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过程护理及康复锻炼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4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护理1.心理护理及宣教患者大多数都来自农村,文化层次较低,缺乏相关的医疗卫生知识,加上长期的腰腿疼痛,手术前均有情绪紧张、焦虑、烦躁等情况,护理人员对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宣教工作。
如说明手术方法、手术中有可能出现的感觉及注意事项,列举成功病例,介绍患者与相同手术后恢复期的患者认识并进行交流,解除其心理压力。
2.手术前的准备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的锻炼,做好皮试、备血、备皮等,嘱患者清洗腰背部的皮肤,手术前清洁皮肤并用消毒巾包好,手术当天禁食,更换手术衣,术前用药如抗生素、止血药、镇静剂等。
二、手术后的护理1.心理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一般病史较长,且反复发作,需要做手术的往往症状较重,故要求手术尽快解决痛苦,但对手术又顾忌重重,担心术后的效果及术后长时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给亲人造成麻烦。
而且手术本身又可作为一种应激,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
此时,应以真诚的同情心对待患者,对患者的疑问给予及时解答,鼓励患者解除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并解释手术的重要性及手术的效果,以取得患者的信任感,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医生渡过难关。
2.术后体位术后采取平卧位,6-8小时以后,每3-4小时在护士指导下协助患者翻身1次。
若患者疼痛不合作,要讲明翻身的目的,以取得配合。
24小时后可自行翻身。
3.观察病情(1)生命体征的观察:患者回病房后血压每30分钟测1次,6次平稳后停。
体温、脉搏、呼吸每6小时测1次,3天平稳后停。
(2)观察下肢感觉及活动情况:如患者双下肢不能活动,并感觉消失,这说明椎管内出血压迫脊髓所致,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措施。
(3)伤口渗血、渗液情况:为防止术后出血压迫脊髓,术中伤口内常放置负压引流器,术后可见少量渗血,一般为30-100ml,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一般为暗红色。
如果出现清淡色,及时通知医生,有可能是脑脊液漏,这时应采取头低脚高位,引流器不要负压,自然引流。
(4)并发症的观察:①椎间隙感染。
腰椎间盘手术后康复训练腰椎间盘手术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但手术后的康复训练同样重要。
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恢复患者的脊柱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1. 术后康复训练的时间腰椎间盘手术后,康复训练应该在手术后尽早开始,一般在手术后第二天或第三天开始。
术后康复训练的时间因人而异,一般需要2-3个月,但也有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2. 术后康复训练的内容术后康复训练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训练:包括平衡练习、腰部肌肉锻炼、伸展以及步态训练等。
这些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身体平衡能力和肌肉力量,预防再次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2) 功能训练: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训练,如坐起、起立、上下楼梯等。
这些训练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能力。
(3) 按摩理疗:按摩理疗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和僵硬,减轻疼痛。
(4) 热敷和冷敷:热敷有助于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冷敷则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
(5)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电疗、超声波治疗等,能够加速组织修复和恢复患者的肌肉功能。
3. 术后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术后康复训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康复训练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进行。
(2) 康复训练应该循序渐进,不可过度运动,以免引起新的损伤。
(3) 康复训练应该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4) 康复训练应该坚持不懈,不可懈怠或中途放弃。
4. 术后康复训练的效果术后康复训练的效果因人而异,但一般来说,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康复训练也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复发率。
腰椎间盘手术后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
只有科学规范的康复训练,才能够帮助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的护理本文总结37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
通过实施心理护理、卧位训练、床上排便训练、腰背肌锻炼、术前准备、术后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功能锻炼、下床前活动指导、出院指导护理措施,均达到手术效果,康复出院。
标签: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多发病,是腰椎间盘髓核组织突出压迫神经根至腰腿痛或坐骨神经痛。
目前公认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但有些患者术后易出现神经根粘连,有学者认为围手术期护理极为重要。
我科2006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37例手术治疗患者,通过护士精心护理,达到预期手术效果,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7例,男25例,女12例,年龄46~72岁,病程6个月~1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及单腿或双下肢胀痛,均经CT或MRI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
1.2麻醉与手术方式取连续硬膜外麻醉,俯卧位,后路腰椎正中切口髓核摘除术,半椎板切除术,全椎板切除术,1例伴腰椎滑脱者取自体右侧骼骨植入椎间隙横突间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
2术前护理2.1心理护理尊重患者人格,相信患者的主诉。
护士可轻轻抚摸患者疼痛的肢体认真倾听患者对疼痛的描述,认同患者的痛苦。
护士的认同倾听和真实的关心,患者易信任亲近护士,说出真实的心理活动:患者担心手术治疗伤及神经或预后不良、卧床时间长、家属难以照顾、费用较高等。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必要性、手术的简单经过、术中配合、术后出现疼痛的机制及应其他可能出现情况及应对措施。
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用亲情、爱心、耐心、同情心对待患者,要有奉献精神(家属要协助患者做大量的工作,如轴线式翻身、直腿抬高运动、肢体按摩、床上接大小便、床上用餐、早晚洗刷等)。
脊柱手术家属参与护理显得极为重要。
介绍同种手术成功病例,树立信心。
患者情绪稳定,术前晚能安静休息,以最佳身心状态接受手术。
2.2俯卧位训练术前3 d练习俯卧位,协助患者俯卧头偏向一侧,两腿平放,两手放于头部两侧,每天1~2次,争取1次能卧1~2 h。
多伴有肾动脉硬化和肾功能减退,用药剂量宜小,一般控制在常规量的1/2~I/3.②老年高血压患者多有全身动脉硬化,因此,切忌血压骤降和血压大幅波动,将收缩压控制在150m m H g,以免因血压降得过低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
③老年人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④要避免使用强烈髓襻利尿药,以免造成水电525解质紊乱.⑤老年人心肌收缩力和窦房结功能较差,应避免单独使用具有抑制心肌收缩和影响心脏传导系统的降压药。
⑥治疗老年高血压时,应尽量减少或消除引起血压波动的因素,并且建立适合老年人的作息制度。
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的护理体会王丽华中图分类号:R692.3文献标示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5-0525-01急性肾小球肾炎是儿科常见的免疫反应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肾小球炎性病变,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水肿、血尿、蛋白尿和高血压的表现。
该病发病率较高,患儿痛苦,故严密观察病情及护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手段.现将我科对2004-2008年收治的18例急性肾小球肾炎患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l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12例,女6例,年龄最大14岁,最小3岁.2护理体会2.1心理护理了解患儿及家长的心态及对本病的认识程度。
患者多为年长儿,心理压力大,除因疾病和治疗对活动及饮食严格限制的压力外,还有中断了与同伴的玩耍或不能上学担心学习成绩下降等.患儿表现情绪低落、烦躁易怒。
家长担心转为慢性肾炎影响患儿将来的健康.护士应多与患儿及家长沟通,让他们解除顾虑配合治疗.2.2休息休息可以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功能.向患儿及家长强调休息的重要性,以取得合作.一般起病2周内应卧床休息。
待水肿消退、血压降至正常、肉眼血尿消失后,可以下床轻微活动,1砣月内限制活动量,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
2.3饮食尿少、水肿时期,限制钠盐摄入,如有氮质血症时限制蛋白质的入量。
在尿量增加、水肿消退、血压正常后,可以恢复正常饮食.2.4用药后的观察水肿,少尿或有高血压者,遵医嘱使用利尿、降压药物.注意有无脱水、电解质紊乱现象。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的护理标签: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前后护理2005年以来我院对9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手术治疗,手术前后护理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腰椎间盘突出症960例中男540例,女420例,18~76岁。
全椎板切除术406例,半椎板切除术238例,开窗突出间盘切除术316例。
2 护理2.1术前护理(1)做好各项术前检查及准备;(2)向患者介绍手术目的、麻醉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心理護理;(3)术前让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及正确的翻身姿势,吸烟患者劝其戒烟,术前备皮;(4)术前日晚及手术日晨清洁灌肠一次。
2.2术后护理(1)卧硬板床,保持各种管道通畅,切口处放置引流条,如有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辅料,保持清洁以免切口感染;(2)全椎板切除者平卧24h 方可翻身,24h后每2h轴式翻身1次,可在一侧肩、背、腰臀部放置枕头,使躯干侧卧45°防止骶尾部受压。
全椎板切除术后需平卧2~3周,术后3天开始床上活动双下肢,术后7~10天可在床上做腰背肌锻炼,10~15天指导患者做直腿抬高和双腿踏车功能练习,下肢屈伸可移动牵拉神经根,利于恢复腰椎生理弯曲,早期背伸锻炼,可促进切除后椎体软组织愈合。
行半椎板切除术后的护理同全椎板切除者。
行椎管开窗探查术者,次日可在床上活动,第3天使用腰围保护可下床活动。
2.3 体会(1)术前备皮时应了解患者腰背部皮肤状况,有毛囊炎者每日用酒精涂擦数次,待局部炎症消退后才能手术,术前3天每日擦洗腰背部2次;(2)硬膜外麻醉术后大部分患者排尿困难与精神紧张、不习惯床上小便有关,需做好心理护理。
因切口疼痛引起的尿潴留,可采用热敷,导尿等方法;术后3~4天可拔除引流管,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减少泌尿系统感染;(3)根据病情让患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促进切口愈合,应给予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4)患者因精神紧张,长期卧床、环境变化、心情焦虑、植物神经失去平衡肠蠕动减弱可致腹胀,每日针灸足三里1次,连续3d效果良好。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总结了7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
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之后患者不但需要采取一般护理之外,还需要着重于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防治并发症以及疼痛护理等,给予患者早期正确的康复指导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标签: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康复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临床中十分多见的一类疾患,主要是由于患者腰椎间盘各部分,其中包括软骨板、髓核以及纤维环,特别是髓核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通过外力作用,椎间盘纤维环出现破裂,髓核组织在破裂位置突出到后方或是椎管之内,引起相邻脊神经根受到刺激和压迫,继而出现要不疼痛,一侧或是双侧下肢疼痛和麻木等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2~70岁,其中男性患者比较多见,发病率大概是颈椎间盘突出症的1/10,由于腰椎间盘突出位置不同,能够压迫到患者的脊髓以及脊神经,出现一系列类似于腰椎病的症状。
产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包括: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通常情况下,腰椎间盘遭受体重压迫,同时要不经常进行后伸以及屈曲的运动,导致腰椎间盘磨损和挤压,特别是下腰部椎间盘,导致一系列退行性改变;外力作用,大概有1/3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外伤史,比较常见的包括弯腰搬重物时腰部出现超荷负重,在腰肌没有完全昆张情况下举动重物或是搬动重物,各类腰扭伤,长时间弯腰之后突然直腰等,导致椎间盘瞬间髓核受压张力大于纤维环应力,引起纤维破裂,使髓核在破裂位置突出;腰椎间盘在成人之后慢慢缺少血液循环,修复能力降低,特别是在上述退变之后,修复能力更加薄弱,腰椎间盘后外侧纤维环薄弱,后纵韧带宽度减小,对于纤维环的加强作用显著降低。
1临床资料本组73例,男52例,女21例,年龄24~66岁,平均年龄42岁。
病程6个月~10年,其中L4~L5突出者36例,L5~S1突出者19例,L3/4突出者3例,L4/5伴L5~S1突出者7例,合并椎管狭窄者8例。
73例患者全部存在腰腿痛症状,患者将直腿抬高试验显示阳性,神经根定位症状显著,全部通过CT以及MIR确诊。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手术前后整体护理常规一. 术前护理常规:1. 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机会;2. 让病人对病情和手术方案有所了解,使其恐惧和紧张度降至最低,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并根据病情落实陪护;3. 讲解此类手术的有关知识,介绍同种疾病患者的康复情况,增强患者信心;4. 卧硬板床休息,疼痛剧烈者给镇痛剂,协助做好术前常规检查,测定并记录生命体征;5. 注意避免受凉,要教会病人有效咳痰深呼吸以及在床上练习使用便器,知道禁饮禁食时间;6. 进行有关疾病的卫生宣教,介绍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配合医生完成手术;7. 术前备皮,12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遵守医嘱使用术前药,带病历药品进手术室;8. 医护人员护送病人到手术室,贵重物品交给家属或护士保管,手术室医护人员要热情接待和安慰病人;二. 术后护理常规:1. 介绍手术情况、护理内容以及疼痛的管理知识,使病人及家属对术后护理方式有一定程度了解,并在需要时给予止痛剂,尽可能把病人的疼痛降至最低程度;2. 安慰病人及家属,随时提供治疗信息让其了解恢复情况,解除恢复期的各种顾虑;3. 合理膳食,增强营养,保证睡眠;4. 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伤口情况;注意大小便情况,鼓励自解小便,必要时导尿;术后平卧6小时,定时更换体位;重点观察神经根症状和下肢肌力恢复情况;病情出现特殊情况由主管医生和护士解释原因并及时处理;5. 让病人对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介绍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主动活动双下肢关节肌肉,做直腿抬高锻炼;术后3周后行腰背肌锻炼;坚持功能锻炼,循序渐进。
三. 出院前护理常规:1. 加强营养,保持良好心境;2. 掌握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观察功能锻炼后有无不适,功能锻炼坚持3个月以上;3. 掌握下床活动的正确姿势,注意坐、行走及劳动姿势;4. 给予出院指导,并嘱定期门诊复查,需转入二病区继续治疗者应解释原因消除顾虑[术前准备]1.骨外手术的主要护理常规。
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护理常规按外科及骨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腰部有无外伤、慢性劳损及手术史。
2、评估腰部及肢体疼痛性质,了解诱发及加重因素。
3、对比评估双下肢感觉、运动、反射,评估有无肢体麻木、疼痛、,强迫体位、大小便功能障碍及马鞍区感觉障碍等马尾神经受压征象。
4、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了解是否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腰腿疼痛严重的患者,遵医嘱应用止痛剂。
(2)术前绝对卧硬板床,抬高床头20°,膝关节屈曲以放松背部肌肉。
2、术后护理
(1)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观察大小便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的征象。
(2)术后尿潴留的患者,可用听流水声、热敷或按摩膀胱区等诱导排尿,必要时行留置导尿。
(3)功能锻炼:①术后第3天鼓励患者行主动直腿抬高和双下肢踩单车式的蹬腿锻炼,协助患者屈膝屈髋等被动活动,以避免手术后神经根粘连;②术后1周进行腰背肌肉锻炼:取仰卧位,用
头、双肘及双足跟着床,使臀部离床,腹部前凸如拱桥,稍倾放下,重复进行。
运动量循序渐进,以不引起腰腿痛加重为宜。
【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避免再损伤。
避免弯腰、长期站立或上举重物等动作,保持正确坐姿,佩带腰围3个月,利用人体力学原理节省体力,避免损伤。
2、卧床3~4周后下地活动;在保持正确姿势的前提下,恢复一般轻体力工作,半年内禁止重体力活动。
3、出院后3~6个月复查,出现异常及时就诊。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常规
术前护理
1、执行外科手术前护理常规。
2、卧硬板床,可减轻体重对椎盘的压力。
3、佩戴腰围,加强对腰椎的保护和制动作用。
4、有效镇痛:遵医嘱给予镇痛剂,保证充足的睡眠。
术后护理
1、执行外科手术后护理常规。
2、观察患者下肢皮温、感觉及运动恢复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
3、体位护理:术后平卧,2小时后轴线翻身。
4、引流液为淡黄色液体,怀疑脑脊液外漏,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5、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四肢肌肉、关节的功能锻炼以防关节僵硬;指导患者直腿抬高锻炼以防神经根粘连;指导腰背肌功能锻炼,以增加腰背肌肌力,预防肌萎缩和增强脊柱稳定性;指导患者正确起床和下床活动,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及肌无力。
参考文献:《临床疾病护理常规》2017年11月第1版拟定:脊柱外科审核:护理部修订日期:2020年月拟定日期:2020年月。
生活家庭·医生-240 - Family life guide罗娟 (大竹县人民医院)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以腰部疼痛、功能活动受限为特征。
病变的原因多为腰部周围肌肉受损伤、椎间盘出现退行性改变、纤维环破裂或髓核凸出而导致的压迫血管和神经根。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发生于成年或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腰部以及下肢麻木和疼痛。
本病病程较长,疼痒难忍且容易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影响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
一般腰椎间盘突出症不需要手术治疗,只需要常规保守治疗即可改善缓解症状。
当髓核凸出造成神经根压迫等严重症状时需要手术干预治疗。
康复治疗核心稳定肌群的训练腰部核心肌群的失活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悬吊治疗激活患者的核心肌群。
腰椎牵引通过腰椎牵引的方法改善腰椎间盘的压力,纠正小关节之间的紊乱。
物理因子治疗包括热疗、低中频治疗、超短波等。
健康教育平时保持正确的姿势,不要久坐或长时间弯腰,尽量避免频繁的弯腰搬重物。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步行、游泳等有氧训练。
选择中等强度的床垫,平时避免过长时间开车。
自我锻炼方法小燕飞俯卧于床上,双臂置于身体两侧,使你的上肢和两侧下肢可以同时用力慢慢向上或前抬起,在这一过程中,肘关节和膝关节保持伸直状态。
平板支撑俯卧,双肘弯曲支撑于地面上,肩关节和肘关节垂直于地面,双脚踩地,使身体离开地面,躯干伸直,在这一过程中保持腹肌与盆底肌收紧,均匀呼吸。
起桥动作仰卧位,双腿与肩同宽,屈膝,脚跟踩住,用力使臀部抬离地面。
靠墙深蹲背靠墙站立,双脚与肩同宽,靠墙缓慢深蹲,在这一过程中,脚跟不允许抬离地面,后背紧贴于墙上。
微微转腰两手平行侧身站立,两手微微叉腰。
腰部先开始做顺时针、然后逆时针两个方向各一圈绕转30-50周。
动作伸展幅度一般不宜大于过大,宜缓慢。
自动悬吊在用户无须悬吊杠杆的情况下,可在两个门框上进行悬吊,可在两个小腿上各分别握上3千克重的沙袋进行悬吊。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过程护理及康复
锻炼
【摘要】目的探讨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康复锻炼在临床辐助治疗过程中的意义。
方法除对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常规护理外,临床应加强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疼痛护理以及防治并发症的护理,并进行后期康复锻炼。
结果腰椎间盘突出术患者进行上述护理及康复锻炼后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后康复锻炼,是患者康复及治疗效果的有力保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康复锻炼腰椎间盘突出症典型表型是因椎间盘变性压迫神经根而导腰腿痛,手术治疗可解除神经根受压,维持腰椎的稳定性,术前、术后护理及后期康复指导可巩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我院45例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前后给予的护理和康复指导,疗效满意,现根据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31岁-67岁,病程10个月-8年,其中L4-L5段突出者21例,L5-S1突出者11例,L3/4突出者2例,L4/5伴L5-S1突出者5例,合并椎管狭窄者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骶、臀部疼痛或单侧下肢放射痛,严重者有典型的间歇
性跛行,下肢肌力减弱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神经根定位症状明显,经CT或MRI确诊,进行髓核摘除术或合并根管扩张术。
1.2护理方法
,腰腿疼痛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使患者失去治疗信心,并产生恐惧心理,担心术中损伤神经导致瘫痪或疾病复发,同时又渴望通过手术解决病痛,对手术抱有较高期望值。
作为护士,针对患者患病期间及手术前期心理状态应予以正确的解释和疏导,及时将病情、手术方法、将术后的各项护理及后期康复锻炼方法与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明确手术过程,消除其心理障碍,以良好的心态和最佳状接受和配合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护理。
,术后6h进行整体翻身,进行按摩,翻身时注意避免旋转,保持患者胸、腰、臀一起翻转,使脊柱保持稳定状态,每2h呈轴线式翻身一次,轮换平卧及左右侧卧,并按摩受压部位,预防褥疮;严密临测患者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意识状态、呼吸状态、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定期进行心电监护记录,并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引流管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定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引流管一般于术后24-48h拔除,拔除引流管后注意观察伤口渗血情况;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术后72h严密观察患者双下肢感觉运动、深浅反射等神经根水肿症状;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1周,以预防伤口感染,护理时注意倾听患者主诉,注意观察伤口情况,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若患者有伤口疼痛加剧,体温、血象升高等异常表,应及时向主治医生汇报,并配合医生检查伤口;肺部并发症的
预防,对嗜烟者劝其戒烟,对老年患者应鼓励咳嗽,拍胸击背,防止肺部并发肺不张、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以防神经根粘连〔1〕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上下午各1次,每次5min,以后根据情况直腿抬高次数与持续时间可以延长,第3d可适当进行腰背肌锻炼,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即俯卧,四肢向背后伸,抬头、胸、腹壁着床呈舟状,后改仰卧,伸膝屈髋,每次坚持5-10min,每日2-3次,5d后患者可端坐,10d后可根据个人情况可下地活动,配带护腰,但不能长期佩戴腰围,会使腰背肌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从而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发生腰骶部疼痛〔3〕。
2结果
经过术前心理护理,所有患者均能积极乐观的接受手术,配合治疗。
术后经过基础护理和康复锻炼,使患者功能恢复加快,随访6-12个月,治愈:症状与体征全部消失,恢复原工作及日常活动者29例,治愈率达64.44%;好转: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能从事轻工作及日常活动12例,占26.67%;有效:症状与体征明显减轻,但活动仍受一定限制者4例,占8.89%,无一例并发症出现,所有病例没有出现腰椎不稳定。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4],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除了药物的对症治疗外,还应采用心理上的护理干预和功能锻炼的康复指导。
术后康复锻炼,可有效增加背部肌肉力量,加强脊柱稳定性,能防止术后腰部肌肉力
量不足而导致的腰骶部疼痛,另外还能防止肢体肌肉卧床期间的废用性萎缩,同时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加术伤口愈合。
总之,对症施护,加强基础护理和后期恢复锻炼,增强腰背肌对椎间盘的保护作用,可有效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愈率和治愈效果。
参考文献
〔1〕何丽英,赵金彩,魏杰.早期直腿抬高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112.
〔2〕郑光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7):558-559.
〔3〕宁志杰.现代骨科内置物及实用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27.
〔4〕刘晓虹.护理心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8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