我民族生存之敌国倭寇,决以武力解决之。
”大本营下设六部,孔祥熙被任命为第三部部长,负责执掌财政,安定金融,整理税务,紧缩支出,筹发公债,募集外债等事。
③不过,成立大本营及由蒋介石出任大元帅的决定,当时并未对外公布。
④蒋介石考虑到中国并未对日本正式宣战,此时对外公开宣布设立大本营有诸多不便,而就他任委员长的军事委员会现有机构扩充担责,代行大本营的功能则更为便利。
9月17日,国民政府和五院院长联名发出训令称:“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使陆海空军最高统帅权,并授权委员长对于党政统一指挥。
”⑤军事委员会扩大改组之后,其职权远远超出了军事范畴,包括了与战时军事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员功能。
所以时人都认为,“政权在军委会及其中各部”⑥,“军事委员会已从平时单纯的军事指挥机构,变成与战时的内阁或大本营相似了。
”⑦国民政府战争领导机构的改组,在实践中最大的受益者当为蒋介石。
因为国防最高会议的成立,由蒋介石担任主席,可以便宜行事,可以指定常务委员,“在法律上是有其特殊的权力的”⑧。
战争时期对于集中统一领导的需要,更进一步确立了蒋介石在国民党统治架构中的核心领导地位。
⑨随着战争的持续扩大,日军节节猛进,直逼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蒋介石在考虑“南京失陷后政局变迁之影响与预测”时,准备“三年苦斗”,“抗战到底,义无反顾”;“宁为战败而亡,不为降敌求存”。
瑏瑠但是,蒋介石虽然决心坚持抗战,还是感觉需要将其抗战决策更广泛地周知于国民党高层领导群体,并因其决策往往受阻于党内外各色人等的现实情况,有作出相应调整整顿之必要。
在南京失守前后,蒋不断考虑因应方略,决定:整顿中央、改变制度;强化政府、健全组织,打破苟且与依赖之现状。
瑏瑡为此,1938年初,蒋介石对国民政府的领导机构再次作出了较大的调整改组。
在强化政府、健全组织方面,蒋介石首先改组了政府机构。
行政院是国民政府的政务处理中枢机构,1935年12月,蒋介石出任行政院长。
及至抗战开始后,蒋身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国防最高会议主席,各项军政事务日渐繁多,尤其是战时的各项紧急军务需要及时处理,势难兼顾太多,蒋有意将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行政院长职务让出,同时将行政院的若干部门裁撤、归并、改组,以提高行政效率,适应战时需要。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瑏瑠瑏瑡朱汇森主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37年7至12月份),(台北)“国史馆”1987年版,第266—267页。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37年7至12月份),第312页。
《大本营颁国军战争指导方案训令》(1937年8月2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6页。
林美莉编辑校订:《王世杰日记》上册,1937年8月12日,(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版,第31页。
虽然成立大本营事当时并未公开,亲历者和研究者后来也多半认为大本营并未正式成立,但在战争初期的各种文件中,大本营的名称确实又不时出现其中,或者这也是战争初期情况紧急忙乱、各项机构设置不及细思且不完善的某种表现。
据王世杰记,12月20日,居正和于右任在国防最高会议“请蒋先生出任大元帅之名,蒋未同意。
”(《王世杰日记》上册,1937年12月20日,第74页)蒋介石亦在日记中记,12月29日“决定行政院与大本营各部长人选”(《蒋介石日记》,1937年12月29日)。
这说明,大本营至少曾以某种形式存在过一段时间。
《国民政府关于集党政军权于军委会委员长统一指挥训令》(1937年9月1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146—147页。
《傅斯年致胡适、钱端升函》,1937年11月9日,王汎森、潘光哲、吴政上主编:《傅斯年遗札》第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33页。
张公量:《战时政治机构的演进》,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第3卷(上册),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陈之迈:《中国政府》第1册,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第117—118页。
1938年3月底至4月初,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出任国民党总裁,并被赋予对于党的决策的“最后决定之权”,更进一步巩固了蒋在国民党内的“最高”地位。
《蒋介石日记》,1937年12月11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藏。
《蒋介石日记》,1937年12月4日、11日、17日。
1302017.1民国档案蒋介石选择的行政院长接任人选,即为时任行政院副院长的孔祥熙。
蒋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即有改组行政院、由孔祥熙接任院长的考虑。
10月26日孔祥熙回国甫抵南京,11月初,蒋已预定自己辞行政院长职,推孔祥熙为继任人。
①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蒋介石和国民政府领导人撤往武汉。
1938年1月1日,行政院改组,孔祥熙接任院长(续兼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总裁),张群任副院长,时人认为:“此次改组之主要意义在谋行政机关之合理化,蒋先生专任军事,孔之周游欧美,于经济帮助颇有所获,故畀以行政院长。
”②考虑到此时全国抗战所面临的严峻局势,首都沦陷,军事节节后退,日军气焰嚣张,各方面的困难多多,说孔祥熙是临危赴任也不为过,而孔祥熙对政府行政尤其是财政外交工作的熟悉,他在战前访问欧美行程中达成的多项财政金融协定所表现出的能力和人脉,都为他的接任加重了砝码。
但是,蒋介石任命孔祥熙的决定却颇为国民党内外所批评,其间有多重因素起着作用。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内实际仍有主战派和主和派之分别,孔祥熙则比较倾向主和派。
据王世杰所记:“孔(祥熙)氏近甚倾向和议,与其在往日汪精卫先生主院时之态度大异。
”③因此,孔接任院长,使“外间颇疑政府倾向于妥协”,而孔本人亦不避讳其“出任行政院院长,实非所愿,对大局似甚悲观”。
④他的主和倾向与蒋介石的主战态度形成矛盾,故为外界所疑。
而且,孔祥熙对于抗战前途亦不乐观,并常常表现在公开场合。
据时人回忆,每逢政府开会讨论抗战事项,“会场中少不免又涉及伤兵、难民、交通、后方秩序诸问题。
这几乎是每有会议必定提到的,并且照例有许多令人伤心叹息的报告。
报告完了,必然以‘中国哪得不亡’、‘中国不亡是无天理’等等愤慨语做结束。
今日说这种话最多的是孔副院长,其次是何应钦部长。
说这话的人,仿佛自己不负一些责任。
人人都这样说,到底亡国的责任要谁去负呢?”⑤蒋介石对国民党内的畏战求和主张不以为然,认为“老派与文人动摇,主张求和,彼不知此时求和乃为降服而非和议也。
”⑥然主和派在国民党内有相当影响,蒋也不能完全忽视他们的看法,故任命孔祥熙之举,他自认为是对“和战二派之调剂与运用,表里互用”。
⑦何况孔较他人(如主张抗战、口碑较好的宋子文)为听话,⑧对蒋更可谓言听计从,所以他从来都是蒋夹袋中的首选人物,而且通过孔祥熙去影响和控制主和派也更方便,此番以孔接任行政院长,可以确保蒋的意旨被贯彻执行。
⑨主战或主和或可被理解为政见不同,然对孔祥熙当政更不利的是,他在国民党内被认为施政庸碌无为,口碑一直不佳,其为人又比较高调而不避嫌疑,加以家财万贯,公私不分,颇为人厌。
孔祥熙从国外回到南京后,11月4日,行政院各部会长官宴请孔祥熙,16人的餐会,共计花费190余元,其中仅烟酒便花费50元,而当时上海普通工人的月平均收入不过在15元上下,难怪时任行政院参事的陈克文得知此事后大发感慨:“富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蒋介石日记》,1937年9月20日、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