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草》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4.82 KB
- 文档页数:1
送别诗:白居易《草》原文翻译及赏析草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创作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当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赏析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来说,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不过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草》白居易草是大自然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植物,生长在地表上,形态各异,绿色丰茂。
人们常常忽视了草的存在,却不知道它在生态系统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草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保护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并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草还有着象征意义,代表着坚韧不拔和生生不息的精神。
首先,草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草都可以装点出美丽的风景。
在城市公园中,绿草如茵,人们可以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在农田中,绿色的稻草随风摆动,给人带来一种宁静和安心。
草的美化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视觉上,还能够引起人们的其他感官,例如,草的气味可以给人带来清新的感觉。
因此,草在美化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草可以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由于草根系统发达,可以扎根在土壤中,形成牢固的结构,防止土壤的冲刷和侵蚀。
特别是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草可以有效地固定土壤,防止土壤被水流冲刷走,保持土壤的肥沃度和持水能力。
此外,草还可以吸收大气中的尘埃和有害物质,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
因此,草在环境保护和土地保护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草还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地是许多动物和昆虫的主要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例如,草地上的野兔和鹿类会在草丛中找到食物和庇护所。
而蝴蝶和蜜蜂则从草花中吸取花蜜。
此外,各种鸟类如麻雀和喜鹊也会在草地上筑巢繁衍后代。
因此,草地的存在和保护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保护草地和生物多样性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不仅在自然界中,草还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草在农业中起到了保护土壤和保持水分的作用。
农民们利用草堆积在农田中,可以有效地减少农田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草也被广泛用于畜牧业。
牛、羊等动物常常以草为主食,通过食用草来获得养分和能量。
因此,草在食物供应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草还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草的坚韧和持续生长的特性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与坚忍不拔的精神相联系。
白居易《草》原文译文赏析白居易《草》原文译文赏析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草》原文译文赏析,欢迎欣赏!白居易《草》原文译文赏析【原文】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自幼聪慧过人,传说始生就会说话,能认识“之无”二字,五六岁就能懂得声韵,十五岁就能做诗作赋。
十七八岁时,曾一次携带着自己作的诗文到长安,特意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起初瞧不起他,一眼觑卷上的名字“居易”二字,便戏笑他说:“居易、居易,长安米价昂贵,恐怕居住下来大不容易”。
可是当他翻阅到白居易的诗卷第一篇正是《赋得古草原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特别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顿时吃惊,非常欣赏称赞,慌忙改口说:“有才如此,能作这样的诗真是难得,那就在长安居易不难了”。
于是设宴款待,多方宣扬,白居易的声名大振。
【译文】茂密的野草布满了原野,他们每年都秋天枯萎春天繁荣。
纵然是燎原的烈火也不会把它烧尽,等到春风吹拂它有重新萌生。
【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
【导语】五⾔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种体裁,属于近体诗的范畴,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全篇共⼋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五⾔律诗:⽩居易《草》,欢迎⼤家阅读。
草唐代:⽩居易离离原上草,⼀岁⼀枯荣。
野⽕烧不尽,春风吹⼜⽣。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浓。
⽆情的野⽕只能烧掉⼲叶,春风吹来⼤地⼜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次送⾛知⼼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赋得:借古⼈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般都冠以“赋得”⼆字。
这是古代⼈学习作诗或⽂⼈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种⽅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
⼀岁⼀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次,枯萎⼀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
远芳:草⾹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直长到古⽼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的友⼈。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前必须加“赋得”⼆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赏析 ⾸句即破题⾯“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命⼒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兮萋萋”脱化⽽不着迹,为后⽂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种⽓象了。
野草是⼀年⽣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岁⼀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不⼀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创作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当时只有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赏析唐诗《草》
《草》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全诗共20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草的赞美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开篇描绘了春草的勃勃生机,作者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来形容草的生命力之旺盛。
离离原上草,暗示着草的生命力强大,即使在荒芜的原野上,也能茂盛生长。
2.接下来,作者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赞美草的顽强生命力。
野火虽然可以烧尽草的枝叶,但却无法烧毁它们的根。
春风一吹,草又重新焕发出生机。
这里体现了草的坚韧不屈和顽强生命力。
3.第三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绘了草的蔓延之势。
远芳和晴翠分别指草的芳香和翠绿的色泽,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草的生长范围之广,覆盖了古道和荒城。
4.接下来的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通过送别王孙,表达了诗人对草的依依惜别之情。
萋萋满别情,既
是对草的赞美,也是对离别的感慨。
5.最后一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再次强调了草的顽强生命力,使整首诗达到高潮。
这四句诗,以草的生命力为主题,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
总之,《草》这首诗通过描绘草的生长、蔓延和顽强生命力,表达了白居易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草这首诗描写草茂盛的词语草这首诗哪句是描写草茂盛: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意思:原野上茂盛的小草,每年枯萎每年繁盛.《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草》赏析:这是咏物,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上,我为你送别,看到萋萋芳草,年年岁岁,枯了还复青,野火再列,春风细寸里,生命也会轮回。
亲爱的朋友,此去几时回?遥远的古道弥漫着温馨的草香,明媚的阳光下,一片翠绿连接荒域,在这样的时刻目送你远去,心中充满离别之情。
以草写离情,巧妙妥贴,令人想起“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的咏叹,也使人产生“离恨如春草,更深更远还生”的共鸣。
1、《草》这首诗描写暮春景色,草长得很茂盛了。
因为和友人离别,也只有暮春景色才能衬托出作者的心情,惜春就是惜别。
2、附原文:(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名《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上,我为你送别,看到萋萋芳草,年年岁岁,枯了还复青,野火再列,春风细寸里,生命也会轮回。
亲爱的朋友,此去几时回?遥远的古道弥漫着温馨的草香,明媚的阳光下,一片翠绿连接荒域,在这样的时刻目送你远去,心中充满离别之情。
以草写离情,巧妙妥贴,令人想起“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的咏叹,也使人产生“离恨如春草,更深更远还生”的共鸣。
草古诗释义
《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词作者简介,重点词语与译文: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白居易《草》赏析白居易不仅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还是一个兴趣广泛的植物学家。
他写了很多描写植物的诗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草》这首诗。
诗歌赏析《草》全诗共四十句,描写了各种各样的草。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前四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这四句是整首诗的开头,描述了春天园中绿草茵茵,葵花在朝露的沐浴下等待太阳升起。
阳光春雨的滋润下,万物生机勃勃,光彩熠熠。
接下来四句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知回首望,佳木胜于桐。
这四句表达了作者的忧虑,他经常担心秋天来临会导致一片片草本植物枯萎凋谢。
百川奔流,东流入海,却不知何时能够回到西方。
虽然作者对各种草都有赞美之词,但是他还是认为美丽树木比草更胜一筹。
再接下来的四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东风吹贫樱桃开,杨柳春风杀马蹄。
论文无价上将军,自有颜如玉。
这四句是表达作者对平民百姓的关心和祝福,作者希望每个和自己一样需要躲避风雨的人,都能有一个宽敞的住所。
春天来临,樱桃、杨柳抢先开花,给人们带来欣喜,带走寒悴。
作者认为即使你只是一个平凡的将领,只要你品德高尚,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中间的四句报答古人恩,更使明年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摇曳春风中,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露未晞生秋草,所遇无故实际宜人。
这四句表达了作者对古人的敬仰和感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渴望对未来做出贡献的愿望。
他明知自己的忧虑,但是对于不了解他的人来说,他的这些想法就像是没有意义的。
春风轻拂之间,几树几万树的梨花绽放。
夏日白露未晞,秋草已经苍翠满地,这是令人愉悦的景象。
最后的四句无言谁会凭栏意,拟对十年春色,更将愁心与病相伴去,人生无再少年时。
斑竹千条带雨出,野径一溪飞花入。
寻常一样见树杪,雨后初晴看水傍。
这四句是整首诗的结尾,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飞逝, 时至再现时仍有遥不可及之感。
同时,他也表达了人生往事与悲伤、疾病相伴。
斑竹雨中青翠欲滴,小径溪涧风吹花片流畅。
草古诗原文
诗人白居易,描写了草的生长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下面是草古诗原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赏析】
前两句:以朴实的语言,极其自然地叙述了古原草的茂密景象和它的生长规律。
“一岁一枯荣”道出草的生长规律,诗人没有写草“荣-----枯”,而是写成“枯----荣”,强调了草强大的生命力,描绘出草生生不息的景象,为下文蓄势。
后两句:从草的枯荣这一自然现象生发开来,着重写了野草生命力的顽强,成为千古绝唱。
二年级白居易的古诗草二年级白居易的古诗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
下面小编带来的是二年级白居易的古诗草,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年级白居易的古诗草1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
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
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
白居易写的诗《草》
白居易《草》诗词原文、赏析
离离原上草[1]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2] 。
又送王孙去[3] ,萋萋满别情[4] 。
【注释】
[1]离离:形容草长得茂盛。
[2]晴翠:指阳光下草色翠绿鲜亮。
[3]王孙:游子。
《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4]萋萋:茂盛的样子。
【赏析】
繁荣茂盛的原上小草,披头散叶,蓬勃生长。
它们年年都要经历一枯一荣,纵使被野火烧成一片灰烬,春风再来的时候,依然会长出芽叶,绿满大地。
芳草蔓延向远方,侵入古老的道路,晴天的时候,翠绿闪光的草色连接着荒凉的城墙。
那一天,诗人踏着草原又送走了一位朋友,望着萋萋芳草,胸中充满了离情别绪。
草唐白居易古诗草/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朝代】唐译文对照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注释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赏析此诗作于贞元三年(787),作者时年十六。
诗是应考的习作。
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
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
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
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
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并广为延誉。
(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诗词名句网>>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今新郑市东郭寺村)。
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
卒后葬于河南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刑部尚书。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鉴赏《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由白居易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草》【注解】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
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草木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年。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王孙:贵族,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萋萋:茂盛的样子。
这两句借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草》【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草》【评析】《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题《草》。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
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
“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传说自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即今天的西安)考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看看他的姓名,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及至披阅白居易的诗,读到这首《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从此名声大振(见张固《幽闲鼓吹》)。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
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
《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简析
张贯杰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
【年(卷),期】1992(000)010
【摘要】《草》是选入五、六年制小语第三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772—846)。
这首诗作于贞元三年(787年),诗人当时年仅16岁。
据说,诗人这年进入京都长安,拜见了当时很有名望的诗人顾况。
顾况望着年嫩的白居易,并没在意,还用他的名字取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当读了此诗之后,便很吃惊,忙改口说:“有才如此,居易不难。
”由于顾况到处赞扬,这首诗也就成了白居易的成名之作。
这首诗原本是一首五言律诗,课本所选取的是前半部分,很像一首五言绝句。
原题是《赋得古原草送
【总页数】1页(P5-5)
【作者】张贯杰
【作者单位】吉林省扶余市三岔河中心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
【相关文献】
1.简析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形成 [J], 程佳佳
2.简析白居易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J], 牛丽娟
3.简析白居易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J], 牛丽娟;
4.白居易的天涯诗书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题简析 [J], 刘生权
5.白居易的天涯诗书--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题简析 [J], 刘生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居易《草》赏析
草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小编赏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
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
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