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杜甫
- 格式:ppt
- 大小:489.50 KB
- 文档页数:17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知识储备】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其为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广阔的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诗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共有1400多首诗歌被保留下来,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写作背景这组诗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
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皇帝却不分忠佞,对他无故贬斥。
杜甫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不像王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
他寄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报负。
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二、知识链接古体诗:乐府诗等诗歌近体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
律诗要求字数整齐划一、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每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自主识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诗词五首》知人论世悟深意“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
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
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
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课文示例【示例1】知人论世——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是杜甫对自己真实的写照。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他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他饱受了人生的穷困,阅尽了人间的丧乱,颠沛流离大半生,就在他去世的那一年还曾挨过五天饿,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高扬悲天悯人、关怀现世的精神,时时忧国,刻刻忧民,他的心因国破而碎,他的泪因战乱而流,他的叹息因“穷年忧黎元”而一刻不曾停息。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作《春望》。
诗歌饱含着兴衰感慨,抒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示例2】知人论世——李清照李清照出生于北宋时期,她身处书香门第,前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后期是南渡后,国破、家亡、夫死,颠沛流离。
因此她的词作也明显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如梦令》《醉花阴》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武陵春》等。
《渔家傲》一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技法点评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词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不同的朝代,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身世,同一诗人不同年龄的境遇,都影响着诗词的表情达意。
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生平经历家世背景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析杜甫诗明古代诗歌中的知人论世作者:朱宏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09年第01期(泗阳县致远中学江苏泗阳“知人论世”是把握诗人情感思想的一把钥匙,它要求鉴赏者一方面要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写作时的状态和情况,另一方面还要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进程和时代背景。
鉴赏者要在熟悉生活的基础上,认真地研究鉴赏对象,对诗人的其他作品或有关资料也要有所了解,对诗人不同时期的诗作要有基本的比较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和诗人作品中的情感与思想。
现在以杜甫诗为例,略谈“知人论世”在古代诗歌赏析中的运用。
论世第一任何作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并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
因此,我们要准确鉴赏一首诗歌,就必须把它放到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去分析。
(一)朝代的兴衰:杜甫生活的时期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杜甫的诗歌里真实的反映了这段历史,他的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作成就了杜甫诗歌“诗史”的美名。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国”指的是国家还是国都,只要了解安史之乱史实——叛军只是占领了国都长安,唐王朝并未灭亡,所以不是国家破亡,联系下文“山河在”“草木深”,就可以确定“国”指的是国都,表达对叛军占领国都的愤恨和对国家衰落的悲伤之情。
唐王朝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安史之乱”在杜甫诗中更是常见的背景。
如《江南逢李龟年》一句中“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落花时节”,了解那段背景材料,就能让我们准确解读“落花时节”的寓意:诗人是在晚春与李龟年相逢,交代了具体的时令,并且古人对于晚春往往具有惜春、伤春情怀,所以晚春的落花正是象征二人漂泊无依、由荣而衰的身世命运,象征着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的社会现状,表达了诗人深重的故国之思、家国之痛。
(二)地理方位:唐王朝疆域广大,经济繁盛。
杜甫一生颠簸流浪,足迹遍布唐王朝大半个河山。
在诗作中地域地名对诗人行踪就有了指引作用。
赏析古诗《登高》登高杜甫(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知人论世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二、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三、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四、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