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文虚词用法推断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高中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具体用法如下: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高考文言文复习)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几种方法导读: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几种方法一、词性分析法许多虚词兼有几种词性,在不同的句中具有不同的词性,词性不同其意义、用法也往往不同。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①中的“则”是副词,在句中表示断判、确认,可译为“就是”。
②中的“则”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
二、语境推断法1.依据相关文句的含意辨析虚词。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崤之战》)晋襄公放走秦囚后,遭到原轸怒斥,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秦国三位将军却已经上船离开了。
可见,此处“则”是连词,连接的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可译为“已经”“倒已经”。
2.依据在句中的位置辨析虚词。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字用于动词和宾语之间,表示对宾语的复指,是个代词,译为“这”。
三、比较推断法1.比较意义虚实,推断虚词意义与用法。
①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①“以”,应该是动词(实词),意思是“认为”;②中的“以”,则是介词(虚词),意思是“用”“拿”。
2.比较用法异同,推断意义与用法。
同一个虚词,具有不同的用法,这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①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鸿门宴》)②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
(《魏公子列传》)①中的“故”是连词,表因果关系,②中的“故”是副词,有“特意”“故意”的意思。
3.比较语法关系,推断意义与用法。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粗看两个分句句式相同,两个“于”字用法意义当然也该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个句子的语法关系并不一样。
“祸患”与“积”是主动关系,而“智勇”与“困”是被动关系,所以两个“于”字意义也不一样,前一个意思是“从”,而后一个意思是“被”。
四、句中求意法1.将虚词义项代入句中,确认正确义项。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以下是18个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归纳:1. 而:表并列,可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
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递进,可译为“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师说》)表转折,可译为“却”、“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因果,可译为“因而”、“所以”。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表修饰,可译为“着”、“地”、“的”。
例:吾尝跂而望矣。
(《劝学》)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 何:表反问,可译为“哪里”、“怎么”。
例:何为其然也?(《赤壁赋》)表程度,可译为“多么”。
例:水何澹澹。
(《观沧海》)表感叹,可译为“啊”。
例:壮哉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表疑问,可译为“吗”。
例: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4. 乃:表承接,可译为“于是”、“就”。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表转折,可译为“却”、“竟”。
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5. 其:表推测,可译为“大概”。
例:其皆出于此乎?(《岳阳楼记》)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例: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6. 且:表递进,可译为“而且”。
例: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赤壁之战》)7. 若:表并列,可译为“和”、“与”。
例: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8. 所:表强调,所字结构起强调作用。
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表并列。
例:盘盘焉,囷囷焉。
(《阿房宫赋》)表疑问。
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10. 也:句末语气词,表陈述或确认。
例: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捕蛇者说》)。
11. 以:表并列,可译为“并且”、“而且”。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有关文言文虚词推断的答题技巧
推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题型,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1.上下文关系法:虚词往往是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的作用,通过观察
前后文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表示转
折的前后关系,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如然而、而、却等。
2.经验总结法:阅读大量的文言文,积累虚词的使用场景和用法,对
于理解和推断虚词的含义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观察惯用搭配和常用句式,可以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意义。
3.句子结构法:虚词在句子中往往有一定的固定位置和搭配,根据句
子结构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含义。
例如,如果一个句子中有一个表示结果
的状语从句,那么虚词很可能是表示结果的连词,如故、以致等。
4.对比法:如果一段文言文中有多个虚词出现,可以通过对比它们的
用法和含义,进一步推断出它们的意义。
虚词之间往往有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比可以找出这种关系。
5.词语解释法:文言文中的虚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往往有一定的对
应关系,可以通过解释现代汉语的含义来推断虚词的意义。
但要注意虚词
的意义可能有一定的变化,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应词语。
通过以上几种答题技巧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推断文言
文中虚词的含义。
实践中需要多读多练,积累经验,逐渐提高理解和推断
虚词的能力。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完整版一一、而【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不一而足:足,充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
刚得到又失去了。
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
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高中文言文文虚词用法推断
教学目的:1、明确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2、掌握文言虚词使用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虚词的一般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规律和辨析的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
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谁也无法忽视它们的存在。
“之乎者也焉矣哉,用的不错是秀才”,从古人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文言虚词的重要性。
可是文言虚词词汇比较抽象,绝大多数不表示明确的意义,但是它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因而学习起来有较大的困难。
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是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
正因为用法复杂,才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实词易训,虚词难释”。
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又因为语言环境不同,他们的意义和用法也会不同。
因此,也就要求我们掌握基础之后,能够灵活机动,学会推断。
在文言文中,大多数的虚词不表示明确的意义,但它们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体现出句子的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尽管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因为虚词使用的频率高,语法功能强,且古今变化大,用法灵活多样,所以掌握既是学习古汉语的一大难点,又是一大重点,也是考试的热点。
试着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添加适当的虚词(常用的18个虚词),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语气畅通。
晋平公群臣,饮酣,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前,援琴撞。
公被衽(衣襟)避,琴坏于壁。
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
”
公曰:“寡人。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言也。
”左右请除。
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
二、练习,尝试总结方法。
1、你能推断出下列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吗?
例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013年安徽卷)
C 、尉佗乃.蹶然起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习题相关原文: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
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
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
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节选《说苑奉使》)
例题2:2009天津卷A项
今乃用之,可乎?精思傅会,十年乃成附相关原文桓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
乎?”鲍叔牙曰:“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
”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
”
归纳方法:
2、请推断下列句中“之”字的词性及含义,并说说推断的理由。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归纳方法: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
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3、请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噫吁嚱!危乎.高哉!
归纳方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
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4、请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总结规律。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夫晋,何厌之.有?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虏。
(4)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归纳方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
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
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
而“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拓展练习:
1、推断“乎”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
”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
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答案:1、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相当于“于”
3、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4、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5、助词,词尾,不译
6、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2、推断“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
”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从而可醉乎“木欣欣6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7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8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9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0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1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2以权贵交,13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4以”之叹。
1、名词,可译为原因
2、动词,可译为认为
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
4、介词,可译为把
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6、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7、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8、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9、介词,可译为因10、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1、介词,可译为在
12、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3、连词,表界限或范围
14、动词,可译为用
3、推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
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
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答案:1、代词,可译为他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8、代词,可译为其中
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判断“以”在文
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