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的本质
- 格式:doc
- 大小:122.00 KB
- 文档页数:36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 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谈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概念,涉及哲学、心理学、艺术和文学等多个领域。
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美的主观性美的本质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主观的感受和认知。
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受到个人经验、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样的物体或情境,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美感体验。
因此,美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化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2.美的多元性美的本质是多元的,它并不仅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形式或表现。
从大自然到人类文明,从具体的艺术品到抽象的理念,美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中。
不同的文化、艺术流派和历史时期都拥有各自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表达方式。
这种多元性反映了美的丰富内涵和无限可能性。
3.美的普遍性尽管美的本质具有主观性和多元性,但美也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跨越时空和文化的普世情感。
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人们都欣赏美、追求美,渴望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美的热爱和敬意。
这种普遍性表明,尽管美的形态各异,但其本质是共通的。
4.美的情感性美与情感紧密相连,它是情感的表现和载体。
当我们感受到美时,通常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愉悦、满足、震撼、感动等。
这种情感性表明,美不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心灵的触动。
它能够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共鸣,让我们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滋养。
5.美的社会性美的本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现,也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的反映。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的美学观念可能更受推崇;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的美学观念可能更受重视。
这种社会性表明,美的本质是动态的、变化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6.美的超越性美的本质具有超越性,它超越了物质世界的限制,成为人类精神追求的一部分。
通过艺术、文学、音乐等表现形式,人们能够创造出超越现实世界的美的作品,使人们能够在精神上得到升华和超越。
第一章美及其本质美是什么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5.羊大为美;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1.美是理念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4. 美恶皆在其心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第二节美的根源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第三节美的本质一、什么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1.从人不同于动物的物种特征来理解,在于“自由”“自觉”;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第四节美的特征一、非功利性一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二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性评价二、形象性一美以形象呈现二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感悟三、感染性四、创造性第五节美与真、善的关系一、美和真、善的区别二、美与真、善的联系1.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2.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美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掌握美的特征及其与真、善的关系,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使学员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员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重点及难点:1、美的本质及根源2、美与真、善的关系课后练习:1.试举例说明如何理解美的本质;2.试论美与丑的关系,如何理解波特莱尔的“以丑为美”阅读书目:1.宗白华美学散步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美是什么这个问题千百年来无数人问及;有人说美是泰山的日出,有人说美是雷锋的心灵,也有人说美是贝多芬的音乐、李白的诗歌;每个人对美的理解都不相同;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一位绝世佳人:“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看到这段文字,每个人头脑中都会出现一个美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是王昭君、杨贵妃、貂蝉、西施;宋玉认为这样一个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而笑的女人就是最美的女人,他眼中的美人与我们的理解都不一样;所以,生活中,人们对美的理解是不同的;同样是雕塑,有的可能认为中规中矩的屈原像很美,有的可能认为裸体的掷铁饼者很美;同样是风景,有人觉得江南很美,有人认为大山很美,有人认为落霞很美,甚至有人认为大漠黄沙很美;其实,这些都是对具体事物的美的感受,并没有回答“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美是什么”人类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哲学探讨是在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先提出来;柏拉图曾经在他的名着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及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关于“美是什么”的讨论;苏格拉底:“美是什么”希庇阿斯:“美就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姐;”苏格拉底:“一匹母马或一只汤罐也可以是美的,但这还不是美本身;这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希庇阿斯:“黄金是使事物成其美的;”一件事物纵然是丑的,只要镶上黄金,就得到一种点缀,使它显得美了; 苏格拉底:“希腊大雕刻家菲狄阿斯雕刻女神雅典娜时并没有用黄金做她的眼或面孔,用的是象牙;而且他雕两个眼珠子不用象牙,用的是云石;由于象牙和云石配合得很恰当,所以雕像很美;”希庇阿斯:“恰当是美的”;苏格拉底认为恰当使事物在外表上显得比它们实际美,隐瞒了事物真正的本质;美本身不是外在的性质,而是事物的内在的内容;所以他说“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物,还是一门学问;”两人辩来辩去,仍然没有能够解决“美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因为它们都没能准确地概括出美的根源和美的本质;从这场讨论中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美是难的;”自柏拉图来之后,人们一直试图探索美的根源和本质,给美一个定义,但却始终未能找到满意的答案,以至于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说:“美是自然的一种最伟大的秘密;”转引自美学杂志,1982年第3期,第115页;为什么美的本质成为一个难解之谜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态;正如席勒在他的诗歌美中所说:“你万古一体,而形式无边无际;正是在这形式的无尽里蕴含着你的统一;”美的个别的具体的形态可以把握,但是美所呈现的形态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美的这种普遍性使美的本质很难寻求;当人们从这一种美的形式中似乎找到了对美的品质的说明时,却会发现不能用它来说明另一种美的形式的品质,要找到美的事物的共同品质无异于大海捞针;另一方面,人的审美感受的差异性使得人对美的感受千差万别;不同的人由于主体情况不同,会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评价;同一人对于同一事物也会因时间、环境、心境的不同作出不同的审美评价;这都增加了对美的认识的困难;然而,世界的一切都是可探究的,尽管美是“难”的,但是美的根源和本质仍然可以逐步被人认识、被揭示;历史上的美学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下面向大家介绍美学史上关于美是什么的几种主要观点;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以毕达哥拉斯为首的一群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们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宇宙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由此他们提出了“美是和谐”的观点;在他们看来,不管什么事物,也不管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都可以还原为数;他们说“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整个有规定的宇宙的组织,就是数以及数的关系的和谐系统;”数既然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当然也就是美的本质;问题是,世界上不仅有美,也有丑,丑不是也可以还原为数吗那么,什么样的数与数的关系是美的呢和谐;和谐的数与数的关系就是美本身;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再就是黄金分割比,即1:.这可以通过正五角星的研究得出;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边,它们的比率就是1:;在毕达哥拉斯派看来,任何事物只要符合黄金分割比都是美的;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着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东西美不美,不在于它合不合规律,而在于他合不合目的;比如矛和盾,进攻的时候,矛是美的,防御的时候,盾是美的;反过来,再好的矛与盾,也是丑的;所以他得出一个结论“美就是合适,美就是有用;”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美就在于体积大小和秩序;”事物形成的原因有两种,一个质料因,一个形式因;形式比质料高一等;比如一块砖头,泥巴做的,对于泥巴来说,砖就是它的形式,砖头高于泥巴;一团泥可以变成泥塑变成艺术品,并且具有审美价值了;形式的变化催生了美;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例如形体大小、颜色变化、明暗对比等,这就是美所依存的特质;美是物体的一些特征而引起的小巧、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5.羊大为美;中国古代对美的认识也注重它的物质特性,比如大小,对称等;“美”最初的形态和含义:其一是“羊大为美”,其二是“羊人为美”;“羊人”是头戴羊面具跳娱神舞的巫师;说文解字中提到“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给膳也;”此外,美在大小、对称、距离上体现;楚灵王:台美夫伍举: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可见,在战国时期中国也有人认为美在事物外在的属性、形式;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1.美是理念柏拉图最早提出“美是理念”的观点,他认为美来自永恒的理念,人要到精神世界中去寻找美;例如桌子,世界上有很多,但它们都叫桌子,也都是桌子,不管它的形状大小如何都是桌子;因此桌子这个概念,就是天下之所有桌子共有的普遍形式,也就是它的理念;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三个层次:理念是最高层的世界,是最真实的世界;现实是第二层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艺术则是第三层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而美便在事物之外,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存在的一种理念——“美本身”;柏拉图正确地区分了“什么东西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他认为“美本身”派生出现实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是美的本源;他说:“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显然,柏拉图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后来新柏拉图的创始人普洛丁进一步把“美是理念”神秘化,甚至直接用“神”来代替理念;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9世纪德国古典美学大师黑格尔发展和完善了“美是理念”的说法;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不断运动着的绝对理念;它在自身的运动中“外化”出各种现象;首先是现实自然界,然后是人类社会,最后是人的精神;艺术就是用感性的形象把真实呈现于意识,而审美就是对事物的感性形式进行观照;黑格尔把美学称为艺术哲学;他继承了柏拉图关于世界的三个层次说;但他的观点与柏拉图不同之处在于,柏拉图的“理念”是空洞的、抽象的,是脱离了个别的一般,是永恒不变的万物的模式;而黑格尔所谓的“理念”,则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的,是自身矛盾着的辩证统一体;他认为美是具体的,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观和客观地统一;黑格尔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具有合理的内核,但他的出发点仍然是抽象的“理念”,因此也是唯心的;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提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与黑格尔齐名的另一位德国古典美学大师康德从先验论角度出发强调:“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4. 美恶皆在其心我国古代也有不少学者把人心看作美的本源;儒家经典礼记“美恶皆在其心”;柳宗元认为不存在一种客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彰”:通过人的审美活动发现、唤醒、照亮;对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解读: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中,也有人提出:美,只要有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高尔泰的主观主义美来自人心的观点,把美从神秘的“理念”中解脱出来,肯定了美与人的关系,重视对审美主体的研究,对我们认识美的本质有借鉴;但是,它由人们美感的差异性推论出美是主观观念,混淆了美与美感的界限;用美感来代替美,用审美情趣,审美经验来代替美的事物、美的属性,显然是以偏概全;这种把美说成是心灵的产物,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否定了美的客观存在,抹杀了物与心的关系、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割裂开主客二体就无法感受到美;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为了摆脱客观论与主观论的片面性,一些美学家提出:美既不在客观自然属性,也不在主体的精神和感受,而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18世纪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明确地提出“关系”产生美的效果;他说“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就是美的”;他认为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是随着关系而开始、增长、变化、衰落、消失的;客观存在的“美”不能脱离主观体验而存在,是与主观体验构成统一关系;由此,他提出三种“美”:第一种是“实在的美”,即客观对象自身的秩序、对称、比例和变化等因素形成的内在关系;第二种是“相对的美”,即主体把客观对象与其他事物相比较而构成的关系;美的对象是否存在,依赖于它是否被主体审美感知;比如这样的诗句“我的爱人是朵红红的玫瑰,在初夏的五月开放,和谐而又合拍”,玫瑰被感知才是美的存在;第三种是虚构的美,实际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的美;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他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说“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这是狄德罗的启蒙主义美学与美育思想的继承;他认为“物甲是自然物,物乙是自然物的客观条件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所以已经不纯是自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换句话说,已经是社会的物了,美感的对象不是自然物而是作为物的形象的社会的物;美学多研究的也只是这个社会的物如何产生,具有什么性质和价值,发生什么作用;至于自然物社会现象在未成为艺术形象时,也可以看作自然物则是科学的对象;”这种“美在关系”的观点,不仅坚持了唯物论,而且强调了美的社会内容,强调了从各种事物的相互关系中,从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去认识美,发现美;但是,这种“关系”论没有完全同人类社会历史深刻地联系起来,因此,也是片面的、宽泛的,甚至模糊的;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五星红旗;他认为我们感到五星红旗美,并不是因为一块红布,几个黄星就觉得他美;它的美只在于它代表了中国,代表了这个独立、自由、幸福、伟大的国家、人民和社会,而这种代表是客观的现实;正因为这样,它才美,它的美,既是客观不依存人的主观意识和情趣,又是社会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的;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不依存人的主观意识和情趣;第二节美的根源美学史上关于“美是什么”的问题作了许多探讨,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但是,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受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他们对美的根源及本质的探讨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直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美进行分析,才科学而圆满地回答了“美的根源是什么”“美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美”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不是动物那种无意识的本能活动;人的劳动可以成为人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通过劳动获得达到目的的愉快和喜悦,从而人的劳动包括劳动过程、劳动动作、劳动技能等就由功利向审美转化,成为审美对象;具有审美意义的史前艺术原始歌谣、原始舞蹈、原始壁画、原始陶器等都是在原始劳动生活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原始人的劳动生产、改造自然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但在这种功利性的劳动中,人们获得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发展了生产力,获取更丰富的生活资料,改善了生活;原始人用歌谣、舞蹈、壁画等记载自己征服自然的过程,愉悦了自己,获得了精神享受;19世纪的一些人类学家考察当时残存的原始部落时,发现他们的劳动和歌舞是结合在一起的;现在的一些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依然保存着这样的传统;原始劳动常常是一些简单而繁重的集体劳动,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需要按照劳动的节奏规律协调各人的动作姿势,使大家默契配合,于是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有一定节奏的劳动号子、动作和姿势,并逐渐定型化;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鲁迅门外文谈:“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都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原始人在不断重复这些节奏、号子、动作的原始歌舞时候,既是一种经验的传授,又能感受到节奏的韵律,体验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处于功利目的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具有了审美意义,成为审美对象;如果说原始歌舞是原始艺术美的话,那么,它主要是原始劳动美的再现,而劳动美又是劳动本身的属性,是生产实践的产物;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人的“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工具的使用和制造使人脱胎于动物而成其为人;但是原始人最初对工具的改进是出于实用主义目的,而不是为了美;他们把石器制成对称的形状,是为了用力均匀,便于命中目标;把外形磨光,是为了提高砍削、投掷的速度;在劳动实践中,当原始人认识到工具在造型上的对称、均衡、平滑等形式具有实用效能后,便会赞赏这样的形式,以此为美;古希腊人认为:“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的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说文解字中也说“美与善同意”;于是具有实用功利性的原始工具就有了审美价值、审美属性,以工具为静态形式的形式美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人们渐渐不仅在制造实用工具时追求这种“美”的形式,也逐步在其他方面追求这样的形式;于是出现了只保存工具的对称、均衡、平滑等形式而没有实用功能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工艺品;例如各地出土的玉斧、玉刀等,虽然坚硬但易脆,只具有鉴赏价值而不具备使用价值;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原始劳动产品与原始劳动工具一样,也经历了一个功利到审美的过程;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劳动产品的质料、形状、结构等逐渐变得更加符合人的需要,同时也更符合人的审美需求,从而成为审美的对象;以陶器为例,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原始人最重要的劳动产品,它的出现标志这人类不仅能改变现有物质的形态,而且能根据人类的需要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陶器最初纯粹是为实用而制作的,用来盛放东西,炖煮食物;陶器上的线条、纹饰、图案并非出于审美的需要而创造,有些是编织泥胚时因捆绑、晾放等原因而留下的草绳痕或其他印痕;有些是表达一些巫术诉求,如鱼纹、蛙纹反映了生殖崇拜,祈求多子多孙;但是原始人从制作的成功中获得了创造的愉悦,进而把符合实用目的和制作规律的造型、纹饰等形式作为欣赏的对象,并加以创新、美化;于是陶器上的纹饰越来越多,造型也越来复杂,有的陶器演化为装饰品和工艺品,陶器作为劳动产品也就具有审美意义,成为审美对象;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美既不源于“理念”,也不出于“人心”;它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伴随人类的成长,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发展;生产劳动、社会变革、科学和艺术活动等等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内容;它们或多或少会对美的变化、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但作为最基础的则是生产实践;因此,“劳动创造了美”,不仅是指美诞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中,而且指一切美都是人类的生产劳动创造的,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是一切美的终极根源;有人认为自然美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出现,与人无关,更与人类劳动无关,那么你是如何理解自然美是人类劳动创造的思考练习观点:首先应该把自然与自然美区别开来;自然与自然美的关系事实上是客体与对象的关系,自在与自为的关系;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各种物象是早于人类而存在,也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但它们是“自在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本身无所谓美丑;。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美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话题,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热议。
人们一直在寻找美的本质,试图用各种方式来解释和表达美。
美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但是美的本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本文将就美的本质进行探讨,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阐释美的内涵。
美可以是外在形态的表现。
在自然界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所创造的美丽景色,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日出日落等。
这些景色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世界中。
在人类的艺术创作中,也能看到美的表现。
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形式来展现美的内涵,令人叹为观止。
美的外在形态可以给人以愉悦和享受,同时也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美可以是内在品质的体现。
人们常说“美在心灵”,这句话体现了美的内在品质。
美的内在品质主要体现在人的品德、性格和精神世界上。
一个善良、宽容、正直的人往往会给人以美的感受,因为这些品质是人性美好的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让人心生敬意的人,正是因为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份美丽。
美的内在品质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状态,它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满足和感染。
美可以是思想和情感的交融。
美不仅仅是形式的表现,更是思想和情感的交融。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通过文字所展现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思想和情感的交融就是对美的一种表达。
当我们读到一篇描写优美风景的文章时,我们会被作者的情感所感染,从而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同样,在音乐中,作曲家通过音符的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些情感和思想的交融是对美的一种表达。
思想和情感的交融是美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心灵共鸣。
美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追求。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探索的对象,它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追求。
人们通过对美的追求和尝试,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美的追求,如建筑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等,都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对美本质问题探索的主要观点有哪三种( ) 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五种观点:1、美是主观的。
观点:美是人的主观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现象,美是观念。
第一,主观说颠倒了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陷入了主观唯心论:主观说否定了审美客体的存在是人类审美过程发生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前提;第二,主观说混淆了美和美感的关系,用美感的概念取代了美的概念;第三、主观说否定审美标准的客观性,把美的相对性加以夸大,以至否定了美的绝对性。
2、美是客观的。
主张美在客观、美感是美的反映,强调美在事物本身,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最终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事物的“典型性”。
“美即典型”受到广泛批评:第一,“美在客观事物的典型性”具有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倾向,否定了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
第二,“美即典型”说可以派生出自相矛盾的不同命题,混淆了美与丑的界限,违反了人类社会既有的审美事实。
第三,客观说还具有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特征,不能解释美的社会历史根源。
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基本观点: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具有意识形态性。
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
客观事物(物)—主观意识一美(物的形象)条件一作用一美(物与人的意识相互作用结果)主客观统一说的主要缺陷:第一,在美的来源问题上陷入了二元论,产生自相矛盾的趋向。
第二,把美看成是艺术的特性,把美与艺术等同起来,否认了美的客观性。
艺术——意识形态性艺术美一客观存在。
第三,混淆了主体的客观实践活动和主体的主观意识活动之间的差异性。
4、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主要观点:认为美是客观的,另一方面认为美以人类社会为转移,美具有客观的社会实践的特定属性。
美也是一样,都只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在人类以前,宇宙太空无所谓美丑,正如当时无所谓善恶一样。
对“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批评主要有:第一,关于美的定义包含着“美是规律”,“美是真理的形象”等具体规定,超出了美的定义域。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美的本质是一个涉及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概念,它指的是被认为具有美感的对象或经验的属性和特征。
美的本质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自古希腊时代就被提出并一直引起人们的争论。
人类对美的感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美感并不是某种确定的东西,而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有人认为美感是一种情感,是心灵的一种宁静和满足感,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美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物理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征。
美有很多种形式和表达方式,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电影和摄影等。
人们对这些不同形式的美的本质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在某些情况下,美的本质被看作是一种真理。
在这种情况下,美被视为某种普遍存在的基本原则,它是世界上所有事物和自然现象的共同特征。
这种观点得到了一些哲学家和艺术家的支持,他们认为美是一种被赞美和追求的理想状态,他们努力将这种状态引入到艺术中。
然而,另外一些观点则认为美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物理属性,而是一种人类主观认知的产物。
这种观点认为,美只存在于人类想象力中,是群体文化和个人态度的一种反映。
这种观点在现代美学理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美的本质还与人的情感和行为有关。
有人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征,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和实验来识别和测量。
但是,其他人认为,美只存在于人类的主观感受中,是一种个人情感和经验的产物。
在这种情况下,美的本质是非常难以定义和控制的。
总之,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化和社会影响等多个领域。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甚至在同一人看来,对于不同形式的美,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要想深入研究美的本质,需要从不同的角度逐步审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个概念。
论美的本质作者:陈百君来源:《科技视界》 2015年第26期陈百君(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事业学院,辽宁大连 116035)【摘要】人类的审美活动随时随地的发生在我们周围。
自然界的山水花鸟,社会生活的人物事件,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人作为审美主体与客观美的对象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
凡是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事物,总称为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还有崇高、优美、悲剧、喜剧等等形态。
美的本质,就是指这些广义美的共同的根源和一般的本质。
【关键词】美;真善美;本质1 美是什么“美”这个词。
是我们最常用、最熟悉的概念,热爱美、欣赏美、追求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就生活在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里,朝霞彩虹,高山海水,明月清风,鸟语花香;人们也在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绚丽多彩的物质产品和辉煌灿烂的艺术珍品;同时人们也都在按照自己的理想创造生活,希望把生活打扮的繁花似锦;用美的标准陶冶自己的情操,匡正自己的言行,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心灵美的人。
可是爱美是一回事,是否善于正确的认识美、?理解美、创造美又是一回事。
有的人,奇装怪发,言语粗俗,格调低下,却自认为美得很。
其实,他们并不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在理论上,对“美是什么”的问题,已经争论了两千多年。
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哲学家、美学家都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至今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正如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描述的那样:“多少博学的思想家写了堆积如山的讨论美的书,‘美是什么’这一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而且每一部新的美学著作中都有一种新的说法。
”现在,可幸的是马克思主义对美的探索,指出了正确的途径,科学地揭示了美的本质。
为什么对美一一看来是个简单的问题,会形成五花八门的解释呢?黑格尔说过:“乍看起来,美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
但不久我们就会发现,美可以有许多方面。
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纵然都是从一个观点去看,究竟哪一方面是主要的。
论“美”的本质王东岳关于美和美学的问题,讨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讨论美学的具体范畴,涉及美学和审美的一般问题;另一种是讨论美的本质,也就是问美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
而第二种讨论方式只能是一种哲学方式。
我今天是在哲学的意义上讨论美的本原,因此,各位同学可能会认为它和美离得比较远,然而,正因为离得比较远,于是它才可能真正把握美的本质。
一我们首先谈谈美的问题的提出。
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美的本质” 问题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以苏格拉底和他人对话的方式,讨论了这个问题,得出的唯一结论是“美是难的”。
柏拉图认为,“美”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几乎是无法说清楚的。
在此篇中,苏格拉底用归谬法的方式否定了对“美是什么”的所有回答。
换一句话说,柏拉图用这样的方式是想告诉人们,美的问题用多因素分析的方式得不出结论,必须找到它的单因素决定方向,否则这个问题就讨论不下去。
为什么说“美的本质”是一个哲学问题呢?我简单谈谈哲学的含义。
哲学不同于其他学问的地方,就在于哲学是追究终极原因的学问。
也就是说,它不在一般的或直观的浅层上追问形成事物个相的原因。
比如说,我们讨论健康,如果站在一般的因素层面上讨论,1000个因素都说不完。
哲学不这样讨论问题,而我们通常的科学或一般的学问都是多因素的讨论问题。
多因素讨论问题的方式使得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成立,因此多因素讨论问题的可成立性是大可怀疑的。
而哲学是追究终极因素,是讨论问题的单因素。
因此,罗素对哲学有个说法:哲学和神学很有相似之处,因为哲学和神学所探讨的问题都是终极问题。
哲学和神学的不同点是,哲学是用理性探讨终极问题,神学是用信仰抵达终极关怀。
从另一方面说,哲学和科学又有相似之处,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使用理性这个工具,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探讨的是终极问题,而科学探讨的是具体问题。
“美的本质”这个问题,从具体层面上是探讨不了的,因此,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从哲学说起。
美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经验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人类感官经验,它是对外在物
质形态的感知和评价。
2.理性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理性判断,它是人类对事物结
构和关系的理解。
3.文化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文化产物,它是人类社会文化
背景下的产物。
4.价值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价值判断,它是人类对于事物
的价值评价。
5.抽象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抽象概念,它不能被直接感知
或描述,而是需要通过抽象的思考来理解。
6.精神美学:这类理论认为美是一种精神状态或经验,它是人类内
心的一种体验或感悟。
总的来说,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多元化,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对美的定义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并不断地受到新思想和学科的影响。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是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困难主要不在于说明“什么是美的”,困难在于回答“美是什么”。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这美本身,加到任何意见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
柏拉图在研究美的本质时,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第一,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
第二,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善,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康德(1724-1804 年)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他说:“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所谓没有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
康德对美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有下列几点:第一,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
他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 第二,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
第三,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黑格尔(1770-1831 年)黑格尔(1770-1831 年)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在美学上,他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可以看出,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
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美的本质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话题。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思考和讨论这个问题,但仍然没有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
美的定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哲学思想、艺术形式、审美观念等方面有所不同。
这篇文章将探讨美的本质,让我们一同进入这个令人着迷的话题。
美的定义在不同的文化中有所不同。
文化背景对我们的审美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很多亚洲文化中,美被认为是一种与自然融合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平和、安宁和和谐。
在西方文化中,美则更多地被定义为一种视觉上的感官享受,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静态事物,如艺术品、建筑和自然风光等。
除了文化背景,美的本质在哲学思想中也有所体现。
在美学哲学中,美被认为是一种人类肯定与认识世界的愉悦感,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卓越之体验。
这种联系可以来自物质事物的立体感(形而上美),而也可以来自文化艺术的创造性(精神性美)。
美的本质除了体现在大自然、艺术和哲学中,还可以在个人的感官体验中进行审视。
当我们看到一朵花、一幅画、一座建筑或一首歌曲时,我们会在感性层面上被它们所吸引,这种感性体验是美的本质,它们净化了我们的灵魂和思想,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生活的价值。
最后,美的本质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语言。
虽然无法被明确定义,但美确实拥有一种特殊的语言能力,它可以无需使用文字或语言来传达人类普遍且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传达人类对世界的感受与理解。
总的来说,美的本质是一道充满争议和辩论的课题。
它与文化、哲学、艺术和个人的感受密切相关,它由一股深邃的力量推动着我们不断地追寻、探索和感知。
无论是在文化、哲学、艺术还是个人的感受中,美的本质被认为是一种积极和独特的力量,它能够推动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充满希望,珍惜生命之美。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论美是什么饶玲摘要根据马克思主义事物的本质可以表现为不同层次的理论,本文认为,美的本质主要可以表述为:一、从本质论讲,美是主观的,即美是人的社会意识;二、从根源论讲,美是客观的,即美源自于一种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即客体与主体的统一;三、从中介论讲,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客观对象的审美价值符合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人作为审美主体就给予客观对象以美这样由衷的审美判断、审美评价。
【关键词】美主观客观客体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表现为不同的层次。
由此审视美,美的本质也是如此。
具体地说,美的本质由表及里、从浅到深,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即美的本质论意义、美的根源论意义和美的中介论意义。
那么,该如何理解美呢?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一、美是主观的为什么美是主观的,是“人的社会意识”?吕荧讲:“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对于美的看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同的。
同是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甚至于同一个人,他对美的看法在生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原先认为美的,后来会认为不美;原先认为不美的,后来会认为美。
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②“美是人的一种观念。
而任何精神生活的观念,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形成的,都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观念。
我认为,对美的主观论看法上的这种明显变化,是时代的进步,也是美学的进步,具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美是客观的从根源论意义讲,美是客观的,也就是说,美本身来自客观,它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所内在固有的审美价值的一种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
社会意识源自社会存在,是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和反映,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社会生活中众所周知的事实。
那么,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自然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它也只能来自客观,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反映、判断或评价。
试想,如果不是或没有客观事物所内在固有的这种审美价值,那么作为审美主体对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审美认识、审美反映、审美判断或审美评价,美这种社会意识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众所周知,任何一种主观评价,都以一种相应的价值的客观存在为根据或前提。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是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困难主要不在于说明“什么是美的”,困难在于回答“美是什么”。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
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这美本身,加到任何意见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
柏拉图在研究美的本质时,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第一,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
第二,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善,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康德(1724-1804 年)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他说:“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所谓没有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
康德对美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有下列几点:第一,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
他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第二,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
第三,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黑格尔(1770-1831 年)黑格尔(1770-1831 年)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在美学上,他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可以看出,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
美的本质和价值人类对美的追求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端,无论是古希腊的艺术家们还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都对美有着特殊的感应和追崇。
美的本质和价值是一个深不可测的话题,涉及到艺术、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以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来探讨美的本质和价值。
美的本质可以说是主观的、多变的。
每个人对美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美没有一个绝对的定义。
有的人认为美存在于自然的风景中,例如大山巍峨、湖水清澈,而有的人则认为美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例如音乐、绘画、文学等。
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也会对美的定义产生影响,因为美是与时俱进的。
美的本质可能与人的感知和情感有关。
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会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些反应会引发我们的情感。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幅精美的绘画作品时,我们会感受到它所传达的美和情感。
因此,美的本质可能与我们的感知能力和情感表达有关。
除了主观感知和情感,美也与客观标准有一定的关联。
在艺术领域,有一些共同的美学原则被普遍认可。
例如,比例、对比、和谐等原则被广泛运用于绘画、雕塑和建筑中。
在自然界和人类的身体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美的规律。
例如,壮丽的日落景色、完美的黄金分割、曲线优美的身体比例等。
这些客观规律可能是因为它们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经过筛选,并成为人类认为美的标准。
美的价值也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议题。
美可以给我们带来喜悦和愉悦的感受,它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例如音乐、电影、小说等,都能够让人们陶醉其中,忘却现实的困扰。
美还可以成为一种精神追求的目标,让人们引以为荣和向往。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美经常被用作表达人类情感、价值观和思想的重要媒介。
美的价值也在于它对人的心理和心身健康的积极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接触美的事物可以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例如,散步在美丽的风景中、欣赏一场动人的音乐会、阅读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等,都能够使人们感到放松和愉悦。
因此,美在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论“美”的本质王东岳关于美与美学的问题,讨论方式有两种:一种就是讨论美学的具体范畴,涉及美学与审美的一般问题;另一种就是讨论美的本质,也就就是问美这个东西究竟就是什么。
而第二种讨论方式只能就是一种哲学方式。
我今天就是在哲学的意义上讨论美的本原,因此,各位同学可能会认为它与美离得比较远,然而,正因为离得比较远,于就是它才可能真正把握美的本质。
一我们首先谈谈美的问题的提出。
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美的本质” 问题的,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与她人对话的方式,讨论了这个问题,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美就是难的”。
柏拉图认为,“美”这个问题就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几乎就是无法说清楚的。
在此篇中,苏格拉底用归谬法的方式否定了对“美就是什么”的所有回答。
换一句话说,柏拉图用这样的方式就是想告诉人们,美的问题用多因素分析的方式得不出结论,必须找到它的单因素决定方向,否则这个问题就讨论不下去。
为什么说“美的本质”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呢?我简单谈谈哲学的含义。
哲学不同于其她学问的地方,就在于哲学就是追究终极原因的学问。
也就就是说,它不在一般的或直观的浅层上追问形成事物个相的原因。
比如说,我们讨论健康,如果站在一般的因素层面上讨论,1000个因素都说不完。
哲学不这样讨论问题,而我们通常的科学或一般的学问都就是多因素的讨论问题。
多因素讨论问题的方式使得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成立,因此多因素讨论问题的可成立性就是大可怀疑的。
而哲学就是追究终极因素,就是讨论问题的单因素。
因此,罗素对哲学有个说法:哲学与神学很有相似之处,因为哲学与神学所探讨的问题都就是终极问题。
哲学与神学的不同点就是,哲学就是用理性探讨终极问题,神学就是用信仰抵达终极关怀。
从另一方面说,哲学与科学又有相似之处,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使用理性这个工具,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探讨的就是终极问题,而科学探讨的就是具体问题。
“美的本质”这个问题,从具体层面上就是探讨不了的,因此,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从哲学说起。
论“美”的本质王东岳关于美和美学的问题,讨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讨论美学的具体范畴,涉及美学和审美的一般问题;另一种是讨论美的本质,也就是问美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
而第二种讨论方式只能是一种哲学方式。
我今天是在哲学的意义上讨论美的本原,因此,各位同学可能会认为它和美离得比较远,然而,正因为离得比较远,于是它才可能真正把握美的本质。
一我们首先谈谈美的问题的提出。
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美的本质” 问题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以苏格拉底和他人对话的方式,讨论了这个问题,得出的唯一结论是“美是难的”。
柏拉图认为,“美”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几乎是无法说清楚的。
在此篇中,苏格拉底用归谬法的方式否定了对“美是什么”的所有回答。
换一句话说,柏拉图用这样的方式是想告诉人们,美的问题用多因素分析的方式得不出结论,必须找到它的单因素决定方向,否则这个问题就讨论不下去。
为什么说“美的本质”是一个哲学问题呢?我简单谈谈哲学的含义。
哲学不同于其他学问的地方,就在于哲学是追究终极原因的学问。
也就是说,它不在一般的或直观的浅层上追问形成事物个相的原因。
比如说,我们讨论健康,如果站在一般的因素层面上讨论,1000个因素都说不完。
哲学不这样讨论问题,而我们通常的科学或一般的学问都是多因素的讨论问题。
多因素讨论问题的方式使得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成立,因此多因素讨论问题的可成立性是大可怀疑的。
而哲学是追究终极因素,是讨论问题的单因素。
因此,罗素对哲学有个说法:哲学和神学很有相似之处,因为哲学和神学所探讨的问题都是终极问题。
哲学和神学的不同点是,哲学是用理性探讨终极问题,神学是用信仰抵达终极关怀。
从另一方面说,哲学和科学又有相似之处,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使用理性这个工具,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探讨的是终极问题,而科学探讨的是具体问题。
“美的本质”这个问题,从具体层面上是探讨不了的,因此,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从哲学说起。
美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
齐白石有句名言:美就在似与不似之间。
也就是像与不像之间,他说,如果太像,就有媚俗之嫌,如果完全不像,就有欺世之嫌。
美一定在似与不似之间,也就是说,美是一个很飘忽的东西。
古代最早讨论美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一个主观理念。
也就是说,美不是一个客观派生的东西。
他的学生亚里斯多德提出不同的看法。
亚里斯多德认为,美是有一定客观性的,美是外部对象的一种和谐。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美,他一定要头有多大,四肢有多长,躯干要是怎样的状态,恐怕美包含在这种协调关系里。
哲学继续发展,所有的哲学家都在探讨美的问题。
到了康德和黑格尔,美的问题再度转化到纯理念方面。
那么,美到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美到底是什么?既往哲学家那种讨论方式,我认为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得出结论。
我们今天换一种方式,从远距离来讨论“美是什么”。
二讨论“美是什么”,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感知”和“精神”是什么,因为美是一种精神现象,或者说,是精神现象中一个心理层面的反应。
如果“精神”的起源搞不清,“美”这个问题就无从谈起,或者“美的本质”就无从谈起。
我们现在把二十世纪的系统科学拉开一个幅面,那么,我们在哲学上,或者说在精神的起源上,似乎可以找到另外一个讨论问题的方式。
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导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万物一系”和“万物同质”的概念。
所谓“万物一系”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举一个例子,美国有个著名的物理学家,叫盖尔曼,他是夸克的发现者,获得了物理学诺贝尔奖。
他说,世界万物都是夸克和电子组成的,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些物质的差别呢?比如一块石头和一只美洲豹,它们都是夸克和电子组成的,可是何以会出现千姿百态的物类差别呢?这是科学家不能回答的问题,即使是诺贝尔奖物理奖得主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但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事情就在于人们发现万物是同质的。
我们过去认为,物与物之间的不同是因为它们所含内容的不同,即物质内在的质料不同。
比如说,桌子和人的区别是因为内在的物料不同,这个说法不成立。
因为,从根本上讲,木头和人所借以组成的基本粒子是完全一样的。
这个问题早在古希腊时就出现了,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他只留下了一句话“水是万物之原”,从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圣哲。
这句话错和对并不重要,他给了一个重要的提示,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就在追问世界的本原,并且当时就怀疑到世界万物本质上只是一种东西的产物。
又过一百多年以后,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就提出了“原子论”。
迄今,原子论仍然是当代物理学的最前沿。
也就是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最基本元素组成的,这个想法是2500多年以前的哲学家提出来的,而现代物理学的前沿仍然在研究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虽然现在已经超越原子,研究到基本粒子,可是当时哲学家所说的原子论就是今天穷追不舍的那些基本粒子。
哲学在终极上讨论问题的方式成为科学的先导。
二十世纪的重要发展在于,除了发现万物同源以外,更重要的是发现了物质演化是一个总系列,即“万物一系”。
这个发现要从达尔文谈起。
十九世纪,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以后,人们认识到,至少在生物界,物种的演化是一个逐步发生的过程,是一个一系演化的过程。
到了二十世纪,这个结论被大大的扩展了。
人们发现,在生物进化以前还有一个分子进化,即从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大分子、乃至生物大分子的逐步进化过程。
这个过程最有名的实验是1953年的奥巴林实验。
奥氏等人把一些很简单的无机分子和有机分子放在一个烧瓶中,模拟原始地球状态,在自然条件下,由这些小的无机分子和有机分子逐步衍生出蛋白质的长肽链。
生命和分子间的界限终于被打破。
然后,二十世纪的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其实生命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系列分子编码而已。
基因学说的出现使分子存在和生命存在之间的鸿沟被填平了。
继续往前进,物理学家又发现,在分子进化之前是原子进化。
比如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从它的第1号元素——氢元素,到它的第92号元素——铀元素,它的整个发展过程在自然、在宇宙、甚至在现代的超新星大爆炸理论里,也是一个逐步演化生成的过程。
这就使得我们现在可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所提出来的“万物同质”的概念,不仅被当代科学证明了,而且把这个“同质”的概念转化为一个演化的序列。
谈美学我为什么要从这里开始呢?我们要看看“精神”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因为说到底,美学问题终究不能与精神活动完全分开。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越原始的物质存在状态,它在宇宙中的存在丰度越高,衍存时间越长,也就是稳定性越强;越后衍的物种,它在宇宙中的总存在质量越小,存在的时间越短,也就是稳定度越差。
我们先拿原子来看。
元素周期表上的第1号元素——氢元素,约占宇宙元素总量的80%,而第2号元素——氦元素约占宇宙元素总量的20%,其他90种天然元素加起来的总质量还不到1%。
我们再看太阳系。
太阳系中心的太阳是一颗恒星,它是基本粒子存态和原子存态的基本存在形式,太阳的质量占据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九大行星加上星际物质只占太阳系总质量的0.14%。
然后,生命只在九大行星之一的地球上薄薄的覆盖了一层。
也就是说,由原子存在、分子存在、再到生物存在,其质量分布是逐层递减的。
再看,越原始的分子存量越大,比如最简单的无机分子,它构成分子存在的最大量,然后,从有机低分子至生物高分子比例越来越少,到生命已经是更少的一个存量,仅仅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层薄弱的生物圈。
我们再往下看,38亿年前已经存在的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到现在仍然是地球上生存力度最强、质量分布最大的生物物种,要知道,地表土壤的形成都与这些不起眼的菌类作用有关。
达尔文把一个问题搞错了,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里,他认为物种的发展是越来越高级,适应性和生命力倾向于越来越强。
实际上不是这样。
显然,这里有一个需要把“能力”和“能度”加以区别的问题存在。
在达尔文的那个时代,古生物学的测定方法还比较落后,比如说同位素14C的测定技术当时还没有出现。
现代古生物学已经能够证明这样一个规律:越高级的物种,它的生存力度反而越弱。
比如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已经存在了38亿年,独霸地球长达二十亿年之久,而且迄今仍然是地球上生存力度最强的物种。
再比如爬行动物恐龙,大约出现在2亿多年以前,它们称霸地球的时间只有1亿多年。
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后面是哺乳动物,它们存在到现在只不过7000万年——9000万年,而在人类出现以前,99%的哺乳动物已经灭绝了。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物质的演化是一个存在效价递减的过程,随着物质演化流程的进行,物质的存在度是递减的。
按照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在物质演化的过程中,150亿年前最早出现的是基本粒子(它的存量最丰,稳定度最强,存在的时间最长),然后出现的是分子,再后是原始单细胞生物、多细胞低等水生生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
我们会发现,它们在宇宙中的存量是递减的,生存的稳定度也是递减的。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宇宙物质的演化过程中,物质的属性越少,它的能力就越小。
最原始的物质存在是没有属性的,而没有属性就无可认识。
在宇宙大爆炸以前,物理学家把它叫“奇点”。
“奇点”的意思就是,不管你用任何方法,无论是用数学的计算方法或是物理学的探测方法,到那个地方全都无效。
因此,如果你问“宇宙大爆炸以前是个什么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给出回答。
现在认为,在宇宙大爆炸以前,甚至连时间和空间都没有。
在奇点状态,当物质存在度达到最高上限的时候,属性几近于零。
随着物质存在度的下降,属性越来越丰化,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代偿”,或者叫做“代偿效价”,它的量化概念就是“代偿度”。
物质存在越衰弱,它的存在效价或存在度越低,其属性和能力就越强,这一点生物界进化中也一直在表达,因此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反比函数关系,而且它们两者相加总是一个常量。
对此,我做些简单说明。
物质的存在效价和它的属性代偿效价是一个反比函数关系。
如果把Ed叫做存在效价,把Pb叫做代偿效价,我们就会发现,在物质演化的过程中,存在效价和它的代偿效价有一个数学上的关系:Pb=f(Ed),同时,它们两者相加的总和呈现为一个常量(Ed+ Pb=Ts),我把它叫“存在阈”。
也就是说,存在有一个阈值,低于这个阈值,物质就不能存在。
如果它的存在效价衰落了,那么它必须使属性的分化程度相应增加,以确保它维持在存在阈以上,这个物种才能存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临床上有一种疾病,叫“先天愚型”,这是一种返祖现象,这种小孩生下来,他的智能只相当于原始灵长物动物的低智状态,这种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
作为人他已经进化前衍了,他的存在度已经很低了,可他的属性代偿不足,这样的孩子在天然状态中是无法存活的。
那么,这里标志着我们精神的源头。
当代生物学上已经能够证明,过去哲学家所说的精神,包括理性、知性、感性这些概念,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而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