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原创】部编历史七下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历史七下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1安史之乱背景: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腐败。
节度使权力膨胀。
※时间:755年※借口:安禄山借口朝廷有内奸,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了叛乱。
结果:唐玄宗逃跑,李亨北上灵武被拥护为帝,即唐肃宗。
在西北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763年被平定。
※安史之乱的影响: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尤其是北方遭到浩劫。
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矛盾尖锐。
中央权力衰弱,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2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起义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
人民赋税繁重,生活困难。
※起义领导人:黄巢起义发展: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
※起义结果:朱温联合其他藩镇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五代:黄河流域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十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几个政权,再加上北方的北汉。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的延伸。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前预习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各地的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的局面。
2、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唐玄宗仓皇逃亡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
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
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年被平定。
3、持续八年之久的,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唐朝的国势从此,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逐渐形成的局面。
4、黄巢起义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专权,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
人民,生活困苦,无以为生。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一安史之乱(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常考题1 背景:(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腐败。
(2)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3)节度使权力膨胀。
(4)中央与地方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边将安禄山任三地节度使2时间:755年(开元末年,即天宝年间)3过程:安禄山借口朝廷有内奸,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了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进攻路线:河北-洛阳-潼关-长安4结果:失败,安史叛军763年被平定。
5安史之乱的影响:(1)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尤其是北方遭到浩劫。
(2)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矛盾尖锐。
(3)中央权力衰弱,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黄巢起义是唐末的一场农民起义)1 起义原因:(1)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
(2)人民赋税繁重,生活困难,连年灾荒。
2起义领导人:黄巢3起义发展: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4 起义影响(结果):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
5朱温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五代:黄河流域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2十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几个政权,再加上北方的北汉。
3 五代十国的特点:(1)藩镇割据继续发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武将(2)北方政权更替,战事不断,政局动荡(3)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常考选择题】4对五代十国局面的评价:(1)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的延伸。
(2)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一、隋的统一第一单元隋唐时期:富强与开放的时代第 1 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1)概况: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意义:隋的统一,完毕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文帝稳固统治:(1)措施:①进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心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恢复和进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宽广、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水道4.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稳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5.开通: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间续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水道。
6.概况:大水道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2 700 多千米,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水道。
7.意义:大水道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沟通。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8.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留意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9.过程:(1)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留意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10.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进展。
21 11.地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始终维持了 1300 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12.缘由: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致使民不聊生,社会冲突激化。
13.灭亡: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拓展提升】比较秦朝和隋朝的相像之处。
(1)都完毕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2)了解藩镇割据;宦官专权;(3)唐末农民起义原因、简单经过及历史作用;(4)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揭露地主阶级腐朽反动的本性,并说明这一切正是唐朝国势衰落的原因。
(2)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也认识到当今反腐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战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资料研习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唐朝末年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唐荣耀》为导入点,男女主人公在乱世中挣扎,当时的乱世是怎么爆发起来的?PPT展示出大唐荣耀的剧照和安禄山、史思明的相片,引出安史之乱。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第一篇章:安史之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23-24页,思考①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②安史之乱过程?③安史之乱影响?PPT出示材料材料一: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材料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白居易《长恨歌》材料三:(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纪三一》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统治情况学生结合书本讨论,教师总结:(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梳理】(按照平时要求,把相关内容在书上逐页做好标记)一、安史之乱(23——24页)1、背景、原因: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根本原因)。
②各地的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③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时间:755年----763年3、叛乱者:安禄山、史思明(安史之乱)4、概况:(1)从河北南下,攻占洛阳、潼关,逼近长安。
(2)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为帝(唐肃宗)。
(3)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叛军被平定。
5、影响:(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地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24页)1、原因、背景:(1)唐朝后期,统治腐朽(根本原因),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有遇到连年灾荒,无以为生。
2、过程: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3、结果:起义被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4、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25页)1、五代:唐朝灭亡后,在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2、十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
3、实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4、特点:①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②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5、评价、影响: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安史之乱
背景: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腐败。
节度使权力膨胀。
※时间:755年
※借口:安禄山借口朝廷有内奸,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了叛乱。
结果:唐玄宗逃跑,李亨北上灵武被拥护为帝,即唐肃宗。
在西北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763年被平定。
※安史之乱的影响: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尤其是北方遭到浩劫。
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矛盾尖锐。
中央权力衰弱,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2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
※起义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
人民赋税繁重,生活困难。
※起义领导人:黄巢
起义发展: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
※起义结果:朱温联合其他藩镇镇压了黄巢起义,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五代:黄河流域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十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几个政权,再加上北方的北汉。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的延伸。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前预习
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各地的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的局面。
2、年,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唐玄宗仓皇逃亡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
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
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年被平定。
3、持续八年之久的,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唐朝的国势从此,各种矛盾越
来越尖锐。
逐渐形成的局面。
4、黄巢起义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专权,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
人民,生活困苦,无以为生。
5、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6、年,朱温建立了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7、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史称“”。
8、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局面的延续。
此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后自测题
1、下列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A.“贞观之治”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鉴真东渡
2、五代十国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的“五代”不包括下列哪一个政权()
A.后梁 B.后唐
C.后周 D.后蜀
3、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4、唐朝诗人杜甫的《无家别》写道:“寂寞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诗中的“世乱”指的是()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五代十国
5、发动安史之乱的两位叛军首领是()。
①安禄山②李光弼③郭子仪④史思明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明代文人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这样一首小诗:“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
都来十五帝,扰乱五十秋。
”这首诗描述的是()
A.战国时期
B.三国时期
C.两晋时期
D.五代时期
7、自唐朝建立历时290年,结束唐朝统治的是()
A.安禄山 B.黄巢
C.史思明 D.朱温
8、《唐朝》是中国著名重金属摇滚乐队唐朝乐队于1992年发行的首张专辑,这张专辑在中国摇滚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唐朝灭亡的时间是()
A.755年 B.875年
C.884年 D.907年
9、黄巢起义是唐末历时最久、遍及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
下列对黄巢起义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义军的领导人是黄巢
B.起义军一度攻占长安
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最终取得胜利,建立政权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二: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1)材料一描述了哪一盛世局面
(2)材料二描写的是哪一事件的情景导致这一事件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C 2B 3C 4B 5A
6D 7D 8D 9D
10、(1)开元盛世
(2)安史之乱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