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断层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5
活断层名词解释活断层是地质学家常使用的一种术语,它指的是构造地质学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它们可能位于地壳的内部和表面,并穿透地壳厚度变化之间,形成不同部分之间的空间与时间间隙。
活断层是由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组成的,它们使地壳动态变化。
活断层有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断层面和断层带。
断层面是断层的垂直结构,它是由彼此间区分的相邻岩石层之间的破裂区域及其形成的界面。
断层带是断层的水平结构,它是由破裂的相邻岩石层之间的破裂区域延伸起来的,形成一个虚线。
活断层由地质运动而形成,它们运动的方向和位移受到地壳内部和外部地质因素的影响。
地壳内部结构复杂,由岩溶构成,岩溶形成了断层活动的可能性。
地壳外部的地质因素,如大陆的拉伸、冰川的滑动、冰盖的抬升等,也会影响断层的位移和断裂性质。
地壳内部和外部的地质过程都会对活断层的形成产生影响。
活断层的地质形态表现为地壳的拉脱离、拉错、抬升、塌陷和断裂等形态。
断脱离是活断层出现时,一块岩石层朝一个方向挪动,和周围岩石层之间形成清晰的界面;拉错是活断层出现时,相邻的岩石层向不同方向挪动而形成的一个曲线;抬升是活断层出现时,一块岩石层在相对下方的岩石层抬升而形成的一个上凸;塌陷是活断层出现时,一块岩石层在相对上方的岩石层下沉而形成的一个下凹;断裂是活断层出现时,破裂的相邻岩石层延伸起来,形成一条虚线。
活断层在地质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对地壳形态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也是地质灾害的重要过程。
地震和海啸是由活断层引起的,它们可以改变地质结构,破坏造成巨大的损失。
此外,活断层还可以帮助地质学家了解地壳的演化历史,揭示大陆构造演化的秘密,指导更多的地质勘探和开发研究。
总之,活断层是地质学中重要的概念,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地壳的构造与演变,指导地质灾害的布局。
它的重要性无可厚非。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活断层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地质构造,它是指地壳中发生变动的断层。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包括断层构造、地震活动、地表地貌和地质变形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特征。
一、断层构造活断层的构造特征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断层是地壳中两块岩石块体之间相对运动的界面,可以是垂直、倾斜或水平的。
活断层通常由断裂带组成,断裂带是一个较宽的区域,包括了主断层及其周围的次级断层。
活断层的构造特征可以通过地质调查和地震监测等手段进行研究。
二、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是活断层的重要表现形式。
当断层发生滑动时,会引起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也是活动断层最直接的表现。
活断层上的地震活动可以通过地震仪和地震监测网络进行监测和记录。
地震活动的强弱可以用震级来表示,震级越大,地震活动越强烈。
三、地表地貌地表地貌是活断层的另一个特征。
活断层的滑动会导致地表的变形,形成不同的地貌特征。
例如,地表出现断裂、塌陷、隆起、裂缝等现象,形成断崖、地堑、地裂等地貌特征。
地表地貌的形成与断层的运动方式和速率有关,也与地质条件和地表水体等因素相互作用。
四、地质变形地质变形是活断层的重要特征之一。
断层的滑动会导致岩石的变形和破裂,形成断层带和断裂岩体。
断层带是指断层周围发生变形的岩石带,通常具有明显的断层面和走向。
断裂岩体是指断层两侧的岩石块体,它们在断层的作用下发生滑动和位移。
活断层具有以上基本特征,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活断层的综合特征。
活断层的研究对于地震预测、地质灾害防治和资源勘探等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科学家们通过地质调查、地震监测、遥感技术等手段,对活断层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人们对地震和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第二篇与区域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第四章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地壳岩体具有复杂的“块断结构”,这些断块结构及其最新活动性就是控制区域稳定性的最基本因素,而深入研究其边界构造深大活动性断裂的活动特征,则是区域地壳构造稳定性评价的基础。
1.基本概念与研究意义(1) 新断裂及新断裂网络:所谓新断裂,是指在最新构造应力场下形成与发展的断裂。
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不同性质的新断裂往往构成一定的网络,并能客观地反映出最新构造应力场的特点。
(2) 活断层:活断层是新断裂网络中目前正在活动或有可能活动的特定成分。
活断层一般理解为目前正在活动的断层,或在近期地质时期曾经活动过、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
后一种情况称为“潜在活断层”。
①近期地质历史时期?②不远的将来?--一般理解为重要建筑物的使用年限,约100~200a。
(3)研究意义①地面错动、地形变形;②地震—较大范围内的建筑物受损;2.活断层的基本类型及特征(1)按活动形式及力学性质分类①逆断层:活动性逆断层上升盘地表变形特征由于位移是水平挤压形成的:a.断层带较宽,波状延伸;b.断层面两侧间的距离总是因位移而缩短;c.断层上盘产生上升隆起变形,常发育多条分支或次级断层错动(逆断);d.上盘抬升岩体易产生滑坡;地球上多数山系以逆断层为其边界,如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等。
世界上许多强震都是伴随板块俯冲带或大陆碰撞带的逆断层活动而发生的。
②正断层:活动性正断层下降盘地表变形特征地壳岩体承受水平张应力,或σ1垂直作用(图示):a.断面倾角较陡,一般为60º~80º(图示);b.垂直断层面走向的水平距离随断层错动而增大。
c.伴随这类断层活动的地形变(下沉)和分支断层错动(正断),主要集中在下降盘(上盘)。
地壳承受水平拉张作用—洋中脊;大陆上以活动性正断层为主的著名地区有东非裂谷、欧洲莱因地堑、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堑等。
③走向滑动或平移断层:a.断层面两侧相对剪切水平运动,相对垂直运动很小。
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1 基本要领及研究意义活断层:目前还在持续活动,或在近期地质历史时期活动过,极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10000年以来活动过的断层称全新活动断层。
活断层的活动特征:蠕滑、粘滑。
意义(工程意义):规避重大破坏性地震对建筑群的破坏,防止因活断层位错坏建筑物(无破坏性地震)。
2 活断层的特性包括:活断层的类型活动方式规模错动速率及基本分级活动周期古地震事件2.1 活断层的类型和活动方式按构造应力状态,活断层可划分为三类:走向滑动型(平移断层)逆断层正断层由于三类活断层的几何特征及运动特性各不相同,因而对工程场地的影响也不同。
一、走向滑动断层应力状态为2σ垂直,1σ、3σ水平。
特征:断层面倾向大(近于垂直)断层的地表出露线平直地貌上常形成陡直的断崖以水平运动为主,相对垂直升降量很小分支断裂较少,断层带宽度小这类断层的水平错动量往往很大,因而易于识别,易于发生强震。
一、逆断层应力状态为3σ垂直,1σ、2σ水平。
特征:断层地倾角较小,一般20-40o 之间,上盘上升引起上盘一侧地面隆升,下盘一般无地表变形,分支断层发育,主要产生在上盘。
断层面的地面出露线不平直,呈波状弯曲。
逆断层也是强烈发震断层。
三、正断层应力状态为1σ垂直,2σ、3σ水平。
特征:断层面倾角介于逆断层与平移断层之间,一般60~80º之间。
上盘下降并发育分支断层近断层可以引发中强震。
由于地应力场的复杂性,因此,实际发育的断层往往既有水平运动分量亦有垂直运动分量。
因为形成走滑逆冲断层或走滑正断层等。
活断层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粘滑和稳滑。
易发生同期强地震。
2.2 活断层的长度和断距对活断层,其长度和断距是表征活断层的重要数据,通常用:强度导致地面破裂的长度(L )和一次错段的最大位移(D )来表示。
一般地震地表错段长度从由百米至数百公里,最大位移自几十厘米至十余米。
地震愈大,震源愈浅,则地表错段就愈长。
我国的经验公式为:25.5lg 19.1+=L M或: 25.256.0-=M L统计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4、活断层对工程建筑有何影响?一、活断层的定义活断层(active fault)是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是近期曾有过活动而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后一种情况也可称为潜在活断层(potentially active fault)。
美国将活断层叫做能动断层(capable fault)。
各国学者对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因有鉴别标志佐证而无争议。
但对潜在活断层的判定则有不同见解,主要是对“近期”一词的看法不同,即对活断层活动时间的上限有不同的标准。
有的将第四纪开始以来活动过的断层都叫活断层,有的将活断层的时间上限定在晚更新世,有的则限于最近35000年(以Cl4确定绝对年龄的可靠上限)之内,也有的认为只限于全新世之内。
时间差距竟达近200倍。
从工程使用的时间尺度和断层活动资料的准确性考虑,活动时间上限不宜过长。
一般工程的使用年限为数十年,一些重大的工程设施如高坝、核电站等使用年限在一二百年以内。
因此人们更为关心的是“不久的将来”(例如一二百年内)有无活动的可能性。
从工程勘察的角度出发,应给予潜在活断层以明确的含义。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USNRC)1973年对能动断层做出了三条规定:①在35000年内有过一次或多次活动的断层;②与能动断层有联系的断层;③沿该断裂带仪器记录到小震活动和多次的历史地震事件,或该断裂发生过蠕动。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上述规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条规定:①在晚第四纪它们有过活动;②该断裂有地面破裂的证据。
日本的核电部门强调了“在最近可能发生活动”的含义。
在世界许多地区,对活断层的辨认和研究最初是从地震断层(earthquake fault)开始的。
如日本1891年浓尾地震,美国1905年旧金山地震,都产生了明显的地震地表断层,从而推动了对活断层的研究。
数十年来的研究表明,活断层一般是沿已有的断层长期活动或是老断层的复活(当然也有新形成的断层);它的活动方式基本有两种,即以地震方式产生突然的滑动和连续缓慢的滑动。
活断层名词解释活断层是地质学中使用的一个概念,它是由构造地质学家运动学制定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潜在构造现象,也是地球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构造形态,具有至关重要的地质意义。
把断层分成活断层和死断层,它们的本质不同,也不同于其他的构造形式,发挥着不同的地质作用。
活断层是由地壳构造活动引起的断层,即主体处于活动状态,地壳运动主要按照断层来进行,断层可以形成断缝或裂隙,这些断缝和裂隙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
断层常常对应着不同的地质构造,比如隆起、降低或弯曲,从而形成以断层为中心的活跃构造,因此也被称为活断层。
活断层是由地壳构造活动所持续形成的,是构造地质学的重要类型,它的形成主要受以下两类因素的控制:一是内地质作用,如内部热力学作用、构造变形作用,对内部受力和内部区域变形影响甚大;二是外地质作用,即地壳构造活动,包括地壳内外的火成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作用等,这些作用可以为地壳构造活动提供动力,最终形成活断层。
活断层作为地球构造的一部分,可以用来快速理解和分析地球构造中的形成机制和运动特征,从而探索地质构造的形成、演化和发展,从而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质演化过程。
在勘探活动中,活断层还可以作为勘探的重要依据,为勘探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
活断层的影响不仅超出了地质构造,它还可以影响一些其他的物理现象,比如地震和地壳运动,在地震活动中,活断层容易引起强烈的地震,而在地壳运动中,活断层可以影响地壳的升降运动,从而影响到地貌的形成。
活断层的发现及其研究一直是地质学的热点,它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可以深入研究地球构造的形成机制和运动特征,还可以对地球构造和物理地质进行精确测量,为科学家研究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提供了有力依据。
总之,活断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形式,它和其他构造形式不一样,是一个独特的地质构造形态,是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地质学及其他各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活断层实例
中国位于地壳板块交汇带,活断层众多。
以下是中国一些著名的活断层实例:
1. 唐山活动断层: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是中国最著名的活动断层之一。
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就是由于该断层产生的。
2. 安庆-池州断裂带: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和池州市之间,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活动断层带之一。
该断裂带的活动性较强,曾经引发过多次地震。
3. 阿拉善断裂带: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交界处,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断裂带之一。
该断裂带活动频繁,曾经引发过多次地震。
4. 东昆仑构造带:位于中国西部青海省东北部和甘肃省南部,是中国重要的活动断裂带之一。
该断裂带活跃度较高,曾经发生过多次地震。
5. 毕节-巴中断裂带: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和四川省巴中市之间,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活动断裂带之一。
该断裂带的活动性较强,曾经引发过多次地震。
以上只是中国活动断层的几个实例,实际上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活动断层,这些断层的活动性与地震灾害密切相关,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1、名词解释: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的断层,或是近期曾有过活动而不久的将来也许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地震级:通常地震学上所说的地震的大小。
是依据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来划分的,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
——震级是um(微米)的对数来表达的。
区域稳定性:指在内、外力动力地质作用下,现今一定区域地壳表层的相对稳定限度及其对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限度。
地震效应:地震作用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地表出现的各种震害和破坏。
滑坡体:与母体脱离通过滑动的部分岩体。
混合溶蚀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能力有所增强的效应。
地面沉降: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面减少的现象。
渗透变形:岩土体在地下水渗透力(动水压力)的作用下,部分颗粒或整体发生移动,引起岩土体的变形和破坏的作用和现象。
表现为鼓胀、浮动、断裂、泉眼、沙浮、土体翻动等。
流土:在渗流作用下,一定体积中的土颗粒同时发生移动,或一定体积的土体发生悬浮隆起和顶穿现象。
管涌:在渗流作用下单个土颗粒发生移动的现象,工程界称为潜蚀。
正常固结土:假如抽水前土层不同深度处的固结限度都与土中现有的天然有效应力此相适应,那么这种土层就称为正常固结的土层。
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地震烈度: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强烈限度的尺度。
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件有关。
土洞:是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对上层的溶蚀和冲刷而产生空洞;空洞的扩展,导致地表陷落的地质现象。
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
地质因素涉及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
临界水力梯度:渗流水出逸面处开始发生流土或管涌时的界线梯度即在渗流作用下,土粒开始发生移动时的水力坡度。
渗透力:渗透作用于土体的力叫做渗透力。
地质超前预报: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收集地下工程所在岩土体的有关系信息,运用相应的理论和规律对这些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对施工掌子面前方岩土体情况,不良地质体的工程部位及成灾也许性做出解释、预测和预报,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地下工程的施工。
4、活断层对工程建筑有何影响?一、活断层的定义活断层(activefault)是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是近期曾有过活动而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
后一种情况也可称为潜在活断层(potenti ally activefault)。
美国将活断层叫做能动断层(capable fault)。
各国学者对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因有鉴别标志佐证而无争议。
但对潜在活断层的判定则有不同见解,主要是对“近期”一词的看法不同,即对活断层活动时间的上限有不同的标准。
有的将第四纪开始以来活动过的断层都叫活断层,有的将活断层的时间上限定在晚更新世,有的则限于最近35000年(以Cl4确定绝对年龄的可靠上限)之内,也有的认为只限于全新世之内。
时间差距竟达近200倍。
从工程使用的时间尺度和断层活动资料的准确性考虑,活动时间上限不宜过长。
一般工程的使用年限为数十年,一些重大的工程设施如高坝、核电站等使用年限在一二百年以内。
因此人们更为关心的是“不久的将来”(例如一二百年内)有无活动的可能性。
从工程勘察的角度出发,应给予潜在活断层以明确的含义。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USNRC)1973年对能动断层做出了三条规定:①在35000年内有过一次或多次活动的断层;②与能动断层有联系的断层;③沿该断裂带仪器记录到小震活动和多次的历史地震事件,或该断裂发生过蠕动。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上述规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条规定:①在晚第四纪它们有过活动;②该断裂有地面破裂的证据。
日本的核电部门强调了“在最近可能发生活动”的含义。
在世界许多地区,对活断层的辨认和研究最初是从地震断层(earthqu ake fault)开始的。
如日本1891年浓尾地震,美国1905年旧金山地震,都产生了明显的地震地表断层,从而推动了对活断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