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汉英文化对比与翻译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15
论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从五个方面探讨了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关系。
在翻译时,认识到文化差异对翻译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再现原文的文字信息与文化因素。
标签:文化差异;翻译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人类的共性决定各民族语言文化间的共性,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
这里特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地理环境的差异与翻译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生产方式的不同选择。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因此汉语中有很多词和牛有关。
英国虽然是一个岛国,但古时主要以马为耕作工具。
牛和马在两国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很清楚地表现出来。
例如汉语中说“吹牛”,翻译成英语就成了“talk horse”;汉语中的“牛饮”到了英语中就变成了“drink like a horse”。
由于我国西依高山、东临大海的地理环境,故素有“东风送暖”、“ 西风凛冽” 之辞。
与此相反,在英国,east wind 是指从欧洲大陆北部袭来的寒冷的风,给英国人带来的是不愉快的感觉。
英国西临大西洋,在春天,凉爽惬意,西风从海上徐徐吹来,带来万物复苏,恰似我国的东风使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在西方文化中,西风是和春天、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东方文化中的东风。
此外,由于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一度领先世界; 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 大手大脚, 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很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而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 ,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 , all at sea (不知所措)等等。
汉英语言文化对比与翻译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一、语言文化差异 (3)1、词汇本身的意义 (3)2、词汇的文化差异 (3)二、世界观和价值观差异 (4)1、文化行为差异 (4)2、了解日常生活方式和交际模式 (4)三、语言的理解与分析 (4)1、结构分析 (5)2、语义分析 (6)结束语 (6)参考文献...................................................。
.. (6)[摘要]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本文对英汉语言在语言自身、价值观、成语谚语文化、语用理解等跨文化差异方面作了简要探讨。
汉英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心理过程即对两种语言的分析理解过程。
这一理解过程是汉英翻译的关键。
只有理解判断正确,做到表达自然地道,再现原文风格。
[关键词]文化差异分析翻译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汉英翻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表面上看,汉英翻译只是把汉语原文的表层结构直接转化为英语的表层结构,但是这并不能正确刻画出译者所经历的语言心理过程,即理解过程。
汉英翻译的过程不是汉语(原文)一字词对应一英语(译文),而应该是汉语(原文)一理解、分析 +对比、选择一表达一英语(译文 )。
汉英翻译不是“对号入座”,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
汉英翻译必须采取英文的句法来表达汉文的意念。
如照汉语逐词硬译则译出来的只不过是一堆让人费解的英语拼凑罢了。
从语言心理的运作上看,译者须先将汉语语法结构和语义两个层面的深层结构了解清楚,并分析成若干语法与语义单位,然后再将这些单位一一转化成英语的语法及语义单位,最后经过重整组合才能成为译作。
以下即是对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的分析。
一、语言文化差异语言自身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义方面的差异。
词汇的语义:一方面是词汇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词汇的文化意义。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英汉文化内涵词比较与翻译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特定的语言就是特定的文化符号。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也最能体现文化差异。
词汇本身具有的语言意义就是概念意义,而词汇的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就构成了词汇的文化意义。
翻译活动不单纯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它还涉及到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
翻译与文化在实质上有着更为本质和深层的关系。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移植,翻译与语言、文化密切相关。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英汉对译时,要把语言的翻译放到跨文化交际的大环境中加以观察、思考。
意义的转换必须包括文化信息所包含的尽可能完整的内容和特色。
因此,只有提高文化意识,了解比较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探索文化内涵词的翻译途径,才能有效地传递原语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二词语文化意义的差异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赖以存在的支柱。
词汇的意义由文化决定。
英汉词语的文化意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非对应性和词汇的不同联想两个方面。
1 词汇的非对应性:有两种情况,第一,在一种语言里,有些词在另一语言里没有对应词。
例如,汉语中的一句谚语“夏炼三伏,冬炼三九”,在英语中就没有“三伏”、“三九”,因此译成英文要说“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而英语中motel,指汽车旅馆(设在公路旁,供自驾汽车的旅客住宿,通常附有车库和停车场),在中文中找不到对应词,所以只好给予中文注释,才能让中国人明白。
第二,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义大不相同。
例如,汉语中的“知识分子”,英文是intellectual。
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医生、工程师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在农村甚至连中学生也被认为是知识分子,但在美国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指范围小得多。
跨文化交际—浅谈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映像。
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只有对文化有了的充分了解之后,了解到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实现对原文的原貌再现。
英汉文化差异主要在于受价值观念、文化心理与象征、审美取向、宗教意识等特征的影响,因此译者必须十分熟悉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提高双语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完整地传递文化信息。
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翻译《圣经·旧约·创世纪》中有记:大洪水过后,诺亚的子孙在示拿地安下身在,其时人们言语相同,口音相通,然而安身并非意味着立命,为了给自己扬名,以免被驱散于地之四级,众人便决定建造一座城,城中竖起一座塔,塔顶高耸入云,名曰通天塔(the Babel,或译为“巴别塔”);忤逆之举一出,耶和华大为震怒,于是上帝变乱了人类的语言,并将其遣散于地之四方,以示惩戒。
至此,上帝借以命名万物的纯语言(pure language)不复存在,人类再也无法以同样的言语相互交流,而要实现彼此间的沟通,就只有借助于翻译来重建那传说中的通天塔了。
然而又谈何容易,翻译从来就不是以举手之劳所能成就的事情或事业,谓翻译之难,难于上青天,此言并非空穴来风,亦无些微渲染之嫌,如其不然,英国学界之执牛耳者瑞查兹(I.A.Richards)当年概不至于作如下感发:在宇宙演化过程中,翻译堪称最为复杂之事件,亦未可知。
语言是意义的载体,因此要完整的把一国语言翻译为另一国语言,译者则必须了解这两国的双语文化知识。
不同的语言转换必须服从特定的文化要求,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层,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
因此,要更深刻,更贴切地传递原文的内在信息,译者必须探明英汉双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并将双语的文化内涵适当对接,真实地再现原文的面貌。
由此可见,译者的双语文化知识在其成功的翻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英汉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最直接的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
然而,语言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我们如何通过它来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异同呢?本论文用对比的方法,对英汉基本颜色的语义及象征意义进行比较,并剖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英美民族与汉民族文化,从而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
标签:英汉文化;文化差异;翻译策略1 英汉颜色差异的表现1.1 历史传统的差异在英国人心目中白色是上帝、天使、幸福、纯洁的象征。
“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这源自于英国国家的宗教故事magi和draids在基督复活时穿着白色的衣服。
因此白色在西方国家被广泛地用在婚礼上。
而白色在中国则是丧色。
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穿白色孝服,办“白事”,胸襟上别着白色的小花,以此来表达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和敬意。
红色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心里中是一种喜庆色,它象征着吉祥、如意,使人联想到幸福与健康。
过新年时贴上红对联、举行婚礼时新娘都要穿上红色喜服,墙上、门上、窗上都贴上红喜字,客人送的礼金或长辈给的红包,都要用红纸包着,以示喜庆。
但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民族眼中,红色则意味着流血、恐怖和危险。
1.2 民族心理的差异民族心理就像一条幽暗的地下长流,涌动在一个民族意识的岩层里,流贯在该民族的血脉中。
中西方人们的心理因素及看待问题的方式,又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英汉民族中,不同的颜色词可能用于描述同一种物质的客观表象。
英语说“black tea”,汉语说“红茶”,因为英国人着眼于茶叶的颜色,称其为“黑”。
而中国人却着眼于茶水的颜色,称其为“红”,这是由于两民族之间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看似矛盾的东西,其实并不矛盾。
我们都知道英语中black and white的意思是白紙黑字,深入分析这个词组的意义深远。
白色代表着轻的颜色,而黑色是代表重的颜色。
中国人喜欢将轻的放在前面,重的放在后面,稳当,踏实。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
本文围绕英汉文化差异在各自语言中的体现, 来说明文化差异、背景知识对翻译的影响。
由此说明文化差异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容低估。
本文对中英的文化、社会风俗与礼仪差异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在翻译中弥补这一差异的例子,以及在翻译英语里面的习惯词汇时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字] 文化差异一般风俗翻译、影响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而且与一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语境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
因此, 在交流中, 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对我们平时能更好的使用英语有很大的帮助。
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相关专业知识会有助于翻译的准确性,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训练,才能在翻译中做到游刃有余。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
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
“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
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英汉两个民族在观察与思维上是存在着差异的: 面对同一物体, 用以概括的概念也有出入, 因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
如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就有不同的概念。
英语“black 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 而叫“红茶”;“brownbread”是“黑面包”, 而不是“棕色面包”。
汉英生态文化对比与翻译翻译不仅仅是语码的转换,更是文化差异的体现。
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因此在翻译的同时,难免会遇到文化不通的现象。
所以,掌握汉英文化差异,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熟练、恰当地进行文化含义的转换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汉英生态文化差异方面展开讨论,将汉英生态文化按类划分,并且通过列举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标签:生态;文化;对比;翻译一.汉英文化概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语言是文化环境的产物,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存在的基础,文化要靠语言来保存、传播和继承,而文化的发展又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汉英翻译既是汉英语言的转换,也是汉英双语文化的交流。
汉英文化的差异给汉英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正如王佐良先生指出的“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郭建忠,2003)。
英语词culture,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与“耕种”、“栽培”有关。
文化的定义多达160余种。
最权威的是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给文化下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生态学,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
本文将针对生态文化作简要分析。
二.生态文化对比1. 地理方面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
汉语中的“黔驴技穷”,“人心齐,泰山移”,“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挥金如土”等都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地域色彩。
相比之下,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比较发达,反映在语言中就出现了许多与海洋、船和水有关的短语。
如:“all at sea”, “burn one’s boats”, “sail before the wind”, “spend money like wate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