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三政治第三课文化多样性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40
⾼⼆政治必修3⽂化传承与创新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3⽂化传承与创新是我们与⽣俱来的⼀份责任,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政治必修3⽂化传承与创新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政治必修3⽂化传承与创新知识点 1、了解⽂化的多样性及其作⽤、学会尊重⽂化的多样性(P31—32) (1)⽂化的多样性及其作⽤:世界⽂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化的内容形式各具特⾊.⽂化多样性是⼈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类⽂明进步的重要动⼒.尊重⽂化多样性既是发展本民族⽂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对待⽂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化,⼜要尊重其他民族⽂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化多样性,共同促进⼈类⽂明繁荣进步.承认世界⽂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化,必须遵循各民族⽂化⼀律平等的原则.在⽂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化的繁荣. 2、如何尊重⽂化多样性?(P32—33) (1)尊重⽂化多样性,⾸先要尊重⾃⼰民族的⽂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化. (2)尊重⽂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化.世界各民族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丰富了世界⽂化,共同推动了⼈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化,是⼈类⽣存和发展的基础. (3)必须遵循各国⽂化⼀律平等的原则,在⽂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化的繁荣. 3、了解⽂化传播的途径(P34—36) (1)商业贸易是⽂化交流的重要途径.(2)⼈⼝迁徙是⽂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3)教育是⽂化传播的⼜⼀重要途径.(4)现代信息技术、⼤众传媒已成为⽂化传播的主要⼿段. 4、了解传统⽂化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特征(P39—42) (1)传统⽂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化.从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艺、传统思想等在社会⽣活各⽅⾯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化的继承性. (2)传统⽂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5、认识传统⽂化的作⽤(对社会与⼈的发展)(P42)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产⼒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活的变迁,不断满⾜⼈们⽇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的发展起积极作⽤.反之,如果⼀成不变,传统⽂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的发展的消极作⽤. 6、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化 (P43—44) ①⾸先,要有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活中的作⽤,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②其次,还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P44).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过程的两个⽅⾯.要把握好⽂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化,不断推陈出新,⾰故⿍新. 7、懂得社会实践是⽂化创新的源泉(P48) 社会实践是⽂化创新的源泉.⼈类在改造⾃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特有的⽂化.离开了社会实践,⽂化就会成为⽆源之⽔、⽆本之⽊. 8、领会⽂化创新的重要意义(P49—50) ①⽂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化的繁荣.⽂化创新是⼀个民族的⽂化永葆⽣命⼒和富有凝聚⼒的重要保证.③⽂化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先进⽂化,发展先进⽂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9、理解⽂化创新的途径(P52—55) (1)⽂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于社会实践,是⽂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化创新既是⼀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化的过程,⼜是⼀个“推陈出新、⾰故⿍新”创造新⽂化、发展先进⽂化的过程.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类⽂明发展的重要动⼒,也是⽂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3)坚持⽂化创新的正确⽅向:对于⽂化创新⽽⾔,必须把握好当代⽂化与传统⽂化、民族⽂化与外来⽂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主义”、“历史虚⽆主义”。
【人教版】政治必修3思维导图及微试题: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教新课标)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思维导图】微试题1【.2014浙江29.】从甲骨、金属直到数字化屏幕,每一次汉字载体的变革都带来书写和阅读的巨大变化。
这表明()①读写技术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过程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③文字载体的变化对认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④知识的传播方式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B2.【2014浙江31.】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
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
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3.【2014福建29.】精湛绝伦、底蕴丰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
不过有人认为,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
对此,正确的态度是()A.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B.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C.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D.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答案:C4.【2014重庆】材料二近年来,中俄文化交流日益活跃。
两国多次成功互办文化节、语言年、旅游年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展示了各自的艺术、语言、服装和风俗;两国的教育、科学、音乐、舞蹈、美术相互交融,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结合材料二,谈谈中俄文化交流对发展我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12分)【核心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文化创新和文化建设等知识。
【解题思路】本题为微观知识限制,主要从文化交流的作用分析中俄文化交流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一、单选题1.(2023·四川绵阳·三模)2023年2月,在雅典大学成立的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将围绕联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中外人文交流开展各项工作,以学生和学者的双向流动促进中希两国民心相通,推动两国人民将走得更近、更亲。
这表明()①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两国文明的共同品质②中心的成立拓宽中希文化交流传播的手段③推动人员交往是融洽民族关系的重要方式④文化交流需要不断学习和认同其他民族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③:中外文化的交流体现了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两国文明的共同品质,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两国关系,①③正确。
②:文化传播的途径有教育、人口迁徙、商贸、政治经济文化,朋友聚会等,手段是大众传媒,②排除。
④: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认同本民族文化,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2.(2023·四川达州·二模)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引导广大法学院校师生和法学理论工作者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决反对和抵制西方"宪政""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等观点。
这是因为()①一定阶级的文化是为一定阶级的经济、政治服务的②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精神标识③发展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海纳百川、熔铸百家④法治观点具有意识形态性,关乎国家的法治道路与安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详解】①④:材料中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坚定中华优秀法治思想,引导广大法学院校师生和法学理论工作者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这是因为一定阶级的文化是为一定阶级的经济、政治服务的,且法治观点具有意识形态性,关乎国家的法治道路与安全,所以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故①④正确。
中学政治必修三学问点之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承与创新学问点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 文化的多样性: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记。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探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呈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产。
所以要爱惜文化遗产。
3.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确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
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性和特征)。
(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
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开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
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看法: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敬重其他民族文化。
不同民族之间,应当相互敬重,在开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5. 敬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1)敬重文化多样性是开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开展程度上的区分,绝无凹凸优劣之分。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开展的产物和人民才智的结晶。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开展的精神根基。
)(2)敬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旺盛的势必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课本导入: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文化的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文化传播的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格局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为什么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A(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B(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关系简述)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C(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D(必然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同时,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材分析】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讲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传播的方式问题。
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的传播,使得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
文化的传播是在交流中进行的,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
本课是对第一单元的深化,是第四五课的基础,本课所谈到的文化传播与第四五课所谈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是三位一体的。
【设计意图】以导学案为载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巩固落实基础知识;以分析高考真题为例,明确考查的重点,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热点材料,提高学生学以致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生自主复习,巩固落实“文化多样性的含义、表现,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以及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等知识点。
(2)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复习巩固基础知识与师生合作探究典型例题、分析热点问题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难点】运用“文化的多样性”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方式及手段】1. 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大量信息。
2. 以导学案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巩固落实考点知识。
3. 以高考真题为例,让学生明确考查的重点、角度和形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2分钟)播放视频“中日钓鱼岛争端”,提出问题“你如何看待美国在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上的态度?”待处理。
二、自主复习:(5分钟)各位同学用5分钟时间朗读、巩固学案上提出的考点内容,准备展示。
问题如下:1. 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是怎样表现出来?2. 各民族为什么要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3. 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4. 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5.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什么?为什么?6. 承认文化多样性要坚持什么原则?怎么做?7. 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有哪些?主要手段是什么?8. 我们应怎样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意义?)三、小组展示(3分钟)按照分工,各小组安排一名同学到小组黑板进行书面展示,其他同学在座位上进行书面展示。
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素材大全1、世界各国的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新年与春节1月1日是公元纪年的新年元旦,是世界各国普遍通行的节日。
在辞旧迎新的时候,人们都要欢娱庆贺一番,表达祈求丰收、驱灾避邪、恭喜发财、事业有成、生活美满、吉祥如意的愿望和追求。
春节,是中国的农历新年,也是全世界华人最重要的节日。
除中国外,日本、越南、朝鲜、新加坡也有过春节的习惯。
圣诞节公元354年,罗马教皇宣布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因而这一天便成为圣诞节。
这一宗教节日,现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信仰基督教的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
复活节复活节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国家中,是仅次于圣诞节的第二大节日,是纪念耶稣复活的日子。
其日期在每年春分(3月21日)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一般在3月22日—4月25日之间。
由于鸡蛋孕育着生命,人们就把蛋作为复活的象征。
狂欢节狂欢节,又称“谢肉节”,英文译为“嘉年华会”,是欧美国家广泛流行的节日。
它起源于古罗马的农神节。
狂欢节在每年的封斋节即耶稣复活节之前40天举行,各国狂欢节的日期不同。
意大利为每年的2月中旬,德国则在前一年的年末便开始。
狂欢节一般延续10天至2周。
愚人节愚人节又称万愚节,在每年的4月1日。
据说,耶稣在这一天遭受犹太人戏弄。
这天上午可以允许人们搞一些无伤大雅的把戏而不受指责。
有人编假话哄骗别人,也有人做恶作剧捉弄别人等。
不过所有骗人的把戏难免有破绽,只要记住这一天是愚人节,就可以辨别真假,一笑了知。
情人节情人节,即圣瓦伦丁节,每年的2月14日。
这是一个情侣们的节日,富有浪漫色彩,充满了友谊和欢乐。
情人节在欧洲已有悠久的历史。
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年人非常重视这个节日。
开斋节、古尔邦节开斋节和古尔邦节都是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
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3《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化的多样性,掌握文化的定义、内涵、分类和发展规律。
2.了解文化传播的过程和特点,认识文化传播对文化变迁的深远影响。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二、教学内容1.文化的概念和内涵2.文化的分类和发展规律3.文化传播的过程和特点4.文化传播对文化变迁的影响5.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问题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分组讨论3.小组展示4.课外阅读和自我反思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对文化的“文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文化产生兴趣。
2. 深入讲解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先用实例让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再进一步讲解文化的内涵和不同的文化类型,包括: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等。
3. 分组讨论文化的传播过程和特点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讨论材料并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学生需要分析文化传播的过程和特点。
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到文化传播对于文化变迁的深远影响。
4. 小组展示和学生思考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小组展示并共同答疑解惑。
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和变迁。
5.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时,老师需要对整个课程进行反思分析,包括学生的表现和课堂效果等方面。
学生也需要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并准备下一节课程。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上的授课和讨论,学生对文化的概念和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文化传播和变迁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加强了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意识。
同时,通过本节课上的小组讨论和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但是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缺乏对文化传播过程和文化变迁的深入理解,以及在小组讨论和展示环节中表现不够积极,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