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教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8 KB
- 文档页数:1
教案精选:高中政治《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教学设计教案精选:高中政治《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①内因: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内因;②外因:哲学上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理解:列举实例,分析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⑴逻辑思维能力:本知识是第四课的第一框题,承担着与第二、三课衔接的任务,同时又为下一框题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本框题首先概括了前二课的内在联系,提出“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然后过渡到将要阐述的内容“事物的变化、发展,既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最后指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各知识点环环相扣,逻辑思维严密,通过这种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内因、外因的作用,分析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正确分析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批判形而上学的外因论,既不能否认外因的作用,又要反对外因决定论。
教学重点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同,即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问题。
教学难点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学方法阅读——议论——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2)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的还是变化发展的?(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导入新课通过二、三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通过第三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矛盾分析的方法。
当我们深入分析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
如:事物为什么变化、发展?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事物的外部,还是在事物的内部?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其基本的状态或形式?事物变化、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是怎样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毫无方向和趋势可循,还是有其总的方向和趋势?这些问题我们将在第四课的学习中一一得到正确的回答。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内因、外因的含义;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即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问题。
【解决办法】通过一条具体线索——鸡蛋变小鸡加以分析。
〖难点〗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解决办法】这一问题哲学界一直有争论。
教学时把握好限度,不必过多展开,让学生初步明白即可。
三、教学手段、方法:多媒体师生互动——在合作中学习。
生生互动——议论、交流、探索、升华。
四、板书设计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2、内外因的地位和作用不同(1)内因——根据(2)外因——条件(3)外因通过内因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1)重视内因(2)不忽视外因(3)辩证分析、对待外因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把内、外因结合起来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提出问题——(1)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变化发展的?(2)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和动力是什么?由此自然引出——事物的矛盾分为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哲学上称为内因和外因。
新课探究:1、内因、外因的含义通过分析小鸡出生所具备的两个条件,指出内部矛盾称内因、外部矛盾称外因。
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①情境设置:三种事物(受精的鸡蛋、受精的鸭蛋、石头)分别加上适宜的温度。
②教师设疑:内因在事物发展中起什么作用?怎样起作用?结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3、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①情境设置:受精的鸡蛋分别加上不同的温度②学生讨论:“古莲子”和“医生”材料。
③教师设疑: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什么作用?结论: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①情境设置:“球的运动”、“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苍蝇不叮无缝的蛋”②教师设疑,学生讨论:外因怎样通过内因起作用?结论:外因通过影响内因来影响事物的发展。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一)知识目标:1、识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2、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3、运用: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重点: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难点:运用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矛盾的含义,以及矛盾的基本属性,下面有哪位同学,能回答一下什么是矛盾,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导入新课:大家都听说过著名交响乐曲《蓝色狂想曲》吧!《蓝色狂想曲》的诞生还有一段故事。
一天,美国最著名的斯坎德爵士乐团的指挥请作家乔治·格什温写一部“庄严的作品”,但格什温称自己对交响乐“一窍不通”,因而拒不从命,这位指挥无意中想出一条妙计,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说三天以后音乐厅将上演格什温的交响乐新作,格什温听了这则广告后哭笑不得,只好硬着头皮埋头苦干,一个星期后,交响曲《蓝色狂想曲》问世,而首场演出,出人意料地大获成功,此曲奠定了格什温的音乐家生涯。
大家想一下,有哪些条件促使了《蓝色狂想曲》的成功,(提问)哪一个条件起主要作用,那一个条件起次要作用(提问)《蓝色狂想曲》的成功,无非两条:一是聪明的指挥登广告给格什温的压力。
二是作曲家格什温自身功底,在这两个条件中可以说格什温的自身功底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而压力是起到推动作用,这种根本原因和压力作用,我们在哲学上称之为内因和外因。
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内因和外因的概念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同周围的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天下第二个问题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中的有些同学可能见过母鸡孵化小鸡的过程,老师要问了,一只鸡蛋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变为小鸡?(提问)鸡蛋变成小鸡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必须是种蛋,第二必须有适宜的温度,二者缺一不可,那么二者的作用是不是完全相同呢?这里所说的种蛋,即受精的鸡蛋,原来种蛋产出时,受精卵就已经发育成多细胞的胚胎了,胚胎本身就存在着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在其遗传基因中存在着未来小鸡所有性状遗传信息,正是种蛋内部的这种矛盾,才决定了鸡蛋能够变成小鸡。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学案------事物发展的原因江苏省滨海中学一.考点1.内因和外因2.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二.知识梳理1、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内因是指事物的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3)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事物的发展是和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但二者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
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③外因通过起作用。
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地起作用。
[点拨](1)要明确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原因,而内因是根本动力和根本原因。
(2)外因的作用再大,也是第二位的。
2、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相结合的观点。
(1)对内因要给以充分的重视。
因为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2)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地分析。
因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3)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点拨]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三.重难点解读1.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区别。
(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包括事物的内部和外部矛盾,即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2)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内部矛盾,即事物发展主要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如果将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成是源泉,就会混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2.全面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地位和作用。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即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原因,是发展的基础、源泉。
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条件是指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影响、制约作用的各种外部因素。
政治教案--事物发展的原因
事物发展的原因教学目标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能列举事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由于本节承担着与第二三课衔接的任务,因此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由于本节内容的难度和容量不是很大,因而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内因外因相互关系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个人成长中遇到的如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全面素质;本框题主要讲述基本原理,为下一框题的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基础,但在原理和事实的分析中,蕴涵着丰富的思维教育的内容,属于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或模糊观点及热点问题,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
教学建议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的教材分析一结构:第一节事物发展的原因,共框。
第一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直接明确地体现了本节内容与第三课的关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思想,具体讲述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地
位和作用,侧重于基本原理的教育。
第二框《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从个人成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方面,分析了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第一节事物发展的原因教案第一节事物发展的原因教案第一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从容说由于本框是第四的第一框,承担着与第二、三衔接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强调二、三、四内在联系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此外,由于本框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所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为了使学生对内因、外因的含义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中用鸡蛋变成小鸡的具体事例入手引出概念为理解原理作好铺垫。
另外进一步突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这一教学重点教学中特别注意到了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适当加以解释。
在突破“外因必顺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一教学难点时,通过学生亲自参加实物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帮助理解教学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
在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故事情境、漫画情境、寓言情境、诗情境和新闻情境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一般教学活动模式如下:教师出示事例→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师生分析典型事例→小结、练习。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能力方面通过对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通过运用实例说明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觉悟方面本框题主要讲述基本原理,为下一框题的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基础,但在原理和事例的分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教育的内容,属于潜移默化式的教育。
教学重点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本知识,从具体的现象入手,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视听资料将抽象的哲学道理以通俗化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哲学常识第四课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教案一、引言本节课的主题是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在哲学研究中,内因和外因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为了理解它们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我们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内因与外因的含义A. 内因内因是指物体或事物内在的、与其本身特性相关的因素。
它们可以是事物的属性、结构、功能等。
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和表现。
B. 外因外因是指物体或事物外部的、与其本身特性无关但能够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
外因可以包括环境、他物等。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和推动力,它们通过与内因相互作用来实现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三、内因与外因的相互关系内因和外因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它们既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也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内因是事物发展中的主动因素,它们决定了事物的内在特征和自身的行为。
内因通过与外因的相互作用来发挥作用。
而外因则是事物发展中的被动因素,它们为事物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和推动力。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在哲学研究中,有一种重要的观点是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这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既受内在因素的决定,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A. 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基础。
事物的属性、结构、功能等内在特征决定了它们的行为和表现。
内因使事物具有了自身的规律性和特点。
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内因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B. 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和推动力。
外因提供了事物发展所需的外部条件,促使事物发展朝着特定方向进行。
外因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的发展方向,并通过与内因相互作用来实现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C. 内因和外因的结合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意味着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以实现事物的全面发展。
只有将内因和外因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五、例子分析:人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高二教案第四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如何运用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分别是什么?2.知识点讲解(1)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指事物内部的因素,如事物的内部矛盾、内部规律等。
外因:指事物外部的因素,如环境、条件、外部矛盾等。
讲解示例:以植物生长为例,内因是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外因是土壤、水分、阳光等条件。
(2)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变化,如数量的增减、程度的深浅等。
质变:指事物在性质上的变化,如从液体变为气体、从有序变为无序等。
讲解示例:以水为例,从0℃到100℃是量变,从液体变为气体是质变。
(3)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指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向前发展的,如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等。
曲折性: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反复,如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讲解示例:以我国改革开放为例,虽然经历了曲折,但总体趋势是向前发展的。
3.实例分析实例一:为什么我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胜利?实例二: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例三:为什么我国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课堂小结(2)强调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简述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
实例一: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例二:为什么我国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实例三:为什么说“少年强则国强”?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学生对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的理解是否到位?2.学生是否能运用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分析实际问题?3.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一、高考考点1、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2、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
3、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二、知识结构三、重点、难点剖析1、外因是不是“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1)树立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明确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是“同时存在”、“共同起作用”、“二者缺一不可”的。
(2)明确外因对于事物的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还会起“非常重大”的作用,但是,“外因的作用再大,也是影响性的,第二位的,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撇开内因而单独起作用。
适当的温度、湿度能使种子发芽,而不能使石头发芽,原因在于它没有内因,缺乏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
2、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质从不同的角度看、以不同的标准衡量同一事物,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于是可知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质。
比如一个人,我们以性别为划分标准,他可以是男人或女人,以是否健康为标准,他可以是健康或不健康的人;以职业的标准,他可以是教师,或是司机、医生等等。
3、如何理解.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形式?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一种形式:由于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上变化引起质变,另一种是事物在总体数量上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而引起的质变。
第二种形式属于“内涵”的变化。
例如石墨和金刚石是分子结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是经济组织方式的变化;同样人数和素质的军队,组成方式也可引起变化;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等。
这种变化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因此,这也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一种形式。
4、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①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重点难点剖析(一)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与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运用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来指导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是一个具有十二亿多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人民靠是着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曾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中国的发展史,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中国近百年来落伍了,中国要赶超世界先进国家,要建设现代化的祖国,靠什么力量?要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继续发扬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试想,一个具有十二亿多人口的央央大国,世界上那个国家能将其养活,那个国家又能承受得了援助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额资金和技术,即便有某个国家能承受得了这个重任,那中国人的主权,地位又何在,岂不是只能受命于人。
倘若中国有点不顺借贷、援助国之意,他们一卡你的脖子,你不就是命在旦夕吗?1959—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们的老大哥,“苏联专家”不是演了一场“罢援”的戏吗?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必须将力量的基点放在自己的身上,努力提高自身的“抗变”能力。
正是坚持了以自力更生为主,接受外援为辅的方针,我们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
面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国际贸易不景气,由于我们坚持了自力更生的方针,采取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才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顶住了世界金融危机的风浪。
使我国挺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行列之中。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整个世界的经济逐步融为整体。
欧共体的形成,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加速建立,都加强了世界经济的联系,在这个开放的时代里,中国也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国与世界上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大胆地吸收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加快了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等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高二《哲学常识》辩证法第一轮复习教学案(六)考点名称:内因和外因一、考点:1、内因和外因2、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二、结构梳理:三、解疑释难:1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指一个确定的事物或系统内部的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即内部矛盾。
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事物自身的运动和变化,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表现和结果。
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第一位原因。
外因是指一个确定的事物或系统同其他有必然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并且有时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外因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的变化而起作用,绝不能撇开内因而单独起作用。
因此,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原因是就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而言的,决不能把内、外因之间的第一位和第二位之分混同于物质和意识之间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内、外因之间不是谁先谁后的关系,不是“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内因是对事物性质和发展方向有决定作用并不是说内因对外因有决定作用,内外因的关系不是决定被决定的关系。
2、内因始终是主要矛盾,外因始终是次要矛盾吗?(1)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但这并不说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人都应该把内因放在主要方面来考察。
(2)人们在认识和变革事物的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上,应该把重点放在内因方面还是外因方面,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乱套。
例如,我们考察两个事物的发展,如果二者的外因大体相同并相对稳定,那么决定的这两个事物发展好坏的,则主要是内因;相反,如果二者的内因大致相同,而外部条件不同,那么影响这两个事物发展好坏的则主要在外因。
(3)同时还应看到,在同一范围和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界限是绝对的,不能等同和混淆,但是,在不同范围和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界限则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哲学教学案八】内外因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考纲】内因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知识板块(原理观点)】唯物辨证法发展的观点之二:内外因关系原理世界观与方法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内因的作用,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特点:内外因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关键词:主动性、引进、自己、自立、自身、自我、对内、(内因)扶持、支持、帮助、对外(外因)等【考点训练】考点一: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考点二: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内因的作用,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 (09上海2)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温总理说:"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克服困难也不能脱离国际经济的影响。
但是……'寄汲莫若凿井',就是说你想从别人那里得到水不如自己去凿井。
因此,我希望全体中国人都以自己的暖心来暖中国的经济。
"这段话中蕴含的辩证法原理是①内因通过外因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变化发展②外因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③在事物变化过程中内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④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源泉和根据,是根本的原因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2.(09四川35)2008年11月,成都市政府决定,从2009年1月起,返乡农民工等三类人员可一次性申请领取价值500元的就业培训卷,持卷人员可自主选择各类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和培训专业。
政府为此拿出7500万元,惠及群众15万人,培训后就业率高达60%以上。
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②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④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统一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3.阅读以下成语、名言、诗句。
其中强调内因作用的是: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③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④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4.从哲学上讲,“怨天尤人”错在A.强调客观,否认主观,是唯心论B.承认对立,否认统一,否认矛盾观点C.割裂内外因关系,忽视内因D.否认联系,是孤立的形而上学观点5.(08全国卷Ⅰ)32.经过近10年艰苦实验,我国科学家应用基因技术,利用水稻亚种间遗传基因的杂交优势,培育出高产稳产的超级稻新品种。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识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2、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重点和难点】一、重点: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难点:运用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矛盾的含义,以及矛盾的基本属性,下面有哪位同学,能回答一下什么是矛盾,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导入新课:大家都听说过著名交响乐曲《蓝色狂想曲》吧!《蓝色狂想曲》的诞生还有一段故事。
一天,美国最著名的斯坎德爵士乐团的指挥请作家乔治·格什温写一部“庄严的作品”,但格什温称自己对交响乐“一窍不通”,因而拒不从命,这位指挥无意中想出一条妙计,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说三天以后音乐厅将上演格什温的交响乐新作,格什温听了这则广告后哭笑不得,只好硬着头皮埋头苦干,一个星期后,交响曲《蓝色狂想曲》问世,而首场演出,出人意料地大获成功,此曲奠定了格什温的音乐家生涯。
大家想一下,有哪些条件促使了《蓝色狂想曲》的成功,(提问)哪一个条件起主要作用,那一个条件起次要作用(提问)《蓝色狂想曲》的成功,无非两条:一是聪明的指挥登广告给格什温的压力。
二是作曲家格什温自身功底,在这两个条件中可以说格什温的自身功底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而压力是起到推动作用,这种根本原因和压力作用,我们在哲学上称之为内因和外因。
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