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故事图文稿
- 格式:docx
- 大小:45.05 KB
- 文档页数:8
国学经典故事√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国学经典的故事。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五千年的智慧与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
今天,我要讲述的是《孟子》中的一则故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战国时期的孟子及其弟子所著。
孟子主张仁政,提倡“民为邦本”,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这则故事,便是从《孟子》中提炼出来的一个道理,揭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内涵。
故事的主人公是孟子。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那时诸侯争霸,民不聊生。
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四处游说各国君主,希望他们能够施行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有一次,孟子来到一个叫做魏国的国家。
魏国的君主魏文侯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他听闻孟子的名声,便邀请孟子前来相见。
孟子见到魏文侯后,便向他阐述了仁政的重要性。
他说:“君王,您想要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就必须施行仁政。
仁政,就是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使百姓过上好日子。
”魏文侯听后,觉得孟子说得有道理,便问:“那么,如何才能施行仁政呢?”孟子回答道:“君王,施行仁政,首先要做到‘得道多助’。
‘得道’,就是行仁政,以德治国。
一个国家,如果君主行仁政,百姓就会拥护;如果君主失道,百姓就会离心离德。
‘多助’,则是指当君主行仁政时,会得到众多人的支持。
这样的国家,自然能够富强。
”魏文侯听后,深感赞同。
然而,他也意识到,要想真正施行仁政,并非易事。
于是,他向孟子请教:“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得道多助’呢?”孟子回答道:“君王,要想做到‘得道多助’,首先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就是要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齐家,就是要使家族和睦;治国,就是要使国家安定;平天下,就是要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实现‘得道多助’。
”魏文侯深受启发,他开始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他的努力下,魏国逐渐变得富强,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君主是否施行仁政。
历史名画中的经典国学故事《从历史名画看国学故事:一场趣味横生的文化之旅》提到历史名画中的经典国学故事,就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每一幅画都是一个充满智慧和趣味的国学宝藏。
先说说那幅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吧。
这幅画可不仅仅是描绘北宋东京城的热闹景象那么简单。
从国学的角度看,这简直是“北宋社会百科全书”。
在这幅画里,国学中的商业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你看那些小摊贩们,摆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有卖布的,有卖小吃的。
这反映出当时商业的繁荣,背后是国学讲的“相生相济”的经济观念。
大家各干各的营生,相互依存,就像无数个小齿轮共同推动着北宋经济这部大机器运转。
这里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说教,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照。
而且啊,那画上的人物形形色色,从衣着到行为都各有不同。
这就像是国学故事中的众生相,三教九流汇聚在一起。
富甲一方的商人,熙熙攘攘的百姓,还有看似在角落里打盹却也是这个城市一份子的脚夫。
再看看《韩熙载夜宴图》,这里头的国学故事可就有点“八卦”又高深了。
韩熙载这主儿,身处南唐那个复杂的政治环境里。
表面上是歌舞升平的夜宴,实则内心忧虑重重。
这画讲述的故事就像国学强调的处世哲学,他得要生存啊,在这种看似欢快实则充满危机的宫廷环境下。
在画里,你能看到那些歌女、乐师,他们的表演看似只是宴会的装饰,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艺术风尚。
这也是国学中文化艺术部分的体现,古人的听歌赏舞中融入了诗词韵律、绘画之美等多种国学元素。
比如说那些乐器演奏的场景,有没有让你联想到古人的“乐以和性”的理念呢?音乐在国学中可不是简单的娱乐,它可以修身养性,而这场夜宴中音乐却又成为了韩熙载隐蔽自己真实心境的幌子。
这些历史名画中的国学故事啊,既贴近生活,又感觉很遥远。
就像我们的老祖宗在跟我们捉迷藏,把智慧藏在这些画里。
当我们在博物馆里或者书上看到这些画的时候,就像是在解一个神秘的国学谜题。
以一种很轻松、很接地气的方式,让我们走进那个古老而丰富的国学世界,而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种,再也不是那些枯燥的文字说教了。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教育孩子的经典故事)√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国学:昆阳之战(资治通鉴经典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少儿故事、儿童诗歌、儿童笑话、唐诗宋词、小学作文、经典国学、宝宝护理、宝宝教育、宝宝食谱、百科知识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ldren's stories, children's poems, children's jokes,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composition, classic Chinese studies, baby care, baby education, baby recipes, encyclopedia knowledge,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国学:昆阳之战(资治通鉴经典故事)更始元年( 公元 2 3 年) 三月,王凤和太常偏将军刘秀等率领大军攻打昆阳、定陵、郾等城,都攻克了。
国学:关羽大意失荆州(资治通鉴经典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少儿故事、儿童诗歌、儿童笑话、唐诗宋词、小学作文、经典国学、宝宝护理、宝宝教育、宝宝食谱、百科知识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ldren's stories, children's poems, children's jokes,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composition, classic Chinese studies, baby care, baby education, baby recipes, encyclopedia knowledge,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国学:关羽大意失荆州(资治通鉴经典故事)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 1 9年)七月,前将军关羽率军向樊城的曹仁进攻。
幼儿园国学经典主题故事引言幼儿园是孩子们开始接触知识和学习的重要阶段,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瑰宝的代表,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素养以及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将经典融入幼儿园教育中,可以激发孩子们对国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良好品质和价值观念。
本主题故事将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向孩子们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故事1:种瓜得瓜从很小的时候,小明就非常喜欢种植。
他觉得看到植物从种子变成大树的过程非常神奇。
有一天,小明在幼儿园学到了《弟子规》中的古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句话让小明深受启发。
于是,小明决定种一颗小南瓜。
他找到了一块适合种植的土地,耐心地把种子埋进去,每天都为它浇水,给它晒太阳。
小南瓜渐渐长大了,小明也把它当做朋友一样,细心地照顾着。
终于,小南瓜长成了一个大大的南瓜。
小明非常高兴,他非常感激《弟子规》中的古训。
他明白了如果我们想要得到美好的东西,就必须从小事做起,付出努力。
故事2:五福临门在小明的幼儿园里,老师告诉他们一个古老的传统,每逢过年的时候,人们都会贴上喜庆的春联和福字,以求五福临门。
小明很好奇,“五福”具体是什么呢?于是,小明找到了一本有关民间传说的书籍,了解到“五福”分别是寿、禄、喜、财和康。
寿代表长寿、禄代表地位、喜代表快乐、财代表财富、康代表健康。
小明非常喜欢这些概念,他觉得如果自己这一辈子都能拥有这五福,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于是,他决定从小事做起,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希望能够拥有这五福。
小明努力学习,帮助身边的人,关心其他人的感受,保持积极的心态,注重健康饮食和锻炼。
他明白,只有付出才能得到回报。
故事3:仁义礼智信小明的幼儿园开设了一堂关于儒家思想的课程。
小明在学习中了解到四维五常的概念。
小明认识到,“仁”代表仁爱、关心他人,“义”代表做正确的事情,“礼”代表待人有礼貌,“智”代表有知识,善于思考,“信”代表诚实守信。
从此,小明开始努力地践行儒家思想。
中华国学小故事(61—80):各个经典,各个智慧国学经典故事(四)(61—80)61、宥坐之器《荀子》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孔子到鲁桓公的庙里参观,看见一只倾斜的器皿,便向守庙的人询问:“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君王放在座位右边警戒自己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君王座位右边的器皿,空着便会倾斜,倒入一半水便会端正,而灌满了水就会倾覆。
”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向里面倒水吧。
”弟子们舀水倒入其中。
大家看到,水倒入一半,器皿就端正了;灌满了水,器皿就翻倒了;空着的时候,器皿就倾斜了。
孔子感叹说:“唉,哪里有满了不翻倒的呢?”子路问:“有什么保持满的方法吗?”孔子回答说:“聪明和高深的智慧,要用愚钝的方法来保持它;功劳遍及天下,要用谦让来保持它;勇力盖世,要用胆怯来保持它。
富足而拥有四海,要用节俭来保持它。
这就是抑制并贬损自满的方法。
”【智慧小语】: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平民百姓,知止、有度、谦让的处世态度,近可以明哲保身,远可以兴邦安民。
62、出使狗国,才进狗门晏婴是齐国的相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
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
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
”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晏婴身着朝服,乘车来到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
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楚都。
国学经典故事文库明其所欲,行其所善齐景公在位时期,有一年雪下了三天还不停歇。
景公披了一件贵重的狐白皮袍,坐在厅堂旁边的台阶上看雪。
晏子入见景公,在他身旁站了好一会儿。
景公说:“这天气真怪,下了三天雪,却不怎么寒冷。
”晏子接着说:“天真的不寒冷吗?”景公笑了,怪晏子不相信。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君主,自己饱食了,同时惦念着有人在挨饿;自己穿暖了,同时惦念着有人在挨冻;自己安逸了,同时惦念着有人在劳累。
现在君主您却不这么想。
”景公听了说:“你说得对,我受教了。
”于是,景公就下令打开府库拿出皮袄,打开粮仓拨出粮食,发放给那些受冻挨饿的人。
智慧小语:谏之一字,可以使人举一反三。
婉转的表达意思,且让听的人明白道理并能实行。
晏子真的是一个有智慧又有怜悯百姓的悲心之人。
跪羊图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孩子很不孝敬爹娘,爹娘没有办法,只好找孩子的舅舅。
舅舅是个放羊倌,每天在山坡上放羊。
他虽然没有文化,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很有办法。
他对孩子的爹娘说:“把外甥交给我吧,过一段他会回心转意,成为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第二天,孩子的爹娘把孩子送到了舅舅家。
舅舅见了外甥,既不骂,也不打,二话没说,把一只羊鞭递给了外甥。
六月的一个晌午,太阳象火球一样烤着山坡,鸟儿都藏在树荫里不出来了。
舅舅也把外甥带到一棵大树下乘凉。
这时,有几只小鸟在炎热的太阳下飞来飞去。
外甥问舅舅:“这几只小乌鸦不怕热吗?它们不停地飞来飞去忙什么呢?”舅舅指了指大树上的鸟窝说:“猜想鸟窝里正有一只老得飞不动了的乌鸦,正仰着头、张着嘴,由小乌鸦一口一口地喂食。
要是没有这些懂事的小乌鸦喂它,它会饿死的。
这就叫'乌鸦反哺’。
”外甥在一边听了,默默地低下了头。
又有一天,舅舅和外甥在羊圈里摆弄几只小羊羔。
外甥看见小羊羔都是跪着吃奶,感到奇怪。
就问舅舅:“小羊羔为什么总是跪着吃奶?”舅舅坐在一块石头上,讲述羊羔跪乳的来历:很早以前,一只母羊生了一只小羊羔。
羊妈妈非常疼爱小羊,晚上睡觉让它依偎在身边,用身体暖着小羊,让小羊睡得又熟又香。
小故事国学经典如今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小皇帝,见了喜欢的食物只顾吃独食,或者先把好的挑了吃,不懂得谦让。
此时,正是爸爸妈妈给孩子讲“孔融让梨”故事的好时机:孔融4岁时就非常懂得礼节。
一天,父亲让孔融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挑梨吃,小弟挑了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个最小的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着他。
”教育要点:这个典故是培养孩子谦让、懂礼品质的最好事例,但不能指望孩子一步到位。
因此,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将这个故事作为饭前或吃点心前的保留节目,请孩子给大家讲一讲。
日久天长,就能将体贴关心他人的行为衍化成一种习惯了。
在家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爸爸下班回家,累了,和衣而卧,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这时候教宝宝关心、孝敬父母,他一定能记得牢。
妈妈拿一床小被子,自己握住两个角、让宝宝手牵另两个角,对他说:“看,爸爸睡着了,咱们给他盖上被子吧,不然要冻感冒的。
”然后,和孩子一起轻轻走出卧室、关上门,关掉电视机,让爸爸好好休息。
随后,妈妈告诉宝宝:“好孩子都要学着孝敬长辈。
《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说的就是9岁的黄香关心、照顾父亲的事。
那时冬天屋里特别冷,小黄香就悄悄给父亲铺好被、钻进被窝,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子,再招呼父亲睡下。
他也用自己的孝心,温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从此就传开了。
”紧接着,启发宝宝想一想:如今,冬天家里都有暖气、不用温席了,但宝宝是不是也该时时学着黄香的样子,关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呀?教育要点:孩子的行为需要鼓励,等爸爸醒来,妈妈一定要主动告诉他,宝宝怕爸爸着凉,给他盖上了被子。
爸爸则要夸孩子懂事,是个和黄香一样有孝心的好宝宝。
如此趁热打铁,下次去奶奶家,宝宝也许会说:“把我的巧克力给爷爷带上,这样他就能不抽烟了;我还要提醒奶奶按时吃降压药……”百善孝为先,教会孩子如何孝敬长辈,对其一生的成长都很有好处。
国学经典故事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
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智慧小语】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
《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3、母熊护子昔日有母熊被猎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动而没有倒地,猎人觉得很奇怪,上前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母熊已经死了,却紧紧抱住一颗大石头。
为什么呢原来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会打中小熊,所以至死也忍痛抱紧大石不放。
【智慧小语】动物界中的母与子,无论生死都相互眷恋,它们的慈爱与孝义都到了极处。
人类为了贪欲捕杀动物,天下没有比这更狠心的了!4、舜的故事《史记》中记载,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
父亲喜欢后妻的儿子,总想杀死舜,遇到小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
但舜却孝敬父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
舜非常聪明,他们想杀死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了。
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别处的暗道。
挖井挖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从暗道逃开了。
他们本以为舜必死无疑,但后来看到舜还活着时,就假惺惺地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特别想你啊……”他们经常想方设法害舜,但舜不计前嫌,还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友爱弟弟。
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位于他,天下人都归服于舜。
【智慧小语】: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要置舜于死地而后快。
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他的德行崇高,非常令人赞赏。
有这样的胸襟与对道德的坚守,才能让他有机会得到先王的赏识,成为受人爱戴的贤明的君主。
5、老汉粘蝉《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
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
孔子问:您的动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老人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
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
虽然天大地大,万物品类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样为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
”【智慧小语】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6、书读百遍,其意自见(xiàn)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
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
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
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
”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
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智慧小语】现在有些人总找借口说:“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紧,哪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
爱因斯坦和鲁迅说过同样一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
有个着名的“三八理论”,就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该分为“三个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安排时间。
前面两个“八”,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并无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剩下的八小时怎么度过。
7、鹿乳奉亲春秋时期的郯(tán)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
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
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
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
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
从小若有这样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8、孟母断机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
”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
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9、黄香温席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
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
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
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
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10、陆绩怀橘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
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
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
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
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
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智慧小语】陆绩六岁就懂得体念亲心的行为并非偶然,实为得力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除了父母以身作则外,他还研读经史,无数古圣先贤的存心和德行,从小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11、元觉劝父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
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
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
”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
”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
”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
”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
12、汉文帝侍母汉文帝刘恒,他就以孝闻名。
母亲生病了,他一边要处理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一边还要陪着母亲。
吃药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先尝,然后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一直在母亲身边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