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新闻单元教案(一)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4
⾼三年级语⽂《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范⽂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港回归瞬间的短新闻。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三年级语⽂《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范⽂,希望⼤家喜欢! ⾼三年级语⽂《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范⽂⼀ 教学⽬标: 1.了解新闻的体裁和结构,并根据结构筛选相应的信息。
2.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3.区别消息与新闻特写,理解新闻特写的语⾔特点,把握⽂章情感。
4.学会写新闻特写。
教学重点、难点: 学⽣在完成教学⽬标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课堂⽣成) 教具准备: 印发《导学设计》、多媒体 教学⽅法: ⾃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构想: 本课教学由课内和课外构成,课外主要是预习,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课内所⽤材料的阅读和课后练习;课内主要解决筛选信息、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理解新闻语⾔特点,把握⽂章情感、学习新闻写作等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快速阅读全⽂,扫清字词障碍,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2.阅读“助读材料”,了解新闻的体裁和结构。
课堂教学: ⼀、导⼊设计: 由视频导⼊,并引⼊⽂体介绍。
⼆、⽂体介绍:(⾃主学习) 新闻(消息):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是⼀种及时简单地报道新⽽重要事实的新闻体裁。
⼀般采⽤客观报道形式,只⽤叙述⼿法,有时也适当进⾏⼀些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没有特殊的必要,不应在消息中发表议论和抒情。
新闻有⼴义和狭义之分。
⼴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学等,是报纸、⼴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对新近发⽣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通讯:通讯是⽐较详尽、⽣动地报道新闻事件或⼈物的⼀种新闻体裁,是报刊中⼤量采⽤的⼀种⽂体。
与消息相⽐,通讯的特点是取材范围⼴,容量⽐较⼤,表现⼿法灵活多样。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⑴了解新闻的特点。
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⑶了解文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⑷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香港回归与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⑴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⑵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品读、感悟、教师点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香港回归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⑴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香港回归时的影音资料。
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怎样将我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⑵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①什么是新闻?②新闻的特点③新闻的结构④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①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②新闻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③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④五个“W”和一个“H”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 何事who何人why何因how何果⑶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⑷大家交流新闻稿⑸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掌握短新闻的写作方法。
(2)反复阅读两篇短新闻,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理解新闻的思想内容。
(3)赏析两篇短新闻中的细节描写和背景运用,学习记者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洞察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篇短新闻,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新闻中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2)体会新闻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的新闻意识和社会关注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阅读并理解两篇短新闻,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理解新闻的思想内容,赏析新闻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两篇短新闻中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阅读法: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感受新闻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加深对新闻的理解。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4. 赏析感悟法:引导学生赏析新闻中的语言、细节描写和背景运用,感悟记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新闻视频或展示一些新闻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新闻的时效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引出两篇短新闻。
2.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1)介绍两篇短新闻的作者和新闻背景,让学生了解新闻的来源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新闻背景对新闻内容和意义的影响。
3.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两篇短新闻,学生听读,注意新闻的语音、语调和平仄。
(2)学生自由阅读两篇短新闻,要求读准字音,理解新闻的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两篇短新闻,其他学生点评。
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案设计我们日常生活中在电视里、报刊上、广播中天天都可以接触到许多新闻,大家一定对它不陌生。
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教案的相关知识点!教学目的:1,了解新闻特写和新闻通讯的写作特点。
2,品味作品中呈现的有深意的语言,学习对比这一修辞手法的作用,从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和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作品中精练而富有深意的语言。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战争、爱好和平的情感。
教学方法:分析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复习初中学习过的有关新闻的知识。
2、查找有关香港回归、二战中的集中营的历史资料。
第一课时一,导入。
(5分钟)今天我们要一起来阅读的是《短新闻两则》。
我们日常生活中在电视里、报刊上、广播中天天都可以接触到许多新闻,大家一定对它不陌生。
平常我们接触新闻一般都是为了了解新闻的内容,很少去注意它的行文特点,大家学习这两篇课文时老师一定有介绍过新闻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来复习一下。
明确:四部分——标题、导语、正文、结语类型——消息、通讯、特写等。
这堂课我们先一起来看第一篇新闻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给学生2分钟阅读课文)二,回顾历史,感受荣辱。
(5分钟)香港回归的时候,大家只有五岁。
可能在那个年纪还不能感受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
现在我们阅读了这一篇新闻作品,回过头去审视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就可以好好想一想,为什么新华社派了四名记者来一起报道这样一件事,为什么这四名记者又花了这么多心思来谋篇布局。
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中找到答案。
(同学间接香港被割让的历史,回归的过程)教师补充:香港回归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那时我国还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政治都不发达,而那时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的强国之一,要从虎口夺肉这是需要何等的魄力。
但是当时我们就做到了。
(一)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广义:是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诸种新闻文体的总称。
狭义:专指“消息”。
消息,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现手段,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传播价值的事实进行迅速及时报道的文体。
它以事实说话,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
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部分组成。
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通讯: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
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的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新闻媒介中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新闻五要素)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2、where:何地3、who:何人4、what:何事5、why:何因6、how:如何3、消息的特点1〉真:真实性。
消息的内容必须真实。
2〉短:篇幅短小,语言简明扼要。
3〉快:时效性。
报道迅速及时。
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部分组成。
*标题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
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
如:《两位市长直接关怀大港“油郎”喜结良缘》(新华社1990 年1月6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单元分析:本单元是“博观约取”(广泛地阅读、扼要地选取)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
共有四篇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短新闻(消息|新闻特写);《包身工》是一篇典范的报告文学(高中传统名篇);《飞向太空的航程》则是一篇通讯。
对应高考中比较稳定的一种题型“一句话新闻”。
一、新闻1、含义:广义的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录等。
2、特点:及时性、真实性。
3、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5w、1h4、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一)新闻特写(《短新闻两则》)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它不像通讯那样要求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一两个片断、场景来加以刻画,将它们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
(二)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它的特点是:1、详细深入,过程完整2、生动形象、具体感人3、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二、报告文学(《包身工》)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高度融合。
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真实性;一是文学笔法;一是作家的主观参与性。
真实性都是相对的,它并不是刻板地反映生活,在一些细节上,允许作者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消息:《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八上)电视新闻:《生命之舟》声画合一,语言准确生动简明(八上)人物通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八上)《寻找时传祥》(八下)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八下)新闻特写:《开国大典》(九上)高一学生在初一阶段已经学习过新闻和报告文学,但只是初步了解,而且印象很浅。
必修一第四单元(教案)内容: 新闻、报告文学一、单元教学指导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是一个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单元,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
共有四篇课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短新闻(消息,或称新闻特写);《包身工》是一篇典范的报告文学(高中传统名篇);《飞向太空的航程》则是一篇通讯..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讯。
知识讲解(一)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它不像通讯那样要求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一两个片断、场景来加以刻画,将它们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
它所刻画的,是新闻事物的“横断面”,是“一串葡萄”中的“一颗特别硕大的葡萄”,是“一串珍珠”中“一颗特别明亮的珍珠”。
因此,其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
《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这一类。
(二)通讯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它的特点是:1、详细深入,过程完整──它不仅要把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概况、结果告诉受众,还要用生动具体的事实,详细地交代新闻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交代它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写出其完整的过程,使受众明了新闻事件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2、生动形象、具体感人──通讯对新闻事物或人物的反映,不能仅仅停留在结论上,而要以形象化的事实、情节化的描述来具体反映事实,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详细运动状态和人物活动的经过,给受众以形象感;3、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通讯不仅要记叙事实,写出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和经过,还要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直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表明作者的立场和爱憎,从而比消息更有感情色彩。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新闻单元的第一篇。
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
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在众多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被选入语文教材。
学习本文,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掌握。
还有它汇聚一般消息类文章所有的特点于一身,并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新课程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根据这一要求及本文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闻的知识2.品味文章的语言(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民族自豪感学生对新闻并不陌生,但是他们缺乏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教学重点:把握文章重要信息,体会本篇新闻的突出特点(描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回顾,使作品厚重感增加)教学难点:自主阅读过程中,品味本文是如何将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融合的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因此,这一堂课,我会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并配以多媒体图片,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学法:由于香港回归是97年的事件,当时虽然很盛大,但距今已有十年。
高一学生记忆不会深刻。
因此,授课前,应安排学生通过多渠道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独立阅读课文、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过程教学设想:所以,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想的。
作为新闻单元的第一篇,首先带领学生回顾新闻知识,明确这篇新闻的结构。
4.10 短新闻两篇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教学重点1、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
2、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常见的消息有何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背景材料的新闻细节,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意的语句。
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品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磁带教学时间安排两个课时(一)知识积累1、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盛事,新华社四位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文,齐声朗读全文。
2、上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新闻的特点和创作手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报道有什么特点?明确:真实、新鲜、迅速及时、具有重要性。
(二)信息筛选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篇短新闻,哪些写的是新闻事实?哪些是背景材料?想想可以分为几部分?明确:第1、2、3、5、6、7、8、9段。
2、那么第4段和最后一段就应该是什么?明确:背景材料。
3、那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明确:第1段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为第二部分。
4、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前面学习的有关新闻的知识,消息一般由哪两部分组成?明确: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我为大家朗读课文的导语部分,同学们边听边画出关键词句,想想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新闻事实?(三)分析鉴赏3、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既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又兼顾历史的回顾。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
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学生分析:(1)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2)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表达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①课外收集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
②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设计思想:《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以往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而忽视自主合作的学习,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本设计力图表达新课程理念,突出重点而不求面面俱到。
努力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忽视双基训练,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留下较大的空间,表达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播放影片《南京大屠杀》、《辛得勒的名单》中的简短剪辑镜头,导入新课〔多媒体〕。
(选用的《南京大屠杀》和《辛得勒的名单》是高中生熟悉的影片。
播放的剪辑氛围与课文相似,易于引导学生入情。
通过简短的影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从而自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肃穆悲壮的作品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唤醒民族精神。
)(2)交流资料和感受:投影展示同学们在课前收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边看图片边介绍边谈感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是新闻单元,从体裁上细分,有通讯、报告文学、消息。
本篇是一篇消息,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美国《纽约时报》,美国普利策奖主席霍恩伯格称赞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1958年,当《纽约时报》记者到布热津卡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采访时,已不知有多少记者来过,昔日法西斯的大屠场似乎已经没有了恐怖,只见阳光和煦,白杨树整齐地挺立,小孩在嬉戏,似乎没有什么新闻可写了,然而罗森塔尔却凭着他高度的新闻敏感,从独特的角度发现了这平静之下的风暴、无新闻处的新闻。
文章在客观记述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描写,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受,用实物、实景、实情痛斥了令人发指的德国法西斯的滔天罪行。
本文是消息写作的范例。
学习本文,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消息体裁的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灵魂的洗礼,使学生在鞭挞残暴、声讨邪恶的同时珍惜和平,追求善良,心灵受到震撼,人格得以提升。
评析:将文本独特的写作视角、非零度写作、文体特征,以及鞭挞残暴、声讨邪恶、珍惜和平、追求善良的写作主旨作为教学内容,既捍卫了语文的体性,也触及了文本的类性和篇性,还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可谓重点突出(揭秘篇性为主),一石多鸟。
但,将文体定位为“消息”不妥。
在美国,新闻被分为纯新闻(Straight news)和特稿(Feature)。
纯新闻相当于我国的消息——狭义的新闻,报道某时某地发生了何事,有比较固定的结构和写作程式,如常用倒金字塔结构,有导语和主体,报道客观,记者只报道事实,不加入意见,追求时效性,等等。
除此之外的新闻报道都被归入特稿,大致相当于我国的通讯。
本文时效性不强——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后十多年才写,结构并非“导语→主体”式金字塔结构,纯客观写实被颠覆——更关注自我的观感呈现,风格并非简洁明快,体量并非篇幅短小,因此将文本定位为特稿或通讯更为适恰。
《短新闻两篇》【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
2、培养学生阅读新闻和写作新闻的能力。
3、强化学生关注社会、洞察人生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对新闻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难点: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能。
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为拓展训练课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安排两课时,划分三个教学板块:了解新闻—介绍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研读新闻—在课文内拓展训练;写作新闻—向课外拓展训练。
教师加强训练指导,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千世界时时刻刻都有信息。
新闻就是传播信息的,“就是能够唤起读者、唤起人们的关心,进而教诲他们,鼓舞他们并使他们能够得到乐趣的一种对于人们活动的最适时的记录”(美国华连)。
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闻特有的文化、审美功能,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有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
(二)阅读和写作新闻:教学板块之一:了解新闻——介绍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
包括以下内容:①新闻的定义②新闻的特征③新闻的类型④新闻的结构。
教学板块之二:研读新闻——在课文内拓展训练《别了,“不列颠尼亚”》:①在选材上有何独到之处?②“香港回归,这是一个让亿万中华儿女噙泪的时刻;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的时刻。
”搜集有关香港历史的资料,写一段文字,谈谈香港回归对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①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②“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
请你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教学板块之三:写作新闻——向课外拓展训练1、按小组,任选一项内容,在课外进行采访练习,并整理成书面稿件。
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博观约取”(广泛地阅读、扼要地选取)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
共有四篇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短新闻(消息|新闻特写);《包身工》是一篇典范的报告文学(高中传统名篇);《飞向太空的航程》则是一篇通讯。
对应高考中比较稳定的一种题型“一句话新闻”。
一、新闻
1、含义:广义的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
评论、特写、访问记录等。
2、特点:及时性、真实性。
3、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5w、1h
4、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一)新闻特写(《短新闻两则》)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它不像通讯那样要求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一两个片断、场景来加以刻画,将它们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
(二)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它的特点是:
1、详细深入,过程完整
2、生动形象、具体感人
3、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
二、报告文学(《包身工》)
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高度融合。
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真实性;一是文学笔法;一是作家的主观参与性。
真实性都是相对的,它并不是刻板地反映生活,在一些细节上,允许作者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消息:《北京喜获20XX年奥运会主办权》(八上)
电视新闻:《生命之舟》声画合一,语言准确生动简明(八上)
人物通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八上)
《寻找时传祥》(八下)
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八下)
新闻特写:《开国大典》(九上)
高一学生在初一阶段已经学习过新闻和报告文学,但只是初步了解,而且印象很浅。
需要引导他们回忆,复习新闻和报告文学的文体知识,让学生能真正理
解记忆并学会使用。
高一学生独立倾向很强,不满于满堂灌的死板教学,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
注意引导。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与报告文学的相关文体知识,培养新闻速读的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
力。
2、学会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过程中掌握分析新闻内部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和审美观。
教学重点:
1、培养新闻速读的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一句话新闻)
2、增强关注社会的意识和树立正确的新闻观。
教学难点:
培养新闻速读的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第一课时单元总体介绍
一、结合生活,导入新课
“跟我说说,大家星期天都做了什么?除了吃饭睡觉。
”(笑)
“大家的生活都很……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觉,我特别烦一件事儿。
那就是我发现我的星期天除了吃饭睡觉看书,剩余时间全用在扣手机上了,只要一有空就看空间刷微博玩微信,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信息,你愿意接收的不愿意接收的,都涌到你面前,让你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与人交心,甚至没有时间过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我特别特别想回到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的‘飞鸽传书’的时代,用十天半个月的时间,等一封家书,等一份思念,等一个人,安安静静地,过着慢慢的日子。
当然,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可以降低要求,我们至少可以回到看新闻读报纸的时代,放下手机,离开电脑,坐在藤椅上,喝茶,读报,看世界。
今天,就请大家跟我一起,看看报纸,学学新闻,回望一下过去的时光。
”
“报纸在哪里?抱歉,我也没有。
咱们课本上有。
请大家把课本翻到39页前面的那一页,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看新闻。
”
二、师生互动,学习文体
“给大家五分钟时间,仔细阅读一下这一页的内容,并结合学习指导74页的相关内容,归纳总结一下,看看我们这一单元要学什么,怎么学,待会儿我们找人起来给大家讲讲。
”(注意,我这儿有十个问题,也就是说至少要有十个人起来回答问题,谁要是自愿站起来回答,前面的问题比较简单,越到后面越难,没有人回答了我就提问,提问道谁不会了课代表记一下,课后来我这儿背诵十个问题和答案。
所以,每个人都要认认真真地看。
好了,开始吧。
)
1、这一单元学什么?
2、什么是新闻?
3、什么是报告文学?
4、新闻的特点是什么?
5、新闻的六要素5W1H是什么?
6、新闻的结构是什么?
7、新闻与报告文学的不同?
8、怎样学习新闻作品?
9、怎样学习报告文学?
10、结合《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说什么是新闻特写?(初中学过)
1、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最富表现力的,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它不像通讯那样要求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一两个片断、场景来加以刻画,将它们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
2、通讯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它的特点是:
(1)、详细深入,过程完整
(2)、生动形象、具体感人
(3)、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
3、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高度融合。
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真实性;一是文学笔法;一是作家的主观参与性。
真实性都是相对的,它并不是刻板地反映生活,在一些细节上,允许作者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博观约取,内容简析
“咱们这一单元呢,选取了四篇课文,都是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典范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回归祖国这一新闻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是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地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众,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
《飞向太空的航程》选取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一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并依此回顾了中国人的飞天梦,透露出自豪与骄傲之情,突出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
“神舟”五号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经过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在
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凸显国人的喜悦和自豪。
四、学以致用,作业布置
“大家下去都看一下,它们分别属于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哪一种文学样式。
哪个是特写,哪个是通讯?哪个又是报告文学?下节课我们就真正开始这一单元新课的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