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廖古岩溶体地质特征及铀成矿远景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604.52 KB
- 文档页数:5
下庄—寨下地区铀成矿地质特征分析下庄-寨下地区位于下庄矿田中部,区内构造发育,岩浆活动、热液活动和围岩蚀变作用强烈,矿化显示好,石角围硅化断裂带、下庄硅化断裂带与下庄-寨下辉绿岩组的相交复合部位是铀成矿的有利部位,矿化以”交点”型矿化为主。
文章主要是对下庄-寨下地区的铀成矿地质特征进行论述,认为区内岩浆热液活动多期多次,含矿断裂构造带发育和围岩蚀变强烈,具备铀成矿有利的地质条件,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
标签:铀矿成矿地质特征下庄矿田1区域地质背景下庄-寨下地区位于下庄矿田的中部,下庄矿田位于贵东岩体东部,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加里东隆起边缘的湘、赣、粤后加里东隆起的南西翼与粤中海西-印支拗陷带交接部位的南岭纬向构造带中带,即大东山-贵东东西向岩带与粤北山字型构造东翼弧之黄陂断裂马屎山断裂、油山-下庄新华夏系断裂带组交汇复合部位。
矿田内岩浆活动具有多期多次特点,主侵入体、补充侵入体、中基性岩脉发育。
主体岩石为燕山第一期主侵入花岗岩,呈岩基产出,岩体分相较好,岩性为渐变关系;中心相分布于矿田南部,出露面积小,岩性为粗粒(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1pbηγ2(1)5);过渡相岩石在矿田广泛分布,岩性为中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2pbγ2(1)5);边缘相仅见于矿田东西两翼,主要岩性为细粒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3mbγ2(1)5)。
典型的断裂构造有东西向、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三组。
东西向构造带是矿田内形成时间较早的一组韧性剪切带、挤压带和中基性岩等组成的复杂构造带,从北往南依次有水口-竹山下、黄陂-张光营、下庄-寨下、鲁溪-仙人嶂、中心段等五组。
中基性岩脉在下庄矿田内呈东西向成群成组分布,是南岭纬向构造带在区内的主要表现形式[1],也是矿田早期铀成矿主要导矿和储矿构造带。
2矿区地质2.1岩石矿区内出露的岩石主要是燕山早期贵东岩体主体岩石-过渡相的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第二补体的不等粒小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及后期的细粒白云母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角闪辉绿岩、伟晶岩、石英脉等脉岩和构造作用形成的花岗碎裂岩、花岗正长岩、糜棱岩、纤闪石化角闪辉绿岩,其次有中基性脉岩,石英正长岩。
粤西北地区铀矿化特征及成矿规律浅析作者:王磊来源:《西部资源》2018年第05期摘要:粤西北地区处于国家重点攻关的南岭东西向成矿带与郴怀北北东向成矿带的交汇部位。
通过对粤西北地区铀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分析总结了区域铀成矿规律。
分析表明该区具有对铀成矿十分有利的地质条件,在花岗岩体内、岩体外接触带、灰岩砂岩层间破碎带等均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关键词:粤西北;铀矿;成矿规律;找矿潜力1.地质背景1.1大地构造位置本区大地构造位于华夏古陆与扬子古陆的结合部位(钦杭结合带),成矿带划分属南岭成矿带(Ⅲ级),郴怀成矿带(Ⅳ级)从本区穿过,处于极有利的铀成矿大地构造环境。
1.2地层及岩浆岩粤西北地区出露的地层较齐全,从下古生界震旦系至中、新生界,除缺失奥陶系、志留系以外,其余地层均有出露。
其中最老的下古生界震旦系、寒武系,分布于西部云开大山后加里东隆起,以浅海相碎屑沉积为主,为类复理石、硅质岩夹火山碎屑岩建造。
上古生界泥盆、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三叠系遍布全区,主要沿东陂-连州复向斜和连阳复向斜分布,以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海相陆源碎屑岩类和海陆交替相的砂页岩、灰岩互层及煤系地层次之。
其中下石炭统的梓门桥组铀矿化较发育,见有工业矿体,上二叠统龙潭组次之。
此外,下石炭统的石磴子组和上泥盆统也具有零星铀矿化。
三叠系下、中统浅海相碳酸盐及碎屑沉积较发育,但三叠系上统及侏罗系仅零星分布,沉积类型主要为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沉积及火山碎屑沉积;白垩系及新生界古近系为陆相红色碎屑沉积,呈盆地状露布,第四系分布广、厚度薄。
区域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多期多阶段或同期多阶段岩浆活动形成的不同规模的岩体十分发育。
出露的岩体有北部的九嶷山岩体、东部的大东山岩体、南部的连阳岩体和西部的禾洞、永和等岩体,出露面积为2380平方公里,占本区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
这些岩体以中深成侵入岩为主。
岩体产状多样,有中深成相的岩基、浅成相的岩株、岩墙和浅成一喷发相的次火山岩。
桂西南泥盆系含铀层位与成矿远景邓春源【摘要】桂西南地区泥盆系地层广泛出露,其特征为富含泥、硅和碳酸盐岩以及生物碎屑成分,是我国碳硅泥岩型泥盆系层控铀矿床最早发现之地.文章分析研究了该区泥盆系含铀层位特征,并划分出了6个铀成矿远景区域.【期刊名称】《南方国土资源》【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4页(P39-42)【关键词】泥盆系;含铀层位;成矿远景;桂西南【作者】邓春源【作者单位】广西三○五核地质大队,广西柳州545007【正文语种】中文广西三O五核地质大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桂西南地区开展铀矿找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发现中型铀矿床1处、小型铀矿床及铀矿化点带100处以上。
笔者在对该地区的铀成矿特点和分布规律的系统研究中,发现铀成矿主要与泥盆系含铀层位有关,已知的矿床、矿点基本上可以全部归类于泥盆系层控型铀矿床。
因此,笔者分析和探讨了桂西南泥盆系含铀层位及其特征,总结其规律,并划分了铀成矿远景区域,以期为找矿工作提供依据。
1 桂西南泥盆系的基本特征与分层桂西南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南板块的南华活动带右江褶皱系那坡断陷至西大明山凸起一线(见图1)。
区内泥盆系沉积发育,且岩性、岩相和古生物变化复杂,既具浅海开阔台地浮游—底栖相(北流型之一),又具滞留台盆浮游相(南丹型)的特征。
1.1 基本特征自南东至北西,泥盆纪时沉积呈超复不整合于加里东(广西)运动所形成的晚寒武世褶皱基底上,基底断裂和古地形控制了泥盆纪不同的沉积类型。
在泥盆纪早期,全区以浅海滨岸陆源碎屑岩相沉积为主,此后,在岩性岩相上普遍发生分异,在基底断裂及其地形低处以碳酸盐岩夹硅质岩、硅质岩夹泥岩、扁豆状灰岩等浅海较深水台地沉积为主,为南丹型;在浅海浅水开阔台地上近台盆处过渡相区,则以纯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为北流型沉积的一种。
各期沉积既具继承性又具分异性,台地和台盆相交错是泥盆纪两大沉积特征。
在铀矿化赋存方面,南丹型沉积相地层多具点带少、品位贫、分布广的面性特点,北流型(过渡相)地层则具点带多、品位富、沿构造裂隙分布的线性特点。
敦煌方山口大型钒磷铀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赵省民聂风军江思宏白大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摘要敦煌方山口大型钒磷铀矿床是一个多元素共生矿床,它既有与中国其它地区钒矿床相似之处,也有其自己独特的方面。
研究该共生矿床的地质特征,阐明其中各种矿产的分布规律,查明其形成机制,以期在邻近地区寻找规模更大的钒、磷、铀矿床。
关键词铀钒磷矿床地质特征敦煌G eological F eatures and Origin of the Fan gs han k ou Large2sca leV2P2U De posit in Dun huan g , G ansu ProvinceZHAO Xingmin N I E Fengjun J IA N G Siho n g BA I Daming( I nst i t ute of M i neral Resou rces , CA GS , Bei j i n g , 100037)Abstract The Fangshan ko u V2P2U depo sit , locat ed in t he no rt h of Dun huang Cit y , G ansu Pro vince ,is a large2scale depo sit wit h multi2element associatio n. It sho ws so me similarities to ot her vanadium de po sit s and also has it s o wn d istinctive qualities. The aut h ors int end in t h is p ap er to st udy in det ail geolo g ical f eat ures of t he depo sit and to make clear t he d ist ributio n and fo r matio n of all kind s of mineral reso urces in it wit h t he p urpo se of find ing mo re vanad ium , p ho sp ho rus an d uranium r eso urces in t he surro un d ing areas and serving t h e devel o p m ent of West China .K ey w ords V2P2U depo sit geolog ical f eat u re Dun huang of G ansu p r o vince敦煌方山口大型钒磷铀矿床(磷矿属中型,铀矿为小型) (甘肃矿床发现史编委会,1996) 位于甘肃敦煌市北部,是一个以V 为主,兼含P 、U 多元素共生矿床。
贵州铀矿资源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刘开坤;王国坤;余未来;李艳桃【摘要】根据贵州铀成矿地质背景,论述了不同类型铀矿资源的地质特征,研究分析了铀成矿规律,划分了铀成矿(区)带,提出松桃—瓮安碳硅泥岩型、磷块岩型铀成矿亚带和风冈—开阳碳硅泥岩型铀成矿亚带;认为浅成低温热液铀矿床和沉积型铀矿床铀资源丰富,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期刊名称】《矿产勘查》【年(卷),期】2016(007)005【总页数】7页(P774-780)【关键词】铀资源特征;成矿规律;铀成矿带(区)划分;找矿潜力【作者】刘开坤;王国坤;余未来;李艳桃【作者单位】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核资源地质调查院,贵阳550005;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核资源地质调查院,贵阳 550005;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核资源地质调查院,贵阳 550005;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核资源地质调查院,贵阳 55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9.14贵州省是全国重要的铀矿资源省区,50多年来,已发现和探明了浅成低温热液型、沉积型、岩浆热液型、岩浆气液及浅成热液型、岩浆热(气)液型、变质型和风化—淋积型等铀矿床类型,矿化类型多样、种类齐全,尤以上世纪50年代末发现的开阳504低温热液型铀矿床影响最大,该矿床是西南地区发现的第一个铀矿床,也是我国早期发现并提交开采的铀矿床之一,除504矿床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地质科学研究外,其他矿床未见公开报道。
贵州属扬子陆块铀成矿省,分布有黔中—湘西北铀成矿带、雪峰山—摩天岭铀成矿带及四川盆地铀成矿区(南缘),以黔中—湘西北铀成矿带涉及区域最广,大地构造位于扬子陆块一级构造单元内的上扬子陆块二级构造单元,地史上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构造发展阶段[1]。
全省地层发育较全,自新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与铀矿化有关的含铀层位较多,从中新元古界到新生界均有分布。
新元古代初期, 壳源花岗岩侵位并形成气成—高温热液铀矿床(点),从早震旦世开始, 出现被动陆缘裂谷(陷)盆地, 在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形成深层热水沉积铀矿床;在上扬子地台内部出现一些地幔相对坳陷,地壳相对隆起,在此背景控制下的浅水域,上翻洋流带来的富磷海水分别在晚震旦世和晚震旦—早寒武世形成铀磷块岩矿床;晚二叠世在贵州西部由于地幔柱隆起导致大面积的大陆拉斑玄武岩喷发及其次生辉绿岩脉侵入,形成岩浆期后热液铀矿;燕山期侏罗—白垩纪的大规模造山运动,使贵州发生褶皱和断裂,在构造动力驱动下,浅成热液非常活跃,热液流体从地壳或矿源层中淋滤、淬取铀等有关元素形成成矿流体在适当部位沉淀或交代形成众多的浅成低温热液铀矿床[2-4]。
摘要:指出了铀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也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基础原料。
归纳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我国砂岩型、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泥岩型四种主要类型铀矿床的研究现状,简要分析了上述四大类型铀矿床的成矿特点以及时空分布特征。
关键词:铀矿床;成矿特点;时空分布;特征中图分类号:p61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224021铀矿床研究概况铀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也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基础原料。
我国铀资源较为丰富,矿产类型多,已?嗣鞯挠丝笞试粗饕?分布于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
我国铀矿床类型多样化,主要为砂岩型、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泥岩型4种类型,并且成矿地质条件较为复杂[1]。
在我国北方地区,新疆伊犁、吐哈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发展迅速,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2],最典型的成果之一就是在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发现了一个特大型砂岩型铀矿床[3]。
从2006年开始,南方重点铀成矿带、矿田的勘查工作得到恢复,部分重点地区已初见成效,取得了较显著的找矿成果,这表明我国铀矿找矿潜力巨大。
2铀矿床成矿特点2.1矿床类型我国铀矿床类型多样,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铀矿类型划分的研究。
国内众多学者出于各自不同的角度,所采取的分类依据或准则有所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按成因分类的;按含矿主岩分类的;按含铀建造分类的;按工业生产特点分类的;按主岩兼顾矿床构造和矿体形态分类的;按矿床产出的地质部位和矿物组合的分类的[1,4,5],等等。
考虑到便于矿石加工处理以及对铀资源的评价,核工业地质系统习惯按含矿围岩的不同将华南铀矿划分为花岗岩型、火山岩型、碳硅泥岩型、砂岩型等。
2.2成矿特点2.2.1花岗岩型铀矿床花岗岩型铀矿床与花岗岩体关系密切。
按照两者的空间位置可分为内带型和外带型[6]两种。
矿体形态主要受断裂破碎带、围岩破碎带控制,多呈似层状、透镜体状、不规则状等。
第1章引言1.1选题依据及意义铀资源是一种军民两用的、高度敏感的战略资源,除作为核武器填料之外,也是核潜艇和核电站所需的基本原料,是发展核电的基础。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五大要素之一,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经济的能源,是当今世界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核电对缓解我国能源短缺,改善环境和能源结构不合理情况,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和谐发展更具现实重大意义。
根据国家核电发展目标,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约4%,达到4000万千瓦。
核电的大发展必然带来天然铀需求的极大增长。
充足的铀资源供给和储备是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需要,是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保障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因此,加强铀矿资源勘查,确保天然铀的安全供应对顺利实施我国核电发展战略非常重要。
加速铀矿找矿勘查和科研工作,寻找新的铀资源基地,确保天然铀的安全供应,是我国铀矿地质战线面临的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相山铀矿田位于中生代赣-杭火山岩带相山火山盆地内,是赣-杭火山岩构造带中最重要的铀矿田。
相山矿田是我国火山岩型铀矿床的典型代表,所包含的矿床不仅数量多、储量大,而且矿化类型也比较复杂。
近几年由于基础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加强,矿田地质勘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一批新矿床被发现,老矿床不断扩大,其中邹家山矿床已跨入超大型铀矿床的行列,表明相山矿田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所以对其成矿作用特征的研究对以后的找矿工作意义重大。
1.3相山铀矿田研究现状相山铀矿田是我国目前最大最富的火山岩型铀矿床,该矿床所处的相山大型塌陷式火山盆地座落在区域性南北向长期活动的赣中南花岗岩隆起带与北东向的赣杭火山岩拗陷带复合的巨型大地构造带上。
地处扬子板块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结合部位[1-3]。
四十多年来,对相山地区进行全面深入的地质研究工作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为1963-1965年,原华东608队12分队在相山地区进行了1:5万的地质填图,提出了相山是个火山岩盆地,这是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研究上的一个重点突破;第二次是1970-1972,二机部北京地质局组织的由“3队1所1矿”人员参加的联合科考队,对相山矿床以往地质资料进行全面总结,提出了矿床北部控矿的花岗质小岩体是次火山岩体,对其展布特征编制了系统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