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2.6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识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学科之一。
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阶段: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3.从儿童心理发展到一生心理发展。
4.发展心理学的问世与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融合时期(20年代80世纪以来)2.领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发展心理学术语心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3.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应用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学校教育情境下学与教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4.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演变过程:1.在中国的发展:(1)古代:第一,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上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
第二,年龄阶段上孔子提出“吾十有五,而志在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三,在学习问题上孔子提出“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观点。
第四,在教学问题上提出“有教无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等观点。
第五,在作为教师问题上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观点。
(2)近现代:1924年廖世承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62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了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1963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1978年中国心理学会建立了发展心理—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1984年建立了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2.国外的发展:(见识记2、3)(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综合应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一)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1.1 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广义的包括动物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研究院是人类的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就是指个体发展心理学。
(填空)1.2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儿童心理》,这本书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3 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
(使用方法:观察法)1.4 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学的著作----《衰老:人的后半生》---1929年霍尔出版(单选)1.5世界上第一本以发展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沃斯。
(单选)1.6最早对成人期的心理发展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荣格(单选)1.7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3.8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多选)答:(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伦理性原则3.9 横断研究设计----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3.10 横断研究设计的优点:①持续时间短,易于控制有关因素,且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②成本低、费用低,省时省力③避免研究结果受到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影响3.11 纵向研究设计-----就是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内发展变化的依据。
3.12 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点:(1)比较系统地、详细地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的量变质变的规律(2)可以揭示出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中与家庭、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3)对于那些在短期内不能很好地看出学生发展结果的问题,只有通过纵向研究设计,才能经过长期研究后得出结论。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发展与教育学的定义、发展历史以及研究对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学科之一。
他研究个体心理发生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主要回答人类个体是如何从生物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的这个问题。
它即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即是社会学科又是自然学科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广义上说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原始人类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学。
狭义上的指个体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应用学科之一,它主要是探讨学校教育情境下的学与教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是廖世承编写的。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早期的发展心理学是受达尔文的影响侧重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心理学家提出了要以人的整个一生为研究对象的,即出现了所谓的“生命全程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的《儿童心理》为标志,他被誉为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沃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发展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它的诞生有两个观点,其一为1903年美国教育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其二为1877年俄罗斯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卡列杰夫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该时期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试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自己的内容。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融合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心理理论派别的分歧越来越小。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原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或它所要探索的心理发展规律有哪些:1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发展心理学可为教育实践、医疗、文艺以及社会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第四章婴幼儿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婴幼儿发展的概述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单选)(一)身体的发育婴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非常快。
主要表现在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上。
其中,婴幼儿期身高的增加是人一生中最快的。
婴幼儿体重的增长与他们骨骼肌肉的发育密切联系。
(二)神经系统的发育1.神经系统的结构(1)脑的重量在儿童各个器官的发育过程中,脑的发育是最优先的。
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其脑重大约是成人脑重量的25%,而这时新生儿的体重仅是成人体重的5%。
之后,儿童的脑重随年龄增长而迅速增加。
增加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2)神经纤维婴幼儿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
神经系统各部分神经纤维实现髓鞘化的时间不同,较早完成髓鞘化的是感觉神经,其次是运动神经。
与高级神经活动有关的额叶和顶叶部分的髓鞘化过程开始得最晚,大约7岁时才接近完成。
(3)大脑皮层婴幼儿大脑皮层的发育是按一定顺序进行的。
其中枕叶成熟最早,其次是颞叶、顶叶,额叶成熟最晚。
利用脑电图研究发现,脑发育的第一个加速期在5~6 岁。
2.神经系统的机能(1)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机能的发展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大脑皮层兴奋机能增强。
这主要表现在:新生儿每天需要睡眠20~22 个小时,3 岁时可减少到14 个小时。
抑制过程的加强,使幼儿可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并逐步培养起一些生活习惯。
(2)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信号系统在婴儿期就开始发展。
这时他们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都是以具体刺激物作为信号的。
婴儿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阶段1,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七八个月以前的婴儿属于此阶段。
这时他们只能以自身的动作来应答具体的刺激物。
阶段2,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8 个月以后的婴儿开始能够对少数词做出一定的动作反应。
阶段3,具体刺激-词的反应。
1岁至1岁半的婴儿能够对熟悉的物体做出词的反应。
阶段4,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1岁半以后,婴儿的词才开始摆脱与具体刺激物的直接联系,开始具有概括性,即词可代表一类事物。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发展理论第一节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1.青少年身体上的变化:(P5)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体型外貌的变化;二是脏器机能的健全;三是性的成熟。
此外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2.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P10) 神经元的修剪原则——“用进废退”。
3.大脑各部分的发育完善:(P12)①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
1②枕叶位于脑的后部,主管视觉。
③颞叶位于额叶的下方,耳朵的正上方,16岁之前颞叶还处于生长阶段,16岁后才开始修剪和髓鞘化。
颞叶主要负责加工听觉刺激和语言信息。
④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最迟发育完善,功能也最复杂,和学习的关系最为密切。
⑤小脑位于脑的后下部,它负责人的运动协调,与平衡、调节身体姿势有关。
⑥杏仁核,和我们的“本能”有关,决定的是较低级的反应。
第二节心理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定义:(P14)指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有续的,模式化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含义: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
大致体现为:①反应活动从混浊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化;②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注意:如果出成简答题,问“心理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必须首先回答发展的定义。
2、心理发展的实质:(P15)1)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内发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
必须要牢记的几个人物以及其著名言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内发论观点以霍尔、彪勒为代表。
以弗罗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
2)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外铄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
王大顺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最权威)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简单题)(一)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二)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三)讲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论述题)基本任务包括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导两方面:1,作为基础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从而使心理科学领域中向纵深发展。
2,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应用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生学习特点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简答题)(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研究学生是学习的主题,任何教学手段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而起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地位。
第二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简答题)(一)客观性原则: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揭示而不凭臆测加以歪曲。
(二)系统性原则: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来加以考察主要表现在整体性、层次结构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自组织性上。
(三)发展性原则: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它表明在对个体进行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应采取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对其加以分析。
(四)教育性原则:要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五)实践性原则:要求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的过程来考察和研究。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观察法:在自然的生活环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表情等),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学习理论一、奥斯贝尔意义接受理论1.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1)意义学习实质:意义学习就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联系(2)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认知结构中具备与性知识相联系的知识准备;学生具有意义,学习的倾向。
2.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1)实质: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实质是概念同化的过程(2)先行组织者二、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1.准备率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时。
当某一次给予某一反应,准备连接时,给予连接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2.练习率是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连结,也就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连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得到加强,反之会变弱。
3.效果率是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景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学习源于观察与模仿①观察学习,社会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以通过直接经验产生的学习②替代强化,因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受到社会强化的情况2.已经习得的行为未必表现出来四、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1.如果一个人做出组织所希望的行为,那么组织就与此相联系提供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组织所不希望的行为,组织就应该给予惩罚。
据此,就让组织成员学习组织所希望的行为,并促使组织成员矫正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2.把重点放在外形的形容词上,而不是放在需要动词,需要的满足的内部心理方面3.强调环境条件和自己,但不否认人们具有需求价值信念以及意图4.讨论的重点是先行的刺激-反应行为-行为的结果五、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频率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越多,习惯形成的就越迅速,马上把反应出现的次数作为解释反应的保留或淘汰的原则2.记忆力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先进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心理学第四章个性发展与教育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一、需要概述(一)需要及其种类1.需要的概念: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基本内容: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成长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评价:是一种较为完备的需要理论,对需要的实质、结构、归属及作用都做了系统的探讨,对进一步研究“需要”这一课题,建立科学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也存在明显的不足:(1)强调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2)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马斯洛错误地把人的需要的发展及实现看作是人类生物特性的发展和实现;(3)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客观测量指标,缺乏实验支持;(4)他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个人主义的,没有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二、动机概述(一)动机的概念: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里倾向或内部驱力;(二)动机的种类:1.生理性动机;2. 社会性动机:两个层次(1)比较原始的三种驱使力:好奇心、探索与操作;(2)人类特有的成就动机、学习动机、权利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等。
(三)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节(强化)功能三、兴趣概述(一)兴趣及其种类1.兴趣的概念: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情绪,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有定向和动力功能。
2.兴趣的种类:(1)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2)中心兴趣和广阔兴趣;(3)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2. 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的兴趣;3. 引导学生讲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4.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6. 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7. 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第四章心理发展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的涵义:人的一生中心理方面所经历的所有富有规律性的变化就是心理发展,具体包括认知(感知觉、记忆、思维)、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几个方面心理发展是指有顺序的、不可逆的,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发展是指使个体更有适应性、更具组织性、更高效、更复杂,发展是个体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二、心理发展的研究意义个体的心理发展进程又与整个人类心理发展的进程有着一定的同构关系三、心理发展的研究主题和任务心理发展的研究涉及认知、语言、情绪、社会性以及个性等诸多方面。
1.在发展进程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心理学家们最终认识到,对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任何方面而言,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在发展进程中儿童自身的积极作用首先,他们所表现和具有的一些品质,诸如好奇和参与到周围物理、社会世界中的渴望,就已经为他们积极影响自身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儿童在交往中所引发的他人反应,也会对发展有深远影响其次,对自身发展影响更为基本的还在于他们具有主动建构起内部的心理、社会、语言以及其他心理结构,用以理解周围世界的能力。
3.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可能有敏感期或关键期存在)4.不同领域发展的相互作用(社会性与认知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二)心理发展研究的任务(见研究意义)四、心理发展特有的研究方法(一)横向比较研究(就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通过在同一时间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能够迅速有效找出差距所在)优势:迅速有效,经济节省劣势:1.很难控制影响发展的因素2.存在“一致性效应”或称“世代变迁”(二)纵向跟踪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跨越几年或更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优势:获取详细资料,确定发展中具有稳定性的人类心理品质劣势:1.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2.可能被试流失3.存在“时代-历史的混淆”或称“时代变迁”。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一.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
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1.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3.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4.按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以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5.根据学习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3.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四.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理论2.需要层次理论3.成就动机理论阿金特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4.成败归因理论韦纳的三维度:稳定性、因素来源、可控制性六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其他5.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五.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的难度3.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的运用表扬4.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的开展学习竞争六.学习策略: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七.学习策略的分类:1.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2)精加工策略(3)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2)监控策略(3)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八.学习迁移:训练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九.学习迁移的分类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高路迁移和低路迁移4.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5.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6.根据迁移的范围不同可分为:自迁移、远迁移和近迁移7.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十.学习迁移理论1.形式顺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形式顺练说缺乏科学的依据2.概括化理论代表人物:贾德1908年“水下击靶”实验十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和相似性2.学习情境的相似处3.学习的定势与态度4.学习策略的水平5.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6.认知结构特点十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1.注意教学材料与内容的编排2.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3.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5.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6.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十三.陈述性知识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表象和图式也是其重要形式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表征十四.知识学习的类型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2.根据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可分为上位学习,下为学习,并列组合学习十五.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1.获得2.保持3.提取十六.技能的分类1.操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操作定向是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2.心智技能(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十七.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关键)4.检验假设十八.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2.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而最终达到总目标十九.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情境2.定势和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4.情绪与动机5.已有的知识经验二十.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质量和数量2.提供多种训练机会3.教授和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二十一.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二十二.态度的实质1.态度是一种内部的准备状态2.态度不同于能力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二十三.态度的结构1.认知成分2.情感成分(核心)3.行为成分二十四.品德的结构知、情、意、行道德认知(核心)、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二十五.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价值辨析4.利用群体约定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6.小组的道德讨论,角色扮演二十六.品德发展的阶段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型阶段(3)可逆性阶段(4)公正阶段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一)加强观察的目的性教育;(二)培养中学生观察的全面性;(三)养成在观察中进行思维的习惯;(四)交给中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五)在观察中加以言语指导。
2.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3.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一)情绪活动的丰富性;(二)情绪体验的跌宕性;(三)情绪活动的心境化;(四)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一)逐渐产生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二)产生自相矛盾的情感;(三)情感的社会性更加丰富和明朗;(四)表现出人格化的情感;(五)表现出浪漫化的情感。
中学生不良情绪的调节:放松训练法、系统脱敏法、合理情绪疗法、转移注意法、发泄情绪发、控制情绪法。
4.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状况的认识。
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与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几部分构成。
5.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晓之以理,提高道德认识;动之以情,提高道德情感的水平;炼之以志,提高道德意志水平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导之以行,做到言行一致;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