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市经济增长与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494.00 KB
- 文档页数:72
第三章城市发展战略管理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城市发展的相关经济学支撑、营销导向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作用和措施;理解:城市发展战略观:从资源到营销、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学习型政府的内涵和特征、建立学习型政府的作用和意义、学习型政府的构建;掌握: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过程要点、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营销的内涵、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和内容一、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二、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战略依据、战略愿景(战略目标)、重点战略、战略措施和战略反馈五个部分组成。
(一)战略依据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包括城市发展的环境,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禀赋情况和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等,它们需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来确认,这也是定位城市性质的基本依据。
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历史分析方法、优劣机威(SWOT)分析方法,政经社技(PEST)分析方法和竞争—合作分析方法获取。
(二)战略愿景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经济发展指标;(2)社会进步指标;(3)生活质量指标;(4)生态环境指标。
(三)重点战略重点战略是作用于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主导意义而目前发展又比较薄弱,需要特别加强,且在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经济环节、产业部门或管理领域的战略举措。
(四)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针对实现战略过程中的矛盾所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五)战略反馈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过程,前一个阶段的战略措施的结果以及外围环境的变化,将形成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状态。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122134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开课学期:春季学期总学时:51学时总学分:3分先行课程:高等数学、经济学基础课程简介:《城市经济学》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推荐教材: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目:[1] 周伟林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3]夏南凯等.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城市规划学刊[J]。
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具有解决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概要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理论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些理论问题,深入进行文献阅读、理论讲解、问题探讨,从而使学生对城市经济运行理论具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为进行深入细致的区域和城市经济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经济的概念界定、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城市规划关系描述。
教学目标:重点掌握城市经济、城市开发的概念;熟悉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城市经济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学的含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学涵盖内容与考察对象、城市经济的地位。
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第一章前言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是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话题。
每个国家和城市都要不断地发展和改进,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城市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就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展开探讨。
第二章城市发展城市发展可以认为是城市规模、人口、经济和社会文明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城市的发展具有多种形式,包括城市化、城市重建、城市更新、城市扩张和城镇化等。
城市的发展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好处,例如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等,但也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例如交通拥堵、环境破坏和社会不稳定等。
城市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政府政策。
人口增长是城市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经济也会随之增长,城市的基础设施也需要扩建和改进,而这些都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资。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发展,当经济发展越快,城市发展的速度也会越快。
科技进步也是城市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现代科技可以带来更快、更便捷的交通方式、更好的通讯、更好的医疗设备和更高效的市政管理等。
政府政策在城市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政策可以引导城市发展方向,提供财政支持和决策的指导。
第三章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是对城市内各类事务的监督和控制。
城市管理的目的是保持城市内的秩序和安全,同时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设施。
城市管理涵盖了多个方面,例如城市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等。
城市交通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交通状况直接影响城市内人们的生活。
好的城市交通可以让人们更加方便地出行,同时也能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城市道路、桥梁、隧道、交通信号灯等都是城市交通的一部分,政府应该加强对城市交通的规划和管理,尽力让城市交通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市政基础设施是指城市内的供水、供电、供气、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
新型城镇化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章:引言新型城镇化是当前中国城市化建设的重点,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新型城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旨在为城市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特点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城乡融合、产城互动、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城市化程度。
新型城镇化将人作为城市的核心,通过建设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引导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聚集,实现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2.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间资源、产业、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互通共享,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3.促进城市转型升级。
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从单一的生产型城市向生产、生活、休闲多元化城市转型,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4.加强城市生态建设。
新型城镇化要求将生态优先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通过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新型城镇化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新型城镇化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和机会。
首先,新型城镇化提高了城市化程度,扩大了城市市场规模;其次,新型城镇化加强了城市产业的集聚和优化。
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了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2.促进城市规划建设。
新型城镇化推动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科学化、系统化、创新化,通过统筹城市道路、交通、人居环境等资源,构建出标准化、智能化城市空间。
提高城市的安全、便利性等方面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形象。
3.促进城市人口转移。
新型城镇化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缩小了城乡差距,同时为城市提供了劳动力资源,使城市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此外,城市人口的增加带动了城市消费和投资水平的提高,激发了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
4.推动城市融合发展。
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核心知识梳理)【知识梳理】考点1. 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1.城市的作用: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工业产品和各种服务。
2.城市功能: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
有些城市功能比较单一,有些城市则具备多种功能。
3.城市的辐射功能(1)概念:是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2)影响因素:城市辐射功能的强弱与城市的规模等级高低及城市的功能有关,其辐射能力的大小可以用城市腹地范围来表示。
一般来说,城市腹地范围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越大,城市辐射功能越强。
(3)城市发展与腹地特征:4.城市体系与关联网络考点2. 纽约的发展及辐射功能1.区位:位于美国大西洋沿岸中部的哈得孙河河口,港口条件得天独厚。
2.发展:伊利运河开通,大量的商品通过伊利运河很便捷地运往纽约港,纽约的腹地迅速扩展到中西部地区,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口岸。
3.辐射功能纽约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和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带动了周边城市不断发展。
以沿海发达的陆海空交通干线为轴,在大西洋沿岸中部出现五个大都市。
形成“波士华城市带”,纽约是该城市带的核心城市。
4.影响:考点3. 地区产业结构1.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资源禀赋、技术条件以及分工深化等,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
考点4. 产业结构的升级1.趋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2.体现:产业结构升级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原因:比较优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引导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1)比较优势的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而具有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比较优势可能逐渐丧失,而新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其主导产业需要转型,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第三节概括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第三节概括:
第三章第三节《中国大地的红星在照耀》是一篇描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
大成就的文章。
本节主要从农村合作化的发展、城市工业建设的壮大,以及教育和科技进步的推动等方面进行了概括。
在农村,本节首先提到了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这一运动通过组织农民共同
参与农业生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合作社的成立使得农民能够集中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实现了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的发展。
合作社的成功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还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其次,本节还强调了城市工业建设的壮大。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城
市工业化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关键。
文章指出了国内外投资的大量涌入,城市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工人阶级的壮大。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城市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国家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本节还提到了教育和科技进步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水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教育的普及促进了全民的学习和思想进步,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资源。
与此同时,科技进步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科技力量。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第三节给我们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农村合作化、城市工业化到教育和科技进步,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