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穴治病47绝招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16
人体自身的神奇补肾法中医理论认为:“肾气足,百病除”。
人体内的左肾为阳,右肾为阴。
左肾司六腑之功能,右肾辖五脏之运行。
肾对五脏六腑起着至关重要的温煦(xu)、滋润、濡(ru)养、激发等作用。
肾中之元气,又叫元精,是生命的原动力。
肾虚则生命力减弱,各种疾病会接踵而来。
肾生精,精生髓,髓壮骨,髓通脑,脑为髓海。
肾亏则髓空,髓空则骨软,骨软则腰膝酸麻,牙齿脱落,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关节炎、颈椎神经痛,甚至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反应迟钝,精力下降,脱发皮皱等现象。
肾阳虚衰,男人表现为阳痿、早泄、遗精;女人则带下不止,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等。
中医认为,肾亏是人体疾病的根源,许多内脏疾患的治疗,应从补肾入手。
中医还有个歌诀:“肝病先调肾,肾病先调肺,肺病先调脾,脾病先调心,心病先调肝”。
可见个脏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体自身补肾法,就是外劳宫补肾法。
具体方法是:每晚临睡前将两手背紧靠腰部,仰卧于床上,5-10分钟后,其热感会逐渐传遍全身。
开始时,双掌被腰压住会出现麻胀现象,3-5天后即可适应消除,双腿会感到轻松灵活。
常酗酒的人,脑门还会渗出汗珠,有的腰部会出汗。
这是因为人的两手外劳宫紧贴二肾后,双掌的热量直接温煦了二肾,将肾内虚寒之气逼出,通过运行,变成汗水排出体外。
尤其是晚上10点半至11点,是亥时尾、子时头,此刻地气最旺,地气通过内劳宫吸入,穿过外劳宫直接注入二肾,伴随二掌的热量和五行之气,温煦了二肾。
不论是晚上,还是白天,只要你躺在床上,坚持两手背紧贴两肾半小时,便可收到奇效。
若你腿脚冰凉、麻痛,可将左腿架于右脚脖子上,20分钟后,腿脚便会变热。
倘若每晚再用热水泡脚,然后按摩两腿根部的“气冲”穴,并反复揉擦两脚心的“涌泉”穴,反复拍打、叩击、推揉、按摩两腰出的“肾俞”穴,则效果更佳。
坚持运用外劳宫补肾法,再加上小指头提水法的锻炼(手指头有许多神经末梢,联结五脏六腑,例如右小指头通肾,主宰生长、发育、生殖、强壮,开窍于二耳与二阴;左小指头通膀胱,是人体主持水液的代谢,它通肺、通胃、通肾)。
一学即会一用就灵的独穴疗法+特效点穴治病歌诀点穴能伤人,又能救人。
伤人为恶,救人为善。
往往在一般药石难愈之疾使用点穴治疗可霍然而愈。
下面介绍一学即会一用就灵的独穴疗法。
一、腰部扭伤点穴救治术常见练武者活动欠佳致使腰肌损伤,一歇5-7天方敢活动,影响了练功进程,下面介绍的就是令你在3分钟内即可令扭伤者行走自如点穴秘术;不论摔伤哪侧腰肌,即先按那侧大拇指后的“太冲穴”一分钟,然后再按另一脚的“太冲穴”一分钟,之后双侧的“太冲穴”再按一分钟。
注意:1、本术对腰扭伤患者愈严重愈有效。
2、在3天内救治效果更好。
3、点穴得用力令患者必须有强烈的酸胀感方才有效。
二、脚腕扭伤点穴术脚腕扭伤的机会比腰部还要多,是各种扭伤的总和,而且轻微的扭伤即严重影响活动,本法最简单:强力刺激脚底涌泉穴,用拇指强烈按压令患者有强烈的刺痛感,如拇指力量不够时可用中指弯曲用力顶压,令病人有吃不消的感觉即可,约3 - 5分钟即可活动自如。
三、急症点穴治病术1、a跌打摔昏用拇指压:人中穴、合谷穴、百会穴、大椎穴即可(用公鸡冠血点入鼻内即醒)。
b打伤气急欲绝按压:肺愈穴、檀中穴、神门穴。
附:内治法:昏死后用白糖冲热酒,用白糖二至三两冲热酒饮服,不引酒者用温开水冲白糖愈堕愈妙,无论受伤有多重,服之可免淤血攻心,切勿轻心。
如牙关紧闭用半夏在肋边擦,牙关自开灌入。
如无半夏打开一牙灌入,此法甚妙,安全实用。
360经验口袋布袋先生c跌打痛昏的救醒法:取承泣穴、太阳穴、檀中穴(见上图)按摩片刻即可。
此昏后可急用小孩童便(5岁以下)越多越好,服之可免淤血攻心。
d、中暑(俗称发痧)推拿法:重拿合谷穴(见上图)、内关穴、人中穴(见上图)以醒为度。
然后拿委中穴、按足三里穴一分钟,待其醒后取坐势,再拿风池穴十五至二十次。
如胸闷则横擦胸部以热为度,最后拿肩井穴十五至二十次。
暑日野外行路,中暑昏迷,求医不得:取道旁热土围在病人肚脐周围,围成圈,令人小便其中即可醒来。
一针一得:46种疾病的单穴治疗秘诀一针一得:贺普仁46种疾病的治疗经验1.急性咽痛其症恶寒发热、咽干、疼痛继而肿胀,甚至咽不下饭,呼吸困难。
恭喜您获得了1次抽奖机会!广告针:三棱针急刺少商出血数滴,既能止痛又退烧,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暴发火眼主要症状为结膜充血、眼球微痛,有异物感、怕光、流泪、分泌物增多。
针:患侧耳尖放血。
或太阳穴放血。
或内迎香放血。
根据病情轻重,灵活应用。
3.偏头痛本病特征多数为左侧头部发生剧烈疼痛,数日或数月反复发作,有时恶心呕吐、目(眼)流泪、影响视力等。
针:一针两穴,丝竹空透率谷,留针30分钟,即可治愈。
4.落枕其症颈项强直,酸楚疼痛,左右不能回顾。
针:绝骨,用“龙虎交战”手法,针感可以窜至颈项,效较显着。
如治疗不及时成为慢性者,效不佳。
展开剩余87%5.漏肩风肩背部疼痛,有压重感及发冷感,不能高举及外展。
痛得严重时彻夜不眠。
急性针刺条口,慢性针刺膏肓。
6.胸胁痛本症多为发作性刺痛或剧痛。
咳嗽及呼吸时疼痛加重。
针:丘墟透照海。
7.心绞痛主要症状是心窝部突然发作,收缩性剧痛,如灼、如刺、如钻,甚至有时痛从前臂尺侧窜到腹部或小指。
大发作时胸内闷塞,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虚汗,脉搏不整。
临床上多数病人巨阙穴处有压痛,阴郄穴处有条索。
如紫宫处有压痛,乃心脉梗死之症。
针:内关(双穴)重补。
或针极泉。
不效加膻中、然谷。
8.胆道蛔虫(中医称蛔结痧)主要有吐蚴或便蚴史,剧烈绞痛、恶心、呕吐,脉象乍大乍小,面色忽红忽白。
无手术指征。
针:至阳一穴即可。
9.急性腰疼(包括风寒和外感)其症腰部疼痛,动转困难,不能弯腰,不能后仰及翻身。
针:委中,缓刺放血。
血色由深变浅即止。
疗效往往都很突出,或刺养老。
10.腿股风(坐骨神经痛)从臀部、大腿之后外侧至膝关节附近疼痛,直立时痛更甚,抬腿时痛亦加重。
针:环跳重刺激,不留针。
如慢性可刺气冲,确能助气血之运行,起到镇痛之作用,昆仑更佳。
有人认为针灸只能止痛治点急性病,这种认识非常片面,事实可以驳倒这种错误论点。
道家道医:一穴一针之人体特效穴1、一穴速治坐骨神经痛凡坐骨神经痛在肩后找一压之特痛点按10-15分钟,左边痛压右边,右边痛压左边。
只要是坐骨神经痛,点到痛止,三至五次痊愈。
取穴方法:以手掌心按肩峰,大指尽处压痛取穴,以痛为穴。
2、按摩穴位治疗“痒症”湿疹湿疹的痒,不同于麻疹般发作时那种爆发性的痒。
而是一种会感觉到阴湿的刺痒。
这种刺痒也会影响人的心情,就像蚂蚁在爬的感觉。
尤其是身体较柔软及较敏感的部位。
这种病症是越抓越痒且斑疹越多,有时会因痒的睡不着,而造成失眠症。
即使能入睡,也会因无意识的搔抓。
特别是手臂、膝盖、腋下的内侧最容易长出,若不加以治疗,会演变成慢性疾病,皮肤会变得很粗糙。
这种病与麻疹同样,大都是因过敏及肝脏障碍和体质所引起的,但是此病比麻疹更难痊愈,所以变成慢性的可能性很高,如此便越来越难治疗。
还有些人是因气候变化等而长湿疹。
穴道指压不仅能止痒,治愈湿疹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治疗湿疹的穴位及指压法止痒、祛除湿疹的穴道之一称为“治痒”穴,刺激此穴位,有止痒之效。
治痒穴是在手腕放下时,从肩膀凹洼,以垂直线而下,该线与乳头的水平线相交处寻找方法:取此穴道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势,治痒穴的具体找法:在手腕放下时,从肩膀凹洼,以垂直线而下,该线与乳头的水平线相交处。
主治疾病:治痒穴的主治疾病为:指压此穴,对于治疗湿疹等骚痒类疾病很有疗效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百虫窝穴〖标准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3寸,(血海穴上1寸)。
〖取穴〗患者屈膝取穴。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和大收肌。
分布有股前皮神经。
〖功用〗祛风活血,驱虫止痒。
〖主治疾病〗1、蛔虫病。
2、荨麻疹,风疹,皮肤瘙痒症、湿疹等。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太白穴〖穴位取穴法〗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单穴治病荟萃单穴治病选萃55.咽中、内哑门【取法】张口压舌,沿舌中线直抵咽后壁中。
【主治】⑴假性球麻痹(失语)⑵声嘶失语、失音【刺灸法】l直刺【治疗经验】◎张天文:此法治疗因脑血管病而引起之假性球麻痹,效果良好。
操作:用26-28号3寸毫针,令患者张口,用压舌板压其舌根部,暴露咽后壁,用右手持针柄,沿舌线经悬壅垂中直刺咽后壁,轻微捻转,以有痛感或恶心呕吐为宜。
典型病例:王xx,男,71岁。
饮食饮水咳呛,失语4个月。
1989年4月2日晨起,突感右半身活动失灵,同时伴有口喎流涎,声音嘶哑,语言含糊不清,饮食饮水咳呛等症。
脉弦滑,舌苔黄腻,舌质紫暗。
诊断:假性球麻痹。
先予头针加运动治其瘫痪,针毕取26号3寸毫针,用上法直刺咽中穴,捻转30秒,病人有恶心感,继则呕吐痰涎少许,挟带微量血丝,针毕,请患者数1-10个数,当即发音较为清晰。
用本法隔日1次,5次后可缓慢进食,饮水偶呛咳,8次后可缓慢饮水,压其舌根有恶心欲吐感。
如法共12次,基本痊愈。
◎詹永康:内哑门为经外奇穴,诸针灸专著少有记载。
笔者蒙长沙已故名针灸家黄伟之传授,用此穴治疗失语每收奇效。
对风痰痹阻或气机不畅引起者,往往1针而愈。
对肾阴亏竭或肺气不足引起者不适宜。
操作:令患者张大其口,术者左手用压舌板按住舌根,右手持3寸长粗针对准该穴直刺1分许,稍加捻转不留针,抽针后微见血点。
典型病例:蒋xx,女,34岁。
患者于4年前患病毒性脑炎,经住院治疗后病情稳定,而遗留左侧偏瘫及失音,百治罔效。
诊视右脉弦滑,左脉沉弦小滑,舌红苔薄黄腻。
先用头针、体针、华陀夹脊针刺加灸神阙、气海、关元等穴治疗两个半月,左侧肢体功能渐见恢复,除左五指关节活动尚欠灵活外,其余均己恢复正常,能做一般家务事,但失音始终无任何好转。
乃停用其他治疗,单针内哑门一穴,每天针刺1次。
第l次针后,次晨即可发声。
第2次针后,次晨即可讲话。
第3次针后即能唱歌,连针3次而愈。
6.上廉泉【取法】在颌下正中1寸,舌骨与下颌之间凹陷处。
一穴治一病,治病穴位大全(一)!杏林君有话说: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比较推崇中医的,虽然疗效是比较慢,但是治疗重疾难症还是很有用的,今天就来说一说针灸之类的知识吧,人体有很多的穴位,如果可以找到这些穴位并且经常按摩或针灸的话,对于血液循环是很有好处的。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急性腰椎痛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
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
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
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急性视神经炎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
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急性咽炎有两种治法: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
采用寸针,刺向印堂。
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急性结膜炎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闭经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寸针,直刺入骶后孔。
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
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
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
单穴治病47绝招单穴治病47绝招1、穴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治:发烧。
手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2、穴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动过速。
手法:揉按1-2分钟。
(60-70/分)3、穴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主治:心动过缓。
手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4、穴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主治:失眠症。
手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5、穴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主治:多汗症。
手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6、穴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主治:足心热。
手法:揉按36次。
7、穴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主治:头痛。
手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8、穴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主治:头顶痛。
手法:直按斜向上顶。
9、穴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主治:偏头痛。
手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0、穴名:定喘(华佗夹脊)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主治:哮喘。
手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11、穴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
万病一针:针刺单穴的两种疗法导语中国针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单穴治病”又称“独穴疗法”,是指在应用针灸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每次只取1个穴位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单穴治病具有取穴少、收效快、疗效高、简便易行、容易被患者接受等特点,在针灸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合谷穴治疗感冒1975年秋季,我去杭州妹妹家中,与外甥同住一室,晚间上床欲睡时,感觉背部寒冷异常,同冷水浇一样,伴有全身违和及头痛等症状。
即起坐,倚靠在床边的靠背上,自查脉弦略数,90次/分钟,考虑可能患了流行性感冒。
即自行针刺治疗,以右手持28号2寸长不锈钢针,刺入左侧合谷穴,待针下出现酸胀等感应后,留针。
在留针期间,为使酸胀等感应不消失,每间隔1~2分钟行轻微捻转或刮针柄法,使局部酸胀等感应始终不间断,并向上臂不断传导。
约半小时后,头痛及背部发冷等感觉逐渐减轻,1小时20分钟后诸症基本消失,脉转和缓,80次/分钟,自觉舒适,立即出针。
随即安然入睡,次日清晨,精神饱满,健康如常。
而外甥则头痛欲裂,高热不退,至医院测体温为39.5℃,经输液及服药数天方愈。
按:上述的自身试验使我对针灸治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某些时候,在一定的条件下,针灸单穴的刺激量达到适当的强度时,也是可以治愈疾病的。
这些条件是:①患者的抵抗力即免疫系统要健全,对针灸的刺激较敏感。
②治疗要及时,最好在发病的初期,如果错过时间,疗效就要受到影响。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如环境、气候、温度、湿度、患者的精神状态、医者的体力及技巧等,对疾病的治疗都有一定的影响。
百劳穴治疗失眠百劳穴系经外奇穴,位于项部后发际下1寸,大椎穴上2寸,左右旁开1寸处,共2穴。
《针灸资生经》谓其主治妇人产后浑身痛;《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则谓其主治结核瘰疬,亦治颈肌痉挛或扭伤。
而我用以治疗失眠,收效亦较为满意,尤其对于心脾亏损所致的失眠,疗效更佳。
例1:屠某,女,32岁,职工,住桐乡县委招待所,门诊号5361,1962年4月6日初诊。
单穴疗法(头痛)针灸科樊莉针灸中的单穴疗法简单易行,应用得当,往往也可收到出其不意的疗效,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针灸治疗头痛效果好,古代文献记载很多,早在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用针灸治疗本证的记载,其中单穴治疗本病也有很多记载,现简单讲述如下:一、方法:1.刺络放血:《素问》认为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足太阳希中出血”;《循经考穴编·督脉经》:“囟会:若真头痛,宜棱针于此穴出血。
”《针灸集成》卷一:“太阳二穴:治头风及偏头痛,针出血。
”2.艾灸:《扁鹊心书》治疗头痛强调用灸中脘、灸关元等补阳之法,《外台秘要》卷一百:“小儿食晦,头痛及五心热者,灸噫嘻二穴各一壮。
”《普济本事方》卷二:“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头痛不可忍,谓之肾厥,其脉举之则弦,按之石坚,宜玉真圆……更灸关元穴百壮。
”《针灸大成·胜玉歌》:“头风头痛灸风池。
”《医心方》卷八:“《葛氏方》治足忽得痹病,腓胫暴大如吹,头痛寒热,筋急。
不即治之,至老不愈。
方:随病痛所在左右足,对内踝直下白肉际,灸三壮即愈。
后发,更灸故处。
”《干金翼方》卷二十八:“头痛瘾疹,灸天窗七壮。
”《类经图翼》七卷:“风门:伤风咳嗽头痛,鼻流清涕,可灸十四壮。
” “囟会:神农经云,治头风疼痛,可灸三壮。
”《针灸聚英》卷一下:“东垣曰,先师洁古病苦头痛,发时两颊青黄,眩晕,目不欲开,懒言,身体沉重,冗冗欲吐,此厥阴、太阴合病,名曰风痰,灸侠溪,服局方玉壶丸愈。
”《针灸资生经》卷—:“脑虚冷,脑衄,风寒入脑,久远头疼等,亦宜灸囟会,予年逾壮,莅寒夜观书,每觉脑冷,饮酒过量,脑亦疼甚,后因灸此穴而愈。
”卷六:“头痛,筋挛骨重,少气,哕噫满,时惊,不嗜卧,咳嗽烦冤,其脉举之则弦,按之石坚,由肾气不足而内著,其气逆而上行,谓之肾厥,宜灸关元百壮,服玉真元(指)。
”3.外敷:《肘后备急方》卷三:“日华子云,治头痛,水调决明子,贴太阳穴。
”《针灸资生经》卷六:“苦头痛连齿,时发时止,连年不已,此由风寒留于脑髓、髓以脑为主,脑逆故头痛,齿亦痛,宜白附子散,灸曲鬓七壮,左痛灸左,右痛灸右。
史上最全的一针疗法1、感冒穴:大椎。
操作:刺血后拔罐,炙法。
用于感冒、流感或预防。
2、止咳穴:孔最。
操作:快速提插捻转,1-1.5寸。
主治:咳嗽、咳血、支气管哮喘。
3、咯血穴:孔最。
操作:同上,泻法为主,1-1.2寸。
主治:咳嗽、咳血。
4、气管炎穴:肺俞。
操作:1寸。
斜向各脊椎刺,捻转。
主治:支气管炎、咳嗽、咳血、肺结核。
5、哮喘穴:鱼际。
操作:1寸。
向劳宫方向刺,捻转。
主治:哮喘、支气管炎。
6、退热穴:曲池。
操作:1.5寸。
提插,5分钟行1次针,留30分钟。
不退热加大椎刺血。
主治:发热、感冒发热、高热惊厥。
7、胸闷穴:膻中。
操作:1.5寸。
沿胸骨刺,伴心慌气短加内关。
主治:胸闷、胸痛、气喘、肝气郁结。
8、肺炎穴:列缺。
向上斜刺0.4-0.8寸,捻转,5分钟行1次针,伴胸痛发热等,加肺俞、曲池等。
主治:肺炎、肺结核、肺气肿、哮喘。
9、调心穴:内关。
操作:1寸。
直刺,捻转,5分钟行1次针。
主治:陈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胸闷、应急综合征及心绞痛等。
10、冠心穴:解溪穴直下2.5寸,脚面第2、3趾骨之间。
操作:1寸。
直刺0.5-0.8寸,捻转,2-3分钟行1次针。
主治:冠心病、胸闷、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等。
11、急救穴:人中。
操作:0.5寸,斜向上刺,泻法,醒后留5-10分钟。
主治:昏迷、休克、晕厥、小儿抽风、失语、中暑等。
12、虚脱穴:人中。
操作:刺2-3分,捻转,留15-20分钟。
主治:虚脱、昏迷、晕厥、癫狂、休克等。
13、中暑穴:少商。
操作:刺0.3-0.5分,捻转,泻法,留10-15分钟,发热大汗可放血2-3滴。
主治:中暑、中风昏迷。
14、神衰穴:神阙。
操作:直刺0.5—1寸,平补平泻法,捻转,留20分钟,起针后拔罐10分钟。
15、神官穴:承山。
操作:刺2.5寸,平法,伴心慌气短等加内关、膻中。
主治:神经官能症。
16、精神病穴:百会。
操作:斜刺0.5-0.8寸,泻法。
主治:功能性精神病。
17、癫痫穴:腰奇。
奇穴神效操作指南一、休克急救取穴①:人中。
应用点按或针刺法,将唇用手捏起,向上斜刺0.3-0.5寸,或重刺激掐压,数秒中立即苏醒。
本法用于一氧化碳中毒休克(煤烟中毒)、过敏性休克、癫痫抽搐等症;取穴②:中冲。
位于手部中指指尖处,用点按法或掐法。
男左女右,用力点按或用手掐中冲穴。
本法适用于各种昏迷不醒的急救。
(中冲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有通络开窍、醒神回阳救逆作用,重按中冲穴能回阳救急。
此法随时可用,方便快捷,简单易行,疗效立竿见影;取穴③:关元。
应用针刺或点按,在腹部脐中心向下3寸处,直刺0.5-1寸。
对外伤出血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过多,血压下降所致休克有极效;取穴④:内关。
应用针刺或点按法,伸掌用针刺入0.5-1寸,也可以75度向上斜刺。
本法对药物过敏休克5分钟左右一次即愈。
对口服或注射药物后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心悸、恶心呕吐、脉促等现象,针刺或点按此穴3-5分钟即可消除。
二、高烧治疗法俗称发烧,体温骤升达39℃以上的各种综合症。
临床上体温上升时出现畏寒、灼热、出汗、呼吸心率加快,并有眼结膜充血、口唇疱疹、头痛甚至意识障碍。
取穴:大椎。
督脉穴位,定位在第七颈椎棘实下凹陷中,低头可见颈下平肩处有一突起,其下是此穴。
操作:应用针刺或点按法,正坐低头,向上斜刺0.5-1寸。
疗效:此穴可退40.5℃以下高烧,体温越高效果越好,降温越多,血液中白细胞下降越快。
三、寒战的治疗又称颤栗,临床症状为怕冷的同时不由自主地颤抖,病人往往增衣加被却无任何效果。
取穴:后项穴。
在颈部大椎穴直上2寸,第三第四颈椎间。
应用针刺法,刺入0.5-0.7寸,此穴专治流感所致的寒战,3-5分钟即愈。
四、牙痛的治疗取穴:牙痛点。
在手部,位于手掌心中指和无名指指缝尖下1寸处,约与掌横纹相交。
应用指揉或针刺法。
左病医右,右病医左,针入0.3-0.5寸。
本法对任何原因牙痛都有立刻止痛之效,近期疗效为95%。
另外,腋门穴对顽固性牙痛有明显疗效(位于第四第五指缝尖赤白肉际处)五、鼻衄的治疗即鼻处血,是一种常见症状。
一穴治百病,太强了2013-07-211、只此一手--中府穴一60岁老妪,左手发凉数年,诊其左手脉较之右手明显偏细,《脉经》有言:寸口脉细,灸中府。
中府穴施灸,数次而安。
2、只此一手--天府穴某男,30岁,随吾学针者,一日晚饭后突觉面颊发烧,无余证,查其天府穴压痛明显,遂针泻之,立消。
3、只此一手--侠白穴某男,农民,近30岁,左手掌开裂四五年,夏重冬轻,查侠白穴压痛明显,嘱其循经向下推按,一周而愈。
4、只此一手--尺泽穴某男,左手肘能屈不能伸,查尺泽穴处静脉瘀黑,三棱针点剌放血,立愈。
5、只此一手--列缺穴1)、某男,50多岁,列缺穴处肿胀半年,肿胀大时约有一拇指大小,患侧手腕无力,曾经作封闭治疗,有效,不久即病复如前。
列缺穴向手掌方向平剌,针后肿痛消,愈。
2)、女子白带过多,列缺穴逆经向上推按,数十例,皆数次而愈。
3)、肺寒便干者,列缺穴向手指的大肠经方向平剌,皆数次愈。
6、只此一手--经渠穴咳嗽,余证消除后仍久咳不止,经渠穴逆经向上推按,皆数次而愈。
7、只此一手--太渊穴某男,颈椎疼痛不适数年,诊其脉浮大数,查看背部散布较多热性红点,太渊穴循经向下推按(补法),是晚疼痛消去大半。
8、只此一手--鱼际穴某妇,面部痤疮,属肺热型,鱼际穴注射鱼腥草注射液1毫升,四次而愈。
9、只此一手--肘髎穴1)、一80岁老妪,腰痛数月,辨证为阴虚腰痛,肘髎穴生理盐水10毫升穴注,注射后疼痛立消。
2)、某男,20多岁,左腿不能内曲,属阴虚证,肘髎穴生理盐水5毫升穴注,注射后即能内曲。
10、只此一手--温溜穴某男,全身湿疹,骚痒,有水渗出,属大肠湿热,泻温溜,数次而愈。
11、只此一手--巨骨穴某壮年男,手臂不举,为强力伤肾、血瘀肩中,巨骨穴直剌,三次而消。
12、只此一手--口禾髎穴上牙疼痛,口禾髎穴直剌立消。
13、只此一手--地仓穴某女,40多岁,左下肢无力数月,无余证,右地仓直剌,二次愈。
14、只此一手--天枢穴某男,16岁,长期大便秘结,属肠燥证,天枢穴生理盐水5毫升穴注,一次而便通,七次痊愈。
65个单穴治验,用好了一针搞定。
单穴治疗急症,突出一个“急”字,突出一证一穴,一穴一证。
突出疗效,一针见效。
《医学指南》曰:“一针中的,病者应手而起,诚医家所先。
”对单穴治病一针见效的评价很高。
“一根银针,起死回生,穴位一处,可力拔千金”。
进一步阐述单穴治疗急症的精粹所在。
但并非所有的急症单穴治疗一一神奇,这要根据病情而定。
一般情况下,发病时间短,病情较轻,患者年轻、体质好,可治疗1次获愈,占30%以上,显效40%以上;对于急危重患者,要按疗程治疗,必要时,配合药物或配合其他疗法治疗,以提高疗效;对于晚期患者,可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1.列缺穴定位:桡骨远端茎突上方,腕横纹背侧上1.5寸,在肱桡肌与拇长屈肌之间。
简便取穴方法,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功用:宣肺、止咳、利咽。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头痛、项痛、牙痛等头面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临床经验:(1)支气管炎、哮喘(2)落枕(3)急性咽喉炎(4)变应性鼻炎(5)急性鼻炎(6)急性喉炎2.孔最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功用:清热、解表、利咽。
主治: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肘臂疼痛。
操作:直刺0.5~1寸。
临床经验:(1)支气管扩张咯血(2)急性支气管炎(3)支气管哮喘(4)急性咽喉炎(5)急性风湿性肘关节炎(6)前臂软组织损伤3.少商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功用:清肺、利咽、清热、利窍。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声哑、鼻衄、腮肿;中暑昏厥。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临床经验:(1)急性扁桃体炎(2)产后奶少(3)急性支气管炎(4)急性喉炎4.尺泽穴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
功用:清热疏肺、和中降逆。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临床经验:(1)肺结核咳血(2)急性肠胃炎(3)肘关节扭伤5.三间穴定位:握拳,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后凹陷中。
一穴治一病,治病穴位大全(一)!杏林君有话说: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比较推重中医的,固然疗效是比较慢,但是治疗重疾难症照样很有效的,今天就来说一说针灸之类的常识吧,人体有许多的穴位,假如可以找到这些穴位并且经常按摩或针灸的话,对于血液轮回是很有利益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路来看看吧.……急性腰椎痛穴位:人中.特色:开通闭塞,清热祛风.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喷鼻穴程度运针. 办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觉得痛苦悲伤.边捻针边让患者哈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竖立位,同时向相反偏向运针.反复操纵2—3次,痛苦悲伤很快就会消掉.按:本身不合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标,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合散布.机体功效状况.施用对象甚至医师工夫程度等等关系很大.小我以为以药性定穴性是邪路!本身经常运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急性视神经炎穴位:光亮.特色:清肝明目,消肿镇痛.治疗眼睛发痒痛苦悲伤.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用针办法:采取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急性咽炎有两种治法: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拔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采取1.5寸针,刺向印堂.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急性结膜炎用针办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闭经穴位:上窷.用针办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尽可能肯定行经的时光,假如不克不及,建议选择女性感到不舒畅或感到心境不好的日子.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大夫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摊开时要快,如许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觉得子宫压缩,反复操纵3次.两侧穴位都要针刺.留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纵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晕车晕机穴位:安眠1,位于翳风合翳明穴中点胸锁乳突肌内,乳突下缘,翳风后1寸.安眠2,位于风池和翳明穴中点. 用针办法:采取2寸针,直刺1.5寸,轻轻捻转拔出,只刺一侧穴位.按:与后面25胃痛.28眩晕.30吐逆互参,一般来说都有咽部痰卡胃部不适上翻作呕,降逆和胃利咽治疗多有效.譬如前臂中点之尺胃穴治疗胃痛极效,治疗吐逆晕车晕船晕机亦极效,紧迫时用大拇指导压治疗立竿见影!四肢严寒穴位:尾骨今朝大多半针灸师不知道这种尾骨疗法,尾骨具有明显的愈合才能,许多治疗都以这里为能量中间,尾骨末尾是能量最强的,而第一节是尾骨能量最低部分.尾骨横突上富有感到神经末梢,因而在尾骨长进行针灸治疗意义重大. 用针办法:采取26号1.5寸针或三棱针.俯卧位,在第一尾骨和骶骨之间进针,中等强度提插刺激.出针,在横突两头反复该操纵,针尖应刺向外侧.另一种办法是在第二尾骨末尾和顶端之中点进针,重在插针进谋杀激,可以留针,也可不留针.用三棱针时操纵与此雷同.留意本疗法仅用很短的时光,大约5分钟即可.按:尾骨端是人体的才能中间愈来愈引起大家的看重,譬如邻近的长强作为八字疗法的高能量点治疗多种疑难病得到普遍运用!本身未用此法治疗过四肢不温怕冷,但用过网上UC房间里逍遥游师长教师讲的刺四缝治疗此病极效,另试用八关大刺治疗亦有效.与此相对的是固执性四肢举动心发烧,治疗乏术,列位可有好的疗法?便秘穴位:秩边特色:清热除湿,消肿通便.用针办法:用四寸针,进针三寸深,刺至(向)会阴,产生针感得气,留针20分钟,在10分钟后再行针一次即可.留意对于急性症要进行2—3次治疗.按:秩边透水道治疗前列腺炎.遗尿.尿道痛极效,秩边旁开2寸之夹秩边透水道治疗亦极效!还有环跳治疗盆腔炎.痛经.便秘亦有效,而直肠.前列腺.子宫.阴道.尿道地位邻近,同属盆腔脏器,可见腧穴主治有地位邻近原则,不单邻近部位的不合腧穴主治有配合之处,一个腧穴主治的不合病症也地位邻近.膀胱炎穴位:支沟用针办法:用2寸针,垂直运针.垂直进针1.5寸,经由过程加力和减力针刺以导气,留针4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 按:支沟治疗便秘极效,参8便秘,按膀胱和直肠地位邻近,膀胱炎和便秘相符病症地位邻近原则,故支沟治疗二者都有效.肠炎穴位:神阙特色:温阳补亏,利尿消肿.用针办法:1.5寸针直刺.进针至1寸,经由过程加力运针将气导入,然后直接出针,无须留针.留意这是脐窝,针灸书的确划定不克不及在此针刺,进针前务必对该部位消毒.鼻出血穴位:大敦和阴(隐)白.办法:紧握住出血鼻孔对侧的大脚趾,一向握住不放,直至出血停滞.按:竖立位拍腘窝治疗流鼻血简略便利有效.胃肠道功效杂乱穴位:内关(透刺)至外关.用针办法:用2.5寸针,直刺,须要时用更长的针.直刺针尖透达外关皮下.小幅度快速提插,同时轻柔腹部约2分钟,(同时)请患者深呼吸,5分钟后反复操纵,直至腹部痛苦悲伤消掉.留针20分钟.头痛穴位:风池金师长教师创造(现)的胃舒穴,位于剑突和第七肋骨之间.办法:患者坐位,女性应松开乳罩,医师站于患者右侧,左手拇食指紧按脖颈两侧的风池穴,右手中指如勾状按压胃舒穴,似乎要把患者从地上提起.注:这是金师长教师创造的15秒疗法,包管100%有效,不超出15秒钟患者就会觉得头痛减轻.呃逆疗法1,涌泉俯卧位,拇指强力按压涌泉穴1—2分钟,刺激强度要足够大,直至呃逆停滞.注:对重症患者可针刺双侧涌泉.疗法2,胸椎中部,在第3和第7椎骨之间.患者竖立位,双手扶墙,医师双手拇指按压3—7胸椎之间两侧最紧部位,直至呃逆停滞.也可俯卧位操纵.按:耳穴之耳中穴点压治疗呃逆立止.疗法2的症结之处在于找到3—7胸椎之间两侧最紧部位按压.癔病(1)癔病性哑症涌泉用1.5寸粗针.在一侧涌泉穴进针3/4寸深,提插捻转约3分钟,同时对患者措辞.假如患者未恢复措辞功效,可再针刺另一侧涌泉穴.(2)癔病性瘫痪环跳用28号3.5寸针向生殖器偏向进针3寸,提插逐渐减力,使下肢觉得麻痹,甚至有触电感,运针约3分钟出针.(3)癔病性痉挛中脘用2寸针.直刺1.5寸,减力运针,增强刺激,直至痉挛停滞.。
1、穴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治:发烧。
手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2、穴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动过速。
手法:揉按1-2分钟。
(60-70/分)3、穴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主治:心动过缓。
手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4、穴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主治:失眠症。
手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5、穴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主治:多汗症。
手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6、穴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主治:足心热。
手法:揉按36次。
7、穴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主治:头痛。
手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8、穴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主治:头顶痛。
手法:直按斜向上顶。
9、穴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主治:偏头痛。
手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0、穴名:定喘(华佗夹脊)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主治:哮喘。
手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11、穴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
主治:腹泻。
手法:直按稍斜上顶。
12、穴名:降压(足厥阴肝经上)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主治:高血压。
手法:震颤点按1-2分钟。
13、穴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
主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手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
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14、穴名:大骨空穴(经外奇穴)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
主治:白内障。
手法: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名:神庭(督脉)取穴方法: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脑疲倦,(醒脑)手法:中指点按刺激。
16、穴名:血海(足太阴脾经)取穴方法:髌骨内上缘二寸。
主治:眼皮浮肿。
手法:拇指强力度按压。
17、穴名:肩痛穴(足阳明胃经上,)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约三寸左右,胫骨边缘。
主治:肩周炎。
手法:强力度按压1-2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8、穴名:扭伤穴(经外奇穴)取穴方法: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与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联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主治:急性腰扭伤。
手法:强力度,同时按压两臂的扭伤穴。
19、穴名:坐骨穴(新穴)取穴方法:大转子与尾骨尖联线中点下一寸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
手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顶。
20、穴名:足跟点(手针穴位)取穴方法:大陵穴与劳宫穴联线上找痛点。
主治:足跟痛。
手法:按揉1-2分钟。
21、穴名:承浆(任脉,)取穴方法:唇沟之中央凹陷处。
主治:小儿厌食症。
手法:中力度按揉3-5分钟。
22、穴名:遗尿点(手针穴位)取穴方法:手小指末节横纹中点。
主治:小儿遗尿(肾虚)手法:轻按揉1-3分钟。
23、穴名:天柱(足太阳膀胱经)取穴方法:颈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五分凹陷处,哑门旁开1.5寸。
主治:喉头肿痛。
手法:轻揉按2-4分钟。
24、穴名: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原穴)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缝间上一寸五分处。
主治:鼻出血。
手法:垂直用力点按。
25、穴名:上迎香(经外奇穴)取穴方法:在眼内眦下五分处。
主治:鼻窦炎。
手法:按揉1-2分钟。
26、穴名:少泽(手太阳小肠经,井穴)取穴方法:手小指尺侧,距指甲0.1寸。
主治:急性结膜炎。
手法:拇指重掐法。
27、穴名:大抒(足太阳膀胱经)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主治:麦粒肿。
手法:直按斜向颈椎用力顶按。
28、穴名:冠心穴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阳膀胱经)至2、3趾骨联合处联线中点。
主治:冠心痛,止痛。
手法:指端或用圆珠笔芯按压5分钟。
29、穴名:元骏穴取穴方法: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关节下。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手法:一指禅推法点揉。
30、穴名:关元(任脉,小肠募穴)取穴方法:脐下四横指,中线。
主治:失眠。
手法:半卧后揉100-200下,45℃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
31、穴名:四白(足阳明胃经)取穴方法: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便秘。
手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时按双侧四白加长强穴(长强尾骨端凹陷处)。
32、穴名:安眠穴(经外奇穴)取穴方法: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与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边线中点。
主治:失眠、偏头痛。
手法:中度点按。
33、穴名:牵正穴(经外奇穴)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
手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溃疡加小肠反射区)。
34、穴名:失眠穴(经外奇穴,足底)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点。
主治:失眠、足跟痛。
手法:重度力点按。
35、穴名:闪腰穴(足太阳膀胱经上)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连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附近有一压痛点。
主治:腰扭伤又称闪腰。
手法:点按。
患者俯卧,医者找出双侧“闪腰穴”后,用双手拇指猛然点按患者双侧穴位,压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钟,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为度。
接着轻柔、和缓地按摩腰部数分钟结束治疗。
一次手法完毕后,患者多有明显好转,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疗后,腰痛症状就会消失。
36、穴名:落枕穴(经外奇穴)取穴方法: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主治:落枕。
手法:落枕穴在手背上。
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
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37、穴名:太阳穴(经外奇穴)取穴方法: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手法:头痛发作时,患者自已回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一寸凹陷处),压至胀痛,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分钟,头痛便可减轻。
38、穴名: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取穴方法: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
(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主治:晕厥。
手法:中暑、中风、虚脱时,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
可用拇指陷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续2一3分钟,一般会缓解。
39、穴名:人中(任脉)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手法: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
当遇到中风、中暑、中毒、过敏的病人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等情况时,用拇指尖陷压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40、穴名:劳宫(手厥阴心包经,荥穴)取穴方法:劳宫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主治:高血压.手法:高血压患者因生气、暴怒、激动、劳累,血压会急剧上升,对患者生命有极大威胁。
此时按压劳宫穴(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心中),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41、穴名:少商(手太阴肺经,井穴)取穴方法:少商穴在大拇指外侧,距指甲角一分处。
主治:呃逆。
手法:呃逆时,患者可用拇指和食指紧压少商人,至有酸痛感为度,持续半分钟到1分钟,呃逆可止。
42、穴名: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取穴方法:主治:止呕吐.手法:呕吐时,可用中指压内关止呕。
内关穴在掌面腕横纹上二寸两筋之间,压至有酸胀感即说明已中穴位,约1分钟即止呕吐。
43、穴名:天枢(足阳明胃经,大肠募穴)取穴方法: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主治:便秘手法:便秘者在大便时以左手中指点压左侧天枢穴(位于肚脐左侧2寸),至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1分钟左右,就有便感;然后屏气,增加腹内压,即可排便。
44、穴名:脚后跟取穴方法: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止鼻血。
手法:鼻子出血时,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脚后跟(踝关节及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左鼻出血捏右脚跟,右鼻出血捏左脚跟,即回止血。
45、穴名:阳陵泉(足少阳胆经,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取穴方法: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胆绞痛.手法:囊炎、胆结石发作时,右上腹可发生剧烈绞痛。
病人可在右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1寸凹陷处的阳陵泉穴上,用大拇捂持续授摩2分钟钾,可获良好止痛效果。
46、穴名:三阴交(足太阴脾经)取穴方法: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肾绞痛。
手法:肾绞痛发作时苦不堪言,此时可用大拇指揉按三阴交(内踝上三寸胫骨后缘),反复授摩3一5分钟,肾绞痛即回缓解。
47、穴名:至阳(督脉)取穴方法: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缓解心绞痛.手法:心绞痛发作常伴有胸部压迫、窒息感。
此时可按压至阳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坐位低头垂臂,两侧肩胛角下缘直线交于脊柱五中点即是此穴),授压3一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