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西当代公共艺术符号化之优缺点
- 格式:pdf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4
美术界艺术设计TEXT/杨广明从壮族传统文化符号浅析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民族文化与民族同生共源。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是在于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特质,就成为区别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志。
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是一种形式和符号,而且蕴含了传统精神的各种载体。
壮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她有着自身独特的民族习俗与文化传统,在我们国家56个民族乃至世界民族之林中呈现出绚丽的色彩。
壮族先民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显示出民族文化的个性和地域性特征。
壮文化符号主要包括:壮族人文始祖米洛甲和布洛陀、洪水育人神话、盘古兄妹、左江花山崖壁画、铜鼓文化、绣球文化、歌圩文化、山歌文化、彩调文化、山水文化和歌仙刘三姐及全国篇幅最长的民间柔情长诗《嘹歌》等。
形成“山、水、歌、鼓、球”的经典的广西文化。
而在众多的文化符号类型中,比较典型的壮民族符号元素有壮锦、花山岩画、绣球、铜鼓、青蛙、风雨桥等。
壮族铜鼓文化的载体———铜鼓古代把铜鼓当作权利和财富的象征,有“得鼓二三,便可称王”之说。
铜鼓文化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融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
广西有“铜鼓之乡”的美誉。
广西的铜鼓象征着统治者的权利,鼓面有浮雕和壮族的图腾崇拜。
在广西,不仅有关铜鼓的历史记载极为丰富,而且至今所发现的铜鼓,种类繁多,数量逾千而居全球第一。
广西铜鼓,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充分体现了广西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面貌。
体现在平面设计中,如广西壮族自治区50周年大庆徽标(见图1):“丹凤朝阳蛟龙出海”以丹凤起舞的形态构成数字“5”的艺术变形与数字“0”演变成令人联想丰富的广西铜鼓。
铜鼓传音,象征宣传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广西取得的伟大胜利,擂响新的发展乐章。
同时“铜鼓”作为壮族特色艺术珍品,象征广西厚重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内嵌12角星代表广西12个世居民族团结一心,开创伟业的寓意。
刘三姐:广西民族文化互动之符号——文化社会学符号理论之视角陈钰文【摘要】刘三姐是广西民族文化的形象象征,是文化交流的一个符号象征,是广西民众记述传统文化和审美特征的一个互动符号.刘三姐主要是通过语言传播的形式,利用中介因素互动、人际互动,在社会不断内化的过程中来完善自身和寻求创新,以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逐步形成为广西民族文化的代表符号.【期刊名称】《河池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30)003【总页数】4页(P102-105)【关键词】刘三姐;符号;符号互动【作者】陈钰文【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02提到广西,很多人都会想到刘三姐,刘三姐已经成为广西的一个代表性符号。
刘三姐作为广西的传说人物——歌仙,曾经传遍大江南北,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广西文化的典型代表,刘三姐已经不仅仅是刘三姐其人,而是与之相关的系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刘三姐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符号。
符号哲学创始人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
”人掌握符号,也就掌握了文化。
对动物来说,它只有一个实在的世界,而人除了有实在的世界外,还有一个意义的世界,也即符号的世界。
动物可以感觉到信号,有信号反映;人不仅感觉到信号,而且能够创造和使用符号,用符号来交流思想,组织社会,创造文化。
符号互动理论,是一种研究人类群体社会生活中互相交流交际的个体的日常社会行为和社会环境。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主要由沟通组成的。
通过语言、手势和行动人们实现了互相之间的沟通,但是与动物叫声不一样,人类互动主要依赖符号。
符号就是代表某物的东西,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特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刘三姐传说在进入文字记载之前已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在民间广泛传播,刘三姐是否真有其人已不可考,但其人为两广民众拥戴却是事实。
刘三姐身份的模糊性证明了民众所拥戴的是一种文化共生现象,是一种交流符号,而并非是详细具体的真人真事。
广西壮族民间艺术色彩视觉符号分析摘要:广西壮族民间艺术的源远流长、璀璨多姿,在不断传承中积淀,形成了独特的色彩视觉符号,彰显出广西壮族民间艺术个性鲜明的色彩审美特征。
色彩视觉符号的形成过程是壮族人民依靠自己的色彩感觉在自然界中肯定自身的过程,有着丰富的象征性,反映着广西壮族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广西壮族民间艺术色彩视觉符号壮族是广西最早的主要世居民族之一,据历史学家考证,在唐、宋以前,壮族先民即西瓯、骆越、俚、僚、土人是广西人数最多的居民。
他们历史悠久,艰苦劳动,多有发明创造,成为广西最早的和主要的开拓者。
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广西壮族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广西壮族先民在左江沿岸峭壁上创造了长达200公里的花山崖壁画;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广南壮族绣球、壮族的三月三歌墟等都是广西壮族民间艺术文化的代表,反映着广西壮族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
一、民间艺术色彩符号的形成所谓色彩,是指通过视觉感知被识别的那些相对于形态而言具有独立意义的、并且依靠多种颜色的差异性组成的视觉要素。
色彩具有强烈的抽象性,它必须借助具体而多样的颜色来共同描述色彩的视觉现象才具有实际意义。
色彩本身,并不存在审美意义上的界定,它的美是在色与色的结合,色与形的构成组合中体现出来的,在色彩表达意念时与人的审美情感相吻合,能产生共鸣的就被认为是美的。
通过对自然界色彩的模仿,充分表现出对所感觉到的色彩的美的视觉信息的肯定,同时唤起了人的本能的情感冲动和心理反应。
色彩离不开形态,无论是原始洞穴中的壁画,还是原始彩陶上的装饰,都把色彩与形态做了最完美的结合。
色彩是人类所拥有的精神财富中最具有生命力的视觉符号因素,历史悠久的广西壮族民间艺术在不断发展传承中,将色彩赋予在服饰、绣球、壮锦等各种民间艺术形态之上,色彩与形态的贴切结合,使色彩的感觉与艺术造型的理性成为一种最具打动人心的视觉整体力量。
二、民间艺术常见色彩符号及其象征意义广西壮族喜重彩,色彩多取材自然,利用当地植物和有色土,红色用土朱、胭脂花、苏木,黄色用黄泥、姜黄,蓝色用蓝靛,绿色用树皮、绿草,灰色则用黑土、草灰。
GVANGJSIH GYAUYUZ热点思考·前沿视角【摘要】本文基于对广西北部湾民间工艺美术符号元素的挖掘,分析传承和发展广西北部湾民间工艺美术符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述利用大数据传承和发展广西北部湾民间工艺美术符号的策略,提出开展数字化品牌设计,建立起北部湾民间工艺美术符号大数据系统,打造数字化推广平台,以扩大广西北部湾民间工艺美术符号的宣传力度、增强其知名度。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符号大数据广西北部湾【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A-0009-03利用大数据传承和发展民间工艺美术符号,就是在信息化时代运用大数据技术,如三维扫描、数据摄影、数据处理等,将民间工艺美术符号作品进行提取、处理和保存,并将民间工艺美术符号进行处理后运用到现代化领域,进一步推动民间工艺美术符号元素的传承与发展。
在运用大数据继承和发展广西北部湾民间工艺美术符号的过程中,还存在工艺美术缺乏数字化特色、工艺美术符号留存率低、品牌意识薄弱等问题。
本文充分结合大数据传媒时代的优势,依据广西北部湾民间工艺美术及其传承现状,积极借鉴已有的经验和做法,着力探究民间工艺美术符号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推动广西北部湾民间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
一、挖掘广西北部湾民间工艺美术符号元素所谓“美术符号”就是人们对视觉的符号感受,“民间工艺美术符号”是呈现在民间工艺品的各种美术符号,往往积淀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等,也体现了民族地区人们的审美取向、美术思考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等。
北部湾民间工艺品种繁多,各具特色,北部湾民间工艺美术符号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和审美特征,这些独特的审美符号与北部湾特定的文化环境相联系,凝聚了北部湾的文化审美特点。
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利用大数据传承和发展民间工艺美术符号的路径——以广西北部湾民间工艺为例□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赖兵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壮锦绣球北海的贝雕与京族哈节文化钦州坭兴陶北流型铜鼓玉林羽毛画艺术特征织造工艺:以棉纱为经纱,以各色丝绒为纬纱,巧妙地将经纬贯通的方法交织在一起。
“符号广西”思考作者:何龙群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05期【摘要】文章阐述了民族或地方文化符号的含义及重要作用,选择了10个广西独有的、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并为世人公认的、可作为广西标记的文化符号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总结文化符号影响力提升的规律。
【关键词】“符号广西”;影响力;思考【作者】何龙群,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宁,530000【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5)05-0131-005THINKING ON THE “SYMBOLS OF GUANGXI”He LongqunAbstract: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implications and important functions of the national or local cultural symbols. 10 cultural symbols that are unique in Guangxi, and that are recognized publically through the long-term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nd can be served as labels of Guangxi are chosen for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nd then it summarizes the principle of promoting influence of cultural symbols.Key Words: symbols of Guangxi; influence; thinking2014春晚有一个节目叫“符号中国”,因符号学研究在中国历史并不长,能够在春晚舞台上应用,确有新意,让人眼前一亮。
节目里面先后展示了桂林象鼻山、大熊猫、长城、西安兵马俑、天坛、紫禁城、卫星升空、春节、中国红、歌曲茉莉花等10个符号,这些都是中国所特有的为国际公认的文化符号。
《广西电影民族共同体叙事的符号学策略——以20世纪90年代的创作为例》篇一广西电影民族共同体叙事的符号学策略——以20世纪90年代创作为例一、引言广西,作为中国南部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0世纪90年代,广西电影的创作进入了黄金时期,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邃的叙事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广西电影民族共同体叙事”。
本文将通过符号学策略,探讨这一时期广西电影如何通过符号化的手法,构建起电影中的民族共同体叙事。
二、广西电影的民族共同体叙事广西电影的民族共同体叙事,主要体现在对地域文化、民族风情、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通过对这些元素的符号化处理,电影作品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民族特色的艺术世界。
其中,符号的运用是构建这一叙事的重要手段。
三、符号学策略在广西电影中的应用1. 地域文化的符号化广西的地域文化是电影创作的重要资源。
在电影中,通过对广西的山水、建筑、风俗等元素的符号化处理,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地域。
例如,山水画般的风景、古朴的建筑、热闹的市集等,都成为了电影中重要的符号元素。
2. 民族风情的符号化广西各民族的风情是电影创作的另一重要资源。
通过将各民族的服饰、歌舞、习俗等元素进行符号化处理,电影成功地将各民族的特色呈现出来。
这些符号元素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也使得观众对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人物形象的符号化人物形象是电影叙事的核心。
在广西电影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符号化处理,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例如,通过人物的服饰、发型、言行举止等元素,将人物的性格、身份、情感等特征呈现出来,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物的形象和内心世界。
四、以20世纪90年代创作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广西电影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如《刘三姐》、《百鸟朝凤》等,都成功地将符号学策略应用于创作中。
在这些作品中,地域文化、民族风情、人物形象等元素被巧妙地符号化处理,构建起了一个独特的民族共同体叙事。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218玲珑八面 独绣壮乡——浅议壮族绣球造型元素在广西公共艺术中的应用(节选)梁天(身份证号,******************)摘要: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空间并为空间环境而设计,在壮乡广西以代表壮族人民灵绣气质的绣球作为造型元素创造具有壮族特色的公共艺术,适宜了壮乡本土文化并能更好地为壮乡公共环境和人民服务。
本文以“绣球”艺术为切入点,立足于广西公共艺术整体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呼吁设计师们在创作中积极思考壮乡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元素采用,并与现代材料接轨,创造出更多的既饱含壮族传统文化又极富时代性的壮族公共艺术品,以促进更具本土代表性艺术风味的“广西壮族公共艺术环境”的形成。
关键词:公共艺术;壮族文化;绣球艺术;广西城市环境一、前言由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萌芽衍生的公共艺术,现今早已从人们自觉地美化环境的集体意识层面逐步演化为塑造城区形象乃至地域标识的有利途径和有效方式,因此,城市公共艺术创作的题材和构思必定从尊重当地民族文化资源方向入手,首选本土独具人文价值的意象。
绣球、铜鼓、壮锦、山歌是广西壮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代表,自古承载和传诵着壮族艺术文化的发展史,特别是凝结了壮族深厚传统文化和精美民间工艺的绣球艺术,潜藏的价值能量不可估量,倘若将绣球艺术充分渗透应用于广西壮族公共艺术的实践中,想必成效更是显著可观的。
我在查阅相关资料过程中,发现其中对于壮族绣球艺术的历史记载、价值挖掘和开发应用的内容甚少,大多仅从传统体育项目与传情定情方面探讨,研究尚浅且角度单一;通过对广西各地区城市环境的资料查阅与实地考察,具有壮族绣球元素的公共艺术品近年来在区内各地逐渐崭露头角,但由于整体力量薄弱,壮乡特色的统一意识仍不够突出。
就此,无论从承扬壮族文化方面还是从关注广西城市化发展方面而言,都值得广大公共艺术设计师们定位思考和付诸实现。
二、广西城市化进程中发展民族公共艺术的意义和必然全球经济多元化意味着环境的多元化,呼唤着多样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以展现不同环境的特色,成为空间识别的重要因素,同时更是环境特质的精神升华。
从“形、色、韵”论广西民族文化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作者:兰育平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09期【摘要】符号是承载和传递文化的媒介,是空间创作主题具象化与意境表达的重要载体。
民族地域特有文化元素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表达符号。
作为室内设计从业者,在创作作品过程中,要有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意识,将民族文化符号应用于现代空间设计中,创造出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空间环境,对民族文化起到传承弘扬作用。
本文主要结合作者设计工作经历,对公共空间设计民族特色化的创作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族元素;公共空间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9-0130-02一、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分类广西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民风浓郁淳朴,集聚壮、瑶等12个少数民族。
各民族人民在长期辛勤劳作、生息繁衍中,在经济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不断交流融合,创造了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民族文化。
其中广西的干栏建筑、风雨桥、鼓楼、绣球、壮锦、瑶锦、铜鼓,以及龙胜梯田和花山壁画等,是广西众多民族文化中最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哲理凝聚的表现,也是公共空间民族化设计重要的文化元素。
(一)民族建筑文化元素。
广西少数民族的干栏民居、风雨桥和鼓楼等建筑艺术风格独具一格,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广西民族建筑艺术代表之作。
干栏民居因地取材,分上下两层,上人下禽,虚实相结,造型轻巧秀丽;风雨桥是集桥、廊、亭于一体的长廊木桥,基墩青石砌筑,桥身木制,桥顶多层塔顶,塔顶四角如弯月起翘,浑然天成;鼓楼是侗族“族微”,形似宝塔,下方呈多角形,层层叠上,雄伟壮丽。
这些建筑主体采用木质结构,榫卯结合,结实牢固,建筑的屋脊、梁架、门窗、栏杆等装饰形式多样,构思巧妙,寓意丰富,如房梁柱头雕成寓意光明吉祥平安的灯笼形吊柱;窗户雕刻着寓意吉祥安康的图案。
这些民族建筑造型独特、雕刻技艺高超,是广西少数民族人民创作的建筑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