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科研中心文件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0
安徽医科大学文件校科字〔2013〕27号关于重新修订印发《安徽医科大学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培育计划实施办法》的通知各有关单位:为全面提升学校科技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我校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建设水平,提升我校基础科技平台对科学研究活动的支撑效力,结合我校近年来科技工作实际,现将《安徽医科大学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培育计划实施办法》重新修订,经2013年6月26日校长办公会审议批准,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原《实施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特此通知。
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7月1日主题词:科研培育办法通知安徽医科大学办公室 2013年7月1日印发安徽医科大学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培育计划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校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提升我校科学研究整体水平,确保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科技工作目标的实现,学校决定实施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培育计划,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安徽医科大学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培育计划,旨在通过资助若干个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具有发展潜力的实验室,使实验室的整体实力尤其是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能力有显著提高,达到或基本达到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水平,争取进入下一轮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新增行列。
全面提升我校省级以上科技平台对学校科技发展的支撑效力。
第二章立项与建设第三条申报安徽医科大学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培育计划的实验室,应当具备下列条件:㈠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且符合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总体布局;㈡主要研究方向在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要求;㈢科研实力较强,近5年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10项以上,或者获得科技经费800万元以上,或者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1项以上;㈣实验室负责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年龄在55岁以下;有一支水平较高的研究队伍;㈤具备相对集中、能满足科研需要的实验场所和仪器装备等基础设施条件。
第四条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实验室,应认真填写申请书,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报学校科技产业处。
- 1 - / 5关于印发《安徽医科大学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 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学院:现将《安徽医科大学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经费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安徽医科大学年月日 安徽医科大学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经费管理办法 为切实提做好“质量工程”、“振兴计划”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强化经费管理,保障项目建设的效益和效率,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号)、《安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法财教〔〕号)、《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和<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通知》(皖教高〔〕号)以及《安徽医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方案(二期)》(校教字〔〕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经费来源本办法所涉及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经费,是指省级主管部门和学校批准立项投入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专项建设经费,该经费纳入学校整体教学经费预算。
项目主要包括专业综合改革试安徽医科大学文件校教字〔〕号点、特色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示范实验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创客实验室等,项目建设周期均为三年;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示范项目、教学研究项目、教学团队、名师(大师)工作室等,项目建设周期均为两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建设周期为一年。
第二条经费使用原则.依法管理原则,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经费应在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和学校财务制度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参与项目研究与建设人员的积极性,保证质量工程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专款专用原则。
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经费按项目单独建帐,不得挪用或转做他用。
校财务处按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并制作项目管理经费卡。
.科学预算原则。
安徽医科大学处室文件科字〔2014〕1号关于印发《安徽医科大学大型科研仪器和共性实验技术共享平台运行细则(试行)》的通知各院(系)、所,中心(重点实验室):安徽医科大学大型科研仪器和共性实验技术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共享平台”)已经完成一期开发和网络部署工作。
为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建设合理运行机制,切实保障共享平台顺利运行,经校内协商,特制定共享平台运行细则,现予印发,请各有关单位遵照施行。
特此通知。
安徽医科大学科技产业处2014年4月18日安徽医科大学大型科研仪器和共性实验技术共享平台运行细则(试行)为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建设合理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实现我校科技平台资源开放、共享,切实保障大型科研仪器和共性实验技术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共享平台”)顺利运行,经校内协商,特制定共享平台运行细则,请各有关单位照此施行。
一、共享平台推广进程共享平台推广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3至6个月的共享平台试点期,试点期从2014年4月开始;第二阶段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全面运行。
二、共享平台运行经费来源激励、推动、保障平台运行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四类,分别是:1、学校配套科研经费中划拨的平台共享专项经费平台试点及运行初始期,学校对2012年和2013年度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人,按面上项目(含重点、一般、主任基金等)立项额度的5%、青年基金项目立项额度的10%提前从学校给予其的项目配套经费中专设账户,划拨校内科技平台共享使用专项经费,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不得作其他用途开支,该项目结题后如专项经费仍有余额,一律清零。
学校其他类型科研项目视共享平台运行效果,确有需要,再增设相关配套平台运行经费,配套办法另文通知。
2、各类、各级科研项目经费学校其他各类科研经费(含研究生科研经费)符合相关经费管理办法规定均可用于平台共享;各附属医院科技人员可使用帐户设在学校的各类科研经费参与平台共享。
3、科技人员自筹的平台使用经费没有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的人员可自筹经费,到学校财务处开设账户,参与平台共享。
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实验中心文件实研字[2017]05号关于印发《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实验中心实验室安全事故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试行)》的通知各有关实验室:为切实加强科研实验室管理工作,保障科学研究活动有序开展,依据安徽省和学校有关文件规定,制定《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实验中心实验室安全事故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试行)》,经2017年11月14日科研实验中心办公会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实验中心 2017年11月18日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实验中心实验室安全事故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试行)1、编制目的为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机制,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迅速、高效的处置方案,保护师生人身和实验室财产安全,本着预防与应急并重的原则,制定本预案。
2、危险源与风险分析本实验室位于xxx ,实验室面积约xxx平方米。
现有师生xxx人,实验室安全责任人xxx,联系电话(手机)xxx。
主要涉及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气瓶等)和高温设备等的使用,风险分析如下。
3、实验室事故防范措施3.1 事故预防的总要求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制;2.加强师生安全意识建设,落实安全知识教育;3.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保证消防设备、器材及应急设施的正常有效;4.保持实验室环境整洁,保持室内通风、完善防爆防静电设施。
3.2 事故防范措施3.2.1危险化学品的防范措施1.使用易制毒、易制爆、剧毒等危险化学品,续按学校规定程序进行申购。
化学品须从国家许可的经营单位购置。
2.根据化学品安全说明书(MSDS)要求,正确使用与储存化学品,并配置相应的防护用品。
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时,须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
3.使用危险化学品时,须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在场。
4.使用会产生有毒、有害、刺激性物质的化学试剂,或是易挥发试剂,要在通风橱内操作。
5.使用危险化学品遵守“五双”制度,即“双人保管”、“双人领取”、“双人使用”、“双把锁”、“双本账”,详细记录购买和使用台帐并保存2年备查。
文件科大学安徽医272017〕号校财字〔关于印发《安徽医科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各部门、各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经2017年11月23日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安徽医科大学日13月12年2017安徽医科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完善我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服务水平,依据《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号)、《关于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皖办发〔2016〕73 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6〕304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科研经费是指以安徽医科大学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或作为合作单位参与以及以安徽医科大学在职人员(含兼职)身份承担或参与合作的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的经费。
(一)纵向科研项目是指国家、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公益行业主管部门等各类科研计划(含基金)项目。
包括但不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技术创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财政支持科研项目等。
分为“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和“其它纵向项目”三类科研项目。
1、国家级项目指国家科技主管部门下达的项目,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软科学项目。
国家级自然科学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技术创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
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指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
国家级软科学项目即指国家软科学项目。
2、省部级项目指国家相关部委和省级科技主管部门下达的项目,包括国家教育部、卫生计生委、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
安徽医科大学文件校医管字〔2015〕9号关于印发《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科系建设与管理办法》的通知各部门、各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科系建设与管理办法》经修订并报2015年11月12日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11月19日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科系建设与管理办法为推进我校临床医学学科建设,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附属医院在医教研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建立合附属医院和教学基地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合作,决定在全校教学基地范围内开展学科系建设。
为了规范学科系建设与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总则第一条学科系是建立在学校各教学基地基础上的以学科为纽带的学术组织。
建立学科系的目的是整合各教学基地的优质资源,进一步开展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第二条学科系为专业学术机构,不同于学校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其成员为学校各教学基地单位,系内各职务均由教学基地相应学科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兼职,不设行政级别。
第三条学科系的建设与管理是在学校领导下,由学校医院管理委员会直接指导,日常管理工作由医院管理处负责。
学科系在系主任的带领和协调下开展相关工作。
学科系建设第四条学科系的建设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分类目录为依据,一般以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命名,名称为“安徽医科大学XX学系”。
第五条各学科系成立系务委员会,负责系内的专业学术与学科工作。
委员会由一名主任委员、若干名副主任委员和常委、一名秘书共9-15人组成。
第六条系主任必须为拥有双正高级职称的博士研究生导师。
系主任在个人申请的基础上由校长办公会研究确定,如同期存在多人申请同一学科系主任,则由医院管理处按照公开、公正的原则安排竞选产生一名候选人报校长办公会审定,其他委员由系主任组织所有成员单位代表公开竞选产生。
系主任负责学科系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七条原则上我校不同层次教学基地均有参加各学科系的权利和义务,各教学基地应积极鼓励优势学科代表参加相应的学科系,并指定负责人(兼联系人)。
安徽医科大学文件校科字〔〕号关于印发《安徽医科大学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各有关单位:为加强和规范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提高间接费用使用效益,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根据国家、地方和学校科研财务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安徽医科大学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暂行办法》,经年月日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安徽医科大学年月日- 1 - / 5安徽医科大学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提高间接费用使用效益,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号)、《国务院关于改革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号)等国家、地方科研财务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安徽医科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校财字〔〕号)以及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间接费用是指学校在组织实施科研项目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
主要用于补偿依托单位为了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科研仪器设备及科研场地,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以及绩效支出等。
绩效支出是指依托单位为了提高科研工作的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和地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明确了间接费用预算的各类纵向课题和科研专项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究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技术创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财政支持科研项目等,包括我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主持或作为合作单位参与的各类纵向项目。
横向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原则上依据合同进行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间接费用管理和使用的原则:(一)分类核定,比例控制:按照科研项目经费的类别,遵从相应规定比例,分别核定间接费用的额度;间接费用的预算额度不予调整。
**大学文件关于印发《**大学科研水平提升计划实施办法》等四项制度的通知各部门、各单位:《**大学科研水平提升计划实施办法》等四项制度业经2019年6月4日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1.**大学科研水平提升计划实施办法2.**大学基础与临床合作研究提升计划实施办法3.**大学科研平台基地建设提升计划实施办法4.**大学学术活动提升计划实施办法**大学2019年7月16日**大学党政办公室2019年7月16日印发**大学基础与临床合作研究提升计划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科学研究的源头创新,形成若干基础与临床合作研究创新型科研团队,促进高水平成果的产出,争取重大项目,培育新的科技增长点,学校决定实施“**大学基础与临床合作研究提升计划”(以下简称合作研究提升计划)。
为规范和加强合作研究提升计划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合作研究提升计划旨在鼓励、引导、组织基础与临床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学科交叉运行机制的探索,大力推进我校基础与临床学科之间的深度合作,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
第三条合作研究提升计划旨在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培养项目源,为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协同创新中心等奠定科研合作基础。
第二章资助范围和目标第四条以热点医学问题研究为导向,面向亟待解决的医学问题,开展基础与临床合作研究。
第五条合作研究提升计划资助项目研究期限为3年。
经费一般为40万元/项,每年原则上不超过20项。
非直属附属医院及第五临床学院资助项目数量另定,费用自理。
第六条考核指标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发表SCI收录论文1-2篇。
第三章申报与评审第七条合作研究提升计划的申报、评审等工作为一年一次。
第八条合作研究提升计划申报采用自由申请,院、所推荐和学校组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等环节遴选项目,经学校审核批准后公布。
第 44 卷第 9 期 2023 年 9 月安徽医学Anhui Medical Journal食管癌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苏娇娇 谢园园 孙全静 刘晓燕[摘 要] 目的 分析食管癌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后发生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六安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于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2例符合标准的早期食管癌患者病理和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食管狭窄分为狭窄组(n =15例)与非狭窄组(n =37例)。
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分析筛选获得与术后发生食管狭窄有关的指标,再将有关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中得出影响术后发生食管狭窄的独立因素,并基于上述因素对应系数构建线性回归模型,采取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选择拟合优度检验评判预测值与实际值的一致性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固有肌层损伤、病变环周范围、肿瘤浸润深度、剥离的纵径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有固有肌层损伤(OR =4.310,95%CI :2.307~8.055)、病变环周范围>3/4环周(OR =12.820,95%CI :3.781~43.470)、肿瘤浸润深度进展至M3~SM1期(OR =6.482,95%CI :2.747~15.294)、长剥离的纵径长度(OR =1.091,95%CI :1.037~1.148)均为影响ESD 术后发生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
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得出的常量与各个危险因素对应的相关系数构建预测模型:Logit (P )=1.461×固有肌层损伤(0表示无固有肌层损伤,1表示有固有肌层损伤)+2.551×病变环周范围(0表示病变环周范围≤3/4环周,1表示病变环周范围>3/4环周)+1.869×肿瘤浸润深度(0表示肿瘤浸润深度为M1~M2期,1表示肿瘤浸润深度为M3~SM1期)+0.087×剥离的纵径长度(实测值)-2.637。
安徽医科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结余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知情同意书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关于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金发财〔2015〕47号)和《安徽医科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校财字〔2014〕19号)等相关文件的具体要求,为切实加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余资金的管理,保证结余资金的使用效率,按照“归口管理、项目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余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承诺如下:一、归口管理职能部门
科技产业处和财务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余经费的归口管理职能部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交结题报告之后,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该项目结余经费执行情况、执行进度进行检查和通告。
二、项目责任单位或责任人
项目负责人所在院(系)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余经费的项目责任单位。
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相关财务规章制度,根据国家和学校规定的进度,合理使用此项经费。
针对使用进度,承诺结题项目执行一年半时,其结余经费需使用达到或超过80%;并于项目结题后第二年的12月31日之前完成全部的进度执行。
对逾期仍有结余经费,遵照国家基金委相关规定予以退回。
三、本承诺书一式三份,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决算之前签署。
项目负责人,财务处,科技产业处各执一份。
承诺人(签字):院系所(盖章):。
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实验中心文件实研字[2017]05号关于印发《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实验中心实验室安全事故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试行)》的通知各有关实验室:为切实加强科研实验室管理工作,保障科学研究活动有序开展,依据安徽省和学校有关文件规定,制定《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实验中心实验室安全事故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试行)》,经2017年11月14日科研实验中心办公会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实验中心 2017年11月18日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实验中心实验室安全事故防范措施与应急预案(试行)1、编制目的为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机制,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迅速、高效的处置方案,保护师生人身和实验室财产安全,本着预防与应急并重的原则,制定本预案。
2、危险源与风险分析本实验室位于xxx ,实验室面积约xxx平方米。
现有师生xxx人,实验室安全责任人xxx,联系电话(手机)xxx。
主要涉及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气瓶等)和高温设备等的使用,风险分析如下。
危险化学品数量危险性特种设备数量危险性高温设备数量危险性…………3、实验室事故防范措施3.1 事故预防的总要求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制;2.加强师生安全意识建设,落实安全知识教育;3.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保证消防设备、器材及应急设施的正常有效;4.保持实验室环境整洁,保持室内通风、完善防爆防静电设施。
3.2 事故防范措施3.2.1危险化学品的防范措施1.使用易制毒、易制爆、剧毒等危险化学品,续按学校规定程序进行申购。
化学品须从国家许可的经营单位购置。
2.根据化学品安全说明书(MSDS)要求,正确使用与储存化学品,并配置相应的防护用品。
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时,须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
3.使用危险化学品时,须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在场。
4.使用会产生有毒、有害、刺激性物质的化学试剂,或是易挥发试剂,要在通风橱内操作。
5.使用危险化学品遵守“五双”制度,即“双人保管”、“双人领取”、“双人使用”、“双把锁”、“双本账”,详细记录购买和使用台帐并保存2年备查。
6.严禁私自赠送、调拨、借用化学品,或将化学品带出实验室。
3.2.2易燃易爆气瓶的防范措施1.使用人须经过安全培训,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学生操作时须有教师现场指导。
2.可燃气体须配置单向阀、止回阀、缓冲罐等防倒灌装置。
3.使用前须检查气瓶瓶阀和管线是否有泄漏,是否有钢瓶架或其他防倾倒装置。
室内通风是否良好;使用中,禁止敲击、碰撞气瓶;使用后,及时关闭总阀。
气瓶严禁用尽,须留有余压。
4.气瓶须在检验有效期限内使用。
检验周期分别为:盛装腐蚀性气体的气瓶为2年;盛装一般气体的气瓶为3年;盛装惰性气体的气瓶为5年。
5.易燃易爆气瓶须分类储存,不得与助燃气体混放。
储存地点须防曝晒、防雨、防雷击、防油脂污染、防热源、防火灾、防腐蚀,防静电。
不得随意移动气瓶。
6.定期使用泄露检验装置检查气瓶,配置气体检测仪,带报警装置的气瓶柜,或将气瓶储存于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的气瓶仓库。
7.建议使用和储存易燃易爆气瓶的房间安装防爆灯及防爆电器。
3.2.3高温设备的防范措施1.加热、产热仪器设备须放置在阻燃的、稳固的实验台上或地面上,周围不得堆放易燃易爆物品。
2.使用过程中须有人值守,使用完毕后应按要求关闭设备,切断电源。
3.禁止用电热设备烘烤易燃易爆化学试剂、塑料等易燃物品。
4.应在断电后安全温度下,采取安全方式取放被加热的物品。
5.使用恒温水浴锅时应避免干烧;使用电吹风和电热枪时,不得阻塞或覆盖其出风口和入风口。
4、应急组织机构与预警机制4.1 应急组织机构实验室负责人是实验室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制,组织制定并实施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实验室须成立事故应急救援小组,组织、协调实验室安全事故处理。
组长:肖风丽副组长:吴永贵,柯道平成员:陈冠军,李树龙,钱成,马芳,臧丹丹。
4.2 预警机制与信息报告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根据事故情况,由应急救援小组及时将事故发生时间、伤亡情况、处置情况报告学校相关部门。
应急电话——火警:119,匪警:110,医疗急救:120 校园安全部电话——6516111065161119校医院电话——65161105对缓报、瞒报、延误有效抢救时间造成严重后果将予以纪律处分或视情节轻重追究法律责任。
5、事故处置方案5.1 火灾处置方案(一)发现人员要保持镇静,立即切断电源或通知相关部门切断电源,并迅速报告。
(二)对于初起火灾,应根据其类型,采用合适的灭火器具灭火。
对有可能发生喷溅、爆裂、爆炸等危险的情况,应及时撤退。
1.木材、布料、纸张、橡胶以及塑料等固体可燃材料引发的火灾,可采用水直接浇灭,但对珍贵图书、档案须使用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剂;2.易燃可燃液体、气体和油脂类化学药品等引发的火灾,须使用大剂量泡沫或干粉灭火剂;3.带电电气设备火灾,应切断电源后再灭火,因现场情况及其他原因,不能断电,需要带电灭火时,应使用黄沙或干粉灭火器,不能使用泡沫灭火器或水;4.可燃金属,如镁、钠、钾及其合金等引发的火灾,应使用黄沙灭火。
(三)迅速向保卫处、实验室负责人和本单位领导报告。
说明火灾发生的时间、地点、燃烧物质的种类和数量、火势情况、报警人姓名、电话等详细情况。
(四)迅速疏散实验室内人员,集中至安全地带后清点人数。
立即启动现场救护,如有需要立即将伤员送至医院;5.2 爆炸处置方案(一)实验室爆炸发生时,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须及时切断电源和管道阀门;(二)应急小组负责安排抢救工作和人员安置工作。
(三)所有人员应听从安排,有组织的通过安全出口或用其他方法迅速撤离爆炸现场。
5.3 泄漏处置方案(一)泄漏源控制1.气瓶泄漏尽可能关闭阀门,并采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手段堵住漏处;2.化学品包装物发生泄漏,应迅速移至安全区域,并更换。
(二)泄漏物处理1.少量泄漏用不可燃的吸收物质包容和收集泄漏物(如沙子、泥土),并放在容器中等待处理;2.大量泄漏可采用围堤堵截、稀释与覆盖、收容等方法,并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报告:及时向学校相关部门报告;(2)现场处置: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快速实施救援,控制事故蔓延,并将伤员救出危险区,组织群众撤离,消除安全隐患;(3)紧急疏散:建立警戒区,将无关的人员疏散到安全地带;(4)现场急救:选择有利地形设置急救点,做好自身及伤员的个体防护,防止发生继发性损害;(5)配合有关部门的相关工作。
(三)泄漏处理时注意事项:1.进入现场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2.严禁携带火种进入现场;3.应急处理时不要单独行动。
5.4 化学品灼伤处置方案(一)化学性皮肤灼伤1.将伤者送离现场,迅速脱去被化学物污染的衣裤、鞋袜等;2.根据其化学性质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先用毛巾拭干,再用大量清水或自来水冲洗创面10~15分钟,;3.新鲜创面上不要任意涂抹油膏或红药水;4.视灼伤情况送医院治疗,如有合并骨折、出血等外伤要在现场及时处理。
(二)化学性眼灼伤1.迅速在现场使用洗眼器,或直接用流动清水冲洗;2.冲洗时眼皮一定要掰开;3.如无冲洗设备,可把头埋入清洁盆水中,掰开眼皮,转动眼球洗涤。
5.5 中毒处置方案(一)发生急性中毒应立即将中毒者送医院急救,并向院方提供中毒的原因、毒物名称等;(二)若不能立即到达医院,可采取现场急救处理:吸入中毒者,迅速脱离中毒现场,向上风向转移至新鲜空气处,松开患者衣领和裤带;口服中毒者,应立即用催吐的方法使毒物吐出;严重者,须立即就医。
(三)应急人员一般应配置过滤式防毒面罩、防毒服装、防毒手套、防毒靴等。
5.6 触电处置方案(一)首先要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越快越好,触电者未脱离电源前,救护人员不准用手直接触及触电者。
使触电者脱离电源方法:1.切断电源开关;2.若电源开关较远,可用干燥的木橇,竹竿等挑开触电者身上的电线或带电设备;3.可用几层干燥的衣服将手包住,或者站在干燥的木板上,拉触电者的衣服,使其脱离电源;(二)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应判断其神志是否清醒对症处理:1.触电者神志清醒,要有专人照顾、观察;出现轻度昏迷或呼吸微弱情况时,可针刺或掐人中、十宣、涌泉等穴位,并送医院救治。
2.触电者无呼吸有心跳时,应立即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触电者有呼吸无心脏跳时,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法进行抢救。
3.触电者心跳和呼吸都已停止时,须交替采取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法等抢救措施。
(三)发现伤员立即联系校医院救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6、附则1.定期组织安全培训,让师生熟悉各种应急处置方案。
2.定期组织应急处置方案的演练,演练前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演习结束后要进行总结,完成演练和评审记录。
3.当实验室内使用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及高温设备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组织维护和更新本预案,实现持续改进。
4.本预案由科研实验中心负责制定,自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实验中心2017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