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有机化学9-1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25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开课时间:第三周)化学学院研究生课程表(硕士)
注:免试录取(语种为英语)以及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英语在78分以上者(含78分),免修并免试硕士生英语学位课,选课时选择第一外国语(英语)班级名称为“免修”的班级即可,成绩记为“通过”。
未通过第一外国语期末考试的研究生,应于下一个开课学期开学两周内到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办理重修手续。
分班名单见化学楼中楼414-415橱窗栏。
体育课选课仅在每学年第一学期第二周、第二学期第一周开放一周时间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开课时间:第三周)化学学院研究生课程表(博士)
英语:化学院博士第一学期上英语课,每周2学时,由外籍教师讲授读写及口语,未经批准私自调换上课学期者,其成绩无效;分班名单详见橱窗栏,(不在名单中的化院研究生请及时与研办414联系)。
体育课选课仅在每学年第一学期第二周、第二学期第一周开放一周时间
二外日语自18-19第一学期开始,上课时长由一学年变更为一学期.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开课时间:第三周)化学学院工程硕士课程表
《知识产权》周日晚上11-12节(18:30开始),二主楼:A503,任课老师为向波老师。
《专业实践讲座》安排在周六2-4节,二主楼B405,具体每个讲座的具体时间见应化所通知(或化学院网页通知)以及班级群里通知;
体育课选课仅在每学年第一学期第二周、第二学期第一周开放一周时间。
《专业实践1》为17级全日制专硕课程,请18级研究生第三学期再进行网上选课。
《第一外国语》:化学院全日制专硕分配在英语17班(少部分在16班),名单见化学楼中楼414橱窗栏,如不在名单中的请提前在414登记。
高等有机化学习题参考答案(注:本答案仅供参考,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指正)Chapter 1 Effect of Substituted in Organic molecule1. 试判断下列各对基团,那一个具有强的-I 效应(即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 答案:(1) -COOH > -COO -(2) C HN O CH 3<C H N N(CH 3)2CH 3+(3) C OCH 3 > C CH 2CH 3, (4) SO 2H <SO 3H 1(5) OCH 3 > SCH 3 (6) C H C H CH 3 <C C CH 3(7) N (CH 3)2 > P(CH 3)2(8) Si(CH 3)3 <Si(CH 3)2(9)N(CH 3)3+>NH 2 (10) CN > CH 2NH 2 (11) SiCH 3 <Cl(12) C C CH 3 , >C H C H CH 3与(6)同(13)>(14) NO 2>NO 2(15)O 2SCH 3<O 2SBr2. 指出下列各对酸中哪一个酸性强 答案:(1) H 3NCH 2CH 2COOH > HOCH 2CH 2COOH (2) HC C COOH >H 2C C H COOH(3) C 6H 5COCH 2COOH > C 6H 5CHOHCH 2COOH(4)C 4H 9CHCOOCOOH n<CCCH 3CH 3CH 3CH 3COOHOOC分子内氢键(5)COOHOH > COOH OH分子内氢键(6) BrCH 2CH 2COOH < CH 3CHBrCOOH(7)(H 3C)2CH 2CHCOOH>H 2CC HCH 2COOH(8) HC C COOH > SCOOH(9) CH 2(COOH)2 >HOOCH C COOCl(10) CH 3OCH 2CH 2COOH < CH 3SCH 2CH 2COOH 分子内氢键 (11) CH 3SCH 2COOH < CH 3SO 2COOH(12)OHCCOOH>COOHCHO(13)OHC(CH 3)3(H 3C)3C<OHC(CH 3)3CH 3(H 3C)3C(14) H 3COCOOH >OCH 3(15) C 6H 5CH 2SeH < H 3CSeH3. 预料以下各对化合物,何者具有更强的酸性? 答案:(1) CH 3NO 2 < (CH 3)2CHNO 2 (互变为酸式时的稳定性比较) (2) CH 2(SO 2C 6H 5)2 > CH 2(SOC 6H 5)2 (3)H 3CCH(C 6H 5)2> (C 6H 5)2CHCH 2C 6H 5(4) CH 3COCH 2COOCH 3 > CH 3COCH 2CONH 2(5) CH 3COCH 2COCH 2F < CH 3COCHFCOCH 3(6)NOCH 3<NO H 3C(7)SO 2O 2S >OO(8) NO 2CH 3CH 3H 3C >NO 2CH 3H 3CCH 3(场效应)(9)CH3>CH3(10) CH(C 6H 5)2< CH(C 6H 5)2(11) (CH 3)2Se < (CH 3)2O(12) <4. 解释以下现象:(1). 杯烯 (Calcene) 的偶极距很大,μ= 5.6 D.(答案:同时满足两个环的4n+2规则)(2). 吡咯 μ = 1.80 D ,吡啶 μ = 2.25 D ,且极性相反,如图:NN H(答案:孤对电子的排列方向)5. 比较下列化合物的碱性的强弱:NN(CH 3)2N(C 2H 5)2NH 2N答案:1>4>3>2>56. 9,10-二氢蒽-1-羧酸(A )和9,10-乙撑蒽-1-羧酸(B )的酸性取决于8-位上取代基X的性质。
引言:
概述:
高等有机化学课件(二)将深入探讨有机化合物的构造与反应,以及其在化学合成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序列开始,逐步展开各种有机反应的原理和机制,最后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
正文内容: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序列
1.1碳骨架的构建与表示
1.2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1.3属性预测与计算方法
2.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原理与机制
2.1酸碱催化和肼碱催化
2.2分子内和分子间反应
2.3极性反应和自由基反应
2.4亲电性和亲核性的反应机制
2.5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3.有机合成的策略和方法
3.1碳碳键的构建
3.2有机官能团的转化
3.3环化反应和环扩大反应
3.4天然产物的合成
3.5合成路线的设计和优化
4.有机化合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4.1药物的设计与发现
4.2药物合成中的关键步骤
4.3药物代谢与毒性评价
4.4新药研发的挑战和前景
4.5药物合成的新方法和策略
5.有机化合物在化学领域的应用
5.1催化剂的设计和应用
5.2有机光电材料的合成
5.3有机光化学反应的应用
5.4有机化学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5.5有机化合物的环境效应和可持续发展
总结:
通过本《高等有机化学课件(二)》,我们深入探讨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序列、反应原理与机制、有机合成的策略和方法、有
机化合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以及有机化合物在化学领域的应用。
这些内容涵盖了有机化学的核心知识,并提供了相关实例和应用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有机化学的相关内容,并在相关领域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一章电子效应及酸碱理论1. 比较下列化合物亲电加成反应的活性顺序并加以解释。
解:由于分子中存在给电子超共轭效应,所以超共轭效应越强,给电子效应越强,电子云密度越大,亲电加成反应活性越强。
2. 比较下列芳香烃亲电取代反应的活性顺序并加以解释。
解:给电子的超共轭效应越强,苯环上电子云密度越大,反应活性越强。
同时由于空间效应的影响。
反应活性依次为:2>3>4>13. 比较下列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并加以解释。
解:超共轭效应的影响。
4. 写出下列化合物与氯化氢的加成产物,并解释.解: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电子效应的存在,二是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苯乙烯加成产物满足马氏规则,主要是生成的苄基碳正离子比较稳定的原因。
5. 比较下列化合物碱性强弱,并解释。
解:从电子效应考虑,吸电子诱导效应使酸性增强,共轭效应使碱性减弱。
3>1>4>2第二章立体化学1. 指出下面化合物那些互为对映异构体,那些为非对映异构体,并用R/S法命名下列化合物。
2. 用D/L法命名下列化合物3. 将下列透视式转化为不同的Fischer投影式(最小基团分别在横键或竖键上),并对不同构型用R、S法命名。
第三章有机活性中间体作业1:比较下列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解:(3)>(1)>(2)作业2:写出下面反应的历程解:先质子化再脱水,不发生重排,因为苄基正离子比较稳定。
作业3. 解释说明碳正离子与碳负离子的稳定性顺序真好相反的原因。
解:由电子效应和超共轭效应解释,关键是对电荷的分散!作业4. 写出下面反应历程解题思路:作业5. 比较下列自由基的稳定性顺序解题思路:作业6. 写出下面反应的主要产物并命名解题思路:作业7. 写出下面反应的历程第四章:亲核取代反应1.完成下面反应并写出机理2.写出羟基乙胺(H2NCH2CH2OH)与过量环氧乙烷的反应历程。
3.对下面反应提出合理解释4.比较下列各组化合物的亲核性的强弱RSNa>RONa ; P(CH3)3 > N(CH3)3 ; CH3CH2SH < CH3CH2T eH第五章芳烃的取代反应1.判断下面化合物是否具有芳香性解:(1)利用双键修正法可知共有14个π电子,符合“4n+2”规则,具有芳香性。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表(2007.9-2008.1)说明:1、教学时间:共20周第2—20周(2007.9.3—2008.1.11)共19周上课。
第22周(2008.1.21—1.25)实验周,为下列课程集中上课时间。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地点:二教楼6层601、608、609免疫学实验室2、温考时间:第21周(2008.1.14—1.18)共1周。
3、上课时间:上午8:00—12:10,5学时;下午 1:30— 4:45,4学时;晚上 6:00— 8:30,3学时。
有时间标注的,按标注时间上课。
标注2、3、4或5节的指一次上2、3、4或5节课。
4、课程说明:A、医学科研统计学方法上机时间B、免疫药理学及非甾体抗炎药实验部分、药物动力学(实验)地点:二教楼7层药理实验室C、实验动物细胞培养(实验)上述课程上课时间由教研室另行安排(原则上不占用学生其它课程上课时间)。
D、下述课程为每周六8:00—17:00在药学院楼实验室上课:高等有机化学(实验)(2-8周)、高等药物化学(实验)(9-14周)、药学研究方法(15-20周)、5、教学分班: 1班 s2007001——s2007055 2班 s2007056——s2007105 3班 s2007106——s20071564班 s2007157——s2007207 5班 s2007208——s2007252 6班 s2007253——s20072967班 s2007297——s2007340 8班 s2007341——s2007383 9班 s2007384——s200742610班 s2007427——s2007469英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医学科研统计学方法、医学科研方法(专业型)四门课程按此教学分班上课。
6、国庆放假时间为:10月1日—7日,课程停上。
7、原则上选课人数不足6人的,本门课程停开。
课程停开通知于2007年8月31日(星期五)下午公布,可上网查询相关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