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上册第22课《富贵不能淫》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94 MB
- 文档页数:23
第22课《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熟读本文,朗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汇,能用现代汉语流利地翻译文章。
3.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理解文章的观点。
【情境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读音障碍。
2.全班齐读全文。
3.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词、句)可以勾画出来,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勾画出来,准备进行交流。
4.小组交流合作翻译全文。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准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下,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下;得志的时候,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迷惑他的思想,贫贱不能动摇他的操守,权势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是大丈夫。
”二、研读课文——领会文本孟子在与弟子景春谈论“何为大丈夫”的问题中,提到了著名的三句话。
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大丈夫”,就是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
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课文。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3、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激发学生的大丈夫意识。
教学重点: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激发学生的大丈夫意识课前预习:1、查找孟子及其思想介绍。
2、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本文大意。
3、圈出不理解的词句。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语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到底哪样的人是大丈夫呢?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也谈了自己的观点。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的看法。
我们一起进入到21课《孟子二章》的学习。
二、检查预习情况:1、生介绍孟子及其思想2、生读课文,正音三、齐读课文,读准停顿。
四、你读我读,疏通大意1、诵读本文。
(小组内以喜欢的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 班级展示)2、解释文本。
(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3、展示活动成果。
推荐学生诵读本文,请学生点评诵读。
4、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疏通文意,解决学生预习留下的问题。
并对重点字词强调。
五、你想我想,感受精髓1、理解:景春提出了什么观点?为何会提出此观点?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他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2、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明确:驳论文就是争锋相对的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有破有立。
孟子先驳斥,表示不认同的态度,接着以妾妇之道作比戳破景春的观点,再正面提出自己心中大丈夫的标准。
六、你讲我讲,感受英雄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明确:不是说只有那些具有雄才大略、建立丰功伟绩的仁是真正的“男子汉”,也不是说只有那些具备崇高品德、拥有坚定心志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的普通平凡的“大丈夫”需要你用慧眼去发现。
《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诵读古诗文80篇。
”《富贵不能淫》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单元第一课。
选自《孟子》,作者孟轲,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本单元选了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还要多读书,积累常见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富贵不能淫》作者反驳了景春的观点,提出了自已对大丈夫的判断标准。
文章长于修辞,气势磅礴,观点明确,层次清晰。
教学中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重视诵读,感受孟子文章的语言魅力。
还要注意理解孟子的说理层次,理解作者的观点。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能理解文意,但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文知识掌握得不扎实。
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感悟能力较弱,要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难点重点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难点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设计意图:从人们平常说的“大丈夫”引出孟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富贵不能淫》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掌握古今异义词,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汇。
2.反复诵读,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理解文章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古今异义词,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课时安排】共2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成果展示1.多媒体出示课前自主预习内容,教师随机提问。
(要求每组B层学生作答,有难度由A层同学补充)2.根据展示情况教师作出强调,给学生2-3分钟强化记忆。
答案参考:1.识记作者: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把孔子和他以“孔孟”并称。
孟子的思想:性本善、施仁政、民贵君轻。
2.搜集孟子的成语: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专心致志……3.搜集孟子的故事:“孟母三迁”“断机教子”……4.《孟子》与哪三部作品合称为“四书”:《论语》《大学》《中庸》知识链接:文言文翻译原则:“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方法:六字歌诀:留、对、换、加、删、调(加字、换字、直译、意译)二、课堂学习研讨(一)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指导: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
2.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循声跟读。
3.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以小组形式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探究疑难词句。
1.定向:老师出示学习内容,讲清学习要求和注意事项,教给学习方法,特别强调要看注释、运用自己已经积累的文言知识进行翻译。
2.独学:学生自主翻译课文,记下不会的词句。
3.对学:A层和B层同学互相交流翻译情况,共同解决对方不会的词句。
4. 群学:组内同学在学科组长的主持下解决个别学生不会的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