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派”词的代表人物及其创作风格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6
花间派词人花间派词人温庭筠和花间派词人中唐以后,文人写词的渐多,温庭筠是其中写词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作家。
温庭筠(812?—870?),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他出身于没落贵族的家庭,长期出入歌楼妓馆,“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本传》),为当时士大夫所不齿,终身困顿,到晚年才任方城尉和国子监助教。
他的诗和李商隐齐名,但更多表现个人的沦落不偶,而较少伤时感事之作。
就是他的感情诗,虽文采绚烂,而雕琢过甚,带有浓厚的唯美主义倾向,实际是齐梁绮艳诗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温庭筠的诗虽不能和李商隐相比;由于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他在词创作的艺术成就上却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
温词现传六十多首,比之他的诗,这些词的题材更狭窄,绝大多数是描述妇女的容貌、服饰和情态的。
如下方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相传唐宣宗爱听〈菩萨蛮〉词,温庭筠为宰相令狐掏代写了好多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他在词里把妇女的服饰写得如此华贵,容貌写得如此艳丽,体态写得如此娇弱,是为了适应那些唱词的宫妓的声口,也为了点缀当时没落王朝醉生梦死的生活。
它上承南朝宫体的诗风,下替花间词人开了道路。
从敦煌词里的十五首〈菩萨蛮〉看,题材相当广泛;但是在温庭筠以后,晚唐五代词人填这个调子的不少,风格上就一脉相传,离不了红香翠软那一套,可想见他影响的深远。
温庭筠的部分描述闺情的词,如〈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又如〈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表现妇女的离愁别恨相当动人。
由于温庭筠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对于那些不幸妇女的处境还有所同情,透过这些不幸妇女的描绘就流露了他在统治集团里被排挤的情绪。
花间鼻祖是哪位诗人花间派的鼻祖是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他是唐初的宰相温彦博的后人,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但是文思敏捷,对于写诗非常的有天赋。
他和李商隐齐名,被后人并称为温李。
其最有名最为人所知的诗句大概就是那句“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了。
他的词辞藻华丽,饱含情意,被人誉为花间派的鼻祖。
温庭筠才华无双,关于他有很多传言,只要他把手笼到袖子里信口吟诵就能作完八韵的诗赋,所以有人送他外号“温八吟”,又说他一叉手就能够成一韵,叉八次就可以完篇,所以又被人成为“温八叉”。
这样一个厉害的人物却屡屡科举不顺利。
他科举不顺利有一项“罪名”是因为他写“侧艳之词”。
在当时写艳词是被认为不入流甚至是下流的。
但是在他死后六七十年,后蜀出现了一本畅销书《花间集》,开篇便记了温庭筠66首词,被人争相传颂模仿。
由此被封为中国词史上第一个流派“花间词派”的鼻祖。
他之所以能被誉为花间词派的鼻祖是因为他规范了词的格律形式,把词和南朝宫体以及北里倡风相结合,而且词的这种文学形式,是通过温庭筠才真正被人关注并且发扬了起来,确立了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所以温庭筠被誉为花间派的鼻祖。
温庭筠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文笔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三人都排行十六,故合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生性傲岸,蔑视权贵,放荡不羁,无意仕途。
所以,在遭受人生打击之后,更加不在乎世俗之物了。
温庭筠的词作大多描写女性姿态,写她们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离愁别绪、身世感慨。
温庭筠的诗词,在意境上形成了与其它诗人的诗词不同的风格,词律也更趋严整。
温庭筠是诗词过渡期的重要桥梁,为晚唐五代、两宋时期词的发展开拓了更加宽广的道路。
花间词派简介花间词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支重要的文学流派,主要盛行于唐代中后期。
它以描写女性美、表达个人情感和追求艳丽华贵的风格为特点,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从起源、特点和代表作品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花间词派。
1. 起源花间词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初期,当时著名女诗人薛涛以及她的弟子们在《花间集》中提出了“花间”一词。
薛涛将自己的作品定位于“花间”,意指她们写作时所关注的主题是闺阁女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内心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诗人开始拥护这种风格,并在其创作中加入了更多独具特色的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立而鲜明的花间词派。
2. 特点2.1 描写女性美花间词派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女性美的描写。
花间词派的诗人们以女性为主题,通过对女性容貌、仪态和心理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唐代女性的风采和魅力。
这些描写往往充满了艳丽华贵的色彩,追求形象的华美和绚丽。
2.2 表达个人情感花间词派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将个体的情感内核融入到作品中。
诗人们通过对爱情、离别、思乡等主题的深入探索,展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喜悦。
这种真实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得花间词派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2.3 追求艳丽华贵与其他文学流派相比,花间词派在形式上更加注重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人们常常使用大量修饰词语、比喻、夸张等手法,使得作品在语言上更为华美。
同时,花间词派也注重音乐性与韵律,在结构上追求平仄工整、押韵和谐的效果。
3. 代表作品3.1 薛涛《菩萨蛮》《菩萨蛮》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之一,由唐代女诗人薛涛创作。
这首词以描写女性美为主题,通过对女主角容貌的细腻描写和深情表达,展示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内心的痛苦挣扎。
3.2 杜牧《秋夕》杜牧是唐代后期花间词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秋夕》被誉为花间词派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以描写秋夕夜晚的景象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交织描写,展示了作者对离别和思乡的深切感受。
“花间派”代表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比较“花间派”代表温庭筠和韦庄的花间词比较在词坛上温庭筠和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派”代表作家,但他们的词各有千秋,试比较如下:㈠温庭筠写词是把自己藏在他笔下的那些女子的后面,通过她们曲折地抒发自己的苦闷,可谓隐约。
韦庄写词是写自己的风流韵事,直抒胸臆,欢乐、哀愁、相思,和盘托出,倾诉给读者,可谓显直。
㈡温庭筠笔下的女性都是有感情的,但是她们的感情并不明显地显露出来。
温庭筠对她们寄寓了同情,甚至可以说把自己的生命注入到她们身上了,但他并没有把自己的面目显示给我们看。
韦庄却是一切都明白如话,他不要什么寄托,把自己的灵魂打开让读者看。
㈢温庭筠的词富有装饰的效果,以浓艳见长;韦庄的词中在写意,以疏淡为美。
㈣温词的美是色泽的美、装饰的美、词藻的美;韦词的美是本色的美、自然的美、意境的美。
“春水碧于天”,自然、明快、爽朗、本色。
韦词不是特意制作的工艺品,不是令人目眩的装潢,而是淡墨绘成的写意画。
㈤温词的意象稠密,意象之间的中介常常被省去,因而显得紧密,一句词里包含多层意思。
韦词的意象比较稀疏,意象之间基本上是连贯的,脉络比较分明,有散文的意趣。
韦词常常是一句一个意思或两句合起来才表达一个意思。
㈥温词有女性的细腻,温庭筠在写女性时,似乎是以同样身份的女性的眼光在观察她们、描绘她们,透过她们的举止和装扮,看到了她们内心的隐秘,处处流露出体贴和同情。
韦庄是从男性的角度去观察和描写女性的美,带着男性的柔情。
论描绘的细腻,韦不如温;论感情的温柔,温不如韦。
温韦二家各有所长,不可轩轾。
他们各以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种词风,在文学史上都有贡献。
当然,他们也各有所短:温词易流于涩,韦词易流于滑;温词易流于晦,韦词易流于浅;温词易流于隔,韦词易流于俗;温词味厚而易腻,韦词味淡而易泛。
他们都没有达到艺术的极致。
温庭筠与韦庄花间词的不同之处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唐初宰相温彦博之裔孙。
才思敏捷却因恃才傲物,讥刺权贵,生活放浪不羁,因而仕途不顺,一生大半漂泊困顿。
元稹的爱情诗创作风格元稹(787年-868年),唐代中期著名诗人,与杜牧、杜甫、李商隐、王之涣合称为“花间派”。
他的诗歌以豪放、开放的风格而著称,尤以爱情诗创作而闻名于世。
以下将从元稹的爱情诗创作的主题、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三方面,探讨他的爱情诗创作风格。
元稹的爱情诗创作主题多样丰富,涉及到了相思、离别、忧愁、感慨等多个方面。
他的爱情诗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深情以及爱情中的痛苦。
他用深情的笔触描述了与爱人相伴的幸福时光,如《离思五首·元夕》中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他也以痛心的思绪描绘了离别的伤感,如《离霄五首·离思四首》中的“薄情人总被秋风误,独上楼头,去极望天涯”。
元稹的爱情诗风格开放豪放,不拘于传统的规范。
他将自然景物与爱情融为一体,运用形象生动的写作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描写爱人美丽时,常常选择某一细节,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如《遣忧思三首》中的“可怜属国薇,高筑牡丹楼”;而在描述自己的思念与痛苦时,也会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如《遣悲怀古三首·其二》中的“自惭居处庄周墓,千古凭栏尽晚风”。
元稹的爱情诗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爱情诗深受后来的诗人所倣效,并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表达方式。
他的诗风直接、真实,表达了真挚的感情,使他的作品在读者中产生共鸣。
他的创作风格启示后来的诗人,使他们敢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不再拘泥于传统约束,而注重个人的感受与体验。
总体而言,元稹的爱情诗创作风格以其开放、豪放的特点而备受称赞。
他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与执着,使人们在阅读他的诗歌时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冲动与感情的震撼。
他的爱情诗不拘于传统,形象生动,为后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和方向。
元稹的爱情诗不仅成为了他一生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花间词派晚唐五代时流行的词派。
创始人是晚唐著名词人温庭筠,主要成员是五代西蜀的一批词人,如韦庄、牛希济、欧阳炯等。
他们的作品多描写女人和相似,内容狭窄,情调缠绵,词藻华丽。
后蜀赵承祚把温庭筠等18位作家的词编成《花间集》,花间派由此得名。
1、花间词的定义因后蜀赵崇祚收录始自温庭筠、欧阳炯、终至李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故又称西蜀词派为花间派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亦便被人们称为花间词。
2、花间词派的定义他们的词风香软,落笔多在闺房,以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体态,开历代词作之先河,其中也不乏一些好词句。
《花间集》得名于花间词人张泌的《蝴蝶儿》词“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3、花间词人的定义时人认为他们词风大体一致,将其词作结而成集,后世称为花间词人。
其中,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集》中的主要作家。
陈洵《海绡说词云》:“词兴于唐,李白肇基,温岐受命,五代瓒绪,韦庄为首。
”4、花间别调的定义欧阳炯的词也有另一面的作风堪称为“花间别调”。
请看其《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花间词派的形成,自有温庭筠的开山作用,但衍为流派,风行一时,则还有它更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学原因。
晚唐时局动荡,五代西蜀苟安,君臣醉生梦死,狎妓宴饮,耽于声色犬马。
正如欧阳炯《花间集序》中所述:“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
”花间词正是这种颓靡世风的产物。
晚唐五代诗人的心态,已由拯世济时转为绮思艳情,而他们的才力在中唐诗歌的繁荣发展之后,也不足以标新立异,于是把审美情趣由社会人生转向歌舞宴乐,专以深细婉曲的笔调,浓重艳丽的色彩写宫能感受、内心体验。
而李贺、李商隐、温庭筠、韩偓等人的部分诗歌,又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为花间词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词在晚唐五代便成了文人填写的、供君臣宴乐之间歌伎乐工演唱的曲子:“绮宴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戕,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花间派”词的代表人物及其创作风格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摘要:“花间派”词作为早期的一种词,其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在选取并简评其两位代表人物——温庭筠和韦庄的代表词作之后,对花间词的创作风格进行探讨并简述这种创作风格对宋词尤其是婉约词的影响。
关键词:花间派温庭筠韦庄宋词婉约词一、“花间派”词与《花间集》词体在盛唐时期孕育于民间,中唐时己有一些文人开始从事词的创作,至晚唐五代,词体已渐趋成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收录了晚唐五代时期十八位词人的五百首诗歌曲子词。
其中收得最多的是温庭筠、共六十六首,另外,孙光宪共六十一首、顾敻共五十五首、韦庄共四十七首。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因其来源《花间集》而得名。
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谈到:“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
”花间词大多是伤春悲秋、离情别绪写的。
这一景象出现于晚唐五代, 原因虽较为复杂, 但自有其必然性、合理性。
从客观角度看,同任何文学流派的兴起一样,花间词的出现,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
中唐以后政治腐朽、社会衰败,广大文人志士面对纷乱世事,无奈至极,转而需要消遣性、情绪化、日常性的软性文学来回避生活中的苦难,在诗词的表达中求得慰藉和平衡。
加之中唐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步扩大,追求世俗享乐的意识迅速膨胀。
曲子词的兴盛正是迎合了这样的需要,通过婉约细腻的词作吟唱情思和爱意。
也正在这一时期, 特别是五代, 儒家思想的统治明显削弱, 封建礼教观念相当淡薄, 在婚姻爱情方面的思想解放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中唐以来,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渐多,及至晚唐李商隐等人,描写真挚的闺情、捕捉细腻的心绪,代表了唐代爱情诗歌的最高成就。
但是近体诗发展至此,在言情表达方面开始显露出力不从心。
它严整的形态,难以表达波澜起伏的内心情感,但是这种新的情感心境、审美情趣一旦兴起,就必定要寻找到一种能够避免形式束缚,更加自由地传达心曲的文学载体。
浅谈韦庄词与花间词派关系及其地位和影响摘要:在晚唐文学史上,韦庄作为一个风格独特的词人对后世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都有很大影响。
韦词尽管归于花间词派,但也有不少脱略于艳词的创作。
韦词在花间词派和词史上的总体地位以及韦词对后世词人的影响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韦庄花间艳词词史地位影响一、韦庄与花间词派词学家和学者们着眼于韦庄词的独特风格,对韦庄词在词史中应占何种地位及影响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首先要定位的是韦庄与花间词派的关系。
目前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是:“温、韦二家词虽然风格不同,然而仍同属于?花间?之X围〞,因为晚唐五代的词往往是供歌唱的艳曲,就其内容和主题来说,写景那么不出闺阁园亭,写情那么不外伤春怨别,温韦二家词都没有超出这个X围,他们的区别“只是温词较为客观,无鲜明之个性,韦词较为主观,有鲜明之个性〞;“对温韦词风的研究分析,也不能绝对界限化,从词的开展这一宏观角度来看,温韦同属花间X畴,所以一样之处甚多,温词也有清淡疏朗的作品,韦庄也不乏浓艳含蓄之作,温、韦作为花间词派的两大代表性词人,作品的题材大致一样,十之八九以男女之情、离愁别绪、留连光景为题材,这与时代气氛、地域情况、文学思想和两人的际遇有很大关系。
而他们的分别那么主要是在于表现风格上的不大一样。
也认为韦庄是“一个既属花间词派,又能开陈启新突破藩篱的重要词人〞,韦庄词的题材和情感因为受当时的风气、观念的影响,还是偏狭于播弄风月,流连光景之类,他的独特那么在于赋予了这种传统偏狭的题材以丰富的内在情思。
韦庄之所以也列名于“花间〞,是由于他晚年身为蜀相。
“韦词风格疏秀,其中内容并不完全符合于?花间集序?中所提出的要求,“整体风貌与创作取向的明显诗化,或许是韦词同温词的本质性差异,并使得韦词佚出?花间?集团的主导审美规X之外〞。
第二种看法也有人指出:“?花间集?不过是集结晚唐五代词人所写词曲的一个总集,并不是风格一样,情趣一致的一个艺术流派,它有着两条截然相反的创作道路〞,而韦庄和温庭筠分别为其代表并为后来的词人开辟了道路。
花间词人名词解释花间词派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其风格绮丽柔靡。
因为文学史家以温庭筠为首,故名花间派。
宋初,词坛有“苏黄”并称。
“苏”指苏轼,“黄”指黄庭坚。
“苏黄”后来成为文人词创作的典范,开拓了宋词题材和表现手法的新天地,对元明清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花间词派的词艺术风格大体相近,但各人境遇不同,所以各人创作也各具特色。
冯延巳、吴文英等九人被尊为“花间九子”,其中冯延巳、吴文英的成就最高。
花间词派是温庭筠倡导的词派,是盛唐主要文学形式之一“曲子词”的继续,它以温庭筠为首,故又称“温派”。
原为晚唐五代时期的民间曲子词,经过温庭筠的提倡而始为文人词所写作,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的主要娱乐形式。
它多描写男女情爱,尤其是大量描写浓丽的色彩和软媚的情态,内容较单薄,多“极声色之艳”。
在晚唐五代,许多诗人、词人为之填词。
“大概当时文士以此体为诗,盖一时风气如此”,所以这种文人词被称为“花间词”或“花间体”。
因为温庭筠在《花间集》里第一个把词这种文学样式加以搜集、整理、加工,所以号称“花间派鼻祖”。
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薛昭蕴、牛峤、段克己、鹿虔扆、和凝、韩偓、顾敻、孙光宪、魏承班、毛文锡等。
小李。
这是从他们的字或号中各取一字而命名的,所以也叫“小李杜”。
晚唐五代词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为“温李”。
据考证,小李并不姓李,而是跟着他的先辈名叫李凝,后改为李璟,他自己又改为李煜。
李璟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公元867年),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
这是继承父兄基业的国君,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及男女情爱,风格软媚,但亦有清新之作,且有部分描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作。
后世品评其词语,多带感情色彩,如姜夔认为“一种富贵气,作得新丽,便不同。
”另有学者指出,李煜的作品实际上并不尽为后人误解,他本人在当时即被视为异类,且存在诗词风格迥异的情况。
代表作:《望江南》、《子夜歌》、《菩萨蛮》、《乌夜啼》、《浪淘沙》、《虞美人》、《破阵子》、《玉楼春》等。
花间词是一个活跃在晚唐和五代的词派。
花间词作内容多为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
女人素以花比,写女人之媚的词集故称“花间”,《花间集》由此得名。
花间词多为小令和中调,没有慢词,因为此时慢词还没有发展出来。
在这些优美的名子中,诗友们可以读见许多我们不常见的词牌,如《酒泉子》、《河传》、《八拍蛮》、《定西番》等。
花间词派的代表词人是温庭筠和韦庄,温词称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
今天,隐娘整理了60句花间词句,字字温柔,句句皆美,一定有你喜欢的。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演洲。
——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温庭筠《望江南》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韦庄《菩萨蛮》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韦庄《菩萨蛮》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韦庄《女冠子》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语多时。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韦庄《女冠子》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皇甫松《梦江南》孤枕怯钟声,寂掩银屏,芙蓉被冷梦难成。
——皇甫松《浪淘沙》船动湖光趟港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皇甫松《采莲子》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李询《南乡子》带香游女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李询《南乡子》翠华一去寂无踪。
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鹿虔宸《临江仙》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鹿虔展《临江仙》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张泌《蝴蝶儿》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江上柳月烟,雁飞残月天。
——温庭筠《菩萨蛮》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温庭筠《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
——温庭筠《菩萨蛮》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花间派代表人物花间派题材的诗作多写儿女情长、离愁别绪。
花间派的诗风婉转含蓄,缠绵悱恻,文辞华丽精致。
有关花间派诗作的代表人物,你都了解多少?花间派代表人物1、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
唐代诗人、词人。
其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声情,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很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文笔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三人都排行十六,故合称“三十六体”。
其诗今存三百多首,有清顾嗣立重为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
其词今存七十余首,收录于《花间集》、《金荃词》等书中。
2、皇甫松: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
他是工部侍郎皇甫湜之子,宰相牛僧孺之外甥。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皇甫松《醉乡日月》3卷。
3、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省东平县)人。
五代十国时期宰相、文学家、法医学家。
和凝喜爱文学,长于短歌艳曲,其词作被王国维辑为《红叶稿》。
4、孙光宪: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省仁寿县向家乡贵坪村)。
五代至北宋大臣、文学家。
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有《北梦琐言》传世。
词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词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
5、韦庄:字端己。
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
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韦庄工诗,其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其词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
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
所著长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
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浣花词》。
另有《菩萨蛮》五首为宋词奠基之作。
《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这里总结出一些花间派的经典诗句:1、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2、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3、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花间词的基本风格
花间词派是中国古代诗词学流派之一。
其词风香软,落笔多在闺房,以描绘女性的容貌、服饰和情态为主,呈现出一种柔媚、婉约的风格。
花间词派的作品通常具有华丽的辞藻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含蓄、朦胧的意境。
同时,花间词派的词作也常常描绘自然景物,以花、月、风、雨等为题材,表现出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感悟。
花间词派的代表人物有温庭筠、韦庄等,他们的词作对后世的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花间词派的作品虽然在内容上较为狭窄,但其艺术价值却不容忽视。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总的来说,花间词派的基本风格是婉约、含蓄、柔媚,注重情感描写和意境营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花间鼻祖”温庭筠“花间鼻祖”温庭筠引导语:要说唐代最香艳的诗人是谁?那就非温庭筠莫属了!温庭筠生活于晚唐时代,工于诗词。
他这个人,别看他一生都不得志,但在诗词上的成就却很大。
在诗上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在词上与韦庄齐名,时称“温韦”。
特别是在词上的艺术成就,开创了花间派,对后世词的发展影响很大,被尊称为“花间词派”的鼻祖。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成就还会不得志呢?温庭筠出身于没落贵族,个性放荡不羁,又有点恃才傲物。
别人都对相国令狐绹百般巴结,他呢,看不上令狐綯的结党营私与才识贫乏,还经常出语讥讽。
而得罪权贵的后果就是,你再有才也屡试不第,被人压制,从此被摒弃于科举大门之外。
好吧,既然你官场不和我玩,我干脆就转战风月场好了!温庭筠更加放浪形骸起来,终日狎妓豪饮,过起沉迷声色的生活。
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轻薄才子、无行文人。
但其实正因为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温庭筠在那些青楼女子的身上也找到了共同的身世之感,你不得爱情,我不得志,我们都是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可怜人。
这就使得他的词特别能够表现女性的形象与感情,将闺情与宫怨描写得精妙绝伦,这其中不无寄寓着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温庭筠的诗清婉精丽,词则浓艳香软。
这里的两句诗、八句词可算是温庭筠最有代表性的诗句。
一、诗1.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送人东游》此次一别,不知什么时候我们还能再相见,来吧,让我们举杯畅饮,抚慰下我们离别的愁颜。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商山早行》公鸡打鸣了,催人早起,此时明月依然照着茅屋。
清晨的板桥上铺满了冰冷雪白的寒霜,上面有一些早起行人的足印。
温庭筠虽以词最为出名,可是他的诗只凭此句就足以千古不朽,流芳百世,备受推崇。
宋代欧阳修对此句也是赞誉有加,自己也作了一句“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是显然,还是不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更为动人。
花间派词人与诗词创作的特点分析1. 引言1.1 概述花间派词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诞生于唐代盛世。
他们以精致细腻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花间派词人与诗词创作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1.2 文章结构本文包含五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引言、花间派词人的特点、诗词创作的特点分析、实例分析与比较以及结论。
通过这样系统化地呈现,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花间派词人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3 目的本文旨在揭示花间派词人与诗词创作的独特特点,深入探讨他们在题材选择、表达方式、感情表达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突出贡献。
同时,通过对不同花间派词人作品之间以及与其他流派作品之间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汲取启示并展望对现代诗词创作者的借鉴意义。
以上为文章“1. 引言”部分的内容。
2. 花间派词人的特点2.1 背景介绍花间派是唐代时期一个重要的词派,主要集中在花间作坊。
花间作坊成立于唐德宗贞元年间,由文士杨师道和薛能创立。
这个团体以严谨高雅的词风、繁华绮丽的艳容而著称。
其中著名的词人包括韩偓、杜牧等。
2.2 诗词创作风格花间派词人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对自然景物及感情表达的描绘。
他们通过对花卉、草木、山水和季节变化等事物的独到观察,借助鲜明、细致的描写方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中式世界中关于美好生活与爱情哀愁等主题的意境。
另外,花间派词人还注重用典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他们积极吸收前辈文学成果,常常在作品中引用典籍和历史故事,并通过巧妙运用比喻、夸张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2.3 影响和贡献花间派词人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他们以其卓越的词才和优雅的写作风格,开创了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全新的流派,充实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他们弘扬了古往今来优秀传统,并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和启示。
总之,花间派词人以其独特而精湛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彩的意象描绘以及深入细腻的情感表达在唐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花间派名词解释
花间派是中国古代文学派别,是元末明初沿袭白居易《长恨歌》诗风的文学派别,以白居易为“诗仙”,以苏轼、苏辙等人为代表,也称为“白苏派”。
间派以景物描写、绮丽多彩抒怀表现为主要特色,诗文中以花香、月光、歌声、鸟鸣等抒发思乡之情,表现出往日小桥流水、古路茫茫的思乡情怀,令人心醉神迷。
苏轼为花间派的重要代表,苏轼的《江城子》是其代表作,这首词以开导方式,把雅士对家乡的思念、对家国的热爱,像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西湖曲》,把夜西湖之景与思乡交织在一起,表现出深切的家国情怀。
另一个著名的花间派作家是苏辙,他着有《赤壁赋》、《桃花源记》等作品,于苏轼一样,也以深情抒怀和传统文化为主旨,把名篇《赤壁赋》中的黄河古迹,融入诗词中,抒发出来的令人心动的情愫。
花间派的文学作品多有深意,诗词中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令人回味无穷,充满思乡之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思想。
此外,花间派还被认为是宋代晚期文学最流行的流派,以谢安、张旭等人为代表,他们用诗词表达出孤独落寞、伤感怅惘之情,也为当时流传了许多优美而动人的诗词,也极大地推动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到了元末明初,花间派的文学影响日益高涨,被认为是写实派的先驱,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派别,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总之,花间派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文学派别,以其绮丽多彩、
传统文化、触动人心诗句和抒情典雅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其中苏轼、苏辙的诗词,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至今仍然令读者为之动容。
本word文档可编辑可修改
《花间派简介》
花间派简介
时代:花间派是中国晚唐五代兴起的一个词派。
得名原因: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唐末五代词人18家作品500首编成《花间集》(10卷),他们的词风大体相近。
后世因而称之为花间派。
作品特色: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艳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
代表作家与风格:
①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作家,二人虽都侧重写艳情离愁,但风格不同,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
②其余词人,多蹈温、韦余风,内容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
③但鹿虔扆、欧阳炯、孙光宪也有一些较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地域特色: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孙光宪外,其余如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夐、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
作品集:《花间集》有南宋绍兴、淳熙、开禧年间3种刻本。
今人李一氓《花间集校》,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导语】"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祖⽽进⾏词的创作的⼀个⽂⼈词派。
这⼀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
⼤都以婉约的表达⼿法,写⼥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
对后世的⽂⼈词产⽣、发展有⼀定的影响。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花间词派"的相关知识点,欢迎阅读! 花间词派的起源 花间词诞⽣于晚唐五代,花间词派作为最早的流派之⼀在词的发展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巨⼤的影响。
晚唐五代时,南⽅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相继出现了西蜀和南唐两个词坛中⼼。
五代赵崇祚撰《花间集》,收集了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韦庄、和凝、薛昭蕴、⽜峤、张泌、⽑⽂锡、⽜希济、欧阳炯、顾夐、魏承班、⿅虔扆、阎选、尹鹗、⽑熙震、李珣等⼈的500⾸词作。
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之外,都是集中在西蜀的⽂⼈,称为“花间派”。
花间派中“花间”两字出⾃花间词⼈张泌“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句。
纵观花间词派⼀⼗⼋位词⼈,可以发现他们的作品词风浮艳,多写情爱。
⼤多数为所谓男词⼈写⼥性⽣活的“闺情”代⾔体。
更多花间词派的知识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的相关⽂章。
花间词派是唐末五代词派。
因后蜀赵崇祚所编《花间集》⽽得名。
主要词⼈有韦庄、⽜希济、欧阳炯、⿅虔扆、李、⽜峤等。
“花间”词⼈奉温庭筠为“⿐祖”,但只继承了温词中偏于闺情、伤于柔弱、过于雕琢的“柔⽽软”的词风,多数作品尽⼒描绘妇⼥的容貌、服饰和情态,辞藻艳丽、⾊彩华美,题材狭窄、内容空虚,缺乏意境的创造。
其中也有少数作品能够脱去浓腻的脂粉⽓,具有较为开阔的⽣活内容。
⽽以韦庄成就较⾼,⽜希济、李、孙光宪、⿅虔扆、欧阳炯等⼈也有不同于花间派词风的佳作。
“花间”词风直接影响了北宋词坛,直到清代“常州词派”。
花间词派代表⼈物 花间词诞⽣于晚唐五代,花间词派作为最早的流派之⼀在词的发展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巨⼤的影响。
晚唐五代时,南⽅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相继出现了西蜀和南唐两个词坛中⼼。
“花间派”、“婉约派”、“豪放派”各有哪些“花间派”、“婉约派”、“豪放派”各有哪些“花间派”、“婉约派”、“豪放派”各有哪些代表人物?花间派 :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孙光宪外,剩下如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夐、魏启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
婉约派:张綖、王又华、陆机、晏殊、欧阳建、柳永、秦不雅观、周国彦、李清照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
豪爽派:苏轼、辛取疾等。
花间派:温庭筠、韦庄、薛昭蕴等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
花间派神州晚唐五代词派。
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唐终五代词人18家作品500首编成《花间集》(10卷),彼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孙光宪外,剩下如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夐、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都是会合在蜀天的文人。
她们的词风大致相近。
后油滑而称之为花间派。
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作家,二人虽皆侧重写素情离忧,但作风不同,温词秾素富丽,韦词亲淡明秀。
剩下词人,少蹈温、韦遗风,内容没有功咏叹旅忧闺怨、合欢离恨,多范围于男性和女性燕婉之公,格调不高。
但鹿虔扆、欧阳炯、孙光宪也有一些较有隐心意实在义的作品。
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与,但其笔墨富素粗农,艺术成绩较高,对后代词作影响较大。
《花间集》有南宋绍兴、淳熙、开禧年月里3种刻原。
古代的人李一氓《花间集校》,1981年由人平易近文学出版社再版。
婉约派,是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另1个绝对的流派是豪放派。
明白降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的,普通以为是心地光亮的人张綖(字世文,著有《诗馀图谱》、《南湖诗册》。
清人王士禛《花草受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爽。
”王又华《古今词论》所引张说,粗心详同。
稍晚于张綖的缓师曾(字伯鲁,亮嘉靖时人),在《体裁明辨序说》中也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
婉约者欲其辞情含蓄,豪爽者欲其景象广大,掀虽各因其量,而词贱动听,要该以婉约为正。
晚唐时期有个“花间派”知道它的性质和主要词人与作品吗?答:花间派是晚唐时期的一个以蜀地文人居多的一个派别。
《花间集》是由五代词人。
18家作品,500首词组合的集册。
花间派主要词人有温庭筠,韦庄,黄甫松,薛昭蕴,牛峤,毛文锡,和凝,孙光宪,魏承班,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欧阳炯,牛希济等文人。
花间派的性质内容多写儿女情长离愁别借,诗风含蓄,抑郁曲折,寄情委婉,文辞倚丽。
花间派主要代表性词人是温庭筠和韦庄,二人虽侧重写艳情离愁,但风格不同。
温庭筠的词浓艳华美,韦庄的词疏淡明秀,清新明朗,我这里有韦庄和温庭筠的一些词。
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宰相温彦博之裔孙。
诗词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而且《花间集》中温词最多达66首。
温庭筠的诗词有《握兰集》三卷、《金荃集》10卷。
温庭筠工于小赋、每人赋、凡入叉手而八韵成。
他诗词被苏轼所赞言:味摩诘文诗,诗中有画,我亦言之,味飞卿之词,词中亦有画。
其作品有很多。
曾学过其中一首《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锶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
他还写了很多的《菩萨蛮》及其他词作。
例如《梦江南》,《无题》,等等。
韦庄共五首《菩萨蛮》,例举一首《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天情弃,不能羞。
体会并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的变化和内容的不同及其原因?答: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父母都是当时著名学者,大夫赵明诚也是为金石考据家,致使她早期生活优裕,由此词风也在“南渡”前后有所不同,少女时期无忧无虑,活泼愉快。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明显的体现她少女时期的无忧。
●少妇时期:嫁与赵挺之子赵明诚,美满的婚姻生活,相思,离别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晚年寡居时期:南渡,颠沛流离,孤寂愁苦。
“花间派”词的代表人物及其创作风格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摘要:“花间派”词作为早期的一种词,其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在选取并简评其两位代表人物——温庭筠和韦庄的代表词作之后,对花间词的创作风格进行探讨并简述这种创作风格对宋词尤其是婉约词的影响。
关键词:花间派温庭筠韦庄宋词婉约词一、“花间派”词与《花间集》词体在盛唐时期孕育于民间,中唐时己有一些文人开始从事词的创作,至晚唐五代,词体已渐趋成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收录了晚唐五代时期十八位词人的五百首诗歌曲子词。
其中收得最多的是温庭筠、共六十六首,另外,孙光宪共六十一首、顾敻共五十五首、韦庄共四十七首。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因其来源《花间集》而得名。
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谈到:“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
”花间词大多是伤春悲秋、离情别绪写的。
这一景象出现于晚唐五代, 原因虽较为复杂, 但自有其必然性、合理性。
从客观角度看,同任何文学流派的兴起一样,花间词的出现,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
中唐以后政治腐朽、社会衰败,广大文人志士面对纷乱世事,无奈至极,转而需要消遣性、情绪化、日常性的软性文学来回避生活中的苦难,在诗词的表达中求得慰藉和平衡。
加之中唐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步扩大,追求世俗享乐的意识迅速膨胀。
曲子词的兴盛正是迎合了这样的需要,通过婉约细腻的词作吟唱情思和爱意。
也正在这一时期, 特别是五代, 儒家思想的统治明显削弱, 封建礼教观念相当淡薄, 在婚姻爱情方面的思想解放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中唐以来,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渐多,及至晚唐李商隐等人,描写真挚的闺情、捕捉细腻的心绪,代表了唐代爱情诗歌的最高成就。
但是近体诗发展至此,在言情表达方面开始显露出力不从心。
它严整的形态,难以表达波澜起伏的内心情感,但是这种新的情感心境、审美情趣一旦兴起,就必定要寻找到一种能够避免形式束缚,更加自由地传达心曲的文学载体。
从主观角度看,早期文人对词体的初步认识,对花间词的产生有着巨大影响。
晚唐五代人的诗、词,即使同出一人之手的诗与词,也呈现着不同风貌,诗重言志、词重言情,诗庄而词艳。
在表现文人多重性格和丰富情感上,词与诗就已开始分担着不同文学使命。
文人们往往把诗中不便、不屑而又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思想情感,毫不拘束地写入词中,而且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正是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社会风气、文学思潮的诸多新变,花间词兴起并广为传唱。
二、“花间派”词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评析温庭筠、韦庄是花间派的代表作家,人们常把他俩的词相提并论,称为“温韦”。
(一)“浓妆”之温庭筠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
作为我国晚唐著名文学家,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
温庭筠诗词,在思想意义上虽大多无较高的价值,但在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
在温庭筠之前,诗人虽有填词的,但都以诗为主,填词作品不多。
温庭筠是第一个专力填词的人,词的成就在其诗之上,词到了他,形成了一种正式的文学体裁,与诗并列并得到了独立的地位。
可以说,温庭筠在诗、词过渡时期起了桥梁作用。
由于他在词上的创作与成就,成为了晚唐词人的代表,开创了五代、宋词的发展道路,被称为“花间鼻祖”。
温庭筠所写词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妓女们的苦闷情绪和男女间的离愁别恨,在创作上,特别善于用浓密细腻的笔调描摹女人们细致曲折的心理变化。
概括为两点,一是表情深密而隐约,二是语言浓艳而华丽。
《花间集》中选录的温庭筠的词,充分表现出他善于描写妇女生活以及心理的技巧。
以下以两首作品为例简评:《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这首词描写一个女子等待所爱的人归来而不断失望的心理。
她清晨起床,梳洗化妆完毕就倚楼望江,迫切希望眼前过去的船只中有一只载着她所爱的人归来,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从清晨望到黄昏,仍不见他归来。
“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句,一面写实景,另一面是则侧面表达她爱情的坚贞不移;“斜晖脉脉”写夕阳欲落不落,似乎依依不舍,这里不单纯是写景,主要还是抒情;“水悠悠”既是写景,更是指无情男子象悠悠江水一去不返。
这首词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婉约的笔调,凸显出了“深密而隐约”的特色。
“深密”即几个字或一句话概括许多层意思,“隐约”即婉约含蓄。
《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前两句既体现了他浓艳的色彩、华丽的辞藻风格,也体现了他把女子的姿色、风情写得到了穷妍极态的地步。
他的许多词,大都充满了这种浓烈的脂香粉气,虽然色彩浓艳华丽,但与词的内容却很调和,他写词的手法,是将许多可以调和的颜色景致物件放在一处,使他们自己组织配合,形成一个意境、一个画面,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情意。
最后两句“梧桐树,三更雨”,“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都体现出温庭筠善于借物抒情,以及由此而来的在情感表达上的婉约含蓄。
(二)“淡抹”之韦庄韦庄,字端已,五代著名词人。
他的词在内容取材上较温词广泛、民间气息浓厚,和温词比较,具有疏淡浅显、清丽自然的特色。
韦庄的词,句与句之间关系清晰、布局疏朗而有层次。
温、韦词在内容上并无多大差别,不外是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流连光景。
但韦庄更善于运用清丽的字句、白描的手法、疏淡秀雅的笔调描写缠绵婉转的深情。
由于深受民间作品的影响,他的词在语言上能够做到清朗自然,不含一点浓艳的颜色、没有一点辞藻的堆砌。
他善于以直率坦白的语言描写热烈真挚的情感,可谓是“寓浓于淡”。
以下这两首词里,作者运用比较素淡的语言和明丽如画的形象去刻画种种婉转缠绵的情致,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首词开篇泛写“江南好”,那么江南究竟好在哪里呢?“春水碧于天”两句赞美了江南的水乡,“炉边人似月”两句赞美了江南的美女。
此情此景足使将欲远行的游子痛断人肠,由此词人有“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之劝词。
全词层次清晰、画面清丽,与温词显然有别。
此词为作者避乱南方时所作,抒发了自己的浪游情绪,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幅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图。
全词一气呵成、语意自然、色彩素淡,无刻画之痕、无隐晦难懂之语。
《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词,全词坦率地表达出少女求爱的热情,语意浅显、真率抒情、感情热烈,在文风上很明显是受了民间民歌作品的影响。
这首词最能体现韦庄词的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于朴素平淡中蕴含深挚的情感。
三、“花间派”词的创作风格及对后世诗歌的影响花间派是我国词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从内容到形式,它对后世词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花间词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题取向、审美情趣以及艺术风格,同时真实地展现了词由民间状态向文人创作演进、转化的过程。
从词的发展历程上来说,《花间集》大体规范了词体的文学体性和美学特征,确立了花间范式,在中国词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花间词人的词学观念以及创作活动,都为后代词体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经验教训,对后世词体文学的发展、推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花间词属于抒情词,其若干表现和抒情手法对后世词作影响甚广。
善于寓情于形象之中,“善于描绘不同的生活画面,善于截取典型场景,善于捕捉细致入微的思想感受,善于抒发质朴强热的儿女情思”。
②花间词人大都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他们能将曲折复杂、郁结在心灵深处的种种微妙的情思,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倾吐出来。
而“花间派”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诗词创作最显著的影响体现在宋词上。
宋初词作除了受南唐词的影响外,更多的是继承了花间词,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内容上,写相思离别及伤春悲秋仍是词作描绘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
从艺术上看,花间词对宋词的影响就更加明显。
北宋初年的词多为小令,沿袭了花间词在语境和字句方面的特点。
如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秋声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可以说,宋初词作是花间传统的自然历史延续,只是扬弃了其浓艳香软的特点,而保留了其婉约流畅的一面。
北宋中期之后,柳永、苏轼等词人,对花间词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使宋词在题材的选择和表达的方式上开始有所变化。
柳永在词的创作体式和表现技巧方面有了很大的开拓,然而在情调上却仍是承“花间”一脉而来的,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很多明显学习花间词的印记和痕迹,比如《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与柳永不同,苏轼以诗为词,在词中抒发了前人只用诗阐发的文人情感,但苏轼并没有减少对“花间”传统的继承,苏轼不少的词作,如《蝶恋花》中“花褪残红青杏小”、《水龙吟》中“似花还是非花”等,仍是缠绵①/view/e5db236e58fafab069dc02c0.html#②沈祥源、傅生文,试论花间词派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深圳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第117页婉转。
于是,花间词所开创的婉约柔媚的词风,在后代词人不断的学习模仿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南宋一代,虽受到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豪放词风的冲击,但如李清照、秦观等人词作的基本格调,仍然延续花间词传统,主导风格为婉约缠绵。
即便豪放派的代表辛弃疾,仍有学习花间词的地方。
如辛词《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历来评词, 都分婉约和豪放两大派,而婉约派的源头,就在花间词中。
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浮艳,形式雅正、语言清新、感情真切。
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
“总体上说,花间词都是婉约词,而婉约词则远不止花间词。
花间词是婉约词第一阶段的产物,开婉约词风气之先,在词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
”③参考文献1、沈祥源、傅生文,试论花间词派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深圳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2、呙立军,论“温韦”的词风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3、李军,略论韦庄词的艺术特色,《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4、张福洲,“花间”对宋词的影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③张福洲,“花间”对宋词的影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