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25
罗斯福新政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了美国的经济。
2、时间:1933年3、直接目的:消除经济危机4、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5、方式(实质、特点):国家干预经济6、主要措施:①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并制定最低工资和限制工时。
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③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保证农产品价格。
④推行以工代赈:通过兴建大量公共设施,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⑤社会福利: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7、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目的:避免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8、作用: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
(工业生产恢复、就业人数增加、人民生活改善)9、评价:①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②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10、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11、新政的局限性: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2、罗斯福新政的启示:①立足国情,实事求是;②勇于创新;③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2014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高考目标定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②胡佛的反危机措施、结果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措施、评价【基础知识梳理】一、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空前的灾难1、原因:(1)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激化。
(2)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虽然繁荣,但财富集中于少数人和企业的现象十分严重,贫富的差距不断扩大。
证券市场的活跃和分期付款购买方式的盛行加速了危机的到来。
2、爆发:1929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随之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
3、特点:(1)波及范围特别广:这场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持续时间特别长。
(3)破坏力特别强:在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高达三千万以上。
4、影响:(1)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各国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运动不断发生法西斯分子乘机兴风作浪。
(2)危机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税,同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强烈的反抗。
二、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调整1、背景:(1)危机爆发后,以胡佛为首的政府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2)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击败胡佛,并于是933年就凭美国总统。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精选3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篇1第八课 1929~1933年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需要把握的学问:1929——l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源地、特点;罗斯福新政的目的、特点、措施及作用。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源地、特点的分析,培育同学综合分析问题的力量。
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培育同学简洁评价历史人物的力量。
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缘由的讲解,让同学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冲突进展的必定结果。
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学习,使同学正确评介其作用是对消退经济危机起到了肯定的作用,但它不触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退危机。
教学设计示例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难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概念,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及措施。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提出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同学回答后老师指出,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由于无产阶级政党对国家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而在资本主义世界,由于本身固有的基本冲突,导致空前的经济大危机。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1924——1929年资本主义消失了相对稳定时期,甚而消失“富强”(过渡讲解)面对“富强”,资产阶级得意忘形,美国资产阶级宣扬当时为“黄金时代”,说什么资本主义已取得“永久的稳定”,好像前程一片光明。
实际上,在“富强”的背后,经济危机的萌芽正暗中滋长。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板书)(通过提问弄清)这场危机的爆发地(板书)(提出问题。
危机为什么首先在美国爆发?)(重点释疑)为什么呢?由于一战期间,美国获得将近400亿美元的利润。
世界上的黄金差不多有一半集中在美国。
随着美国的生产进展、经济富强,股票价格直线上升,上涨了三、四倍。
但是,生产的进展,产品的增多,广阔人民却越来越贫困、购买力下降、产品积压,最终爆发了“生产过剩”的危机。
(过程)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里突然掀起一股抛售股票的狂潮。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解题关键: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思路引领:罗斯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全面的经济改革政策。
答案提示:主要内容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个方面。
具体项目有:整顿银行与金融业、调整农业政策、复兴工业、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等。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一、罗斯福是如何实施新政的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爆发于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于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回避的要研究这段历史。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
在此之前的 1929 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 268 上升到391, 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
但是,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
86000 家企业破产, 5500 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 由危机爆发时的 1044亿美元急降至 1933 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 150 万猛升到 1700 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 1913 年。
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 32 届总统。
他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 , 即复兴 (Recover) 、救济(Relief) 、改革 (Reform) 。
20世纪30年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1.1929--1933年经济危机从美国扩散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缘由(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使整个世界联系成为一个不行分割的整体,所以一旦一国爆发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其他国家肯定会受到影响。
(2)美国是资本主义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3)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美国有很大的依靠性,一旦美国经济出现危机,它们根本就无法幸免。
(4)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冲突的普遍存在。
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冲突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存在,所以经济危机的范围必定会超出一国,波及整个世界。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教训启示(1)旺盛和危机总是休戚相关的,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2)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刚好调整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政策,适时调整生产关系,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
(3)发展经济要与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
(4)各国政府应担当起各自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加强国际合作,一旦危机发生,共同实行措施遏制危机。
(5)规范股市和信贷市场,防范金融投机。
(6)市场调整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3.三次经济危机(1)1825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
当时只局限于英国,不是世界性的,这说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还未完全形成。
(2)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从美国波及全世界,这反划了世赛各国间经济联系紧密。
(3)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短暂进入“滞胀”状态。
4.对罗斯福新政“新”的相识(1)新的理论:从经济指导政策看,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
(2)新的特点:尽量避开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实行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社会弱势群体)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冲突。
(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
(4)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