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习俗及相关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24.32 KB
- 文档页数:10
立春的传统习俗与节日活动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立春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活动,以庆祝新的开始和希望。
一、春联与门神迎接立春的第一件事就是贴春联和门神。
春联是长方形纸条,上面有对联,用来祈求福报和吉祥,许多人会将其贴在门上。
而门神则是贴在门上的纸片,常常描绘魁梧的武将形象,用于驱邪和保护家庭。
二、吃春饼在立春这一天,许多地方都有吃春饼的传统。
春饼是一种将薄饼和蔬菜、肉类等配料包裹在一起的食物。
吃春饼象征着新的开始和丰收的希望。
三、放风筝放风筝也是立春的传统活动之一。
在立春这天,天气开始转暖,风力适中,非常适合放风筝。
放风筝被认为可以带走厄运,象征着自由和希望。
四、祭祖和祭神立春也是祭祖和祭神的重要日子。
许多家庭会在这天祭拜祖先,向他们报告家庭的近况,并向他们祈求家庭的平安和繁荣。
同时,也会祭祀土地神、财神等其他神灵,以保佑家庭的幸福和好运。
五、踩春一些地方有踩春的习俗,即人们在立春这天会集体踩在新鲜的农田上,希望能够带来一个丰收的好年份。
六、踏青游玩立春之后,天气逐渐转暖,春风徐徐。
很多人选择在这个时候踏青游玩,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验春天的气息。
七、观花赏柳立春之后,花开柳绿,大自然开始显露出勃勃生机。
人们会到公园、花坛等地方赏花赏柳,感受春天的美景,同时也欣赏花开的盛世。
总之,立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气之一,也是人们迎接春天的喜庆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通过贴春联、吃春饼、放风筝等习俗,表达对新的开始和美好未来的期盼。
此外,祭祖祭神、踩春、踏青游玩、观花赏柳等活动也都是立春期间常见的庆祝方式。
通过这些传统习俗和节日活动,我们不仅欢庆春天的到来,更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立春节气的传统活动及养生知识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立春这个节气非常重视,因为它不仅代表着春天的到来,还有很多的传统活动与养生知识与它相关。
以下是一些关于立春的传统活动及养生知识的介绍。
一、立春的传统活动1. 立春祭祀:立春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人们会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在此时,许多人会到庙宇中烧香祭拜,家中也会祭拜祖先。
2. 扫尘“迎春”:立春会为迎接春天的到来而扫尘,这是中国传统风俗中的一种美德。
扫尘不仅是为了迎接春天,还可以带走厄运、旧时代的煞气,并为新时代的开始奠定基础。
3. 吃春饼、春卷等节日美食:立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种,为了庆祝春天的到来,人们会制作一些特别的美食,如春饼、春卷等,这些经典的美味食物不仅寓意着“迎接春天”,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
4. 种树植花认识春天:在春季中,人们会选择适当的时候,种植各种各样的树木和花卉,如樱花、桃花、杏花、牡丹等。
这阶段也是一年中植物成长速度最快的时候,对于环境保护十分重要。
二、立春的养生知识1. 合理调整食品:春天是一个孕育生机的季节,在春天的时候,人们的新陈代谢开始加速。
为了保持健康状态,我们需要注意食品的种类和量。
如食用质量好的鱼、肉和蔬菜,可以满足人体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
2. 适当地泡脚:春天天气一会儿冷一会儿热,泡脚是养生的好方法之一。
春季泡脚可以起到很好的理气、通脉、散热、祛湿等功效。
3. 合理运动:春季气温适宜,随时可以到户外参加各种体育、健身活动,如慢跑、散步、打球等,有利养生、增强体质。
4. 保持睡眠:春天的白天会比黑夜长,气温适宜,但天气状况却不稳定,这会影响我们的睡眠,导致人体免疫力、消化功能等方面存在偏差。
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保持足够的睡眠。
总之,立春不仅是一个迎接春天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也是养生的重要时节。
在此时,我们可以选择参与各种传统的活动,同时适当调整自己的饮食、运动和睡眠,以保持更好的身体状态,迎接新的春季。
立春之日需要注意的风俗习惯立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天的开始。
每逢立春之日,人们都会有一些特定的风俗习惯,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传统习俗。
一、吃春卷吃春卷是立春的重要传统习俗之一。
春卷金黄酥脆,外皮薄而韧,寓意吉祥。
吃春卷象征祛除一年的寒冬,迎来充满春意的新年,因此人们在立春这一天常常会聚在一起,品尝美味的春卷。
二、晒太阳立春后,气温逐渐回暖,阳光也变得温暖而明媚。
传统的风俗习惯中,人们会选择立春这一天,特别是中午时分,去户外晒太阳。
晒太阳可以帮助身体摄取足够的维生素D,增强免疫力,同时还能提高人的情绪,带来身心的舒适和愉悦。
三、踏青郊游春天是草木复苏的季节,立春之日正好是踏青郊游的好时机。
人们会出门到郊外或公园,与家人朋友一同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回春气息。
踏青郊游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放松心情,增进亲情友情。
四、祭祖扫墓春天是传统祭祖扫墓的时候,立春之日往往是扫墓活动的起始日。
人们会去祖先的墓地,整理墓地环境,磕头烧纸,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祭祖扫墓有助于维系亲情,传承家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仪式。
五、刺绣作品立春之日,家家户户会准备一些刺绣作品。
刺绣是中国优秀传统手工艺之一,其精美的绣品代表着富贵、幸福的寓意。
在立春这天,人们会挑选一些具有春意的花鸟图案进行刺绣,以期迎接一个美好的新年。
六、迎神赛龙舟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利用立春之日的好天气,举办迎神赛龙舟活动。
相传,龙是中国人最崇拜的动物之一,具有神异的象征意义。
传统的赛龙舟活动,既是对龙的崇敬,也是祈祷家宅平安祥和的方式。
人们会共同参与划龙舟比赛,舞龙、打鼓,营造热闹喜庆的氛围。
立春之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日子。
通过这些风俗习俗,人们表达了对春天的期盼与喜爱,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在享受这些习俗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环境保护,文明出行,并且尊重不同地区的风俗差异,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宜人的节日氛围。
⽴春习俗以及禁忌中国⾃古为农业国,⽴春既是⼀个节⽓,也是⼀个重⼤节⽇,那么⽴春习俗以及禁忌有哪些呢,相信⼤家都还不知道呢,下⾯给⼤家分享关于⽴春习俗以及禁忌,欢迎阅读!⽴春习俗有哪些1、迎春迎春是⽴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预演,俗称演春。
然后才能在⽴春那天正式迎春。
迎春是在⽴春前⼀⽇进⾏的,⽬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春后,⼈们在春暖花开的⽇⼦⾥,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2、送春⽴春这天,民间艺⼈会制作许多⼩泥⽜,称为“春⽜”,送往各家各户,谓之“送春”。
也有的地⽅在墙上贴⼀幅画有春⽜的黄纸,黄⾊代表⼟地,春⽜代表农事。
3、贴宜春字画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
据记载:⽴春⽇,唐代长安⼈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
4、籍⽥礼古代在⽴春⽇举⾏的籍⽥礼,籍⽥的内容包涵有对地母的祈求。
在籍⽥仪式后聚饮,这是后世“团拜”和“贺年”的⼀种雏型的仪俗。
5、糊春⽜糊春⽜这项风俗活动是在⽴春前开始进⾏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好匠,于⽴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制作春⽜图像。
⼀般⽤⽵篾绑成⽜的⾻架,⽤春⽊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个⽜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
俗谓糊上红黄⾊的纸多,当年就“五⾕丰收”;糊上⿊⾊纸,当年收成不好。
所以知县安排多⽤红黄纸,以得民⼼。
春⽜糊好后,举⾏开光点睛仪式,即设⽴⾹案,顶礼朝拜。
6、鞭春⽜⼜称鞭⼟⽜,起源较早后来⼀直保存下来,⼭东民间要把⼟⽜打碎,⼈们争抢春⽜⼟谓之抢春,以抢得⽜头为吉利。
7、吃春饼、春卷⽴春这⼀天,潮汕民间还有吃春饼、春卷⼀俗。
据《四时宝鉴》说:“⽴春⽇春饼、⽣菜,号春盘。
”春饼是以麦⾯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芽、⾲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作馅⼉包着⾷⽤。
春饼的特点是薄⽽软,形状根据各⼈的喜好可⼤可⼩。
8、咬春⽴春这⼀⽇,中国民间讲究要买个萝⼘来吃,叫做咬春。
立春有什么讲究呢立春,是24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农历二月初一,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春有许多讲究和习俗,被广泛地遵循和传承。
下面将介绍一些有关立春的习俗和讲究。
占风向立春这天,人们会观察风向,从而确定当年的风水气候。
相传,如果立春当天南风吹,那一年的粮食丰收,农民耕作会顺利;如果北风吹,则预示着一年的天气寒冷,农作物可能受灾。
因此,人们会特别留意立春当天的风向,以便做好农事安排。
吃春饼在中国北方,立春这天人们有吃春饼的习俗。
春饼是一种用麦面、面粉等制作的圆形薄饼,里面夹着葱丝、甜面酱、胡萝卜丝等馅料。
吃春饼象征着迎接春天的到来,有传统的意义。
春饼口感鲜美,馅料丰富,被认为是春季必吃的美食之一。
开春花一些地方在立春这天会举行开春花的仪式。
人们会在花市或者街头摆摊贩卖鲜花,顺便购买一些花卉回家装饰,寓意美好的新春到来。
在一些寺庙、园林等地方,也会举行开春花的活动,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换新装立春时节,许多人都会选择在这一天换新衣服,寓意新的开始和新的希望。
尤其是小孩子,他们会在立春这天穿上新衣服,展示新的气象。
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进行家庭整理,清扫房屋,以求一个干净、整洁和新气象的新年度。
旅行踏春立春时节正值春暖花开,许多人选择在这个时候出门旅行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一些著名景点在立春前后会迎来大量游客,人们纷纷踏出家门,走到户外,享受春天的清新和生机勃勃。
立春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习俗和讲究。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庆祝立春,迎接春天的到来,展望新的一年。
同时,也将这些习俗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传承并延续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愿我们能在立春这个节气中带着希望和美好,迎接新的开始和挑战。
立春节气的民俗活动及寓意本文将介绍立春节气的民俗活动及其寓意,分别从习俗、饮食、祭祀和农事活动四个方面展开讲述。
一、习俗1.立春祭祖:立春节气是农历二月初二,也是祭祖的好日子,一些地方将立春之日定为祭祖节,人们会回到故乡,祭拜祖先,表达对先辈的敬仰之情。
2.扫尘踩地:立春之后是春季的开始,民间有“春捂秋扫”的习俗,而立春之后,则有“立春扫尘踩地”的习俗。
在这一天,人们会打扫卫生,将家里的积灰扫出,然后再在屋内踩几脚,意为将过去的霉气踩出房门。
3.吃春饼:在北京等地,人们会在立春这天吃春饼,这种饼是用面粉和豆沙做成的,外形像饺子,寓意着迎接大地的回春。
二、饮食1.吃元宵:由于立春之后便进入了农历的正月十五,也是元宵节,因此人们会在这天吃元宵,表示“福满人间”。
2.吃桂花糯米饭:立春后是春季的开始,也是桂花开放的季节,因此有一些地方会做桂花糯米饭来庆祝。
这种糯米饭用上好的糯米和桂花、蜜糖等食材制作而成,香气四溢,极富诱人力量。
三、祭祀立春节气在古代是重要的祭祀日,民间会将立春看作是“开春之始”,也是“开门纳福”的好时机,在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运。
四、农事活动1.农历正月初二:立春之日,古代农民将立春视为农历正月初二,也是农民劳动的开始,人们从这一天开始催动农事活动,如耕田、施肥、种庄稼等。
2.特有的春耕节:在江苏省南通地区,立春节气一过,就会进入一个特有的节日——春耕节,其由劳心者、劳力者两部分组成。
在春耕节上,耕田队员肩挑锄头,手握耙子,穿行在麦田之间,完成一年一度的春播工作,既祭祀神明,也充分体现了劳动者的技巧和勤劳精神。
立春节气是华夏民族的传统节气之一,以迎春、祭祖、耕作等活动为主,是对农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这些习俗和节日,让其影响力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立春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指的是“春天正式开始”的时刻。
每年2月3日或4日是立春节气,它标志着从寒冷的冬季向温暖的春季过渡,因此备受人们的关注。
那么,立春的由来及习俗有哪些呢?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答。
一、立春的由来1. 历史起源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季,又称作“春天”。
据史书记载,商代时期就开始了关于春季的登高祭祀活动,用以祈求顺利的收成、平安幸福。
到了西周时期,开始有了“立春”的称谓。
2. 天文学含义“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其天文学含义是“太阳黄经为315度时,即运行到黄道315度时”。
“立春”之后,昼长与夜短的时间开始逐渐平衡,冬季逐渐过去,进入春天。
二、立春的习俗1. 吃春饼立春时节,在北方有吃春饼的风俗。
春饼是一款薄而酥的面饼,口感香脆。
据说,春饼与民间传说中的神仙有关。
在立春前夜,人们要焚香祭祀,祈求神灵保佑家宅平安祥和、风调雨顺,随后吃春饼庆贺。
2. 贴春联立春时节,南方地区的人们会在家门口贴春联,以示喜迎春天到来。
春联通常是由对仗工整的汉字对联组成,意味着新春欢乐、吉祥如意。
贴春联的时间通常是在立春前后。
3. 戴“春”字头饰在南方地区,人们习惯于在立春这天戴一些装饰品,如发簪、项链、手链、耳环等,其中以“春”字头饰最为流行。
这是因为“春”字与“序”的读音相同,有序、节制之意。
同时,“春”又是四季之首,表示新的一年来了,气象万千,岁月如歌,给人带来无限的希望和祝福。
4. 喝红糖姜水在农村地区和南方的一些城市,有在立春这天喝红糖姜水的习俗。
红糖姜水是一种独特的饮品,有温暖身体、祛寒止痛的作用。
据说,喝红糖姜水可以让人体在春季获得更多的能量。
三、总结立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一个春天的开始。
在习俗上,人们有吃春饼、贴春联、戴“春”字头饰、喝红糖姜水等多种方式来庆祝。
这些传统的习俗不仅是表达对春天的祝福,也是对生命和自然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在今天,我们应该以自己的方式来传承这些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
节气传统立春的民俗活动与习惯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是在每年的2月3日或4日,这一天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立春的到来意味着春播农作物的开始,因此在立春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和习惯以庆祝,同时也寓意着农民们新一年的丰收之期。
一、赛龙舟活动立春之际,各地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
这一传统起源于古代祛病驱邪的习俗,人们相信龙舟可以带走一切不好的运气和疾病。
参与活动的人们会穿着五彩的龙袍,手持金银舵手和鞭炮,坐在装饰精美的龙船上划桨。
赛龙舟活动渐渐演变成为一项竞争性的体育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赛。
二、踏青郊游立春后的天气温暖了许多,正是踏青郊游的好时机。
人们会结伴出门,穿着艳丽的春装,走进自然,欣赏美景,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在踏青过程中,还会举行各类游戏和娱乐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迎春花灯等。
这些活动既有利于锻炼身体,又有利于缓解压力,同时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友谊和互动。
三、祭祀祈福立春也是人们祭祀祈福的重要时刻。
在农耕社会,人们会选择立春这一天祭祀土地神、祖先和各类保护神,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在城市中,人们常常会到寺庙或教堂里烧香、祈愿,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健康。
同时,一些民间信仰和习俗也会在立春这天展开,如贴春联、挂灯笼、贴福字等,这些都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带来好运和福气。
四、吃春饼、春卷立春之时,许多地区都有吃春饼或春卷的习俗。
春饼是一种薄如纸的面饼,通常搭配着葱丝、肉片和甜面酱一起食用,寓意着新一年的丰收和美好。
春卷则是将各种蔬菜和肉类做成馅料,包裹在薄饼中炸熟,象征着五谷丰登和家庭和睦。
这些传统食物不仅味道美味,也寓意着对新年的美好祝福。
五、舞狮、舞龙立春也是中国舞狮、舞龙的盛大时刻。
舞狮和舞龙被认为是可以带来好运和祥瑞的象征,这一传统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
人们会穿上狮子或龙的戏服,手持狮子或龙头,以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鼓乐表演,狮子和龙在人们的操控下威风凛凛地穿行在大街小巷,给群众带来欢乐和祝福。
立春节气的习俗与庆祝活动立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每年的公历2月3日左右是立春节气的时候。
在中国,人们对立春有着丰富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本文将介绍关于立春的习俗和庆祝活动,以及它们的起源和意义。
一、守岁习俗立春是农历年的开始,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在立春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守岁的习俗。
守岁是指待到深夜,直到次日凌晨,家人一起围坐在一起,享受团圆的时刻。
家庭成员会一起吃年夜饭,辞旧迎新。
人们相信这样做可以辟邪驱灾,保佑全家人的健康和平安。
二、放爆竹和燃放烟火立春这一天,人们还会放爆竹和燃放烟火。
这是一项具有传统和庆祝意义的活动。
放爆竹和燃放烟火的声音可以驱散邪恶和疫病,同时也寓意着新的一年会充满欢乐和吉祥。
这个习俗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非常普遍,人们会聚集在一起,观赏壮观的烟火表演。
三、祭祀祖先在立春这一天,人们还会进行祭祀祖先的仪式。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人们相信通过祭祀祖先可以获得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在祭祀仪式中,家人会将供品摆放在祖宗牌位前,然后烧香、献花,并烧纸钱以供祖先使用。
这个仪式不仅可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激,也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
四、踏青活动立春是春天的开始,也是一年四季中气温回暖、大地苏醒的时候。
在立春这一天,人们会进行踏青活动,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踏青是指在春天出门游玩、郊游的活动。
人们会选择公园、山区或者风景优美的地方,漫步在花海中,欣赏新绿和绽放的花朵。
踏青活动不仅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也是人们放松心情、迎接春天的方式。
五、吃春饼吃春饼是立春的传统之一。
春饼是用薄饼皮包裹各种蔬菜和肉类制成的美食。
它味道鲜美,色彩斑斓,寓意着五谷丰登、美好的新年开始。
吃春饼的习俗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尤为盛行,人们会在立春这天早上一起吃春饼,象征着辞旧迎新。
六、纳福仪式立春是农历的元旦,人们认为这一天是添福纳福的好时机。
因此,立春这一天还会举行纳福仪式。
人们会在家中精心布置,挂上寓意吉祥的对联和贴窗花,以及摆放一些吉祥物和好运符。
立春的风俗和饮食有哪些立春的风俗1、糊春牛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
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
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
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
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2、打春牛有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
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类似牛形状。
上画四时八节,360日12时辰图纹。
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
尔后由县执事(县长)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
接着由群众作扶犁耕地状。
边耕边打“春牛”,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
3、迎春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
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
四周插上彩旗。
迎春活动是在立春当天举行,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有时在当日辰时,有时在子时半夜。
迎春活动一般都在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中,抬上春官游行显威,前拥后挤,威风无比。
并有报子、马弁等身着长袍马褂,或各样奇装异服,坐在二人抬的独木杠子上,边进行边做戏,打浑斗趣,引人发笑。
迎春的队伍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棚前集中,然后到县政府(县衙)报喜迎春。
4、游春、报春迎春报喜后开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
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游行的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
游遍周围村庄,大街小巷。
游春的队伍进入春场(检阅场地)后,绕场游两圈,然后各自列队站在安排的场地上。
此时,恭请知县老爷入春棚安坐,举行报春仪式。
按传统的风俗,设有报春台,身着奇装异服的报子,手执红黄各色彩旗,上场第一报——“风调雨顺”,群众同声呼应;第二报——“五谷丰登”,群众亦同声呼应;第三报——“国泰民安”,群众再同声呼应。
立春文化常识一、立春定义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春天的开始,标志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季的到来。
立春时,斗指东北,维为立春,万物至此皆春,天气渐暖,生机勃发。
二、历史渊源立春作为节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农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立春的习俗和意义逐渐丰富和深化。
在传统中国社会,立春不仅是一个气象标志,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描绘立春的诗词歌赋。
三、立春习俗1. 咬春:立春时吃春饼、春卷等食物,以示迎接春天,期盼五谷丰登。
2. 打春:指立春日击鼓驱疫,祈求丰收和平安。
3. 踏春:立春后春暖花开,人们外出踏青,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4. 送春:在立春日向亲朋好友送去祝福,祝愿他们在新的一年里事业顺利、身体健康。
四、立春象征立春象征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季的到来。
它代表着生命的再生、万物的更新。
同时,立春也是新的开始,寓意着一切将重新开始,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五、立春养生1. 饮食调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增强免疫力。
同时,适量食用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鱼、肉、蛋等。
2. 运动锻炼: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
3. 精神调养:保持心情愉悦、乐观向上,以利于阳气的生发。
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4. 注意保暖:虽然立春节气气温逐渐升高,但仍需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和感染疾病。
六、立春农事1. 耕田备播:立春后气温逐渐升高,土壤逐渐解冻,农民开始进行耕田和备播工作。
2. 蔬菜种植:立春后气温适宜,适合蔬菜种植。
农民开始种植各种蔬菜作物。
3. 果树管理:春季也是果树管理的重要时期,需要修剪、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工作。
4. 畜禽养殖:春季是畜禽养殖的繁殖旺季,需要注意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工作。
七、立春文化意义立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气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内涵。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注重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
立春节气的文化内涵与传统习俗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冬天的结束,春天的开始。
在我国,立春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传统习俗,它既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期待,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本文将为您介绍立春节气的文化内涵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
一、文化内涵1. 春天的象征立春是农历中春季的开始,也是自然界万物苏醒的时刻。
它象征着阳光明媚、温暖和生机勃勃的到来。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立春被认为是一年四季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节气之一,代表着新的希望与开始。
2. 阴阳平衡的体现立春是阴阳交替的时刻,在这一天,阳气开始增长,日照时间逐渐延长,昼夜平分。
这象征着阴阳力量的平衡与调和,也代表了万物复苏的过程。
3. 节气文化的传承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节气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观察自然规律,调整生活和农事活动,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二、传统习俗1. 踏青迎春立春时节,春暖花开,人们喜欢外出踏青迎接春天的到来。
在城市中,人们可以选择到公园、郊外或者山野中漫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而在农村,人们还可以走进田野,欣赏油菜花的绚烂盛开。
踏青迎春活动不仅使人们身心放松,更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活力。
2. 动土祭地在我国,每逢立春,农民们会选择此时进行基础设施施工和耕种。
这一日被认为是较为吉利的日子,人们相信进行动土修建能够让土地旺盛,幸福安宁。
3. 祭祖祈福立春也是祭祖的重要时刻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墓或祖先的牌位前烧香、献花、上香,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之一,通过祭祀活动,人们更加珍视对祖辈的感恩之情。
4. 调摸龙舟立春时,南方地区有一种特殊的传统习俗,即调摸龙舟。
龙舟是一种长形的木制船,尤为流行于江南地区。
人们会聚集在水边,共同划龙舟,感受团结协作的力量,寄托出丰收和吉祥的美好愿景。
5. 吃春饼立春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做春饼来庆祝这个节日。
立春的习俗与庆祝活动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农历的春季起点。
每年的2月3日或4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正式迎来了立春。
立春标志着冬天的结束,春天的来临,人们纷纷庆祝这一重要的节气,并且传承着一系列与立春有关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一、踏春赏花立春之后,气温逐渐回升,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因此,人们喜欢利用立春这一特别的时间,踏青赏花,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许多公园和植物园都会举办踏春赏花的活动,人们可以在花海中放松心情,感受春天的气息。
二、祭祀祖先立春也是祭祖的重要时刻。
中国人重视家族传统和血脉相承的观念,因此在立春这一天,许多家庭会进行祭祖仪式。
他们会在祖先牌位前烧纸、上香,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祭祖活动既是对祖先的致敬,也是传承家族文化的方式。
三、吃春饼吃春饼是中国北方地区流传已久的立春习俗。
春饼是一种薄饼,用麦粉做成,内馅可以有肉、蔬菜、豆腐等各种食材。
吃春饼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冬天的结束。
人们通常会在立春这一天聚在一起,举行团圆宴,共同品尝春饼,享受丰盛美味。
四、放风筝立春时节,气温适宜,风力较大,是放风筝的好时机。
中国人认为放风筝可以祛除厄运,迎来好运。
因此,立春这一天,人们会带着各式各样的风筝前往宽阔的空地,放飞自己的心情和希望。
五彩斑斓的风筝在蓝天白云下翩翩起舞,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欢乐和愉悦。
五、祈福祈愿立春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刻,人们常常会在这一天进行祈福祈愿的活动。
他们会前往寺庙、庙宇或者拜神之地,通过祈求神灵的保佑,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够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幸福快乐。
祈福祈愿是人们追求吉祥和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在立春这一特殊节点表达心愿的方式。
结语立春作为农历春季的第一个节气,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们以各种形式庆祝立春,表达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踏春赏花、祭祀祖先、吃春饼、放风筝以及祈福祈愿等活动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让我们共同庆祝立春,迎接新一年的美好时光。
立春节气的习俗与庆祝活动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日子,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好运。
以下是立春节气的习俗和庆祝活动的一些介绍。
一、祭神祈福在立春这一天,人们会前往庙宇或祭坛,烧香祭神,向神明祈福。
他们会带上水果、鲜花和食品等供品,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这些供品通常包括新鲜的水果,如苹果和橙子,寓意着新的一年丰收和好运。
祭神仪式通常是在早晨进行,人们会沐浴更衣,蓄意整装,以示对神明的尊重和诚意。
在祭神仪式结束后,人们还会拜访亲友,互相祝福,并分享喜悦和欢乐。
二、挂红门祥在立春之际,人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是挂红门祥。
这是一种将带有吉祥寓意的红色挂饰悬挂在门口或窗户上的传统习俗。
红色被认为是象征幸福和好运的颜色,在立春这一天挂上红门祥,寓意着迎接新的一年的吉祥和福气。
红门祥可以是各种形式的红色装饰品,如红灯笼、红花和红贴画等。
除了挂红门祥,人们还会点燃红色的蜡烛,以照亮新的一年的道路。
三、吃春饼立春之际,吃春饼也是一个受欢迎的习俗。
春饼是一种用面粉制成的圆形糕点,通常内含蔬菜、鸡肉、鸭肉等馅料。
吃春饼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和新的希望。
根据传统,制作春饼的配料和烹饪方式多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色。
在北方地区,人们尤其喜欢吃薄而脆的春饼,饼皮上涂抹甜面酱、蒜泥和葱花,再夹上蔬菜和肉类,卷起来品尝。
这样的吃法被认为是一种充满美味和吉祥寓意的享受。
四、踏青游春立春时节,气温逐渐回暖,阳光明媚,正是出游的好时机。
踏青游春是中国人喜爱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结伴出门,去郊外寻找美丽的春景。
一方面,踏青可以享受春天的温暖和美好,感受大自然的恢宏和生机;另一方面,踏青也是锻炼身心、增进友谊的好方式。
人们会带上自家制作的食品和茶叶,边赏花赏景边野餐,共同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日。
五、观赏梅花立春之际,正是梅花盛开的季节。
梅花是中国园林艺术中重要的花卉之一,被誉为“花中之王”。
关于立春的知识与风俗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它标志着春天的来临,也代表着万物复苏、春回大地。
立春日期一般在公历的2月3日或4日,太阳经过黄经315度时即为立春。
立春时节,寒潮减退,气温也会有所回升,农历正月已过,大地开始苏醒,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季节。
立春的来临,人们积极迎接春天,同时也有一些与立春相关的风俗活动:1.吃春饼:立春时节,北方地区的人们通常会品尝春饼。
春饼是用面粉制成的薄饼,里面加入蔬菜、肉类等配料。
吃春饼可以寓意新年新气象,代表了人们对春天来临的美好期待。
2.放风筝:立春时节,天气逐渐转暖,适合放风筝。
放风筝是中国传统的风俗活动,人们可以在宽阔的空地上放风筝,放飞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飞翔的风筝也象征着人们追求自由和快乐的心情。
3.扫尘:立春时节,人们会进行大扫除,这是一种清除旧年积尘的习俗。
扫除旧年的尘土,寓意着迎接新年新气象。
同时,人们还会将收拾好的房屋和街道装饰一新,为新的一年做准备。
4.踏青:立春时节,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人们喜欢到郊外去踏青,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踏青是一种健身锻炼的方式,也是为了赏花、赏景、放松心情。
同时,人们还会组织各种户外游园活动,增加人们的娱乐和社交交往。
5.祭祀活动:立春也是一些传统的祭祀活动的时节。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祭拜祖先、神灵,以祈求个人和家庭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幸福。
以上是立春的一些常见风俗和相关知识。
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人们怀着新的希望迎接春天的到来,希望生活能够更加美好、繁荣。
立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气,人们通过庆祝和祭祀活动,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立春节气有哪些习俗立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传统的民间节日之一。
立春到来代表着春天的开始,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立春节气在中国有着许多的习俗和传统,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踩春世代以来,很多地方都有“踩春”的习俗,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节日庆祝形式。
踩春的意思是在立春这天之后,人们可以穿上轻便的衣服和鞋子,到田野或是草地上踩草踏青,去感受春到了的喜悦和温暖。
踩春是古人寻求欢乐和祈求好兆头的方式之一,而现代人也可以以此为借口,放松心情,享受春天的美好。
二、吃春饼立春这一天,很多地方还有吃春饼的习俗。
春饼是由面粉、蛋清、豆沙等材料混合,制成圆形饼,有着传承文化和寓意吉祥的意思。
人们在吃春饼的时候,有许多祈福的言语和习惯,比如“天高任鸟飞,地厚任兔子跑”,“风生水起,千里共婵娟”,都是希望自己能够在新的一年里像鸟儿、兔子、月亮一样幸福、快乐和美好的顺口祈愿。
三、撒豆子在中国北方的一些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叫做“撒豆子”。
据说这是古代祛病驱邪的一种方式。
人们将豆子撒到屋内和屋外各处,遇到虫子和鼠类就特别多。
也有一些人将这种习俗应用到现代,认为撒豆子是一种驱灾避邪的方法。
四、打春季在江南一些地方,立春还有一个称为“打春季”的习俗。
打春季其实就是制作花表,将新鲜的花卉插在地上,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和颜色。
花表从门前一直到后花园,是一种非常显著的景观。
打春季的作用是吸纳阳气、祈求丰收。
五、其他习俗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习俗之外,还有一些极具本土特色的习俗。
比如说在西藏有祭屋的传统,人们将一个封闭的房子放在户外,利用浓烟使房子里的鬼神逃出来,再在房子前供奉。
在云南和四川等地,人们会上山烧香祈求上天保佑和平安。
在中部少数民族地区最为盛行的是举行祭神仪式和龙舞龙灯表演。
总之,立春节气是中国古老而具有派头的节日,有着多种多样的庆祝形式和习俗。
它代表着冬去春来,生命获得新生的开始,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生命的敬仰和祈愿。
立春的讲究和禁忌食物
立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
天的开始。
在民间,立春有着许多讲究和禁忌,特别是在饮食方面。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立春的讲究和禁忌食物。
立春的讲究
1.祭灶:在立春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祭灶神,以示迎
接新的一年的到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祭祖:有的家庭在立春这一天会去祭祖,祭拜祖先,
以示尊敬和纪念。
3.春联:人们会在立春这天贴春联,希望新的一年平
平安安,吉祥如意。
4.服春:有的地区在立春这一天还有“打春”的习俗,
即人们在立春这天会打扮得整整齐齐,以示新的一年从此
风调雨顺、步步高升。
立春的禁忌食物
1.清淡食物:立春要注意饮食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性
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粥汤等。
2.冷食少吃:立春时节气温虽有所回升,但仍需注意
少食寒凉食物,以免伤胃伤脾。
3.禁食酵素类食物:立春这一天忌食发酵食物,如纳
豆、豆腐乳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4.少吃鳖:据说立春这天吃鳖会让人发痱气,因此应
尽量避免食用鳖类食物。
综上所述,在立春这一天,除了祭灶、祭祖、贴春联等传统习俗外,饮食方面的讲究和禁忌也是需要注意的。
希望大家在立春这一天能够保持身体健康,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立春习俗及相关知识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之后历经人们智慧的总结,才有二十四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经多次变革,那时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春天以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至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规定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之后立春日,仅作为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如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活动,有打春牛和咬春之习俗等。
各地传统不同,风俗不同,所以迎接立春的形式也不同,但是归于一点,都是庆祝新春的开始,寄予新的希望。
立春,也称打春,是春节前后的重要节气,也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节日。
夏朝时,曾经以立春日为正月节。
现在的立春,一般在阳历2月4日或5日,而农历有时在腊月,有时在正月、二月。
人们常说“春打六九头”。
在数九歌中云: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打春时东风吹拂,大地开始解冻,草木开始复苏。
传说炎黄时代的西方天帝是少昊,为鸟国的国王。
他在立春这天喜得一子,就取名勾芒。
因为春天豆芽像弯勾,草叶和苗子像尖芒,是春天的象征,这便是后来的春神。
人们在立春时要迎春、祀奉春神。
有关的节俗,有这样几种。
打春立春亦称“打春”,这里的“打春”指的是打春牛。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们历来重视农业生产,坚持不违农时,牛是农事的象征,是生产力的代表。
因此中国自古以牛祝春,据说是“周公始定立春土牛”,相沿成俗。
所以立春打春牛的习俗也一直延续下来。
古时,打牛仪式是由县府执行,在旧县志上有详细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于东郊,里市各扮故事表演,曰庆丰年。
民之男女携儿女看春,侠土牛过,各以豆麻撒之,谓散痘消疹。
立春日祀芒神(指传统中统管农事的地神,·亦称春天之神)圣,鞭土牛(用泥土塑造的一个牛状物,亦称春牛)毕,民争土块归置牲圈取畜养蓄息地。
是日喜晴厌雨,歌日:‘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说的是,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前,称为“立牛”,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吃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来,农事宜提前准备。
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来应早些备耕;“耕夫”立在牛后,则表示春令迟到;若人牛并行,则春令适中。
立春日当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土牛前,于正午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吏民击鼓,由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给下属吏与农民轮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
随后,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人牲圈,象征槽头兴旺。
据说当天是晴天,万民高兴;若天明遇雨,则表示开年不利,预示这一年年景将不佳。
打春牛的意义,不只是送寒气、促春耕。
也有些许的巫术意义。
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烂,人们争夺春牛,称为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大吉。
除了皇历上有春牛图之外,各地年画中也会刻春牛图,当做春节期间的吉祥画售卖。
在浙江有些地方迎春牛别具心思。
迎春牛时。
人们一一向春牛叩头。
之后,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打碎,抢的春牛泥回家,撒在牛栏内,意喻促进牛的繁殖。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打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留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还有一定的巫术意义。
打土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前,称为“立牛”,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春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来,农事宜提前准备。
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来应早些备耕;“耕夫,立在牛后,则表示春令迟到;若人牛并行,则为春令适中。
立春日当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等食品于芒神和土牛前,于正午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
此时吏民击鼓,由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给下属吏与农民轮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
随后,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放入牲圈中,象征槽头兴旺。
在山东民间也有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据说当天如天晴,万民高兴;若天阴遇雨,则表示晦气不利,预示这一年年景将不佳。
古时立春日,宫廷要举行迎春活动。
根据《礼记·孟春之月》中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还反,赏公卿大夫于朝。
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兆于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
”意思是说,周朝时立春这一天,天子亲自率领公卿大臣和诸侯、大夫们去东郊迎春。
回来还要稿赏大臣们,又让宰相发布德和令,要求全国进行庆祝、给予必要的好处,号召所有百姓参加,这样庆祝、赐赠活动就开展起来,没有不这样做的。
后来,历代各州县都要举行迎春活动。
那是将一根鸡毛放到竹筒内,将竹筒口朝上埋在地下,州官县官到场祭拜等候。
时刻一到,鸡毛便从筒中飞起,人们便欢呼春来了。
山西明清时曾有演春习俗。
就是在立春前两天让唱戏、耍把戏的人们扮成庄稼人,农民们也背上劳动工具,一起到塑有春牛的场合,唱农时歌谣,进行农业劳动模仿演出,场面很是热闹。
根据清朝乾隆《平定州志》记载:“立春先一日,迎勾芒神、出土牛。
”意思是立春前一天要迎接春神勾芒,做一个土牛,举行打春仪式。
这勾芒、土牛是泥土做成或纸糊的。
到立春这天,官员们举行完祭祀仪式,就让人用鞭子打春牛。
第一个人先打三下,接着民众都争着来打,还都捡回一块土。
如果是纸的就不捡了。
人们把土块带回家,认为撒到自己田里庄稼就会丰收。
河北m城市耿村孙胜台讲过《打春牛》的故事,说古代用纸糊春牛,人们打烂之后发现牛肚里有糖果、点心,便争着去吃,谁吃了谁有福气。
看来冀晋两省打春牛的古俗的确曾经存在,但现在基本绝迹了。
迎春据史书记载,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
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并举行祭祀太啤、芒神的仪式。
回宫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在民间迎春的习俗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举办得很热闹。
在立春当日,四合院与农家院里会高挑“春蟠”,每家门框上都要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八方献瑞”、“春风得意,六合同春”等联语,院内屋内墙_仁也贴满“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里一片红艳艳的景色,显得春意浓烈,也象征着吉祥。
大人孩子要换上干净的新装,妇女们脸上抹上脂粉,鬓上插上写着春字、福字的红绒花,或用彩色绞罗,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鸟等扎在发髻上,也有的用红纸剪刻个雄鸡形状贴在屋门上,因鸡与“吉”谐音,有吉祥如意之意。
“剪绮裁红妙春色,宫梅殿柳识天情。
瑶筐彩燕先呈瑞,金缕晨鸡未学鸣。
”这首古诗正写出满园春色,欢乐迎春的情景。
此外,有些村镇在立春日举办“迎春会”,常找个十多岁的少年化装成一个官老爷,身穿纸宫服,头戴纸帽,脚蹬纸靴,骑着个牛,前往祭祀坛,带领百姓祈祷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沿途敲锣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来。
立春日迎春自周代起,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
所谓迎春,就是事先必须为迎春庆贺礼仪做好准备,进行预演,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
句芒所谓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接回来。
过去在每年的黄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气的重要活动。
相传旧俗在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一称春官,一称春吏,他们沿街高喊:It春来了”,俗称“报春”。
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渴。
报春人遇到摊贩店铺,可以随便拿取货物、食品,店主还要笑脸相迎。
这一天,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
前面是鼓乐仪仗队担任导引: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农民队伍。
都执农具。
大家一同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春牛。
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礼;执事者举壶爵,斟酒授长官,长官接酒酪地后,再行二跪六叩首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
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
待到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长官仍率僚属、农民鞭春。
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
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
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
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咬春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之俗,流行于北京和河北等地。
一个“咬”字道出节令的众多食俗。
春盘晋代已有,那时称“五辛盘”。
五辛广泛讲是指五种辛辣(葱、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盘,服食五辛能杀菌驱寒。
那时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于一个盘内。
及至唐宋时吃春盘春饼之风盛行,皇帝会把春酒春饼赐予百官近臣,宋人陈元靓撰《岁时广记》称:“立春前一日。
大内出春饼,并以酒赐近臣。
”当时的春盘非常讲究、精致。
到了清代时,皇帝也以春饼春盘赏赐丹臣近侍,受赐者感涕不尽。
这种吃春盘春饼之俗传向民间,更以食饼制菜并相互馈赠为乐。
清代的《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载: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鸡蛋等,且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
这正是清末民国时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饼应景咬春之节俗,至今北京仍传承着此食俗。
俗话有“打春吃春饼”之语。
咬春之俗还有嚼吃萝卜。
《燕京岁时记》中云:“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
谓可以却春困也。
”每逢立春日,无论贵贱,家家咬食生萝卜,取迎新之意,故名。
民间认为咬春可免疥疾和解除春天困乏。
也有地方是把咬春习俗和食春饼结合在一起的。
立春要吃什么?一般是吃萝卜、豆芽、韭菜(韭黄)、葱、姜等,这叫咬春。
据张余等编《中国民俗大系·山西民俗》中载,阳泉一带立春时普遍做春卷,就是将肉、菜用面片裹住,剁成一寸左右小节,在油锅中炸熟,吃起来外脆内嫩。
也有吃春饼习俗,就是用白面裹上豆芽、粉丝、韭菜等烙成圆形小薄饼食用。
当地人叫做春饼合菜,也叫做春盘。
春盘,在唐代就有,是把春饼放在盘中食用或赠人。
这种习俗在北方一带还有些流传,但不少地方把吃春饼春卷变成了吃饺子,男人们饮些酒水,这是咬春习俗的一种演变。
过去女孩们也在立春时用纸张剪些小燕、小蝶,叫做春鸡、春蛾,或用布缝制小娃娃,叫做春娃,插在发际或佩戴在身上,以贺新春的到来。
其他立春习俗在立春之日,有些地方会迎春公鸡。
青年妇女用花布裹棉花,形同菱角,一角尖端缀花椒仁作鸡眼,另一角缝几根与身等长的花布条作鸡尾,造型朴拙,色彩斑斓,把春鸡钉在孩子胸前或左衣袖上,预示新春吉祥。
未种牛痘的孩子,春鸡嘴里还要衔一串黄豆,几岁串儿粒,以鸡吃豆来寓意孩子不生天花、麻疹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