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班级美术教案:让孩子们亲近大自然,感受树叶的美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许多孩子们生活在城市里,很难接触到真正的大自然。
他们交流的往往是网络空间中的游戏和信息,走在街道上的大多数景色都是水泥和玻璃。
不过,孩子们却对自然充满好奇,渴望去了解这个世界的奥秘。
因此,班级美术课程是一个让孩子们亲近自然的好途径。
通过绘画和手工艺术活动,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特别是树叶的美。
树叶是自然与人文交融的产物。
树叶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养分的来源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而在人文中,树叶也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比如,古代中国文人曾将树叶作为诗意的对象,称赞其生命力和灵性。
在西方的文学中,也有不少作品把树叶作为象征,比如名著《橡树和刺猬》。
班级美术课程让孩子们有机会一睹树叶的美。
从自然中寻找主题,让孩子们观察不同形态和颜色的树叶,在观察的过程中,让他们想象和发挥,结合自己的想法去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树叶。
孩子们可以用铅笔或彩笔来描绘,可以选择用纸板、布料、彩纸等材料来制作。
通过绘画和制作活动,孩子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艺术技能和创造力,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树叶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绘画和制作树叶的过程中,孩子们要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形状、颜色、纹路等来表达自己对树叶的理解和想象。
这个过程需要孩子们积极地思考和创造,不断地尝试和改进,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具个性化和艺术性。
通过这种创造性的过程,孩子们在脑海中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从中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绘画和制作树叶可以让孩子们更加亲近大自然。
通过绘画和制作树叶,孩子们可以更加感受大自然的美,更加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笔触来描绘树叶的细节和动态,从而更加亲近自然。
同时,孩子们也可以通过班级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让大家更加关注大自然的环境和保护。
因此,班级美术课程让孩子们学会亲近大自然,感受树叶的美。
在这个课程中,孩子们从自然中寻找主题、发挥想象力、锻炼创造力,在乐趣中快乐地学习。
自然艺术是一种追求与自然融合的艺术形式,它是以自然环境中的元素为主题,通过艺术家的手笔将其表现出来,使人们感受到它们的美丽与神秘。
在大班的美术教学中,欣赏自然艺术作品,是帮助孩子们提高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关于欣赏自然艺术大班美术教案的重要性和如何实现它的有效性。
一、欣赏自然艺术大班美术教案的重要性1. 增强观察力自然艺术作品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天然美的真谛,同时也要求观察者准确地捕捉到自然界中的精髓,并将其转化为视觉上的体验。
欣赏自然艺术作品,能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精细观察的习惯,培养观察能力。
2. 提高审美能力观察自然艺术作品不仅需要看到具体形象,更需要理解出它的内涵,从而感受到它所传递出的美。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让孩子们欣赏自然艺术作品,能进一步对他们的感官进行培养,并培养出一定的审美意识,逐渐形成独特的审美风格。
3. 开展思维自然艺术作品常常包含着丰富的图象、诗意和想象,它既是教育儿童的媒介,更是开启智慧的一扇窗口。
通过观察分析自然艺术作品,孩子们能够自然地开展思维,锻炼思考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二、如何实现欣赏自然艺术大班美术教案的有效性1.设计艾普勒设计艾普勒是颜色、形状、音乐表现和幻觉的一种心理实验。
它的特点是通过不同颜色、形状和音乐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让他们加深理解和领悟自然艺术作品的内涵。
通过这种方法教授美术课,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兴趣和能力。
2.诠释自然艺术作品的背后寓意自然艺术作品常伴随着一定的背景信息,其背后寓意千奇百怪,要准确地从中找寻出其中的一些核心意思为孩子们所解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孩子们深入理解其中所传递出的自然美和思想理念。
这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对自然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讲解,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和欣赏。
3. 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是让孩子们感受到自然艺术作品魅力的有效途径。
在做欣赏自然艺术大班美术教案时,可以采取分类讲解的方式,让孩子们分步了解每一个部分,使他们在欣赏一幅自然艺术作品之前,能够简单而准确地把握其整体结构。
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有人类文明开始,人类就不断地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灵感,进而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艺术之美,而且还应该透过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感悟到不同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他们在获得情感共鸣和情操陶冶的同时,更加热爱自然。
在此,我想和大家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1.从美术作品中感悟古人对自然的消极适应古人对大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无法与古人对话,但可以让学生欣赏古人的美术作品,从中感悟古人对自然的认识。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原始洞窟壁画的图片,从而引领他们走进原始社会。
发现于19世纪的拉科洞窟壁画和阿尔塔米洞窟壁画,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人类最早的绘画艺术作品,其中以《受伤的野牛》《阿尔塔米拉野山羊》这两幅为代表作品。
这些壁画最早创作于旧石器晚期,距今已有3万年历史。
这些作品多以动物形象为主,其中《受伤的野牛》带有某种符咒的意味,作者把受伤的野牛画在洞窟上,似乎意味着人们经过搏斗才获得了一头野牛。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学生可以认识到原始社会早期的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艰苦和险恶,明白这是由于原始社会人类生产力极度低下造成的。
到了封建社会,人们认为自然灾害以及各种疫病都是神操作的结果,所以古人因敬畏大自然而创作了大量的图腾艺术和神殿神庙。
对此,我展示了古希腊雅典卫城巴底农神庙的图片,还有我国一些边远山寨中图腾柱的图片给学生欣赏。
让学生感悟古人因敬畏自然而对自然采取的消极适应态度。
通过欣赏原始洞窟壁画、神殿神庙文化以及封建图腾艺术的图片,能让学生深切感悟到古人对自然的极度依赖心理。
2.从美术作品中感悟近代人对自然的贪婪掠夺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人类对大自然的意识和行为相应地也发生巨大的变化。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收藏在德国柏林国立博物馆门采尔画的油画《轧钢厂》,为学生推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大班美术教案:在画中探索大自然,让孩子感受自然美。
2让孩子感受自然美自然美是世界上最为纯净的美,它的美不浮夸,却让人安静,这也是很多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源泉,自然中的大山大海、星空飞鸟都是那样的让人震撼,尤其对于孩子们来说,感受自然美不仅可以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在不断的创作中,感悟到自然的神奇。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画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他们对自然美的热爱。
2.发掘学生绘画方面的潜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技能,让他们在绘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式。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认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绘画技巧的学习和练习。
2.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感受和表达。
3.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讲台、黑板、彩笔、画笔、画布、颜料等。
2.鲜花、小树、草、石头等自然花卉与植物。
3.自然照片、自然音乐、自然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进入教室,我们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的视频,比如可以播放一些百度自然风景的视频,观看自然美的同时,也能让学生们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从而更好地为今天的学习做好准备。
2.讲授绘画技巧在进行绘画创作时,学生的绘画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示范和讲解,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如过渡细节、重点突出、光影表现等等。
然后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最想要创作的自然图画,在绘画过程中了解和应用这些技巧。
3.环境创设可以结合自然风景和学校场地的实际情况,在教室内或者校园内寻找一些鲜花、小树、草、石头等自然花卉与植物,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自然,观察、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美好。
同时也能够给孩子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绘画环境,让孩子们更加专注地体验自然之美,创造出更加出色的绘画作品。
4.创作实践在孩子们对自然充满了热情之后,我们可以让他们开始进行自己作品的创作了。
老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自然图片,让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模仿,也可以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独特创造力进行自由发挥,创作自己想要的大自然画作品。
初中美术:享受自然,感受艺术的环保教案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环保教育也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
而初中美术课则是培养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可以通过美术作品的创作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享受自然、感受艺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珍惜自然环境。
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为题的美术作品创作教学目的:通过美术作品的创作,让学生了解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沙漠化、森林砍伐等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教师先介绍一些当前环保问题,例如沙漠化、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并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问题的危害和后果。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主题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即小小的生态破坏在积累之下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将这个主题表现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
教学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先让学生思考一下自己的作品要表现什么,然后通过交流、合作等方式,共同完成美术作品。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美术技巧和素材,以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和作品的质量。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作品时,不仅要看作品的美学价值,更要看作品能否表现出环保意识和对自然环境的珍视。
可以评价作品的创意、技法、色彩运用等方面,同时也要看作品的内容是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以“千年一遇的彩虹”为题的户外写生活动教学目的:通过户外写生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自然美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主题为“千年一遇的彩虹”。
教师可以先介绍彩虹的形成原理、颜色组成等相关知识,然后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写生。
在写生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不要乱扔垃圾、不要破坏植被等。
教学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由选择写生对象和角度,同时也可以互相交流和借鉴。
教师可以通过个别指导、示范、点评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写生水平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作品时,不仅要看作品的美学价值,更要看学生是否能够捕捉到自然美景的精华,是否能够传达出对自然环境的珍视和保护意识。
大班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我爱大自然》一、前言美术教学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自我,发挥创造力,培养审美能力,以及加深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本文旨在分享一份针对大班幼儿的美术教案,让其通过实践和探索,深度感知美妙的自然世界。
二、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通过幼儿的创作实践,让他们了解自然万物的美,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难点•运用多种美术技法表现自然万物;•让幼儿在创作过程中体验自然美。
3.教学流程3.1 导入新知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多幅有关大自然的图片,让幼儿自由发言,表达他们对自然界美的感受,从而唤起幼儿对自然美的向往之情。
3.2 观摩示范老师手绘一张表现自然环境、动植物的画作,以展示多种美术技法,如线描、涂色、水彩等,鼓励幼儿模仿老师的画作,运用各种技法表现自然万物。
3.3 创作实践•阶段一:构思创作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景观,或者自己最爱的花草动植物。
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幼儿的描述添上一些诗情画意的成分,培养幼儿审美情趣,同时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
•阶段二:创作表现根据自己构思的主题,幼儿可以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美术技法来表现。
譬如,有些幼儿可以选择线描技法,表现出自己最喜欢的花草德姿,有些幼儿可以选择涂色技法,画自己最爱的岛屿海滩。
制作过程中,老师可以给予幼儿帮助,进行一些技法指导。
3.4 展示作品当所有作品完成后,老师组织幼儿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并互相评价,相互学习,了解其他幼儿对自然的感受。
3.5 不足之处反思在展示作品的同时,老师要引导幼儿深度思考自己作品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如何改进。
三、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幼儿们在创作自然主题的作品过程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画面中,自然风景、花草动植物、阳光与月光等表现,给人带来了自然、美好和平静的感受。
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幼儿们学习了绘画的基本技法,更好地学习了审美、语言、艺术等内容。
《下雨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雨中人物的特点,运用绘画语言,以“下雨了”为主题创作一幅有层次、有动态的绘画作品。
锻炼学生的观察记忆和表现能力2、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观察、回忆雨中情景。
通过教师的示范引领,学习学习如何表现人物动作、表情、组织一幅有简单情节的画面。
3、初步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体验创作带来的乐趣。
培养学生观察、记忆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创作一幅画面有大小、前后、遮挡关系的作品。
2、教学难点:雨中的人物动态和表情及前后关系。
三、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做个小游戏,比比看谁说出有关雨的词和雨的用句最多,谁准备好了?从你开始(生答:小雨、大雨、暴风雨、雨滴、倾盆大雨、雷雨交加、雨水......)没能展示的同学也没关系,一会你还有机会展示你自己。
教师出示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任务。
2、感悟新知展示课件: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下雨的声音)(1)看谁来了?雷公公把雨婆婆带来了,那雨都是什么样的呢?是大雨、小雨还是......(出示有关“雨”的图片)提问:你从哪里看出他是小雨的?(生答:雨滴很小)快看雨变大了,现在是大雨还是小雨,它和刚才的雨有什么区别?(生答:又多又密)(2)那下雨了你都用什么雨具呢?(生答:穿绿雨衣、打花雨伞)真漂亮。
待会再你的画面上希望能看到你漂亮的雨衣。
(3)下雨了,人们都会做些什么呢?(出示图片)看他们在雨中嬉戏,玩的多开心呀,小朋友最喜欢下雨天了,下雨天即能打雨伞又能穿小雨衣,是不是淋着雨,你们也特别开心呀!对。
再往下看谁在为他们打着伞,这位爸爸的伞为什么是倾斜的(生答因为他不想让孩子淋雨)你真懂事,你的家长也是这样照顾你的。
老师再带你去个雨中欢笑更多的地方,看雨中的孩子和妈妈笑的多开心啊!(4)下雨了我们的城市里又会有什么样的景象呢?(出示城市雨天图片)看,雨中的公站依然忙绿.....还有焦急地在雨中等待公交车的人们.....打着各种雨伞的人们.......穿着各种雨衣的人把大马路装扮的五彩缤纷。
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有人类文明开始,人类就不断地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灵感,进而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艺术之美,而且还应该透过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感悟到不同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他们在获得情感共鸣和情操陶冶的同时,更加热爱自然。
在此,我想和大家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1.从美术作品中感悟古人对自然的消极适应
古人对大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无法与古人对话,但可以让学生欣赏古人的美术作品,从中感悟古人对自然的认识。
我首先让学生欣赏原始洞窟壁画的图片,从而引领他们走进原始社会。
发现于19世纪的拉科洞窟壁画和阿尔塔米洞窟壁画,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人类最早的绘画艺术作品,其中以《受伤的野牛》《阿尔塔米拉野山羊》这两幅为代表作品。
这些壁画最早创作于旧石器晚期,距今已有3万年历史。
这些作品多以动物形象为主,其中《受伤的野牛》带有某种符咒的意味,作者把受伤的野牛画在洞窟上,似乎意味着人们经过搏斗才获得了一头野牛。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学生可以认识到原始社会早期的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艰苦和险恶,明白这是由于原始社会人类生产力极度低下造成的。
到了封建社会,人们认为自然灾害以及各种疫病都是神操作的结果,所以古人因敬畏大自然而创作了大量的图腾艺术和神殿神庙。
对此,我展示了古希腊雅典卫城巴底农神庙的图片,还有我国一些边远山寨中图腾柱的图片给学生欣赏。
让学生感悟古人因敬畏自然而对自然采取的消极适应态度。
通过欣赏原始洞窟壁画、神殿神庙文化以及封建图腾艺术的图片,能让学生深切感悟到古人对自然的极度依赖心理。
2.从美术作品中感悟近代人对自然的贪婪掠夺
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人类对大自然的意识和行为相应地也发生巨大的变化。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收藏在德国柏林国立博物馆门采尔画的油画《轧钢厂》,为学生推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这幅画画的是轧钢车间繁忙的生产景象。
我先让学生回顾工业革命的历程再结合这幅画谈感想。
结果学生认识到这幅作品既是19世纪末欧洲工业发展的颂歌,也是劳动者沦为劳动机器的写照。
在此基础上,我又根据画面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工厂的原料消耗及排泄污染的情况。
学生透过油画,仿佛看到了一方面人类在对自然资源进行疯狂地开采和掠夺,另一方面大自然又被人类排放的废气废物无情地污染。
于是他们认识到,工业革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又在不断地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
接着,我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我国杰出画家蒋兆和的国画《流民图》,让学生思考这幅画反映的历史背景。
造型朴素、表情逼真的《流民图》所营造的悲伤气氛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深沉的思索中。
结合这幅画的创作年代,学生明白了整幅画描绘的是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中国难民的悲惨处境。
我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分析日本侵华的原因。
学生经过讨论,认为侵华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灭亡中国,称霸太平洋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其次,受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当时日本经济陷入低谷,侵华是其转移
国内矛盾的措施之一;再次,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匮乏,它渴望掠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自然资源。
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为了掠夺自然资源,人类竟然会以强凌弱发动侵略战争。
通过欣赏和评述《轧钢厂》《流民图》,学生认识到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资源的同时还在疯狂地破坏自然;认识到人类为了掠夺自然资源可以不惜发动战争,从而暴露出自己贪婪的本性。
3.从美术作品中感悟当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翻过古代和近代这一页,我又用图画把学生带进了当代生活。
先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漫画家杨昆原的漫画《大买主》。
这幅作品把地球塑造成一个巨大的秃发人,通过拟人的手法让地球和普通人在一起排队购买“101毛发再生精”。
原来地球也想用药物来刺激毛发的生长,而它的毛发就是地球的绿色植被。
这幅画的表现方法可谓生动有趣。
在此基础上,我又给学生展示了一系列提倡节能减排的环保美术作品,让学生明白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接着,我又给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热带伊甸园》。
这幅画描绘了英国的一座大型植物展览馆的情形。
展览馆建在英格兰西南部一座曾被疯狂开采过而废弃的矿区上,如今它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种植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万种植物。
我告诉学生,这个展览馆是园林建设和环保理念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因此它也被称为“通往植物与人类世界的大门”。
国外有体现环保理念的展览馆,我们国内有没有类似的地方呢?通过展示上海世博会的会徽以及“海宝”吉祥物的图片,又把学生领进了2010年上海世博园。
通过视频,我先让学生感受上海世博园的宏大与精彩,再让学生领悟到这不仅是一次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的世界盛会,更是一件把环保理念变成现实的典范之作。
因为这次世博会,从建筑到展品、从展览内容到布展方式都充分体现了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
通过上海世博会的相关照片和美术作品,学生接受了当代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通过美术作品,让学生沿着历史的足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欣赏,使他们感悟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不和谐到和谐的过程。
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提高了美术鉴赏力;让学生在被大自然的美感动的同时,认识到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联系,懂得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我认为,只有不断挖掘美术作品的内涵,并以此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美术作品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