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气象与军事 军事气象学-气象与作战的结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气象学在军事作战中的应用研究气象学作为一门科学,不仅对于气象现象的观察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军事作战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气象学在军事作战中的应用研究,并分析其对作战决策的重要性。
一、战场气象状况的分析和预测在军事作战中,战场的气象状况对作战的进程和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战场气象状况的分析和预测,可以帮助军方制定合理的作战计划和决策。
例如,在进行空中打击行动时,了解天气条件可以帮助军方选择合适的飞行高度和航线,以充分利用气象条件的优势,提高空中作战的效果。
而对于地面部队来说,了解战场的气象情况可以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作战装备和战术,以应对不同的气候环境和天气状况。
二、气象对武器系统性能的影响气象条件对于武器系统的性能有着直接影响。
例如,空气密度的变化会影响到飞机的升力和动力性能,从而影响飞机的飞行能力和作战效果。
此外,气温、湿度等因素也会对导弹的制导精度和弹道性能产生影响。
因此,在军事作战中,必须准确地了解战场的气象条件,并将其纳入战术和武器系统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以确保作战效果的最大化。
三、气象对情报收集和侦查活动的影响情报收集和侦查活动是军事作战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而气象因素往往会对这些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强风、低云等恶劣天气条件会影响到无人机、卫星等侦察设备的使用效果,使得侦察情报的收集变得困难。
同时,气候条件的变化也会对地面侦察兵的部署和行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军事作战中,必须密切关注战场的气象情况,并将其纳入情报收集和侦查计划中。
四、气象对战场环境的改变和利用气象现象不仅会对战场环境产生影响,还可以被军方用于改变战场环境和干扰敌方的作战计划。
例如,通过人工干涉气象条件,可以改变战场上的能见度和通讯环境,从而干扰敌方的情报收集和作战指挥。
此外,利用气象条件进行烟雾幕、雨帘等作战手段,也可以使本方部队在战场上具备更强的隐蔽性和掩护能力。
五、气象对后勤保障的影响在军事作战中,后勤保障是战场持续作战的关键环节,而气象条件会对后勤保障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军事气象学—气象与作战的结合军事气象学是研究气象条件对军队行动、武器的使用和技术装备的影响,以及研究对军队行动实施气象保障的一门学科。
它是气象学应用于军事领域的一个分支。
军事气象学是根据战争的需要,在军事学、气象学和其他科学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气象条件对军队行动的影响,既有不利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即使是同一种气象条件,也常常因人们主观处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
在战争中,正确运用气象条件,趋利避害,历来被视为兵家不可缺少的一项指挥艺术,中国春秋末年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把天气、气候条件同与战争胜负有关的其他因素,并列为道、天(指阴阳、寒暑、时制)、地、将、法,并指出“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在古今中外战史上,巧用气象条件取胜的战例不胜枚举。
如中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借助东南风用火攻打败曹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利用恶劣天气,对珍珠港一举偷袭成功。
与此相反,因疏忽气象条件而失利的战例也是屡见不鲜的,1812年拿破仑率兵60万进攻俄国,因不适应当地的大陆性气候,出现严重的非战斗减员,在俄军的反击下,最后只剩下两万余人。
在古代,作战样式和兵器都较简单,规模较小,气象条件对军队行动的影响更多地在于战术方面。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新技术、新兵器的出现,以及与之相应的军事理论的发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军事气象学在继续注意解决战术应用问题的同时,更多地开展了气象条件对军事技术、武器装备使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基于气象条件对各军兵种和武器装备使用的影响不同,军事气象学的研究逐步扩大到海军、空军、炮兵、导弹、化学武器、生物武器和核武器等领域,并开展了军事气候和用于军事目的的人工影响天气方面的研究工作。
海军舰艇部队领域的军事气象源于航海气象,主要研究气象条件对舰艇航行、作战和训练的影响,舰艇防范或规避航危天气,以及对舰艇部队实施气象保障的方法等。
气象科普材料一、气象与军事的关系和影响天气——军事活动的“双刃剑”天气对军事活动来说是一柄“双刃剑”,不同天气条件对军事活动的影响往往不同,即使是同一种天气条件,也常常因指挥员和部队利用是否得当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1、气象对战争的影响风:大风和强烈的垂直气流是危及飞机飞行、导弹发射安全,影响火炮射击精度的重要因素;云:低云影响侦察、射击、投弹,积雨云对导弹、火箭发射和飞机飞行安全威胁很大,云层对再入大气层的导弹弹头可以造成侵蚀从而增强或减弱核爆光辐射效应;雾:大雾给飞机起降、舰艇编队航行、军种兵种协同作战等带来困难,雾层能使化学毒剂蒸气产生凝结、沉降和水解从而降低杀伤效能等,雾也可以作为“天然烟幕”,掩护部队的作战行动;降水:暴雨、大雨和连续性降雨可引起山洪暴发、土壤流失和泥石流等灾害,从而冲毁军事设施。
毛毛雨、雪会降低能见度,冻雨可使飞机、导弹外壳和雷达天线等积冰而影响性能;沙暴:能引起电磁波衰减,干扰无线电通信,危害兵器和设备,强烈的沙暴卷起沙石可形成沙壁向前推进,使能见度接近于零。
典型战例——三国时,周瑜命诸葛亮造10万狼牙箭,限期3天。
诸葛亮胸有成竹,准备战船20只,束草千担,在漫天大雾中把船驶进曹营。
曹操误以为是周瑜偷营,吩咐乱箭齐发,于是使诸葛亮“借”得10万狼牙箭。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第三舰队遇强台风袭击,约800人死亡,飞机被毁146架,若干舰只沉没。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一场强沙尘暴使美军飞机被迫降落或停止起飞,通讯网络装备被毁,2架直升机坠毁,士兵全部被“驱赶”进入就近的散兵坑、军车和帐篷。
2、水文对战争的影响海浪:能改变舰船的航向、航速,甚至产生船身共振使船体断裂,破坏海港码头、水下工程和海岸防护工程,影响雷达的使用、水上飞机和舰载机的起降、水雷布放、扫雷、海上补给、舰载武器使用和海上救生打捞等。
小浪利于潜艇隐蔽接近敌方,大浪影响鱼雷发射和舰艇安全航行,不利于登陆作战;潮汐:掌握潮汐发生的时间和高低潮时的水深是保障舰船航行安全,进出港口、通过狭窄水道及在浅水区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军港码头、水上机场,进行海道测量、布雷扫雷、救生打捞,构筑海岸防御工事,组织登陆、抗登陆作战和水下工程建设等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潮流:登陆作战中,乘涨潮顺流而入,利于部队登陆;逆流而行,会降低舰船速度,延长时间,增加登陆困难。
盘点气象与军事气象条件是确定作战时机的重要因素根据天气变化选择作战时机是取得战场主动权的重要因素之一。
刘伯承元帅在战争生涯中总结出利用"黑夜、风雪、下雨和大雾"等天气出奇制胜消灭敌人的经验。
现代战争中多是采取多兵种、大兵团协同作战,对于初战时机的天气要求更为严格,要求气象情报更加及时和准确。
众所周知,1944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战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直接参加登陆作战的总兵力达280万人,参战的舰艇和运输船达6500余艘,作战飞机1100多架。
诺曼底登陆的成功一举粉碎了纳粹德国的"大西洋堡垒",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奠定了"二战"反法西斯全面胜利的基础。
然而,作战时机的选择是实施登陆计划是否成功最关键的因素。
战时参谋部的地理学家和气象专家为登陆时机的选择可谓费尽心机。
当时考虑的因素及决策过程如下所述。
诺曼底登陆诺曼底地处高纬度,6月份白昼时间长,一般4时天亮,6时日出。
盟军既需要夜幕掩护部队悄悄航渡,又需要有天亮后的一段时间辨认滩头目标,实施准确的炮击和登陆艇冲岸运动。
另外,诺曼底海区为半日潮,平均潮高5.4米,海滩坡度平缓。
陆军希望最高潮时登陆,以缩短涉滩距离;海军则要求最低潮时登陆,以便舰艇在水下障碍物以外抢滩;空降兵最好是在满月时空降,以保证准确地降在指定区域。
经过地理学家们的综合推算,能满足三军要求的日子只有6月5-7日这三天。
艾森豪威尔与蒙哥马利、泰勒等最后确定6月5日登陆,第一梯队上陆时间为6时30分至7时45分。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自6月1日盟军进入登陆上船地域起,英吉利海峡出现了20年来从未有过的狂风恶浪,根据气象后勤部门的预测,原定登陆的6月5日,天气也极为恶劣。
6月4日上午,盟军被迫将登陆日期推后一天,并急召盟军气象专家斯塔格上校(瑞典籍)等商定对策。
艾森豪威尔满脸愁容,恳切请求专家们再度分析天气形势,看看还有没有一线机会,否则盟军登陆部队难免因暴露而遭到打击。
气象学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气象学作为一门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规律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其中,在军事领域中,气象学的应用研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军事作战、防灾救援和装备保障三个方面探讨气象学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研究。
一、军事作战中的气象学应用研究气象学在军事作战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天气对战局的影响:天气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各类武器装备的使用、作战计划的制定以及部队的机动能力。
气象学家通过对气象参数的观测、记录和研究,可以预测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战力变化、战术效果以及战场态势,为作战部署和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气候环境的影响:气候对战争的时间、空间和方法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气候环境的变化和特征,可以为军事活动的计划、组织和实施提供依据。
例如,寒冷的气候条件对装备和士兵的适应性有一定要求,需要更好的保障装备的正常运转和士兵的生活。
3.天气突发事件的应对:气象学的应用研究还可以帮助军事部门及时预测和应对天气突发事件,如台风、暴雨等。
通过对天气形势的准确预报和分析,军方可以及时调整作战计划,防止因恶劣天气造成的安全事故和人员伤亡,确保部队和装备的安全。
二、防灾救援中的气象学应用研究在防灾救援领域,气象学的应用研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灾害天气的预警:气象学家利用现代气象观测手段和技术手段对天气形势进行分析和监测,可以及时预警各类灾害天气的发生、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
这对于防灾救援部门在灾害来临前做出有效的应对和调度非常重要,可以提前组织人员进行撤离和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损失。
2.灾后恢复工作的指导:气象学的应用研究在灾害发生后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灾后气象环境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对风速、降雨量等指标的研究可以指导抢险救援人员的装备选择和工作安排,确保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装备保障中的气象学应用研究在现代战争中,装备的保障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气象学与军事防御的关系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而军事防御则是指战争中的各种防御措施和战略部署。
尽管看似不相关,但气象学在军事防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气象学与军事防御的紧密联系,并分析其在军事战略和作战中的具体应用。
第一,天气预报与军事行动密切相关。
在军事作战中,天气状况对行动和决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准确的天气预报可以提供关键的情报,帮助军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例如,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可以预测战场上的风向、湿度、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从而使军队能够合理地规划军事行动、选择作战时间和地点。
此外,在军事防御中,天气预报也有助于预防自然灾害对军事设施和装备的破坏,提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二,气象数据在军事侦察中具有重要意义。
军事侦察是获取和分析与敌我双方活动相关的情报的过程。
气象数据可以为军方提供宝贵的情报信息,帮助其更好地评估战场环境和敌军行动。
通过观测和分析天气现象,可以掌握敌方和友军的活动范围、行动意图、部署情况等。
例如,通过气象侦察可以发现敌军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军事活动弱点,从而针对性地制定作战策略。
第三,气象对武器装备的设计和使用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气象条件对武器装备的性能和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气象因素可以影响武器的射程、精度和效能。
例如,在高温环境下,火炮的射程可能会受到影响;在强风条件下,导弹的精度可能下降。
因此,军队在设计和使用武器装备时必须考虑气象因素,以确保其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能够稳定可靠地发挥作用。
第四,气象学在战场气候模拟中的应用。
战场气候模拟是指基于现有气象数据和历史气象观测,利用数值模型模拟预测战斗区域内的气象条件。
战场气候模拟可以帮助军方更准确地评估战场气候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为军事防御和作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模拟不同的气象条件,军方可以预测不同环境下的战斗效果,评估作战能力以及采取有效的对策。
总结而言,气象学在军事防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天气预报、气象数据的利用、气象对武器装备的影响以及战场气候模拟等方面,都使得气象学成为军事防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案例一:诺曼底登陆(1944年)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和轴心国之间的战争进入了一个关键时刻。
盟军希望通过一次大规模的登陆行动,夺回被纳粹德国占领的法国诺曼底地区,并最终解放欧洲。
这个行动被称为“诺曼底登陆”,是战争中最重要、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一次战役。
过程在1944年6月6日,盟军发动了诺曼底登陆行动。
然而,在行动之前,盟军需要面对一个重要的问题:气象条件。
他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登陆的时间窗口,以确保成功。
为了进行准确的气象预测和选择合适的登陆时间,盟军成立了一个特殊的气象小组——“D部门”。
该小组由英国皇家空军中校詹姆斯·斯图尔特(James Stagg)领导,并与美国气象学家伊尔西·米勒(Irving Krick)合作。
D部门利用当时最先进的天气预报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对诺曼底地区的天气进行了详细研究。
他们考虑了风向、浪高、潮汐等因素,并使用雷达和气象观测站的数据进行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D部门发现原计划于6月5日进行登陆的天气条件不利,可能导致登陆行动失败。
斯图尔特中校向盟军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将军提出建议,推迟行动一天。
艾森豪威尔将军接受了斯图尔特中校的建议,并将登陆行动从6月5日推迟到了6月6日。
这个决定被认为是诺曼底登陆成功的关键之一。
结果在经历了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后,盟军最终成功登陆诺曼底海滩。
这个战役标志着盟军在欧洲大陆重新获得了立足点,并最终导致纳粹德国的失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D部门对于诺曼底登陆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准确预测了气象条件,并帮助盟军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登陆时间,避免了可能导致失败的天气不利因素。
这个案例表明,气象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以及准确的气象预测对于战争决策的关键作用。
案例二:美国对日本进行的“东京大轰炸”(1942年)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决定对日本本土进行一系列空袭行动,以削弱日本的战争能力和提升盟军士气。
这些空袭行动被称为“东京大轰炸”,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空袭行动之一。
气象数据在军事决策中的应用研究气象数据一直以来都在军事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军事行动的成功与否往往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
因此,对气象数据的准确收集、分析和应用成为军事策略制定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气象数据在军事决策中的应用,并分析其重要性和挑战。
一、气象数据的重要性气象数据对于军事决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了解天气状况可以帮助军队作出适当的战术决策。
比如,在进行陆地作战时,了解地面温度、湿度等因素,可以影响到部队的机动能力与作战效果。
此外,在进行空中打击行动时,了解风速风向及云层高度等因素,可以决定到达目标点的精确性和飞行器的机动性能。
其次,气象数据对于军事后勤保障也有着重要意义。
军队需要在各种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进行军事行动,而气象数据可以提供给军队有关供给链、维修保养和人员安排等方面的决策支持,确保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
最后,气象数据对于军事侦察和情报信息的获取也起到关键作用。
了解气象因素可以提供有关敌方军事行动意图的线索,以及可能的敌方行动模式。
二、挑战与应对尽管气象数据在军事决策中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气象数据的准确性是当前的主要挑战之一。
气象的变化十分复杂,而获取准确的气象数据也不是易事。
天气条件可能受到地理位置、季节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需要用到各种仪器和传感器进行测量。
因此,确保气象数据的准确性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其次,气象数据的实时性也是一个难题。
军事行动中,时间常常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然而,气象数据的收集和传输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那些需要迅速作出决策的军事行动来说,可能无法及时获取到最新的气象数据。
因此,如何提高气象数据的实时性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气象数据的分析和应用也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对气象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应用需要专业人员具备丰富的气象知识和数据处理技术。
因此,为军事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数据需要提高相关人员的培训和专业水平。
兰州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军事气象学考查学期:2016学年*名:***学号: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X X X浅论气象条件与现代军事活动引言:21世纪是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纪,军事技术的发展引领我们进入高技术战争的时代。
现代军事活动无论是作战、保障、国防,在时间、空间和规模上比起以往的军事活动,都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军事活动中也应用了全新的定义和标准。
高技术战争对气象条件的要求随着军事活动的进化而变化,各种气象条件不仅在古代的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的作战行动中,尽管武器装备、人员素质都与以往不同了,但是实践表明,气象保障仍然是战场制胜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活动,各种各样的气象条件与现代军事活动之间存在着很紧密的关系。
摘要:气象条件军事关系与影响1 历史上气象条件对军事的影响——气象影响战争的战例1.1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年初春,波斯大流士一世委派女婿玛尔多纽斯为统帅,率领一支庞大的陆海军同时向希腊进发,其计划是以陆军为主,取陆上迂回路线,海军沿岸开进,支援陆军作战。
经过长时间的征讨式进军,波斯陆军才艰难地抵近马其顿边境,准备向希腊进攻。
沿着海岸缓缓开进的波斯舰队,好不容易占领了萨索斯岛。
他们又从萨索斯渡海到对岸,顺着大陆的沿岸前进到阿坎托司的地方,再从这个地方出发,打算绕过阿托斯山。
但是,当他们航行到阿托斯海角时遇到了一阵猛烈的、不可抗拒的北风,这阵风使他们受到了很大的损害,许多船被吹得撞到阿托斯山上面去了,大部分舰船被摧毁。
据载,有300多艘舰船沉入海底,约有2万多名海军官兵葬身海底,其中还冻死不少。
海军的舰船被毁,不仅没有了海上的依托,而且失去了给养补充的重要来源。
于是,玛尔多纽斯决定收兵,迫不得已只好返回亚洲本土去。
首次远征希腊只好半途而废,以失败告终。
公元前485年,波斯大流士去世,其子薛西斯继位。
他同样奉行扩张侵略政策,加紧了第三次远征希腊的准备。
为了接受第一次远征希腊舰队在阿托斯遇8 9气象与军事风暴而覆没的教训,所以在大约3年当中,他一直为应付阿托斯而做准备。
气象条件与战争气象条件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战争的发展和结果常常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无论是对战争计划的制定、军事行动的展开,还是对战斗效果的评估,气象条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气象条件对于战争计划的制定至关重要。
在筹划战争行动时,军事指挥官必须仔细考虑气象因素。
气候状况、季节变化、温度、降水和风速等因素都会对行动的效果产生影响。
例如,炎热的气候可能导致士兵体力消耗过快,而恶劣的天气条件可能会限制军队的机动能力。
因此,了解和评估气象条件对于制定高效的战争计划至关重要。
其次,气象条件对于军事行动的展开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战斗中,天气状况可以对军事行动产生直接影响。
例如,战斗机的起飞和飞行行动会受到风速和天气情况的限制。
恶劣的天气可能导致机场关键设施的损坏,飞机的视线受阻,降雨会使得地面变得湿滑,影响装甲车辆和步兵部队的机动能力。
因此,决策者必须密切关注气象条件,以确保军事行动的成功。
此外,气象条件对于战斗效果的评估也具有重要作用。
天气因素会直接影响武器系统的有效性和精度。
例如,雨天可能导致弹道武器的远程精度下降,强风可能使得炮火不准确,而浓雾和暴雨则可能妨碍侦查和目标锁定。
因此,评估和纠正由气象条件引起的不确定性,对于提高战斗效果至关重要。
此外,气象条件还会对战争行动中的士兵身体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极端的气温和恶劣的天气条件可能导致士兵体力耗竭、脱水和疾病。
这些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士兵的作战能力和士气。
因此,在战争中,保障士兵的舒适和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往往需要考虑气象条件。
总之,气象条件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战争计划的制定、军事行动的展开以及战斗效果的评估都需要密切关注气象条件。
在实际行动中,气候状况和天气情况会对作战效果和士兵身心状态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军事指挥官和策划者必须全面了解和评估气象条件,以确保战争行动的成功和士兵的安全。
军事气象学—气象与作战的结合
军事气象学是研究气象条件对军队行动、武器的使用和技术装备的影响,以及研究对军队行动实施气象保障的一门学科。
它是气象学应用于军事领域的一个分支。
军事气象学是根据战争的需要,在军事学、气象学和其他科学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气象条件对军队行动的影响,既有不利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即使是同一种气象条件,也常常因人们主观处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
在战争中,正确运用气象条件,趋利避害,历来被视为兵家不可缺少的一项指挥艺术,中国春秋末年的军事名著《孙子兵法》,把天气、气候条件同与战争胜负有关的其他因素,并列为道、天(指阴阳、寒暑、时制)、地、将、法,并指出“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在古今中外战史上,巧用气象条件取胜的战例不胜枚举。
如中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借助东南风用火攻打败曹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利用恶劣天气,对珍珠港一举偷袭成功。
与此相反,因疏忽气象条件而失利的战例也是屡见不鲜的,1812年拿破仑率兵60万进攻俄国,因不适应当地的大陆性气候,出现严重的非战斗减员,在俄军的反击下,最后只剩下两万余人。
在古代,作战样式和兵器都较简单,规模较小,气象条件对军队行动的影响更多地在于战术方面。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新技术、新兵器的出现,以及与之相应的军事理论的发展,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军事气象学在继续注意解决战术应用问题的同时,更多地开展了气象条件对军事技术、武器装备使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基于气象条件对各军兵种和武器装备使用的影响不同,军事气象学的研究逐步扩大到海军、空军、炮兵、导弹、化学武器、生物武器和核武器等领域,并开展了军事气候和用于军事目的的人工影响天气方面的研究工作。
海军舰艇部队领域的军事气象源于航海气象,主要研究气象条件对舰艇航行、作战和训练的影响,舰艇防范或规避航危天气,以及对舰艇部队实施气象保障的方法等。
影响海军舰艇航行和作战的主要气象因素是风、海雾、风浪等。
气象条件影响战斗机海上起落
航空兵领域的军事气象,主要研究气象条件对飞机飞行、作战和训练的影响,以及对航空兵部队实施气象保障的方法。
对航空兵行动影响较大的气象因素是风,云、大气能见度(雾、降水和其他视程障碍现象)、雷暴铅直气流,低空风切变、大气湍流,以及在适宜条件下产生的飞机积冰和飞机尾迹等。
炮兵领域的军事气象主要研究气象条件对火炮射弹飞行、命中精度和声测侦察的影响,以及对炮兵射击渚元进行气象条件修正和对炮兵部队实施气象保障的方法。
气象条件对射弹飞行和命中精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作用在射弹上的空气动力和空气动力矩,并进而改变其弹道诸元(速度、弹道系数和弹道倾角)来实现的。
主要影响要素是风、虚温、气压、铅直气流和大气湍流。
导弹气象主要研究气象条件对导弹发射,飞行、命中精度、制导和生存能力的影响。
由大风造成的侧向风载荷,可使竖立在发射台上的导弹产生弯矩和翻转力矩,甚至翻倒,阵风还可引起导弹摆动;发射场周围一定范围内出现的闪电,常常可引起泄漏或外溢的氢化推进剂燃烧或爆炸,有时甚至可击毁导弹和地面设备;与对炮弹的影响类似,风、空气密度、铅直气流和大气湍流都影响导弹(主要是再入大气段)的飞行和命中精度;云、雾、降水等视程障碍现象妨碍天文导航;大气对波的折射和衰减作用,可使光学和无线电遥控系统产生测定误差。
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的杀伤破坏作用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很大。
气温和地面温度影响化学毒剂的挥发速度,从而影响形成杀伤浓度的快慢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也可改变毒剂的相态,以及影响细菌的生存和繁殖条件;近地面层的风向、风速影响化学、生物战剂的水平输送,进而决定染毒空气和生物战剂气溶胶云团的传播方向和传播的纵深,风速可改变毒剂的挥发速度,影响毒剂有效杀伤浓度的形成和持续时间;近地面层的气温和风的层结以及大气端流,影响化学、生物战剂的扩散;空气中的水汽、雾和雨,可使毒剂蒸气凝结、沉降和水解,造成初生毒剂云团浓度下降;降水可将飘浮在空气中的烟雾状毒剂的微粒和生物战剂气溶胶冲刷到地面,使空气的染毒浓度或感染剂量降低。
空气密度、大气透明度、降水、云层和地面冰雪面,可影响核爆炸光辐射到达目标处的光冲量的大小;气温、风和它们的分布,可影响冲击波的传播速度;空气密度可影响早期核辐射(射线和中子流)的杀伤破坏距离;风、气温的层结,铅直气流,大气湍流,降水和对流层顶高度等可影响核爆炸放射性产物的沉降和污染的分布。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 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