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国家标准修订情况说明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782.00 KB
- 文档页数:95
玉米验收标准一、引言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广泛种植和消费。
为了保证玉米的质量和安全,玉米的验收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玉米验收的基本要求和标准。
二、验收要求1.外观要求:–玉米颗粒应饱满、均匀,表皮颜色均匀。
–玉米颗粒应完整无损,不应有霉变、变质的情况。
–玉米颗粒应干燥无湿润感,不应有虫蛀现象。
2.化学成分要求:–含水量:玉米的水分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一般不应超过14%。
–淀粉含量:玉米的淀粉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一般不应低于70%。
–含糖量:玉米的含糖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一般不应低于3%。
–脂肪含量:玉米的脂肪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一般不应低于1%。
–蛋白质含量:玉米的蛋白质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一般不应低于8%。
3.检测方法:验收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检测:–水分含量检测:可使用快速水分仪对玉米样品进行测定。
–化学成分检测:可使用化学分析方法对玉米样品进行检测,如显微镜法、红外光谱法等。
三、验收标准1.外观标准:–颜色标准:玉米颗粒应呈黄色或金黄色,不允许出现任何其他颜色。
–完整度标准:颗粒应完整无损,不允许有破碎、碎粒等情况。
–霉变标准:不得有霉变、变质、发黑等情况。
–虫蛀标准:不得有虫蛀孔或虫蛀粪迹。
2.化学成分标准:–含水量标准:含水量一般不得超过14%。
–淀粉含量标准:淀粉含量一般不得低于70%。
–含糖量标准:含糖量一般不得低于3%。
–脂肪含量标准:脂肪含量一般不得低于1%。
–蛋白质含量标准:蛋白质含量一般不得低于8%。
3.检测方法标准:–快速水分仪测定方法标准: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操作。
–化学分析方法标准:应采用国家推荐的化学分析方法进行检测。
四、检验报告要求1.检验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玉米样品的批次号、产地、规格等基本信息。
–检验日期和检验机构名称。
–外观检验结果,包括颜色、完整度、霉变、虫蛀等情况。
–化学成分检验结果,包括含水量、淀粉含量、含糖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等。
《玉米》新旧国标的差异
董德良
【期刊名称】《粮油仓储科技通讯》
【年(卷),期】2009(025)005
【摘要】@@ GB 1353-2009<玉米>新标准已于2009年3月28日发布,将于2009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标准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流通,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董德良
【作者单位】国家粮食局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6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相关文献】
1.食品中大肠菌群检测的新旧三种国标方法差异探讨 [J], 薛华;姜利;田洪刚
2.解读卫生巾(含护垫)新旧国标差异性 [J], 梁彩红
3.新旧国标汽车安全玻璃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差异分析 [J], 王文高
4.醇类消毒剂新旧国标差异性解读 [J], 曾海鹏;陈意苹
5.新旧机动车玻璃国标技术要求差异分析 [J], 王文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绝对误差Ei 有单位,该单位与给出值单位相同。
绝对误差Ei 有正、负。
相对误差为绝对误差与真值之比,是无量量纲。
相对相差为两次测量值之差与算术平均值之比,为无量量纲。
2. 水分在粮食子粒中有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一是游离水(自由水);二是结合水(束缚水)。
游离水较多的粮食,容易发热生霉。
碳水化合物根据结构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聚糖三类;根据糖类溶解点分为可溶性糖和不溶性塘。
3. 粮食中的脂类包括脂肪、类脂物和一些脂肪伴有物。
脂肪是脂肪酸与甘油的化合物,又称甘油酯。
植物固醇本身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但它具有抑制人体吸收胆固醇的作用。
4. 酶具有底物专一性和作用专一性,因此粮油子粒中各种生理生化变化是由多种多样的酶类共同作用所控制的。
5. 标准化和标准的基本特性是统一性、民主性、科学性、法规性。
依据标准的的合用领域和有效范围不同,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6. 按照粮食的流通情况,分为收购、销售、调运、储存、加工五个环节。
7. 实验室安全操作知识(P86~P89)8. 根据燃烧物性质,国际上同统一将火灾分为A 、B 、C 、D 四类。
A 类火灾指木材、纸张和棉布等物质的着火。
B 类火灾指可燃性液体着火。
C 类火灾指可燃性气体着火。
D 类火灾指可燃性金属着火。
实验室“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9. 按照栽种的地理位置、土壤水分不同将稻谷分为水稻和陆稻(旱稻)两类。
按照稻谷生长期的长短的不同可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三类。
按照稻谷品种的不同可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
按照稻谷淀粉性质的不同,稻谷又可分为黏稻(非糯稻)和糯稻两类。
根据国家标准GB1350-2022《稻谷》规定,稻谷按其收获季节、粒形和粒质分为早籼稻谷、晚籼稻谷、粳稻谷、籼糯稻谷、粳糯稻谷五类。
10. 早籼稻谷:生长期较短、收获期较早的籼稻谷,普通米粒腹白较大,角质部份较少。
晚籼稻谷:生长期较长、收获期较晚的籼稻谷,普通米粒腹白较小或者无腹白,角质部份较多。
玉米种植的各项标准制度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玉米GB1353―1999前言GB1353―1986《玉米》已实施12年之久,在这期间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玉米食用比例大幅下降,目前主要作为饲料原料和工业用粮;玉米品种及栽培、收获均有较大的改变。
根据目前的情况并参考其他农业大国的标准,本次修订对原标准做了如下重要技术改变:――将纯粮率定等改为容重定等。
――将水分指标统一为不超过14. 0%。
――增加不完善粒指标,定为不超过%。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1353―1986。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粮食储备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粮食储备局标准质量管理办公室;参加起草单位:吉林省粮食局、陕西省粮食局、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瑞明、龙伶俐、陶英、李长久、谢玉珍、张雪梅、封成斌。
玉米 GB1353―1999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玉米的定义、分类、质量指标、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运输、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收购、贮存、运输、加工、销售的商品玉米。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5490―1985粮食、粮油及植物油脂检验一般规则GB5491―1985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GB/T5492―1985粮食、油料检验色泽、气味、口味鉴定法GB/T5493―1985粮食、油料检验类型及互混检验法GB/T5494―1985粮食、油料检验杂质、不完善粒检验法GB/T5497―1985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容重粮食籽粒在单位容积内的质量,以克/升(g/L)表示。
不完善粒受到损伤但尚有使用价值的颗粒。
玉米黄曲霉毒素国家标准玉米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由镰刀菌属真菌产生的毒素,对人体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国制定了《玉米黄曲霉毒素国家标准》,对玉米及其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进行了严格规定。
本文将对该国家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相关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了解相关知识。
一、标准范围。
《玉米黄曲霉毒素国家标准》适用于玉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监测和评价。
其中,玉米制品包括玉米粉、玉米面、玉米淀粉等。
标准规定了黄曲霉毒素B1、B2、G1、G2和总黄曲霉毒素的限量要求,以及检测方法和抽样规定。
二、限量要求。
国家标准对玉米及其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B2、G1、G2和总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分别进行了限量要求。
其中,玉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为5μg/kg,黄曲霉毒素B2的限量为10μg/kg,黄曲霉毒素G1的限量为15μg/kg,黄曲霉毒素G2的限量为25μg/kg,总黄曲霉毒素的限量为20μg/kg。
这些限量要求是基于对人体健康的保护考虑而制定的,严格执行有助于减少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
三、检测方法。
国家标准规定了玉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出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为监督抽检和日常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抽样规定。
为了保证监督抽检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国家标准对玉米及其制品的抽样规定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抽样方法、抽样数量、样品保存和运输等。
这些规定的执行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对抽样结果的影响,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五、结论。
《玉米黄曲霉毒素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保障食品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关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应当严格遵守该标准的要求,加强对玉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监测和控制,共同维护食品安全,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
六、参考资料。
1. 《玉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国家标准。
2. 《食品安全法》。
玉米国家最新标准—GB1353—1999前言GB1353——1986《玉米》已实施12年之久,在这期间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玉米食用比例大幅下降,目前主要作为饲料原料和工业用粮;玉米主要品种及栽培、收获方式均有较大的改变。
根据目前的情况并参考其他农业大国的标准,本次修订对原标准做了如下重要技术改变:——将纯粮率定等改为容重定等。
——将水分指标统一为不超过14. 0%。
——增加不完善粒指标,定为不超过5.0%。
玉米国家最新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1353——1986。
玉米国家最新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玉米国家最新标准由国家粮食储备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玉米国家最新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粮食储备局标准质量管理办公室;参加起草单位:吉林省粮食局、陕西省粮食局、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局。
玉米国家最新标准主要起草人:唐瑞明、龙伶俐、陶英、李长久、谢玉珍、张雪梅、封成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玉米GB1353——1999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玉米的定义、分类、质量指标、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运输、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收购、贮存、运输、加工、销售的商品玉米。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5490——1985粮食、粮油及植物油脂检验一般规则GB5491——1985粮食、油料检验扦样、分样法GB/T5492——1985粮食、油料检验色泽、气味、口味鉴定法GB/T5493——1985粮食、油料检验类型及互混检验法GB/T5494——1985粮食、油料检验杂质、不完善粒检验法GB/T5497——1985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容重粮食籽粒在单位容积内的质量,以克/升(g/L)表示。
3.2 不完善粒受到损伤但尚有使用价值的颗粒。
玉米新旧国标对比时间:2009-11-182363次随着我国玉米种植结构的调整、国内玉米供需状况的转变、玉米精深加工和粮食企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上所处于的不利地位,1999年版玉米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此情况下,为促进我国粮食生产,满足消费和新形势下流通体制的需要,保护农民种粮收益,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质量,国家粮食局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的统一计划安排,组织有关大学、科研机构、质检机构和有关专家对1999年实施的《玉米》国家标准进行了修订。
根据2009年第3号(总第143号)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GB 1353-2009 《玉米》于09年3月28日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将09年9月1日正式实施。
该项标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玉米新国标的实施或将对今年的玉米收储产生一定影响。
一、新国标的主要特点与1999年旧国家标准相比,2009年新的玉米国家标准修订主要内容有六项:1、调整了等级级数和指标,增加等外级。
玉米依然是按照容重定等,等级由3个调整为5个,并增加了等外级。
五个等级可以兼顾我国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以及主产区丰年、平年和歉年的玉米质量,同时各等级也能够与国际玉米标准相一致,有利于我国玉米参与市场竞争。
2、修改了容重测定方法。
容重测定在使用现有容重器的前提下,新标准将排气砣置于插板下改为排气砣置于插板上。
3、调整了不完善粒指标。
在考虑到机械收割、脱粒及干燥等对商品玉米不完善粒的影响,以及参考主要生产国家玉米标准的基础上,将不完善粒最大限量指标由原来不分等级一律为5.0%,调整为1~5等分别为≤4%、≤6%、≤8%、≤10%、≤15%。
4、增加了水分大于18%的玉米容重测定方法。
为解决水分大于18%玉米容重测定问题,在新标准中增加了附录B《玉米快速干燥降水设备技术条件及操作方法》,通过实验室快速干燥降水设备和快速水分测定仪,将玉米水分降到18%以下,待玉米样品冷却至室温后再按照附录A测定玉米容重。
2021年国家玉米记载标准
2021年修订后的《国家级玉米品种审定标准(2021年修订)》中,对玉米的产量指标、DNA指纹差异位点数指标和抗病性指标都进行了调整。
1. 产量指标:玉米高产稳产品种的产量指标提高了2个百分点,绿色优质、鲜食、青贮等专用特用品种的产量指标比同类型对照品种提高了3%以上。
2. DNA指纹差异位点数:玉米审定品种与已知品种的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由2个提高到了4个。
3. 抗病性指标:增加了对一票否决病害类型和病虫害鉴定内容的考量。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2021年国家玉米记载标准的信息,建议查阅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最新标准或咨询农业专家。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关于印发《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的通知为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新形势对品种审定工作的要求,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国家级)》(以下简称《审定标准》)进行了修订。
新修订的《审定标准》(见附件)已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施行,并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深刻认识修订《审定标准》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业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对品种提出新要求,品种审定工作要按照“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总体思路,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种性安全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提高品质为方向,以鼓励创新为根本,把绿色优质、专用特用指标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引导品种选育方向,加快选育能够满足新形势需要的新品种,加快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二、准确把握修订《审定标准》的主要原则品种审定标准按照以下三项原则进行分类管理。
(一)保障粮食安全。
有利于高产、稳产品种审定。
满足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对新品种的要求,为实施“藏粮于技”提供支撑。
(二)突出绿色发展。
有利于节水、节肥、节药品种审定,有利于优质、适宜机械作业品种审定,满足资源高效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品种的要求。
(三)符合市场需求。
有利于加工专用型、特殊用途及有有市场需求的特殊类型品种审定,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多元化需求对品种多样化的要求。
三、科学掌握品种分类标准品种审定委员会按照高产稳产、绿色优质和特殊类型三类,分别制定相应的审定标准,各专业委员会按相应审定标准对不同用途的作物分别开展审定。
(一)高产稳产品种。
玉米质量标准新国标
根据新国标,玉米的质量标准如下:
1. 外观要求:
- 玉米粒饱满,色泽鲜艳黄色,无异味;
- 粒面光滑、整齐,无病斑、虫蛀现象;
- 毛细管呈白色,根部无裂纹。
2. 生物学指标:
- 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如霉变毒素、农药残留、重金属等)含量符合食品卫生标准;
- 化学物质(如钾、硫、镁等)含量符合国家标准。
3. 功能性指标:
- 含水量:≤14%;
- 酸价:≤4mgKOH/g;
- 色泽评分:≥85分;
- 标准筛上未通过量:≤2.0%;
- 杂质含量:≤0.5%。
以上是玉米质量标准的概述,具体的标准细则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用途和行业有所不同。
购买或销售玉米时,建议参考具体的区域性和行业性标准。
一、国际标准(G B1353-2009玉米质量指标)等级容重/(g/L) 不完善粒含量% 杂质含量% 水分含量%色泽、气味总量生霉粒量 1 ≥720 ≤4.0 ≤2.0≤1.0≤14.0正常2 ≥685 ≤6.03 ≥650 ≤8.0 4≥620≤10.05 ≥590 ≤15.0 等外<590 —注:“—”为不作要求。
二、玉米霉菌毒素一、玉米及其副产物DDGS 中的霉菌含量和毒素 1.1 玉米霉菌种类和含量玉米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农产品,其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在国际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在玉米的生产和贮存过程中,由于不当的生产方式和环境条件,导致霉菌在玉米中污染和繁殖。
玉米中大量霉菌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玉米的品质,同时由于霉菌产生的多种真菌毒素对人类健康带来直接和潜在的危害。
玉米是饲料和养殖业主要大宗原料,我国玉米主要产地在北方地区,如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和东三省等。
不同地区,同一季节收获的玉米所带菌属有较大差别,同一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年份的玉米所带菌属也不一样。
玉米受霉菌感染的程度也与玉米的成熟度、玉米粒的完整度等有较大关系,成熟度差及破损粒较多的玉米易受霉菌的侵染。
有人对筛出的玉米破碎粒和整粒谷物中串珠镰孢菌B1 毒素的含量研究表明,碎粒及其它谷物废料中的霉菌毒素是整粒谷物的30-500 倍。
这主要是因为整粒谷物有起保护作用的外层果皮。
所以饲料厂和养殖场对玉米的选择要建立严格的检测指标(主要有水分、容重、霉变、胚变、破碎度、杂质和虫蛀等指标)。
玉米副产物主要有DDGS、DDG、玉米蛋白粉、玉米蛋白饲料、玉米胚芽粕等。
这些副产物在美国和欧洲能够被很好的利用,且使用价值很高。
但在国内,由于我们的玉米在收获和储存过程中感染较多的霉菌,这些被感染的玉米大多被用来生产玉米副产物,且由于霉菌产生的霉菌毒素化学性质较稳定,不受玉米加工过程的影响,这些霉菌毒素大多存留在玉米副产物中,甚至被浓缩,含量是普通玉米的三倍以上。
龙源期刊网
我国主导制修订的《玉米规格》等两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作者:
来源:《中国食品》2018年第16期
由我国主导的《玉米规格》(ISO 19942:2018)和《谷物及制品中赭曲霉毒素A含量的测定一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IS0 15141:2018)两项国际标准,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于2018年7月正式出版。
玉米是世界三大主粮之一,2017/18年全球贸易量达到1.45亿吨。
《玉米规格》(IS0 19942)标准是粮食领域重要的产品标准,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玉米的最低质量要求。
该标准在充分考虑进口国和出口国利益的基礎上,统一了玉米质量指标的术语定义和检测方法,并参照我国玉米标准设定了水分和杂质含量要求。
赭曲霉毒素A (OTA)是一种常见的毒性较强的真菌毒素,其对谷物的污染是全世界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
ISO原有的OTA测定方法标准技术落后、灵敏度低、适用范围窄,难以满足各国谷物中OTA限量对检测的要求。
此次修订的OTA测定方法国际标准,采用了更为先进的免疫亲和净化技术,并使用国产免疫亲和柱完成了国际协同验证实验,获得满意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
(思雨)。
玉米新国标
(原创版)
目录
1.玉米新国标的概述
2.玉米新国标的主要内容
3.玉米新国标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一、玉米新国标的概述
近日,我国正式发布了一项关于玉米的新国家标准,该标准对于玉米的质量、规格、检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作为我国粮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米的生产和消费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新国标的出台,意味着我国对于玉米产业的监管将更加严格和规范,有助于提升玉米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二、玉米新国标的主要内容
玉米新国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规定:
1.质量等级:新国标将玉米分为一、二、三、四级,每个级别都有具体的质量要求,包括水分、杂质、不完整粒等。
2.规格:新国标规定了玉米的颗粒大小、形状、颜色等物理特性,以及脂肪酸值、蛋白质含量等化学指标。
3.检验方法:新国标明确了检验玉米质量的方法和步骤,包括感官检验、仪器检验等。
三、玉米新国标的意义和影响
玉米新国标的实施,对于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保障粮食安全:新国标对于玉米的质量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有
助于减少不合格玉米流入市场,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2.提高产品质量:新国标鼓励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玉米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
3.规范市场秩序:新国标对于玉米的检验和监管提供了明确的依据,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4.促进产业升级:新国标将有助于推动玉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提高整体产业链的效益。
总之,玉米新国标的实施对于提升我国玉米产业的质量、安全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标玉米安全储存水分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玉米质量安全标准》(GB/T 13690-2018),
玉米的安全储存水分标准如下:
1. 玉米的安全储存水分范围为13.5%~15.5%。
这意味着在
储存过程中,玉米的水分含量应保持在13.5%到15.5%之间。
超过或低于这个范围都可能会导致玉米的质量下降或产生
安全隐患。
2. 在储存过程中,应定期检测玉米的水分含量,并采取相
应措施进行调整。
如果发现玉米的水分含量超过15.5%,应
采取降低水分含量的方法,如通风、晾晒等。
如果水分含
量低于13.5%,则需要进行适当的湿润处理,以防止玉米的
质量下降。
3. 在储存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玉米受到雨水或其他水源的
浸泡,以防止水分含量超出安全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的玉米可能会有不同
的安全储存水分标准,具体的标准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和相关法规进行确定。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建议根据当
地的标准和要求来确定玉米的安全储存水分标准。
粮油国家标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作者:张颖来源:《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年第04期[摘要]在广大基层工作者、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粮油国家标准体系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目前虽然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粮油标准体系,但仍然存在标准修订缓慢、标准之间衔接不紧密、单位名称不一致等问题。
本文提出对国家粮油标准实施动态管理,定期调整标准的构成,根据市场要求和生产生活实际对标准进行复审、修订、合并、废止或删除,进一步完善我国粮油标准体系。
[关键词]粮油;国家标准;现状;问题中圖分类号:TS2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431252ts.202004粮食既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稳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
粮油标准是为了在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过程中获得最佳秩序、最佳效益,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权威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规范性文件,在粮食生产、加工、运输等一系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 粮油国家标准发展的主要成就1950年,我国诞生了第一批粮食收购标准,包括《玉米》《稻谷》《大豆》《高粱》《大米》等13个国家标准。
70年来,在各有关部门广大基层工作者、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储运加工标准、机械设备标准、检验仪器标准、行业管理技术规范等数百项标准在内的粮油标准体系。
1.1 与国际接轨,统一检验技术,提高粮食使用价值目前我国市场流通的粮食,是以其使用价值的大小作为衡量粮食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统一了定等项目、限制项目及检验方法。
例如,1999年以前《玉米》(GB 1353—1986)一直以纯粮率定等,在这期间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玉米的食用比例大幅下降,主要作为饲料原料和工业用粮,玉米的品种及栽培、收获方式均有较大的改变。
根据当时的情况并参考其他农业大国的标准对1986年版的《玉米》(GB 1353— 1986)国家标准做出了重要技术改变,将纯粮率定等改为容重定等;将水分指标统一为不超过14.0%;增加了不完善粒指标,不超过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