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的民俗传统
- 格式:doc
- 大小:140.50 KB
- 文档页数:6
乐清的民俗传统【教学目标】1.了解乐清民俗传统,感悟乡土情、爱国情。
2.交流各自了解的其他乡土民俗。
【教学重难点】1.师生、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借助对话引导学生了解民俗。
2.教师对相关知识适当介绍,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内容】第一讲:介绍乐清民俗传统1、乐清旧有的集市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主要有:蒲歧每年九月初一到初五:大荆每旬三、六、九;虹桥每旬三初八;芙蓉每旬二初七:白石每年农历三月初十等。
2、在乐清,“除夕”俗称为“廿九黄昏”或”三十日黄昏”。
为欢度这个节日。
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各种过年食品,如要捣制年糕,故又称年糕为“捣糕”。
在捣年糕之前,须择日掸扫住宅,俗称“掸新”或“换新”。
除夕晚餐,先行祭祖,俗称“作除夕节”.然后以祭余的菜肴举行聚餐,俗称“吃分岁酒”。
3、端午节,即五月初五,俗称重五节,又称端阳节。
以清江为界,这天所吃的主要食品江北为“锡饼”,江南为粽子。
端午节在乐成及柳市一带还有龙舟竞渡的习俗,在乐清惯于把龙舟叫做水龙,不叫龙船.避免与元宵节的一种灯名相混淆。
4、乐清著名糕饼食品有白象公记香糕、大荆正记冻米糖、虹桥蔡日升绿豆糕、乐成内糖饼等。
5、乐清城乡灯会的表演项目有:南岳高跷,蒲歧抬阁、闹琼花、打千秋,石门狮子,高地滚龙,县东板凳龙,寺前首饰龙,苏吕档龙,鱼灯,河灯,马灯等。
6、乐清民歌很多,可分为:山歌(如“对鸟”、”采茶调”、”抛歌”)、田歌(亦叫“田诗问”或”田诗”,如“长工叹”、”“十二月叹苦”等).渔歌(如“清江号子”、”“钓带鱼”、慎江号子”)、牧歌、儿歌五种。
7、乐清城乡流传的曲艺品种主要有“鼓词”、”道情”、”莲花”、“斗歌(”对口白)”、“打花鼓”、”双锤”、”卖技”等。
8、乐清民间舞蹈主要有:四都大猫舞——迎王十朋容图时表演,以大鼓、大钗等打击乐器伴奏,配以仪仗及游行队伍,舞蹈动作较为单调,但气势宏大。
水涨烟筒舞——表现乞丐抓蛇,以”衣嘛汉”曲调伴舞。
表演者手拿长柄烟筒,头戴瓜皮小帽.身穿长衫,一副邋遢相。
乐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传承并代代相传的具有独特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以下将介绍乐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个重要项目。
一、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乐清市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龙舟竞渡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现已发展成为一项融合体育、文化和娱乐的传统节目。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乐清市各个乡镇都会举办盛大的龙舟竞渡比赛。
参赛的龙舟通常由约30人组成,他们在鼓手的指挥下,划动双桨,以最快的速度划过比赛场地。
龙舟竞渡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项目,也是乐清市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温州木偶戏温州木偶戏是中国南方地区著名的传统戏曲形式之一,而乐清市是温州木偶戏的发源地之一。
温州木偶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木偶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木偶戏表演常常结合音乐、舞蹈和说唱,通过木偶的动作和表情来讲述故事。
乐清的木偶戏剧团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和精美的木偶制作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三、乐清民间歌谣乐清民间歌谣是乐清市民生活中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之一。
这些歌谣多为口头传承,以简洁明快的歌词表达人们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乐清民间歌谣通常用于婚礼、丧葬、节日等场合,既能传递信息,又能增加气氛。
这些歌谣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祝福、劝导、励志等各种主题,反映了乐清市民的智慧和情感。
四、乐清篆刻艺术乐清篆刻艺术是乐清市独有的传统手工艺之一。
篆刻是一种用刀在印章上雕刻文字或图案的艺术形式。
乐清篆刻艺术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乐清的篆刻家们常常运用各种刀法和线条,将文字和图案刻于石头、木头或其他材料上,形成独具特色的印章作品。
这些印章不仅可以作为文化艺术品,也可以用于官方文书、私人信件等场合。
五、南浦渔歌南浦渔歌是乐清市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之一。
乐清市位于东海之滨,渔业资源丰富,南浦渔歌就是渔民们在工作中创作的歌曲。
南浦渔歌常常歌颂渔民的勇敢和智慧,表达他们对海洋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乐清细纹刻纸作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浙江省乐清市流传的一项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
因为其纹样过于渺小,工艺过于复杂,认知范围限制等原由,目前这门民间艺术正面对着失传的困境。
文章介绍了传统细纹刻纸纹样的艺术特点,剖析目前流行趋向以及细纹刻纸纹样应用现状,提出细纹刻纸纹样能够从题材、色彩、组成形式及表现手法四个方面进行创新应用,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与世界文化互相交融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中国风”这一流行元素越来越遇到外国时髦圈的喜爱和应用,不论是在各种家纺或是服饰家产中,仍是各样艺术创作中,它都极大地遇到了各界的关注与重视。
但是,在国内一些优异的传统艺术文化正面临失传的境地。
如细纹刻纸虽极具地方特点,但因为认知度低、工艺复杂、技术难度高等原由,很少被人说起,也很少被运用到时髦设计中。
乐清细纹刻纸发源于南宋期间乐清当地的民间活动“龙船灯”,是中国传统剪纸的一种,作为“南宗剪纸的代表”,其纹样不一样于粗暴的北方剪纸纹样。
它以“细纹”为其特点元素,以“中国红”为其主要色彩,在组成形式上采纳层层开光的方式,是一种将线条以特其余节奏镂空在纸张上的艺术。
乐清细纹刻纸艺术特点1.题材特点乐清细纹刻纸题材丰富,如运用祥瑞图案并将美好的祝福寄望在这些题材里,经过刻纸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梦想和祝愿。
莲花和鱼配,鸳鸯成双对,榴开得百子,龙凤意呈祥,人们依据多年持续下来的一些生活习惯,民俗古话,传怪杰物,神话传说等进行传统的细纹刻纸创作。
2.色彩特点乐清细纹刻纸在色彩表现上以红白费配为主。
传统细纹刻纸纹样和传统剪纸纹样相同,经过长时间的文化发展和积累,已经形成了对色彩固定的认识和搭配。
细纹刻纸的颜色运用的是剪纸艺术中“中国红”,它由宣纸雕琢,一般的色彩搭配为红底白花或许白底红花。
3.组成形式特点乐清细纹刻纸图案细如发丝,工而不腻,纤而不繁,能在几厘米见方的纸上丰富表现民间图案纹样,而使这很多元素有条不紊的原由即是其独到的组成形式。
关于地方特色的优秀作文篇一家乡的特色——乐清的龙档我们乐清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过新年的时候,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乐清的龙档。
当外面的鞭炮响得震耳欲聋的时候,奶奶来叫我去看龙档游行。
我急忙跑到门口,路上已经站满了观看的人。
一个用白布做成的鱼形的龙灯上,画满了彩色的线条,挂着各种装饰。
说是鱼,又不太像鱼,因为前面有一个龙头,后面是鱼尾巴。
我围着它转了一圈,被妈妈拉着往更热闹的地方走去。
奶奶说那边那个叫首饰龙。
首饰龙是乐清民间专有的祈福物品。
前面是一个龙头,后面有龙尾,中间是四方形的龙身,分为三四层,样子像船一样。
每一层都有很多方格,每个方格都画着传统故事人物。
方格的边缘挂着许多小小的镜子,装饰得闪闪发光。
还有各种纸做的立体的蝴蝶、蜻蜓沿着边缘贴着,就像真正的蝴蝶和蜻蜓停歇在上面似的。
首饰龙的正面有两个骑着老虎、拿着武器的将军,威风凛凛。
上方还有一帮武将站在台里面,演绎着各种故事。
有三国人物,有《红楼梦》里的人物,也有岳飞的故事,都是历史上比较出名的人物。
两边画的都是各行各业的人。
一面有捣米的人、纺织的人、打铁的人、酿酒的人等等。
另一面有农民、商人等等,象征着劳动人民勤劳致富。
每个人物都制作得精致漂亮,仿佛真人一样。
看上去每个农具、武器都很小,却栩栩如生。
首饰龙有两条,大的龙先到了,由于桥梁太矮过不去,就在路边停下了。
另一条小的首饰龙,绕着我家的房子转了一圈,到佛殿的道坛上,正对着殿门停下。
它和大首饰龙一样上面也装点着各式人物,就是少了点儿故事,但也一样精彩。
突然,那边有人叫“动了”。
我赶紧去看,大的首饰龙连上了电,所有的人物都在动。
武将舞动他的大刀,农民挥动锄头,水车转得飞快,打铁的也舞动他的铁锤了……真精彩啊!这边还没看完,又迎来了一条长长的木头做的龙。
这就是著名的乐清龙档了,听说已经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了。
这是一条改良过的龙档,脚上装上了自行车的轮胎。
听妈妈说以前的龙档是用人拿着档,每一节都有一个壮汉拿着,到一个地方就把凿了一个洞的长板凳拿来放上。
为了方便大家查找,特地整理一些具有温州传统文化的活动及特色拦街福汉族祭祀旧俗。
流行于浙江温州等地。
温州城内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从康乐坊开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称“拦街福”,为地方性传统节日。
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
气氛热烈。
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
陈花卉,称作(花祭)、店铺以减价招徕顾客,各方游客云集。
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
芥莱饭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疥疮。
《瑞安县志》则说,[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
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吃巧食每逢七夕,温州民家女子便在庭院中陈列各种瓜果、糕饼,面对天穹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曰“乞巧”。
此俗已废。
民间还有七夕吃“巧食”习俗。
“巧食”是米粉拌红糖、蘸芝麻制成,有舌形、指形等。
人们是夜把“巧食”抛在瓦背上,酬谢喜鹊搭桥之功,并望多给人间报喜。
八角珠灯永嘉珠岸有一大型八角珠灯,为明朝万历年间所制,高3.5米,周长10米,是五颜六色的彩珠串成。
分三层,每层悬八盏莲花灯,四面八方串有各式各样图案,灯脚绣有十二生肖,灯上还有三副楹联。
从前,每逢元宵灯节、拦街福或艺术品展览,悬挂这盏珠灯,观众如潮。
五月忌农历五月,多阴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烂,稻田亦易遭虫害。
旧时人们认为五月诸事不吉,称为“恶月”,采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灶、不搬家、不造船等回避的办法。
泰顺元宵百家宴泰顺元宵百家宴有着浓郁民俗特色的泰顺元宵节如今名列浙江省确立的14个“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名单,还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一项独特又古老的闹元宵习俗,由最初的“做春福”发展而来,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其目的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
“百家宴”的前身为“祠堂酒”,范围仅限于当地本家聚集一起共进午餐。
乐清的民间故事乐清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拥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传承了乐清人民智慧和生活智慧,成为了这个地方独特的文化遗产。
其中一则著名的乐清民间故事是关于"巧言克破"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乐清有一个贤明聪慧的年轻人名叫张富贵。
他以多才多艺和机智聪明而闻名于乡间。
有一天,乐清城里传来了一则消息:一位凶恶妖怪正在城内作乱,而且以说谎话为乐。
这个妖怪会通过向人们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回答的准确与否来决定他们的命运。
人们陷入了恐慌之中,无人敢与妖怪较量。
然而,张富贵站了出来,他以其巧妙的言辞和聪明的头脑,挑战妖怪。
他等待着妖怪的问题,然后用相似但含义不同的词语给出回答。
他以此巧言克破,最终击败了妖怪,拯救了整个城市。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乐清人民自豪的一部分。
另一则闻名的乐清民间故事是关于 "凡间仙山" 的传说。
相传,乐清有一座隐匿于群山之中的神秘山峰叫做"凡间仙山"。
传说只有一些纯心善意的人们才能找到这座山,而凡人无法进入其中。
许多人为了争取进入这座仙山而不断努力,但往往以失败告终。
然而有一天,一个贫穷但善良的乐清农民通过慈善行为和乐观态度打动了山神,获得了进入仙山的机会。
他成为仙山中的贤者,并将仙山的智慧和祝福带回凡间,使乐清人民受益无穷。
这些民间故事不仅仅是当地人的娱乐,更是他们价值观和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这些故事教导人们勇敢、智慧、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它们也展示了乐清人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顽强精神和乐观态度。
总之,乐清的民间故事是这个地方文化的瑰宝,它们通过口耳相传,一代传一代,成为了乐清人民的精神财富。
这些故事展示了乐清人民的智慧、善良和勇气,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乐清虹桥婚嫁习俗以镇内东干河上有一座石拱桥,远眺宛如长虹卧波,称为虹桥镇,你是否了解乐清虹桥婚嫁习俗?以此命名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乐清虹桥婚嫁习俗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乐清虹桥婚嫁习俗乐清是个县级市,靠山靠海但靠低压电气吃饭,乐清人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在外讨生活。
但他们也很恋家,这点从对选偶的要求可以看出。
每个当婚当嫁的年青男女会回到乐清这块土地,在家乡选择自己的称心人,而在这批人又会在过年前后匆忙的寻找对象。
这样久而久之,过年不仅仅是过年这样简单了,还是相亲时节。
这批成年却未成家的人,会曾在大家从他乡归来过团圆时,去物色一个好像适合自己的人,剩下的爱情在以后的日子里慢慢灌溉成长。
那种感觉有点像饥慌的猛兽在觅食,男子会绿着眼睛很戏剧化的随着介绍人走访各家待嫁姑娘。
从东家打西家,而且他们总是会带着参谋一起作战,有带亲爹亲娘;也有兄弟姐妹的;或者阵容大点带齐全家,就缺家里的旺财没来了;稀奇点的自个不来,派个老爹或老妈做侦察兵的也有,当然这是特殊分子也就是不正常的那种啦! 在乐清这块土地上,在家长眼里相亲成功结婚的才是正式的,而自由恋爱却是野的条件也变的苛刻起来,外地人(交流用普通话的)一律拒外;身高绝对是距离;年龄一定是问题;经济还是要考虑。
这样的重重门槛,有几个能成为自由恋爱而又成功的幸运儿。
他们的条件很表面的,从身高、相貌、家势…了解只有红娘口中的天花乱坠。
脾性、爱好、品格一无了知,因为相互不理解,只能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对方。
这个还得体谅的。
邻家小妹23正逢相亲黄金时段,为这个相亲时节忙的不意乐乎。
二姨家的老二25却已是积压货,有点饥不择食的恐样。
这个让人哭笑不得。
两人从陌生人变成同床共枕夫妻,只需要中介人的一气吹夸,了解时间是几天或几个星期,这好像从旧货市场买东西一样,没有质量保证;没有认可证书;好坏后果自负。
一切只凭的运气,搞不好亲家没成,却成了冤家!这个结局一般都是用金钱填补里面的遗憾。
当然这样成功的也有,而且机率也高。
温州乐清导游词温州乐清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的城市。
作为浙江省重要的文化旅游城市,乐清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下面就让我带您领略一下温州乐清的魅力吧!一、乐清的历史文化乐清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人类居住。
乐清有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如乐清鹤山寺、乐清官厅遗址等。
其中,乐清鹤山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之一。
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氛围,欣赏到古建筑的独特魅力。
二、乐清的自然风光乐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名胜。
乐清有着清澈见底的九龙湖,湖水碧绿,周围山峦起伏,构成了一幅宜人的山水画卷。
您可以在湖边散步,欣赏湖水的美丽景色。
此外,乐清还有众多的温泉景区,如乐清温泉、米黄温泉等,您可以在这里享受温泉浴,放松身心。
三、乐清的民俗风情乐清是一个民俗风情浓厚的城市,每逢传统节日,乐清都会举行各种活动庆祝。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乐清龙船节了。
每年农历端午节期间,乐清会举行盛大的龙船赛,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赛。
在龙船赛期间,您可以欣赏到精彩绝伦的龙船表演,感受到浓厚的传统节日氛围。
四、乐清的美食文化乐清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是一个美食之都。
乐清的传统美食以海鲜为主,如乐清烤鱼、乐清炒鳝干等,口感鲜美,让人垂涎欲滴。
此外,乐清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如乐清米粉、乐清酥饼等,让您体验到不一样的美食文化。
五、乐清的民间艺术乐清是一个拥有丰富民间艺术的城市,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乐清民间戏曲了,乐清的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饱含着乡土情怀。
在乐清,您可以欣赏到各种形式的戏曲表演,如梆子戏、豫剧等,让您领略到浓厚的戏曲艺术魅力。
六、乐清的购物体验乐清有许多传统的特色市场、商业街,是购物的好去处。
在这里,您可以购买到各种乐清特色的商品,如乐清剪纸、乐清工艺品等,带回家作为纪念品。
此外,乐清还有许多大型商场、超市,您可以购买到各种国内外的品牌商品。
乐清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介绍
乐清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位于浙江省乐清市,是一座专门展示和保护乐清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
该馆建立于2014年,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展览面积约5000平方米。
乐清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示的内容涵盖了乐清市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民俗、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工艺等。
馆内设有多个展厅,以图文、实物、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馆内最为著名的展品包括乐清传统腰鼓、葛仙米庙会、乐清剪纸、乐清木雕等。
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乐清的传统文化底蕴,也展示了乐清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乐清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还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民俗活动、传统工艺展示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向公众传达乐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乐清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其丰富的展品和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学习。
该馆不仅是乐清地区的文化象征,也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之一。
乐清结婚礼仪篇一:乐清的婚礼习俗乐清的婚礼习俗订婚1.双方父母见面协商订婚事宜,主要是订下黄历和男方的聘礼多少。
目前比较大众化的是10.8万,但主要视双方经济条件而定。
所收礼金按经济条件情况返还,如果女方条件一般如果收88888的话返还给男方38888-58888不等。
如果女方条件不错,就直接收下全部礼金并购置一辆轿车给男方。
2.到订婚日之前肯定还有大把的时间的,在这段时间里就是要添置两人订婚所需要的东西,我们以男方给女方的东西开始。
金饰一套。
包括耳环,手镯,(脚链),项链,对戒一对,钻戒一枚(钻戒现在大概价格买到15000左右就可以了,其实也可以去金器店买裸钻选择自己喜欢的式样打造价格相差很大,大约可以节约35%,注:前提先问过家长,有些家长喜欢买24K的纯金觉得可以保值,年轻人就不喜欢了觉得土气)。
喜糖。
包括糖金杏一对。
温州喜糖分大小,所有女方所需要的喜糖全部男方负责包括喜糖内的红包(目前红包50-100都有人放,视双方条件跟喜糖的多少而定)。
手表。
过去为对表,现在鉴于各种电子产品都有手表的功能,只买一只给女方也很多。
价格视各自对款式的喜好和经济条件而定,通常为一万左右。
而女方要购买的东西为:男方结婚订婚时所穿的西装一套,衬衫两件,领带两条,鞋子两双(休闲跟皮鞋各一双)休闲装两套,袜子一打,金器:手链和项链各一条(如果给伴郎的红包少于580就需要再买条衬衫给伴郎)(金器这个偶不知道,我那时也没这么做)。
碗碟一套有88件98件108件可以选择,视情况购买。
现在温州的店主要集中在解放路、飞霞北路(本人是在解放北路铁井栏对面的一家陶瓷店购买的,质量不错,以后摔坏了还可以去原店配)。
建议多跑几家,多比较,不然各方开价差别不小。
送碗也得挑个日子,温州人有“稳当”一说,“稳”谐音温州话的“碗”。
现在市场的碗分骨质瓷和陶瓷,建议还是买陶瓷,耐高温不易裂,而且还不像骨质瓷那样日子久了容易积污垢。
还有就是注意,最好买微波炉适用的,这点日后很实用。
介绍乐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文600字乐清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Yueqing is a place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e, and it has abunda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乐清鼓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韵律和动作。
Yueqing drum dance is a dance form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it has unique rhythms and movements.乐清刺绣是一种精湛的手工艺美术,历史可追溯到数百年前。
Yueqing embroidery is a superb handicraft art that can be traced back to hundreds of years ago.乐清木雕以其细腻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是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Yueqing wood carving is famous for its delicate craftsmanship and unique style, and it is one of theimporta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in the area.乐清的传统民间音乐和乐器制作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如民间二胡、琵琶等。
The traditional folk music and instrument making in Yueqing are also very distinctive, such as folk erhu, pipa, and so on.乐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正在得到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Yueqing are being valued and have achievedcertain achievements.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和项目,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乐清春节的风俗
乐清市是浙江省六大古都之一,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更以其独特的民俗精神而闻名天下。
元宵节,又称祭灯节,是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被称为“夜最长”。
乐清春节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但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还有许多风俗习惯。
乐清春节最具特色的就是家家户户埋灯,在春节前夕,每家每户都要把一盏由竹篾做成的灯笼隐藏在厨房、洗衣房等地方,用以祭奠先人。
这种风俗习惯源于唐代,又称“祭灯”,当地人认为这样可以祈祷先人的安息,让及运行良好。
乐清春节的另一个习惯是家家串烟花。
家家户户在春节期间装饰自家屋门,把乡下的红点点、绿色的绿灯笼、彩色的烟花、黄色的灯笼等拼接成一串,挂在屋檐上,以此来祈求吉祥和幸福。
乐清春节还有一种风俗是家家贴春联。
每家每户都会把春联贴在门窗或墙壁上,装饰家家户户,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求。
乐清春节的春联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即在春联的两旁要刻上“田”字,以示“田园”之美景和祝福。
乐清春节期间,还会有各种文化活动,如游园、游街、观灯、赛龙舟、赛火车等。
在这些活动中,乐清百姓欢乐热闹,又显出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乐清春节,继承了2000多年的文明,又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尊重。
乐清春节的风俗,以其独特的传统民俗,成为浙江春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也成为浙江省的独特文化精髓。
乐清民间故事乐清是浙江省温州市代管县级市,以下是两个乐清的民间故事:乐清雁荡山的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雁荡山这个地方并没有山,而是一个很大的湖泊。
每年秋天,湖边芦苇丛生,芦花飞扬,吸引了一群又一群大雁在此栖息。
有一年,来了一只很大很大的雁,它的翅膀比其他大雁的都大,羽毛也比其他大雁的都漂亮。
这只大雁非常高傲,它总是飞在雁群的最前面,引领着雁群南迁北归。
有一天,这只大雁飞到了湖边,它看到这里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就不想再飞走了。
它想把这个地方占为己有,于是它用嘴衔来了许多石头和泥土,堆积在湖边,形成了一座小山。
它还在山上筑了一个窝,打算在这里定居下来。
其他大雁看到这只大雁的行为,非常不满,它们纷纷劝说这只大雁不要霸占这个地方。
但是这只大雁不听劝告,它认为自己是最强大的,没有人能阻止它。
于是,它和其他大雁发生了冲突,用嘴和翅膀攻击其他大雁。
这场争斗持续了很久,最后,这只大雁被其他大雁打败了,它的翅膀也受了重伤,无法飞行。
它只好留在山上,化成了一块石头。
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雁荡山,以纪念这只高傲的大雁。
乐清龙女的传说:据说乐清有一座山叫做石栀岩,山下有一个小村庄。
村里有一个叫李源的年轻人,他每天都会去山上砍柴。
有一天,他在山上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女子告诉他自己是龙王的女儿,因为被李源的歌声所吸引,所以才来到这里。
李源和龙女相爱了,并决定结婚。
但是,龙王并不允许龙女和凡人结婚,他派了虾兵蟹将来抓回龙女。
李源和龙女决定一起逃跑,但是他们最终还是被虾兵蟹将抓住了。
龙王把龙女关在了海底的龙宫,而李源则被变成了一只青蛙。
李源为了救回龙女,开始努力修炼,最终变成了一只巨大的青蛙。
他跳上了一座山,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海浪,保护了村庄。
龙王被李源的勇气所感动,最终同意让龙女和他结婚。
李源和龙女回到了村庄,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个传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勇气和坚持的故事,也反映了乐清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刻纸画小学高段目录刻纸简介 0刻纸的好处 (3)《刻纸画》——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5)《刻纸画》——校本课程纲要 (10)杜来提乡寄宿制中心小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刻纸画》活动内容具体安排 (13)开学准备 (14)第一课、福 (15)第二课、花 (17)第三课、 (21)第四课、风景 (23)第五课、脸谱 (26)第六课、戏曲人物 (30)第七课、古装人物(一) (33)第八课、古装人物(二) (37)第九课、名人 (40)第十课、十二生肖 (42)第十一课、英雄人物 (44)第十二课、 (47)刻纸教学的总结 (50)刻纸作品欣赏.............................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刻纸简介浙江乐清细纹刻纸渊源于龙船花,这一精湛的汉族民间传统工艺早在元代大德(公元1297-1307)《乐清县志》就有记载:“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欣赏,与民同乐。
”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
乐清先民的民俗风情极具地域特色,每年四季八节非常重视,正月元宵更臻高潮,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刻纸艺术无所不有,如龙船花、窗花等,其中以龙船花为最,它集细纹刻纸大全,各类民间图案、戏剧人物、飞禽花鸟遍布龙灯各部,细巧精致,玲珑剔透,镂空艺术之美尽显其中。
清道光三十年(1850)至民国14年(1925),乐清民间绣花风气盛行,细纹刻纸的需要量随之增加。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民间工艺美术的发掘、延续和扶植.1954年,浙江美术学院派人来乐清调查刻纸工艺情况,分配刻纸2万张的订货计划,进行扶植。
刻纸名艺人陈朝芬为此带头成立剪刻小组,附属于黄杨木雕生产合作社开始生产.乐清细纹刻纸发展的鼎盛时期是上世纪70年代,当时从业人员有500余人,其中以乐清县艺术雕刻厂剪纸车间为龙头,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当时有一批美术界人士投身剪纸艺术,把传统工艺和现代美术理论结合起来,形成如今的剪纸风格.刻纸是剪纸的一种,汉族传统工艺品之一.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刻纸作品.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的故事,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签")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
乐清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乐清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乐清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8.12.21
•【字号】乐政发〔2018〕62号
•【施行日期】2018.12.2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乐清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乐清市第八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二批非物质文
化遗产传承基地的通知
乐政发〔2018〕62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文化大市建设,根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规定,市文广新局开展了乐清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申报工作,并对申报项目进行了筛选、评审和公示,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审推荐委员会评审,市政府决定将“泛川派古琴”(传统音乐项目)列入乐清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性项目名录,命名“乐清市曲艺传承基地”(乐清鼓词项目)、“乐清市乐成实验中学非遗教学基地”(乐清细纹刻纸项目)为乐清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抓紧制定各项目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责任,落实保护措施,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开发和利用工作,为乐清市建设“文化强市”作出新的贡献。
乐清市人民政府
2018年12月21日。
乐清文化遗产作文1000字《乐清文化遗产》篇一乐清,这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神秘宝箱,每次探索都能有新的惊喜。
说到乐清的文化遗产,首先得提提黄杨木雕。
这黄杨木雕啊,就像是从木头里“长”出来的精灵。
我第一次见到黄杨木雕作品是在一个民间艺人的小店里。
那木雕小小的,刻画的是一个老渔翁,他的脸上满是岁月的痕迹,每一道皱纹都像是被时光精心雕刻的,手里拿着的鱼竿仿佛下一秒就会钓起一条大鱼。
艺人告诉我,这黄杨木雕可讲究了,选料就得选那质地坚韧、纹理细腻的黄杨木,然后经过构思、打坯、精雕细琢等好多工序才能完成。
我当时就想,这哪里是木雕啊,这简直就是把一块木头变成了一个有灵魂的小世界。
还有那乐清细纹刻纸,这可不得了。
它就像是纸上的一场精美舞蹈。
我曾经看过一位老奶奶刻细纹刻纸,她那双手啊,就像有魔法一样。
那纸在她手下,被细细的刻刀划过,就出现了密密麻麻的线条,这些线条组合起来,就成了各种美丽的图案,有龙凤呈祥,有花鸟鱼虫。
我在旁边看的眼睛都直了,我就问老奶奶:“这得刻多久啊?”老奶奶笑着说:“这可得费些时日呢,慢工出细活。
”我当时就觉得,这细纹刻纸就像一个耐心的诗人,用刻刀在纸上写诗,每一道线条都是一句优美的诗句。
可是啊,我有时候也会担心。
现在的年轻人好像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兴趣不是很大。
也许是因为现代社会节奏太快了,大家都忙着刷手机、玩游戏。
我就想,要是这些文化遗产有一天就这么消失了,那多可惜啊。
就像黄杨木雕和细纹刻纸,如果没有人再去传承,它们就只能被封存在历史的相册里了。
这是不是有点像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旧玩具,慢慢地被灰尘覆盖,最后连样子都看不清了呢?不过,我也看到了一些希望。
有些学校开始把这些文化遗产引入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它们。
这就像是给这些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这些文化遗产的美,然后把它们传承下去。
那时候,乐清的文化遗产就会像星星一样,在文化的天空中闪闪发光。
乐清的婚礼习俗婚礼是人一生中极为重要的时刻,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不同的婚礼习俗,而乐清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有其独特的婚礼传统。
本文将为您介绍乐清的婚礼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一、婚宴习俗在乐清,举办婚宴是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婚宴通常在晚上举行,宴席的菜式丰盛多样,以海鲜为主要食材,如螃蟹、鲍鱼、鱼翅等,代表着美好和富贵。
乐清人认为丰盛的宴席能够表达主人的诚意和对宾客的尊重。
除了精心准备的美食外,婚宴上还会有丰富的娱乐节目。
传统的乐清婚礼中,常常有饱含祝福的表演,如舞狮、舞龙等,也会有舞台剧、歌舞表演等现代化的娱乐形式。
这些节目既能展示新人的喜悦之情,又能让宾客们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
二、迎亲习俗在乐清的婚礼中,迎亲是一个环节庄重而隆重的仪式。
新娘的家人在迎亲队伍中抬着锦被,上面绣着吉祥的图案,锦被代表着对新娘的祝福和喜悦。
同时,周围的亲戚和朋友会用鞭炮和锣鼓声欢呼,热闹非凡。
新郎穿着华丽的盛装,手持红色的喜帖,亲自迎接新娘。
在乐清的传统习俗中,新郎要忍受一些“考验”,比如回答一些关于新娘的问题,或者是执行一些恶搞的任务,只有通过这些考验,才能迎接到新娘。
三、婚车队伍在婚礼当天,乐清的新人通常会安排一支盛装队伍,出发前往婚宴现场。
新人和家人会坐在婚车上,同时还有一些乐队和舞龙舞狮等演出队伍随行。
这场盛大的队伍会穿越整个城市,以展示婚礼的隆重和喜庆。
婚车通常是装饰华丽的轿车,外部装饰鲜花和彩带,内部布置温馨浪漫。
新人坐在车内,享受着喜悦的时刻,向行人和路过的车辆挥手致意,传递着幸福和喜悦的氛围。
四、婚后仪式乐清的婚礼习俗在婚后仪式上也有自己独特的传统。
新娘离开娘家前,通常要向父母跪拜行礼,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随后,新郎要送新娘回到新家,这是一个象征着开始婚姻生活的重要仪式。
新娘抵达新家后,会继续进行一系列的仪式。
比如,新人会敬奉祖先,向祖宗祈求安康和祝福;新娘还要向公婆献茶,向公婆表达子媳的敬意。
乐清习俗的作文
哎哟,说起乐清习俗,那可真是有得一聊哟!四川话来说,乐清这个地方,习俗多得很,就像咱们四川的火锅,五花八门,啥都有!
首先说哈过年嘛,乐清那边跟咱们贵州差不多,都是热热闹闹的。
过年要贴春联、贴窗花,还要放鞭炮,寓意着驱邪避凶,迎接新的一年。
贵州话讲起来,那就是“放鞭炮,响天响地,好运自然来!”
然后嘞,乐清人还特别重视祭祖。
每到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去扫墓,祭拜先人。
这个习俗啊,跟咱们陕西方言里的“扫墓祭祖,缅怀先人”差不多,都是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思念。
再来说说结婚吧,乐清那边的婚礼可真是热闹。
新郎新娘要穿红戴绿,还要请亲朋好友来喝喜酒。
北京话儿说起来,那就是“喜糖喜酒,喜气洋洋,大家都来沾沾喜气!”
除了这些,乐清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习俗。
比如生孩子要送红鸡蛋,寓意着喜庆和吉祥;过生日要吃长寿面,希望长寿健康。
这些习俗啊,都是乐清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的体现。
总之啊,乐清的习俗真是丰富多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
就像咱们中国的各个地方一样,虽然方言不同、习俗各异,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彩的世界。
乐清的民俗传统【教学目标】1.了解乐清民俗传统,感悟乡土情、爱国情。
2.交流各自了解的其他乡土民俗。
【教学重难点】1.师生、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借助对话引导学生了解民俗。
2.教师对相关知识适当介绍,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内容】第一讲:介绍乐清民俗传统1、乐清旧有的集市习俗一直沿袭至今,主要有:蒲歧每年九月初一到初五:大荆每旬三、六、九;虹桥每旬三初八;芙蓉每旬二初七:白石每年农历三月初十等。
2、在乐清,“除夕”俗称为“廿九黄昏”或”三十日黄昏”。
为欢度这个节日。
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各种过年食品,如要捣制年糕,故又称年糕为“捣糕”。
在捣年糕之前,须择日掸扫住宅,俗称“掸新”或“换新”。
除夕晚餐,先行祭祖,俗称“作除夕节”.然后以祭余的菜肴举行聚餐,俗称“吃分岁酒”。
3、端午节,即五月初五,俗称重五节,又称端阳节。
以清江为界,这天所吃的主要食品江北为“锡饼”,江南为粽子。
端午节在乐成及柳市一带还有龙舟竞渡的习俗,在乐清惯于把龙舟叫做水龙,不叫龙船.避免与元宵节的一种灯名相混淆。
4、乐清著名糕饼食品有白象公记香糕、大荆正记冻米糖、虹桥蔡日升绿豆糕、乐成内糖饼等。
5、乐清城乡灯会的表演项目有:南岳高跷,蒲歧抬阁、闹琼花、打千秋,石门狮子,高地滚龙,县东板凳龙,寺前首饰龙,苏吕档龙,鱼灯,河灯,马灯等。
6、乐清民歌很多,可分为:山歌(如“对鸟”、”采茶调”、”抛歌”)、田歌(亦叫“田诗问”或”田诗”,如“长工叹”、”“十二月叹苦”等).渔歌(如“清江号子”、”“钓带鱼”、慎江号子”)、牧歌、儿歌五种。
7、乐清城乡流传的曲艺品种主要有“鼓词”、”道情”、”莲花”、“斗歌(”对口白)”、“打花鼓”、”双锤”、”卖技”等。
8、乐清民间舞蹈主要有:四都大猫舞——迎王十朋容图时表演,以大鼓、大钗等打击乐器伴奏,配以仪仗及游行队伍,舞蹈动作较为单调,但气势宏大。
水涨烟筒舞——表现乞丐抓蛇,以”衣嘛汉”曲调伴舞。
表演者手拿长柄烟筒,头戴瓜皮小帽.身穿长衫,一副邋遢相。
因其曲调幽默,曾多次改编参加温州地区调演并获奖。
9、“做戏”是乐清固有的俗称。
旧时,乐清凡庙宇、词堂大都建有戏台,并不定期进行表演,俗称”做戏”。
当时的演出,按俗名可分为下列几种:龙灯戏、洋山戏、稻秆塘戏、完谱戏、庙神寿诞戏。
第二讲:乐清细纹刻纸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沿海,东临乐清湾,南临瓯江。
建县于东晋宁康二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间工艺源远流长,工艺美术品种繁多。
其中,乐清细纹刻纸,堪称“中国一绝”。
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和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构成了瓯江流域民俗文化三要素。
乐清细纹刻纸发源于乐清民间剪纸的“龙船花”,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元代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乐清县志》记载:“社里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
”它的形成与发展,紧紧依托当地的民俗文化,不仅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更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其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图案细如发丝,工而不腻,纤而不繁,表现力十分丰富。
细是细纹刻纸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早期龙船花刻纸中,最细的能在鲁班尺一寸见方的纸上刻出52根线条,这种细纹刻纸被称为剪纸微雕艺术,细纹刻纸的的纤细使各种民间图案纹样在几平方厘米大的纸上显现得栩栩如生,被称为“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
经历代艺人不懈的努力、创新与发展,乐清细纹刻纸精美之作不断涌现,越来越以它独特的艺术材料和艺术风格引起世人的关注。
乐清细纹刻纸隽秀、纤巧、精致,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有专家说:“细纹刻纸不光是乐清的文化遗产,也是全国、全世界的文化遗产。
”第二讲:乐清过年习俗一、春节春节,俗以五天为期,也就是正月初一至初五。
但农村到灯期终尽前都叫“正月头”,有与元宵连而称之的习惯。
初一清早起来燃放双声爆竹三个,或兼放百子炮一串,俗称“开门炮”,表示迎接新年。
家庭主妇也随着起来烧佛茶,盛以江西瓷盏,供于家先与六神神位之前,并焚香燃烛,三拜而止。
继煎红枣,以备款待拜年客人。
老年人或当家人一起床便到社庙或附近寺院点佛灯,而且还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的习俗,祈求保佑新年吉利。
初一不出门初一不出本地探亲访友。
县东白溪等地初二、初三也列为出门的禁忌日子,如有入乡不问俗者贸然登门,必将受到当面指责。
初一不扫地,倘非扫不可,则须由外向内施帚。
三日内不得出尿盆粪桶。
五日内不得敲击地盘,即桶之类的事,也须在地盘外进行。
望正月县西从初三起,未望年夜的挑着金盒去看望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兼行拜年,俗称“望正月”。
礼物以松糕或捣糕为主,其次为鱼、肉。
此外,还有荔枝、桂圆等的红封元宝纸包。
习俗规定老亲四样,新亲六样。
回盂礼品除两个红封纸包外,还有茶食包和柑橘、荸荠之类。
上述被望的(包括望年夜在内)长辈亲戚,一般都在灯期开始前回拜。
倘婿、甥、干儿的祖父母、父母已作古人,则可遣儿子前去回拜。
凡正月第一次探亲访友,不论辈分高低,都须携红封元宝包两个。
被探望者必须泡茶,煮点心,甚或设宴款待。
否则,习俗认为失礼。
二、元宵节元宵节即正月十五。
元宵迎灯是传统习俗。
主要的灯有下列几种。
龙船灯盛行于县西。
龙船灯,下有弧形木条,俗称“龙船采”,整个骨架就是以此为“脊柱”由竹条和篾丝构成。
前头,下有口状部分,含珠垂须,作为龙的象征性标志,故称“龙船”;上有亭台楼阁,内装戏曲人物,故又称“楼船”。
左右和后方系复壁状结构,内壁贴透光白纸,外壁贴栏式淡绿色刻纸图案。
上插各色三角小旗。
内点许多烛灯。
还有一种左右和后方也扎亭台楼阁,并把其中所有戏曲人物各以细铁丝分别联结在龙船采上所装的一个机关中。
以手摇动机关,所有戏曲人物便一齐开始表演。
这种龙船,俗称“首饰龙”或“手扇龙”,因而又称前者为“平龙”,以示区别。
另有一种和龙船配套的灯叫“龙船月”,因它的形状像上弦的月亮,故名。
龙船月的体型很小,没有亭台楼阁,也不贴饰刻纸图案,只在左右两边绘以龙鳞。
档也称“档龙”。
由一截截厚(俗称档身)薄(俗称档板)相间的狭长木料,以木雕戏曲人物的座柄为栓联结起来,屈伸自如。
档的两头分别装有镂雕、浮雕和漆绘兼施的龙头龙尾。
档板上装灯笼和旗杆,杆顶系三角小旗和铜铃。
档身下装木柄,供人握持负行。
档身和档板各有图案花纹,或雕或绘。
档的长短不一,以十一至十七人负行。
所谓龙灯,其实是指档。
档以县西为最多。
凡山区都盛行“板凳龙”,以芙蓉最著名。
板凳龙与档类似,但没有精致的雕刻,甚至白溪的龙头龙尾还是用篾编纸糊的。
滚龙为十多个横筒状篾骨篝灯,上以整幅的红色或黄色绸布联结起来,前装龙头,后装龙尾。
两盏灯相隔约六米,灯下装有木柄,供握持负行或舞蹈。
舞的形式是模仿蛇、鳝等爬虫屈伸、结解的动作和还原动作。
这种灯散见于全县各地。
鱼灯通常以十二盏组成一队,俗称“十二化龙”。
鱼灯是仿照江海中几种常见的鱼制成,纸糊篾骨,以彩色绘鳞,下装木柄,供握持负行或舞蹈。
舞蹈所表演的是模仿鱼类个体和群体的各种泅水动作。
这种灯散见于全县各地。
马灯仿马的形状制成,分两部分,分别绑在人体前后,人居其中,走起来煞像骑马。
“骑马”的都是少年儿童,俗称“马头军”。
马灯的活动称调马灯,也称跑马灯或走马灯,起源于县西的屿头村,这和该村世代有许多善弄丝竹的道士分不开的。
表演的有《哪吒落山》《高机和吴三春》等戏曲。
民国15年(1926年),县西马道村继起,以表演《昭君出塞》著名。
扮昭君的唱,其作的和。
马头军手执马鞭,按“8”“”等字阵用舞蹈动作前行,并有单打、双打、倒走等武功动作配合。
曲词优美动听,感染力很强。
长龙纸糊篾骨,以彩色绘鳞,像一条完整的龙缠在毛竹上,俗称“龙缠柱”。
迎时由数人竖竹持行,并有火炬配合。
这种灯仅流行于乐成镇。
走马灯用许多幅骏马或戏曲人物的剪纸图像,装于六角、八角或圆形纸灯中,借烛光放出的热量,促使空气流动而转动风轮,连续映现出图像。
这种灯以大荆镇最著名。
此外,大荆还有宫灯、纱灯、狮子灯、鲤鱼灯、虾灯、蟹灯和提灯等。
扎肉灯虹桥、大荆两地,在迎灯行列中,都有彪形大汉数人,做武士打扮,即头戴兜鍪,足缠绑腿,两臂向左右伸直,并扎入铁钩,悬以香炉,以木叉拄于腰间,表示受阴司处罚。
抬阁抬阁似敞车车厢而稍小,且拦板也比较矮,四周披缎或布,上盖木板为“戏台”,两旁有木杠供抬行。
凡戏曲人物都是当地的少年儿童所扮,他们藉隐蔽的铁条、木头等支撑,以固定手足动作。
另外,也有步行演出的。
我县抬阁流行于蒲岐、南岳两地,历史悠久,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拔龙马正月初八上午,乐成镇北门七圣殿(祀“竹林七贤”)的神佛坐骑和龙被拖出在街上奔跑,俗称“拔龙马”。
初九起抬长龙在街上游行,两龙或数龙相遇,各力举以比高,夜间还燃篾缆、打火球进行配合,直到十五日始止。
鳌山元宵前后,大荆关帝庙演戏颇称热闹,而东门娘娘庙的“鳌山”,更是热闹非凡。
鳌山以竹木为架,扎有山岳、城墙、房屋等,糊上彩纸,配以各种戏曲和民间故事人的。
人物头像用泥捏塑,绘以油彩脸谱,穿上彩纸衣服,并有禽兽等动物。
后台设置绠盘,用钢丝、绳线系住鳌山上的人物。
当绠盘旋紧时,全体人物开始表演动作,栩栩如生。
节目有《岳飞枪挑小梁王》、《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等。
民间故事则有《乡下人进城》、《和尚关箱子》、《破雨伞挡老虎》等。
台后还有锣鼓、乐器配合,热闹非凡。
送坟灯至十五夜,家家户户点起蜡烛,俗叫间间亮。
墙壁门窗、水缸头、米缸脚和菜橱、床前等处,无不烛光融融,十分明亮。
是夜,家家都做甜或咸的“糊糟羹”吃。
大荆各地还有送坟灯的习俗,即全家出动,将一盏点有红烛的纸灯送到山上,插在祖先坟头,让祖先共度人间元宵节。
祭祖元宵节,芙蓉各地还有祭祖的习俗。
是日,把祠堂打扫干净,张贴对联,悬挂珠灯、纱灯并祖先容图。
设八仙桌数张和牲架二副于中堂,供上食品和猪羊。
由辈分最小、年纪最大的长房子孙主祭。
士人为赞礼,宣读祭文。
祭毕聚餐,酒席多达数十桌。
是日,凡男丁年满十六的,由宗族赐“字”,年满六十的,赐“号”。
2011年2月12日摘自《乐清传统民俗》乐清过年十大习俗一、冬节吃汤圆冬至俗称“冬节”。
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
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二、晒酱油肉和鳗鲞乐清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
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
三、捣年糕也叫“捣糖糕”。
蒸好的糯米捣成糕,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四、祭灶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
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五、掸新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准备干干净净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