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形象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685.82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邯郸市城市CIS设计

目录:

1、MI(理念识别):历史文化名城

2、BI(行为识别):历史文化遗址

3、VI(视觉识别):历史文化特色

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意思是“企业识别系统”。CIS包括三部分,即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VI(视觉识别),其中核心是MI,它是整个CIS的最高决策层,给整个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并通过BI、VI表达出来。企业形象是企业自身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因为它代表着企业的信誉、产品质量、人员素质、股票的涨跌等。塑造企业形象虽然不一定马上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它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获得社会的认同感、价值观,最终会收到由社会效益转化来的经济效益。它是一笔重大而长远的无形资产的投资。未来的企业竞争不仅仅是产品品质、品种之战,更重要的还是企业形象之战,因此,塑造企业形象便逐渐成为有长远眼光企业的长期战略。

同样,城市CIS (City Identity System)设计也是城市的一种重要无形资产,对于理解城市的内涵与底蕴有着无可替代的增值作用。如果你想了解并深入理解一座城市,可以先从她的CIS开始,那会是你踏进一段厚重历史文化的入口。因此,你也可以这样品味邯郸这样一座历史名城。

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这座成语之都:邯郸。

1、MI(理念识别):历史文化名城

在巍巍太行山与广阔的华北大平原交汇处,在环渤海经济圈与中部经济板块的接壤区,有一座兼具古老文明和现代风采的城市,磁山文化在这里发现,赵国在这里建都,荀子在这里诞生,秦始皇在这里启蒙,曹操在这里称霸,这里拥有中国成语典故之都,中国磁州窑之乡,阳谷式太极拳的发祥地,刘邓大军诞生地的美誉,这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邯郸。

邯郸独属于一个城市的名字,历经数千年不改,为中华地名文化之特例,预示着她的悠远传奇。从上古神话到现代文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在邯郸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历史印记与瑰丽华章。18处国宝单位,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7处省宝单位,使她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观园。

而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像邯郸学步、胡服骑射、负荆请罪、完璧归赵、黄梁美梦、纸上谈兵、毛遂自荐、鹬蚌相争、奇货可居等等都出自于此,一个个历史典故,一段段鲜活生动的历史,邯郸,确实是名至实归的成语之都。

邯郸学步黄粱美梦

2、BI(行为识别):历史文化遗址

武陵丛台

武灵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位于市中心丛台公园内。武灵丛台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325年--299年),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古称"武灵丛台"。颜师古《汉书注》称,因楼榭台阁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台上原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结构严谨,装饰美妙,曾名扬列国。现存古台雄伟壮观,是明清以来的修复建筑,虽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独特风格。它是赵都历史的见证,成为古城邯郸的象征。

现存古丛台为清代同治年间重修,占地1100多平方米,高28米,南北皆有门。三层青砖高台的底层南北各有一门,甬道右侧的台墙上还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几个大字,北门台阶上的大石碑,是乾隆帝游江南路时亲笔书写的诗碑。当中一层有5间大屋,名“武灵馆”,是为纪念武灵王的而建。最上一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

登上丛台极目远眺,西边的巍巍太行山层峦起伏,西南赵国都城遗址赵王城蜿蜒的城墙隐约可见,西北便是赵国的铸箭炉、梳妆楼和插箭岭的遗址。俯视台下,碧水清波,荷花飘香,垂柳倒影。台西有湖,湖中有六角亭,名“望诸榭”。相传很早以前湖中有个小土丘,丘上有个小庙是早年间修建的乐毅庙。

丛台美景丛台近景丛台上建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在当时名扬于列国。古人曾用“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丛台的壮观。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文人,如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多次游览丛台,赋诗赞咏。但是,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丛台经历了无数次天灾人祸的破坏,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变化。据地

方志载,自明朝中叶(约1500年)以来,就修复了十多次。其中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行宫于台上,后在道光十年(1830年)遇地震连台毁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丛台,是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修建的,当时

是为了了望远方,以便统治县城,以后又进行过重修。

丛台的北侧有座七贤祠,是为纪念赵国的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蔺相如、廉颇、李牧和赵奢而建立的。这“七君子”的动人事迹,在《史记》等史书里均有记载,大体上依据史书编写而成的《东周列国志》在“围下宫程婴匿孤”等章节里,就记述了“三忠”(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为救赵世孤儿舍身忘命的动人事迹。

胡服骑射

胡服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成为中国军队中最早的正规军装,以后逐渐演变改进为后来的盔甲装备。使“习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国服饰变化的总体倾向。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

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是骑射。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

赵国在战国七雄中开军事变革潮流之先,经过短短十几年,便由一个

小小中山国都敢侵犯的弱邦崛起为唯一能够同秦相抗衡的强国。赵军灭中

山国后,又南抑魏齐,北逐三胡开疆千里,还占领了如今的陕北一带,对

秦都咸阳构成直接威胁。

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虽然是一场军服改革,但影响却是多方面的,使人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打击了“先王之道不可变”的保守思想,勇于革新的思想得到树立,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了二者之间的经济文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