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中医诊疗
- 格式:ppt
- 大小:164.00 KB
- 文档页数:25
肠梗阻中医疗法有什么关于《肠梗阻中医疗法有什么》,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肠梗阻是肠胃类的病症,得那样的病后病人腹部会出現疼痛的状况,在肠梗阻的医治之中,方式也许多,我们一般常见的主要是西医方面的治疗方法,不云泥之别肠梗阻的病症中医学医治方式也非常好,并且方法也是有多种,一般也功效非常的好,如今根据下边的详细介绍,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肠梗阻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中医治疗方法:一、针灸疗法:麻木性肠梗阻常见:主穴:合谷穴、天枢、足三里。
配穴:大肠俞、大横。
如呕吐较重者,可再加脘、下脘、曲池等穴道。
二、花生油治疗法:常见于医治寄生虫性、黏连性和粪石阻塞性肺气肿肠梗阻患者,用菜籽油或食用油60~100ml,每天一次,内服或经插胃管引入。
三、中医治疗:1、血瘀气滞血瘀腹部持续疼痛,腹胀较甚,或痛点固定不动不移,痛而拒按,呕吐,排便闭,舌质紫暗、苔白或黄,脉沉细。
治疗方式:活血化瘀,理气止疼。
中药方剂:茴香10克、龙血竭5克、延胡索1O克、没药6克、川芎10克、羌活10克、官桂6克、白芍10克、生蒲黄10克、五灵脂6克、甘松10克、香附10克。
2、热结腑实腹痛突发性,疼痛强烈而拒按,肠鸣在线听书,呕吐食材,口干口苦口臭,排便闭结,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数。
治疗方式:泻热通腑,清洗食滞。
中药方剂:生大黄10克、枳壳10克、芒硝10克、姜厚朴10克。
3、湿邪直中忽然肚子里剧痛,可碰触肿块,疼痛拒按,畏寒,脸色青冷,舌色淡而暗、苔白润,脉沉紧。
治疗方式:温中散寒,轻重缓急止疼。
中药方剂;生大黄]0克、熟附于]o克、细辛3克、枳壳1.O克、姜厚朴10克、芒硝20克。
4、虫积阻结腹痛时作时止,面色暗黄,或面部有乳白色虫斑,突发性肚子里剧烈疼痛,痛在脐周,按之一块,呕吐食材或冷水,苔白,脉沉。
治疗方式:除虫化滞。
中药方剂:雷丸6克、苦楝皮10克、黑丑10克、槟郎10克、皂角10克、甘松12克、大腹皮10克、蜀椒5克、黄芩10克。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为主)的住院患者。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肠结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ICD-10编码:K56.7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断方案(试行)》。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临床常见证候:气机壅滞证实热内结证脉络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试行)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肠结病(不完全肠梗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危重症及完全性肠梗阻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本病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感染性疾病筛查。
(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清钾、钠、氯)、血糖、血淀粉酶、凝血功能。
(4)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
(5)立位腹平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清肿瘤标记物,血沉,血清铁,动脉血气分析;肝胆脾胰超声,钡灌肠或结肠镜,胃肠动力检查,全腹CT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中药脐部热敷联合推拿治疗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病因复杂,病情危重,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中医具有独特的优势,脐部热敷与推拿联合治疗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下面我们将对这一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观察和总结。
一、病因病机分析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是由小肠蠕动减弱或阻滞导致的,其主要病因有:1. 先天性肠道发育不良;2. 肠系膜血管发育异常;3. 肠腔内疾病,如狭窄、扭曲等;4. 腹腔内炎症、粘连等。
病机方面,中医认为小儿肠梗阻与脏腑失和,气机郁滞有关。
二、治疗原则治疗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原则是舒肝理气、疏肝解郁。
中医认为,“气行则不痛,气郁则痛”,舒肝理气、疏肝解郁是治疗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关键。
三、脐部热敷治疗脐部热敷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局部的热刺激可以促进腹部血液循环,活血化瘀,舒肝理气。
脐部热敷还可以改善肠道的蠕动功能,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排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缓解肠道扭曲、狭窄等症状。
四、推拿治疗推拿是中医的一种特色疗法,通过手法的推、拿、捏、按,可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舒筋活络。
对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患儿,通过适当的推拿手法,可以舒肝理气,缓解肠道痉挛,舒缓疼痛,有利于恢复肠道功能。
五、疗效观察我们选取了30例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患儿进行了脐部热敷联合推拿治疗。
治疗前,这些患儿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腹部可触及包块,病情较为严重。
经过3个疗程的脐部热敷联合推拿治疗后,30例患儿的症状明显缓解,腹部包块明显减轻或消失,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改善。
六、总结通过本次观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脐部热敷联合推拿治疗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具有显著疗效。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通过促进腹部血液循环,调理气血,舒肝理气,改善肠道蠕动,缓解肠道痉挛,从而达到治疗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目的。
我们也应该看到,脐部热敷联合推拿治疗的疗效还需要在临床中进一步验证,以及疗程、疗效评价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为主)的住院患者。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肠结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ICD-10编码:K56.7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断方案(试行)》。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临床常见证候:气机壅滞证实热内结证脉络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试行)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肠结病(不完全肠梗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危重症及完全性肠梗阻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本病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感染性疾病筛查。
(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清钾、钠、氯)、血糖、血淀粉酶、凝血功能。
(4)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
(5)立位腹平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清肿瘤标记物,血沉,血清铁,动脉血气分析;肝胆脾胰超声,钡灌肠或结肠镜,胃肠动力检查,全腹CT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呕吐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一、呕吐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呕吐(ICD编码:BNP.050)西医诊断:不完全性肠梗阻(ICD编码:K56.701)(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致乳食由胃中上逆经口而出的一种病证可诊为“呕吐”。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病史:阵发性腹绞痛或哭闹、反复呕吐,停止肛门排气、排便或解稀烂水样便。
(2)症状:腹胀或伴蠕动波,肠鸣音亢进和气过水声;(3)辅助检查:腹平片中显示扩张肠管及气液面;(二)证候诊断1.伤食证2.脾虚证3. 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呕吐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呕吐病(不完全性肠梗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呕吐病(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危重症及完全性肠梗阻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本病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感染性疾病筛查。
(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血糖、血淀粉酶、凝血功能。
(4)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
(5)立位腹平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清肿瘤标记物,血沉,血清铁,动脉血气分析;腹部彩超、阑尾彩超,钡灌肠或结肠镜,胃肠动力检查,全腹CT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分析中医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7-22T14:56:14.68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月4期作者:冯立雄[导读] 不完全性肠梗阻是一类成因较为复杂的肠道病病理症状,以肠道病理生理性变化为主要表现,发病后可导致患者部分肠道内容物无法经肠道顺利通过,从而诱发患者临床症状,发病年龄及发病人群无特异性表现。
冯立雄(北流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广西北流537400)摘要:不完全性肠梗阻是一类成因较为复杂的肠道病病理症状,以肠道病理生理性变化为主要表现,发病后可导致患者部分肠道内容物无法经肠道顺利通过,从而诱发患者临床症状,发病年龄及发病人群无特异性表现。
现有临床治疗中,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首推非手术治疗方案,但病情进展严重时也需经外科治疗措施进行病情纠正。
西医治疗中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方案以解除患者梗阻、消除病因,纠正肠梗阻所致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为主,但上述治疗措施对于轻中度患者病情缓解效果显著,对于症状严重者则起效较慢,或存在较高感染、毒血症、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风险,故快速缓解患者症状,对其临床预后质量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中医治疗作为我国传统特色临床诊疗技术,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同样具有显著治疗、缓解效果,故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现有不完全肠梗阻中医治疗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有效治疗提供解决思路。
关键词:中医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按摩;中药灌肠;针灸;临床研究1前言不完全性肠梗阻是一类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排便、排气习惯改变为症状表现的急腹症[1],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常见患者多为肠道肿瘤所致机械性肠梗阻及腹部手术后肠壁功能损伤所致动力性肠梗阻两类[2],仅有少数患者为血运性肠梗阻[3]。
临床发病后,受肠道功能障碍影响,可导致患者出现生理机能紊乱及全身性炎症症状等病理表现[4],且可合并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碍性症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而外科治疗的实施,或可进一步加剧患者肠道功能损伤,故在临床治疗中,应积极借助保守治疗手段,减少外科手术治疗应用,改善患者临床治疗预后[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元胡承气汤辅助常规西医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2013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29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49例与对照组148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元胡承气汤进行治疗。
治疗7天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元胡承气汤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缩短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肠梗阻;不完全性;元胡承气汤;治疗肠梗阻是普外科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之一,是指肠容物通过肠道的过程受阻[1]。
肠梗阻不仅改变了肠管本身的功能、结构,也会引发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生理、代谢紊乱。
按照肠梗阻的程度可将其分为完全性肠梗阻与不完全性肠梗阻两类[2]。
本次研究主要是寻找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有效方法。
我院对部分患者给予中药汤剂辅助常规西医非手术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得到了较可观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普外科2013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297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已根据不完全性肠梗阻诊断标准确诊,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部膨隆、腹胀、腹痛,便秘、呕吐,肠鸣音减弱等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其中单纯黏连性不完全性肠梗阻127例,蛔虫或粪块堵塞引起的单纯性肠梗阻26例,麻痹性或痉挛性不完全性肠梗阻73例,肠结核等炎症引起的不完全性肠梗阻71例。
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心脏、肝肾、脑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49例与对照组148例。
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内科方案治疗临床观察目的探讨和分析采取中医内科方案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49例于2010年1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上述选取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以复方大承气汤为主的中医内科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给予西药辅助,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为100.0%,而对照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为82.6%,两组治疗效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采取以中医内科为主,西药为辅的治疗方案对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标签: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内科;临床疗效不完全性肠梗阻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内科疾病,是指由肠内容物在肠内通过的过程中,受到阻碍而引发的一种常见急腹症[1-2],导致肠内容物受阻而引发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因素较多,大多由炎症、虫团阻塞、粪块、手术疤痕粘结以及肿瘤[2]所导致。
不完全性肠梗阻具有发病急、病况变化快、病因引发因素复杂化等特点,在发病的短时间内就可能导致病情发生严重的变化。
一般来说,该病发病初期阶段,对导致发生梗阻的肠段发生功能障碍以及解剖性变化[3],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就会进一步对人体造成伤害,若是不及时进行控制和治疗,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一定的威胁。
因此,早期诊断、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控制肠梗病况,缓解病况并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院通过选取26例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中医内科方案进行治疗,获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整理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49例于2010年1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49例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有患者人数23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跨度在39-72岁,平均年龄56.7岁,该组患者采取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有患者26例,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跨度40-71岁,平均年龄57.1岁,该组患者采取以中医内科方案为主西药治疗为辅的形式进行治疗;上述选取对象临床主要表征为:持续性腹胀和腹痛,并伴随严重程度不一的呕吐,肛门无排气等。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体征:腹部改变为主,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可有压痛,或可触及包块;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或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二)证候诊断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矢气,便闭。
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舌红,舌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3.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中转气停止,无矢气,便闭。
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4.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喜温喜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弱或细数。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气机壅滞证治法:行气导滞,理气通便。
推荐方药:厚朴三物汤加减。
选用厚朴、生大黄、炒枳实、炒莱菔子、砂仁、川楝子、炙甘草等。
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等。
2.实热内结证治法:泻热导滞,通里攻下。
中医治疗肠梗阻肠梗阻在中医学上属于“关格”范畴,中医治疗肠梗阻主要是缓解症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并积极预防感染。
具体的治疗方式有中药口服、外治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颠簸疗法等。
口服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的证型来选择,如痞结证,治宜通里攻下、行气止痛,可使用复方大承气汤(川朴15-30g,炒莱菔子15-30g,枳壳五钱15g,桃仁三钱9g,赤芍五钱15g,大黄15g 后下,芒硝9-15g冲服)加减;瘀结证,治宜活血化瘀、通里攻下,一般选用桃仁承气汤(桃仁3g、甘草3g、芒硝6g、大黄12g)加减等。
外治法主要是使用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
验方:大腹皮、槟榔、草豆蔻、肉桂、莱菔子、柴胡、枳壳、枳实、延胡索、黄连、大黄、木香、白芍、玄参、沉香、陈皮等。
使用方法: 1、完全不能进食者,给予每日2~3次保留灌肠,建议中药浓煎,每次用量以50~80毫升为宜,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 2、能少量进水者,给予每日2次灌肠(同上),同时,同样中药50毫升口服,建议少量频服,一次可以一口一口的喝,一天之内喝完即可; 3、服药后有屁或大便已通的患者,此时可以少量进食,建议中药口服2次,每日早晚饭后口服。
可配合按摩治疗。
方法是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揉小腹,有一定的渗透力,每天可按摩数次,可辅助促进肠胃蠕动。
一般情况下,3~5天会有改善,待患者能进食后再服用中药调理脾胃,恢复其运化功能。
针灸疗法:常取中脘、天枢、内庭、足三里等为主穴,如果呕吐严重的患者可加上脘穴,腹胀严重的患者可加大肠俞穴,发热的患者可加曲池穴,腹痛明显的患者可加内关穴、气海穴等。
通常使用重刺激手法、留针半小时至1小时。
推拿疗法:主要适用于肠扭转导致的梗阻,让患者仰卧于床上,在腹部涂上滑石粉,然后经剑突向右下腹方向轻柔抚摸3分钟左右,然后再绕腹周推拿。
病变部位不同,操作方法略有差异,需要由专业的医生来进行。
颠簸疗法:适用于早期的肠梗阻。
生大黄厚朴汤加减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临床观察摘要】在现代临床研究治疗中,普通外科临床上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是最常见的急腹症,不完全性肠梗阻的诱发因素非常多,异物进入、手术创伤、感染、子宫内膜异位都有可能会发生不完全性肠梗阻。
临床治疗一般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常规的开腹腔手术可以彻底的将粘连解除,但是患者后期的创伤较大,致使再次发生梗阻以及引起并发症,现代临床采用腹腔镜铺助手术治疗。
我国中医疗法对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治疗方式进行研究和探讨,采用中医生大黄厚朴汤加减进行治疗,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关键词】不完全性肠梗阻;生大黄厚朴汤加减;疗效显著【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5-0109-01在现代临床研究治疗中,最常见的急腹症就是不完全性肠梗阻,肠梗阻是由于病理因素发生肠内容物在肠道中的通过受到阻碍。
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还有肛门停止排气和排便。
常规的手术治疗疗效不显著,后期的并发症还有很多。
1 肠梗阻的手术治疗1.1 手术治疗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以后,建立好气腹,气腹压力为15mmHg 左右,将患者的体位摆正好,使得肠管保持下垂,以前的手术瘢痕和穿刺孔距离要达到6cm 以上,避开粘连肠管,穿刺完成以后,放置入腹腔镜对患者内部进行仔细的观察,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位置进行穿刺,建立好操作孔洞,放置入操作器材,进行肠粘连松解术,使用电凝器将束带导致的梗阻切除或者是剪短,使用分离钳将小肠、腹壁、网膜等粘连部位进行分离。
手术中,要保护好肠系膜血管和肠管组织,及时的止血,松解粘连部位。
1.2 腹腔镜铺助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微创技术理念的推出,腹腔镜不再是简单的诊断性仪器,变成了一种铺助医疗器材参与到临床手术中。
从患者和家属的方面来进行考虑,使用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费用过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但是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后期的康复较快,住院时间也较为短暂,也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去弥补了治疗费用,进行腹腔镜铺助手术治疗后,相比较而言,和传统的常规开腹手术对比,最终的治疗费用总体上相差不大【1】。
癌性不全肠梗阻的中医治疗【关键词】肠梗阻;中药癌性不全肠梗阻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常见于腹腔、盆腔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瘤;且以消化道肿瘤及卵巢癌多见,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
由于年龄、体质、病期等原因导致一部分患者不能或不愿接受手术、放化疗,仅通过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营养支持及肥皂水灌肠等方法进行保守治疗,因而临床治疗时间长、疗效较差,日久患者机体更加衰竭、体质更差,且可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针对这部分患者,我们采用中药内服、外用并配合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临床治愈率达90%,现总结如下,以资大家借鉴。
1 中药保留灌肠1.1 方药组成以复方大承气汤加减:厚朴25 g、炒莱菔子15~30 g、枳实15 g、桃仁9 g、赤芍15 g、大黄15 g(后下)、芒硝粉3 g(冲服);病情较重而体质较好者可加白花蛇舌草30 g、半枝莲30 g;病久体虚明显而津液明显不足者可加柏子仁20 g、麻仁20 g。
1.2 使用方法将上药每剂煎2次,共煎出150 ml药液, 每次取80 ml左右装入灌肠筒中以备灌肠。
患者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10 cm左右,将灌肠筒挂于输液架,液面距肛门60 cm,润滑导尿管后嘱患者深呼吸,从肛门插入导尿管深度达20~30 cm时固定导尿管,调整药液滴数,使灌肠液缓慢流入肠腔,时间约20~30 min,灌肠2次/d。
1.3 方解大承气汤是《伤寒论》中治疗阳明腑实证的经典方剂,复方大承气汤是在此基础上加味而成。
其中重用厚朴、炒莱菔子以下气消胀,更配枳实、大黄、芒硝荡涤积滞而解除梗阻,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兼能润肠,既助诸药泻结、又可防止梗阻导致局部血瘀可能引起的组织坏死,对急性梗阻气胀较重者有较好疗效,而体盛病情较重者可加消瘤抗癌之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日久体虚津液不足者可加柏子仁、麻仁以增强润肠通便之力。
2 中药敷脐2.1 方药组成木香20 g、生大黄20 g、姜厚朴20 g、炒紫苏子20 g 、冰片3 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医如何治疗肠梗阻?这三种方法效果非常好
导语:如果出现肠梗阻疾病,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在多种治疗方法中,这里隆重推荐中医治疗,这种方法是从身体内部调理做起,治疗的效果更好,下面
如果出现肠梗阻疾病,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在多种治疗方法中,这里隆重推荐中医治疗,这种方法是从身体内部调理做起,治疗的效果更好,下面为你介绍三种有效的疗方。
1、温阳通痹汤
【来源】田广秀,《陕西中医》(4)1988年
【组成】附子、炒山楂各9克,细辛6克,大黄15克,代赭石、莱菔子(炒)各30克,枳壳、川朴各12克
【用法】水煎,待肠胃减压后服,一日2~3剂。
【功用】温阳运脾、通降逐积。
【方解】瘀结型肠梗阻,其病机在脾胃肠三脏腑的通降、运化功能的失权,究其原因多为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致使中阳受阻,脾运失司,气机痞满不通;或为正气虚衰,外邪侵袭、正虚邪实;或为内有所伤,致中州气血运行受阻。
此证非温不动、非峻下不通,故方用附子、细辛温阳通痹;莱菔子、枳壳、川朴顺气宽肠;代赭石、大黄坠降通气;山楂和中消积。
诸药合用,共奏温阳运脾、通降逐积之功。
【主治】瘀结型肠梗阻。
【疗效】治疗154例,全部治愈。
一般在3~4小时症状开始缓解,8~12小时症状明显改善,12~24小时内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
2、驱逐汤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乌梅15克,炒川椒、炒黄连、肉桂、榧子肉、炒鹤虱、雷丸、白芜荑、全当归、槟榔、使君子各10克,苦楝根皮15克,生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2019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刘清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
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本病可见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参考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外科学》(陈效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根据病史和典型的症状与体征,并结合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一般可以确诊:(1)症状:腹痛、呕吐、腹胀和少量排便、排气。
(2)体征:望诊:可有不同的腹部膨胀。
触诊:有轻度压痛,但无腹膜刺激征。
叩诊:可出现移动性浊音。
听诊: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和金属音是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则是麻痹性肠梗阻的特征。
(3)实验室检查:肠梗阻早期实验室检查对诊断意义不大,晚期可有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及血清磷显著增高等指标的改变。
(4)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检查等。
X线检查:是诊断不完全性肠梗阻最有效的检查手段,检出率约50%~80%,主要表现有:①梗阻近段肠管明显扩张,肠腔内充满气体及液体。
②扩张的小肠呈阶梯排列,主要位于腹中部。
③麻痹性肠梗阻时,小肠和大肠均胀气。
④绞窄性肠梗阻时,小肠内液平面一般较长,积液多,积气少,有时由于小肠内被血性液体充盈,X线片上也可无显示。
CT检查:CT检查对肠梗阻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CT能显示出肠管充气扩张、液平面、肠壁增厚及肠外变化、腹水等相应改变。
(二)证候诊断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矢气,便闭。
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中医内科为主治疗对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中医内科为主对不完全性肠梗阻治疗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中选取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内科治疗,观察组行中医内科治疗为主,西医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症状改善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及腹痛缓解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完全性肠梗阻治疗中,以中医内科治疗主,辅以西医常规治疗,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具有显著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治疗;治疗效果肠梗阻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同时也属外科急腹症之一,具有较高发病率[1]。
不完全肠梗阻最主要特征为腔肠内容物可部分通过梗阻点,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呕吐及肛门排气或排便停止。
不完全性肠梗阻病因较为复杂,且起病急,进展快,西医常规治疗效果一般,易复发。
而中医中药可有效改善症状,增强肠道功能,达到治愈目的,本研究对60例患者治疗方法进行对比,探讨了中医内科为主对不完全性肠梗阻治疗临床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3.4±4.8)岁,病程6h-7d,均有腹痛、腹胀、呕吐及肛门闭塞等症状,经实验室检查后全部确诊,排除心、肝、肾、脑功能障碍患者及精神疾病患者。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其他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较好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西医内科治疗,行胃肠减压、禁食、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温水灌肠,口服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予以营养支持。
肠梗阻中医治疗中医认为肠梗阻属中医学“关格、“肠结”、“腹痛”、“积聚”、“反胃”等范畴,以腹痛、腹胀、呕吐、便秘为主要临床表现。
该病以通里攻下、行气止痛、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治疗大法,拟以理冲汤保留灌肠。
理冲汤加减灌肠是治疗肠梗阻的常用方,源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理冲汤。
理冲汤具有通里攻下行气散结功效,可改善梗阻肠管缺氧、低灌注状态,保护胃粘膜,促进肠蠕动,有利于肠粘连松解,治疗肠结、痞满、腹痛等症状。
基本配方:黄芪30g、白术15g,党参15g,山药15g,天花粉30g,三棱15g,莪术15g,鸡内金15g,水蛭12g,桃仁15g,当归15g,用药方法为每剂加水500ml,煎至200ml,患者取左侧卧位,保留灌肠,2~3次/日。
患者腹痛、腹胀消失,无恶心、呕吐,肛门排气、排便正常后,停止灌肠治疗,继续适当补液、抗炎及对症治疗。
治疗应辨证选:1、痞结型治法:通里攻下,行气止痛。
方药:实证用大承气汤(《伤寒论》) ,枳实15g,芒硝(冲服)12g,大黄(后下)10g,厚朴12g。
虚证用五仁汤(《世医得效方》)。
杏仁10g,柏子仁15g,郁李仁20g,火麻仁15g,瓜蒌仁20g。
如气滞较甚者加莱菔子、木香、郁金、川楝子以增其理气之功;呕吐频繁者加姜半夏、桔梗以和胃降逆。
用法:水煎200ml,抽空胃液后经胃管注入,夹管2~3小时,密切观察,给药4小时未缓解,可再给药。
一般控制在一日之内,如梗阻未见好转,即改手术治疗。
2、瘀结型治法:实热者通里攻下,行气活血;虚寒者温中补气。
方药:实热者用大承气汤(见前痞结型)。
虚寒者用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蜀椒10g,于姜6g,党参15g;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代赭石;腹胀剧者加木香、香附;瘀滞加桃仁、当归尾;津亏加生地黄、石斛;体虚加党参、白术;虫积加苦楝皮、槟榔;食积加山楂、神曲;发热加黄芩、连翘;热毒较盛加银花、蒲公英;阴损及阳加熟附子、干姜。
用法同痞结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