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初步认识计算机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14
小学信息技术第1课《认识新朋友(初步认识计算机)》教案年级:一年级上册学科:信息技术版本:清华版(2012)【教材分析】《认识新朋友(初步认识计算机)》作为小学信息技术一年级上册的第1课,其教材分析需要从多个维度展开,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与操作。
首先,从课程目标来看,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了解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等硬件设备的名称和用途。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正确开关机,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如移动、单击等。
此外,课程还强调了学生应该遵守的机房规范,以确保他们能够安全、有序地进行信息技术学习。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材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外观。
同时,通过具体的操作示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引导他们了解计算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应用,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在教学方法上,教材提倡采用直观演示、实践操作、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教师的演示和讲解,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操作;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亲身体验计算机的魅力和乐趣;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最后,在评价方面,教材建议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度和合作能力等方面,结果性评价则侧重于学生对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通过综合评价,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初步认识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如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并了解它们的基本功能。
2. 技能目标:学生能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如移动、单击、双击等。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计算机外部设备的认识和鼠标的基本操作。
《认识计算机》教学教案《认识计算机》教学教案(通用6篇)《认识计算机》教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2.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知识。
3.了解容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4.了解常见外存储器的特点。
5.学会查看硬件的配置信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知识。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方法观察体验学习、合作讨论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启发引导学习。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教师展示课件,展示现代各种各样第四代计算机。
老师引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计算机作为功能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享受计算机带来方便的同时,人们却经常被各种各样的软件、硬件问题所困扰。
那么你们了解计算机多少呢?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回答,师生互评。
2.新课讲授教师展示课件,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1)第一台计算机是“埃尼阿克”(ENIAC),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
(2)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
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
第三代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3)第四代计算机特点。
体积小、重量轻、功耗少、功能强、成本低。
老师引入: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计算机结构组成,进一步认识计算机,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大家都会成为一位计算机小行家。
观看介绍计算机硬件的录像,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所看录像,学习教材中计算机硬件知识。
教师提问:计算机硬件从外观和内部分别有哪些部件?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学生回答:……教师展示课件,总结:外观上:机箱、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
内部构造:主板、CPU、电源、内存、显卡、硬盘、光驱、软驱、网卡等。
教师提问:看完这些硬件结构,那这些部件分别都起什么作用的呢?如果把计算机比如是一个人,那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各个部件都起到人的哪个器官的作用。
一年级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案范本教案标题: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是一种用来处理信息的工具。
2. 知道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功能。
3. 能够正确使用计算机。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并向学生解释计算机是一种用来处理信息的工具。
2. 老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计算机的外观,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认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10分钟)1. 老师介绍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如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等,并简要解释它们的功能。
2. 老师可以通过展示计算机内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的组成部分。
三、计算机的功能(15分钟)1. 老师向学生讲解计算机的功能,如计算、存储、处理信息等。
2. 老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如计算器、文字处理软件等,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四、使用计算机(15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正确使用计算机的方法,如开机、登录、打开软件等。
2. 学生们根据老师的示范,自己尝试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如输入文字、绘图等。
五、小结(5分钟)1. 老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确认他们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老师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的认识和使用能力。
教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计算机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
但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和拓展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需要在之后的课堂中多安排一些实操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计算机概念和功能的理解。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引导,确保教学内容能够被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
(这是一个示例教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教材要求,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
)。
学前儿童计算机基础认知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前儿童建立计算机基础认知,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硬件设备、常见软件以及简单操作等内容。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儿童了解计算机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和初步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如硬件和软件等;2. 能够辨认并熟悉计算机的硬件设备;3. 能够运用键盘和鼠标进行操作;4. 能够简单使用常见的计算机软件。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1.1 通过图片展示计算机的外观,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组成;1.2 解释计算机的作用,例如帮助人们处理信息、娱乐等;1.3 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 计算机的硬件设备2.1 利用图片及实物展示计算机的主要硬件设备,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2.2 通过引导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每个硬件设备的功能和作用;2.3 进行简单的示范,让学生了解硬件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3. 计算机的操作3.1 引导学生认识键盘和鼠标,并指导正确握持方法;3.2 通过简单游戏或互动实践,让学生练习使用键盘和鼠标进行基本操作,如手指动作游戏、点击绘制等。
4. 常见计算机软件4.1 展示常见的计算机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儿童教育软件等;4.2 通过图示和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软件的基本功能;4.3 选择适合学前儿童的软件进行示范,并引导学生尝试基本操作。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实施,学前儿童对计算机基础认知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多种教学方式,学生对计算机的概念、硬件设备和软件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简单操作计算机进行基本操作。
然而,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五、延伸活动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认知,可安排以下延伸活动:1. 设计简单的计算机绘图任务,让学生运用计算机中的绘图软件进行绘制;2. 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使用计算机进行游戏,在娱乐中进一步熟悉计算机的操作和软件使用;3. 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计算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医疗、交通等,并与学生分享并讨论。
人教版PEP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认识计算机1.1 认识计算机(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定义和功能。
- 掌握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外部设备。
- 教学内容:- 计算机的基本定义和功能。
- 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外部设备。
- 教学过程:- 引入计算机的定义和功能。
- 介绍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外部设备。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机的应用场景。
- 教学评价:- 学生能够正确描述计算机的定义和功能。
- 学生能够准确辨认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外部设备。
1.2 认识鼠标和键盘(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鼠标和键盘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 掌握鼠标和键盘的正确使用姿势。
- 教学内容:- 鼠标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 键盘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 教学过程:- 介绍鼠标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 演示鼠标的正确使用姿势。
- 介绍键盘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 演示键盘的正确使用姿势。
- 教学评价:-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鼠标和键盘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鼠标和键盘,并保持正确的使用姿势。
第二单元:认识信息技术之网络2.1 认识互联网(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掌握互联网的常见应用和安全注意事项。
- 教学内容:- 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互联网的常见应用和安全注意事项。
- 教学过程:- 引入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介绍互联网的常见应用和安全注意事项。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互联网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 教学评价:- 学生能够正确描述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学生能够准确说明互联网的常见应用和安全注意事项。
2.2 认识网页和搜索引擎(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网页的基本结构和元素。
- 掌握搜索引擎的基本使用方法。
- 教学内容:- 网页的基本结构和元素。
- 搜索引擎的基本使用方法。
- 教学过程:- 介绍网页的基本结构和元素。
- 演示搜索引擎的基本使用方法。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初步认识计算机一、引言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制定一份合理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教案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础操作;3.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三、教案内容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介绍计算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计算机的构成和作用- 简单介绍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 解释计算机的主要作用,如数据处理、信息存储和通信。
3. 计算机的基础操作- 了解计算机开机和关机的步骤;- 学习如何使用鼠标和键盘进行操作;- 实践操作打开和关闭应用程序。
4. 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 引导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信息技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案步骤1. 导入环节- 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2. 讲授基本概念- 通过举例和图片等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3. 讲解计算机的构成和作用- 通过幻灯片或板书展示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构成;-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教育、娱乐和科研等。
4. 实践操作-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依次进行计算机开机和关机、使用鼠标和键盘进行操作、打开和关闭应用程序的实践操作。
5. 总结与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帮助学生进行拓展思考,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的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自我评价-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自己的学习态度等。
2. 同伴评价- 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发现优点和不足,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
3. 教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实际表现出的能力,进行评价和成绩的评定。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2.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未来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外观和组成。
2. 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计算机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基本外观2. 计算机的组成3. 开关机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外观和组成,学会正确的开关机方法。
2. 难点:理解计算机的内部组成及其功能。
四、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实践操作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准备1. 准备一台计算机,展示给学生观看。
2. 准备有关计算机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1课时:认识计算机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台计算机,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机的外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与实践a. 教师讲解计算机的基本外观,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
b. 学生观看有关计算机组成的视频,了解计算机的内部结构。
c. 教师演示开关机方法,学生跟随操作。
3.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操作计算机,尝试开关机,巩固所学知识。
第2课时:计算机的组成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的哪些部分?”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教学内容与实践a. 教师讲解计算机的内部组成,如CPU、内存、硬盘等。
b. 学生观看有关计算机硬件组成的视频,加深对计算机内部结构的理解。
c. 教师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的内部组成。
3. 课堂练习学生尝试列举出自己了解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加深对计算机组成知识的理解。
第3课时:开关机方法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如何正确开关计算机吗?”引导学生复习开关机方法。
2. 教学内容与实践a. 教师讲解正确开关机的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b.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学会正确开关机。
c. 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开关机。
3.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操作计算机,完成开关机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第4课时:计算机的基本操作1.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的键盘和鼠标吗?”引导学生复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小学一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认识计算机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定义和作用。
2.认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3.能根据图示认识鼠标、键盘、显示屏等基本外部设备。
4.了解计算机的使用规范。
二、教学重点1.计算机的定义和作用。
2.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三、教学难点1.认识鼠标、键盘、显示屏等基本外部设备。
2.了解计算机的使用规范。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先让学生看课件上的图片,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你们使用过吗?” “它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并了解其作用。
2)教师将课件上的图片传给学生,让学生认识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以此来初步认识计算机。
2.呈现1)教师播放课件,用图示和文字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包括主机机箱、鼠标、键盘、显示器、耳麦等基本外部设备,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认真听讲。
2)介绍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让学生思考计算机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实践1)学生自觉排列指定计算机硬件,包括主机机箱、显示器、鼠标和键盘等,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识别、分辨、掌握这些计算机硬件设备。
2)教师带领学生操作计算机,首先检查计算机是否处于安全的状态,同时讲解计算机使用的规范和注意事项。
4.总结1)教师总结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使用规范。
2)让学生自我展示所学的知识,并做出总结归纳。
五、作业1)让学生在家观察自己家里的计算机,说出其中包括哪些设备。
2)让学生练习插拔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并整理出计算机的使用规范。
六、教学反思1)教师在授课中需要深入浅出,要把握好讲解的难度和思路。
2)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尽量参与到实践环节中来。
3)要注意及时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在课后能有所收获。
李新【课题】1.1 了解计算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结合自己的日常观察和了解的图片、文字资料,描述计算机在生产、生活、工作、科研、国防等场合的应用,并能说出各种应用领域的特点。
能够表述计算机技术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图片、文字记载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过程,认识计算机的分类与各类的特点。
描述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应用,从而体会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所起的作用。
(3)能够结合计算机应用的具体事例,结合计算机发展及在生活、工作、社会各个不同场合中的应用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进步,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理解计算机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能够说出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2)通过收集资料,了解计算机发展趋势及特点。
能够说出计算机的主要特点,列举计算机分类产品及使用场合。
情感目标:培养正确了解计算机的情感。
【教学重点】(1)计算机发展及分类;(2)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难点】(1)识别并区分计算机发展阶段;(2)收集计算机应用与发展的案例,描述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教学设计】启发式教学,从生活实例中搜集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探讨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
【教学备品】多媒体电脑室。
【课时安排】2课时(45分钟×2)【教学过程】课题名称:1.2 认识微型计算机教学目标:1.基本知识(1)通过展示典型的微型计算机产品,认识组成微型计算机系统的主要外部部件的名称和作用:显示器、键盘、音箱、鼠标、打印机。
(2)通过图1-3所示“微型计算机系统组成”示意,知道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份组成,熟悉硬件和软件所包括的主要内容:硬件的主机和外设;软件的种类。
(3)通过实例,认识微型计算机的主板系统单元电路组成的电子器件的名称及其功能:CPU、内存储器、主板(南桥、北桥)芯片组、总线、BIOS和CMOS、插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