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3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现悬疑小说和现实小说都已经加上了细节环境描写,此次我们不再这里加以讲解。
环境描写的种类:(一)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1、自然环境(最基本的环境描述)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
——列夫托尔斯泰《穷人》这一自然环境的描写,看出来渔夫一家的生活非常不容易,在天气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渔夫依然还得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打渔。
2、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时代与人物背景介绍描述)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例如: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将相和》这一时代背景的交代,为后面“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埋下了伏笔,是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的原因。
(二)环境描写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风景描写、风俗描写和风物描写。
如果用绘画用语来表达,那就是:风景画、风俗画和风物画。
1、风景画的主要内容是自然风景。
,如日、月、星、云,高山、大漠、潮汐、雷电等2、风物画的范围,似乎更小一些,主要指人工制造的具有特点的景物与器物。
记叙文阅读之环境描写的作用一、环境描写的含义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描写;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自然景物的描写等。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⑪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季节、气候等。
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
(2)为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例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3)烘托人物的心情例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鲁迅的《故乡》)这段环境描写渲染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一片萧条、苍凉、冷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悲凉的心情,为全文一开始就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抒情笔调。
(4)为事件的发生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刻画人物心理,体现人物性格特征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可以看出,总理生活多么简朴。
(6)象征、暗示等(7)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
教师日期11.3学生课型专题课题记叙文环境描写作用一、专题知识梳理知识点1:环境描写的分类:【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记叙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不是为了单纯地写景,而是有一定目的的。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知识点2: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
(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位置)2、渲染气氛(氛围)。
(一般放在开头或中间的位置)3、烘托人物心情(像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绝望等等)。
(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一般放在中间的位置)5、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6、引出下文。
(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位置)以上列举的是环境描写的基本表达作用,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答题的时候去照搬就可以了。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等)渲染气氛(氛围)烘托人物的心情环境描写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形成对比,突出主旨引出下文二、专题精讲例题1:男友刘德华①以下是我学生李慧给我讲的故事。
②最初从师范毕业被分配到现在的学校,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的所谓学校,是一座半山腰上的破庙。
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实在是太大了。
这是一个人的学校,一名老师带三个班级。
而且这里的环境几乎与外界隔绝,收看不到电视,能看到的报纸还是上个月的。
其他的困难都好克服,找对象成了很大的问题。
一个人在这里呆上几年,就把这儿真的变成了“和尚庙”或“尼姑庵”。
但是这里的孩子像“小大人”一样懂事。
③一次,孩子们到我房间玩,看见办公桌的玻璃板下面压着一张照片,挺帅的,就好奇地猜测:是老师的男朋友?老师交了男朋友?我走过来说,是刘德华。
环境描写题目线索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的描写。
社会环境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气氛以及人际关系等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4,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5,推动故事情节开展。
6,象征暗示作用。
7比照衬托,也叫衬托。
8,揭示或深化小说主题。
9,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
常见类型:指定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答题方法: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2表现了……地域风格;提示了……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气氛;指出相关语句揭示了……社会现实。
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关系:衬托人物……心理;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为下文……内容埋下伏笔,做铺垫。
分析环境描写对中心的作用:深化了文章……主题〔中心〕。
标题的主要作用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或主要人物。
3,点明文章线索或感情线索。
4,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揭示文章主旨。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7,标题本身的表达效果〔修辞人称表达方式等〕常见题型:1,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义?2 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3,文章以此为标题,好不好?好在哪里?4,结合内容拟写标题或小标题?解题方法:1,表层义和深层义。
2,蕴含的感情。
如?枣核?3,修辞及作用〔比喻、拟人、双关等〕。
4,揭示中心、主题。
5,结构上是否是线索。
6,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线索: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主线,是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
考点突破: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
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作者情感变化。
2,关注文章的标题,很多标题直接揭示了线索,有的包含着线索的因素。
3,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一、记叙文阅读——环境描写概要采用综合表达方式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即除了记叙文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记叙主要交代事实,写出人物活动,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把人物和事件概括地介绍给读者;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以及环境进行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说明是记叙文的一种补充,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议论是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情感。
1.记叙中的描写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都离不开描写。
单纯的记叙,会使人感到平淡、枯燥、乏味,只有把记叙和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描写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外貌、神态、(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描写的角度分,又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二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又称景物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及场景;社会环境一般指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等。
记叙中的描写要服从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恰如其分。
不论人物描写还是写景状物,都要抓住主要特点,突出重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记叙中的说明说明是记叙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记叙中的议论记叙中的议论对一篇文章的意义大致有二:从文章的结构说,“议”长起过渡联系的作用;从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现文章的主题来说,“议”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叙中夹议常见的有三种形式:一是先叙后议,在叙后以整段的篇幅进行议论;二是夹叙夹议,在叙述中夹入一两句议论;三是先议后叙。
4.记叙中的抒情抒情是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对作者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和表述。
记叙文中的抒情一定要有真情实感;二要注意分寸,虚假的或夸大了的情感必然失真。
抒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
记叙文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一)常考题型1.文中某段是环境描写,说说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某句(段)属于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什么?3.补写环境描写。
4.某段的作用是什么,某段能不能删去。
句段作用结合环境描写。
(二)环境描写知识点1.含义: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2.分类:(1)自然环境描写: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3.作用4.答题步骤:(1)先概括,即划线句描写了……的环境(2)从以上作用里选(一般需要选2个及以上)(3)考虑结构方面作用(铺垫、对比、衬托、照应……)例题解析仍难忘打麦场的夜晚(有删改)刘庆邦①初中毕业回乡当农民期间,麦收一旦开始,我就不在家里睡了,天天晚上到打麦场里去看场队长分派男劳力夜里在场院里看场。
记工员会给看场的人记工分,每人每夜可得两分。
只是看场的人不需要太多,每晚只轮流派三五个人就够了。
我呢,不管队长派不派我,我都照样一夜不落地到场院去睡。
我看重的不是工分,不是工分所代表的物质利益,而是有另外一些东西吸引着我,既吸引着我的腿,还吸引着我的心,一吃过晚饭,不知不觉间我就走到场院里去了。
②夏天农村的晚饭,那是真正的晚饭,每天吃过晚饭,差不多到了十来点,天早就黑透了。
我每天都是摸黑往场院里走。
我家没席子可带,我也不带被子,只带一条粗布床单。
场院在村外的村子南面,两面临水,一面连接官路,还有一面挨着庄稼地场院是长方形,面积差不多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看上去十分开阔。
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在一定的环境里发展,弄清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陶治学生情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类型:环境描写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指的是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风俗。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天气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河流等。
作用: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在描写时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写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来揭示社会现实。
如《孔乙己》将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都集中在鲁镇的咸享酒店。
这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自然形成了社会的缩影。
众酒客对孔乙己的取笑构成了孔乙己与社会环境的特殊关系。
那是一个非常看重“高低贵贱”的社会,歧视压迫弱者。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例如:“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白杨》首段便交代了地点:使人初步感受到大戈壁的荒凉与贫瘠,为下文爸爸的沉思做了铺垫。
2.渲染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烘托人物的心情。
如鲁迅《药》最后一段:时令虽己是清明,但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没有黄莺,只有乌鸦…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又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衬托出人们悼念周总理的极其沉痛的心情。
另外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3.烘托人物形象。
《驿路梨花处处开》中有一段描写梨花的景物描写,那哈尼姑娘从梨花中走来。
这里借助梨花写哈尼姑娘的心灵美。
4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林教头风雪册神庙》中,“风大雪紧”的景物描写。
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1、局部映衬法局部映衬是指在作文中描写自然环境时,可在任何部分用自然环境映衬人物的精神品质或文章的主旨、情感,从而让文章品格得到提升。
使用局部映衬法,景物描写的文字并不求多,而求“精”而“得体”。
某个地方可能只有一句景物描写,但就因这一句话,提升了这篇作文的整体质量。
如一同学暑假回农村老家探亲,目睹了兄妹换亲的封建陋俗,写了一篇《探亲》的作文,文章结尾写到“第二天清早,我上路回城了。
走时山村好静,走过童年的小树,我不禁回首:山村雾茫茫,人们还没有从梦中醒来呢。
”作者描写山村茫茫的雾气,并以此暗示山村人们还未从梦中醒来,亦即还未丢掉封建陋俗,文章的主旨因此得到升华。
2、整体烘托法所谓“整体烘托法”指的是作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从整体上定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或定下了故事的发生氛围,或作为一个重要要素参与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第一,将同一环境描写作为某种氛围的衬托放在文章开头,并在接下来的叙述中仍不时提到。
这个环境描写通常定下全文的情感氛围或交待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如一篇满分作文《较量》,写“我”作为班干部与班里恶作剧同学的一场较量,突出“我”的勇敢,在文章开头即写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环境描写不多,但从整体上给文章定下了一个紧张的环境氛围。
第二,将一两个环境描写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
在这种情况中,须在开头即涉及这处环境描写,以此形成线索的始端,然后各段或关键段落都要写到这个或这些环境,文字可长可短,位置可为段首,亦可段末,这样会使人对这一自然环境产生深刻印象。
具体可分成两种情况,第一,自然环境在文章事件发展过程中是变化的,如一些文章要写某事从不好变到好,便会使用雨过天晴的环境描写,在开头写阴雨连绵,文中雨慢慢变小,文尾则变成阳光灿烂。
第二,某一自然环境在文中反复出现,但自然环境本身变化不大,只是承载了某种情感或主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背景等。
(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位置)2)渲染气氛(氛围)。
(一般放在开头或中间的位置)3)烘托人物心情(像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绝望等等)。
(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一般放在中间的位置)5)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6)引出下文。
(一般是放在文章的开头位置)插叙的作用:1、补充、交代内容情节,使结构完整,内容丰富。
2、衬托人物品质。
3、为后文做铺垫。
4、突出文章的中心。
(2、3、4与环境描写相结合)倒叙的作用:1、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
2、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使文章富于变化,波澜起伏)。
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一、在记叙文中A、处于开头:1、内容上:(1)交代(写出)了……。
2、结构上:(1)总起全文;(2)引出下文……的叙述;(3)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
B、处于中间:1、内容上:(1)交代(写出)了……;(2)突出了人物……的形象。
2、结构上:(1)与上文……呼应(或:与下文……照应);(2)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所写的……,引出下文……的内容;(3)为下文写……作铺垫。
C、处于结尾:1、内容上:(1)总结内容;(2)突出(或深化、或升华)文章……主旨;(3)回扣标题;(4)首尾呼应。
二、在说明文中A、处于开头1、内容上:(1)说明(介绍)了……:2、结构上:(1)引出下文对……的说明;(2)用……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B、处于中间1、内容上:(1)说明了……;(2)突出了……;2、结构上:(1)承接上文……的说明,引出下文对……的说明。
三、在议论文中A、处于开头1、内容上:(1)写了(阐述了)……2、结构上:(1)引出论点;(2)作为论据论证……观点(论点);(3)用……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记叙文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环境描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环境描写, 人们通常把它叫做景物描写。
另一种是社会环境描写。
⑴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先来谈谈自然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记叙文中常常会用到自然环境描写。
它们在文章中不是虚设的, 就如同戏剧舞台的道具。
它们总会在一定的时候发挥自己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在不同的环境中,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那自然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具体有哪些作用呢? 自然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有很多。
①为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在事件还没有发生之前,先渲染出一个气氛。
我们来看下面《鲈鱼奇缘》这一段文字,体会一下它的作用: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 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
安好诱饵后, 他将鱼线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
当月升中天的时候, 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突然, 钓竿的另一头儿沉了下去。
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便急忙收起鱼线。
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
终于, 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
好大的鱼啊! 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
它是一条鲈鱼。
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 表现了傍晚时分湖中美丽的景象, 它带给人一种愉悦之感。
这种美好的感觉与下文将要发生的故事带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
②烘托人物的心情人物的心情不同,所描写出的景物也就不同,请看《认识父亲》中的描写:他和儿子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 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 把他拉扯成人, 送到了剧院。
儿子也挺争气, 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
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
剧院院长把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 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
父亲实在憋不住, 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院空空荡荡, 无声无息, 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 在这苦难的父亲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失去爱子的不幸父亲。
当他来到儿子倒下去的地方时, 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与悲哀, “寂静的冬夜” 、“这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 ”这些描写烘托了父亲极度悲哀的心情。
这种情况在课文中也屡见不鲜,还记得《最后一课》开头的景物描写吗:作者写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想逃学去玩,他眼睛周围的景物那么有诱惑力: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这在小弗朗士的眼中, 一切都那么美好, 和下文他知道发生的事件后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③为事件的发生做铺垫事件的发生, 有时候需要一些必要的铺垫, 这样才会合情合理, 否则就会使人感到很唐突,很不自然。
请看下面的文章 :我背了书包, 在桉树的浓荫下轻捷地走着。
由于南方雨水频繁, 树荫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
在道边上边, 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 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了——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
接下来, 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孙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前行。
那孩子大约只有一岁半,我认识,跟我家住一个院。
…… ……我终于将那根竹篾踩住了。
于是, 美妙活泼富有生命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僵的直线, 与此同时, 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 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 仿佛甩掉一个蛇。
…作者先描写了南方雨后的地面, “绿荫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 , 无疑那里的路又潮又滑,这就为下文“我”踩住孩子的竹篾而使他跌伤作了铺垫。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候, 正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因素, 事件才会发生转机或其他的变化。
请看下面的描写:一路颠簸,大伙儿确实也累了。
对付着填饱肚子,就怕在各自的铺上睡了过去。
大约是半夜时分,先是一阵马嘶,随后,周围就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狼嚎声:‚嗷 ----‛ , 由远而近,大伙儿睡意全无,立刻从炕上跳下来,抓起武器,做好了随时搏斗的准备。
…… 狼群开始进攻了。
听起来足足有上百只还多。
嗷嗷的嚎叫着,很快就把小木屋围了起来。
因为事件发生在“大约半夜时分” , 自然环境往往需要通过听觉来表现, “周围就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狼嚎声:‘嗷 ----’ ,由远而近” 。
看了这段文字,不用说,读者也能想得到,下面将要发生人狼大战了。
由此可见,自然环境的变化,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有时会使事件节外生枝,衍生出许多故事。
⑤设置伏笔,可以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年代等请看下面的文章: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凉,原始的荒凉。
茂密的野草,五颜六色的野花,到处是起伏不定的丘陵。
那里长满了并不高大, 但很茁壮的柞树。
也有并不粗壮的但是很挺拔的白桦树。
树林里面大多是一些小动物,偶尔也会有大动物出现。
那一天, 老猎人照例背着长筒猎枪出门了。
跟着他的还有那只伶俐的黄毛猎狗。
一切都和平常一样。
可是他再也没有回来。
“原始的荒凉、茂密的野草,五颜六色的野花, ” ----未被破坏的环境; “老猎人照例背着长筒猎枪出门了。
” ---猎人出猎等,都表现出与现代的不同,我们可以感受到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⑵社会坏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社会坏境描写也是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
社会坏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待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 揭示人物〔事件〕命运的社会原因等。
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它的表现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文革时期的社会环境描写, 可以通过满墙的大字报来表现。
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 可以通过外资企业的厂标来表现等。
社会坏境描写在课文中也并不少见。
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中,对江南小镇风情的描写, 就表现出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 那个时代, 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这段描写中显露出来。
还有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关于普鲁士兵在操练的描写, 表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我们来看下面的这两段文字,具体体会一下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甲” 我们为了战胜饥饿,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继续下去。
但等天暖, 我们就要放火烧山, 开荒下种。
恰恰在这个时候, 一场大雪突然从空中飘飘扬扬洒落下来。
喜得我奔出窑洞,用炽热的两颊,迎接冰冷的雪花, 我写了一篇小文章,题目记不清了,好像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 ,其中有这样的意思:雪,一点一点深深渗入土地,可滋润着种子,让它早日发芽。
我现在还记得那年春潮, 曙光微放, 延安山岭上, 这里, 那里, 一行行蜿蜒移动的人影。
然后,飞扬的锄头,挥洒的汗水,令人真正体会到‚劳动人民创造新世界‛的快感。
“乙” 几天来, 他因为父亲的寝食难安。
挨到了星期天, 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都老人都摇头。
父亲站了起来, 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 以上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时交待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
甲段中, “为了战胜饥饿, 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继续下去。
但等天暖,我们就要放火烧山,开荒下种” 、“延安山岭上, 飞扬的锄头,挥洒的汗水”等描写, 都在提醒读者, 注意作品所表现的事件发生在一个非常时期, 即上个世纪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期。
乙段的社会环境描写不像甲段那样直接, 它表现得很含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等描写中看出来, 因为这种宣传也是近十几年才出现的事情。
②揭示人物〔事物〕命运的社会原因我们再来体会一下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人物〔事物〕命运的社会原因等所产生的作用。
一年年过去了, 易挖的红柳绝迹。
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
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 -- 用炸药!只须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
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 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被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这段文字表现了高原特有的树种 -- 红柳在人们的长期的砍伐之下,终于被彻底毁灭的命运。
人们毫无顾忌的、大张旗鼓的砍伐红柳, 甚至用炸药获取红柳树根,将这种宝贵的植物当作燃料。
这种事体现出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缺乏环保意识。
通过上面的讲解, 我们知道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 揭示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等。
㈣研究小说的环境描写说是以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 那么作者一定要将人物置于一定空间和场所之中去展示性格, 这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描写, 读者据此可以看出小说中人物生活的时代风貌、社会制度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 在分析小说时, 首先要教学生从分析小说的典型环境入手, 启发学生分析小说是怎样描写典型环境的, 描写了什么样的典型格, 这种环境和作品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关系, 为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奠定了基础。
分析环境, 一定要讲清环境所表达的时代的、地域的、民族的特点及环境所蕴涵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历史深度。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社会环境描写(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描写。
⒈社会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是指居住环境、风土人情、社会状况等。
主要作用是揭示时代背景, 显示中心。
这些描写能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时代根源;我们来看《药》中的社会环境描写:⑴描写茶馆①点油灯,用洋钱,茶客无所事事。
②茶馆里那些为革命者挨打叫好,认为革命者鲜血被吃是好事的茶客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
‛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 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
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 简直是发了疯了。
‛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 发了疯了。
‛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⑵描写刑场——①士兵衣服前后有个大白圈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 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
——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②刑场上围观杀人的场面 --------看客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⑶描写坟地——摆出菜化过纸,等等。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 本是一块官地; 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 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 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