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修订)
- 格式:ppt
- 大小:3.72 MB
- 文档页数:36
高中政治必修3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知识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一内容是高中政治常考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高中政治必修3课本中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3中华文化知识点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2)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③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还得益于汉字传载和史书典籍存传。
4、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5、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1、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①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②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③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②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先秦成为中华文化奠基时期。
③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④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⑤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⑥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⑦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⑧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然而,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2、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①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我们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的特点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
认同、以外城文化的理解
我们的民族精神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
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点内容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同化力、融合力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相对较封闭较隔绝,受外敌侵略的影响小。
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全盛时代→宋元明时期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产生了宋明理学→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冲击。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最具说服力。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自夏商时期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3、怎么样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①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②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文化传承与创新主要表现: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2、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原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低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现实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3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必备知识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懂得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及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2、关键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3、核心素养:增强政治认同,认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教学重点】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文化生活的整体结构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主要内容是文化是什么,介绍文化的含义、特点、作用(文化对社会,对人的作用)。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主要内容是文化为什么,介绍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创新。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主要内容是怎么看,介绍中华文化的特点,增强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精神。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内容是怎么办,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当代文化生活。
导入新课了解了文化的作用及文化的发展,我们接着来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及民族精神。
讲授新课 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展示本课学习目标:1.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
2.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3.懂得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及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
自主探究:阅读教材P62--66,思考下列问题:(认真阅读、勾画答案,标记疑难、提出问题。
)1.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表现?2.通过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感受到中华文化基本特征?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含义、见证(表现)、原因是什么?4.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表现及原因这种衰微与国家衰落是什么关系5.现代如何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思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指的是什么?今日是否存在?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比较古巴比伦:公元前3500年产生;公元前539年波斯入侵,巴比伦王国灭亡。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六课知识点总结高中学生学习政治必修三第六课内容,必须以知识点为单位,逐个学习,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六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六课知识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注意: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与史学典籍,有其合理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史书典籍的出现,能够使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记载流传下来。
②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注意:①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引,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注意: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但不等于各民族的文化之间无共性。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高中政治必修三常考知识点1、如何进行文化传承?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②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③既不能搞“传统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也不能持“文化保守主义”,全盘继承。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2)5、中华传统文化(1)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①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根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被成为凝固的艺术,是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记。
③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绚丽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局部,对今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开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①继承性②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存着根本特征,同时,它的详细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③显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开展的精神纽带,能增加民族认同感和凝合力。
(3)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看法: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相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辨别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正确的看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开展要求的、踊跃向上的内容,应当接着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开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需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4)处理好继承与开展的关系:①继承是开展的必要前提,开展是继承的势必要求。
继承与开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②文化在继承的根底上开展,在开展的过程中继承。
因此,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开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有者。
(5)影响文化开展的重要因素:①从文化传承的外部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运动;②就文化自身的传承的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及教育。
(6)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缔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②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7)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文化创新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开展。
(7)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高中政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教学设计高中政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的课外自主探究学习与教师的课堂授课解释与阐明,让学生掌握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的原因、其历经的辉煌历程与见证、我们党在现代续写更加壮丽的中华文化篇章的作用以及国家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
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教师采用情景创设法、探究小组讨论与分析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探究、搜集和获取有关人类古代文明源流、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汉字、史学典籍等方面的材料,并通过分析、整理,对信息资源收集整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加深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特点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时代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探究及教材大量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回顾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近代的衰微过程,在探求文化延续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引导学生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如何表现出来的(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2.难点:如何探究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五、教学过程(一)古代辉煌的历程◇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见下表)发展时期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时期宋元明明清文化思想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并以博泛吸收外域文化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在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儒家思想正式形成进入气势恢宏的全胜时代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影响较大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课堂探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
第三单元第六课第1框基础演练一、选择题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A)A.孔子的“仁政”思想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者所借鉴B.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多C.文化具有继承性D.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被本土化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特点。
A项符合题意;B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C项体现了传统文化;D项强调了外来文化。
故选A。
2.《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并纳入教育督导的专项内容。
此事一报道,随即引发教育界的激烈争论。
下列对“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看法正确的有(A)①在数字时代,强迫儿童用他们以后几乎用不到的字体写字是浪费时间②在全球化经济时代,真正重要的是键盘,而不是书法③文字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该做法有利于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④书法是文化、艺术的典型形式,该做法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A.③④B.①②C.①③D.②④解析]③④是对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的正确看法;①本身明显认识错误;②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
3.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大量关于农作物的字,如禾、黍、粟、米等,其中的“禾”字,像一株有根有叶、谷穗下垂的植物。
“禾”是谷类植物的总称,但在秦汉以前,“禾”多指粟,即今天的小米;后世则多称稻为“禾”。
在汉字中,凡以“禾”为义符的字,大都与农作物或农业活动有关,如秉、秋、秀、种、租等。
这说明(C)①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②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③汉字作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由材料可知,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我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故①④入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错误。
③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排除。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6课第1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名师精讲(含答案)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识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中华文化的特征及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3.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及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并自觉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读教材·填要点]知识点一古代辉煌的历程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具体内容如下表:1.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知识点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弘扬中华文化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议话题·强认知]自古及今,我国汉字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见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如何认识汉字的地位及作用?提示:(1)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是很有说服力的。
(2)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民族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析重点·解难点]一、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1)源远流长是从纵向角度说的,是指历史悠久,没有中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6.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概述·此为高二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第三单元一共有2课,4个框题,主要是认识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为第四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铺垫。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本框题是第三单元的第一框,同时是第三单元的引入·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识记:文字的作用、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原因是文字和史书典籍;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分析: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联系实际分析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表现(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征·通过让学生课前收集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广泛吸收外域文化的材料(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见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包容性,通过讨论与分析相结合和探究法,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通过讨论分析,了解中华文化近代衰微的原因,让学生树立重塑中华文化辉煌的信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的了解,感悟文化的力量,增强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三、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学生通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对文化的基本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就是有了一些共性的认识;·在语文和历史科的学习当中,学生对我国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加深对我国的中华文化的特点和民族精神的理解,使学生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