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走进孩子的恋物情结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设计一份关于某幼儿的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一、前言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恋物现象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本文旨在通过对某幼儿的恋物个案研究,探讨幼儿恋物的心理原因、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个案背景1.1 幼儿基本信息本次研究的对象是一个3岁的男童小明,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上班族,无特殊疾病史。
小明性格活泼开朗,与同龄儿童交往融洽,但有一点让家长感到困扰,那就是对某些物品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如毛绒玩具、卡通人物玩偶等。
1.2 恋物现象出现的时间和表现小明对恋物现象的发现可以追溯到他1岁的时候,当时他最喜欢的就是妈妈的围巾。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恋物的喜好也在不断变化。
目前,他的恋物对象主要包括一些可爱的毛绒玩具和卡通人物玩偶。
每当家长给他买新玩具时,他总是先把原有的玩具藏起来,然后才高兴地接受新礼物。
他还经常抱着这些玩具入睡,有时甚至会模仿玩具的动作和语言。
三、恋物心理原因分析3.1 生理发展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时期的恋物行为与其生理发展密切相关。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身体发育迅速,大脑功能也在不断完善。
他们通过触摸、抓握等方式与周围的物体进行互动,以满足对物体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因此,幼儿对特定物体产生依恋和喜爱是很自然的现象。
3.2 心理需求因素除了生理发展因素外,幼儿的心理需求也是导致恋物行为的重要原因。
在这个阶段,幼儿需要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爱和关注,而通过拥有特定的物品来满足这种需求成为一种手段。
例如,小明可能会认为拥有某个玩具就能让他变得更加受欢迎,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四、恋物发展过程分析4.1 初期阶段(1-3岁)在幼儿园时期,幼儿的恋物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物体的简单喜爱。
他们可能喜欢某种颜色、形状或者材质的物品,但这种喜爱往往比较浅薄,不会对其日常生活产生太大影响。
4.2 中期阶段(3-6岁)进入小学后,幼儿的恋物行为逐渐复杂化。
194赵 英案例一:小佳从小就和爸爸妈妈睡在同一张床上,3岁后,妈妈给小佳准备了独立的房间和床,培养她独立入睡的习惯,这样不仅能够对小佳的独立意识进行培养,同时也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没想到的是,小佳每晚都会变得局促不安,每次睡觉都要折腾很久,一会跑出来说房间中有大灰狼要把她抓走,一会又说房间里有声音,不敢睡觉,总之就是不愿意进去。
在经过爸爸妈妈的劝说后,小佳终于肯同意回房睡觉,但是又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小佳必须要咬着床上那条印着灰熊的枕巾才能睡着,因为不卫生,好几次妈妈都想将这些枕巾扔掉,但小佳死活不同意,甚至还要将它带去幼儿园,在园中午睡时小佳也要咬着这条枕巾,小佳这样的行为让爸爸妈妈十分困惑和担忧,那么到底该怎么帮助小佳改掉这种坏习惯呢?案例二:妞妞今年四岁,最近,妞妞妈妈有一件烦心事,事情是这样的,妞妞的姑姑在妞妞四岁生日的时候送给她一件红色的小裙子,妞妞穿上之后活脱脱的像一个小公主,非常喜欢,于是,妞妞每天都要求穿这件裙子,且每次穿上之后就不肯脱下来,这让妈妈十分困惑,并怀疑妞妞是不是有恋物癖。
一、恋物行为≠恋物癖上述两个案例中的女孩,是不是真的得了恋物癖呢?答案是否定的。
“恋物癖”隶属于变态心理学范畴,是一个专业术语,案例中的小佳和妞妞,仅仅只是一种“恋物行为”,并没有达到“恋物癖”的程度。
恋物行为实际上是对某种物品的依恋,只有在某种特定物品的陪伴之下,才能获得慰藉和安全感,一旦离开这种物品,儿童便很容易出现焦躁、不安的情绪,如果情况严重,还会使儿童出现拒食、失眠等症状。
在儿童的世界里,为什么会出现恋物行为呢?调查显示,儿童的恋物行为通常是由于他们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所导致。
例如,在亲子之间,就经常会出现一种依恋,尤其是经常照顾他们的人,比如妈妈。
儿童对父母产生依恋,主要是因为父母会保护他们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但是如果父母平时的工作比较繁忙,那么孩子就很难从父母那里找寻到安全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经常会转移自己的关注点,例如,将关注点转移到某种物品上。
设计一份关于某幼儿的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篇一:《关于某幼儿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我呀,一直对小朋友们的各种行为特别感兴趣。
最近我就发现了一个特别的事儿,有个小幼儿有恋物的情况。
我就想好好研究研究呢。
一、个案基本情况这个小宝贝叫小阳,是个超级可爱的小男孩,才三岁呢。
他呀,特别喜欢他的那个小毯子,走到哪儿都得带着。
不管是在幼儿园玩的时候,还是要睡觉的时候,那小毯子就像长在他身上似的。
我就觉得很奇怪,为啥他对这个小毯子这么着迷呢?这小毯子也没什么特别的呀,就是一块普普通通的蓝色小毯子,上面有几只白色的小羊图案。
我就想,这小毯子难道有魔法不成?二、研究目的我为啥要研究小阳的这个恋物情况呢?首先,我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依赖这个小毯子呀。
是因为小毯子给他一种特别的感觉,就像有个好朋友一直陪着他?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呢?我还想知道这种恋物的情况会不会对他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呢。
比如说,他要是一直这么依赖小毯子,会不会到了该独立的时候却离不开它呢?这就像一只小鸟,要是一直依赖着鸟窝,那可怎么学会飞翔呀。
而且我也想看看能不能找到办法帮助小阳,如果他能够慢慢减少对小毯子的依赖,那不是很好吗?这就好比一个人老是拄着拐杖走路,要是能慢慢扔掉拐杖自己走,那多棒呀。
三、研究方法1. 观察法我打算长时间地观察小阳。
在幼儿园里呀,我就像个小侦探一样盯着他。
看他什么时候会紧紧抓住小毯子,是在他感觉害怕的时候,还是在他无聊的时候呢?比如说,有一次在幼儿园里,老师说要做一个小小的表演活动,有些小朋友可兴奋了,马上就跑过去准备。
小阳呢,他先是有点犹豫,然后就紧紧地抱住了他的小毯子。
我就在想,难道他是害怕在大家面前表演,所以才抱住小毯子找安全感吗?我还会观察他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时候的情况。
要是他在玩得很开心的时候还不忘小毯子,那就更值得研究啦。
这就像在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每一个小细节都是打开宝藏的钥匙。
2. 访谈法我要和小阳聊天呢。
我会蹲下来,用最温柔的声音问他:“小阳呀,你为什么这么喜欢你的小毯子呀?”他可能会告诉我一些很有趣的答案。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5岁,幼儿园大班学生。
小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平时喜欢独处,安静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最近,小明突然出现了恋物癖现象,具体表现为:每当情绪低落或遇到困难时,小明就会紧紧抓住自己的小熊玩具,仿佛它能给他带来安慰和力量。
二、案例分析1. 案例原因(1)家庭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平时很少陪伴他,导致小明缺乏安全感。
在遇到困难时,他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及时的支持和关爱,只能依靠自己的小熊玩具来寻求安慰。
(2)心理因素:小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导致他在与同伴交往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当他在幼儿园遇到挫折时,无法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只能借助小熊玩具来宣泄。
(3)生理因素:小明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发育逐渐成熟,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这也可能导致他出现恋物癖现象。
2. 案例影响(1)心理影响:小明过分依赖小熊玩具,导致他在生活中缺乏自信,无法独立面对困难。
(2)社交影响:小明在与同伴交往中,由于缺乏沟通能力,容易引起同伴的误解和排斥。
(3)学习影响:小明过分依赖小熊玩具,可能导致他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效果。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1)关注小明的生活,多陪伴他,给予他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2)培养小明的独立性,让他学会面对困难,解决问题。
(3)引导小明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2. 幼儿园教育(1)教师应关注小明的心理需求,给予他足够的关注和关爱。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小明的社交能力,让他学会与人沟通、合作。
(3)引导小明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言语或绘画等方式宣泄。
(4)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小明克服恋物癖现象。
3. 社会支持(1)鼓励小明参加各类兴趣小组,培养他的兴趣爱好,丰富他的生活。
(2)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3)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提高家长对幼儿心理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明的恋物癖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
宝宝的恋物现象大分析案例:俊俊两岁时,我们把他送回老家,近一年之后回来,我就发现不管他走到哪里,总是抱着他的小毛毯。
外出时抱着,和小朋友玩时抱着,即便上了床,俊俊也要抱着他的小毛毯才能入睡。
俊俊的小毛毯脏了,妈妈想洗洗毛毯,他就大哭大闹一番。
于是,妈妈只好等俊俊睡着了偷偷地把毛毯洗干净烘干。
分析: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对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
有的孩子是纽扣,有的孩子可能是一条小毛巾。
他们稔熟这些物品,经常会对它们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关注和依赖。
这种特定的依恋物品的习性的形成,往往和孩子幼年经历中安全感的缺失相关联。
-儿子为何喜欢小毛毯在生物界有个非常著名的依恋实验。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生命体在成长的最初阶段,对母亲有着特殊的亲近和期待,这种期待也是对安全感的一种本能渴求。
而一旦基于这种本能渴求所建立起来的依恋形成以后,很难改变。
这位钟情小毛毯的宝宝,两岁时离开了妈妈。
而此前,他对母亲的声音、语态、动作甚至身体的气息都有了感知后,突然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原来形成的安全感会消失,他本能地从其他的人或物品中,建立新的安全感。
对他来说,选择小毛毯是偶然,而选择是必然。
专家说法宝宝对他经常使用的物品也会产生很强的依恋。
这种依恋虽然不能替代对父母的依恋,但宝宝可以随意控制他的依恋物,因此依恋物会带给他一种全新的感受。
当宝宝对某种物品产生依恋之后,这种物品也能替代妈妈给予宝宝的安全感,从而减少宝宝在陌生环境中产生的焦虑与恐惧。
一般来说,宝宝依恋的对象往往是那些柔软的物品,其中最常见的依恋物是宝宝盖的毛毯,其次是宝宝最喜欢的布娃娃。
对这些物品产生依恋是宝宝心理发展的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
依恋非生命物品对宝宝的心理发展并不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影响。
当妈妈不能照看宝宝,或者要把宝宝带到一个完全陌。
娃娃不离手的案例分析四岁的琪琪对她的小被子情有独钟。
这条小被子软软的,是琪琪一岁的时候妈妈给她买的,到现在已经褪色和变脏了。
尽管妈妈给琪琪买了两条更好看、更舒服的小被子,可琪琪就是只要这条旧的。
妈妈连哄带骗地想把被子换掉,可每次一说要换被子,琪琪就开始大哭大闹。
琪琪每天上托班都要把被子带去,否则午睡也睡不着。
琪琪的妈妈对此很担心,怕孩子有偏执症。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碰到过琪琪这样的情况。
孩子对某件事物(可能是娃娃、毛巾、被子)产生了严重的依恋,即使给孩子换个更好的同类物品,他也不要。
让孩子产生依恋的物品我们称之为“安抚物”。
恋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恋物情况会逐渐好转。
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对此不闻不问。
孩子恋物是因为安全感的缺失1、孩子通过不同的动作来安抚情绪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孩子会用不同的行为来安抚自己的情绪、获得满足感。
比如,口腔敏感期的孩子通过吃手来获得满足感;在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孩子喜欢抓东西和“打人”;在秩序敏感期,孩子喜欢给各类物品“找主人”。
恋物也是孩子成长阶段中用于安抚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
对孩子而言,妈妈是最亲近的人。
妈妈的陪伴能让孩子内心放松、充满安全感。
但在生活中,妈妈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陪在孩子身边。
当妈妈不在身边时,孩子就会寻找一个安抚物来代替妈妈,从而安抚自己的情绪。
对孩子而言,妈妈在或不在身边是一件不可控的事情,但安抚物是可控——安抚物可以时刻陪着孩子。
2、孩子恋上的物有何特征如果你仔细观察孩子的安抚物,你会发现基本上都是毛绒玩具、被子、毛毯、衣服等物品。
这类物品有什么共性呢?它们通常都是十分柔软的,而且体积也比较小,孩子能够拥抱它。
这符合亲子依恋的观点。
亲子依恋理论的创始人鲍尔比认为,孩子和妈妈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将成为孩子与其他个体建立关系的内部模式,并决定儿童与其他个体之间关系的特质。
妈妈在陪伴孩子时,通常会拥抱、亲吻孩子,跟孩子有亲密的肌肤接触。
恋物癖的案例分析与思考-—-丛中恋物症举例某16岁男孩,对女人的平口高跟鞋具有性欲,他收集了好几双这样的鞋子,偷偷珍藏。
后来还是被妈妈发现了,带来门诊。
会谈中,男孩说他对女人的这种类型的鞋子会有性的身体反应,比如会有阴茎勃起。
询问他最早是什么时候对这样的鞋子种下深刻印象的呢?男孩的回答是:最早,在幼儿园中班,当时大概是四岁吧,在地上玩,幼儿园阿姨在弹钢琴,男孩看到了阿姨的高跟鞋,平口式样的。
当时就觉得特别美,印象深刻,很想去亲近这个阿姨,但是又不敢真的去表达亲近,当时并没有性的欲念和身体性反应。
再以后,大概是十三四岁之后吧,就特别对这样的高跟鞋具有性的欲望和身体反应了.会谈中,我开玩笑说:如果老奶奶穿过这双鞋,你还有性欲望吗?男孩回答说:那就没有了。
我给他一个解释,他还能接受:你好像是喜欢高跟鞋,其实你内心是喜欢那个阿姨,更是想跟阿姨去亲近,只是从那时到现在,你一直不太敢于去亲近阿姨。
男孩回答说:是的.我现在也不敢去跟女孩子说话,打交道。
男孩在会谈中,显得有些局促不安,他对妈妈也甚至不太敢于表达亲近。
看得出来,这个男孩跟妈妈之间的感情也是比较疏远的。
在后来的会谈中,男孩说,他在网上也曾经看到过关于男女之间做爱的文字描写,他在内心可以把文字转换成图像,想象着自己会跟女人亲吻和拥抱,每当想到这里的时候,他的想法会突然一下转到去想高跟鞋了.我打趣地跟他说:如果你跟一位女孩,你们相互爱恋着,你会不会主动给她脱去内衣,然后看到她的性器官,以致跟他们做爱?男孩回答说:这太有冲击力了,我从来没敢这样想过。
我说:如果女孩子自己主动把内衣脱去,接下来你会怎么做?男孩:我会逃跑,可我又觉得自己失去了一次机会……我问:你为什么要逃跑呢?男孩:因为一这么想的话,就会感到脖子发紧,发卡,心慌憋气,很恐惧。
我问:你感到脖子紧、心慌憋气的时候,是否也有身体的性反应?男孩:嗯,是有的。
我解释说:看来,你不仅是恐惧,还伴有对性的震惊和激动、兴奋。
走进孩子的“恋物”情结一、案例背景本案例主要记录了现班上三例关于托班宝宝入园“恋物”现象的表现情况。
针对学期初宝宝们在入园适应过程中“恋物”行为的不同特征和程度的反应做出具体观察和引导。
通过了解,班上宝宝的这些特殊行为是伴随着宝宝的生长在疏忽和不知觉中养成,并且家长也非常期望能在幼儿园阶段断了孩子这个特殊的习惯。
我们在宝宝入园的一个多月的日子里,通过认真观察和分析、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多方协调下通过各种教育和引导试图帮助宝宝戒断原有的特殊习惯,正常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和学习,同时也为日后出现的新生入园“恋物”行为留下一定借鉴和思考。
二、案例描述片段描述1:椅子排排坐早上来园时,嘴里总叫着“妈妈,姐姐,爸爸”,还一个劲的喊着“我要姐姐”。
关于这个情况,妈妈跟我聊过,因为姐姐跟欢欢玩的时间长,由于家长忙,都是姐姐陪着欢欢玩椅子排排坐,嘴里也总是说“这给姐姐坐,这个妈妈坐,这给爸爸坐”。
所以,欢欢初来幼儿园,离开了家庭,但是欢欢的这个习惯还是存在的。
早上来园时,他不是很愿意入园,总是哭着要姐姐,但是进班后,他就会自己一张张的把椅子摆在窗边固定的位置,坐在那里,就不哭泣了。
可以说,这些椅子给了欢欢起到了一个安定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流逝,欢欢习惯这个大家庭,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椅子”能帮助欢欢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片段描述2:安抚奶瓶早上来园,哭哭啼啼的样子,嘴里一个劲儿喊着“不要上幼儿园,不要上幼儿园”。
妈妈告诉我们今天一早起来被爸爸吵醒就开始心情不好,就叫着不要上幼儿园。
从妈妈怀里抱过冰冰后只见他哭得厉害,嘴里喊着“奶瓶,奶瓶”,边说边从书包里拿出奶瓶放进嘴巴里,哭声也随即马上停止。
其实冰冰在入园情绪上也很不稳定,早上来园不是很愿意,时而表现有哭泣,然而借用奶瓶能很快稳定情绪,停止哭声后一会儿能自己取出奶瓶放好。
可以说,宝宝的“奶瓶恋”在儿时起到了特定的作用,但随着成长已经慢慢淡化,现由于是处于新环境给孩子带来一定的紧张和不适应,所以“恋奶瓶”又出现在生活中。
【儿童心理】恼人的恋物瘾案例提供/开心果妈妈:去宝宝奶奶家接她时发现一颗鹅卵石跑到了妞的手中,一摸还热乎乎的,好奇地问妞:“乌龟盆内的鹅卵石怎么跑到你手上了?”奶奶说:“昨晚她是拿着它睡觉的,都捂了一宿了。
”我一听这答案可是当头一棒,拿着它睡觉,妞儿可从没这个喜好,难道妞儿开始产生了恋物瘾?我赶紧要求妞儿把鹅卵石还给小乌龟。
让我庆幸的是,妞之后没提出要握着鹅卵石睡。
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妞在入睡前要我刚给她买的一把塑料小剪刀,想到上次已经发生过握着鹅卵石的情景,我可要注意了,不能让妞染上“恋物瘾”病毒。
所以,很果断,不同意,要玩等明天起来再玩。
可妞不干,想尽一切办法让我同意,最后她拿出了她自以为挺有效的法宝――“哭”。
哭声回荡,眼泪飞流,最终哭得我心烦意乱。
想想拿着一把塑料剪刀睡觉也不会伤到妞。
于是,心一软,气一泄,就向她“投降”。
看著拿着大剪刀睡著的妞,我却无法入眠,忧虑、苦恼妞儿还是患上了个性恋物瘾。
我已经开始悖论起至妞儿的第三件个性恋物可以就是什么?唉,首次在育儿路上碰到了瓶颈。
桐妈解析:尽管可以想象妞妞妈满怀恐惧的样子,还是不得不说道,在案例中叙述的这些事情上,妞妞妈似乎有点感到恐惧了,并不是所有拿着某件物品睡的现象,都可以称作“恋物上瘾”。
何谓“恋物成瘾”?恋物上瘾的现象就是存有的,但要比这轻微得多,通常所指的就是孩子对某个特定物品过分憧憬,不仅在家里经常当作操弄或陪伴自己,连回家都必须带,一旦打听没这个特定的物品,情绪和精神状态就可以受到影响的现象。
案例中妞妞的整体表现,似乎没轻微至这个程度,或许她只是真的那个鹅卵石或剪刀特别有趣,爱不释手才实行了拎它们睡的犯罪行为,而这在孩子中间就是经常出现的。
就像是我的女儿桐桐,偶尔讨厌某个东西,也讨厌带着睡,但过两天玩腻了,又弃之任凭了。
当宝宝突然喜欢某个东西时,妈妈不要反应过激。
何不先观测一阵,看一看宝宝这个犯罪行为与否天天持续或日益严重,再下结论;否则,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宝宝忽然特别讨厌某个物品作出强烈反应,只可以使宝宝更加T5250或者因为病毒感染至妈妈的恐惧愈加倚赖那个物品,这些都对事情的化解有利。
解密幼儿的“恋物情结”文:徐斌乐乐是个乖巧的5岁小男孩,上幼儿园上中班。
最近妈妈发现他喜欢偷偷地藏一些小东西,比如几个卡片、组装小人等,都是家里的玩具。
开始也没有太在意,可昨天晚上,妈妈发现乐乐的枕头下面又藏了块巧克力。
这种巧克力也并不是乐乐特别喜欢的零食,妈妈想不通他为什么要藏在枕头底下。
藏小玩具也罢了,藏吃的东西不卫生。
妈妈就把乐乐的巧克力拿出来扔掉了。
没想到乐乐哭得特别伤心,妈妈问他为什么要藏,乐乐也不回答,就是生气、哭泣,直到哭累自己睡着了。
离不开的金箍棒小哲特别喜欢看美猴王动画剧,金箍棒是上周末小哲爷爷带他在集市上买的,拿到手里很是高兴,简直爱不释手,当晚回到家里,小哲竟然抱着金箍棒睡着了。
没想到从那天晚上,小哲就要抱着金箍棒睡觉。
尽管家里还有其他很多玩具,但是他都不喜欢。
不管和谁一起出门,都要带上金箍棒并要紧紧抱在怀里,如果没带金箍棒,他就烦躁不安、哭闹,怎么哄也不行,最终还是拗不过。
孩子爸爸和其他人也都劝说孩子大点慢慢就好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流转,孩子的行为并没有一点改变。
暑假开学小哲上幼儿园了,他开始很是拒绝,闹腾个不停,后来即使不闹了,也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总是喜欢一个人呆在角落里。
全家人看到小哲情况越来越严重,也开始感到非常着急和无助,经朋友提醒才开始来医院就治。
问题解答:上述情况属于幼童恋物行为。
这是幼年的孩子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也属于心理问题的一种,但并不等同于心理疾病。
儿童的“恋物瘾”是一种离开某一样陪伴惯了的东西(也许是玩具或其它物品)就情绪不安的行为,会使患儿怕见生人,逃避集体活动,不敢与人说话和交往,胆怯退缩,表情淡漠。
据有关研究表明,幼儿“恋物成瘾”大多是因为安全感匮乏引起的。
以前有这种症状的孩子在注重亲子关系的中国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近几年随着白领阶层教子模式的日益西化,日益强调教育在幼儿生活中的比重,而忽略亲情的互动,有“恋物成瘾”的儿童越来越多。
孩子出现恋物,家长不必过于紧张,因为家长越紧张,孩子就越不知所措,甚至产生罪恶感,这更不利于孩子改正。
探索勾股定理一、基础知识1.(2018•山东滨州•3分)在直角三角形中,若勾为3,股为4,则弦为()A.5 B.6 C.7 D.82. (2018·湖北省孝感·3分)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C=10,BD=24,则菱形ABCD的周长为()A.52 B.48 C.40 D.20EADCBFACB400225A81225B 17cm15cm(1) (2) (3)2.在Rt △ABC 中, 斜边2=AB ,则=++222CA BC AB 。
3.Rt△ABC 中,∠C =90°,若a =5,c =13,则b =_________。
4.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之比为1∶1∶2,则这个三角形的三边比为_________。
5.如图3,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则此正方形的面积_______。
6.如图5,已知ABC ∆中,︒=∠90C ,15=BA ,12=AC ,以直角边BC 为直径作半圆,则这个半圆的面积是 。
7.如图6,从电线杆离地面m 6处向地面拉一条长为m 10的缆绳,这条缆绳在地面的固定点距离离电线杆底部有多远?三、拓广探究8.如图,已知长方形ABCD 中AB=8cm ,BC=10cm ,在边CD 上取一点E ,将△ADE 折叠使点D 恰好落在BC 边上的点F ,求CE 的长?参考答案一、1.【分析】直接根据勾股定理求解即可.【解答】解:∵在直角三角形中,勾为3,股为4,∴弦为=5.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长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长的平方.2.【分析】由勾股定理即可求得AB的长,继而求得菱形ABCD的周长.【解答】解:∵菱形ABCD中,BD=24,AC=10,∴OB=12,OA=5,在Rt△ABO中,AB==13,∴菱形ABCD的周长=4AB=52,故选:A.3.D二、1.625,1442.83.124.1:125.646.8187.8m8.3cm。
儿童恋物的秘密01儿子1岁多岁时,有一次我收拾屋子,看到一个灰色的毛绒玩具——袋鼠,我很不喜欢,打算扔掉,还没有等我把话说完,儿子跑过来说“别扔、别扔,我的”,据老公说这还是他小时候的玩具。
从那时起,袋鼠就成了儿子好朋友,每晚都要搂着袋鼠睡觉,有时半夜儿子醒来,嘴里喊的是“袋鼠”,抱着它,才能安然入睡。
儿子2岁2个月被送去了幼儿园,儿子说袋鼠一个人在家孤独,所以每天都要带着袋鼠上幼儿园,刚开始那几天,他不爱和小朋友玩,每天就抱着袋鼠玩,后来在老师的开导下慢慢融入了小朋友中。
有一次,放学回家,袋鼠的脑袋和身子要分家了,袋鼠里的棉花都要出来了,儿子说别的小朋友想玩,他不给玩,两个小朋友互撕,结果袋鼠就破了,他还很伤心的样子,后来奶奶把袋鼠给缝好了,这才高兴了。
儿子4岁时,有一次,奶奶带着儿子去小区玩,不小心把袋鼠弄丢了,回来,儿子就不太高兴,耷拉着脸告诉我袋鼠丢了。
那天下午,儿子非要带着我去小区里找袋鼠,看着他那乞求的眼神,我就带他去了,结果发现,袋鼠被一辆车压在了车轱辘底下,儿子伤心地说“我的袋鼠。
”我安慰他说:“袋鼠去天堂了,他会看着我们的,你高兴,他也会高兴,所以,你要开开心心的,袋鼠才更高兴……”当时,我想趁机可以让儿子“放弃袋鼠”,不再依恋它。
那天晚上给儿子讲完故事,准备睡觉时,儿子说:“妈妈,我还想要我的袋鼠”,后来,我给儿子买了个袋鼠,但和从前的袋鼠不一样,我搜遍了整个淘宝,没有儿子以前那种“瘦袋鼠”,都是胖乎乎的袋鼠。
买回来后,儿子虽然很兴奋,还甜甜地说“妈妈真好”,但后来也表明了,还是喜欢以前的“瘦袋鼠”。
今年儿子6岁了,就要上小学了,由于周围小朋友多了、孩子兴趣也增多了,对袋鼠的依恋没有往日那么强烈,不搂着它,也可以入睡了,但不容置疑的是对袋鼠他还是满心喜欢的。
其实,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依恋物,或者是玩具汽车、毛绒玩具、或者是布娃娃,或者小被子、小方巾、小枕头之类的东西。
宝爸宝妈或许很疑惑,孩子恋上了“依恋物”,长大后会不会心理发展不健康呢?02孩子为什么会“恋物”呢?对一件物品,如玩具汽车、玩具娃娃、被子等产生依恋的,并不是发生在个别孩子身上的现象,而是大部分孩子身上都会出现的比较普遍的现象。
设计一份关于某幼儿的恋物的个案研究计划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个案研究计划:小明的恋物现象一、研究背景1.1 研究意义。
认识幼儿园新宝宝“恋物症”导读:对小孩的恋物情结,家长显得挺着急。
有的家长坚决不让小孩把这些东西带到幼儿园,觉得让小孩哭两天说不定就好了。
手里拎着袜子,抱着小被子,还有的抓着妈妈的一截衣袖去上学!幼儿园刚刚开学不久,现在假如你去幼儿园门口,一定能看到拿着这些惊奇的东西去上学的小朋友。
幼儿园老师说这叫“恋物症”。
把被子做成“汪汪狗”然然是一个30个月大的小女孩,刚进幼儿园托班。
每天来上学时书包里都放着一只小小的婴儿枕,上面绣着一头象。
一到午睡时刻,她就向老师要:“我的象姐姐呢?”然后把象枕头抱在胸口甜甜地睡了。
偶然翻身的时候,小手又开始到处乱摸,摸到“象姐姐”就放在鼻子前用力闻一闻,再接着睡。
万一摸不到,那就要“大闹天宫”了。
佳佳每天都抱着她的“汪汪狗”来上幼儿园。
所谓“汪汪狗”事实上是一条被子,她外婆为了方便携带和保持清洁,把小被子卷成一团然后放在一个塑料袋里系好,只露出一个被角,佳佳叫它“汪汪狗”。
进入幼儿园后,她几乎时时刻刻都拎着汪汪狗:拎着哭,拎着走路,拎着解小便,拎着滑滑梯,拎着做游戏,拎着吃饭……睡觉的时候更是一定要摸着露在别处的被角。
有时候做操、游戏、吃饭时,她也会不记得汪汪狗把它丢在一边,但回头想起来后一看手里没有汪汪狗,就哇哇大哭。
阳阳则紧紧地抱着妈妈的衣服走进教室。
为了骗她放下衣服,老师让她来到玩具架前,说:“你把整个筐都拿过去,放到桌子上玩。
”没有想到,阳阳把妈妈的衣服往筐里一放,两只小手捧着筐就走。
记者随意抽查了一个幼儿园,几乎每个班都有两三个如此有恋物情结的小朋友。
恋“被子、毯子、枕头”的人最多,其次是妈妈的衣服等。
还有一些小孩的依恋物让人哭笑不得。
比如有个小女孩每天早上都要拎一只袜子到学校;有一个专门喜爱家里的小椅子,死活让爸妈每天带着小椅子到幼儿园去;还有一个小男孩每天拎着妈妈的文胸去学校。
“恋物症”不能说断就断如何小孩就恋上这些东西了?送小孩来上学的家长也专门尴尬。
信任碰撞出的火花——《加迪的恋物情结》幼儿园的生活是幼儿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内部心理和外部环境的冲突会导致孩子各种偏异行为问题的出现,如自闭行为、退缩性行为、攻击性行为等等,依恋只是其中的一种,恋物行为在婴幼儿中比较常见,恋物行为是指儿童对某种特定物品的依恋,在这种特定物品的陪伴下,儿童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离开它,儿童容易哭闹、焦躁不安,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儿童失眠、拒食。
我班的加迪小朋友刚入园时恋的就是一个手机。
来园的第一天,他手里拿着一个黑色的手机,在奶奶口述中了解到,由于父母的工作忙,加迪长期处于孤独的环境中,缺乏丰富和适当的交流,对外界环境难以发生兴趣。
每当妈妈加班或出差时,加迪都是用这个手机与他妈妈聊天,如果妈妈休息在家的话他就恋妈妈一个人,谁也不要,对他人视而不见,不愿与他人交往。
那天在他奶奶要离开幼儿园时,他一手拉着奶奶,一手拿着手机,放声大哭。
他奶奶走后,我上前抱他、与他说话他都不理睬,只是紧紧拽着手机,深怕被谁抢走。
出于对孩子的尊重,我不再强求他,而是在一边注意他。
等他的情绪发泄完后,他慢慢起身,拿着手机走到教室的一角,独自打电话,但不知他在说些什么。
当他发现我向他靠近时,他就拿着手机离开了。
由此可见,他不愿别人走进他的世界。
1.描述一:第一个星期,加迪经常哭闹,上课、游戏、吃饭、睡觉乃至上厕所都要拿着他的手机。
为了安慰他,也为了能走进他的世界,我一直在找机会接近他,在自由活动时我有意与他说说话(他拿着电话不回答);用餐时哄哄他、喂他吃饭(他低头在按妈妈的电话号码);睡觉时拍拍他(他还是拿着电话)。
一个月后,加迪来园时不再哭闹了,他只是默默地拿着电话坐在教室的角落,我和他接近时他也不再故意回避我,只是让我感觉他对幼儿园里的所有事物都不感兴趣。
分析:在开学第一周,加迪对手机是非常眷恋的,这对宝宝入园适应上看,会表现出一定的积极作用,或许情绪就能得到一定稳定,类似一副安慰剂。
【心理教育】解析宝宝的“恋物”情结没有任何东西能代替母爱,安抚玩具同样不能。
但是,母爱却能通过物品传递到宝宝心里,尤其当妈妈不能陪在宝宝身边时,安抚物品就是宝宝自我安抚的好陪伴。
――妈咪Jane(亲子专家)宝宝很依恋他的小熊,走到哪儿带到哪儿!有的妈妈觉得这样宝宝总是长不大;有的妈妈认为宝宝恋物便不"恋人"了;还有的妈妈视此为一种不正常行为……对宝宝的恋物行为,妈妈们到底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采取何种措施?宝宝恋物,自有因果宝宝恋物是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对新生婴儿及成长中的幼儿的安抚就是对宝宝生理和心理的双份体贴和呵护。
1.获得舒适感和安全感处在婴幼儿时期的宝宝,会通过各种感官来满足探索需求或安抚情绪。
如为满足口腔吸吮欲望,宝宝会吸奶嘴、手指;为满足触觉舒适的感觉,宝宝喜欢抚摸棉被角、毛绒玩具等。
2.妈妈替代物宝宝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能得到妈妈的陪伴,此时他就会把某些物品作为妈妈的象征或替代,从中获得安慰。
安抚物与妈妈不同的是,宝宝能控制它,决定何时需要。
有了它,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就能减少对妈妈的依赖,宝宝正在用积极的方法尝试独立。
依恋物品,自有选择1.乳房、安抚奶嘴乳房可以给宝宝温暖舒适的身体感受,同样跟安抚奶嘴一样,也可以让宝宝产生陪伴感和安全感。
2.指头、玩具或拳头指头、玩具或拳头可以作为当宝宝要寻求自我掌控时的安抚物体,以此来寻求心理上的安全感。
3.毛毯这上面有宝宝熟悉的味道,能带来温暖的触觉联想,而且摩搓毛毯的声音又能联想到妈妈的轻柔细语。
4.柔软物品毛巾、被子、枕头、玩偶、手套等的触感能传达出令人心安的讯息。
5.照顾者的身体主要照顾者的身上部位也常成为宝宝一再光顾的地方,如耳朵、手、头发等。
依恋时期,存在差异1.乳房的依恋――约至2岁2岁前的孩子对于妈妈的乳房更多的是依恋,体验到了身体的温暖舒适和妈妈对他的爱,从而获得了对环境基本的信任,建立了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
乳房成了妈妈的象征,这是婴儿依恋妈妈乳房的重要原因。
走进孩子的“恋物”情结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主要记录了现班上三例关于托班宝宝入园“恋物”现象的表现情况。
针对学期初宝宝们在入园适应过程中“恋物”行为的不同特征和程度的反应做出具体观察和引导。
通过了解,班上宝宝的这些特殊行为是伴随着宝宝的生长在疏忽和不知觉中养成,并且家长也非常期望能在幼儿园阶段断了孩子这个特殊的习惯。
我们在宝宝入园的一个多月的日子里,通过认真观察和分析、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多方协调下通过各种教育和引导试图帮助宝宝戒断原有的特殊习惯,正常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和学习,同时也为日后出现的新生入园“恋物”行为留下一定借鉴和思考。
二、案例描述
片段描述1:椅子排排坐
早上来园时,嘴里总叫着“妈妈,姐姐,爸爸”,还一个劲的喊着“我要姐姐”。
关于这个情况,妈妈跟我聊过,因为姐姐跟欢欢玩的时间长,由于家长忙,都是姐姐陪着欢欢玩椅子排排坐,嘴里也总是说“这给姐姐坐,这个妈妈坐,这给爸爸坐”。
所以,欢欢初来幼儿园,离开了家庭,但是欢欢的这个习惯还是存在的。
早上来园时,他不是很愿意入园,总是哭着要姐姐,但是进班后,他就会自己一张张的把椅子摆在窗边固定的位置,坐在那里,就不哭泣了。
可以说,这些椅子给了欢欢起到了一个安定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流逝,欢欢习惯这个大家庭,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椅子”能帮助欢欢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片段描述2:安抚奶瓶
早上来园,哭哭啼啼的样子,嘴里一个劲儿喊着“不要上幼儿园,不要上幼儿园”。
妈妈告诉我们今天一早起来被爸爸吵醒就开始心情不好,就叫着不要上幼儿园。
从妈妈怀里抱过冰冰后只见他哭得厉害,嘴里喊着“奶瓶,奶瓶”,边说边从书包里拿出奶瓶放进嘴巴里,哭声也随即马上停止。
其实冰冰在入园情绪上也很不稳定,早上来园不是很愿意,时而表现有哭泣,然而借用奶瓶能很快稳定情绪,停止哭声后一会儿能自己取出奶瓶放好。
可以说,宝宝的“奶瓶恋”
在儿时起到了特定的作用,但随着成长已经慢慢淡化,现由于是处于新环境给孩子带来一定的紧张和不适应,所以“恋奶瓶”又出现在生活中。
片段描述3:玩具不离手
宝宝刚上幼儿园,手里拿着“玩具”,背着书包,正打着眼睛坐在位置上不哭也不闹。
但是,在我跟妈妈的谈话中了解,宝宝喜欢一个人拿着玩具坐在那里,这也是爸爸妈妈工作忙的原因。
妈妈说宝宝只要一哭,拿个玩具给他,他就能安静下来。
所以,宝宝刚来幼儿园时,就拿着玩具。
我们只要把她的玩具拿走,就马上哭。
但是随着宝宝入园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也慢慢的教育宝宝玩具应在什么时间玩,宝宝也能够适应在幼儿园的生活,“玩具”对宝宝在幼儿园的生活中起到了安定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
1、家庭教养方式的忽视
我们知道,每个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发展起着特定的作用。
婴幼儿时期形成的“恋物”行为也不例外,和现代家庭中年轻的爸爸妈妈及其祖辈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
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宝宝很小的时候就由爷爷奶奶带,宝宝的起居饮食几乎和父母没什么直接的接触。
而隔代的教养方式往往存在一定的偏离,宝宝一哭一闹就马上给予满足,特别是当发现某件物品能使孩子情绪稳定时,就会为了省心,很自然的把这件物品再次塞给孩子,以起到稳定孩子情绪的作用。
就如:片段描述里的“玩具不理手”,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只要孩子哭,只要随手一件玩具,都能使幼儿暂时的安静。
所以宝宝刚上幼儿园时,手里抱着玩具,只要玩具一离手,宝宝会没有安全感。
其实,孩子的这种“恋物”的情结是由爸爸妈妈不关注幼儿,忽视了幼儿在情感上的需要,往往希望孩子暂时得到满足,并趋于平静,但久而久之,导致孩子在情感和行为上依恋的错位,形成对物品的依赖,替代了亲子间的关系和交流。
2、分离焦虑的诱导、促使
分离焦虑是新入园的孩子较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表现为孩子身处陌生的环境或是遇到陌生的人群就会感到焦虑不安、恐惧。
此时,
孩子就往往会设法通过各种感官来满足探索的需求或安抚自身的情绪欲望。
就如:片段描述里的“安抚奶瓶”,因为幼儿初来幼儿园,对这个陌生的环境产生了恐惧,这个安抚奶瓶就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恋物”行为的发展趋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依恋是婴儿寻求在身体上和心理上与抚养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
在一定阶段,幼儿的这种“恋物”行为能帮助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建立起一定的安全感,形成一种安全依恋,有助于孩子获取身体和情感上的满足。
但长期这样,则也会产生负面效果,重度的恋物行为还会使孩子根本无法离开所恋之物。
儿时的“恋物”行为,将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社会性发展,会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全发展。
五、如何解决“恋物”行为
1、注意家园配合,实行家园一致。
首先,我们注重与孩子家庭进行沟通。
请家长们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在孩子入睡前或孩子急切地需要该物慰藉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不再是让宝宝独自抱“恋物”入睡,使孩子渐渐减少对物品的依恋,使恋物习惯慢慢被纠正。
最后,建立家园一致性,在幼儿园逐步矫正的同时,请家长们做到在家在园一个样,避免孩子“恋物”行为的反复性。
2、“忽视”恋物行为,转移注意
“忽视”指的是教师或成人在动作、言语等行为上对孩子关注程度的适当减弱,其表现为注重引导,不加以刻意的分离,不再时时刻刻的要求孩子放弃,对“恋物”视之而不见,“忽视”它的存在。
在针对欢欢小朋友这种“恋物”现象,我们慢慢的在学习过程中安抚他,鼓励他和小朋友一起坐,纠正他的这种习惯,让他更快的融入集体生活。
3、注意循序渐进,逐步矫正
宝宝的依恋期处在2到3岁间,但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恋物”的发展会造成今后的生活困难,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也要采取逐步的矫正措施,我们慢慢的要求孩子远离“恋物”。
随着宝宝对入园新环境的适应,对“分离焦虑”的淡
化,我们更多的帮助幼儿参加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帮助宝宝们进行同伴间的交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走出“恋物情结”。
四、引发的反思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知道,不论是幼儿有意或无意表现出这些偏异行为,老师及家长要及时引导幼儿改善这些行为,要有效帮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的关注能帮助幼儿在一个很好的环境下成长。
我们也针对幼儿天真纯洁的心理,但也容易受到伤害的心理特点、活泼好动的特点等,我们更应将幼儿健康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强调“身心并重”。
而如案例中的“恋物”行为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或是可以纠正的,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相互配合,帮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教育下慢慢的纠正他们的“恋物”情结。
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改进,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