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人应对方式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75.38 KB
- 文档页数:3
恶性肿瘤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关联性研究摘要目的:了解肿瘤患者的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使其提高生活质量。
方法:对80例癌症患者用自我评价和应对方式进行调查。
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况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其生活质量与心理状况成正比。
结论:应重视对癌症病人的心理疏导,用积极有效的方式缓解其心理压力。
关键词肿瘤患者心理状况应对方式关联性研究恶性肿瘤已成为目前危害广大居民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癌症患者普遍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并且有的癌症患者年纪较轻,他们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偏激、精神抑郁和精神病性[1]。
在以往的治疗过程中,主要针对的是对原发疾病的治疗和控制,对伴随的心理活动不够重视。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科的发展和人文关怀,以及人们需求高质量的生活标准,人们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
下面,就我科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9年8月~2010年8月收治癌症患者80例,男56例,女24例;年龄38~82岁,平均46.5岁,均已婚。
文化程度:小学10例,初中60例,高中8例,大专2例,干部5例,工人26例,农民49例。
均无精神病史。
调查方式:用填表的方式和一对一的沟通,从感觉、思想、意识、行为、文化程度、宗教信仰、认知程度、生活习惯、人际关系、性格、自控能力、需求等方面,进一步了解被观察者的全面情况。
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况与常人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他们感情比较脆弱,自我控制能力差,思想压力较大。
讨论近年来,疾病的构成变化明显变复杂,年龄趋于年轻化,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人们的心目中,恶性肿瘤就是不治之症,常与死亡联系在一起。
随着医学的迅猛发展和对肿瘤研究进一步深入,许多临床技术也日趋成熟,临床经验也日渐丰富,临床护理范围也逐步扩宽,使肿瘤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其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其心理反应也逐渐由强烈变为自然。
患者的心理状况也受到医护人员的特别关注。
患者的主要反应:①生理反应:如胃肠功能紊乱、失眠等[2]。
癌症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的研究现状癌症患者恐惧疾病进展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研究表明,疾病进展的恐惧与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依从性以及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
因此,了解和探究癌症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的研究现状对于改善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癌症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疾病进展的恐惧与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密切关系。
一项系统综述研究发现,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往往受到疾病进展的恐惧的影响。
恐惧疾病进展可能导致患者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心理问题,从而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减轻癌症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的方法与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心理干预、社会支持、家庭关怀等手段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其次,疾病进展的恐惧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关。
一项研究表明,癌症患者恐惧疾病进展可能导致他们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
恐惧疾病进展会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信任,从而导致他们在治疗过程中不愿意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和治疗计划。
因此,加强患者对治疗的理解和认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可以帮助患者克服恐惧,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疾病进展的恐惧与患者的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
癌症患者面临疾病进展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这使得患者往往处于一种悬崖边缘的心理状态。
恐惧疾病进展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恐慌等心理问题。
因此,及时有效地处理患者的心理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心理干预、药物治疗、支持小组等方式来帮助患者应对和克服恐惧,改善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癌症患者恐惧疾病进展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疾病进展与生存质量、治疗依从性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深入了解和探究这一问题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干预措施和策略,以减轻患者的恐惧,提高生活质量,并且通过长期的随访研究,观察患者在恐惧疾病进展面前的心理适应过程,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癌症患者论文:癌症患者心理健康应对方式沟通【中文摘要】20世纪以来,癌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约635万,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大疾病。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心理社会肿瘤学认为,癌症的发生、发展、预后及转归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
因此关注研究癌症患者的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实施各种有效手段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1.探究癌症住院患者的情绪特征及相关因素。
2.探索有效且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法,以提升癌症患者情绪健康水平。
研究一:住院癌症患者情绪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研究方法:在省内某大型三甲医院随机抽取71名住院癌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应用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状态评定(MSSNS),抑郁自评问卷(SD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需求评估问卷(NEQ)、患者-亲属癌症相关交流评估工具(患者版)(CCAT-P)等分别测量患者情绪特征,应对方式,患者需求及与亲属交流情况。
运用统计描述对患者情绪特征进行描述。
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考察患者情绪特征与各测量变量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1.47.8%的患者其SDS得分符合抑郁标准;癌症患者MSSNS抑郁、焦虑、孤独得分与一般内外科患者无显著性差异,但其愤怒情绪显著高于内外科患者;患者MSSNS因子分由高到低得分依次为:孤独、焦虑、抑郁和愤怒。
2.患者抑郁、焦虑、愤怒、孤独等负性情绪分别与其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家庭月收入、病程等一般特征有关,也与其信息需求、心理支持等需求的满足情况、与家属围绕疾病沟通、应对方式有关。
3.患者年龄、病程,患者需求中的情感支持需求、辅助与照料需求,患者与家属围绕疾病的沟通,应对方式中的屈服、回避分别在对负性情绪的回归分析中达显著性水平。
研究二:探索性认知干预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研究方法:通过与部分患者面谈了解患者心理问题根源,制定出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将干预内容印制成手册。
癌症病人家庭照顾者应对方式的研究【摘要】目的:描述癌症病人家庭照顾者的应对方式,探讨癌症病人家庭照顾者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日至2013年3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怀柔教学医院、顺义区医院住院治疗的113名符合纳入条件的癌症患者家庭照顾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癌症病人家庭照顾者较常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有时也采用消极应对方式,两组应对方式的采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癌症病人的疾病分期、付费方式、家庭年收入与家庭照顾者采取的应对方式有相关性(p0为积极应,癌症患者家庭照顾者的应对方式的排序见表3。
癌症患者家庭照顾者的应对方式各条目得分按高低排序,0为不采用,0.01~1.00为偶尔采用,1.01-2.00为有时采用,2.01—3为经常采用。
按照排序,家庭照顾者经常采用的应对策略是“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偶尔采用的应对策略是“通过吸烟、喝酒、服药和吃东西来解除烦恼”,提示目前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通过物质依赖(如烟、酒等)不良嗜好来缓解压力还不是很流行。
其余18种应对策略在家庭照顾者人群中有时会采用。
3 癌症病人家庭照顾者应对方式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癌症病人家庭照顾着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
3.1不同性别间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的差异表4显示的是不同性别间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的差异。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消极应对方式的采用上,女性和男性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3.2不同年龄间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的差异表5显示的是不同年龄间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的差异。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的采用上,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但70岁以上人群经常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3.3不同文化程度间癌症家庭照顾者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的差异表6显示的是不同文化程度间癌症家庭照顾者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的差异。
乳腺癌术后病人运动恐惧的研究进展常旭婷,朱雪娇*,沈亮,章琛越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院,浙江 311121Research progress on kinesiophobia in postpera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CHANG Xuting, ZHU Xuejiao, SHEN Liang, ZHANG ChenyueSchool of Nursing,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Zhejiang 311121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ZHUXuejiao,E⁃mail:**************Keywords breast cancer; fear of exercise; influencing factors; theoretical model; review摘要综述乳腺癌术后运动恐惧研究的常见理论“恐惧‐回避”模型、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和干预方法,为国内乳腺癌术后病人的运动恐惧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以期提升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运动恐惧;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综述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3.21.020乳腺癌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也是女性癌症病人致死的首要原因[1]。
手术是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方法[2],术后病人的康复和运动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约64.7%的乳腺癌病人在术后3年时仍处于低水平运动量[3]。
低运动水平会导致癌症病人死亡率增高和生存质量下降[4]。
以往的研究显示,运动水平降低和高水平运动恐惧密切相关[4]。
运动恐惧即在出现疼痛或伤害后,对身体活动和锻炼产生过度而非理性的恐惧[5]。
我国乳腺癌术后病人运动恐惧发生率为29.59%[6]。
“恐惧‐回避”模型(fear‐avoidance model,FAM)指出有运动恐惧的病人通常会回避运动锻炼,导致肢体功能下降和失用[7]。